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还真有,我们这里除了粮食布料等,还有不少东西呢,只是数量不算多。骡子、驴、牛、猪、羊都有,价格嘛都是明码标价的,想要的可以拿存条来兑换。”
  这些是王子明跟罗成反映之后,特意从战利品中留下来的。
  他留了不少的战利品,全是些比较实用的东西,大到耕牛、骡马,小到一根绣花针,品种齐全。
  完全就能开一个杂货店。
  罗成听完他的想法后很是支持,便让他挑选一些质量不错,而大家又能用的着的东西,拿出来准备卖给弟兄们。
  这就相当于营里开了一个杂货铺小卖店,东西来源是战利品,但也都是已经入过账的,然后价格实惠专卖给营里弟兄,大家凭赏金存条就能兑换了。
  反正都是大家需要的,直接在营里买卖,营里免的卖给商人们跌价,弟兄们直接买又免了中间商赚差价。
  “那我要挑头精神的驴子。”赵贵笑着道。
  “可以,后面去挑。”
  几张桌案前,都排着长队,都是来兑换赏金的。
  多的如赵贵有五十多贯,少的如那些辅兵的,也有几百钱。
  不管多少,都能直接兑现。
  还可以直接换购各种所需要物资,也可以兑现之后再去拿钱帛购买所需,只要是营里弟兄,都可以用比外面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不少质量不错,价格却优惠的物资。
  罗成在营里转了一圈,就入城去了。
  张仪臣见到他,表情有些复杂。
  “士诚啊,你可知你的拒绝,让我多么不高兴。”
  一见面,他就拍着罗成的肩膀道。
  “多谢县令抬爱,只是我才十六,成家立室还早了一些。”
  “知道知道,我不勉强你。”张仪臣嘴上这样说,心里多少有些不太痛快的。他觉得罗成是嫌弃红线是义女,可他又舍不得把嫡女许给罗成。
  “听说郡丞收你为弟子了,真是恭喜啊。”张仪臣打起笑脸恭喜。
  “是郡丞厚爱。”
  “士诚,你这次可是为我们章丘大大长脸啊。”
  张仪臣甩开心中不快,拉起罗成的手并肩而行。
  “这次你俘获的那些贼匪,我都交给郡丞了,那些要被带回郡城的官府作坊为奴。而你抓的那些逃民,则是我们县里自己留下来了。这些人,全都贬为奴婢。”
  “不能从轻发落吗?这些人也不过是些可怜的逃人!”
  “我也想啊,但这些人不仅是逃人这么简单了,跟谋反案沾上了关系,可就谁也救不了了。你也知道,本来这次的事情,我想能瞒就瞒,但郡丞却不肯,所以谋反案是定了,这些人自然也就得重惩。”
  章丘城总共抓了三千多逃民,现在全都关在城外的逃民营里。
  他们的处罚已经定了,全都贬为奴隶。
  “县里打算把他们全都发卖了,官吏购买能够优惠一些,你有没有想买一些,可以让官吏们优先挑选。”张仪臣又给了罗成一个好消息。
  罗成心里一动。


第140章 私奔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在大隋朝,奴婢的地位跟牲畜是一样的,因此奴婢的交易就是跟牛马在一起的,连专门的奴婢交易市场都没有,而是在牛马市里跟牛马一起交易。
  张仪臣直接把先锋营抓回来的三千多逃民,全都赶到了牛马市,公开挂牌出售。
  隋朝的奴隶数量是庞大的,京师大兴据说人口的三四成都是奴婢,这些奴婢来源极广,有以前的奴婢,有以前奴婢所生子女,也有战俘,还有罪犯。
  对于有胡风的隋人来说,战俘们最大的去处就是牛马市了,最终多数战俘会成为奴隶。
  一大早,罗成便带着几兄弟来到了章丘市场的牛马市上。
  张仪臣给了章丘县官吏和豪强地主们一个特权,可以提前选购奴隶。先选者,自然能逃到更好的奴隶。
  罗成是这次平乱功臣,张仪臣自然让他第一批选人。
  “奴隶们就在这口马行里交易,这里已经送来一批,都是最强壮的男子,以及最年青貌美的女婢。”
  陪着罗成来的是章丘市令。
  章丘虽然只是个小县城,但也有专门设立的市场,所有的买卖交易都在这市场里面,街道上并无门面商铺,更无沿街摆摊的商贩。
  市场里还专设有市令。
  这个市令也是没有品级的胥吏,大隋称这些人为杂任,跟罗成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罗成身为代县尉,他自然是罗成的属吏。
  毕竟在大隋,县尉可是判官,负责县中各项实际事务的,这是类似于常务副县长的差事。
  三千多俘虏的逃民,男女老少都有,市令特挑了一批年青男子和女子供罗成选。
  结果罗成却道,“那些人里有没有读书识字能写会算的,有没有懂些工匠技艺的,女子里有没有会丝织女工、懂厨艺侍候的?”
