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打消卢植、朱儁和皇甫嵩的疑虑,刘备和曹操只是在司隶之外大玩合纵与连横的把戏,却将整个司隶地区全塞给了三位大佬。
为了拉拢和安抚皇甫世家,新任大将军曹操甫一上任,便启奏天子拜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封博望侯;新任丞相刘备也同时启奏天子,封皇甫嵩长子皇甫坚寿为镇西将军、关内侯,封皇甫嵩从子皇甫郦为京兆尹,直接将潼关以西的左冯翊、右扶风和京兆尹三处富庶肥沃之地划给了皇甫家。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这三个封号又称“三公将军”,也就是说皇甫嵩现在的军职可比朝中的三公之位,仅在大将军之下,骠骑将军之后。
曹刘既然给了皇甫嵩一家这么高的“待遇”和荣誉,自然不会落下了卢植和朱儁两位大佬。
卢植本人的政治待遇已经超出三公,为当朝天子太傅,自然不能再封,但他的嫡系副将宗员却被朝廷拜为卫将军、封关内侯,儿子卢毓授河南尹之职,不仅继续掌控着北军,而且将河东郡、弘农郡和河南尹三地划入卢植的嫡系势力范围。
朱儁被朝廷封了仅次于大将军之职的骠骑将军,为山阳侯,继续统领南军。他的儿子朱晧授魏郡太守之职,拜为正三品的安北将军。同时,朝廷还将司隶地区的河东郡、冀州魏郡、清河国、赵国和巨鹿郡等地区统统划给了朱儁管辖。
曹操和刘备之所以如此大方,将这么多顶大帽子丢给了卢植、皇甫嵩和朱儁三方势力,不仅是出去拉拢安抚的需要,更因为他们想要让这三位大佬继续顶在对抗赵兴的第一线,为他们卖命打拼。
老奸巨猾和曹操和长袖善舞的刘备,他们心里清楚的很,就算名义上将整个司隶地区外加冀州南部全都划给了这三位大佬,他们也绝不会有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想法,更加不会有倒向赵兴的肯能。
曹操和刘备看得清楚,卢植、皇甫嵩和朱儁其实骨子里面都是一类人,就是那种为了名节而死忠大汉皇室的“老倔驴”,就算赵兴向他们许下天大的好处来利诱,又或者以挖他们家祖坟来威胁,都不会改变这三人保持忠臣名节的决心。
有这样三个老家伙顶在抗赵第一线,那简直是最好不过。
如今的平西王赵国昌要兵有兵,要人有人、要权有权、要势有势,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发动中原大战,所以才给了曹操和刘备等人腾挪转移的空间和时间。只要卢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安心守土,不给赵兴落下什么口实,就算赵兴在北方囤积再多的兵力,也只有干瞪眼的份,除非赵兴不在乎天下人的议论,悍然发动颠覆汉室的战争。
取得了朝中三位大佬的支持之后,曹操和刘备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和势力整合,以此来巩固他们此次政治联盟所获得的丰厚回报。
朝堂之上,被架空的新任太尉何进虽然回过了味,却是敢怒不敢言,反正当年他为大将军时也就是徒有虚名。如今成了三公之首的太尉,虽然还是没有兵力可供调用,但好歹不用像张温那样被人赶出洛阳。如果何进不识相的话,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曹操可能会有几十种手段将何氏一族从洛阳城里斩草除根。
另外一位新任三公刘焉,境况与何进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他却表现的十分知足,开开心心地带着儿子刘璋和家眷返回洛阳,大大方方地受了司空之位。
刘焉主政豫州近十年,该捞的好处已经捞足了,该掺和的事情也掺和了,自从他派兵前往徐州打陶谦的秋风不成,被张辽军团在徐州站稳脚跟之后,就彻底看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争霸天下这种牛逼烘烘的事情,不是他刘焉一家子能够玩得起的。与其呆在豫州被人蚕食侵吞,还不如躲回洛阳做个高高在上的司空,怎么说皇帝和丞相也不能过分为难老刘家的后人不是?
