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凉国取得今日之地位。与前国相刘虞的苦心经营分不开。也与现任国相贾诩的努力维护分不开。

贾诩虽然被人在背后称为“毒士”。但他并非冷血无情之人。更不是嗜杀斗狠之辈。很多时候。为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贾诩不惜使用让人诟病的一些手段。虽然有些残忍。但却省下了护国军许多将士的性命。世人大可以诋毁于他、嘲讽于他。但他毫不在乎。只要赵兴能够理解他的一番苦心。便足矣。

赵兴当然明白贾诩的苦心。这些年来也一直十分敬重自己这位如师如长的谋士。不仅给了贾诩毫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更是给了贾诩无法拒绝的名誉和地位。

贾诩本人一身兼两职。既是凉国国相。又是凉州军团大军师。这个职位若是搁在后世。那就相当于某大军区政委外加所在地省委书记。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党军政一把抓。权力大的已经没边了。

贾诩的长子贾穆。如今年纪刚刚二十出头。却已经成为主力部队黑山军的军师。这几年随着黑山军南征北战。积累下了显赫的战功。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贾诩的长女贾莹。已经嫁于龙骑军军长李铁柱为妻。如今夫妻二人恩爱和睦。成就了一段令人羡慕的好姻缘。李铁柱的潜力上限到现在也无人能知。反正将来一个军团长是跑不掉的。而当初就是赵兴为李铁柱和贾莹保的媒。证的婚。

贾诩的次子贾访。现在已经到了当初贾穆入卧虎上年班的年纪。自然是被选入了少年班的“小班”之中。虽然暂时没有跟着赵振邦出去历练。但接下来还有许多的机会。有的是让他出头露脸的时候。

从卧虎庄开始扩建伊始。贾诩的府邸就紧邻着赵兴的府邸。另外一边则是关羽的府邸。这种安排也足以说明贾诩在赵兴集团中的地位。当初赵兴在醉仙楼上招揽到的两位牛人。就是贾诩和关羽。

正因为赵兴如此善待贾诩。所以贾诩才会不遗余力地在高平城内为赵兴镇守着凉国。将来自凉国内部的异动扼杀在摇篮之中。将来自凉国外部的侵袭防御在国境之外。

对于今年当中组织百姓防御鼠疫传播。确保凉国全境安全。同时还为东北输送过去百万人口的大功劳。贾诩在事过之后绝口不提。他觉得做这些事情不过是分内之事。就算是换了另外一位谋士过来。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最近。贾诩并没有仔细琢磨如何收拾司马懿。因为时机还未到。贾诩如今正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收拾五斗米教宗主张鲁(字公祺)身上。

话说自从司马懿以张鲁家人的安危作为要挟。逼迫张鲁先入汉中传播五斗米教。然后又北上关中在司隶地区发展两年多来。竟然被他发展出数十万信教的道众。五斗米道在关中地区更是以野火燎原的架势迅速向四处进行传播。

按照后世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话来说。宗教这玩意就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文化思想优于别的。所以借助各种手段进行传播。然后引起许多的纠纷。甚至酿成大祸。宗教对于国家政治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是“洪水猛兽”。一旦任其肆虐。只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和许多的不幸。

正因为一开始便对各种形式的宗教都抱有警惕防范之心。而东汉末年恰好又是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赵兴总是有意无意地拿前些年黄巾之乱提醒手下的文武将领。希望他们有足够的敏锐性和辨别力。不要被各种披着善良外衣的宗教所迷惑。发自内心地进行抵制和防范。

赵兴的潜移默化无疑是成功的。单从贾诩如今对付五斗米道和张鲁的手段便可以证明。

前文已经说过。当时鼠疫传播之初。贾诩故意从关中地区请来一批五斗米道的“神棍们”。让这些奸令、鬼卒为染了病的百姓传道祈福治病。结果不仅染病的百姓没有救过来。这些神棍也跟着死了不少。

