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名汉人仔细检查了半天,最后把信交还给那突厥将领,“确实是李唐柴绍的来信,上面的印信也不是伪造。”
  “这个柴绍,怎么现在才到?”
  “他说路上遇到暴水涨水,不得不绕路,耽误了不少时间。还说如今军粮将近,请求我们先借他些粮食。”
  “三更半夜的跑来借粮,真他娘的扰人好梦,不借。”
  “将军,不好吧,毕竟他们也是友军。”
  “好吧,那就等柴绍来了再说。”
  没多久,更多人马到来,他们在远处停下。
  一员骑兵高举着唐军的红白旗在前,后面跟着一支约二三百人的骑队过来。
  “大唐左武卫大将军谯国公柴驸马到了,请打开城门。”
  城上的突厥人探头瞧了瞧,打着哈欠,“开城吧,他娘的,真是晦气,这个时候过来。”
  大利城的城门缓缓打开。
  城下旗手举着旗帜率先入城,其后二百余骑也跟着入城。
  城上的突厥人打着哈欠,还想着等他们进来后把城门再关上,然后还可以找个地方再眯会,结果城门处突然传来阵阵喊杀之声。
  “唐军反了!”
  ……
  喊杀声此起彼伏。
  城门处,大唐左武卫大将军驸马都尉谯国公柴绍,掀开面甲,却成为了大秦晋王罗嗣业,他挥起自己的陌刀,左劈右砍,接连砍倒数名猝不及防的守门突厥兵。
  他身侧更多的骑士已经展开突袭。
  许多突厥人死前只剩下一个不解的疑惑,为何唐军反了?
  大利城北门点起了火堆,城北远处的宣武军将士们终于等到了进攻的命令。
  “杀!”
  三万余宣武军将士们,心怀血仇猛冲而来。
  大利城中的突厥中还想抵抗,可城门被突破,秦军源源不断的涌进来,钢刀长矛无情的收割者留守的突厥军。
  天亮。
  五千突厥留守兵马,尽被歼灭。
  一夜阵斩千余,俘虏了三千余众。
  浑身浴血的嗣业坐在大利城门楼上,迎着朝阳。
  “杀,一个不留!”


第867章 大利犒军
  相距大利城二十里处。
  唐军柴绍的前锋遇到了一队奔驰而来的突厥轻骑。
  “颉利可汗已先入长城,往云中而去,他留下兵马在大利城,为将军备有粮草等补给,盼将军补给之后,早日南下会师。”
  消息报回后面的中军柴绍处。
  “颉利可汗已经入关了?倒是速度好快。”柴绍一愣,“好在他还给我们留了补给,传令,加速前进,今晚入大利城过夜。告诉弟兄们,大利有粮草补给,今日都可以饱餐一顿。”
  原计划本来半个月前唐军就应当抵达定襄,可因为在九原耽误了些天,又半路遇洪水绕路,使得柴绍军晚到了半月。
  这也导致柴绍军中现在粮草几尽,路上都已经控制配给了,许多唐军都是饥肠辘辘。一听说前面有粮草补给,能饱餐一顿,立时全都来了精神。
  将军王长楷道,“咱们耽误太多时间了,颉利都已经入长城了。”
  另一将军孙华则道,“颉利就算打下太原都无妨,咱们还能少点伤亡。”
  柴绍心中也是如此想法,但毕竟此次出兵来,最终目的还是围魏救赵,要联军先灭秦,因此还是得搞好跟颉利的关系的。
  “加紧行军吧。”
  黄昏时分。
  柴绍全军急行终于抵达大利城外,远远的,唐军便看到了城外那几座高高的人头京观。
  “全是新垒筑不久的人头京观,而且仔细观看,人头皆为汉民。”
  听到禀报,柴绍皱眉。
  “胡虏果然残暴,攻破大利,居然还屠城,屠城后还筑京观炫耀。”
