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耕时代,这句话的实现,仿佛要比信息化全球化科技化的今天要容易许多。归根结底,因为人们的欲望少,所以更容易获得满足。东汉末年老百姓的理想仅仅是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不遭受战乱和疾病的侵害。
这样的要求,对于赵兴而言,并非难以实现,所以注定赵兴会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走到后世很多汉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注1:胡椒,又名玉椒、浮椒、昧履支。原产热带亚洲,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称:“胡椒出摩伽国,呼为味履支”。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呈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呈灰白色,通称“白胡椒”。黑胡椒与白胡椒均为食用调料和中药。
第十卷 东成西就 第四七三章 泉州造船厂成立
光熹三年,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到来。
已经成为北方第一雄城的卧虎城,每到新年到来时,注定要成为热闹异常的地方。因为卧虎城严格执行着入城审核制度,所以总能将无数慕名而来的人们关在城门之外,让这些无奈之下的人们只得前去距此不远的长子县城逗留,等待准许进城的通行证办理下来,才可以一睹天下雄城的风采。
在卧虎城内紧挨着暗影总部的一处地角,半年前不声不响地起了一座官署,到现在也没有挂牌,也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用途。
前些日子,返回吴州的鲁肃再次带着一批船匠来到了卧虎城,按照赵兴当初“圆桌会议”提出的条件,鲁肃带来的两百名船匠必须是技术熟练的师傅,要是有冒充的,那就休怪赵兴翻脸将祖茂继续扣住不放行。
当初鲁肃再次北上的时候,有谋士建议孙坚,给赵兴随便找些学徒送过去糊弄一下就行,反正赵兴是出生在北地的旱鸭子,他哪里见过楼船,又哪里懂得如何造船。结果鲁肃出来强烈反对,他的话说的很直接,谁要是把赵兴当傻瓜,谁就是最大的傻瓜!
鲁肃的意见是不仅要给赵兴提供船匠,而且为了增加赵兴对吴州的好感度,还要多提供一些人手,在这里面最好还要有大师傅。孙坚当时想不通,问鲁肃为何这么建议。鲁肃答曰:“吴州与晋国远隔千山万水,现在便防备还不如与其交好,多换回一些实在的好处,抓紧时间壮大自己,防备左邻右舍的算计!”
孙坚想了片刻,认为鲁肃远交近攻的策略有道理,于是同意了鲁肃的意见,并让鲁肃主要负责此事。到光熹二年的腊月间时,鲁肃便领着三百名船匠抵达了卧虎城。
当时赵兴正好也返回了卧虎城,听说鲁肃带着三百船匠再次来到了卧虎城,赵兴觉得鲁肃这人果然靠谱,便生了交好之心,很热情地接待了他。祖茂当时便被赵兴请出来交给了鲁肃,宾主双方吃了一顿饭,不等鲁肃开口,赵兴便丢给了吴州一些以前不曾给的好处,比如吴州急缺的一批战马和农具。
鲁肃见自己的一番努力总算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于是满心欢喜地带着祖茂,在赵兴派出的亲卫护送下返回了吴州。
就在鲁肃抵达不久,代表袁术从扬州前来的使者李丰,也带着两百庐江船匠抵达了卧虎城。因为跟袁术的关系实在差劲,所以赵兴压根没有出面接见李丰,只是让陈宫代表自己跟李丰做了交接,接收了两百名船匠,然后将两千丹阳兵交给李丰,让其带回扬州。
如此一来,晋国便有了五百懂得造船工艺的匠人,埋藏在赵兴心底很多年的一个蓝色梦想终于开始生根发芽。
暗影总部旁边那个官署,就是赵兴命人修建的未来的晋国水师总署!
为了让这些远离故土的船匠今后能够安心为自己工作,赵兴在除夕夜,专门在醉仙楼摆了几十座酒席,宴请这些船匠一起吃了顿年夜饭。在宴会上,赵兴明确地告诉众人,今后这些船匠的家人都可以接到晋国定居,只要大家能够造出令赵兴满意的船只来,大家的工钱比在吴州和扬州时多出三倍,而且到了年底还有大红包可领。如果表现卓越的工匠,还可以获得卧虎城颁发的功勋,最终定居卧虎城!