一开始。贾诩让人顺着五斗米道的说法。将这个教派吹得神乎其神。等到宗教作为迷信的老底被残酷的事实揭开之后。贾诩又让人对五斗米教进行口诛笔伐。无情地批判。如此一来。五斗米教在凉国境内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了不折不扣的“骗子”。一时之间人人喊打。个个唾弃。

如果只是做到这一步就算完事的话。那也太小看了贾诩的手段。他可不仅仅是想要在凉国境内防止五斗教的传播。贾诩还想借助五斗教造成的影响。为赵兴走上“神坛”进行试探和铺路。

赵兴以前对大家说过一句话:“思想斗争的阵地很重要。如果我们不去占领。便会被敌人所占领。”贾诩觉得这句话虽然说得直白了些。但真得很有道理。既然许多无知的百姓容易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教义和宗派所蛊惑。那么何不借助于平西王在北方大地各族人民之间树立起来的巨大威望。由赵兴自己主导建立一个强大的宗教呢。

自从贾诩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便不时与赵兴进行沟通。现在脑海之中已经渐渐有了创立新教的轮廓和脉络。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二八章 莫把百姓当草根

临近年关,往年本该清冷寂寥的凉国高平,如今一番热闹红火的气象。而距离高平六百多里的长安,今年却不复往日的繁华兴旺,变得冷冷清清,少了许多生机。

在这此消彼长之间,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否则为何堂堂帝都长安却比不上一座西部边陲之城呢?

一切都缘于那场至今想来都让人觉得诡异的“鼠疫传播”事件。

西凉地区爆发鼠疫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十分突然,前一天城里城外的人们还在谈论这次鼠疫会给凉国造成多少伤亡,第二天便听说有凉国的百姓逃进了关中,接下来就是漫天的流言和无数百姓从西向东的逃离。

在这种乱哄哄的情形之下,朝廷派驻在关中地区的各级官吏充分展示了他们懦弱、昏庸、无为的一面,只是跟着大量弃家而逃的百姓失散,却没有几个真正留下来做点实事。

关中百姓逃离家园,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举动,却也会因人而异,竟然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那些分散在乡下各处的富家大户们,至少处于六等人到三等人之间,他们让家仆赶着牛车,怀里揣着田产地契,包袱里面裹着金银珠宝,浩浩荡荡地向帝都长安涌来。至于他们留在乡下的宅院和田地,则让留守的家仆负责看护管理。这些家仆若是敢跟着身份自由的下等人逃离本地,一旦日后被抓回来,那就需要把牢底坐穿。

那些原本住在长安城内的豪门大族,则在三等以下人涌进长安的时候,坐着舒适的上党造四轮马车,拖家带口地出了潼关,直奔东都洛阳而去。这些三等以上人,既然能在西都长安成为豪门大族,自然就有亲戚朋友住在洛阳,他们过潼关不会受到官兵阻挠,过函谷关时还会有来自洛阳的亲随迎接,整个迁移的过程压根不像逃亡,反倒似一场郊游归来。

与上等人和中等人相比,六等以下的百姓就要可怜许多。鼠疫来时,穷苦人家除了“丑妻薄地破棉袄”,家无余财,身无长物,所以他们逃得坚决彻底,也逃得毫无章法。穷苦的百姓随着人流走到哪里算哪里,在青泥隘口遇到阻拦便往潼关,在潼关被官兵明晃晃的刀枪呵退,便向北前往上郡,总之哪里能有容身之处便去哪里。

幸好,这一次贾诩并非只是想跟关中地区的百姓开个玩笑,而是提前已经与身处卧虎城的平西王做好了商量,所以一路逃进晋国境内的百姓得到了救济,在沿途官兵的护送和组织之下有序地进入了晋国、幽州和冀州,最终绝大部分迁往东北地区。

若是搁在以往,这种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流民潮过去之后,至少要折损三成以上的人口。而这一次除了最初在关中地区造成了个别人员伤亡的情形之外,所有进入晋国的流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有发生人为的伤亡事件。

