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珪立即心领神会。
这就跟从肥国分出来的肥前县一样,名义上是东瀛道筑紫郡下,但实际上却是由百济道和东明郡代管。
移民换种,肥前和志贺先行吧。
王珪领命退下,心中暗道,这个徐小凤真是好命,跟李世民一样能惹事,但皇帝却偏偏就是欣赏这样的人。
李世民夺了狮子城,如今成了林邑道宣帅兼太守。
徐小凤抢了那津,占了志贺,现在也成了志贺县开国男爵。
有了这两个榜样在,只怕接下来,会有无数胆大之人,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了。
王珪不知道这个头一开,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不过想想一个大秦的退役士兵,如今却占着倭人的土地,打造殖民据点,接下来还要移民殖民,想想倒也挺兴奋的。
第1443章 打秋风吗
转眼已经到了腊月,百济道多山,腊月时的气温远比东面的山东要冷的多。尤其到了腊月时,还开始了三寒四暖反反复复的奇特天气。冷三天,然后暖四天,整个腊月里都是如此的反反复复。
日落的也更早了,昼短夜长。
这天早上。
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地面也冻的硬邦邦,一行人打北面路上过来,停在了礼村前。
寂寞的小山村,一下子被狗吠之声所惊醒。
村栅后隐约闪过几个人影,他们躲在栅后,远远的警惕的打量着一行人。
东明郡古龙县丰川乡的亭长老赵站在栅门前,他的身边则站着几个百济人,不过这几个百济人都改为汉人发式,也换上汉式衣襟,但是与老赵他们还是区别很大的。
老赵身披一件红色的军大衣,羊毛翻领,里面衬着羊毛,外面是羊皮子,直到腿肚,很暖和。
尤其是这赤红色,与秦军的军服色一般,使的穿在身上,凭白增添了几分气势。
几个百济人则穿的是土黄色的布袄。
作为本乡亭长,老赵原本是一个征讨百济的府兵,后来因为腿受了伤,便转为文职,因其之前也是一名旗手,因此转为亭长,虽还没入流,但已经是上吏了。
“这就是礼村了?”老赵问。
一名黑袄的百济人立即上前,“这就是咱们丰川乡的礼村,村子约有一百多户人!”
老赵回头看了看自己身后,有一火九个乡上汉移民民兵,个个扛着红缨枪挎着横刀,再后面还有四火百济民兵。
加上几个吏员,他们这一行人刚好五十。
“村里有几户土豪大户?”
“村里有三户大户,分别为福家、高家和沙家。其中福家最富,这村里七成的地都是他家的,高家和沙家则合占了剩下的三成。”
整个村子的一百多户百济百姓,其实都是这三家大户的佃户或奴仆。
“进村吧!”
老赵道。
今天天气虽然暖和一些,可大清早的站在这外面依然还是很冷的,脚都已经有些僵硬,手也麻木,脸都没啥知觉。
身着黑狗皮袄的一名乡亭百济联防副队长便立即上前。
他用百济话向栅门后的人喊话,说县里的大秦皇军到了,让村里人都出来迎接。
栅门后的人这才赶紧上前来开门。
一行人持枪挎刀入村,村里的百姓也都陆续出门。
很快就都聚集到了富家的大门前晒场上,他们小心的打量着身着赤袍的赵亭长,还有他后面的那一火秦人民兵,至于那几火百济民兵,他们倒没怎么畏惧,反是有些羡慕。
富氏的家长原来也是百济的一个官员,曾经还当过十一品的文督,后来致仕归乡,在家悠闲的当着地主。
富氏是本村大户,家里世代都是这里的地主。
“富常拜见亭长!”
富常虽然之前任过十一品的文督,这在百济官阶十六品中只能算是低阶小职,可怎么说也应当是比如今的乡亭长大些的,因此老头虽口称拜见,却只是直着腰站在那里说的,连个叉手礼也没。
“不知亭长前来,有何贵干啊?”
老赵打仗的时候膝盖曾中了一箭,虽然那条腿保住了,但走起路来就不免一瘸一拐,没法留在军中。这大冬天的,伤腿越发的不舒服。
他手里拄着一支拐杖,不过这是一支特制的拐,拐杖里暗藏了一支剑。
拔出可当剑,不拔也可当棍杖,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奉郡里命令,前来再核查一下情况。”
“亭长有事直接派个人过来交待下就行,我们自当办好。”富老头说着,一挥手,他儿子马上就奉上了礼物。
一小锭银子,约摸着有二三两的样子,另外还有几匹布帛等。
“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请笑纳。”
礼村之名中有个礼字,皆因富氏家族在此多年,富家还是诗礼之家,他们家世代习儒,因此自然是精通汉文化汉话的。
老赵看到送到面前的东西,呵呵一笑。
这是把他们当成下来打秋风的了?
