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路懵逼的到了安市城下,看到这里气氛确实紧张,那辽西军营更是被许多兵马围了起来,里面的人也不反抗,只是安静的晒着太阳。
  把府兵和粮草都交接了,李世民迫不急待的找到了兄长李建成。
  “我怎么听说罗成被宇文化及行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建成有些幸灾乐祸,小声道,“报应呗,谁让罗成那般嚣张,如今也栽了。”
  “到底怎么回事?”
  “事情其实挺简单,但也很离奇。就是先前罗成抗旨出兵,然后洛阳朝廷那边就有人告他状,陛下追究下来,让宇文化及来传旨,要解除罗成兵权,还要将他押回京问罪,据说京中罗艺和罗嗣业都被软禁了起来。”
  李世民听的瞪大眼睛,想不到居然有这种事情。
  “要说啊,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宇文化及怕罗成反抗,于是先找了王仁恭,藏在他卫队中悄悄来到安市城下,又让王仁恭假借他名把罗成从辽东城骗到他军营,本来到这,很顺利的。”
  “那怎么又出了刺杀之事?”
  “谁知道,或许宇文化及觉得在王仁恭营里也未必能控制的住罗成,所以安排了个手下在营门口把罗成就给射了,谁知道,慕容长生和尉迟亮几个马上护着罗成回了安市城,然后冯孝慈就带兵过来围营,而王仁恭这个时候居然也反水,把宇文化及给抓起来了。”
  “总之啊,就是一团混乱呢,现在罗成还在安市城中昏迷不醒,不过宇文化及这回麻烦了,王仁恭当时就找到了行刺罗成的凶器,确实就是宇文化及的手下所有,而那人却逃掉了,但宇文化及的其它手下,已经全都招供,确实是他谋划指使的。”
  李世民只感觉脑子有些乱,总觉得这件看似水落石出的事情,可哪里有些不太对劲。
  “你见过罗成?”
  “没呢,除了他那几个兄弟,其它人谁都见不到,白马义从把城主府围的死死的,谁也不让进出,说怕刺客呢。”
  “那现在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本来一道旨意宣下,罗成就得交出兵权回洛阳问罪,结果这下倒好了,他昏迷不醒,将士们都很不满,恨不得要把宇文化及分吃了,所以一切事情都休提,都在等着朝廷的回复呢。”
  李世民想了想,“这么巧?”
  “什么这么巧?”建成问。
  “我是说为何这么巧,朝廷要召罗成回京,结果他还没接旨就遇刺了,偏偏刺杀他的人还是宇文化及?”
  李建成却觉得并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宇文化及那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出了名的心胸狭隘,估计本来是想暗杀罗成,然后推到高句丽人身上,谁知道连王仁恭都不帮他。”
  可李世民却不太愿意相信这样的说辞。


第546章 惊雷
  岁末。
  辽东一骑又一骑的八百里加急快马不停奔驰在通往洛阳的官道上。
  一路之上,二十里换马,百里换人,虽然人马替换,但那快信却没停,一天八百里。
  从辽河东岸的安市城出发,到达洛阳城,全程足足三千里路。
  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第一封急报送到洛阳紫微宫的时候,也已经是三天半后了。
  信到时,天还未亮。
  洛阳城门紧闭。
  可信使却不敢耽误,他大声向城头上守军喊话,亮出他八百里加急信使的标识。城门守兵见到,也十分惊讶。
  八百里加急啊,这可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到的,而这消息又是自辽东发来的。
  城上人不由的就猜测,莫非是罗成在辽东反了?虽然皇帝只是软禁罗艺和罗嗣业,可天子脚下,其实更是藏不住消息。
  连禁中之语,都会经常泄露出来,更别说罗艺和罗嗣业被软禁这样的重要消息了,早就满城皆知,甚至传的风言风语,各种谣言乱飞了。
  “我找个筐放下来拉你上来!”
  城门守卫也不敢这个时候放他入城,但还是变通了一下,找了柳筐和绳索,放下城去,然后把人和信都拉上城来。
  确认过是辽东来的八百里加急后,守门将领问,“不知道辽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居然动用八百里加急?”