关中地区原有人口近三百万,胡人寇长安时逃走了一部分,还剩下两百五、六十万。这次鼠疫过后,便只剩下一百五十万人。

没有了那些下等人充斥关中地区,按理说留下的富户们、达官贵人们应该高兴才是,毕竟再也没有衣衫褴褛、容貌猥琐的穷苦人跟他们同时出入长安城的十二道城门,就连城内的空气都要新鲜干净一些。然而,留下来的人如今真的是高兴不起来。

以前只要富人出钱,就可以在集市上雇到各种寻找伙计的劳力,就可以让穷苦下等人在自己的田地之中劳作,可现在他们就算掏出再多的钱来,竟然发现雇不到人来做工!虽然留在关中地区的一百五十万人仍然还可以分出三六九等,但最苦逼、最草根的那一层却消失不见。

如今还留在关中地区的百姓,最不济都是家有田产,可以混个温饱的那种。以往那些度日如年、为了养家糊口而辛苦奔波的草根们,已经被这场鼠疫一笤帚扫到了晋国境内,去“祸害”和“埋汰”平西王赵兴去了!

后世帝都的某位狗屁学者砖家不是曾经叫嚣要限制低收入人群进入京城吗?身处大汉最底层的百姓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不用别人限制和驱赶,便乖乖地便去了别的地方,留给西都长安一片纯净的天空和一座干净整洁的城市,让这些富人们继续过人上人的生活。

只是,若是下次又有瘟疫爆发,而且就在长安城内开始,该卷着铺盖滚蛋的又会是哪等人呢?

新任车骑将军皇甫嵩大人的府邸位于长安城内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他如今便是这座昔日皇都的实际主宰。在他的府邸两侧则分别是镇西将军皇甫坚寿和京兆尹皇甫郦两位大人的府邸。有这三位大人坐镇长安,一时之间长安还是安全无虞的。

这一日,皇甫坚守和皇甫郦照例前往博望侯府向皇甫嵩请安。众人落座之后,身为京兆尹的皇甫郦有些忿忿地说道:“那赵国昌忒得欺人太甚,竟然借助《晋报》散布谣言,欺骗关中百姓去投晋国,害得我们治下如今人口大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须发皆白的皇甫嵩摇头苦笑,缓缓说道:“你可曾想过赵国昌为何能将关中百姓诱骗过去?若是易地而处,我们在晋国境内散布这样一条谣言,晋国的百姓会逃往关中吗?”

不等皇甫郦回答,皇甫坚守先开口说道:“莫说是晋国,就算是凉国的百姓也不会逃往关中!据下面的兄弟报告,这次鼠疫过去之后,一开始逃进关中地区的少量凉国百姓全都返回了老家,根本没有一人愿意留在关中!”

皇甫郦不傻,他已经从叔父和长兄的话语中听出了话外之音。“那我们就这么坐视赵国昌对三辅地区下手而无动于衷吗?”皇甫郦有些不甘地说道。

“不如此,又能如何?”皇甫嵩有些慵懒地说道,“大汉走到今日,有一多半是咎由自取,却又能赖何人?朝堂上下只知道争名逐利,勾心斗角,有谁真正关心过最底层百姓的疾苦?高坐龙庭之上的那位天子何尝知道底层百姓的辛苦不易?世家大族、达官贵人皆视穷苦百姓为蝼蚁和草根,需用时飞扬跋扈,不用时如弃敝履,如此离心离德,总有一日会被黎民百姓所抛弃!”