  一边的胡将史大奈有些尴尬的站那,他也是突厥人,只不过他不是东突厥人而是西突厥人。曾是西突厥处罗可汗手下大将,后来处罗兵败投隋,他护送前来,处罗入隋后被杨广留在中原,史大奈便转做了隋将。
  后来李渊起兵入关中,在长安的史大奈也就归附唐军。
  “早晚我大唐要灭掉如此蛮凶之虏。”柴绍道,可另一面,他看到这些京观后,也认为此时颉利势大,所以更没有再去怀疑大利城中突厥人的真伪。
  数名突厥骑士出城驰来,说大利城小,且刚经历一场攻城大战,城中残破,无法容下全部唐军,所以请柴绍把大军在城外驻扎,只率军官们入城休息。
  说话间,大利城中还出来一支车队,满装着一车车的粮食,甚至还有一些酒肉。
  柴绍等人对此倒也没有意见,反而十分满意。
  当下便让诸将各自安营,分取粮食。
  他则带将校们入城去感谢突厥人。
  粮车入营。
  一群唐军便围了过来。
  有人等不急便抢上前,一把掀开上面的罩布,看到那一袋袋的粮食,便忍不住大笑,“哈哈哈,粮食,粮食,你们快来看啊,全是粟谷,闻着真香啊,一定是今夏刚收的新粮。”
  那边又有人喊道,“粟谷算什么,我这里有羊肉,刚宰杀不久的新鲜羊肉,你看这肉多鲜红。”
  “我这有酒,哇,好香的酒,口水都忍不住流出来了。”
  有军官过来,扒开这些兴奋的唐军士兵,“都不要乱抢,全都退到一边去,各营的军官过来分领粮食酒肉,该砍柴的去砍柴,该打水的去打水,该饮马的去饮马,还有记得每两队共挖一个茅厕,一定得挖在下风口。”
  这军官有条不紊的发布号令,看着那些乱糟糟的士兵,不由的摇头。
  曾经甲耀天下的关陇府兵,早已经在隋末的乱战中损耗的差不多了,这次北上的十万大军,多是从陇右地区征来的,绝大多数是原来的西秦军。而西秦军又绝大多数是陇右的羌人部落民,以及许多隋末时造反的陇右贼匪流民。
  这些人虽然穿上了军袍,拿起了武器,可既无军纪,更无什么战力可言。
  一路从陇右来到这塞外定襄,路上行军几个月,中间甚至都逃亡了许多人,不得已只得一路上又强拉壮丁补充了许多。
  若不是柴绍、史大奈等也算是有些本事,这支大军根本远征到不了这里。
  八万唐军围着大利城扎下了十里连营。
  唐军很放松,安营很随便,乱糟糟的搭着帐篷,既无营栅,也无壕沟,甚至连望楼都没有立起来。
  营地热闹喧嚣,都在引颈盼着发粮发酒肉,哪有什么心思去整顿。
  反正在他们的脑子里,既然颉利已经灭了定襄秦军,屠了大利和土城,那这数百里内都不会有一个敌军了。
  如此,自然也没有理由再过多警戒提防。
  所有人都在等着饱餐一顿,他们只是在看着能分到多少粮食,能分到多少酒肉。
  八万人马,最后每队分到的是一石粟谷,又分到了十斤肉,然后是酒一斗。
  数量不算多,可对于已经半饥半饱饿了许多天的唐军来说,这已经足够诱人了。一领到粮,各队就立马忙碌起来。
  有一些人负责舂粟谷壳,这些粟都是带壳的,一石粟谷舂壳后能剩下七斗左右,平均一人也就是一升多点粟米,但是够饱餐一顿了。
  “才十斤肉。”
  “这肉也不好太啊,还搭了骨头和内脏。”
  “有的吃就好了,还抱怨呢。他娘的,十斤肉也是肉啊,挑水来,来个一锅乱炖,等骨肉肠子都炖烂了,也就全在汤里了,大家一样能够美味。”队头大声道。
  于是大家便去打柴捡草的打柴捡草,挑水的挑水,挖灶台的挖灶台,舂米的舂米,倒是好不热闹。
  夕阳西下。
  大利城下一片喜悦景象,倒好像在野炊露营一般。
  嗣业站在城头上,观看着城外那十里连营,“柴绍入城了吗?”