  “难不成高句丽人打过来了?”有人故意笑问。
  那名信使早就累的够呛,他虽然只接力跑了百里,可却是全力的跑,还是跑的夜路。“我也不太清楚,我问之前那位信使,他说好像是宇文化及在安市城派人刺杀楚国公,楚国公现在昏迷不醒,生死难料,辽东军群情汹涌呢。”
  “我草,真的假的?”
  “我也是听说的。”
  “随我来,我送你到天津前桥。”
  听到这么劲爆的消息,这名守城军官心里一万个握草,然后不敢耽误,赶紧带着几个手下领着这人奔向天津前。
  一路上,遇到好几拔巡夜的南衙翊卫,不过凭着辽东八百里加急的身份,倒也一路通畅。
  信一层层传递上去。
  最终到达皇宫门前。
  皇宫也早已经关上,而且按例,皇宫一旦半闭城门,一般是绝不会在天亮前再打开的。
  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不行。
  不过好在也有应对这种急事的办法,那就是走银台门,银台门晚上也开不启,但那门上有一个小口子,人无法经过,但却能传递紧急的奏章。
  皇帝停歇睡在萧皇后的宫中。
  夫妻俩虽然也老了,但结发夫妻的感情却要胜过那些年轻的美人们。
  “陛下。”
  “陛下。”
  萧后醒来,推醒皇帝。
  “陛下,外面有王内侍求见,说银台门有八百里加急奏章送到,是辽东来的,据说罗成出事了。”
  一听辽东,罗成,八百里加急,杨广一下子惊醒。
  “罗成反了?”杨广问。
  王内侍进来。
  “回至尊,银台门传进辽东八百里加急奏报,四日前,罗成在辽东遇刺,刺客为宇文化及所指使,罗成如今昏迷不醒,生死难料,十万辽东将士群情汹涌,有哗变之危。”
  这下皇帝懵了。
  罗成没反,罗成还遇刺了,宇文化及动的手?
  可他明明记得他只是让宇文化及去辽东宣旨,让罗成回京啊,怎么还搞起刺杀来了?
  “把奏章拿来!”
  萧后让宫人挑亮灯火,又为皇帝亲自披衣。
  杨广迅速扫过这封急奏。
  急奏是由王仁恭送来的,里面详细的说明了刺罗案始过。
  “这个宇文化及,混账!”
  王仁恭的话,杨广还是比较相信的。
  王仁恭在信里很详细的说明前后因果,宇文化及到怀远,把他召去,又让他带他悄悄到安市,又要他假借他名骗罗成到辽西军兵营,一切都如宇文化及安排的做的。
  罗成来了,王仁恭在营前告诉了他旨意之事,罗成虽意外,但表示会接旨回京。可就在这时,宇文化及的手下去射倒了罗成。
  在这封奏报里,王仁恭还告诉了皇帝另一个消息。
  那就是之前罗成抗旨出兵,已经打赢了,罗成在安东之东的四平山下大败渊盖苏文八万兵马,斩首数千,俘虏五万余,紧接着回师安市城下,猛攻安市,破城,斩首数千,俘两万余。
  罗成已经向皇帝奏捷了,不过那捷报速度慢,这八百里加急倒是后发先到了。
  “朕果然误会罗成了,他事朕忠心耿耿,勤于王事,刚立大功,结果却……”杨广也说不下去了,本来他就不太相信罗成会反,是宇文化及总说万一万一,还老拿杨玄感做例子,他才最后答应召罗成回京。
  可谁料到,人家罗成在辽东抗旨后却为他立下这么大功,他却还派人去宣旨让罗成回京问罪,真是寒了将士功臣之心。
  这个时候,他丝毫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中,他其实才是那个真正的决定者,宇文述不过是进言者。
  但皇帝丝毫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没错,错的是宇文述和宇文化及。
  “陛下,现在十万辽东将士群情激昂,须得马上安抚,否则就怕出乱子。”
  萧后向皇帝建言。
  “没错,须得安抚辽东将士。”
  “陛下,罗成抗旨为王事,事成之后也愿意马上回京,说明他是忠心耿耿的,如今他遇刺昏迷不醒,这个时候陛下应当下旨嘉奖抚慰他,这样也能安辽东将士之心。”
  “好,那朕收回之前的旨意。”
  “仅收回旨意不够,必须得奖赏。”
  杨广这时觉得对罗成充满愧疚之情,奖赏也没什么不舍得的,这也算是一种补偿心理。
  “赏什么呢?”