富老头见老赵不接话也不接东西,还以为他嫌少,心里厌恶,表面继续笑着,对儿子做了个眼神,于是他儿子回到宅中,一会出来,又送上两坛酒和两只鸡。
这下老赵真的很不高兴了。
“富家这是何意?”
“亭长辛苦,一点心意。”
黑狗皮袄百济民兵副队长一看,知道亭长是真生气了。
当下便上前,“富老,外面这么冷,要不请亭长等先到屋里厅堂里,坐着烤会火,喝会茶,再慢聊?”
老赵却打断他道,“没这必要,让人弄点柴火来,就在这里烧几堆火,再抬几张桌子来,咱们就来个现场办公。”
富老头却也不请老赵入自己屋,只是问,“不知道要办什么公呢?”
“一会你就知道了!”
村里沙家的家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瞧见气氛不太好,便上来打圆场,“要不去我家坐会吧,亭长不管要办什么公,只管吩咐,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老赵从怀里掏出一道公文出来。
笑呵呵的道。
“这是由百济道宣帅长孙公签发下来的公文命令,让全道各郡县乡等地方官员全面核查治下户籍、土地等情况,要求我等地方官员积极执行土地改革的工作!”
“看看吧!”
富老头听到土到改革四个字,心里莫名一慌。
“黑皮,这是何意?”
黑皮就是那个身着黑狗皮的乡民兵副队长,这人名字就叫黑皮,和许多普通百济人一样,连个姓都没有。不过这家伙在大秦征讨百济时,曾被征召去当民夫,后来凭着把力气和卖力表现,被编入了地方民兵中,最后甚至当上了乡民兵副队长。
可在富老头这些人眼里,黑皮那就是不上台眼的狗腿子。
“富老,土地改革嘛,就是要均田授地,让大家都有田可耕。”
富老头一听更加不妙了。
礼村的田地七成都是他富家的,剩下三成差不多都是沙家和高家的,其它人都是他们的佃户奴仆,根本没有田地,现在却说要均田授地,这田地从哪来?
“赵亭长,差要办,可也不急于这一时,大家从乡亭过来,走这半天,肯定是又冷又饿,还是赶紧先到我屋里去暖和一下。老三,你赶紧让厨房生火煮茶做饭。老五,你赶紧带人到圈里宰只羊,再杀几只鸡。老六,你马上去县里买几坛好酒来!”
老赵呵呵一笑,伸手制止。
“办差要紧。”
“老六,还愣着做什么,赶紧去县里买酒再买点糕点!”
老赵眼一瞪,“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跨出村门一步。黑皮!”
“到!”
“你马上带人封锁村门,谁敢擅自出村,直接拿下,若敢反抗,杀!”
黑皮大声应令,点了两火人,各守一门。
村场上,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就如这清晨的霜风一般。
第1444章 金光破晓
富老头脸色阴沉,有些难看。
晒场空地上,很快就抱来了柴火,生起了几大堆火,乡上来人和村民们围着火堆站着。
还有人搬来了几张桌椅。
老赵坐在桌前,沙家还特意让人给老赵端来了一盆炭火,这炭火没烟直接放在脚下烤的还暖和,他甚至还特意让人把他自己平时烤火的暖手炉也送到老赵桌上。
高家则差人赶紧烧了一壶好茶,又下了一大盆的面条端上来。
老赵脚下有炭盆,手里有暖炉,又吃了碗热面条,倒是身上很快暖和过来了。
“乡亲们也都饿着吧?”老赵笑呵呵的对着那些看着他们吃面而咽口水的百济村民道。
那些村民们却只是暗里流口水。
“富翁、高郎、沙郎,你看咱们倒是吃饱了暖和了,可大家都冻着饿着呢,要不给大家也下碗面条如何?”