这顿饭的效果,在赵兴的鼓动之下,立即成倍地放大。这些工匠来了卧虎城之后,也私下里到处游逛过,对于卧虎城的感受从最初的震撼到现在的羡慕,可谓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正月十五还没有过,便有船匠代表登门拜访赵兴,询问何时开工造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一斑。
赵兴见工匠们急着表现,便立即命人唤来返回卧虎城过年的徐庶,让他即日带着四百名船匠前往幽州渔阳郡,保证将这些船匠交给司马直。
徐庶领了命令,与老母亲辞别,带着五百卫队和四百名船匠一路不停歇地向幽州渔阳郡进发,用了二十天时间终于见到了司马直。
司马直之前已经接到了赵兴的信函,已经提前做好了一些接手的准备工作。等这批船匠抵达之后,他便转告赵云,让赵云安排手下小将田岳带着四百船匠沿着沾水向下而去,直到抵达一处名为泉州的地方,这才停了下来。
这处被称为泉州的地方,位于现今天津市的西北方,就在现在的武清地区附近。这跟后世闻名天下的港口城市福建泉州,一南一北差了几千里路,压根不是一回事情,大家千万不要搞混淆了。
赵兴之所以将造船厂的地址选择在渔阳泉州附近,因为此处便利的地理位置。泉州位于沾水下游,距离沾水入海口不到三十里路程,是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理想的建造船坞的地点。
因为沾水的上游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可以为造船提供必需的大型木料,而且因为沾水上游天气寒冷,生长的木材质地都很坚密,很适合作为大型船只的龙骨和桅杆使用。到时候组织一支伐木队,在沾水上游砍伐一些适合的木材,然后顺着沾水放下来,在泉州再被人捞起来,可以节省许多的人力。造船厂造好的船只,可以顺着沾水进入渤海湾试航,来回十分的便捷。
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原因是,水师从泉州出发,可以向东直达辽东公孙度占据的辽东郡平郭城,向南可以抵达青州的东莱郡。如过贴着海岸线航行摸到漳水的入海口,则可以逆流而上抵达渤海郡的南皮城。
以赵兴来自于后世的军事眼光,他怎么会看不到泉州这么有利的一处战略要地呢?所以泉州作为他亲自指导的第一座水师城,今后许多年都将成为烧钱的地方,被赵兴时刻所关注。
来到这个时空之后,赵兴这些年翻阅了许多文献史料,对于汉代时期的航海和造船业水平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从赵兴掌握的情况来看,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的文明相比,汉代的造船业已经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发达。当时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货船、战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轻舟、舲舟、舫舟等。而战船有很多则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而来的。
汉武帝时期,曾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先后开辟了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第一条航线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此为南北沿海航线。第二条航线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和日本,这正是赵兴即将动手再次实现的一件事情。第三条航线则被后世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即徐闻、合浦航线。(注1)
既然汉代的航海已经如此发达,战船的制造工艺和技术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赵兴虽然出身陆军特种兵,但他也是陆海空三栖作战的精英,对于海洋和舰船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无论任何时代,战船比民船的制造要求都要高出许多。战船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性能上,都要明显优于民船。首先战船要坚固,能够防御敌人的进攻;其次要有攻击性,必须配备能进攻的武器,还要求速度,更要灵活,进退自如。所以直到二十一世纪,战船的制造水平仍然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工业水平的高低。
汉代的战船已经发展了很多种类,如戈船、桥船、斗舰、艨艟(念蒙冲)、楼船等。三国赤壁之战时,曹操与孙权在长江上摆下了几十万军队,动用了数万艘大小战船,想一想都让人觉得感慨万分。
汉代楼船是中国汉代楼船军的主要战船,也是中国早期出现的战船之一,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多层上层建筑。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楼船秦时已有,汉代时,其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汉代楼船甲板上布置多层上层建筑,甲板下设置有舱室,供棹卒划桨之用。棹卒是划桨的士兵,在舱内的棹卒具有良好的保护,可以免受敌人之攻击。楼船甲板上的战卒手持刀剑,以敌人短兵相接,进行接舷战。
