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叛将元务本。如今他在彭城为太守,兼为都梁宫监,赐爵信安侯,虽有左才相掠淮北、李子通据淮南,孟让掠淮西,可始终没有人能够动摇彭城,据说这位信安侯脾气比较古板,李氏此前几次派人去联系他,希望一起与我们联军自保,可他都没回复。”
  单彬彬笑着道,“陈棱身为一郡太守,又是宿将,岂会听我等妇人之令?李氏派人去找他,不过是自取其辱而已。”
  “那咱们要不要去联络下她?”
  “没必要。”单彬彬摇头,“陈棱此人本事不错的,有他守着彭城,李密、孟让也休想攻入彭城,所以咱们就不必管他了,有他在前面替我们挡着挺好。等他有困难的时候,咱们再出手帮忙,比现在去找他效果更好。”
  “姐姐,现在外面不少传言,说咱们罗家这是要举兵自立,还传的到处都是,有鼻子有眼的。”红线道。
  “这一看就是李密叛军的拙劣把戏,不必管他。如今李密占据了八郡之地,一时得意猖狂,咱们东部空虚,指望不上朝廷,只能自保。”
  ‘那万一朝廷听信了这些流言怎么办?’
  “听信和不听信又有什么区别,如今朝廷连李密等贼匪都管不了,哪还能管到我们这边来。”单彬彬不以为意的道。
  聊了会,单彬彬起身,带红线去庄园内拜见在此养伤的张须陀。
  本来王君廓要送张须陀去辽东,他不去。说送他去东莱,他也不去。
  他虽然还无法行动,却很固执的要在齐郡重新招募兵马讨贼。
  如今罗家号召四郡自保,单彬彬在这里联络各地豪强地主们聚兵,其实打的还是张须陀的旗号,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朝廷亲赐的荥阳侯、河南安抚使,手里依然握着皇帝所授的印信节杖。
  张须陀靠在榻上,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身体已经好了许多,虽然医生依然嘱咐还不能下地,可毕竟好多了。
  不过这位老帅,经代海寺一战后,整个人都憔悴了许多,不仅仅是身体受到的创伤,而且心理上也受创极重,麾下一万子弟兵尽没,连老兄弟贾务本等也为掩护他而死。
  “老师。”
  “啊,彬彬来了,怎么样?”
  “老师,各郡的士族反应很强烈,都愿意出钱出人。就连从东郡济阴等贼陷之地逃过来的各家,也都愿意破家相助。”
  张须陀咳嗽了两声,“这就好这就好。”
  “老师,有个消息,如今朝廷又新授了王世充为河南安抚使,大家现在对于你还在世有些怀疑。”
  “你安排一下,邀请一下各家的人办个酒宴,到时我露个面。”
  一个河南道两个安抚使,还有李密这个拥贼数十万,占地八郡的魏公,可以说这中原形势太过复杂了。
  “皇帝已经驾临西京,李贼却依然还屯兵虎牢,这边的诸贼也好久没有什么大的攻势了。我感觉他们一定是在酝酿一次更大的行动,或许是要集中兵力攻洛阳,又或者是攻彭城或齐郡!”
  “或许贼人可能转攻河北也未可知呢?”单彬彬提醒张须陀,“荥阳之北的汲郡有黎阳仓!”