皇甫嵩的一席话,说的大家心事重重,却无人能够想到如何反驳。

因为,无法反驳!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不是敝履草根,得之则兴,失之则亡。这一条放在两千年前适用,放到两千年后依然适用。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二九章 诸葛孔明出奇谋

与西都长安的落寞相比,东都洛阳依然纸醉金迷的令人向往。

这一天,来自扬州的一个小型车队缓缓自东阳门上驶入洛阳,守门的将领看到一块车队领队递过来的腰牌之后,二话不说便将车队放行。如此看来,车队中必然有守门将领都需小心应对的超然存在。

这个车队的某一辆四轮马车里,坐着诸葛亮和他的妻子黄硕。

前一段时间,庞统去了徐州,这让诸葛孔明感觉到了一种无言的压迫。孔明虽然自视甚高,但这不代表他将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对于这位其貌不扬、胸有沟壑的昔日同窗,诸葛亮的感受是复杂的。庞统和他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方向,结果孔明在洛阳遇到了刘备,很快便踏入了大汉权力斗争的核心圈子,而庞统却在江东受了打击。

后来,诸葛亮以为庞统回来洛阳寻找自己,结果庞统头也不回地去了卧虎城。谁说容貌普通的人心中就没有骄傲和自尊呢?

好在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君子之辈,他们如今虽然各为其主,但都谨守着做人做事的底线,就算把徐扬之地当成了一处无声较量的战场,也是采取正大光明的手段和智谋,没有玩那些下三滥的伎俩。

孔明虽然身处寿春,但心里装的还是天下,他这段时日静静思考着各地形势,最终想到了一条可以撬动现在局面的计谋。因为兹事体大,孔明担心被人半道拦截,所以并没有使用密信的方式进行传递,而是打着向朝中诸公拜年的旗号正大光明地返回了洛阳。

车子缓缓地从东阳门内那条有些光线黯淡的门洞内经过时,诸葛亮开口说道:“月英,听府中人说你最近在琢磨改良塞门刀车,可有什么进展?”

黄月英淡淡一笑,有些小骄傲地回答:“你呀,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改进塞门刀车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我现在琢磨的玩意儿,一定会让你看了之后大吃一惊!”

黄月英自小便喜欢钻研机关技巧,搁在后世就是一位典型的发明家外加机械制造大师。自从嫁于诸葛孔明之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恩爱有加,诸葛亮也不阻拦妻子继续沉迷于各种机关的钻研和设计,甚至会帮着黄月英从各地挑选手艺精湛的匠人从旁协助她进行发明制作。

赵兴的横空出世,已经完全改变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如今四处经商的生意人和身怀绝技的手艺人都是社会上的香饽饽,不再被人鄙视和小看。为了留住本地的匠人和手艺人,各方势力都是绞尽脑汁,开出各种各样优渥的条件,若非如此,这些手艺人都会被晋国给拐过去。

诸葛亮在心里暗暗期待妻子会带给自己一个惊喜,发明制造出几种足以对抗晋国火器的强大制作出来。塞门刀车便是一种十分厉害的守城工具,在城门或者城墙被敌军攻破时,可以临时起到移动城门的作用,直接填进被攻陷的缺口之中,堵住敌军进攻的道路。

虽然诸葛亮暂时去了扬州,但刘备为他在洛阳城里备了一处位置极佳、环境幽静的院落,一直有人看护和打扫,以备诸葛亮和家人返回洛阳时居住。

马车缓缓入了诸葛府,卸了随行的行李,安顿好了家眷下人,诸葛亮便随早已闻讯而来的史阿等人护卫下,前往丞相府面见刘备。

进了丞相府的正门,却见刘备早已等候在中间院落之前的滴水檐下,这可是极为郑重的欢迎礼节。诸葛亮急忙快走几步,迎了上去。

“孔明,想煞吾也!”四十出头的刘备双手搭在孔明那有些单薄的双肩上,一脸激动地说道。若是让赵兴看到这一幕,他一定会冒出“莫非是要搞基”这么一句来。不过赵兴却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十分善于收买人心的家伙,人家刘备跟他相比,恐怕还要差上几分火候呢。

宾主二人径直来到了刘备平时处理重要公文的一处书房之中,坐定之后,自有丞相府中的侍女送上茶点之类,然后躬身退了出去,将书房门顺手关上。

“扬州至洛阳,千里之遥,路途颠簸,孔明何须亲至?”刘备有些责怪地说道,“朝中诸公大可不必理会,倒是你该留在寿春好好陪着诸葛老先生过个新春!”

