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郎,如果你愿意,待你凯旋,我收你为义子,到时也划分一块封地给你。”罗艺道。
李世民打量了罗艺几眼,“你就不怕皇帝恼怒,我可是不识皇帝抬举之人。”
“这不一样。”
当初李世民只要给皇帝低个头,一样可以保留开国侯的爵位,一样能有实封,可当初他就是不肯低这个头,才最终来到了这岭南。
如今,罗艺说要收他做义子,还说以后要给他一块封地,李世民突然觉得有些好笑。
“待我回来再说吧,说不定我死在广西也不一定呢。”李世民笑笑。
“别说这样的胡话,我可是盼着你回来的。要不是有朝廷制度限制,我定是要亲自披甲上阵的。”
“大王在家若是闲不住,可以再带兵去扫荡扫荡一下真腊蛮子嘛,敢有不服者,皆荡之。虽说这些蛮子又懒又穷,没啥东西,但抓过来也能当个奴隶嘛,再不济也能送到浦阳港发卖或者交换其它。”
“哈哈哈,你说的倒是没错,旱季还有几个月,正是难得的好季节,趁着雨季到来之前,再去扫荡下不服的真腊蛮子们,也算是活动活动了,正好本王还想再开辟一个新县,还想赶在雨季前筑起新县城,还缺些人手呢。”
第1080章 永平城下心惶惶
郁林江南岸,永平郡城。
宁纯冒着雨巡城,雨水浸温衣裳,虽说岭南之地正月里也气温高,可这雨天也还是有些凉,再一淋雨,也感觉有些浸骨寒冷。
宁纯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
“他娘的这个宠孝泰还真是够凶。”
雨水不停,却依然还没能完全洗涮掉城上的血迹,城墙下,城壕之中更是还填满了尸体,既有攻城叛军的,也有守军士兵的。
他抬头望着远处的敌营,不由的眉头皱的更紧。
在开战之前,宁纯还喊着要夺回合浦郡,结果刚一开始,宁长真与冯暄、宁道明、谈殿四路同时出兵,一起夹击宁纯。
短短时间,宁纯的永平郡兵马就是一路丢城失地,先后陷大宾、武林、普宁、宁人等九城。
尤其是合浦郡一路兵马,由博白人庞孝泰为先锋,一路连破他普宁、宁人,以及改名为秦安的原隋安城,一路杀到了永平城下。
这个庞孝泰曾经还是他父亲宁暄的亲兵校尉,结果想不到后来投了宁道明父子,庞孝泰还取了宁道明的姐姐,于是对宁道明十分卖力。
这次北上,亲率两万之兵,他带着三千博白兵更是一路冲锋在前,根本就是无人可挡。
好在这场雨来的及时。
雨势阻止了庞孝德继续进军,也使的他的后勤粮草一时不继,攻城器械也用不过来,于是只能暂停进攻。
这算是给了宁纯一个喘息之机。
“博白的俚人最蛮最悍,庞孝德的三千博白兵,向有悍名,这次咱们吃亏在没有及时防备,应当及早把各城的守军收缩回来,只守永平,或许还能一战。”
永平郡丞是朝廷派来的官员,一名中年文士,对于宁纯此次的失败其实也有预料,他之前就劝进宁纯,说桂林太守李袭志和李靖等都还在朝中,而宁长真等人早有预谋,故去年朝集都称病不朝,这次在正月里发起突袭,李靖李袭志冯盎等人都还在路上没回来。
这种时候,永平郡当收缩兵力,集中力量防守永平城,背依郁江,一旦形势不利,还可以往桂林或是苍梧撤退。
可宁纯不听,非要分兵把守各城,结果四郡同时出兵,数个方向来攻,永平城根本就无法救援,只能眼看着诸城被各个击破。
“我永平城中还有四千战士,而且还可以把城中青壮征召起来协守。”雨水滑落脖颈,很不舒服,但宁纯也顾不得这些了。
庞孝泰的攻势太猛了,他的两万合浦军一路北上,几乎没有遇到敌手,尤其是他的三千博白兵,凶悍的不像话。
合浦郡以前是宁纯父子一手打下来的,所以宁纯对于合浦郡的那些溪峒俚僚很熟悉,更清楚博白蛮的凶悍。
只是现在这些博白蛮,却全是在他的对立面,这就让他头痛了。
风夹着雨水,带着腥臭味吹来,让宁纯觉得直犯晕。
这雨虽然阻止了叛军的攻势,也把城外的土地冲的泥泞湿滑,可同样也让城外的战场打扫增加了难度。
野蛮的庞孝泰甚至根本不派人来清扫战场,尸体就扔在那里。
“这个庞蛮子,是想要引发瘟疫吗?”