三个土豪地主,心里哪管这些人的死活。
可刚才见到老赵发飙的样子,心里畏惧,这个时候摸不清楚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也不敢怎么做对,只好招来人让他们去煮面条。
富老头叫过儿子到面前,“煮十斤面,多放水。”
全村一百多户人,五六百口子人呢,结果老头却只让儿子煮十斤面,可他儿子还嫌煮的多了,十斤面也不少呢。
“放两斤就行了,煮面还要浪费水浪费柴火呢!”
“别废话,煮十斤吧。”
老赵手里捧着个暖炉,打量着面前的村民。
很明显的分为了两拔人,一边是富沙高三家土豪地主们,三个地主穿着貂,身上暖和着,衣着光鲜,个个面色红润,还有不少胖子。而另一边的那几百号村民,则个个面有菜色,衣服单薄还尽是补丁,甚至有大冬天还光着脚的,站在寒风里,弓着背缩着腰。
有些人表情麻木,目光呆滞。
作为从府兵中退下来的亭长,老赵对眼前的这一幕并没多少什么同情之类的感情。
他此趟大冷天的下来,也仅仅是上面的要求。
现如今,百济道的各营府兵基本上已经部署到位,而且百济国原上层的贵族官员们,也基本上被控制了。
朝廷也移了几批移民过来。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朝廷要求百济道开始深入下面,全面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土地改革,当然就是要均田授地,实际本质则是打击百济国原来地方的豪强地主大户势力,要把这些人的土地收归到朝廷官府公有,然后再将其中部份分授给原来无地贫穷的百济底层人民。
当然,更多的土地,其实还是要留给汉移民们。
说到底,他们这些乡亭长们就是处于土改的第一线。
上面的态度很明确,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刀切,通通打倒。
而对于底层的贫苦百济民,则是要先争取拉拢团结。
前段时间,老赵还被郡里点名前去郡城参加了一个土改工作培训班,学习如何做好这一新政。
现在,老赵脑子里装着很多新学到的政策和办法。
礼村是乡里的大村,也是老赵挑选的土改第一站,必须得打响。
老赵坐在那里慢慢喝着茶,茶只能说是一般。
他没急着马上开始做什么。
清晨的寒风中,一缕金色的阳光洒下,太阳出来了。
面条终于煮好了。
三家都派奴仆挑着几大桶的面条出来,老赵起身,亲自给村民们分面条。
一勺下去,结果只看到汤汤水水,面条没见几根,更别说油花了。
老赵摇摇头,却也没说什么,只是让百姓回家拿来碗盛面。
村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高兴的跑回家,他们拿来木碗、陶碗,有的甚至直接拿来了陶锅木盆。
有的家里五六口人,却拿不出一人一碗。
面条汤水倒进一个个碗里,这些人赶紧喝了起来,连烫也顾不得了。
老赵带着乡亭的吏员、民兵们,给几百号村民都打了面条。
“富翁,你不吃吗?”
富老头当然瞧不上这种面汤,笑着说不饿。
场上喝面汤的声音很大。
虽然三家的面汤里,加起来都没二十斤面条,可好歹这不是白水,每人碗里总是有几根面条的,这汤也是有面条味。
吃了大碗面汤,总算也没那么冷了。
看他们这个样子,老赵心里也清楚这些村民的日子以前过的不怎么样。老赵是河北清河人,这是出了名的地狭人多的地方,他家以前一大家子人就一点点田地,平原上还总容易有个旱涝灾害,一遇灾便是青黄不接。
到现在老赵童年时的记忆里,还尽是饥饿。
直到后来迫不得已,举家成了流民,再被裹挟着成了流贼,再然后被官军招安,成了府兵,再然后受伤退役,在这安东当了一个亭长。
如今的日子还是不错的,他移驻安东为府兵时,已经把家小都带来了,他自己分了百亩军田,另外他是旗手,享受队副级待遇,又给他分了五十亩田,然后家里每人分了二十亩永业田,一家子人总共分了三百多亩地。
虽说新家还很简陋,可却让人充满希望。
“大家先申报一些产业吧,富翁先来?”老赵笑着对富老头道。
富老头心想该来的终究要来了,有些不安的过来。
“坐。”老赵指着桌前的那把长凳。
“富翁家有几口人,奴隶多少,部曲多少?家中宅子几间,田地几亩,牲畜多少?”