  想来想去,杨广觉得罗成的忠诚是经受住了考验的,现在还为此受了伤,那是蒙受了委屈的,尤其是现在罗成还昏迷未醒,这个时候辽东军心不稳,越发需要一个拿的出手的赏赐来安抚军心。
  “皇后,你说罗成会不会醒不过来了,听说那一箭正中胸口,伤的很严重。”杨广一下子又想到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万一罗成就这样死了,那怎么办?


第547章 辽东留守
  皇帝惊觉。
  这几年辽东的局面全靠罗成一人撑起来的,如果罗成就这样死了,虽不说辽东就会崩盘,可起码他要痛失一员爱将了。
  “王内侍,待天亮,马上传诏孙典御,让他亲自赶去辽东,为罗成医治,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罗成救下来。”
  王内侍惊呼,“陛下,孙典御不能离开陛下身边啊。”
  “朕又伤没病,让他先去帮罗成医治。”
  孙典御是殿内省尚药局的主官,正五品职。虽然典御这个名称一般人可能陌生,但其实他才是隋朝时真正的太医之首。
  在隋朝,尚书、门下、史史三省之外,又有内三省,内三省便是秘书、内侍和殿内省。隋朝的许多官制,其实是依北齐制度而不是北周制度。殿内省在北齐之时为殿中局,因隋朝避讳杨忠的忠字,于是改殿内局,到大业朝升为殿内省,下辖数局。
  其中的尚药局,就是专门负责药品和药政的,一开始这是个主管药品的衙门,到大业朝则成了管药品并管医政的衙门,其中典御更是专门给皇帝看病的御医之首。尚药局有多名御医,这些人都是医术高手。
  相反,隋朝的太医署,则隶属于太常寺,但太医署却不是皇家太医们的衙门,相反,这是一所医科专科学院,专门培养各科医师的地方,这是一所医疗教育机构,类似于国子监,都是学校。
  当然,太医署里的老师们,自然也都是些比较厉害的医师,但他们不给皇帝看病。
  此外,殿内省还有一个尚食局,这相当于保健委,专门负责给皇帝和宫廷后妃们保健的,还负责包含饮食健康这块。
  所以大业朝分工明确,为皇帝和嫔妃们治病,是归尚药局,而负责皇帝和宫廷保健的是尚食局,负责医师教育的则归太医署。
  另外,所有与医和药有关的政务政令,都出自尚药局。
  因此,这位尚药局的典御,可不仅是位医术高手,还是位部长级官员。
  皇帝特意把自己的首席御医兼医疗卫生部长派出去给罗成看病,可见他对罗成的重视。
  皇帝几乎是一夜未睡。
  天亮,宫门打开。
  皇帝立即召几位宰相到前朝议事,甚至还特别下旨,派人前往燕国公府宣旨,召罗艺入宫面圣议事。
  连罗嗣业也终于恢复了左折冲郎将之职,诏令他继续回骁果左一军统兵,继续镇守玄武门。
  宇文述早上刚起来,本来心情还不错。
  罗艺已经被皇帝软禁多日,想来罗成也马上要被带回京,到时罗家就要被他踩到脚下。
  “公爷,陛下派人来传旨,诏公爷立马入宫议事。”
  宇文述笑呵呵的想,皇帝还是离不开自己啊。
  穿好朝服,戴好官帽,宇文述骑着马在护卫的拥护下往宫中去。
  走过一段路,前面突然转出一队人马。
  宇文述眼尖,一下子认出前面那人居然是罗艺。
  罗艺也看到了他,故意等他。
  “许国公早。”
  “燕国公不是身子不适吗,陛下已经让你在家好好休养了,怎么今日出来了?”