拿得起放得下的新任司空刘焉,离开豫州时只带着一支数百人的家族私兵队伍,还有家将庞羲和名士臧洪在身边。为了获得刘备今后在朝堂之上的照顾,刘焉将手下猛将潘凤、陈到和吴质以及文士陈矫悉数推荐给了刘备,同时还将豫州保有的六万军队一分为二,三万人白送了曹操,三万人留给了刘备。
刘焉这个送礼的手笔很大,当时便赢得了丞相刘备和大将军曹操的赞赏,所以回到洛阳之后还是在朝堂之上分到了一碗权力的肉汤,可谓是皆大欢喜。
袁术回南阳、刘焉回洛阳,一下子将豫州和扬州两块紧邻的中原腹地让了出来,刘备和曹操自然不会客气,立即派出手下得力将领前来接收胜利果实。
曹操派出了手下大将夏侯渊和谋士程昱、戏志才前往豫州,毫不客气地接收了陈国、梁国、沛国、鲁国等地,将实际控制的地盘向南推进了八百里。
刘备虽然已经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这次不知道是如何说服了曹操,竟然让曹黑子同意了他独战扬州并且分享豫州的想法。原本在朱儁手下为副帅的张飞,终于退出北上战场,前往豫州接收了刘焉手下的三万部队和陈到、潘凤、吴质等人的投靠;老将韩荣则带着高览、韩猛、傅肜、朱灵等将领前往扬州全盘接受袁术的地盘。
真正让赵兴吃惊的是,这次刘备竟然舍得派出诸葛亮和陈群、陈震等人陪同韩荣一起前往扬州,似乎很有信心将袁术留下来的烂摊子给收拾一新。
虽然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已经让赵兴感到十分意外和吃惊,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刘备和曹操当初定下的目标。地盘广阔、粮食充盈、人口稠密的荆州才是曹操和刘备的最终目标。只要拿下了荆州,曹刘联盟向西便可以与司马家连成一片,向东便可以蚕食吴州孙坚的地盘,凭借长江天险和百万雄兵与赵兴周旋下去。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一五章 刘表病的有蹊跷
就在中原腹地走马灯一般人来将往之际,原本远离是非之地的荆州牧刘表忽然病了,而且是一病不起,什么人都无法接近。
刘表这次病的很蹊跷!
要说刘表此人,他能在荆州经营这许多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自然是有几分眼光和谋略的,绝对不像老罗在《三国演义》之中描述的那般懦弱不堪。
刘表如今的底子很厚实,手下也不乏智谋之辈,又独占着荆州这块香嫩可口的大肥肉,要说不惹人“羡慕妒忌恨”,那是不可能的。
刘表本人心里也知道他容易招人嫉恨,所以这些年始终猫在襄阳低调做人,既不违背朝廷的命令,说让出兵就出兵(至于有没有出力那就另说),说让上供就上供(反正荆州的钱多花不完);同时,又极力跟益州司马家和吴州孙坚维持着关系,不怎么主动惹事生非;就连远在北方的赵兴,刘表也设法让人保持着暗中的联系,大力推动南北商贸往来,不想惹得赵兴对自己有意见。
刘表这么韬光隐晦,表面上看着很软弱无能,却是真正的“闷声发大财”,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实力进行壮大,如今已经到了让刘备和曹操眼红的地步。
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尽管刘表藏着掖着地不想暴露自己的家底,而且努力与各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又怎么可能躲得过刘备的算计。别忘了,刘备手下的第一谋士诸葛孔明便是从荆州南阳出去的,而诸葛亮的发妻黄硕更是襄阳一带的世家之女,这对聪明到了没边的夫妻,对于刘表的身家那是一清二楚,怎么可能不给刘备提一些谋取荆州的建议呢?
对于如何挤走刘表、拿下荆州,刘备和曹操也是动了不少脑筋,前前后后想了许多办法,但还是觉得实际操作起来很有难度。当初他们计划将张温空出来的司空之位让给刘表,将刘表从荆州“请”到洛阳,后来仔细一想,觉得刘表肯定会找个理由搪塞过去,来个不受,所以最终没有实施这个计划,免得惊动了刘表,反而不美。
不等刘备和曹操想出合适的策略,刘表这边却发现了危险靠近的味道,竟然玩起了“装病”的把戏!