郡丞道,“他们不打扫,我们得打扫,得派民夫出去把尸体清扫,把护城壕清出来。”
“可这雨天,烧都没法烧,全湿漉漉的,挖坑也不好挖。”
“可就任由这样遗留在城外也是不行的,这里不比中原,虽眼下还是正月,可这天气,多过几天尸体就要腐臭,到时就有可能有瘟疫发生,我们守在城中,是最不利的。”
“那就等雨停了,派民夫去把尸体全都搬到江边,都丢到郁江里去。”宁纯道。
宁纯看着远处的那营地,“你说我们现在撤到江北去如何?”
郡丞摇头。
“若是先前撤退还可行,实力未损,退守江北,以待援军是可以的。可现在我们就这点人马了,一出城估计就要被庞孝泰追击,到时被堵在江边,估计都得被赶下江喂鱼。更何况,之前有消息谈殿已经从西而来,接连攻破了江北的大宾和武林两城,如今我们的江北岸,估计也未必安全,若是谈殿之兵已经到了我们北边,我们过了江也是无路可走,不如坚守永平城中待援,永平城中兵虽少,可城池够高大坚固,又有不少床弩石炮,守城方为上策。”
“要是这雨再下大一点,再多下些天就好了。”宁纯抬头望天,此时顾不得下雨带来的潮湿带来的不便了,他只想让这雨下的更大些,最好是让郁江山再暴涨,然后城外也给淹了最好。
“也不知道李大将军和李太守他们什么时候能到。”
宁纯头痛的期盼着援军到来,虽然他早早向桂林郡、苍梧郡、熙平郡和南海郡都派去了援兵,可现在几位大将都不在,估计援军也不会轻易出动。
这时宁纯有些恨恨的想,他娘的怎么都跑来打他,宁长真怎么不去打交趾的丘和?谈殿怎么不去攻桂林郡,他冯暄怎么不去打南海郡。
为什么他娘的全来打他?
早先夸下的海口,此时只剩下了悔恨。
早知道如此,他肯定不会去分兵守诸城,肯定全调回来守永平。
永平城外不远,合浦军军营。
庞孝泰也在看着这场突然而至的雨。
一路北上,连破三城,军心士气正盛,结果在永平城下遇雨,他率军冒雨攻城,可却连攻三天而不下。
军心士气也是再而衰三而竭,只能撤退十里暂停进攻。
庞孝泰原以为永平城能够一鼓作气的攻下,可谁知道永平城的抵抗十分的顽强,战事十分惨烈。
他的那三千博白子弟兵,也损失了好几百,这几乎是他统领这支兵马以来,从未有过的大损失。
当初秦军南下,他随宁氏出兵讨伐李光度等,率领着这三千博白兵,屡屡为先锋,跳荡先登,战后因功而封为合浦郡尉,那次平定岭南之战中,他的手下不过伤亡二百余,而这次永平城下一战就伤亡五百多。
这是伤筋动骨了。
“其它几位大帅的兵马,怎么迟迟不至?”