第664章 我又回来了
  当张须陀现身齐郡的宴会上时,引起来赴宴的众人一阵轰动。
  代海寺一战,大家都以为张须陀真的战死了,全军覆没。谁知道,张须陀居然没死。
  之前,罗家召集四郡自保,罗成的妻子还在齐郡打起张须陀的旗号来招兵买马,大家还以为只是借张须陀的名头而已。
  岂料,还真见到了张须陀。
  看到张须陀,大家是既惊讶又激动。
  如今河南叛军声势浩大,朱粲等人又残暴不仁,所过之处,那是如蝗虫过境,一扫而光。今天宴席上,不少人就是从那被攻破的八郡之地过来的,其中也不乏如荥阳郑氏这种名门士族,也有如荥阳崔氏等郡望大族。
  自然也有如离狐徐氏、东郡翟家、济阴单家,历城房家等许多地方豪强之家。
  这些士族豪强还算消息灵通,当初跑的比较快,虽说田宅商铺等许多东西没法带,可好歹家人细软这些是带出来了的。但是一想到宗祠祖坟家宅田地这些如今全都被叛军夺了,甚至还被他们均田授地,大家就难以咽下胸中这口闷气。
  罗成提出要个筹集钱粮,招募兵马,自保讨贼的时候,大家都比较积极。
  不过众人积极的同时,又担心罗家撑不到夏天罗成率忠武军回来。
  现在看到了张须陀,大家信心大增。
  哪怕张须陀代海寺全军覆没,可毕竟那一战,他只有一万人,却与几十万叛军交战,还是中了诱敌和埋伏之计才败的。
  荥阳郑家的郑耀祖喜悦莫名。
  他对张须陀道,“我就知道张公定然无事,有张公你来统领大家讨逆平叛,河南局势安稳指日可待也。”
  他是郑观音的叔父,之前李密攻荥阳的时候,他便带领郑家人坚决抵抗,结果最后还是城破,好在李密为了收买人心,没有动荥阳郑氏。后来李密诈败诱张须陀,故意弃守荥阳。
  郑家便安排人逃离。
  没多久传来张须陀战死,全军尽没消息后,郑家便赶紧的逃离了荥阳城。
  如今齐郡已经聚集了各路人马,约有三万之众,这还没算上几支愿归附投诚的贼匪,他们加起来也有三万之众,不过张须陀不放心他们,所以让他们依然还驻在泰山脚下。
  不过在东南边琅琊郡,李秀宁也招募了约两万人马。
  再加上东莱罗贵那边还有两万人马,所以现在他们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号称十万之众。哪怕匆匆招募起来的一支新军,顶多算是乡勇联防,可好歹也能壮一壮自家士气。
  再说有张须陀这位名将在,大家自信心再次暴增。
  “贼帅朱粲率一支贼军驻在东平郡北的梁山下,号称十万,在那里耀武扬威,还声言要攻济北郡和鲁郡,让两郡主动投降,否则他若来攻,破城之后便要屠城!”
  朱粲因为好吃人,所以让人畏惧,而他麾下的兵马更是毫无军纪可言,走到哪便抢到哪杀到哪,所过之处,一片废墟。
  大家都很害怕这个吃人魔王杀过来,毕竟齐郡距离梁山,也就只相隔一个济北郡而已。
  张须陀知道大家的担忧,他很清楚,现在诸郡自保军号称有十万之众,可实际上没什么战斗力,大家心里都没底气。
  “大家不要惊慌,也不用担忧,我此前已经派人前往打探敌情,侦知一个重要消息。朝廷派王世充、樊子盖、李渊三帅统兵八万进剿李密。现在李密十分惊惧,所以正调集东面各路贼匪回荥阳助阵,甚至还向淮西的孟让请求增援。他此时自顾不暇,哪还有余力来东犯。”
  这个消息一出,大家一片惊喜之声爆出。
  “不过贼虽不来犯,但我们却不能坐失良机。如今李密面临着东都大军的进剿,忙着调兵西去助阵。所以我们正好可以乘此良机,出兵进剿,收复失地!”