  市令也是新换上来不久的,他没料到罗成如此问,想了想,“肯定有,小的马上去询问。”
  老四不解问,“买奴隶自然是得买那些年轻力壮的,这样的才好替咱们耕田种地,买那能写会算的做什么?”
  “能写会算的可以做账房,懂人情世故的可以做管家,这会厨艺的可以做厨娘,会侍候的可以做侍女,能打的可以做护院,会赶车的能做车夫,懂匠艺的也有用处。”
  老爹在一边听的点头,“小五说的有道理,其实挑奴隶不能只挑强壮的,真正有一技之长的其实才最值钱。”
  大户人家的奴仆众多,他们读书做官而不事生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都离不开奴婢侍候。
  罗家如今也算是步入了地方小豪强之列,家里有了六百亩地,而罗成有了官身,只要有钱还能有资格再买更多的土地。
  这么多田地,罗家自然不可能再全都自己来耕种了。
  买奴隶种地便是当务之急,何况以后家业大了,还要盖房子买宅院,这便需要有看门的门子,管事的管家,管钱粮的账房,护院的家丁,赶车的车夫,喂马的马夫等。
  甚至厨房里得有厨娘,房里有丫环等。
  有条件了,自然要改善生活。
  罗成一家在口马行里转了一圈,并没有看中几个奴婢。
  这里的奴隶全是男的健壮女的年轻,这样的奴婢其实很寻常,他转了一圈,最后买下了二十个年轻健壮的男子,又买了十个未婚的年轻女子。
  “县尉不多买些吗,这些奴隶很便宜的。”市令讨好的道,罗成今天来买,那是内部优惠价,优惠的力度还很大。罗成完全可以多买点,回头再转卖出去,都能立马赚上一大笔,这算是给官吏们的好处了。
  可罗成却摇摇头,“我还是需要一些有本领的,能写会算,能打会骑等等这样的有吧?”