庞孝泰有些不太高兴,说好先灭了宁纯的永平,然后再夺南海郡。
可他庞孝泰一路攻过来,都在永平城下打了狠狠一仗,其它几路兵马却迟迟不至,甚至宁道明给他的粮草辎重军械,都供应不上。
“估计是下雨影响,我们不如先等等吧。”几名军校劝说道。
永平城下一场大战,精锐博白兵都损失了五百余,诸将已经都有些不敢小瞧永平城了,在座的多是溪峒主,率领的是各自的部族兵,有好处当然是一哄而上,可现在遇到硬骨头了,却没有人愿意硬拼了。
第1081章 天南铜柱林邑郡
崔升不太喜欢这个鬼地方。
他甚至不喜欢米饭,今天的早餐又是米饭。
“这什么鬼占城稻产量是高,可真难吃。”作为一名北方人,崔升喜欢面食,讨厌米饭,总觉得这米饭吃起来卡喉咙。以往在中原时,就算偶尔吃点米饭,那也是很软糯的米饭,哪如这种占城稻,干巴带涩的。
苏八郎倒是挺喜欢米饭的,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出身的刀盾兵,儿时的记忆里尽是饥饿了,他当兵之前就没有吃过一日三餐,一日两餐都不饱,不干重活的时候,都是两顿稀的,只有忙碌时候,才会一干一稀。
他家以前也种过稻子,但水稻金贵,需要保水,只有一块水浇地能种。但是每年收下的稻子,都是卖钱的。
只有他十三岁那年,家里的老屋下雨倒了,后来家里借钱请人盖屋。父亲特意留了一袋子稻谷,碾去了壳后用来煮米饭感谢盖屋的工匠师傅。
那天他扛了半天的树回来,又饥又饿看到锅里木甄里正蒸煮的米饭,那香味实在是太过诱人了,他一时没忍住,便揭开盖子偷偷的盛了一碗米饭吃。
那个味道他到现在都没以忘记,太香太好吃,可还没等他吃完呢,结果他父亲进来看到了,直接抄起锅铲便在他头上砸来,那里现在都还留下了很大一块疤痕。
所以在苏八郎的忘记里,大米饭那是绝对的好东西。
来到这广南的日落封国,居然能一天三顿都吃大米饭,这真是他从没有想过的好事。
崔升只打了二两米饭,而苏八郎却打了五两米饭。
五两米饭不是饭五两,而是生米五两煮成的饭,一两生米能煮出约一碗饭,但军中士兵普通饭量大,四两那是标准量了。
“崔队,你吃这么一点,也不扛饿啊,身体哪吃的消?”苏八劝道。他一边说,一边猛扒了几口饭,军营里饭管够,不过菜就比较简单,一碗海带汤,里面撒了点海盐,味道还行。然后就是几个青菜,至于肉食就只有咸鱼了。
这是靠海之地的好处,海盐和咸鱼都能得到保证,不过崔六郎以往喜欢吃的羊肉就没有了,这里养羊的事业才刚开始呢,哪舍得吃。猪也没养起规模来,每旬才能吃上几顿肉就不错了。
“这天气也热,没胃口。”
崔升虽然来了这里也大半年了,可还是不习惯这里的天气,这大正月的,居然热的跟入夏了一样。
“没胃口也得多吃点,今天又轮到咱们队出去巡逻了,这次得把上次刚攻过的几个寨子都走一遍,这一趟得出去一旬呢,不吃饱路上可没力气。”
崔升胡乱的扒拉几口饭,“咱们指挥使也是,这上广西平乱多好的立功机会啊,不好好争取一下,非让李世民那小子带队去了,真是的。巡逻巡逻,能有打叛军立功机会大?”