一名书吏开始提笔书写。
富老头眉头都拧成了一个川字。
“富翁,这都是朝廷的要求,咱们百济道要来一次大普查,清量田地,登记宅产,田地和宅院、商铺、奴隶以及大的牲畜、车船,都要登记造册存档,并颁给契证,以后就以这契证为准,无契证就不能证明这些属于你,无契证的可就要列为无主之物,要被朝廷收为公有的。”
富老头进退不得。
报了,又怕里面会有问题,不报吧,这赵亭长早就打好了埋伏,一旦被发现隐瞒不报,到时就会被当做无主之物收走。
沉默。
老赵也不催,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茶。
这次的土改不是请客吃饭,对土豪大户们是不会留情的,但在郡里培训的时候,上面也讲过这差事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直接硬来。
得一步步的来。
而这核查清量登记就是第一步。
其实老赵来前,已经对全乡各个里村的豪强地主大户们摸过底了,乡亭早就对各村情况做了摸底,对治下百姓划分了类别。有豪绅、地主、富户,也有小自耕农和佃户贫民,以及奴仆、部曲。
不过这些情况,多是通过黑皮等这些归顺朝廷的百济人提供的,现在老赵还要亲自下来做个核查,以免被黑皮等这些百济人糊弄。
上面早说过,要治理百济,得打击一批人,利用一批人,团结一批人。这打击的那批人自然就是原来的王室贵族官员们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富商们,要利用的就是那些对朝廷恭顺的一些原小吏、自耕农、小产业者等,吸引这些人到百济衙门里充当吏员,充做土团协从军,以及地方治安队等。而要团结的,则是原来那些无产的底层贫民,甚至是奴仆部曲们。
老赵也清楚朝廷的大政策肯定是移民换种,这是朝廷对多个征服之地的基本策略,但这只是大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得一步步来,毕竟百济有几百万人口。
富老头开始汇报情况,那边书吏一笔笔记录。
“还有吗?不要有遗漏。”老赵不时的提醒一声,然后富老头皱着眉,停顿一会,又汇报了一些。
第1445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
“按上级衙门的指示,我们安东道要健全乡村组织,要实行保甲联防,防匪防盗防反贼!”
老赵看着面前登记的册子,富家一家的产业就登记了满满一大本,而其它村民们除了有个没姓的名字外,基本上就是一无所有了,他们居住的也只是简陋的草屋茅棚而已,没有田地没有宅院也没有牲口,甚至没有一技之长。
“十户为甲,十甲为保,保甲联防连坐!”
乡下五里,每里下辖若干村,里设里长,村设村长。
每户还要设一个户长,由家长充任。
保甲长名义上由保甲内各户长、甲长公推,但实际上乡亭长、县令若查明不能胜任,或认为有必要更换时,便可令另行改推。
县里还颁下了保甲规约,所有户长都要签名按押加盟,甲内户长还要共具联保连坐。
“如有为匪通匪纵匪情事,联保各户,实行连坐。保甲长受乡亭长里正监督、负责维持保甲内安宁秩序。”
保甲的基本组织事务,就是实施管教养卫等,管就是清查户口、查验武器,实行连坐切结等。教则包括办理儒学,训练壮丁等。养则包括创立合作社,清量田地等。卫则是设立地方治安队联防队等,实行巡查、警戒等。
大的村子,若有是多个保,还要设立一个保长主事,从保长中推一人主事。
“按上面的要求,咱们丰川乡南沙里礼村,将要设一位村长,一位村副,一位保长主事,两位保长,十六位甲长,十百六十三位户长。”
“另外还要设民兵队长一人,农会主任、小学校长各一人。”
富老头站在一边,手笼在貂皮大衣的袖子里,细细的听着老赵的话,越听越觉得心惊。
秦人攻灭百济后,已经正式设道,紧接着是设立了五郡。然后每郡下又设了县乡里,如今居然还又要在乡里搞保甲联防连坐。
一个村,居然要设村长、村副、保主事、保长、民兵队长、农会主任、小学校长等,还有十六个甲长。
村里居然还要设立村公所。
在过去百济国统治下的数百年里,可从没有过这种事情,就如这礼村,世世代代都是他富家说了算的。
有事情,也顶多是跟高家沙家商量一下,主要是他们富家拿主意。
可现在,乡里的手也伸的太长了。
“瘦猴!”