作为襄阳本地的豪门大族,蔡瑁和蒯越等人一直深受刘表的信任和倚重。蔡瑁和蒯越眼看着刘焉和袁术相继被朝廷瓦解了兵权,收回了地盘,他们心中的不安便日益加重。
如果朝廷从荆州弄走了刘表,派出厉害的角色前来收服荆州,那么蔡氏和蒯氏等荆州本地豪门便成了绕不开的绊脚石。倘若前来荆州的是那种上道的人,或许蔡蒯等世家还可以顺利转向;但若是来的是想要杀人立威、杀鸡儆猴的猛人,那么首当其冲的便是蔡氏和蒯氏。
这样难以预料的结局,自然不是蔡瑁和蒯越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们便竭力在刘表耳边鼓吹一些诸如加强防范的话语,以便引起刘表的紧张和警惕。
实际上,就算蔡瑁和蒯越等人不吹耳边风,刘表本人也看出了这次洛阳大变动的巨大危机,他在荆州苦心孤诣地经营许多年,凭什么要让刘备和曹操等人来摘桃子?
朝廷事先也没有跟刘表打声招呼,便一声不吭地将南阳郡划到了“汝阳王”袁术的名下,这让刘表十分恼火。但因为当初袁术便是在南阳郡担任太守,而袁术一族的根基本来就在南阳,加之南阳郡如今又与曹操和刘备的地盘相连接,所以刘表也就默不作声,承认了将南阳郡从荆州最北边划出去的既成事实。
刘表虽然没有在袁术返回南阳这件事情上与朝廷发生龌龊,但不代表他心里就很痛快地接受。既然已经预料到曹操和刘备接下来想要对自己下手,刘表便来了个先发制人,直接装病躺倒谁都不见,玩起了“拖字诀”。
你不是想来收我的兵权、占我的地盘吗?对不起,我病了,而且属于那种会传染、不便见客的病,你总不能让我一个传染病人再四处折腾吧?
什么!你想跟我来硬的?对不起,我病得很重,身边的这帮兄弟手下也没有个轻重,万一荆州二十万大军一不小心将谁给收拾了,那可不是我的罪过,我什么都不知道!
刘表这一病,确实让刘备和曹操有些蛋疼。他们一时半会也想不出破解的办法,于是便抓紧时间稳固已经到手的地盘,将荆州刘表暂时放在一边。
为了对抗赵兴势力对中原腹地的无孔不入的渗透,刘备上任伊始便对现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司隶地区、冀州南部、兖州、豫州、扬州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步调和节奏。
首先,刘备对被控地区的税赋进行了统一标准,虽然兖州是曹操的老巢,但刘备通过曹操手下荀彧之手,仍然实现了这个目标。各地名目繁多的地方性税赋被刘备全部撤消和裁除,如此一来,老百姓的负担便减轻了不少,刘备也赢得了一定的声望。
针对晋国农兵商金行对中原地区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刘备任命苏双和张世平二人效仿农兵商金行的做法,在控制区内开办了由中央朝廷主导的钱庄,将派往各地的军费统一交由钱庄来办理,要求各地上缴朝廷的税赋也通过钱庄进行交易。如此一来,刘备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便有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许多原本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
在刘备对控制区内的内政进行改革的同时,曹操也没有闲着。他和刘备早已经有过协定,内政事务由刘备主导,就算兖州地区也要统一行动,反过来,在军事方面的调整则以曹操为主,就算中央军和刘备手下的韩荣和张飞等部也要受曹操的管理。
老曹在军事上确实有一套,他看出了中央军、兖州军和刘备军之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指挥不畅,难以协同,所以便特意将三支军队的高级将领集中起来,由大家共同制定了一套行动守则,今后大家都按照这个守则来调兵遣将、指挥作战,谁也不能擅自行动,影响大局。
虽然刘备和曹操的做法还不深入全面,但他们毕竟是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内开始了积极的尝试,一旦这些细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数量,便会引起质的变化。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一六章 好钢用在刀刃上
身处卧虎城的平西王赵兴,虽然还没有能力控制曹操和刘备等势力的具体行动,但由他一手组建的巨大情报网却如同一架精密的机器,日以继夜地啮合着时间的齿轮,将发生在中原地区的细小变化不时传回卧虎城来。
看着曹操和刘备在中原腹地搅风搞雨,若说赵兴毫不在意那是自欺欺人,但从他目前采取的动作来看,似乎就是在听之任之,基本上没有做太多的应对措施,更不谈言语上的试探或者警告。
赵兴如今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两世为人的经历让他具备了远超常人的见识和智慧,他才不会费口舌去跟别人打什么徒劳无益的嘴仗,要打,那也将会是一场一决雌雄的大战。
赵兴不是怕打仗,更不是怕死人,只不过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计划来进行决战,不愿意被人牵着鼻子逗圈子。
按照各地反馈上来的情况分析,凉国、冀州、青州和徐州经过两年左右的恢复和休养生息,如今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早期便被赵兴纳入势力范围的幽州如今更是有向晋国靠拢的趋势;关羽和刘虞在西域有条不紊地向四周扩张和推进,眼看着就可以反哺内地;整个东北地区如今形势已经明朗,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在这种时候,赵兴绝对不愿意主动发起一场大决战,将眼看就要转化为现实的巨大优势化为泡影。