“咱们是府兵啊,哪能轻易出界啊。李二郎不同,他又不是兵。听说他们这次出去,打的是什么日不落海贼团的旗号呢,崔队,人家是去当贼,有什么好羡慕的。”
崔升却还是心里不太高兴,他很希望能够早点立点大功,然后尽早离开这鬼地方,回到中原去。
这里离中原太远了,作为长安人的崔升,当他知道这里距离家乡距离的时候,是崩溃的。
这里至东都洛阳一万两千三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七千二十里路。
而至长安,陆路一万三千二百五十里,水陆一万七千八百里。
就算这里到海边都还有三百多里路。
一万七千多里啊,无法想象的远,他记得自己来时乘船在海上就飘了一个多月。
崔升是崔氏族人,当然是那五姓七家中的崔氏,虽说是旁枝子弟,可当年隋朝时也是在长安为亲卫的,只是命运弄人,本已为校尉的崔升最后却因那场大谋反案,而因此被贬到了这个鬼地方来。
若是没有大的军功,这辈子只怕也无法返回中原了,只能在这里当一个南蛮子口中的‘马留人’。
“苏八,你知道为何蛮子们称我们为马留人吗?”
“崔队,这你可难不倒我,我知道。据说咱们这块啊,在秦代时为古越裳氏国,秦开百越,交趾和以南之地置为象郡。汉武帝时开交趾以南,置南郡,领有朱吾、象林等五县。后来吴分日南郡置九德郡,晋、宋、齐因之。隋初改为驩州,大业时又改为日南郡,废九德郡并入。”
“浦阳县以南,便是越裳县,再往南四百余里,是林邑国,又南行两千余里,有西屠夷国。据说当年后汉派马援讨林邑蛮,援军自交趾出发,循海而下,开侧道以避海,入荡昌县至九真,自九真至其国,开陆路,至日南,直至林邑。”
“马援击败林邑蛮后,一直又往南两千里,直抵西屠夷国的边境,为纪汉德之盛,马援特命人铸二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分境。当时,还特意把受伤不能还者数十人,留于其铜柱之下。到隋朝时,南蛮便把我们汉人都称为马留人。”
说起这个,苏八很是激昂,汉代时马援就能够打那么远。
崔升道,“按这记载,其水路,自交趾南海行三千余里至林邑,而交趾至铜柱五千里也。”
“听说到现在,那二铜柱也还在,甚至那里还有了五百余家人,马留人最开始只是称呼他们的,后来才把所有广南汉人都称为马留人。”
“从我们这里,到林邑国都还有两千五百里,隋时,明帝曾经派兵征讨林邑,破其王都而还。”
林邑林邑,本是西汉日南郡象林邑,称为象林邑,后略去象,故称林邑。东汉末年时,县功曹之子区连,杀害汉朝委派县令,自称林邑国王,此后割据一方,东晋末屡屡侵扰中国,刘宋时,宋武帝曾派交州刺史南征林邑,林邑王请降称臣纳贡。区氏子孙传承,后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此后林邑国王便为范氏。
隋大业年间,隋将率军征服,设置林邑郡。
不过隋末时,林邑人又趁乱再次割据,其王改称为环王,迁都于占城,故也称为占城国。
苏八放下筷子,“崔队,你说咱们早晚会把这个什么林邑乱臣贼子给灭了,重新收复林邑,再置林邑郡吧?”