  “那我带县尉到城外的俘虏营里去挑,肯定有。”
  一家人便又来到了俘虏营。
  一群群逃民惶恐不安的呆在那里,看向罗成一家的目光里十分复杂。
  市令站在当中,大声道,“罗县尉要挑一些人,有能写会算,能骑会打,会做女工,懂厨艺这些的吗?会赶车、会喂马、会兽医的也算,只要县尉挑中了,以后保有好日子过。”
  罗老爹在一边道,“要是有会打铁、木匠、石匠,甚至是种地把式的也行。”
  那些逃民们只是盯着这边,并没有人吭声。
  罗成便道,“只要被我家挑中的,到我罗家做事,那么别的我不多说,每天两顿饭能吃饱,做的好的,以后给你们配个奴婢为婚,表现的好,甚至还会有赏钱、月钱,只要你们能够攒下足够的钱,我甚至可以给你们脱籍放免,还给自由。”
  这话一出,就有人眼里放光了。
  终于,有一个中年男子站了出来。
  “我读过书,也会算账,曾经在鲁郡的一家药铺里当过伙计,还懂得一点药方配伍之法。”
  罗成意外的看向这人,居然还有这样的人才。
  他细心的询问了一阵,发觉这人果然能写会算,还懂点简单的治病抓药法子,甚至还能看懂点兽医,简直是个人才。
  “好,你被挑中了。”
  “我有一个要求,希望罗县尉能答应。”自称叫赵怀仙的中年男子说道。
  “你说。”
  “我希望能把我的妻儿们也带上。”
  询问之下得知,原来这个赵怀仙以前确实是隔壁鲁郡一家药铺的伙计,在药铺多年,还学得了点医术,只是后来他跟药店东家的小妾勾搭上了,然后两人私奔逃跑。
  最后东躲西藏,逃到了齐郡的长白山里做了个逃民,因为懂点医术,在那山里日子过的倒也还行,还生儿育女,本来挺幸福的隐居生活,结果罗成剿匪,把他们一家子也抓来了。
  罗成问清后,便让人把这个赵怀仙的妻儿们找了过来。
  原来这赵怀仙的妻儿是他打小的青梅竹马,可惜后来他妻子的父亲却看中药铺东家给的钱,于是把女儿许给那药铺东家做妾。
  七十多岁的药铺东家便纳了二八佳人为妾,赵怀仙虽伤痛欲绝,可又无可奈何。
  那姑娘入门没多久,那东家就病死了,后来商人的儿子便要把这个刚入门没多久又无出的小妾卖掉,赵怀仙一咬牙,便偷了人出来,带着私奔了。
  说来还是一段挺美好的故事,只是不被世俗所容忍。
  “好了,你们一家子我都要了。”罗成觉得赵怀仙倒也不是那种奸恶小人,人家偷走主家小妾也是事出有因的。
  “谢东家。”赵怀仙感激不尽,虽然沦落为奴,可起码到了罗家,还能一家团聚,这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第141章 联姻
  “张市令,立市券吧!”罗成道。
  张市令连连点头,隋朝的奴隶买卖,必须要立市券,相当于是一份交易合同。合同得由市场管理部门签发,要包含七个部份。
  除了买卖主身份,保人和奴隶情况外,还需要涵盖官署审核结果、发券官署及执行官员等。
  相比同市场买卖的牛马来说,奴隶交易还是要稍特殊一点的,市券上必须登记填写奴隶的名字和年龄等,还要注明奴隶的来源,以防非法奴隶交易。
  市令当场写市券。
  开头是买主罗成的名字,后面的卖方填的是章丘县衙。然后末尾写上被卖奴隶张怀仙和他一家妻儿的名字。
  完了后,市令小声问,“县尉,敢问保人是谁?”
  买奴隶须立券,还须有保人,且保人必须有五个。这些严苛的条件,都是为了保证这些奴隶交易的合法性和可控性。
  找五个保人倒是不难,罗家人自己就愿意做保,于是张怀仙一家人名字后面,又写了上罗家五个保人的名字。
  最后,市令亲自询问张怀仙,“承贱不虚?”