只要再给赵兴一年时间,凉国、冀州、青州和徐州便能在打仗的同时不影响生产发展,而晋国和幽州两部超级提款机更是可以将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向四处供应,东北地区可以抽调出至少十万人的大军,西域地区也能回援六万以上的部队。
一旦到了那时,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了赵兴的手中,他甚至可以一边打仗一边恢复新战地盘的经济民生,使得整场战争最终对国家和老百姓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赵兴手下的众多谋士,诸如贾诩、田丰、郭嘉、庞统、陈宫等人,他们基本上和赵兴的看法一致,也觉得目前的情况下发动全面内战操之过急,不如再往后等一等,积蓄起足够一战定乾坤的实力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南北统一的大战。
当然了,谋士贾诩和郭嘉也向赵兴明确指出,益州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加上境内复杂的民族成分以及山林丘陵,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今后必定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所以要做好同时打两场大仗的准备。
赵兴对于这个观点深表认同,他甚至觉得在真正解决曹操和刘备之前,不妨给曹操和刘备留出一定的时间,先让曹刘二人跟着晋国现行的先进体制和模式学习,顺便让他俩帮忙将一些小势力给收拾干净,而晋国和凉国则集中力量首先解决了益州司马懿这个最大的祸害。
从司马懿命人将益州通往凉国和汉中的所有道路全部封死,大规模修筑屯兵要塞的手法来看,司马家这是准备占据益州之地与赵兴死磕到底了。尽管对于这个对手十分头痛,但赵兴却不得不去面对,因为在赵兴看来,司马家是未来可能祸乱华夏的最大根源,不将这个充满野心的千年世家连根铲除,后面不知道还会给大汉造成多大的祸患。
司马世家出人才没错,但貌似他们在品德教育这块出了大问题,培养出来的很多人都是有德无才的“坏分子”,如果放任他们在益州坐大,将来不知道还要掀起多大的风浪。
既然决定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赵兴也就犯不着整日里为中原地区传回来的消息提心吊胆、疑神疑鬼。刘备和曹操再怎么折腾,如今也就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但还是难以扭转大势。
关中地区因为年中一场“瘟疫来袭”,吓跑了四成以上的老百姓,基本上全都便宜了赵兴。一百万以上的穷苦百姓在长安城内的大户人家看来不过是些流民而已,但在赵兴看来却是东北振兴的巨大财富,相信用不了几年,这一百万人创造出来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他们当年挤在关中时的价值。
皇甫嵩虽然高升为车骑将军,他们一家子也尽得关中之地,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自从高奴大败之后,这位传世名将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变得心如死灰,只是得过且过地守着长安城混日子。以如今御林军的气势和战力,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是先锋军和定远军的对手,对凉国和晋国的威胁基本忽略不计。如果皇甫世家敢于主动出击,那么迎接他们的便是毫不留情的反击,直至整个关中地区落入赵兴手中。
赵兴现在瞅着长安城,就等一个动手的机会呢。
守在洛阳地区的北军以及守在冀州魏郡的南军,虽然还是由卢植和朱儁直接调遣,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卧虎军、雄武军这样让人感到绝望的部队,只要并州军团和冀州军团采取战略防御,卢植和朱儁就注定了无所作为。至于将来的中原大战,到时候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曹操的老巢兖州与青州和徐州毗邻,如今又得了豫州大半之地,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就不得不面对飞虎军、东莱军、龙骑军和青淮军的威压。虽然老曹手下人才济济,文有荀攸、荀彧、程昱、戏忠和刘晔等人辅助,武有夏侯兄弟、曹仁、曹真、曹钝、李典、乐进、于禁等众多猛人跟随,但驻守青徐之地的赵云、张辽、郭嘉、典韦、高顺、陈宫、李铁柱、关平等将领也不是白给的,如果再加上晋国水师这支机动力超强的后援,老曹真想要在青徐之地取得一点好处,那更是千难万难。
刘备将张飞调到豫州,又让韩荣和诸葛去了扬州,虽然让赵兴吃了一惊,但也就仅限于吃了一惊,并不至于让赵兴寝食难安、辗转反侧。
虽然徐州只有大将张辽坐镇,徐州军团也就六万正规部队,但徐州北面连着青州,南边靠着吴州,并非看上去那么容易拿捏,何况东海朐县郁洲军港还有一支始终可以增援的水师部队。袁术留给诸葛孔明的扬州是名副其实的一个烂摊子,等到孔明将扬州彻底捋顺的时候,还不知道要花上多久的时间。