  “嗯,在家呆久了,有点闷。”
  “你可莫辜负了陛下的一片厚意啊。”宇文述阴笑。
  “陛下召我入宫议事,我岂敢不来。”
  宇文述一下子愣住,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等他一路猜测着进了宫。
  皇帝一见到他,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他被喷了一脸的口水,擦都不敢擦一下,好半天,总算听出点东西来了。
  罗成被化及派人刺杀重伤昏迷未醒?
  还有安市大捷?
  “宇文述这个老狗,害朕一员大将!”皇帝完全不给宇文述脸面,老狗都直接骂出了口。
  宇文述心中不安,他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人跟他细说。
  而那边罗艺也听了半天,这会怒发冲冠,直接跳起来就冲着宇文述扑倒,一顿拳打脚踢。
  宇文述虽也是个马上战将,毕竟老了,他比罗艺大上十几岁呢,哪里是罗艺的对手,再加上被突袭,直接被打倒在地。
  罗艺也是怒了,含恨出手,一拳就砸中他的一只左眼,宇文述顿时就血流满面。
  罗艺还不敢罢休,又是几拳砸过去,把他打倒在地,还狠狠的踢了几脚。
  殿中众人全都傻眼了。
  裴世矩、虞世基、裴蕴、苏威这四位宰相,全是文官,哪里反应的过来,就算反应过来了,可看到那场面,也不敢上前。
  最后还是皇帝亲自上前,一把扯开罗艺。
  “够了!”
  这时宇文述躺在地上,已经差点没了半条老命。
  马上就来了尚药局的医师。
  “许国公的左眼已经被打爆了,治不好了。”
  几位医师有些不安的向皇帝禀报,他们虽然为宇文述检查包扎,可这只眼睛实在无能为力了。
  皇帝也惊到了,居然把宇文述的左眼打瞎了。
  “罗艺,混账!”
  罗艺这时也觉得自己冲过了,马上向皇帝请罪。
  可杨广看着宇文述伏地痛哭的样子,也有些无奈。
  宇文化及派人暗杀罗成,结果罗艺把宇文述的左眼打瞎,这都成何体统。
  “送许国公回府养伤,好好照料,暂时就不在家安心养伤,也不用再上朝以及到衙视事了。”
  不久前,这番话是对罗艺说的,现在转过来对宇文述说了。
  宇文述觉得委屈万分,可皇帝现在对他一脸厌恶,直接摆手,让内侍把他‘扶走了’。
  “罗艺,你太令朕失望了,罚你俸禄一年。”皇帝对罗艺做出处罚,不过罗艺听了倒无所谓。
  这时皇帝终于说起正事来。
  “朕决定,收回先前召罗成回京的旨意,并且加授罗成为辽东留守,朕还已经派了尚药局孙典御赶去辽东为罗成医治。”
  “陛下,罗成如今伤重,就算醒来,只怕暂时也无法理事,辽东这块,还是应当再安排个人手,协助罗成统领辽东局面。”跟宇文述向来交好的裴蕴,立马进言。
  “那就由左翊卫将军段达任副留守,赶往辽东协助罗成。”


第548章 海东王
  段达是皇帝的心腹,跟宇文述一样,那是杨广还是晋王之时,就已经追随他了。当年杨广封晋王时,段达就是他的参军。
  段达也是关陇将门出身,早年杨坚还未称帝时,他就是杨坚的亲卫都督。后来杨坚称帝,封杨广为晋王,特授他为晋王府参军,从此后段达便跟着杨广。
  到如今,段达也担任左翊卫将军之职,十分得皇帝信任,不过统兵打仗就一般。
  不过辽东有罗成这位能征善战的猛将,皇帝选段达倒不是要用他打仗,而是他是自己多年心腹,信的过。
  只要罗成不死,辽东这块皇帝还是要交给罗成来统领的,万一罗成死了,那么便暂由心腹段达来接管。
  “陛下,授罗成为辽东留守一职,是否要再考虑一下?”虞世基也出言。
  留守这个职务,在隋朝不一般,尤其是在大业朝,那就更不一般了。