崔升想了想,“这是自然,你看当今圣人登基以来,高句丽灭了,突厥灭了,吐谷浑灭了,西突厥称臣了,吐蕃称臣了,其余如西山羌、云南蛮哪个不臣服,这林邑又岂能跳多久。”
“快吃吧,吃完了休息一下,去甲仗库领了铠甲装备,喂好马,我们准备出发巡逻,记得多领点药,在外宿营没点防蚊虫的药,可是会要命的。”
第1082章 日落府兵巡天南
日落国南北三百余里长,东西也有百里之距,而驻扎的府兵却仅有一个营五百人。
营指挥使驻于日落王城中,另外还有一都百人驻于西北文阳县城,另有一都百人驻于东面长山山口雾湿岭山堡。
虽说国内都是些小股真腊蛮子,多次遭受秦军攻打,许多都已经臣服。
不过为保证安全,营里还是有规定,定期派出两队府兵,一东一西巡逻,每次都要把所有的城堡屯庄巡一遍,还要巡视一下那些蛮寨。
虽然如今多数蛮寨已经很老实了,但也总会有一些蛮子不怕死,不一注意就会过来偷抢。甚至会有一些已经被击败逃到更远处去的蛮子,也有时会潜回来搞事情。
苏八是一名刀盾手,也是队中的刀盾火长。
日落府营毕竟才五百人,方圆几百里都只有他们一支官军,因此他们的编制采用的是花队,而非大军团作战的那种纯队。
一队五十人,队头队副加上旗手和两个护旗外,还有四十五人,九人为一火,一火三组,一人一组。
一个刀盾火,一个步槊大盾火、一个长矛火,一个大刀长斧火,一个弓弩火。
搭配的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也是在过去与蛮子的战斗中经受住了考验的。
再加上秦军府兵那恐惧的百分之一百的弓箭装备率,以及步兵配坐骑以及搭配有驮骡的强大机动性,使的他们就算是一队五十人出去巡逻十天,也不需要额外补给。
苏八在参军那里登记,领出了本火的装备,主要就是铠甲。
平时营里对装备管理极严格,训练时领取,训练过后就要装备入库保管,只有值班府兵可以配备装备,其它不当值不训练的士兵,就只能配备横刀,铠甲和弓、长矛、大刀这些都是保管于库中的。
虽说是兵农合一的府兵,不过在这里当兵比中原较好的是,因为兵少,而这里又地多奴隶多,所以日落军府虽然给苏八等府兵都发了田,每个府兵一百亩整,军官还有职田。同时立功,也能兑现赏田,甚至会折功给奴隶帮他们屯田。
因此苏八他们平日里只需要在营中训练,轮流去另两个城堡中值班,或是当值巡逻就好了。
苏八还没有成亲,但他考虑要不要娶个蛮女,先把家成了,生几个孩子再说,虽说他也想娶个汉女,可这日落国男多女少,适婚女子更是少之又少。
“广南日落营第五都左队集合!”崔升高声喝令。
五十名府兵迅速在营中大旗下集结,各自都已经取来了装备,各火长还去领取了火级装备,队副也领了队级装备。
每个府兵都有自己的单兵装备,但同时火、队还各有自己的火队级装备,比如府兵个人装备,除了各自职业的刀矛盾等外,还各配一把弓,三十支箭,以及箭壶,横刀一把,磨刀石一块,以及解结的锥子,毡帽一顶,毛毯、行滕各一。此外还得备上麦饭、米行等粮食。
而火级的装备,则是一火九人要备六驮马,帐篷、铁马盂、布槽,还得有凿子、碓子、斧头、锯子、筐、镰刀等。
队级的装备,主要是火钻一、胸马绳一、首覊、足拌各三。
为了应对复杂的这边情况,还得带上足够的药品,以及大弩等。
这么多的装备,好在每人有一匹坐骑,不有一匹驮马,倒是保证了机动性的同时,也减轻了许多负担。
不过这边天气热又不产马,马容易病,因此难以如中原府兵一样保持每人二马加一驮的配置。
“都再检查一下,东西都带齐没有?”
