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也是个明白人,他心里很清楚大汉南方四州(益州、荆州、扬州、吴州),不过是貌合神离,相互之间都在提防和算计,只等着谁犯了错误,便来落井下石。

目前看来晋国对于荆州的威胁还很有限,最危险的自然属冀州袁绍、凉州董卓和司隶地区。但是一旦赵兴按捺不住,兴兵讨伐某方势力,则天下安定的脆弱局面立即会被打破,到时候相互紧邻的势力就会乘势攻伐,抢占地盘,增加势力。到时候,如果刘表还不封王,那就很有可能让手下将士失望,结果造成军心民心不稳。

经过与手下文武幕僚商议,刘表的应对策略是:继续不遗余力地治理州郡,严格操练步军和水师,大量修筑各类防御设施,派出士人和工匠前往晋国学艺,明面上交好赵兴,推动和鼓励南北通商,不断巩固和提高荆州的综合实力,坐等乱起之后,再做相应的调整和部署。

如此看来,刘表手下也是有能人啊。这些措施和方略,每一条都很关键重要,而且把准了时局脉搏,丝毫不比曹操、袁绍等势力做出的分析判断低下,真可谓安身保命的良策。

不急于封王的刘表,安坐襄阳城中,天天和名士们高谈阔论,让人继续误解他不过是个徒有虚表的人……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零章 庞统江东见陆绩

就在刘表与荆楚一地的社会名流们坐而论道,唾沫横飞的时候,自然不会在乎一位本地小伙子,正乘坐渡船顺流而下,准备投靠江东的孙坚。

这位小伙子名叫庞统,字士元,是地道的襄阳人。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无人赏识。加之他的容貌普通,面皮微黑,与一表人才的刘表相比较,那简直就是土鸡跟凤凰相比较,所以不被荆楚当地的社会名流们所赏识和推荐,也就在情理之中。

只有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庞统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毫不在意世人的评价与看法,与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石韬等人求学于颍川名士司马徽座下,经常还与黄承彦、庞德公等人进行辩论。

通过观察和考校,司马徽对于庞统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阳一带首屈一指的人才,并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两人一为“卧龙”、一为“凤雏”。“凤雏”的意思,就是凤的雏鸟,也就是小凤凰,寓意假以时日,庞统一定会高翔九天,清鸣云中。

诸葛亮前段时日离开南阳之后,大孔明三岁的庞统也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庞统心里很清楚,什么“卧龙”、“凤雏”的雅号都是浮云,如果不能选择一个好主子投靠,不能再仕途上大展身手,就算自己有通天彻地的本事,最终也只会黄土一堆埋进坟墓。

对于刘表此人,年轻气盛的诸葛亮和庞统都不怎么看好,总觉得此人有些虚里冒套,夸夸其谈。他们更欣赏像赵兴、曹操、孙坚这种文武兼备,锐气蓬勃的主公。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年轻人爱犯的毛病。不喜欢听上了年纪的人摆老资格、罗里吧嗦、动不动一副语重心长的口气训诫自己……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刘表也是个喜欢看长相选人才的主,歪瓜裂枣在他帐下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庞统为何不选择与孔明一起北游,货比三家之后再做抉择呢?因为古人的乡土观念很重,“故土难离”。与诸葛亮这位外来户不同,庞统作为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不愿意大老远跑到北面去出仕为官,而江东孙坚距离襄阳并不遥远,气候相似,加之孙坚此人颇有霸王之风,也算是个好靠山,所以庞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沿江而下,前往吴州求见于孙坚。

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庞统便到了吴州治所吴县(今苏州)。进得城后,籍籍手机的庞统这才发现自己无人举荐,就这么冒冒失失地去见孙坚,根本就是个笑话。于是他向城内的百姓打听,问城里可有什么名士,百姓纷纷答曰“陆绩、顾劭今在城内,乃江东才俊!”庞统按照百姓的指点,寻到陆绩府上,向门人递上名帖,等候主人的会见。

说起陆绩这个人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他是汉末庐江太守陆康的儿子,跟陆逊是同族,这下大家就知道了。按辈分,陆逊该管陆绩叫叔叔。关于陆逊的故事,咱们后面慢慢聊,现在先说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县(苏州)人,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是个类似于蔡邕的人物。一般来说,能够注解《易经》的人,都是牛逼的近乎于神仙一样的人物,这陆绩在江东的名声就很大,许多士人都愿意前来与他交往,好增加自己的名气。