  当着众人之面,张怀仙有些痛苦的点头。
  “张口回答,是还是不是?”市令又问。
  张怀仙只得答道,“是。”
  这一环节,是官署审核重要的一环,即问口承贱不虚。意思是要亲自当面询问被卖人是否贱人奴婢,必须由他当面回答是贱人身份。
  这一环节也是防止良人被非法买卖,只要被卖人在官府前不承认是贱人,那么奴隶身份来源就要重新审核。
  而奴隶的身份在官府是有详细登记备案的,正所谓奴婢户籍名册,一岁一造什册,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呈于州,州呈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州县之籍,恒留五比,省籍留九比,凡公私良贱一周知之。
  官府有户籍、手实、九等定薄可以互相查核的籍帐登记在案,而且在户部要保留二十七年之久,根本不可能有假。
  登记好,张怀仙又亲自签名按手印,再由市署盖上官印,签名。
  一份奴隶买卖的市券算是正式立好。
  拿着这份市券,罗成只需要再到官府登记完成,便就算合法的拥有了这一家子奴婢。以后有官府的登记在案,张怀仙就算跑了,也逃不脱官府的追捕,他们逃到天涯海角,也依然是官府登记在案的奴隶,还是逃奴,一经抓捕就要归还给罗成。
  另一名县衙的吏员刘司户帐史,是司户曹的一名吏员,也是清洗过后新换上来的,他代表奴隶卖主也在上面签名。
  张怀仙一家子共五口人,一男一女三个孩子,价格却极便宜。
  总共就二十贯钱。
  这个价钱简直是半买半送,本来一个强壮的男子起码也得值两三匹马的钱,年轻漂亮的女的说不定更值钱,但毕竟罗成是县尉,因此优惠再优惠,最后一人算十贯,三个孩子算附送的。
  老爹亲自挑了一遍,最后找了一些会匠人手艺的,他买下来十个人,这些便是给罗家的铁匠铺子挑选的。
  之前罗成让老爹在军营里搞三产,弄了铁匠业务,既打兵器又打民用铁器。第一批产品选择的是铁锅,还不是普通的老式样铁锅,而是方便煎炒油炸的碟形铁锅,也就是后世普遍用的铁锅样式。
  这种铁锅不是普通产口,瞄准的就是那些大户人家的高端市场。毕竟普通人连铁锅都买不起,更别说炒锅。
  但有钱人对吃比较讲究。
  碟形铁锅的工艺倒不难,老罗是个老铁匠,罗成一说,他琢磨琢磨就打出来了。第一批铁锅市场反响不错,现在订单不绝,就是产量太低了些。
  现在罗老爹打算扩大产能,罗家自家的铁匠铺子也再开起来,这样公私两不误。
  ……
  县衙后院官邸。
  张仪臣坐在书房闷闷不乐。
  好意收了线娘做义女,然后还托了郡丞做媒,去向罗成小子提亲,谁知道这小子居然拒绝了。
  真是如一记闷锤敲在头上。
  “父亲,还在为罗五之事气闷呢,当心气坏了身子。”
  张润娘端着一碗银耳汤进来。
  “润娘啊,这小子真是气死我了,搞的我非常没面子。”
  “爹,罗五就是个愣头青,你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他不答应,那是他不识抬举。”
  “哎,爹这张老脸丢了就丢了,可是线娘那里只怕非常伤心吧。”
  “线娘确实难过,咬牙切齿的骂了罗五好几天了,眼睛也哭肿了,我看她倒是真的早就有些喜欢罗五了,谁料到罗五居然不识抬举呢。”
  “对不住线娘了,这事闹成这个样子。”
  “算了,回头再替线娘再物色一个就行了。”
  “嗯。”
  跟女儿聊了会,张仪臣让她回去好好安慰红线。
  一人坐在书房,张仪臣仔细的回想起罗成这个人来。
  短短几个月,这个小子已经窜起的很快来。本来想好好培养一下,现在看来这小子不听话。不过立了些剿匪之功,便就这般自大起来。
  原还打算抬举下罗家,想让罗嗣业和罗存孝兄弟俩出任县衙的司法佐一职,现在看来,不必了。
  不受控制的家伙,还是不要太过抬举的好。
  他转头又想到女儿的头上来。
  这次他收线娘做义女,要将她许配给罗成,中间倒也提到了女儿的婚事。她跟自己坦白,喜欢历城的秦琼。
  这事很惊人,要知道儿女之事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时候由的女子自己做主了。尤其他们张家还是士族名门,这种事情更不可能。
  但他确实宠爱这个女儿,而秦琼也一表人才。
  之前还有些犹豫不绝,现在发生罗成拒绝线娘一事后,张仪臣倒真的认真思考起女儿的心思来。
  “秦琼,历城秦家。”
  历城秦家倒也是齐郡有名士族,虽说如今中落了些,可好歹也是士族,不比罗家寒门。尤其是女儿那般喜欢那个秦琼,这个事情或许可以考虑一下。
  但是他又不知道那秦琼的心思,万一又来个拒绝,那他张仪臣,和张家的脸面岂不是全无。
  或许可以找人先去历城秦家拜望一下秦老夫人,探探她的口风,若是她同意这事,倒是好办了。


第142章 福利
  张仪臣虽心里对罗成多有不满,可表面却越发的亲切。
  一大早,张仪臣便把罗成请到自己的公房。
  “听说昨日士诚你选了些奴隶?”