  在座的士族豪强们不少人的家乡都被贼匪攻陷,对于打回家乡去,他们有很强的意愿。
  为了能够早点打回家乡,收复产业,他们甚至又自愿再拿出不少钱来。
  张须陀也趁热打铁,当下重新打出河南安抚使衙门的旗号来,并给招募起来的兵马,重新编授番号,任命军将。
  虽然任命的军将,主要都是那些出钱出兵的士族豪强们,可起码这次也算编制统一,指挥有序。
  花了几天时间,三万人马便编练完成。
  张须陀以百人为队,步兵二十队为一团,骑兵十队为一团。
  三万人中,骑兵凑了两团,步兵倒是编了十四团。
  十四团步兵编了前后中左右五厢,前后左右四厢各三团步兵,中军则两团步兵两团骑兵。
  张须陀亲统这三万人马,而授单彬彬统领中厢,让罗承宗统领前厢,其余三厢也各任命了军将。
  然后,他便让全军开进济北郡,同时又令泰山下驻守的那三万归附的数支招安贼军,也向鲁郡开进。
  两路向东平郡缓缓推进。
  一路上,各军都是大肆宣扬,锣鼓喧天,旗帜招展。
  还令骑兵故意在官道平野上来回的奔驰,弄的声势浩大。
  驻于东平、鲁郡、济北三郡交界之处梁山的朱粲,也一时搞不清楚情况,听斥候口口声声说亲自见到了张须陀的帅旗,甚至见到了军阵前的张须陀后,也一时有些惊惧。
  张须陀在河南时,朱粲只敢在淮南江南流窜,根本不敢进入河南地界。
  上次他负责诱敌张须陀,结果一交手,就马上成了真败,那次的经历告诉他,张须陀是真的危险。
  “听闻张须陀还手书传令彭城太守陈棱,让他率部北上,与他一起夹击我军。”
  朱粲一听陈棱也要北上,当下惊的头皮发麻。
  一个张须陀就足以让他畏惧了,现在又来个极能打的陈棱,这还怎么混?
  本来,他这段时间一直在梁山停驻不前,就是因为其实东进的八路贼匪,现在已经有七路调回荥阳去了,就为了迎战王世充李渊樊子盖三人,准备决战。
  所以独留他一路在这边虚张声势,他号称十万,其实麾下真正能打的有武器的也就两三万人,还是乌合之众。
  “传令,后撤回东郡。”
  想了想,朱粲又怕就这样撤了会被李密降罪,“咱们去汲郡攻黎阳仓!”
  至于河南东部,爱谁谁,不管了,反正他是肯定不会在这里硬扛张须陀和陈棱的。万一李密要怪罪,他就呆在河北不回来了,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手里有兵马,在哪都能逍遥自在,在哪都能吃到肥嫩的婴孩。
  不过走之前,他还没忘记给李密去了一封信,告诉魏公李密,张须陀没死,张须陀又杀回来了!


第665章 辽东集团
  “今秋丰收,如今整个安东六郡十八县,包括军屯田,连府兵军田、百姓农田也都开始混种,一季种麦后还可混种大豆、粟谷或高粱,如此大大增收了粮食,同时所得大豆、高粱,也能作为军马之饲料,大大壮大我们忠武军的骑兵力量。”
  安东道节度度支营田大使王子明的一番报告,让罗成非常满意。王子明跟随罗成数年,一直是负责打量罗成的财务钱粮,这方面经验丰富,兢兢业业,是个很好的钱袋子管家公。
  此前朝廷开道置使后,又于边关各道设立营田使,负责屯田事务。而在安东道,王子明特兼度支使,便是负责军资调度,负责节度使衙财政。因此他实际上是营田大使外又兼了个度支军粮使。
  屯田在朝廷是隶属于工部,工部为总领机构,地方上则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我们安东道军屯为五十顷一屯,民屯也是五十顷为一屯。每屯各置屯主一人,屯副一人,五屯则置监及丞以统之。”
  安东道的屯田是罗成很重视的事情,这涉及到军粮所需。
  因此王子明这个度支营田大使有一个专门的衙门,下面还有营田副大使、营田使、营田副使、营田判官、田曹参军事等。