历史上,陆绩曾在郁林郡(今广西桂平城西南)担任太守。当他任期满了返会吴县时,因为路上行程艰险难行,便只好从水路返回老家。起程的当天,有不少地方官员和两岸百姓,自发到江边码头送别陆绩。当官船开到铜鼓滩(卵石大滩)时,由于黔、郁两江汇流之地水势湍急,由于陆绩任职时从不收取贿赂财礼,随身没有带多少行李,而船上的行李也只是原来他上任时带来的,所以轻舟渡水难压风浪,船只摇摆不定。

无奈之下,船家建议陆大人靠近铜鼓滩,请人搬一些大石头放到船上压舱。陆绩同意了这个办法,当大石头被附近一群自告奋勇的村民抬上船之后,陆绩拱手拜谢百姓说道:“我在布山当官许多年,打心底把布山视为第二个故乡。布山盛产名茶、名果、名桂,天下闻名,但我都不带回去。我只带上这块石头返回故乡,一来可以压船,二来以后如果思念布山,看到这块石头就会想起布山。我会永远思念布山,不会忘记布山百姓对我的爱戴……”

船家和前来义务搬石的百姓听完陆绩这番话,看着这位两袖清风的父母官立于船头渐行渐远,无不感动流涕。

一位是襄阳智谋高绝的凤雏,一位是吴州名望正隆的名士,庞统与陆绩的相见,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陆绩听门人通报说荆楚“凤雏”先生前来拜会,赶紧小跑着出来迎接。

咋一照面之下,陆绩看到门外一位其貌不扬,面容黝黑的汉子正气定神闲地静候原地,虽然心里犯着嘀咕,但嘴上却是热情地说道:“常听人言,南阳“水镜先生”(司马徽)座下有卧龙凤雏两位高徒,今日得见凤雏,真乃三生有幸!”

庞统看到打陆府中出来一位容貌雄壮、举止得体的年轻士子,谈吐表现热情适度,于是心生好感,谦虚地回答:“襄阳山野草民,徒有虚名,今日冒昧前来叨扰公纪先生,还请恕罪。”

二人见面,略作寒暄之后,便携手进了陆家府邸。宾主落座之后,自有下人送上果脯点心和茶水,俩人于是慢慢攀谈起来。一番交流之后,陆绩对于其貌不扬的庞统,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和看法;而庞统也从陆绩的言辞之中看出了此人的深厚博学,心中暗道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于是二人交好,陆绩热情挽留庞统留宿家中,又邀请来自己的好友也是侄子的顾劭(牛人顾雍之子)、以及当地名士张敦、卜静等人,天天和庞统臧否人物,并称赞庞统是“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

暂时有了落脚之处的庞统,也不急着拜见孙坚,正好利用陆绩这层关系,逐渐与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等人熟络起来,准备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达成自己出仕江东的愿望。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一章 孙权骂走庞士元

按照赵兴记忆中三国演变,孙坚应该挂掉两年多了。实际上,今年已经三十八岁的孙坚不仅没有挂掉,而且已经有了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尚香、孙朗等众多的子嗣,正活得风生水起,日益势大。

不得不说,孙坚的基因也属于比较厉害的品种,因为他养的子女个个不凡,其中长子孙策和次子孙权,更是各有优长,从小就展露出与众不同的品质。

孙坚长子孙策,容貌俊美、性格开朗直率、为人大度宽厚,善于听取部属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很有幽默感,简直就是东吴版的赵兴,所以也被人称之为江东小霸王。因为他是嫡长子,所以注定了要承载东吴孙家更多的期望与寄托。现如今,孙坚专门安排了老臣张昭、张纮、秦松作为长子的老师,安排少年军师周瑜、鲁肃为孙策的好友,可谓是用心良苦,十分器重。

孙坚次子孙权,自幼便爱读书,在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胸中文韬武略只怕不在其兄之下。孙权有着开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他老子的军队中名望也不低,有时帮忙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孙策大为惊讶,没想到弟弟竟有如此过人的谋略。为了让二儿子早日成材,孙坚在孙权十五岁的时候,便外放他出去做了一命县令,栽培之意可见一斑。

人皆言:江东子弟多才俊。看一看目前孙坚手下的武将和谋士,便可知此话一点不假。

如今孙坚手下文有张昭、张纮、顾雍、虞翻、阚泽、鲁肃、周瑜等新老谋士和内政人才,武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陈武、凌操、潘璋、董袭、朱桓、贺齐、吕蒙等一干勇将,真可谓是人才济济,雄踞吴州。