  “柴绍带着几百号军官和亲卫已经入城,按晋王吩咐,我已经将他们安排在原来的县衙后院中,给他们备足了酒肉,现在他们已经迫不急待的开始自己动手烤肉了。”
  “很好。”
  “晋王,柴绍再三催促,说要当面感谢你呢。”
  嗣业冷冷笑道,“他想要感谢的是突厥人。”
  一切已经准备好了,就待天黑。


第868章 羊入虎口
  大利城中,原县衙后院。
  日落西山,晚风吹过,渐渐把白天太原留下的暑热一点点带走。
  脱下了铁盔铁甲,换上了绢甲礼服的柴绍等人坐在这县衙后院树下,吹着晚风,吃着烤肉,还有冰凉的酒水,那份惬意啊,确实是这几个月以来艰难行军中最舒服的时候了。
  “想不到这突厥人还不错,居然能这般大方招待我等。”
  孙华道,“我大唐与突厥现在是盟友,这次咱们率兵十万北上,那是一荣俱荣的关系,当然得好好招待一下了。”
  “来,喝酒,这酒真不错,他娘的,自出了九原,我都快一个月都不曾喝过一滴酒了,这酒一入喉,感觉整个人都又活过来了。”
  “哈哈哈!”
  “好肉好酒,可惜却没有歌妓舞姬,否则就更爽快了。”
  柴绍倒没跟着他们那般放浪,他很端正的保持着贵族形像,手拿着刀子动作轻柔的割着烤羊,那烤的正好的羊肉外表金黄,散发着一股无比迷人的香味。
  细切一片薄片下来,放入嘴中,那种感觉,真让人忍不住想长叹一声。
  比起那些一有酒肉就想着女人的家伙,柴绍此时一边享受着烤肉一边则在思考着下一步行动。
  既然颉利已经击败了定襄的秦军并挥军入关,那么下一步就是破云中,然后再下太原了。连罗嗣业和思摩都守不住定襄,刘弘基更守不住云中。
  说不定他还没到达云中,刘弘基就已经城破军没了。
  河东,太原。
  若是太原再下,只怕罗成也再无法阻挡联军的步伐了,不过若夺取太原和范阳之后,唐军一定得坚持把河东拿到手。
  “你家将军怎么还没来?”
  柴绍向着后衙门前的一个突厥士兵招手,然后问道。
  可那突厥兵却只是摇了摇头。
  史大奈用突厥话问他,这回那突厥兵倒是回答了,但只说将军还在忙着安排给唐军准备粮草补给之事,说等忙完了,就会过来的。
  又饮了一轮酒。
  天边的最后一点光明终于渐渐消失,夜幕降临。
  不论是城里的柴绍等军官们,还是城外唐军十里连营里的那些唐军,基本上都是吃饱喝足,甚至带着几分醉意了。
  月亮悄然升上来了。
  本来一直打开的大利城门悄然的关上了。
  城门楼上,悬挂起了几盏大灯笼,红色的灯笼高高挂着,十分显眼。
  大利城南五里处山顶上,一队秦军士兵一直紧盯着大利方向,见到那两串醒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立马也挂起了两串红灯笼。
  红色的灯笼在这山坡上一盏接一盏的点起,灯光传递下山。
  山脚下的山谷。
  殷开山和侯君集两员大将此时统领着步骑三万人在此,早已经养精蓄锐多时。
  “红灯笼挂起来了!”
  殷开山激动的道,“进攻的时候到了!”
  侯君集跳上战马,挥起马槊,“出击!”
  三万步骑尽皆上马。
  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向着北边几里外的唐军大营杀去。
  兵马出山谷之后,立即兵分三路。
  侯君集亲率一万八千步兵骑着马冲在中路,而左右两翼各六千骑兵。
  当侯君集的一万八千步兵骑着马冲到了唐营外几百步时,唐军的值守士兵才发现他们,大声的警报起来。
  这个时候,侯君集却丝毫不慌乱。
  他跨坐马上,开始指挥步兵停了下来。
  士兵们没有骑马冲营,而是勒停坐骑,下马。
  他们把战马交给看马的士兵,然后迅速的集结成阵。
  一个又一个的军阵在迅速的集结。
  夜色里,他们有条不紊。
  对面几百步外,唐军大营却慌乱喊叫,嘈杂一片。
  “进!”