老赵招手,黑皮旁边一个瘦的跟猴一样的百济民兵过来。
这个瘦猴正是礼村人,现在是乡民兵队员。
“诸位礼村村民,从现在开始,乡里任命本村村民瘦猴为礼村村长兼保长主事。”
瘦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落在头上,之前他不过是被征去当民夫,后来表现好,被纳进了乡民兵队,也算是吃了份皇粮。他是礼村的,家里穷的叮当响,爷娘死的早,靠哥嫂才帮忙拉扯大的。
“瘦猴啊。”
“赵亭长!”瘦猴激动的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了。
“你现在是村长了,再叫瘦猴就不免影响身份,这样吧,我给你取个姓名,就姓侯,叫卫礼好了。侯卫礼,守卫礼村!”
“侯卫礼,我有姓有名了,谢赵亭长赐姓名。”
瘦猴激动万分,在百济过去,一般人是没资格有姓氏的,但凡有姓氏的,多是有身份来历的。
富翁看着过去给他家打短工的瘦猴居然成了村长,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认为,不管怎么说,这礼村村长都应当由他来当才对,就算他不当,那也当由他的儿子来挡,换谁来当,都不好使。
可现在赵瘸子居然让村里一个穷的草棚都没有一家的光棍当村长,这什么意思?
可紧接着,老赵在询问了瘦猴一会后,居然又从村里那些穷汉中间挑了一个四十多岁叫长山的家伙当了村副。
紧接着是保长、民兵队长、农会主任、学校校长等,全都是任命的那些穷汉。
富老头和沙高两家的人,全都阴沉着脸了。
再接着十六位甲长,也尽是那些穷汉们。
在瘦猴和长山两个村长的带动下,这些穷汉居然很热烈的推选起保甲长来,一个个人选很快推出。
本来也有人推选他们三家的,可结果就是赵老三居然认为不合适给否了,让他们重新推选。
这他娘的什么意思?
富老头脸阴沉如水,而沙家和高家两家人却已经双腿战战,感觉到大事不妙了。
一份保甲约规摆在众人面前,新推选出来的甲长保长们开始按手印,在书吏的示范下,举手盟誓。
五十人的民兵队,很快也都挑选出来了。
这些新当选为村长、民兵队长、保长甲长等的村民,一个个居然脸上放光,他们排队来到老赵面前,由老赵授给他们一个刻着他们职事的木牌。
“咱们村里的民兵队终于建立起来了,不过还缺少武器啊。”老赵笑呵呵的扭头望向富老头他们三家,“听说富老你们三家有不少武器?”
富老头面色变的更加难看。
富高沙三家作为地方豪强,本身自然也有家丁部曲的,当然也是有些弓刀长矛等武器,而之前百济大乱,三家更是各找途径购置了一批军械等,富家甚至还买了些铠甲,也养了些马。
“富老,朝廷律令,禁百济民间私藏军械铠甲,违者严惩。私藏大刀长矛一把者,徒三年。私藏强弓硬弩一把者,流千里。若敢私藏马槊铠甲者,甲一领槊一把即绞立决!”
“富老等家中若有军械铠甲战马,还请如实告之,现在上交官府衙门,则不予追究。若是隐藏不交,后果严重啊。”
富老头犹豫许久,依然是摇头。
“没有?”
“没有。”
老赵笑着招侯卫东和侯长山过来,“你们都是本村人,应当清楚富老家的底细,如今你们又是村吏,这管控武器也是你们的职责之一。两位,带上村民兵队,去三家搜查一下,些许有可能是老爷子他们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给忘记了,好好找一找!”
侯卫东和侯长山两个村长瞧了瞧脸黑的富老头,有些犹豫。
“怕什么?你们有五十人,更何况,我们乡民兵队也在这里给你们撑腰呢,谁敢阻拦,便是图谋造反,可立即格杀勿论!”
侯卫东激动起来,“民兵队,跟我来!”
五十个新选出来的村民兵,这个时候个个兴奋起来,能够闯进以前高高在上的富高沙三家搜查他们家,这有种莫名的刺激快感呢。
“赵亭长,我想起来了,我家还有几把刀枪,这就让人去取来。”高家家主一看情况不对,连忙认怂了。
可是老赵却只是笑道,“不用劳烦了,还是让民兵队去瞧瞧吧。”
侯卫东带着五十村民兵如狼似虎的开始搜查三家,老赵依然坐在村中晒场上,手里捧着茶杯,脚上烤着火,身上还晒着刚出的朝阳,惬意万分。
而富高沙三家人,却如丧考妣的呆立在那,犹如坠入冰窟之中,体寒心凉!