天气还算凉快,大家穿甲执械,算是少受了点苦。可营中规定,出营巡逻,必须全副武装,不得临战方披甲。
虽说这样全副武装巡逻,路上很辛苦,可为防蛮子突袭伏击,也只能如此了。
各自检查后,再相互检查。
崔升向营指挥使禀报,说已经准备完成。
营指挥使例行说了几句话,然后便让他们出发了。
朝阳初升,全队五十人披着铠甲骑马出营,最前面是队中旗手高举着红色的队旗。
“我觉得咱们这铠甲不太适合在这方南,应当换上其它铠甲,比如皮质的或藤质的,这铠甲太厚太重,一到热天太热,雨季之时又易生锈遇雨还重。”
崔升笑着道,“你难道想跟那些真腊蛮一样,就光着膀子打着赤脚,随便拿根削尖的木棍,就跳出来打仗?那不是打仗,那是打架群殴?别看这铠甲穿着是负担,可真打起来,你们就会觉得这东西真好用。”
长枪兵火长笑说,“其实吧,咱们早就已经把这些蛮子打破了,谁敢来捋虎须啊?这巡逻,也就是做个样子,可全程披着这铠甲,确实累。”
“都打起精神来,别轻松了,这鬼地方,谁能知道那些蛮子们在想什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跳出来了,老子还想着回中原去呢,可不想死在这鬼地方。”崔升喊道。
一连数天,他们按照既定路线巡逻,经过一个个屯庄,也经过了文阳县城。
此时巡逻任务已经完成大半,不过接下来还得继续往西,那里可就没有汉人屯庄了,再过去都是真腊蛮的寨子。
大河(湄公河)边。
崔升与部下们看着一堆篝火余烬在研究,这里是文阳西面没多远,獐子河在文阳县城东北不远汇入了一条支流后到此汇入了更大的河,据说这河源头起自剑南西的西山羌地。
大河接纳了獐子河支流后,由西北向东南流,这里其实已经出了东部山区,大河两岸,已经尽是平原。
日落国的西境,便就是以这大河为界。
不过实际上,日落国实际控制区,还是在大河东岸的大山为界,秦军主要还是控制山东面。
不过上次罗艺率兵翻越山岭,打到了大河边,并往獐子河汇入的河口处,往大河上游和下游各征讨了百里之地,因此现在边界应当是到了大河。
不过上次罗艺出兵打完后,便撤兵回去,这河东岸到大山脚下这大片地区,其实还是蛮子们的地方。
“你看这痕迹,好像是很多蛮子聚集在此过夜。”
“看痕迹,这些蛮子似乎是从河西岸来的。”
山区意味着条件差,人口少,但大河平原,则意味着条件更好,人口更多。
事实上,真腊国都文单城,其实距离日落国文阳县城,其实就在大河上游五百里处。其位置基本上是与文阳城东西平行的。大河从文单城到文阳城其实一直是东西流向,到文阳城这里汇入了獐子河后,再直转向南。
第1083章 五十秦军战千蛮
“要不咱们先回日落城禀报?”
弓弩火长赵三提着把弩道,仅从这痕迹就能看的出来,这里起码有上千的蛮子呆过,而且从留下的篝火看,他们应当就是在几天前在此聚集。
上千的蛮子从大河西岸过来,来干什么?
不用脑子都能想到,蛮子肯定是报复来了。上次罗艺带兵平灭了大山西面至大河东岸这四五十里宽二百里长的大片地带的真腊蛮,先后攻破了十几个寨子,有上百个寨子臣服,他们甚至还缴获了十几头战象呢。
“估计是真腊蛮从河对岸发兵过来了。”
“我看还是先回文阳城。”
文阳城其实已经是建在大山西面了,在山区外,这里过去本来就是真腊国的城池,后来隋朝时罗艺镇守安南时,其麾下兵将出击扫荡林邑和真腊蛮,便越过雾湿岭把过长山山脉袭扰的真腊蛮一路打过了大河,后来便在山中建日落城,然后又据大河边的城池改为文阳城。
罗艺受封为日落王后,多次派兵巡视大河东岸,于是从长山西麓到大河东岸,数百里之地,尽是罗艺所有,真腊蛮畏惧,纷纷撤过大河西岸去,留下的一些部落寨子,则多数向罗艺臣服。
虽还暂未编户齐民,可也是早晚的事情。
就如现在,日落府的府兵,已经开始对山西麓与大河东岸地区,实行常态化巡逻了。
文阳城在山外,这也是日落国在山区外大河东岸的一个据点,虽然暂时还没能力对山西面到大河东岸这宽达四五十里,长达二三百里地方的完全控制,可保留这个据点,却也正说明了罗艺的长远打算,是要把河东这块土地拿下的。