  刘弘基大喝。
  一名名队头,各正站在本队最前面,他们的身后站着队旗手,高举着队旗紧随其后。
  队头引领着队伍向前,整齐迈进。
  并没有人仗着勇武乱冲,秦军强调的是整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勇武,胡乱冲锋,是会被斩首的。
  披着铁甲的秦军宣武军步卒们骑马而来,体力充足,前排是盾战士,后面紧随着长矛兵,再后面则是弓弩手,两侧是跳荡刀盾兵。
  面对着既无营栅,也无营壕的唐军连营。
  宣武军步兵们眼神冷漠。
  当他们接近唐营,营中才勉强有唐军集结起三三两两的队伍。
  “杀!”
  秦军士卒高喊着,然后对唐军先来了一轮齐射。
  刚集结起来的三三两两队伍,立马就倒下了许多人,一下子稀疏起来。
  秦军继续向前,两支队伍终于靠近,秦军一支支长矛刺出,间杂着后面的弓矢。
  “刺!”
  “收!”
  “刺!”
  “收!”
  队头只是反复的命令着,随着他的命令,宣武步兵不断的刺出长矛,收回,且随着刺击不断的稳步前进。
  他们虽前进缓慢,可却没有人能阻挡的了他们的步伐。
  许多唐军此时还有些醉晕晕的,有些人甚至已经睡下。
  匆忙间,连甲都不及披,更别说本来柴绍军披甲率就不足三成。
  连军阵都没有,他们又如何抵挡这样一支宣武步卒劲旅。
  侯君集一万八千人的步兵,留下几千人在后面牵马,其余一万五千战士,列阵进击,无人可挡。
  两翼,殷开山率六千骑兵冲击唐营左翼,而段志玄率六千骑兵冲击唐营右翼。
  他们一左一右,两翼包夹,骑兵突袭,更是杀了唐军一个猝不及防。
  大利城中。
  城门早已紧闭。
  当城外的喊杀声四起之时,柴绍等也正面临着被关门打狗的窘迫。
  后衙门不知什么时候被关闭,县衙四面墙上冒出许多秦军弓弩手。
  箭如雨下,喝的正酣的唐将孙华被一箭直接射破了脑袋,而王长楷刚站起来,手还握在刀柄上,便被一箭射中胸口。
  两员大将直接毙命。
  柴绍反应的快些,他喝的酒少,所以反应很快,听到风雨便迅速的掀翻了面前桌案,躲在桌后,才堪堪避过了数支致使的箭支。
  “突厥人为何要杀我们?”有人慌乱的在喊叫。
  柴绍躲在桌案后,看着那到处乱飞的箭支,他从旁边捡过一支,抓在手里细看。
  “他娘的,这不是突厥人,是秦军,这箭上面有宣武军的印记,我们着了罗嗣业的当了。”
  一听这话,院中的一众唐军军官,无人面如死灰,这是羊入虎口,自己送上门来了,命休矣!