  而在下面,五十顷设一屯,又有屯主、屯副。五个屯则设一个屯监、屯丞,这些都是基层的屯田官。
  “粮食是根本,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作为边疆战区,军粮更是军之根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粮则军危。对于屯田,必须十分重视,不得松懈。”
  正是在罗成的坚持下,现在安东道的屯田事业发展的很红火。
  首先就是军屯,军屯是隶属于忠武军的屯田,基本上每个军镇、戍堡、兵站,甚至是烽堠边上都有军屯,其田地由驻军以及军屯奴负责耕种打量。其所得屯田收获,三分之二留存于所在军镇戍堡的粮仓储存为战备粮,三分之一上缴到附近的大城中储备调度。
  而除了这些直属隶属于军府的军屯田,还有另外的民屯,民屯就是节度使衙门下的官田,不过耕种之人则是百姓或官屯田奴,百姓屯田则是佃种交租,官屯田奴也是交租,不过租额不同而已。
  这些民屯所收之粮,则是进入节度使衙和下面的各郡县,罗成同样是将所得之田租粮,划为分份,三分之一留县中粮仓,三分之一交郡中粮仓,三分之一交到节度使衙的粮仓之中。
  靠着这军屯和民屯,现在各军镇和各郡县的粮仓都有粮。
  而另一方面,百姓也仓中有粮。
  府兵们还有自己的军人永业田和口分田,他们的家眷也有永业田和口分田,而那些移民来中原百姓,不少人也都分到了田地。就算是许多流放罪民也是为安东屯田十年满后,就可以把自己佃种的官田转换为自己的永业田和田分田。
  当然,这还不算大量的公廨田、职分田、学校田等,这些田数量也不少。
  罗成对整个安东道的发展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依靠辽兵守辽土,依靠辽人养辽兵。自给自足,不必依赖关内的供给,这样就不怕关内掐喉咙。
  只有实现了自给自足,尤其是实现温饱过后,他们才有机会谈其它的。
  粮食生产就是放在安东道的第一要务上,粮食自给了,有多余的粮食,才能谈发展、扩疆。
  现在王子明告诉罗成,安东道在军屯民屯大力发展,以及均田授地并举下,粮食生产稳定,耕田数量不断增产,尤其是在混种之后,粮食产量更是不断的提高。
  仅仅是军屯所得,就完全足够供军所用,而且一直都还有盈余积存。郡县粮仓里,也是粮仓满满。
  更不用说,六郡十八县的九十个乡里,每乡的义仓里,带有地税性质的义仓粮也积储了不少。
  正是靠着这些粮食,所有现在安东道的粮价比中原平稳的多,斗米不过二十钱而已。
  按罗成的思路,要强军,先得有粮,然后得有钱,否则如何强军?
  因此在屯田兴农之后,还得开展一些支柱型产业来发展壮大安东,比如畜牧业、比如边市的贸易,再比如矿产冶铁、造船、酿酒等。
  不过安东的丝织是个大弱项,但通过贸易可以直接从海上与东南沿海之地交易,弥补不足。
  以后忠武军的军械打造,要依靠自造,自己招募培养工匠,自己建立军械制造作坊,从箭头到矛头,再从横刀到马槊、弓弩、铠甲,都应当有自造的能力。而且所需要的铁料,应当给自己的铁厂下单,自己的铁厂又能带动自己的矿厂发展。
  当然,未来能够发展的产业还不少,比如说造纸。纸的价格一直很昂贵,技术也一直掌握在一些世家手里,但若是能够弄到技术,造纸的前景很大,这利润很高。
  此外铁矿铁厂军械制造这个产业如果发展起来,也可以带动发展下民用铁制品的发展,比如造些铁锅啊菜刀锄头等,甚至可以出口到草原上,不管是突厥人还是契丹人,对于铁制品都是极度渴望的,一口铁锅,可能更是身份的象征。
  当然,罗成也不是那种一心为公之人。
  安东道全面发展建设,他也没有忽视跟随自己的将领官员和士兵们,府兵们不用说,有军田、勋田,数量还远超中原。