第1446章 推波助澜
富老头跟儿子们急忙跑回家,生怕那些穷鬼把他们家糟踏了,更要防他们趁火打劫。
等侯卫东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到中午了。侯卫东跑来报告,说从三家搜出了许多武器,还有铠甲和战马。其中富家有十几套甲,虽只是皮甲,可毕竟是甲。
老赵看着民兵们兴奋的抬着一捆捆武器铠甲等过来,笑着问,“还发现了什么?”
“粮食,很多粮食,而且金银钱帛不少,有各种首饰器物。”
老赵点头,翻看着面前刚才富老头他们报的田宅等。
“富家一家就有五千多亩土地,高家和沙家各有一千多亩地,其余的多是无地佃户,仅有十几户人家手里有几亩或十几亩不等,加起来也不过二百来亩地,这礼村的地绝大多数都掌握在了这大家手里头。”
“就是。”侯卫东马上道。
“圣天子很关心我们百济的百姓啊,下诏要分田授地,让百姓能够有田可耕,有饭可食。但没有地,又如何耕,如何食呢?”
侯卫东等一干刚才去搜查了富家等的民兵们,亲眼看到了这几家的富裕,心里很是不平,被老赵这么一说,更加不平了。
“要是富高沙三家能够把地拿出来分就好了。”
老赵笑着让侯卫东把三家人又重新叫出来,然后当着那一众村民问他们,希望他们能够主动把地拿出来分。
三家都是一声不吭。
“大家先回家吃午饭,等饭后咱们再继续开会商议。”
一众村民的心都有些乱了,哪有心情回家吃饭啊,再说了,早上都已经吃了一顿地主家的面汤了,这中午可以省下这一顿。
老赵一伙中午在富家吃的饭,煮面条配上泡菜和咸鱼,富家倒没敢小气,五十多人,足足用了五十多斤面粉,下了血本了。
等他们吃饱了出来时,不少村民都开始询问侯卫东和长山这两跟着吃饭的村长。
“他们答应了么?”
“没有,饭桌上亭长提了一嘴,结果富老头和另两家的都没搭话,后来就没提了。”侯长山站在那里,摸着肚子,刚才这顿,他吃了好几大碗面条,真正吃了个肚溜圆。“富家那老太婆倒是哭了,在后面说什么朝廷要强抢他们的。”
侯长山的父亲叹气道,“哎,富高沙三家世代都是咱们这的地主,这地啊也是一亩一亩置起来的,如今要让他们这样白送出来,怎么舍得呢。”
“哪怕就是分给咱们一点,一家给个一二亩,咱们的日子也会好过的多啊。”有的村民们说道,以前他们当然不提有半点这种非份之想,但如今朝廷不是支持他们吗,主动提出了这事,就是给了他们希望了。
虽然这希望看似渺茫,但谁都希望能落下点实处。
“舍不得有啥用,朝廷要真要收地,他们三家敢不给?先前咱们那大王和朝廷的贵族官员们不也对抗?可现在不全被打服了?我觉得这事有希望,既然提了,肯定就会成的。”一个刚加入了村民兵队的年轻后生道。
日子苦,日子穷,穷则思变,人心如此。
那边一个民兵过来喊侯卫东和长山过去,“亭长叫你们过去。”
过了会,两人又回到村民们这边。
“说啥了?”
“亭长说,下午要接着开村民大会,要大家忆忆苦!”
“忆苦?”有些村民不解,这日子尽是苦了,还忆啥?
“若是大家认为有人欺压村民,横行乡里,有不法行为的,可以在会上举报。”
“有欠了三家债务的,也可以提出,现在朝廷有规定,年息不得超过三分六,利息不得超过本金的一倍,否则朝廷就将以高利贷罪惩治放贷者。”
午后,大会还没开。
可是越来越多的消息在满天飞。
侯卫东和侯长山等村长、保长、队长等开始奔走在村民中间,不时的传递一些消息给大家。
“检举、批斗!”
“收田,分地!”
这些话不断的刺激着那些村民们,寒风呼啸,可也不觉得冷,心头火热着。
分地,减息……
等到日头已经偏西,大会终于开始了。
场地中间,摆着许多从三家搜出来的武器装备,既有刀枪长矛,也有弓箭盾牌,甚至富家还搜出来十几副皮甲和弩,还有十几匹战马。
“这可和几位此前说的情况不符啊,你们不是说没有吗?”
老赵呵呵一笑。
富家等一时无话可说。
“我等愿意将这些武器尽皆上缴给官府。”富老头说话了。
“还有没有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