沿着大河,东面是大山,中间这条数十里宽的狭长河山地带,足有四五百里长,北面连接绵绵山区,南面也是山区,因此这块地方,其实在罗艺看来,是有不错的条件的。
靠山阻河,利于防守,而其土地也比较平坦肥沃,远比山区里条件好,最是适合将来日落国发展壮大后,在此建立更多的城堡屯庄,移来更多百姓。
不过看来真腊人也并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这片地区,他们现在希望夺回这片土地,将来说不定还要夺回山区,一直打到过去的边界长山山脉脚下去。
原本的巡逻任务,是还要沿大河巡视一遍,然后就结束任务返回日落城的。
现在看来,情况有变。
“改变计划,先撤回文阳城报信,听侯上面的命令。”崔升当机立断。倒不是他畏惧千把蛮子,而是既然这里有上千蛮子出现,其它地方未必就没有。
这些蛮子也明显不只是普通的蛮寨,蛮寨里的蛮人老弱妇孺皆有,但如果是真腊兵就不一样了。
“加强警惕,从现在开始,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蛮子随时可能会出现。”
大家都提起精神。
队伍开始调头,原路撤往文阳城。
大河滔滔,虽然眼下是旱季,可河面依然有两三里宽。
“我觉得我们应当改变路线,不能按原路走。”
队副老刘说道,老刘以前是个商铺掌柜,后来参军,经历开国之战,终于升到队副,有了个从九品下的官阶,终于摆脱贱业,成为官人。
掌柜出身的老刘虽然打仗很猛,但更喜欢算计。
“你看我们来时是出了文阳城,然后向北沿着獐子河一直到河口,然后再沿着大河东岸过来的,这一路是八十里。但是现在情况紧急,我们得尽快回到文阳城,因此我建议咱们直接向东,若是向东直行,也就是三十里路。”
他们此时就呆在河边,若是直接向东返回,从岸边往东大约五里路,那里有一处山口,翻过山口再行三十里左右,便到文单城了。
那座山口也就离河几里远,那里有一条狭长的山脉,不算高也算大,可却沿河而立。他们之前从獐子河口过来,就是在大河与那条长山之间行走。
那也就是六七十丈的小山,但是很长,他们必须得走来时的那个山口。毕竟山不高,可没路的话,山上全是树木杂草,他们很难翻越。
“这条路我们没有走过,而且万一蛮子若是在前面呢,还是原路安全。”
“可是如果蛮子是走的这条近路,等我们原路返回,得多走五十里,蛮子若是轻装前进,只怕要比我们快上一两天就能到文阳城,最麻烦的还在于,你看这火堆痕迹,那都是几天前的了,说不定我们两天前从文阳城出来的时候,蛮子正沿这条近道过去呢,眼下,估计都可能已经到了文阳城下了。”老刘拿起横刀,在地上间简易画了两条线路。
一条是原路,得向北多绕五十里路。
一条是直接东返,只有三十里路,少走五十里。
“文阳城才一千多户百姓,平时只驻一百府兵。”老刘再次提醒崔升。
崔升盯着地上的两条路线,沉吟良久。
“苏老八,你说该走哪条路?”
苏八郎建议走近路。
“好吧,那我们就走近路。”
队伍吃了点干粮,喂饮马匹,向东。
“刀出鞘,弓上弦,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小心敌人。”
最怕什么就来什么,往东行五里,到了那山口。
老刘发现了新鲜的痕迹,命令大家小心警戒。
苏八和另一位枪盾火长命令各自手下举起盾牌,护在外围,长矛和刀斧兵以及弓弩兵在中间,小心的靠近山口。
空气之中突然传来一道啸声。
崔升高喊一声,“箭,蛮子放箭了,有敌袭!”
“聚拢,盾!”老刘也赶紧喝令。
闻令,府兵们全员下马,迅速聚拢起来,战马和驮马,都只派了几个人在后面看着。
蛮子的箭有些稀稀拉拉,在秦军府的盾牌和铠甲前,毫无作用。
“有受伤的没?”崔升大喊。
五位火长立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