第869章 义成复辟
  天亮。
  此时柴绍已经当了一夜的俘虏了,不过他还算幸运,起码宣武军没有如此前攻破大利的颉利军一样屠杀俘虏。
  早上的天气很好,明光明媚,天碧净碧净。
  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些没有被晨雾洗去的血腥味,柴绍此时很狼狈。依然身着昨天入城来赴宴的那些绢甲,这是贵族们的习惯,出席宴会之时,不会真的穿着不方便不舒适的铁甲,他们都有让人制作的极精美的绢甲。
  绢甲轻便透气,而且制出来的样式十分鲜艳,比真正的铠甲还威风。
  不过这种绢甲也就是好看,并不具备真正的防御功能。
  此时柴绍的那件精美的绢甲上便沾满了灰尘和血迹,屁股那位置甚至还有几个大脚印子。
  他的头发也散乱了,那支精美的玉钗子,估计被哪个宣武军士兵收走作为战利品上缴了,连同他随身带来的马槊和横刀也都被搜走了。
  此时,他完全沉浸在深深的自责和悔恨之中。
  自己为什么就那么大意呢,就算知道颉利攻占了定襄,几百里内再无秦军,他也应当小心谨慎一些才对啊。他更不应当把自己的军队扔在城外,独自入城。
  昨夜秦军突袭,一众将校大多被困在城中,只怕军营无人指挥,更敌不过突袭了。
  罗嗣业不愧烈虎之名,好狠的手段。
  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夺下的大利城,而且居然伪装隐藏的那么像,使他丝毫没有发现怀疑。
  军人以失败为耻辱。
  作为关陇将门子弟的柴绍,更无法接受这样一场失败。
  若是战场上堂堂正正的败于罗嗣业,他认输。可昨晚这仗,输的太憋屈了,他八万大军啊。
  他依然是被关押在县衙里,同行入城的几百军官抵抗时死了约百人,其余的后来都降了。等到下半夜时,又从外面送进来上百号人,一看,全都是柴绍留守军营里的那些军官。
  柴绍也正是通过他们的口中,才知道他们入城后,外面发生的事情。
  此时天亮。
  一群俘虏们或歪躺着,或斜靠着,全都一脸的苦闷之相。
  憋屈。
  郁闷。
  从陇右赶来定襄,路上就整整耗费了三个月,虽然中间也在灵武击败了梁师都,在九原迫云定兴投降,但那都是小仗。
  本来是赶来定襄打大仗,打罗成的。
  谁知罗成那头白虎面都没见到,便先让他兄弟烈虎罗嗣业先给灭了。
  柴绍一夜未眠,头上还缠着纱布。
  这是他坚持抵抗到最后时,被一名秦军拿盾牌砸伤的。
  不过脑袋虽受了伤,但他还是在考虑着此战败后将带来的影响。
  皇帝岳父不惜个人名誉,向突厥颉利可汗称臣联兵,就是意图先灭掉中原最强的罗成,可现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意图将毁在他的手中了。
  他这一败不要紧,却将使得颉利的后路被堵。
  更别说,一下子少了十万援军,颉利可能面对的压力将更大。
  就算颉利能击败秦军,可李唐此次兵败后,于联盟也于半点帮助,以后又岂能在击败秦军后分得什么好处呢?
  “柴绍,出列,晋王要见你。”
  柴绍被带到了大利城的城门楼上,那里,晋王罗嗣业站在城楼上远眺着南面。
  他站在城头上往外看去,却只看到了城外残破的大营。
  昨天,八万唐军来到城下驻扎,连营十里,何等的雄壮。
  可仅仅一夜过后,连营残破不堪,八万大军也已经灰飞烟灭了。
  “柴绍,又见面了。”
  嗣业转身,打量着狼狈的柴绍。
  相比起来,胜利者罗嗣业精神饱满,身披铁甲威武不凡。
  柴绍跟嗣业是相识的,以前他也随驾参与东征,大利之战自己就是败于他手,败的还那么惨,他意兴索然,无话想说。
  “你是李渊的女婿,但只要肯归附大秦,吾皇皆是宽仁的。玄霸一直跟随吾皇,如今爵封唐国公,担任禁军大将之职。”
  柴绍却只是冷着脸,要他投降那个与他有夺妻之恨的人?不可能。
  到现在,柴绍都放不下李秀宁,更忘不掉这个耻辱。
  “柴将军似乎还有些不服气?”
  “你不过是使诡计尔。”
  “你也是将门子弟,熟知兵法战略,为何还说出这等话语来?兵者,诡道也。用兵如水,向来不拘一格,胜者为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是吗?”
  只是这些话并不能说服柴绍,他心里依然一百个不服气。
  “看来将军是不肯降了?”