庞统来了吴县之后,因为和名望渐隆的陆绩交好,所以没过多久便见到了大公子孙策和二公子孙权,并且因为陆绩的称赞和推荐,引起了孙策的留意。

一天,孙策在他父亲刚刚赏赐下来的府邸中宴请宾客,请来了教导自己的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好友鲁肃、周瑜、吕蒙、陆绩为陪坐,顺便也让弟弟孙权和顾劭、庞统等人列席。

众人落座之后,觥筹交错自然不在话下,饮宴到了兴致高处,孙策说道:“如今四海未平,窃国大贼赵兴雄踞晋国,虎视洛阳,各方势力纷纷招兵养士,图谋不轨,必须以武治而平之!”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陆绩不同意孙策的观点,于是出口大声反驳道:“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手机,窃所未安也。”陆绩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匡扶天下应该以文德感化,而不是以武力慑服。

陆绩一开口,和孙坚同龄的好友周瑜听不下去了,便开口驳斥陆绩说:“怀橘之辈,鼠目寸光!岂不见北地赵兴雄兵数十万,横扫东西,无人敢捋其锋缨,对付此人,修文德可使来乎?”

周瑜这话狠啊,竟然当众揭人家陆绩的短,辱骂陆绩是个怀橘之辈,而且鼠目寸光。原来在陆绩小的时候,有一次跟随大人去南阳郡拜会袁术,袁术便拿出橘子来招待客人,结果陆绩悄悄地藏了三个在袖中。等辞别的时候,陆绩弯腰拜礼,结果橘子掉落地上,袁术便有些看不起他,问陆绩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陆绩从容回答说:“欲归遗母。”结果让袁术感觉很惊奇。

周瑜这么折辱陆绩,陪同陆绩而来的庞统看不下去了,于是又帮着相见恨晚地好友说话:“常听人言,北地赵兴爱美女。周公瑾貌美姿容,精律善舞,若做妇人状,或可使其来投!”庞统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常听人说赵兴喜欢长相漂亮的女子,周瑜你长得很像女人,如果前去勾引,说不定能让赵兴拜服在石榴裙下呢!

庞统这话一说完,周瑜当时就被气得脸色煞白,浑身颤抖。

唉,周瑜骂陆绩揭了短,确实狠了点。可庞统这家伙骂周瑜更狠,竟然把美周郎说成是个女人,讥笑周瑜文弱之人也敢声称使用武力。此言一出,总算是把跟周瑜交好的孙家两兄弟给得罪死了,也把自己投靠孙坚的道路给断绝了!

原本已经有些不快的孙策听完庞统的话,正要发作,结果他弟弟孙权察颜观色,抢先跳出来训斥庞统说道:“公瑾性度恢廓,雅量高致,不与你这黑厮一般见识。汝容貌丑陋不堪,无非嫉贤妒能,如此出言无状,吴州岂可待若上宾!还不速速离去!” 此处备注1。

得,又是一个骂人揭短、打人打脸的家伙!年少气盛的孙权居然辱骂本来就皮肤黝黑,相貌平常的庞统,说庞统因为自己长得丑,便见不得别人“高富帅”,还代表自己父亲和哥哥表态,说吴州不欢迎庞统,也是狠话说了一箩筐哇。

凤雏庞统,被十四岁的孙权一阵奚落辱骂之后,一张黑脸霎时变成了红脸,于是菜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掩面激愤离席,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吴县。

善于做人的鲁肃,一直观察这众人的表现,看到酒宴因此而变得闷闷不乐,于是起身告罪,赶紧跑出去追庞统。好在鲁肃动作快,竟然在吴县之外的十里处追上了庞统。

远远地,骑马而出的鲁肃看到了庞统的背影,于是大声高呼:“士元兄暂且留步,吾有一言相告!”

心中愤愤不平的庞统,听见身后有人呼唤,于是停步转身,结果发现追自己的竟然不是孙家人,而是酒宴上不怎么说话的鲁肃,便开口问道:“不知子敬兄拦住在下,有何相告?”