在汉代楼船的舷边设有半身高的女墙,以防敌方的矢石。在甲板上女墙之内,设置第二层建筑,称为庐,庐上的周边也设有女墙,庐上的战卒手支长矛,有居高临下之势。在庐上面有第三层建筑,称为飞庐,弓弩手就藏于飞庐内部。弓弩手发射箭矢,是远距离进攻力量。最高一层为爵室,相当于现代舰船的驾驶室和指挥室。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曾率有大小楼船两千艘,战士两万余人,可见汉代楼船军规模之大。
这一世,赵兴既然来到了东汉末年,自然不会让老曹和孙坚等势力专美于前,他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建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大型舰队,以此实现他占据某些长久以来汉人都不能占据的岛屿,也算是圆他上一世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注1:《汉书u2022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
PS:亲们,当你们看到这一章时,已经距离南道此刻码字的时间(6月2日凌晨5点),过去了整整8天!好吧,我承认这一章有点注水的嫌疑,关于汉代楼船的描述,明显不是出自南道的指端。但是,本章最后的近千字实际上很有价值,因为以后南道还要描写东渡朝鲜半岛和日本岛的作战,还要描写海上通商,所以,现在算是为大家提前做个科普教育吧。
如果你们知道为了在不能接触网络的十天时间内做到不断更,南道已经坐在电脑前疯狂码字存稿超过20个小时,你们就会知道俺现在有多辛苦。
还有11日的最后一更稿子需要码出来,到了12日南道就能重新出现在网络的另外一端了……
亲们,南道正在拼命呢,为了心中那个从未说出来的承诺……
第十卷 东成西就 第四七四章 徐州糜竺来拜年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出了门。
为了赶上在正月里给自己妹夫赵兴拜年,来自徐州东海郡的首富糜竺,连年都没有在自己家中过,从腊月里出门,赶着许多马车的年货,经过近一个月的颠簸,终于再正月十二这天进了卧虎城。
按道理,该是赵兴这个当妹夫的先给大舅哥拜年才是。可问题是,一来赵兴的大舅哥实在有点多,比如胡车儿、比如张俭几个年龄比赵兴大的儿子,在并州老家呆着的貂蝉的几个干哥哥……二来赵兴的身份实在有点大,不仅是两个国主的太傅,还统管着近二十万大军,让他冒着被袁绍和曹操截杀的危险前往徐州拜年,赵兴敢去,糜竺也不敢让他来。
既然妹夫来不了,有求于人的大舅哥只好屈尊降架大老远跑到晋国给赵兴拜年。
糜竺这次来晋国,肩负着公私许多重任务。首先,他是代表徐州牧陶谦前来跟赵兴套近乎的。陶谦交好赵兴出于好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到现在两万青徐军还滞留在晋国境内,陶谦急于赶紧向赵兴要回自己的部队。他也知道经过赵兴**的青徐志愿军,战斗力肯定要强过徐州本地士卒数倍。如今徐州东面的老曹、南边的袁术都虎视眈眈地瞅着陶谦,让他后背一阵一阵地发冷,所以陶谦急需要这近万经过打磨的徐州兵回来给自己守城。
第二,徐州和晋国在商贸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交好赵兴利于百姓。徐州盛产粮食和制造琉璃的水晶,这都是晋国需要大宗向外购买的物品。而晋国出产的许多商品,都是令人眼红的好东西,徐州的百姓自然也是十分喜欢,所以购买的需求量也是巨大。
第三,交好赵兴,可以为陶谦壮胆。青州和徐州都是比较弱小的势力,夹在袁绍、曹操、刘焉、袁术等势力的中间,处处都要看这几位大佬的脸色行事,还得时刻担惊受怕,唯恐谁会打过来灭了自己。如果跟赵兴交好,至少让其他己方势力忌惮一些,想动手时也得考虑一下赵兴的感受和意见。
其次,糜竺是代表青州孔融来跟赵兴攀交情的。孔融交好赵兴的原因与陶谦基本上差不多,不过因为当年回护太史慈老母的缘故,孔融也算是很早就跟赵兴搭上了线。孔融作为孔圣人的后人,特别稀罕的是晋国出产的精美书籍,为此他不惜将青州境内的金矿全部向晋国开放,只求赵兴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太行书院校对编印的新书贩售给青州。
最后,糜竺是代表糜氏家族来跟赵兴谈生意合作的。因为糜贞的这层关系,这些年东海糜家一直与晋国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往来,也从这条贸易线路上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回报。这次糜竺亲自前来,是为了跟晋国合伙入股,将农兵商金行在青徐境内的经营权分一些到糜家手中。说实话,这笔买卖可真不是小数目,若非他亲自前来商谈,没有人敢跟赵兴拍板。
糜竺来了,赵兴自然不能怠慢。他不仅将糜竺从迎宾苑内亲自接到自己府中居住,而且让卧虎城内有头有脸的各方代表作为陪客,与糜竺吃了好几顿饭。当然了,吃饭不是重点,关键是面子给的够足。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赵兴府中的女眷和孩子们都去大街上看花灯之后,糜竺终于坐下来和赵兴商谈起此行前来的正事。
糜竺首先是将陶谦和孔融两人托付的事情说出来,该带到的话语也讲了出来,然后便不再多言,静等赵兴的反应。
赵兴也不急躁,开口说道:“陶孔二位州牧所提之事,都不困难。吾原本计划春季黄河凌汛过后,便安排青徐军顺流而下,直达青州境内。至于其他的一些商贸事宜,也是互利互惠的好事,我自然不会阻拦。”
糜竺见赵兴只剩下给青州和徐州壮胆这件事情没有吐口,便开口问道:“那么,两位州牧希冀今后能得晋国的声援和帮助之事,国昌如何看待?”