虽然明知刘备说的是些客气话,但诸葛亮还是觉得听得心里暖烘烘的,他放下手中的茶盅,缓缓地说道:“这次返回洛阳,却是有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想跟主公做个商量。”

见诸葛亮说的郑重,刘备也收了此前轻松愉悦的表情,带着询问的目光说道:“还请孔明详细说来。”

“目前,司隶、兖州、豫州和扬州四地外加冀州南部已经完成了整合,虽然凝聚成了一股可观的力量,但犹显不足。”诸葛亮说道。

刘备默然点头,承认诸葛亮的说法,然后有些郁闷地说:“起初只以为刘景升软弱可欺,没想到此人竟是一块滚刀肉,让人一时之间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

诸葛亮面露微笑,对刘备形容刘表是一块“滚刀肉”觉得很贴切,他说道:“亮不才,这里却有一个搅乱荆州和江东的计谋,到时候只要让荆州和江东乱起来,我们便有了下手的机会。”

刘备眼中一亮,示意诸葛继续往下说。

“三皇子和四皇子皆异地封王,惟独二皇子久不在人前出现,坊间早有流言,说当今天子善妒,所以将二皇子一直圈禁在皇宫内院之中。与其一直控制着二皇子,倒不如给他一个封号,将其丢到风波渐起的荆州之地,搅动整个江南地区的局面!”诸葛亮谨慎地用着措辞,但还是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心中的意思。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凝神沉思良久,然后问道:“孔明以为该向天子建议封二皇子什么样的名号?”

“襄阳王!”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回答。

PS:今日第四更。南道有些惆怅地求贵宾、求盖章、求订阅,这个月在订阅榜上的名次是66,上个月是33……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三零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襄阳王?”刘备自言自语地说道,一时还没有想通诸葛亮这条建议背后的玄机。

诸葛亮解释说道:“二皇子被圈禁在皇宫内院之中,不过是外人诟病当今天子的话柄,若是送往襄阳,却会让装病的刘表毫无招架之力。刘表肯定是不愿意二皇子前来瓜分荆州的势力,但他对二皇子打也打不得、辱也辱不得,就好比是怀里被人硬塞了个没了爹娘的婴孩,不仅不能丢了出去,还得想尽办法给这个婴孩喂奶吃、换尿布。”

刘备还是不解,又说:“若是刘表趁这个机会将二皇子掌握在手中,却像那赵国昌一般挟皇子而自治,岂不是弄巧成拙?”

诸葛亮回答说:“若刘表敢这么干,益州司马氏和东吴孙氏定会全力攻击荆州!”

刘备又问:“我们的本意是全取荆州之地,若是将益州和东吴那两头恶虎也吸引多荆州,局面岂不是更加混乱不堪?”

“真要是益州司马氏和江东孙氏攻进了荆州,刘表两头挨打受不住时,一定会转头来向我们求援,那时候只要我们再送给益州和东吴两顶大帽子,一定会让他们自顾不暇地返回吴州!”诸葛亮一脸自信地说道。

刘备和诸葛亮就这么一问一答,促膝长谈至深夜。随着谈话的越来越深入,只见刘备脸上的不解和疑惑越来越少,到了后面竟然放声大笑起来,显然是心情好转,得了孔明的不少妙策。

第二日,刘备亲至大将军府,与曹操商议共同面见天子,向天子建议封二皇子刘协为“襄阳王”之事。如今刘备和曹操一人掌内政,一人管兵事,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都是私下里先取得了共识之后,然后再面见天子进行陈述,最后在朝堂之上由他们手下的心腹作为代言人提出来。

曹刘二人如此行事,虽然有将天子当成摆设的嫌疑,但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之时需行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之事,至少他们无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向刘辩仔细陈述理由,给予皇帝充分的尊重。以曹操和刘备的才能,皇帝只要能够给他们足够的权利和信任,大汉的形势便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继续糜烂下去。

曹操听明白了刘备的来意之后,拍着自己的大腿笑着说道:“此条计谋当真是妙哉,不废一兵一卒,竟然可以一石三鸟!玄德快快老实交待,是不是孔明先生出得这条妙计!”