  而官员们每个人分到一份永业田外,还有额外的官人永业田、勋田、职分田,甚至还能从公廨田里分到福利。
  更别说,罗成通过贸易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商税,使得各个衙门都有钱。这些钱依然是三分制,一分留县一分上郡一分交节度使衙门。
  每个衙门,罗成都特意留下了足够的公廨钱,甚至给各级官员们都安排了一笔办公经费。
  反正,有财大家一起发。
  但罗成却也有几个禁令,首先就是禁止军官们吃空额挂空籍克扣挪用军费,这是严厉禁止的,一旦发现绝不留情。
  点选的府兵额一个不空,有多少就多少,甚至罗成还要另拿出钱来组建数量不少装备不差的郡兵乡勇来。
  别人可能都想办法要弄点空额好吸点兵血,可罗成却巴不得能够多弄点兵。
  所以现在忠武军五万一千的府兵额一个不少,另外还有近五万人的郡兵,而且各军将们都还有一些自己的家丁家将,更别说罗成的义儿营现在数量已经不少了,而各郡县都还有勤于训练,装备不差的乡勇土团。
  可以说,现在整个安东道,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罗成为首的一个军事地主集团,从节度使到府兵,个个都是地主。
  辽人守辽土,这就是现在忠武军上下的共识,他们就是辽人,辽土就是他们的。


第666章 渡海南下
  这次出征带回来的十万突厥,其中四万是分给了出征的那一万二千将士,其中战死的四千将士也一样分到了一份,由他们的家人继承这份战利品赏赐。而留守的三万九千府兵将士,也分到了两万奴隶和两万余匹马以及钱帛。
  剩下四万突厥俘虏,则全都被贬为节度使府的官奴隶,安排在各个屯田庄和矿产、作坊里做事。
  那些带回来的牛马骆驼等也基本上是如此分配。
  没有人觉得这些突厥人有多可怜,更没有人觉得这样不人道,毕竟在突厥俘虏到来之前,安东道六郡之地,已经有数十万的高句丽奴隶了,还有十几万的中原汉人流放罪民,他们都不是自由民的身份。
  不过就算如此,他们也依然有鄙视链。
  汉人流民们瞧不起高句丽奴,毕竟他们是汉人,他们在辽东虽无自由的身份,但罗成还是有区分对待他们的,他们暂时不能分田授地,但却是官田的佃农,佃种官田,交给田租,只要佃满十年后,就给他们授田分地。
  而高句丽奴就没这么好,他们是奴隶身份,如果有家中女子嫁给汉人府兵为妾,那还稍好点,做府兵的屯田奴,待遇稍好。若没有家中女子给汉人府兵为妾,那就只能做普通的屯田奴了,他们屯田,只能留下极少比例的收成,跟流民佃农的自留比例差远了。
  十年后流民可分田授地成自由民,他们十年后却只能享受流民们现在的佃农待遇。
  不过突厥人因为都是战俘,所以地位更低下。
  连高句丽奴都瞧不起他们。
  不过高句丽人之间,高句丽官奴又鄙视高句丽私奴,因为官奴肯定比私奴要自由点的。当然,也有些高句丽人觉得,其实做府兵们的私奴也不错,因为家中有女子嫁给府兵的话,他们有了汉人府兵为依靠,比那些在官田官作坊里的高句丽奴好过。
  现在辽东的五万一千府兵,个个府兵家里田地许多,而且都有牛马耕种,还有高句丽妾、汉人流民妾、高句丽奴、突厥奴,虽说现在居住的房屋还比较简陋,这北地也比较寒冷,可这种地主的感觉是真好。
  尤其是这种人上人的感觉,可不是过去在中原时能够随便享受到的。
  不过罗成有时也有种担忧,当年宇文泰的府兵制,搞出了一个强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而自己现在搞的这套东西,以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辽人军事地主集团?