赵兴沉思片刻,然后说道:“此时并无外人在场,我想先问一下兄长,若是来日吾欲掌天下权柄,不知糜家如何应对?”
糜竺对于赵兴抛出来的这个问题,似乎早有思考,并不显得吃惊,而是沉静地回答:“糜家与赵家走到今时今日,已无退路,自然是同气连枝,共同进退!”
赵兴对于糜竺这个回答也没有显得激动或者惊讶,点点头说道:“那么吾便将自己的条件说出来。青徐二州若想在危机之时得到晋国倾力支援,自然是要暗中表态,结为同盟。异日吾欲问鼎天下之时,两州态度坚定地站在晋国身后。”
糜竺凝神思索片刻,然后说道:“此事吾已知你心意。依目前的形势来看,一时半会青徐二州还没有面临灭顶之灾,想必孔融和陶谦二人不会轻易吐口,看来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此事不急于一时,吾在近年之内也不会轻启战端,晋国将会安心发展内政,将新得的幽州和凉国彻底消化稳固之后,才会有下一步的动作。”赵兴也不急,慢悠悠地说道。
听到赵兴亲口承认幽州和凉国都已经落入他手,糜竺不由得脸上色变,感慨地说道:“虽然暗中揣度幽州和凉国会有晋国的身影,但没想到居然是完全掌控。国昌行事之老辣犀利,为兄十分佩服!”
赵兴不以为意地笑着说道:“此时无人,大舅哥也不必净给我脸上涂脂抹粉,争霸天下这种事情,非大毅力大智慧者莫能成耶!兴不才,愿为天下百姓谋一条新的出路,今后还需借助糜家支持!”
“但有所求,定将倾力助之!”糜竺一脸严肃地承诺。
“对了,此行还带了几个人来,不知国昌有没有兴趣见上一面?”糜竺想起了另外几件事情,又开口说道。
“不知是什么样的人?”赵兴有些好奇地问道。
糜竺于是向赵兴逐一介绍起来:“其中一人,名为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初举孝廉,为郎中,授下邑长,因拒请托而弃官。后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以乱不就,避居淮浦。”
“其中一人,名为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
“其中一人,名为孙邵,原为北海太守孔融帐下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为孔州牧亲自推荐前来晋国为官。”
赵兴点点头,表示已经知晓三人的名姓,然后开口说道:“王朗此人久负盛名,吾倒是曾经听说过,不过这刘繇和孙邵,倒是耳生的很。”
糜竺听完之后,也不见外,笑着说道:“如果吾告知于你,那刘繇乃如今晋国相刘岱之亲弟,不知国昌作何感想?”
赵兴不由得搔了搔脑门,有些讪讪地说道:“咦,这刘岱倒是藏着掖着的,到现在也没有告诉过我,他有个才华出众的弟弟嘛!”