站在太行山上俯首四顾,赵兴觉得幸好当初适时成立了六大军团,并且一咬牙将许多得力干将和智谋之士派驻了出去,如今看来还真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任谁都难以撼动他们。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一七章 子龙的无形威压
青州,齐国郡境内的临菑(临淄)城,如今俨然一副雄城大郭的姿态,就这么有些孤傲地眺望着青州平原西南处的东岳泰山,似乎在向世人宣扬着崇山峻岭的高大与广阔平原的绵延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泰山郡属于兖州治下,驻守在泰山郡境内的有曹操麾下好几员猛将,如平东将军曹仁、安远将军于禁和扬武将军李典。这几员将领都是智勇双全、用兵不凡之辈,非一般人根本奈何不得。
平东将军曹仁,字子孝,曹操从弟,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等跟随老曹成为了军中大将之后,则变得法度严谨,恪尽职守。无论是在后世的正史记载还是老罗的《三国演义》之中,曹仁都是曹操手下当之无愧的第一功勋将领。
正史之中,曹操攻打袁术时,曹仁斩获颇多。后来大破陶谦军及陶谦部将吕由,攻克句阳,生擒吕布的部将刘何。官渡大战中,在鸡落山之战又战胜袁绍军。曹军赤壁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之战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魏蜀之战时,挡住了当时锐不可当的关羽进攻。
曹仁死后,被谥为忠侯,按照《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故在曹魏一朝,“忠”实为大誉之谥,只有夏侯惇和曹仁得到了如此之高的评价。《傅子》有云:“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这是多么骄人的称誉!令江东小儿不敢夜啼的张文远,也次于曹大司马。
曹仁论功业胜于夏侯惇,论名望高于夏侯渊,论党族亲于“五子良将”,观其一生,真可谓曹魏阵营中的第一功勋大将。
安远将军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后世将其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为“五子良将”。官至左将军,假节钺。若非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一代名将晚节不保,也不会在死后谥曰“厉侯”。
如果说作战勇猛、沉着,足以让于禁跻身名将之列,那么于禁所表现出来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则确立了他在老曹阵营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十分严格,《三国志》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因为于禁持军过于严整,以至于他的部下们没什么油水可捞,曹操显然很清楚于禁的这种风格,于是每次赏赐都格外照顾于禁,免得让“老实人吃亏”。
虽然于禁因为过于严格而不讨部下的买账,但是因为于禁的公正无私,在军队中威信极高。究竟高到何种程度,《三国志》里记载了一件事:曹操因为忌恨朱灵而想削掉他的兵权,但这是件极有可能引发兵变的事,考虑再三,决定派于禁去执行,于禁便带上曹操的手令和区区几十个士兵策马赶往朱灵的军营,孤身犯险,执行曹操的命令。当时朱灵手下的众多将士因为害怕于禁而居然没有一个人敢有所反抗。从这件事,我们足以看出于禁在曹军中的威信,甚至也能隐隐感觉到于禁骨子里透出的一种霸气和杀气。
扬武将军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就可想而知了。因为李典不与诸将争功,这就造成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而且如果李典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曹操一口气派出大将曹仁为帅,副将于禁和李典为辅,囤重兵于泰山郡的东北方向和正东方向防范来自青州的威压,只因为距离泰山郡不远处的齐国临淄城内有位让曹操十分忌惮的猛人,他便是青州军团统帅赵子龙。
赵子龙将军与平西王赵兴同年出生,略小几月,原本乃是赵国昌的师弟,在十六岁时更与赵兴结为义兄弟,从此成为赵兴最为倚重的一员将领,为赵兴风里来、雨里去,打下了无尽的江山。
赵云既有徐晃的冷静谨慎,又有关羽的锋锐无匹,生性宽厚仁和而不好大喜功,至于他对赵兴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那就更不必浪费笔墨去形容。
在赵云前来青州之前,老曹手下的将领几乎没有谁跟他正面交锋过,但当年赵云以不到一万的兵力镇守壶关,将讨赵东路十三万联军生生拦在上党以东的功绩,却是实实在在让老曹不敢轻视了这位“玉面虎”。
单论个人武力,赵云能够让飞将军吕布吃瘪;论指挥大军作战,赵云当年带着五千苍狼军深入北方万里大漠,将当时还十分厉害的鲜卑人杀得望风而逃,一战而让并州北方获得了八年的安宁。
不是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兄弟没有信心,实在是赵云给兖州造成的威压过于巨大。试想一下,一旦赵云指挥“亡命将军”高顺带着四万有着陷阵无敌称号的东莱军在前方开路,他本人则率领两万飞虎军直扑兖州腹地陈留,曹操手下谁能拦住赵云的锋锐?