  他苦笑起来,可有的时候,好多东西也无法逆势,势起来,只能顺无法逆。
  现在他清楚,他罗成想要能安身立足,能倚靠的就是手下的这些兄弟,可要让这些人支持他,他又必须给他们足够利益,但这利益加强他们的同时,也会捆绑他。
  皇帝现在已经困于宫中,甚至可以说已经是隔绝内外了。
  不管是皇帝已经颓废了,还是奸臣们有意阻隔,都不重要了,反正大隋要完蛋了。曾经那个勤政而又有理想的皇帝,现在已经废了,他意志消沉,只知道逃避。
  罗成相信,但凡皇帝要有一点点进取之心,也不可能任几个宰相蒙住的,事实上,这不过是皇帝自己有意的逃避的结果而已。
  他不想再理政事,不想再听到各种各样的叛乱消息,甚至只想逃避,想去曾经呆了九年的那个江南扬州好好清静清静,至于因此而带来的巨大危机,他根本意识不到。
  如今四奸当政。
  他们代替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
  几个宰相都不喜欢罗成,但他们也畏惧罗成的名头和力量,所以现在两边算是井水不犯河水,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却又都装作看不到。
  罗成假装不知道四奸臣窃权弄政,而四相也装作不知道罗成在辽东独断专行,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们当你们的宰相,罗成当他的节度使,相安无事就好。
  其实大隋王朝几十年的积蓄,力量是强大的,可惜现在中枢坏了,所以空有强壮的身躯,却已经僵硬混乱了。
  罗成有时也想,若是这个时候自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率兵入关南下,能否再造大隋呢?
  他想了想,觉得不太可能。
  关键还是在于皇帝,如果皇帝脑子坏了,他若起兵,只怕也只是会被安一个叛乱之名,到时天下各地的忠贞之士也好,野心之辈也好,估计都会群起而攻之。
  他罗成以忠武军的几万人马,能够与整个天下为敌,并打赢吗?
  难。
  估计连嗣业都未必会支持他,说不定连李景、薛世雄都要拦截讨伐他。
  所以,这种事情,罗成不愿意去做,起码,现在还有时间发展,所发他也就不急于起兵。
  还不如就现在这样,安心的发展自己,积蓄力量罢。
  有些病,确实不破不立。
  当然,如果但凡四奸相敢对他有什么想法,做出半点要夺他兵权、根基之事,他罗成也就只能不得不起兵清君侧了。
  这是底线。
  中原乱局纷扰,罗成却也无可奈何。
  本来他想请张须陀来辽东,可没想到这位老师还真是对大隋忠心耿耿,就算伤重在身,依然还要坚持留在河南。
  他如今也在密切的关注着河南的局势,李密能够这么快起来,是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本来他以为,历史上李密的核心力量,瓦岗寨的核心都在他手上,那么李密不可能还有机会再为中原盟主。
  可谁能想到,趁着雁门之围,李密居然扶了个孟让,然后借着他的一点人马,再次跑到中原,然后依然是风声水起。
  而王世充此前也早调去了江南道,并不在淮南,可最后他依然却还是被四奸安排到河南来讨伐李密。
  这难道是前世注定好的?
  而接到王君廓关于父亲在山东搞四郡自保的事后,罗成只能一笑,谁也想不到老爹还有这等魄力。
  “召薛万均三兄弟来!”
  “大帅!”