  “嗯。”
  “是我疏忽了,咱们县这次得到这三千多奴隶,其实都是你的功劳。赏功罚过,不能把你这个大功臣给忘记了。我和郡丞请示问了,决定给你一百奴隶作为赏赐。”
  一百个奴隶这可是价值不匪,不说最青壮的奴隶一个起码能值二三十贯,就说一般的奴隶,起码能值十贯。哪怕十贯一个,这一百个奴隶也能值上一千贯了。
  在章丘这样的小地方,千贯的赏赐,确实惊人。
  “使君,罗成安敢受此大赏!”
  “哎,有功则赏,这有何不敢的。你带先锋营,不也是如此吗?有公不赏,何以服众,如何安人?一百奴隶,是你该得的。”
  “本来想赏你些钱财,但想想还是给你奴隶直接点,你要是用不了这么多,转手卖掉就行。”
  “另外,你如今也是九品立信尉了,还是代县尉,因此按朝廷制度,有资格享受职分田待遇,永业田的受田额也是相应增加二百亩。县里前段时间刚好没收充公了好多田地,我已经让人从中选出良田二百亩作为你的职分田,你是派人自耕,还是出租给人佃种收租?”
  职分田算是大隋朝廷给官员们的一种福利。
  在早期,京官有禄,外官无禄。无禄便给田,于是外官们靠的是职分田的租子过日子。而如今大隋富庶,外官们也有禄还有俸,这职田也依然还有。
  不同的品级,可以享受相应的职分田。
  罗成作为九品立信尉本是没职田的,但他又是代县令还是县都尉,于是张仪臣便大方的拔给他二百亩职分田。
  一般惯例,职分田官员是不自己耕种的,而是交给县里条件比较好的自耕农佃种,朝廷甚至规定了,对这些职分田,亩收租不过六升。
  一亩收六升,大致是三十租一的样子,不算高。
  如罗成拿到二百亩职分田,实际上一年租子能拿到十六石,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了。毕竟,他这样九品官,一年的禄米也不过五十二石而已。
  “县里现在手头官田不少,便也划给你二百亩官人永业田。”
  罗成毕竟有九品官阶,还有个临时官职,因此官人永业田在可给不可给之间,张仪臣这个县令现在跟罗成关系好,他说给这田便给了。
  于是乎,罗成又得二百亩地。
  这二百亩地与先前的二百职分田不同之处在于,职分田是有职才有田,没职了就要收走,而且这种田一般是收租的,并不实际拥有。
  但永业田不同了,这地是分给罗成了,以后还能传给子孙。
  二百亩地,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张仪臣一点折扣没打,要知道基是关系不好,不给都是正常的,就算给,也不太可能到位的。就好比百姓均田一样,说一丁百亩,实际上能分到二十亩都不错。
  “谢使君。”
  “谢啥,这是你应得的。”
  “咱们县里还有公廨田,每年公廨田所收之租卖掉得钱再做公廨本钱放贷收息,所得除用做公廨办公纸笔开支外,剩下的便是官吏们的月俸和食料杂用钱等。”张仪臣扳着指头跟罗成算这笔收入,“你现在是九品,月俸是一千,另有食料钱二百五十,杂用费二百,庶仆费五百五,合计是一月两千钱。”
  隋朝官员们的工资,可以分成三个部份组成,分别是土地、禄米和俸钱,土地就是这官人永业田和职分田,禄米则是按年算,一年发两次。而俸钱是按月发,花的是钱。
  俸钱里面,又包括了一些杂项收入,比如餐费补贴啊,比如这个杂用,比如这个雇佣仆役的钱啊,加起来不多,九品才两千钱。
  但这是明面上的。