鲁肃有些遗憾地言道:“吾知士元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吴州如今人才济济,恐难容兄一展所学,不如北上投奔刘皇叔,或许可得重用!”此处备注2。

原本满怀热情的庞统,在吴州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心里肯定难受的很。听了鲁肃这话,也觉得有道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便消除了当初不愿北地为官的小农思想,谢别鲁肃之后,大步向北方而去……

备注1:史料记载,赤壁大战后,庞统曾来江东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

备注2:史料记载,孙权发誓不用庞统之后,鲁肃于心不忍,便推荐庞统前去投奔刘皇叔,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二章 处境尴尬刘君郎

就在大汉东南各方势力或是明争、或是暗夺,不断招揽人才,积蓄力量的时候,曾经参与了讨赵联盟,而且十分神奇没有任何损失地豫州刺史刘焉,正处于一种不尴不尬“打酱油”的地步。

刘焉(字君郎),为汉鲁恭王之后裔,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洛阳令﹑南阳太守﹑宗正等官。刘备出任吏曹尚书之后,刘焉欲取一安身立命之所,便向朝廷求为豫州牧,前往豫州治理州郡。

刘焉此人,要说本事嘛,也算有一些;要说名望嘛,也还过的去。毕竟能混到宗正这个位置上来,不管是拿钱堆还是靠耍手段,都不是一般地人,要不也不会弄到豫州牧这么个肥缺。

刘焉在豫州八年,政绩平平,但总算还是平平安安,也比较听从朝廷的吩咐,所以位置还比较稳固。只是刘焉处在曹操、袁术、刘表三方势力的包夹之中,很多时候都有种无力之感,总是时刻担心着自己的处境。

这次派兵前出围攻赵兴,刘焉打心底也是不想趟浑水的,但他不敢得罪朝廷,只好跟同为汉室宗亲出身的刘表商量,两家合伙出兵,共同进退。刘表接到刘焉的请求之后,也觉得如果两军合在一起会安全一些,所以便答应了刘焉。也算刘焉命好,就他那七拼八凑整出来的部队,竟然没吃什么亏,最后都安然无恙地返回了豫州。

这次带领豫州二万兵马北上的董扶和庞羲,属于很早便跟随刘焉的幕僚,能力一般,但忠心可嘉,所以一直受到刘焉的器重与信任。俩人去了一趟并州之后,算是大开眼界,对自己有几斤几两也算有了一个清醒地认识,回来之后便如实向刘焉汇报了各路联军的盛况,以及赵兴麾下众多的文武将士是多么牛掰。

董扶和庞羲这么在刘焉面前说别人厉害,其实也是有私心在里头。他俩这样说,实际上是在鼓动刘焉扩军备战、招贤纳士,增强实力。

当年黄巾叛乱渐渐平息的时候,部活动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一带的黄巾起义军将领刘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误打误撞地化名投效了董扶,这些人一直藏身于董扶帐下。刘辟此人,重情重义,而且属于黄巾头目中少有的勇谋兼备之辈,自从投效董扶之后,便忠心耿耿地跟随在董扶身侧,深的董扶的喜欢。

作为刘焉的另外一位重要家臣,庞羲后来得知董扶私下里接纳了有黄巾头领身份的刘辟之后,也大着胆子收一个人,名字叫做管亥,却是从青州逃窜到汝南一带的黄巾头目。

董扶和庞羲二人心照不宣,瞒着刘焉收了两位黄巾头领,一开始还十分忐忑,可到了箕关之下才发现自己真是落伍了。因为他俩惊奇地发现,人家赵兴整整收了八位黄巾头领,而且手下许多士卒便是黄巾流民出身。

返回汝南之后,董扶和庞羲似是无意地向刘焉谈及此事,试探主公的态度。结果刘焉感叹着说道:“天下之大,可用之人甚众,奈何无人来投吾处!求一二黄巾头目竟也难寻……”

听完刘焉这句感叹,董扶和庞羲便将自己私自收留刘辟和管亥的事情,报告了主公。刘焉得知此事之后,果然没有发火,反倒是将二人夸奖了一番,说他们懂得替主分忧。

受了鼓舞的董扶和庞羲,越发地伤心为主公寻找可用之才。虽然现如今许多顶尖的人才已经“名草有主”,可在二人一番挖地三尺的寻觅之下,竟然找到了几位不错的文武之士。

首先被发现和招揽的是汝南本地人陈到(字叔至)。提起陈到此人,在正史之中也算是三国蜀汉的名将,名位仅亚于赵云,以忠勇而著称。如果给他的综合实力打分的话,应给能够排到二流将领的中等水平。陈到作为刘备的近卫队长,曾经在当阳之战后,统领白毦精兵,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掩护刘备顺利南逃,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兴对于天下善于练兵治军的将领,曾经专门列出四人来加以推崇,分别是高顺、张郃、于禁和陈到。如今刘焉得到了陈到,不亚于捡到了一块宝,只要善于使用,毕竟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被发现和招揽的是汝南新阳人潘凤。潘凤高九尺,虎背熊腰,使一把开山大斧,也畅晓一些兵法,为人粗犷豪爽,端得是员猛将。