  柴绍冷着脸不说话。
  嗣业笑笑。
  “好,既然不肯降,那我也不勉强,牛不喝水不能强摁头。这样吧,我送你回长安,如何?”
  柴绍不解的望着嗣业。
  “怎么,降也不肯降,回也不肯回吗?难道将军一心想要舍身成仁不成?”
  “你又想使什么诡计?”
  嗣业笑笑,“没什么,李渊夺了我妻儿,我去救回来罢了。”
  秦开元二年,六月。
  罗嗣业在定襄大利城先破颉利五千留守突厥军,城破后尽杀之。随后在大利城伪装突厥军伏击唐军柴绍,大败唐军,俘其主将柴绍、史大奈,杀总管陈华、王长楷等,杀敌八千余,俘虏近五万众,余皆溃散。
  此战过后,罗嗣业在大利城仅停留了三天。
  三天后,他派三千兵马押送五万俘虏向北出塞往范阳而去,自己却率宣武军主力三万,带着柴绍史大奈等降将往西而去。
  直奔河套五原郡。
  数日后,刚抵达云中郡城下的颉利可汗,方才得知大利军情。
  听闻八万唐军一朝败散,他的五千留守军也被尽歼,怒火连连。
  “罗嗣业跑了?”
  “就算他跑到天边,本汗也绝不放过他。”颉利不顾部下劝阻,坚持要派兵追击罗嗣业,他钦点了自己的心腹大将康苏密,“你率兵五万去追击罗嗣业,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给我将他的头颅带回来!”
  这时随军的义成公主趁机劝说颉利可汗,“过去启民可汗兄弟争国,依赖隋朝得以复位,子孙有国。现如今中原叛逆四起,皆非隋文帝的子孙,应当扶立隋朝杨氏以报答隋朝的厚恩,大汗也可以师出有名。”
  “可杨广的子孙尽没于乱军之中,文帝也无子孙遗留了。”颉利也知道若是能扶个隋家傀儡,然后打着为隋朝复国的旗号南下,或许以后遇到的抵抗就会少些。
  “我日前派人到中原去,寻到了我兄弟善经,刚接过来。大汗可以立其为隋天子,将大利城划为其都城,让他收拢汉民,招纳逃亡的士族贵人官吏等,重新举起中原正统的隋家旗号!”
  此时罗嗣业撤离后,大利只剩下了一座空城。
  颉利想了想,若是让可敦的兄弟杨善经来做这隋王,倒也可以,立一个傀儡隋朝,他出兵南下,到时借隋王之名来统治攻下的太原河东等地,也就更师出有名了。
  “好,就立你兄弟为大隋天子,都大利城!”


第870章 云侯
  大利以西八百里外。
  隋人称为丰州滩的河套,五原郡九原城。
  秦朝修建直道最北终点便在此处,战国时赵国在此修建军事重镇防御匈奴,秦朝一统天下后设立五原郡。
  李叔良巡营回来,发现云定兴已经在衙前侯着,一直等着他,很恭敬的站在那里。他跳下马,笑着上前挽住云定兴手臂,“云侯这么早就来了,怎么不先进去啊?”