如果身在徐州的赵云结义五弟张辽再跟着过来凑热闹,就这两个猛人,就能让曹操苦心经营了十来年的兖州数月之内变成四战之地。
正是慑于“玉面虎”赵云的无形威压,曹操命令大将曹仁在泰山郡的东北方莱芜县内布下了一处名为“八门金锁”的巨大兵阵,时刻防备着有可能来自临淄城内的攻击。
曹仁手下的于禁独领一军防守在莱芜的西边三十里处,李典则又领一军防守在莱芜的东南三十里处,三军逞犄角之势相互照应,总算可以勉强抵挡住东莱军和飞虎军带来的巨大威胁。
第十七卷 翻云覆雨 第八一八章 郭嘉看破八门阵
对于曹仁在莱芜境内布下的那处“八门金锁”大阵,赵云真心没有多少兴趣去琢磨。按照当初在卧虎讲武堂所接受的军事培训,赵云觉得日后真要对兖州动手,便直接派一支骑兵绕道冀州,然后从顿丘一带南渡黄河,就可以直接抄了兖州治所陈留的后路,何苦要跟曹仁在莱芜死掐?
赵云对这劳什子的“八门金锁”阵不感兴趣,可大军师郭嘉却是饶有兴致地多次混在侦察队员之中,利用手中的“千里眼”好好地观察了一番曹仁的杰作。
郭嘉要来观察“八门金锁”大阵,一直负责郭嘉安全的赵雨便要跟着同来,却又惹得赵雨的二嫂子马云騄满心好奇,于是二女换了男装,护着郭嘉来到了莱芜附近。
因为手中有“千里眼”作为依凭,所以郭嘉只需寻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隔着十几里之远,便能看个仔细。不过就算郭嘉想要再往前靠近一些,估计赵雨和马云騄两位“贴身保镖”也是不会同意,要是郭嘉的安全出了问题,别说她们两个心里过意不去,单单是赵云和赵兴等人的怒火,也不是二女可以承受的。
郭嘉此时藏身的地方,便在莱芜县东北处的一座长满林木的丘陵之上,与曹仁布下的大阵有十三里的距离,虽然不如身临其境看得分明,但也能够看出个七八分来。
“啧、啧,想不到曹操手下还真的有能人呢,竟然深谙奇门遁甲之道,将这排兵布阵之术融于八门之中,一般人要是带兵摸进去,还真是个好进难出的死局。”郭嘉一边透过望远镜向内观看,一边摇头晃脑地称赞道。
一旁的赵雨最看不得郭嘉“卖弄风骚”的模样,用脚尖冲着郭嘉的后丘肉上就是轻轻一脚,嘴里说道:“就你能耐,快说说奇门遁甲和八门金锁阵都是怎么一回事情!”
郭嘉虽然智谋超绝、才情一流,可就是在娘子赵雨面前打怵,见赵雨和马云騄好奇这“八门金锁”大阵,于是开口耐心解释道:
“这‘奇门遁甲’的含义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奇”就是乙、 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惊、死、开八门;“遁”即隐藏,“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甲”是在十天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
郭嘉唾沫横飞地还没有讲到一半,却被赵雨生生地打断。赵雨说:“不听了、不听了!神神叨叨的,把人都绕晕了,我才不信这个破阵就那么厉害!”
郭嘉翻个白眼,有些调侃地问媳妇说:“你倒是说说看,如何能破得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