刘焉得陈到和潘凤之后,发现二人果然不凡,有勇有谋,于是心头大喜,立即拜陈到为奋威校尉、拜潘凤为奋武校尉,各自统领五千人马,日夜操练,以备不测。

如此一番努力下来,刘焉也算有了六名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但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谋士奇缺,内政无人。

也是合该刘焉走运,正当他为手下缺少智谋之士而焦虑之际,忽然接到手下报告,说辞官返乡的广陵射阳人、名士臧洪途径汝南,如今正在城中逗留。刘焉久在朝堂混迹,对于天下名士自然耳熟能详,一听臧洪同志失业了,顿时动了招揽的心思,赶紧驱车前去拜见。

说起这个臧洪来,又是一位在史料中挺有名气的大能之人。臧洪,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袁绍非(kanshuba。org:看书吧)常看重臧洪,先后让他治理青州和担任东郡太守,臧洪在这些地方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护。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因城中粮尽,臧洪被袁绍所擒,仍不肯投降,慷慨赴死。

得知州牧大人亲在前来拜会离职之人,臧洪心中感动,于是客气热情地接待了刘焉。经过刘焉一番劝说,臧洪便半推半就地答应为其效力。刘焉也不含糊,一等臧洪进入州牧府后,便拜其为别驾从事,辅助自己治理州郡。

臧洪担任别驾从事之后,立即革除弊政,重视农耕和屯田,调动州内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共谋发展大计。凭借着自身的名望,臧洪从定陶请来文士吴质(注1),从广陵郡东阳请来文士陈矫(注2),一起协作刘焉。

刘焉经过这番图强奋进,手下的家底终于厚实起来,不再是以前那般随波逐流,提心吊胆。

注1:吴质,字季重,兖州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四友之一,在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称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

注2:陈矫,字季弼,广陵郡东阳人。本姓刘氏,因过继与母族而改姓陈,三国时曹魏名臣。陈登是个性格高雅的人,居然对于陈矫也是深深尊敬。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三章 聪明多智司马懿

蜀中成都,益州牧及征蜀将军府中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宴会,宴会的主题是庆祝州牧大人司马防的生辰。

已经四十五岁的司马防,看上去毫无疲惫之态,精神抖擞、目光如电,很有威仪地坐于主座之上。在他的右手边坐着从事贾龙、任岐、法真、费诗、许靖等人;在司马防的左手边则依次坐着大将张任、严颜,水军都尉甘宁,以及高沛、杨怀、邓贤、吴兰、孟达等副将。

虽然前一段时日,严颜率军在并州作战时折损了一半士卒,还被赵兴捉去了雷铜与张翼,但司马防并没有刻意地叱责严颜。毕竟讨赵联军几乎个个都受了损失,尤其是紧挨着益州的凉州董卓,损失更是十分惨重。相比之下,蜀军的这些损失还算少的。毕竟战死的士卒数量少,大部分都是在混乱之中被俘,今后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将人给赎回来。

对于司马防而言,损失五千战力一般的二流部队,对于拥有八万大军的他而言,真算不得什么。外界只以为益州乃偏远之地,地广人稀,难以保有太多的军队。实际上,此时的益州管辖着四川、云南、贵州、乃至于缅甸、老挝等部分疆域,不仅人口数目巨大,而且物产丰富,是一块安身立命的绝佳去处。

司马家在完全控制了益州之后,大力进行民族制度的改革,对于盘踞在益州西南部的蛮人,通过拉拢一些、离间一些、攻打一些的策略,逐渐蚕食制服,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司马防手下有一支部队,前身是由益州西北部羌人组成的青羌军,如今又加入了益州西南部的蛮族士兵,人数共计两万,由张任亲自担任统领。

这支部队凶狠残暴,吃苦耐劳,精于山地和丛林作战,专门用来镇压和威慑益州各地的异族,从未在世人面前展示过全貌,甚至于情报及时的赵兴都不曾知道,可谓是隐藏的极深。

前厅之内,司马防和一干幕僚说说笑笑地饮酒,而后院里也有一座人在聚会。只见座中几人年纪大小不一,皆穿官宦子弟服饰,个个精神饱满,正向一位年近三十的长者敬酒。

年近三十的长者是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字),如今担任汉中太守,都督益州北方军马,可谓是大权在握,十分了得。