  云定兴表情谦卑,“郡王不到,在下岂敢先入。”
  “云侯,咱们之间何必讲这些虚礼呢。”李叔良说着便拉着云定兴入衙,他爵封长平郡王,是李渊从叔李祎长子,之前浅水原增援有功,此次随柴绍北上。灵武先败梁师都,再九原城迫云定兴再次归降。
  柴绍带着八万人马继续去会师颉利,而李叔良率兵两万留守坐镇九原,他负责整个河套地区的军政,并负责为柴绍转运军械粮草。
  对于云定兴这个首鼠两端的家伙,李渊很恼火。之前他就左右观望不肯归附,后来得到了足够的官爵后才归附,可没多久居然又倒向罗成。这次大军前来,云定兴再次投唐,李渊鉴于如今形势不大好。
  也就没敢严惩他,只是将原本给他加封的郡王爵位直降为侯爵,并贬为丰州长史,作为丰州都督李叔良的副手。
  李叔良拉着云定兴进了衙门,在自己的公房坐下。
  “云侯啊,如今柴驸马统大军往攻河东,后勤粮草皆仰仗我们,可我这些天走访察看下面,情况不容乐观啊。”
  丰州滩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有大山屏障北方的风沙,又有黄河水系,使得这里水草丰美,而从战国时赵国控制这里开始,汉家也一直在这里实行农耕屯垦,有不错的农业基础,这里甚至有秦汉等朝屯田开发的灌溉渠道,只是隋乱以来,这里也受到了不少冲击。
  云定兴曾经是隋朝废太子杨勇宠妃之父,是个极会阿谀奉承之人。杨勇被废后,他更是亲自出手把杨勇的儿子全毒杀了,包括他的几个亲外甥。靠贿赂宇文述,又成功投到杨广那边去。
  作为杨勇的老丈人,云定兴居然在大业朝混的很好,当过大将军,后来又成为河套的节度使。
  虽然没能在隋乱时也起兵争天下,可手里也拥着几万人马,割据这塞北一方。
  “郡王,河套地区终究还是人口少了些,而且这边藩汉混杂,民风更彪悍。”
  毕竟是在这里呆过好几年的,所以云定兴也能算的上是河套的地头蛇了。
  他缓缓向李叔良说明着这里的情况,远在战国时期,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大军横扫晋北的塞外,开疆拓土,把林胡、楼烦这些胡人逐到了后来的河套以南以及朔方这一带,与其隔黄河相望。又把匈奴人逐至乌拉山以北地区,与其隔山对峙。
  当时的赵国真是豪气无比,他们在所占领的内蒙土地上建立了云中郡,为了防备山北匈奴对云中郡的反击,又沿乌拉山修筑了赵长城。
  同时,在各个沟通山北的山口修长了屯军和防物用的城堡,其中最大的山口便是后世的哈德门沟,赵国在此山口南部修筑了一座大型城堡,即九原城,并在城中屯驻重兵,使之成为赵国在其西北部的军事重镇。
  自那以后,历朝历代,基本上这里都是汉家必争之地。
  秦朝时,曾经直接把秦直道一直修到了九原城。
  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进攻匈奴,收复河套后,沿黄河修建了三十四座县城,并将这一广大的河套地区新设一郡,命名为五原郡,从此不再隶属于东面的云中郡,这也成为秦三十六郡之一。
  不过正因为这里太靠近边塞,尤其是河套地区的独物地形,这里水草丰盛,但其南面是广阔的鄂尔多斯黄土高原,这就使得河套地区尤如一块汉家飞地,当草原部落强盛时,这里往往会被他们夺占,甚至反复受到侵袭。
  “这些我也知道,隋立国之后,收复了河套之地,设立了丰州、灵州等,后来又把东面的前套定襄之地,都交给了启民可汗。”李叔良需要云定兴的配合,需要丰州的钱粮来供应柴绍的兵马。
  丰州河套地区,黄河北岸之地最富庶,而黄河南岸却是有成片成片的连绵沙漠,虽有几条古道可通关中、朔方等地,但道路难行,粮草更难运输。
  李叔良计划是要在丰州造船,然后依靠河套这一段比较平缓的水面,利用船只水运粮草到胜州河对岸的金河口,再转为陆上车马运输。甚至有了船队,将来还可以直接把船队开到灵州去,从那里转运关、陇的粮草过来。
  但这些,都需要云定兴的配合。
  毕竟云定兴在此数年,他带着几万人归附,对这些兵将依然有很大的号召力,更何况,本地的豪强大户跟他的关系也好。
  他李叔良一个过江龙,要想办好事,不得不依靠他。
  柴绍离开时,就交给李叔良两个任务。
  一是整编云定兴的兵马,将之全都整编到他率领的那两万唐军中,混编成为四个军,共五万人马,每军一万二千。
  第二件事情,则是在河套地区筹集粮草,打造军械转运供东征军。
  兵马整编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云定兴还是很配合的。
  五万四军人马,李叔良调派了一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