  万均万淑万备三兄弟过来,罗成打量着这三个年轻人,薛家五兄弟,号称薛氏五虎。如今老大万述在薛世雄身边,老二淑老三万均老四万彻老五万备都在罗成军中。
  老四万彻最猛,现在是在重骑兵中为将。
  “我给你们一个任务,带三千人马自旅顺不冻港渡海南下,到高密郡大劳山湾登陆,去支援我父亲。”
  三千人马,由一千辽东府兵子弟,一千铁勒骑、一千突厥骑组成,三千轻骑乘船南下。这些都不是忠武军府兵,只能算是地方土团乡兵,虽然依然还是出界,可现在局势下,罗成也就不太管那些了,只要忠武军本部不南下,相信朝廷那边也不会太盯着,毕竟他也是为保境剿匪。
  三兄弟有些意外。
  “你们跟随在我身边数年,如今也都是身经百战,也是时候让你们出去厉练一番了。”
  之前罗成已经把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三兄弟派去了江南杜伏威身边,要不这次肯定是派三义子去。如今便只好选这薛氏三只虎去。


第667章 山东节度使
  张须陀因伤势未好,因此露了个面后,便继续在章丘养病。三万讨贼军,实际上是由东莱郡丞罗贵代统,单彬彬和罗继祖、罗承宗等各统一军。
  三万人马,打出张须陀的旗号,缓缓向西推进,各军相隔一二十里,每日行军不过四五十里。边行军边整训,倒也有模似样。
  等到他们沿济水推进到济北郡的寿张时,距离梁山已经极近。
  罗贵好歹也曾是勋贵子弟,将门之后,又当过亲卫,做过皇帝的金瓜武士,因此对于兵法战阵也是有些了解的,加之这几年在齐郡剿贼平乱,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他撒出无数轻骑四下巡弋,前去打探梁山朱粲的动静。
  结果斥候回报,在梁山未见敌踪。
  侦察许久,得到一个消息,朱粲已经率部撤离梁山,往东郡去了。
  罗贵比较谨慎,担忧朱粲是要诱敌伏击,于是并不急于追击,只是加派了骑兵斥候前面开路侦察,然后各军缓缓的向前继续推进。
  几天后。
  消息传回,朱粲在东郡又抢掠一回后,在白马渡过黄河北上,进入了河北汲郡,然后他攻下了黎阳仓。
  这已经不是黎阳仓第一次被攻破了。
  大业九年,杨玄感叛乱,就在黎阳起兵,攻占仓城。后来朝廷派兵平乱,当时陈棱率兵万人攻夺黎阳仓城。
  再然后,大业十年时,张金称又曾突袭过黎阳仓。
  因此黎阳仓这座仓城里,其实早就没多少粮食了,仓城也没多少镇兵。
  这就导致朱粲的突然北上,偷袭得手,一举攻占黎阳仓城。
  “郡丞,现在怎么办?”
  得讯的这支自保军的军将们都跑来找罗贵问计,这些军将绝大多数是由诸郡的郡丞、郡都尉、县尉或地方豪强们组成的,大家这次也是为了保卫家乡来的。
  可现在朱粲跑河北去了。
  罗贵提议不如乘机追过黄河,去涿郡追杀朱粲,理由是朱粲现在流窜到河北,其实是一支孤军。
  但讨论半天,却不少人反对。
  他们更主张继续西进,乘现在朱粲北上,而其余叛军主力集结于荥阳去应对王世充,正好可以收复被叛军先前攻战的运河东岸各郡。
  见众人意愿强烈,罗贵也没独断专行,最后同意。
  于是乎,大军继续举着张须陀的旗号前进。
  二月底,大军收复东平郡,剿灭了几支还流窜在郡内的贼匪,砍了几百个脑袋,也算是首开得胜。
  接着继续进军。
  三月初,又接连收复了东郡和济阴郡,而此时李秀宁汇合了彭城太守陈棱军,也一路剿匪杀贼过来,接连收复了谯郡和梁郡。
  一时间,可谓形势大好。
  李密在虎牢关城下,得知这消息,不由的大骂朱粲。
  “这个浑蛋,让他防守东面,他居然跑去河北。”
  恼怒过后,李密也只得又调了几员战将,然后安排他们进驻荥阳南的大梁、开封,同时分兵去守淮阳,以守运河西岸,“一定要守住运河西岸!”
  “等我灭了王世充,再回头却收拾那些家伙!”
  面对着沿运河设防的叛军,陈棱和罗贵都没有继续进军,而是把过运河的兵马又撤回到了运河东岸,陈棱驻军砀山,李秀宁驻军周桥,而单彬彬驻于瓦岗。
  三路兵马进逼运河一线,却又按兵不动,却又各派出一支兵马扫荡身后曾失陷的几郡之地。
  张须陀和陈棱、罗贵还都派人送信给洛阳城,并报往关中大兴。
  这个时候,驻军在汜水河边虎牢关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