  而实际上的,怎么可能才两千呢。毕竟章丘县一个皂班的衙役,一年起码收入都有六十贯,再加上点外快,百贯上下。
  总不能县尉才这么点吧。
  因此各县其实都有小金库,这个小金库就包括公廨田所出的钱,以及以公廨粮卖的钱做本钱的公廨钱,还有其它各项孝敬之类的,总之小金库的钱多钱少,就得看各个地方官员们自己的本事。
  多的地方,官吏们月月分钱,爽的很。
  比如说现在,张仪臣说月俸罗成一月加起来两千。
  但又悄悄告诉他,小金库里一月他能再分二十贯。
  这么算下来,罗成一年的禄米是五十二石大米,外加二百亩职分田收入十二石米,再加二百亩永业田,然后就是一年的俸钱二十四贯,加小金库所得大概二百四十贯,总的下来,一年差不多是二百多贯三百块钱,六十四石米的样子。
  这钱粮已经不少了。
  “你如今是县尉,县里还要拔给你三名执衣,四名白直。而你身为县郡兵都尉,县里还要拔给你四名仗身。这些人跟随你服侍,县里每人再补你二百钱。”
  白直,就是白丁当值。
  这是一种差役,有公廨白直,还有官人白直。现在张仪臣给罗成的,就是官人白直。白直类似于勤务员,但是是从百姓中抽调来的,轮值当差,是一种劳役。
  一般三年一番,也就是三年当值一次,一次当值一年。不过具体的一个县的白直役不多,因此可能几轮才需要当值一次,一般百姓可能一辈子也就当一两次白直役。白直不问丁中,上了十四岁,就要加入轮值队列。选中后,如是公廨白直,就是到衙门当差做勤务员,如果是官人白直,就跟着官员做勤务员。
  而执衣,也是差不多的一种差役。
  执衣本身是大户人家奴隶的一项差事,到了官府这里,执衣成了一种差役。工作就是跟着官员身边,带着纸墨笔砚,随时为他们书写帮准备,类似于家丁书童角色。执衣一般由未成丁的中男承担,全是些十四五岁的少年。
  至于仗身,这是军方军官们才有的侍从,同样是选择百姓丁男充当,轮值当差,三年一番。
  这种相当于警卫员。
  反正这些人免费当差,服侍官员,官府承担这些人的花费开销,还另给官员们一笔补贴,算是一种福利待遇了。
  白直、执衣、仗身,罗成以前只知道白直,据说白直最初是由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建立的,最早是他身边的一支侍从队伍,后来他以这支侍从队伍作为冲锋队,猛能猛冲非常凶悍,建立了白直先锋。
  到了后来,白直便渐渐扩大到了官府和官员各个角落,白直也不再是勇悍能打的精锐,变成了一种近身侍从。
  张仪臣最后还告诉了罗成另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作为大隋官员,罗成一家从此都免除税赋劳役了。
  官员是特权阶层,也是不课户,当了官就不用纳税了。


第143章 罗衙内
  张仪臣要给罗成论功行赏,赏一百口奴隶,最终罗成还是没有接受。倒不是奴隶不好,而是数量太多,过于显眼。
  最终张仪臣给了罗臣二百亩地,又给了二十个青壮奴隶,算是酬谢了罗成之功。
  加上官人永业田的二百亩,罗家便又增加了四百亩地,连此前六百亩永业田,罗家便拥有了十顷地,坐拥千亩良田,另外还有可收租的二百亩职分田,也算是成为了章丘县新近崛起的一个豪强。特别是在长白乡南山里,更是取代了王薄家,成为了新的里中首富。
  罗成先前在口马市买了三十个奴隶,县里给了二十个奴隶,老爹又买了十个,再加上张怀仙一家五口,家里的奴隶也有了六十五个。