刘备有些自得地笑着点头,默认了此事。刘备的心里头当然高兴了,他觉得自己手下谋士虽然不如曹操那么多,但一个诸葛孔明却足以胜过千军万马。

曹操如今作为统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他的理想就是真正能够手握天下兵马大权,而不怎么听话的荆州和刘表自然是他想要收拾的第一目标。北地那个“霸王”,曹操有自知之明,人家不来招惹自己就算烧高香了;江东那头猛虎,在没有控制荆州之前显然时机不对;益州那个司马氏,山高水远,一段时间想也不要想。

既然可以让刘表、孙坚和司马懿三方凑在一起掐架,而自己却可以悠闲自在地做那仲裁之人,曹操自然愿意帮着刘备促成此事。

二人一起入北宫求见天子,一唱一和地将封刘协为“襄阳王”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自然得了皇帝的默许和首肯。又过了几日朝会时,刘备心腹陈群提出建议,引得朝堂之上众人一阵反对。结果此事因为太傅卢植没有出声、司空刘焉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大将军曹操直接无视了太尉何进的反对,堂而皇之地表示了支持,最终获得通过。

当时刘备啥也没说,但新任吏曹尚书陈群摆明了就是刘备的心腹,陈群的态度就是刘备的态度。有丞相和大将军支持的事情,谁敢死扛着反对,后果很严重,真的很严重!

没多久,朝廷正式昭示天下,加封二皇子刘协为“襄阳王”,今后统领荆州之地,代替天子镇守大汉南疆。

这条消息一经传播开来,自然引起轩然大波,各地的反应均不相同。

袁术现在的封地紧邻洛阳,所以最先得知此事。他虽然看不清这里面的猫腻,但如今归老在家的叔父袁隗可是个老贼,一眼就看出了朝廷意欲嫁祸荆州的图谋,赶紧提醒袁术打起精神,想办法在接下来的荆州大乱中捞一碗干的吃。

东吴孙坚得知此事之后,他迅速找来手下众幕僚进行商议,大家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朝廷不过换了个收拾刘表的方法,不管如何对于江东来说都是好事情。因为明显刘表的位子要坐不稳了,荆州的形势也要大乱了。水浑了才好摸鱼嘛!

益州司马懿得知此事之后,苦苦思考了几个夜晚,然后长叹一声说道:“诸葛孔明果真厉害,竟然连吾也算计在内!”虽然明知道这次朝廷的做法是想拉益州和东吴下水,但司马懿还真找不出置身事外的理由。益州想要寻找出路,北边显然是不行了,那就只能向东攻略。这一次司马懿明知道诸葛亮给自己编了个口袋,但还是准备义无反顾地钻进去。

身处江陵的刘表得知此事时,关起门来大骂“大耳贼,端得不当人子!”骂过刘备之后,刘表气冲冲地带着马良和黄忠返回了襄阳,似乎身体已经完全康复。诸葛亮的这条计策果然厉害,竟然让卧床不起的刘景升都痊愈了!

得知刘协封王之事后反应最令人奇怪的,还是平西王赵兴。

他竟然立即在《晋报》上发表声明,公然表态支持和拥护朝廷做出的这项任命,并且警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切莫阳奉阴违,以免惹了众怒,落个千夫所指的下场。

赵兴的这个声明不伦不类,似乎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到底哪些人是在阳奉阴违呢?