糜竺接口说道:“刘繇和刘岱一样,乃汉朝皇室远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在他年纪十九岁时,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其叔,集结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并救出了堂叔,此后出名。由于其表现深受乡民爱戴,因而推举刘繇到朝中做官,曾经官拜郎中。”
“刘繇做官之后,铁面无私,清廉谦厚,深受同僚和百姓好评。当时东莱牟平一带的坊间传言,若能得刘岱、刘繇二人,不啻于同时得龙与麒麟。如今我把麒麟也给你带来了,这次你可要好好表示一下感谢才行!”糜竺笑着解释道。
赵兴心里一琢磨,发现孔融和陶谦推荐来的三个人,还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由得心中高兴起来。最近他正在为晋国之内一下子被调走的六个太守位置缺少可用之人而犯愁呢,没想到就有人送来了三只“大枕头”!
赵兴于是赶紧让人前往迎宾苑迎接王朗、刘繇和孙邵三人入府相见。
这三人此次随糜竺前来晋国,自然不是过来凑热闹这么简单。他们内心都自负有一身可以治国安邦的才华,却没有能够施展的空间,听人说晋国赵兴唯才是举,又有孔融和陶谦的大力举荐,这才北上晋国,想求个好出路。
赵兴与几人见面后,经过一番详细的交谈,发现这三个人确实可堪大用,于是立即向三人发出招揽之意,并以太原郡、西河郡、上郡太守的职位相许。结果刘繇愿意前往西河郡任职,而王朗则是愿意前往太原郡任职,孙邵愿意前往上郡任职。赵兴自然是一一允诺,鼓励三人安心工作,他们的家人可以前来晋国安居。
将三人的职务安顿下来之后,赵兴让人将原上郡太守、屯田都尉、卧虎农科院院长枣祗请到府中,二人做了一次促膝长谈,定下了今年幽并凉三州农牧业发展计划。
赵兴问枣祗,工作忙不忙,要不要再配几个下手,结果枣祗也真没有跟他客气,说自己只需要卧虎农科院院长这一个职务就行,屯田都尉这个大帽子还是交给别人去干。
赵兴听完枣祗的话,想来想去,发现适合担任屯田都尉这个重要职务的人,历史上好像还有两个人比较有名气,一个是已经被他挖过来的国渊,还有一个是叫做韩浩的家伙。
于是赵兴赶紧找来李进思,让他秘密派人前往各地查询韩浩此人的下落,一旦发现,务必想办法给弄回晋国。
第十卷 东成西就 第四七五章 水师提督之人选
考虑到大舅哥糜竺来一趟晋国也不容易,而且人家来时准备了那么多的年货,总不能让糜贞的娘家人笑话晋国小气,所以赵兴再三挽留糜竺,让他在晋国多待一些时日,等到天气暖和之后,和青徐军一同乘船返回青州,然后由青州走陆路南下返回家乡。
糜竺见赵兴挽留,也不推辞,便高高兴兴地住在赵兴府里,时常与秦宜禄和刘继礼二人交流一些经商的心得,学习借鉴晋国农兵商金行的经营管理手法,为今后经营青州和徐州的金行做着准备。
赵兴不急着让糜竺走,也有自己的一些不便示人的考虑。一来赵兴这次给糜竺准备的回礼当中,有一些东西实在过于重要,不放心糜竺私家商队上路。万一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冒充河盗山匪,将赵兴特意为孔融和陶谦准备的一些礼物给截了去,那将会造成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危险的后果。
二来赵兴也是有意让糜竺在晋国多停留一些时日,仔细学习和借鉴晋国新式的商贸理念和模式,以便于他回到徐州之后,将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手段教给陶谦和孔融。
因为糜竺住在府中,正好赵兴最近不忙,他便时常带着糜贞所生的两个孩子,陪着孩子他舅在卧虎城内四处游逛,也算是抽出时间来陪一陪孩子们。
这一日,马车正巧经过尚未开张的水师提督府门口,被眼尖的糜竺给瞅个正着。糜竺开口问道:“国昌,此处好大一座府院,为何无人打理?据吾所知,卧虎城内如今可是寸土寸金,断断不会有人如此铺张浪费吧?”
赵兴也不隐瞒,如实回答道:“此处是吾晋国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如今只因提督人选未定,所以未曾开府议事。”
糜竺听完赵兴此言,顿时来了兴致,接口说道:“国昌不妨将组建水师之事细细告知于吾,糜家世居东海,对于这水上的事情还是略知一二。”
赵兴一听糜竺这话,伸手一拍自己额头,有些自嘲地说道:“只怪我最近忙晕了头,竟然忘记徐州东海乃当年徐福东渡之地,想必那里的百姓多有渔家出身,精于水性之人,今日正好就水师组建之事向兄长讨教一二!”