司马朗的右手边坐着一位身材修长,面容白皙的青年,看上去大概有十七八岁,举手投足之间,从容不迫、气定而神闲。此子便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朗的左手边坐着的是一位年纪与司马懿相仿的青年,名字叫做司马司马孚(字叔达)。在司马懿和司马孚的外侧,还分别坐着两个半大孩童,分别叫做司马馗和司马恂。

历史上,司马防一生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其中最厉害的自然是排行老二的司马懿,比较出名的是司马朗、司马懿和司马孚三兄弟。

今日司马防的五个儿子在内院之中聚会,也算是给父亲庆生,同时也是兄弟几个难得的一次聚会。

前文中曾经提起过,司马防对于子女的管束和教育十分地严格,平日里这些孩子见了他们的父亲,必须得规规矩矩、举止得当。司马朗担任汉中太守之后,便常年在外,难得返回蜀中与兄弟相聚,这次回成都,也是有重要事情商议。

言谈之间,司马懿向长兄抱怨说道:“如今益州正当用人之际,弟虽不才,年近二十,父亲却不安排职事,只教吾安心读书。如今天下大乱将起,一味埋首于书本之中,于事有何裨益?”

司马朗听弟弟直言天下大乱将起,心中很是惊讶,便开口说道:“如今大汉各地承平,风调雨顺,仲达如何妄言天下大乱将起?”

司马懿别有深意地望了自己哥哥一眼,仿佛是说“我知道你知道,还来问我!”然后毫不在意地说:“晋国之立,于大汉如若巨石压顶,崩塌只在旦夕之间。昔日灵帝驾崩于长安,三子皆失,如今只知三皇子刘镕安身并州,其余二者落于何处?”

司马朗一听弟弟提起去年灵帝驾崩之后,三位皇子失踪的事情,心里“咯噔”一下。当时参与劫持皇子的三方势力中,有一方便是由他亲自从汉中派出的,如今五皇子刘阗正被人圈禁在一处极为隐蔽的山谷之中,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看自己这位二弟,说话之间意犹未尽,一副洞若观火的表情,司马朗便猜测司马懿可能看出来了一些蛛丝马迹。

司马朗赶紧打断司马懿的话语,说道:“二弟既然愿意出来为家族做事,我便替你向父亲大人转达此意,父亲知道后一定会应允!”

只比司马懿小了一岁的司马孚听了这话,赶紧说道:“大哥切莫只顾着照拂二哥,弟弟我也要出来做事,再不想听先生们整日里唠叨聒噪!”

司马朗一想,反正都要跟父亲开口了,那就索性将两个兄弟的事情一起说了,如果他老子不肯答应,他这做哥哥的便直接将两个兄弟带回汉中。对于司马懿和司马孚两人的能力,司马朗从未担心过,他甚至觉得假以时日,二弟司马懿会做得比他这个大哥还好。

待到酒宴散去之后,已到了入夜时分。司马防将长子司马朗喊进书房,询问近期益州北部的形势,特别是董卓的动向,而且隐晦地问了一句:“公子如今一切可好?”司马防口中提到的“公子”,便是五皇子刘阗。

司马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无人知晓公子藏身何处。”

司马防又问:“如今晋国已立,吾方尚有两员将领和数千士卒羁留晋国,不知伯达有何应对之策?”

“可派一善辩之人,前往晋国索要。”司马郎回答。

司马防接着又问:“汝观吾手下文武之辈,谁可担此重任?”

“汝南许靖名声在外,善言辞,可往。”司马郎说道。

听完司马朗的回答之后,司马防捋着下颚的胡须,开心地笑着说道:“吾儿有识人之名,当成大器!”

“承蒙父亲谬赞,孩儿愧不敢当。”司马朗还是恭敬地说道,“二弟和三弟博览群书,胸有锦绣,如今正值用人之际,爹爹何不让他俩出来做事?”

心情大好的司马防,见长子提出了启用二弟和三弟的建议,便点点头说道:“是该让他俩出来历练一番了。司马家这偌大的家业,今后还得你们兄弟几人协力经营才好。”

第二日,司马防聚集帐下文武,当众宣布了对二儿子和三儿子的任命。司马懿入张任帐下,学习统兵治军之道;司马孚跟随长兄司马朗前往汉中,从帐下小吏开始做起。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二四章 输红眼董卓拼命

分析董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