不过赵兴这条声明发出来之后,立即让刘表感觉到了更加沉重的压力。想想看,就连远在北方的平西王都说要支持朝廷,他刘表要是跟朝廷对着干,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不过刘表的难受没有持续几天,等他在府中忽然见到一位来自晋国的神秘使者之后,便开始稳坐钓鱼台,等着襄阳王的到来。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三一章 刘表登山去祈福

心心慌慌的刘表,没有等到别人的安慰和同情,正在怒气冲冲之时,竟然听府中门传前来低声报告,说门外有一位自称是晋国人的使者在外求见。

刘表不是袁术那种鼠目寸光的家伙,他立即感觉到了事情的蹊跷,便不动声色地让门传将人领到自己单独会客的一间小厅之中。

刘表倒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危,自从他发现手下将领黄忠有一身出神入化的好武艺之后,出入在外总是将黄忠带在身旁,这次见客也毫不例外地让黄忠立于自己身侧作为护卫。

不多时,前来拜访刘表的客人被门传引领到了小厅之中。

只见此人生得高大雄壮、仪表堂堂,一双虎目之中精光四射,端得是气势不凡。他见到刘表之后,抱拳躬身行礼,然后朗声说道:“平西王帐下姜仲奕拜见刘州牧!”

刘表此前从未听说过姜仲奕此人,但既然人家打出来的是赵兴的旗号,而值此敏感时期赵兴却派人前来面见于他,肯定会商议十分要紧的事情,说不定就跟荆州的前途命运有关,所以刘表也不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十分客气地回礼,然后说道:“不知姜将军在平西王帐前高就何职?”

姜仲奕倒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不敢丝毫托大,立即回答说道:“在下乃汉阳郡太守姜叙(字伯奕)之弟,现为凉国相贾文和大人手下从事,特奉大军师之命前来向州牧大人奉上平西王亲笔信一封,还请大人亲启!”

原来这位名叫姜仲奕的信使,竟然是汉中太守杨阜的姑表兄弟姜叙的亲弟弟姜冏。那么这位姜冏又是什么人呢?他家有个虎头虎脑的儿子,今年不过四岁,名曰姜维。也就是说,这位名字叫做姜仲奕的汉子,便是三国末世名将姜维的老爹。

刘表当着姜冏的面将赵兴的亲笔信启封,然后仔细地看了数遍,这才有些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来问道:“姜将军可知此信的内容?”

姜冏回答说:“略知一二,但不全知道。”

刘表又问:“请问那位代表平西王亲至的特使大人现在何处?”

姜冏回答:“如今荆州之地鱼龙混杂、各方势力耳目众多,为了保证特使大人的安危,如今他并未亲至襄阳,却要等州牧大人真正下定决心,愿意接受晋国的援助之后,他才会前来与大人面谈!”

刘表点头,然后说道:“平西王行事果然出人意外又谨慎小心,估计今次姜将军前来吾府,外人根本无法识别出你的真实身份。”

姜冏淡然一笑,然后回答说:“平西王行事不是吾所能评论,但末将这次却真愿意留下来协助州牧大人防守襄阳。”

刘表于是转头对身边的黄忠说道:“汉升,便由你与姜将军进行商议,确定平西王特使前来襄阳的事宜,此事千万保密,不可让其他任何人知晓!”

黄忠上前领命,然后便领着姜冏出了客厅,就在刘表府中安排一处隐秘的住所,然后两人具体商议起来。

黄忠问姜冏:“还请姜将军明确告知这位特使现在何处,准备如何进入襄阳境内,我们也好接应。”

姜冏回答说:“特使现在汉中郡的房陵港,只要接到我发出的暗号,便会顺着汉水而下,前往西龙山等候州牧大人亲至,共谋大计。”

黄忠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反驳道:“州牧大人如今身系荆州安危,岂可以身犯险,轻易出了襄阳城?”

姜冏也不生气,耐心说道:“黄将军可知现如今的襄阳城内有多少密探和细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