随后,赵兴将自己打算利用黄河水道输送货物,利用泉州船厂组建水师的一系列打算合盘托出,希冀糜竺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些便于操作的主意。
糜竺听完之后,颔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国昌的意思是水师与水上贸易同时发展,让水师为水上贸易提供保护,而在开拓水上贸易的过程中又为水师建造更优的战船,探索更便捷的航道?”
赵兴听完大舅哥的问话,心里暗想,到底是个明白人,一问就问到了点子上,于是点点头,表示心中确实这么考虑的。
糜竺便接着说道:“此策可行,但吾窃以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秉承先民后军的思想,从民用船只和水上商队开始着手,等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建造适合水战的大船,然后将有经验的水手逐步向水师转变。”
赵兴对于水上贸易和组建水师思考的不是一天两天,听到糜竺这么一说,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点点头说道:“兄长此言甚为中肯,组建水师之事确实不宜操之过急,倒是我先前有些急躁了。”
糜竺又说:“虽然当以民用为先,走出第一步。但考虑到今后晋国水师要东渡辽东、三韩和瀛洲开拓地盘,所以这水师的组建却不能落下,不妨在青州东莱、徐州东海等紧邻大海的州郡招募水性好的青壮,先扮作普通水上往来的船队,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训练,待到战船成规模的制造出来以后,便摇身一变,成为水师。”
赵兴点点头说道:“兄长的想法稳步妥当,确实不失为水师发展的良谋,奈何如今吾手下良将云集,却都是惯常于马上驰骋,竟难觅一位智勇兼备、熟谙水性的将领统管此事,真是让人愁眉不展。”
糜竺笑着说:“国昌手下并非没有合适之人,只是你忘记了他的出身,倒是将其作为一员马上的骁将来看待了。”
“哦,竟有被吾遗漏之人?”赵兴不由得摸摸鼻子,表示出很纳闷的神情。
“方才吾曾言到,青州东莱、徐州东海等地紧邻大海,多有善于水上生活之人,国昌麾下骁将太史子义便为东莱黄县出身,想必对于水上的往来并不陌生。”糜竺提醒赵兴说道。
赵兴见糜竺提的竟然是太史慈,顿时一脸的苦笑,竟然坐在马车之中半响没有吭声。
赵兴的心里正开着一场批斗会呢!今日若不是碰巧路过水师提督府门口,恰巧大舅哥糜竺又好奇心重多嘴问了一句,他的水师提督人选还不知道要难产到什么时候。
正如糜竺所言,太史慈可是生长在东莱(今山东烟台),从小就在海边见惯了大风大浪,若不是赵兴动手早挖了过来,太史慈以后也是孙坚手下一员猛将。而东吴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水军!既然历史上太史慈能在东吴担当大任,自然在水战方面也不差劲,也许治理水军方面没有甘宁、凌统、周泰、徐盛等人名气大,那不过是因为太史慈英年早逝罢了,可不代表他治理水军的能力不够!
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赵兴讪讪地笑着对大舅哥说道:“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日若不是兄长提醒,险些误了大事。吾只以为飞虎军和苍狼军乃陆战之师,从未考虑过让其转为水军,竟然连带着将太史慈给疏忽了!”
糜竺见赵兴能够虚心接受建议,心中也是欣慰不已。因为他知道:跟着这种能听进不同意见的英雄闯荡,成功的概率明显要高出许多。
当日夜里,赵兴立即给太史慈和张绣二人各自去信一封,命俩人见信之后立即交接,张绣接替太史慈为苍狼军军长,而太史慈则另有重用。至于张绣才接任半年的苍狼军重骑第一师师长的职位,则由张绣的老相识、原董卓麾下将领段煨接任。
与此同时,赵兴让人督促留在西河郡黄河旁边的一百船匠,抓紧时间赶制一批运载货物和人马的货船,争取到五月份的时候能够一次性地将两万青徐军和一些货物运抵青州郡高塘渡口。
赵兴还特意强调,虽然赶工期,但货船建造的一定要牢固,能够经得起海上的风浪摇晃。至于他为何会提出这么高的要求,那就不得而知了。
PS:南道于6月12日上午十分疲惫地回到了家中,先赶紧更新一章再说,不然今天眼看就要断更了……
从今天起,开始恢复每天三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