  拥有千亩良田,六十五个奴隶,确实可称的上一方豪强。
  士信也拿了不少赏钱,他的赏钱拿来买了牛,对于买牛士信似乎有种特别的喜爱。第一次得赏,找牙人买了头黄牛。这回得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买了十头牛。
  这些牛可不便宜,五贯肉好一头,十头牛便花了五十贯之多,可小六却对那些牛非常满意,牛牵回家后,立马让人在罗家旁边搭了一个牛棚。
  “有了这么多牛,咱家以后耕田就不怕了。”小六这头牛摸摸,那头牛拍拍,感觉自己就是牛头一样。
  老四对小六乱花钱非常不满,他自己的赏钱每次都被老三逼着上交家里,手里没几个剩下的,便还想着小六那里弄点零花,结果小六都拿来买牛了。
  “我说小六啊,你多长点脑啊,这前后买十一头牛了,你知道喂养这么多头牛也不容易对吧。更何况,你说你买牛就买牛吧,但你应当多买母牛啊,你说你买十一头牛,全是大公牛,这是几个意思啊?”
  “我喜欢公牛,长的壮,力气大。”小六回答道。
  老四无语。
  “你不知道一山不容二虎啊,这一个圈里也容不下十一头公牛。公牛最爱红眼打架,这么多关在一起,这打起来,不死几头我都跟你姓。”
  “四哥,跟我姓你也还姓罗。”小六道。
  老四气极败坏,“你养母牛多好,还能下崽,这牛下崽,崽长大又下崽,你知道多赚钱吗,黄牛养的好,两岁多点就可以怀崽了,一年就能下一头,一头牛崽可不便宜。”
  “我就喜欢公牛。”小六一句话又把老四顶到墙上去了。
  罗成在边上看的直发笑,其实养牛确实养母牛好些,虽说公牛力气大,但公牛脾气也大,尤其是不能这么多公牛一起养,否则真会打出牛脑子来的。
  不过既然小六喜欢,那罗成也不管他。
  老三则喜欢马。
  他搜罗了三匹好马,花费了六十多贯,还花了二十贯配上了全套的鞍鞯,说是要好好练习骑射,将来要做个马上陌刀大将。
  对此罗成也是支持的。
  老三嗣业练了一段时间陌刀,如今已经是刀艺大进,不过他嫌原来那把七尺长的陌刀不够称心顺手,便让老爹给他换了刀柄。
  如今他手里的陌刀已经是丈八之长,他还让老爹为他重新打造刀头,老王跟老罗商量后,觉得十五斤重的陌刀似乎不够嗣业耍的,决定为他量身定做一把十八斤重的陌刀,加长加重。
  嗣业上次一刀斩断一匹马,可自己也受了点伤,老王说配上十八斤重的新陌刀,再加上现在的刀法,绝对能够一刀就让敌骑人马俱碎,而自己不受半点反噬。
  “你们这些败家子,有几个钱就乱花!”老四愤愤不平。
  老三不以为意的对罗成道,“别理他,昨个他跑去靠山村去见未婚妻,结果喝了点酒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跟人家刘三娘嘴花花起来,结果刘三娘拎着两把各重五斤的砍肉屠刀硬是追了他十里路,老四最后硬是从桥上跳是河才逃过一劫的。”
  “难怪听小妹说老四昨傍晚一身湿漉漉的回来,原来是这原故啊。”
  老四涨红了面皮,“你们瞎说什么,是那娘们太凶悍,我不过是送她支金钗。”
  “送金钗人家会追你砍?你要是不动手动脚还嘴花花,人家能砍你?”
  “又不是别人,都是已经定了亲的了,那是我未来新妇子。”
  “未来也就是还没过门。”
  不过罗成比较感兴趣的还是老四未婚妻刘三娘居然能手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