  隋代北周,再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三百年纷争,其制度上也多有创新。比如开国之初的使持节都督制度,隋朝就改成了总管制,到了大业朝,总管制又全都废除。
  总管制度,就是在边关要害之地,设立总管,总管上马统兵下马治民,文武兼管,大权在握。隋朝曾经设立了五十多个总管,分为统领几十州的大总管,以及统领十余州的中总管,以及统领一二州的小总管。
  当年杨广便曾经是扬州大总管,他们兄弟几个,都是统领一边数十州的大总管。如汉王杨谅,当年就统领幽并数十州,有雄厚的资本,后来才敢造反,蜀王杨谅,更是坐镇巴蜀。秦王杨俊,统领陇右。
  开国之初,是以这种皇子亲统的大总管来取代其它朝的皇子分封国的制度,大总管虽统数十州,但只是官职,而不是封地。
  大隋立国之初,皇子皇孙就不曾有一块真正的封国封地。
  等杨广继位,平灭了汉王造反后,这大小总管制度也就彻底废除。
  随着总管制度废除的,则还有隋初的行台制度。
  朝廷在地方设立行台尚,全名行台尚方省,算是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设行台尚书令,以及兵部尚书等官员,统领一路地区,拥有军政民事财政等所有大权,权力相当大。
  但一般这种行台尚只是临时设置,事毕就会裁撤。
  杨广继位之后,更是再也没设过行台省。
  行台省、都督、总管的设立,其实也很有实用性,尤其是在边地,如果文武互不相统,甚至各州互不相统,就会导致权力太过分散,面对边地的形势,就能以应付,特别是如果遇敌入侵劫掠,就能统一防御作战反击。
  大业朝还改州设郡,全国一百九十多个郡,一千多个县。郡守只牧民不统兵,郡丞统兵不管政,大搞文武分离,尤其是到后来府兵、郡兵又分离,郡尉统府兵,郡丞统郡兵。
  这样搞,虽然有利于安定,但却不利于边关,更不利于做战。
  所以遇战事,皇帝一般都是要临时选派大将为总管,统兵出征,临时管辖战区的郡县。
  可在非战之时,依然还是面临着互不统属的问题。
  所以皇帝这两年,开始又搞出来一个留守制度。
  西京东都,皇帝不在的时候,都会选派一位皇孙或是一位重臣担任留守,比如皇帝常年不在大兴,所以便设有京师留守,由刑部尚书卫文升为京兆内史,辅佐代王杨侑留守京师。
  他虽在东都的时间多,但也经常西巡、南巡、南巡,这几年又东征,所以洛阳也经常不在,于是皇帝又设立了东都留守。
  除了这两个京城留守,皇帝还设立了许多离宫留守和地方留守。
  杨广有四十余座行宫,一般都会设立宫监,在一些重要的行宫,还驻有重兵,屯积大量铠甲武器钱粮等,并设有行宫留守。
  比如皇帝东征时,就派尚书左丞朗茂为晋阳宫留守,负责打点行宫事务,以备皇帝下次临幸。
  而在一些要地,也设置地方留守,比如太原留守、东莱留守、江都留守、彭城留守等。
  这种地方留守,其实就跟以前的都督或总管没什么区别,换了个名字而已,但依然比郡守等权力大的多,不但能够管一郡或数郡之政务民事,还能管辖内所有兵马。
  这种留守,其实已经是常设官衙,不但有留守,还有副留守,另外还有六曹参军事、主簿、长史、司马等全套属官。
  一地留守,总管一地军、民、财政大权。
  皇帝授罗成为辽东留守,这算是又新设了一个地方留守,而且这个留守比起其它地方留守,无疑权利更大。
  因为皇帝说这个辽东留守,总管辽东、柳城、辽西、新城、建安、旅顺、玄菟、乐浪、带方、真番、扶余十一郡。
  临渝关以外,大海之东,十一郡之地,全归这个辽东留守管辖。
  虽说扶余、玄菟、乐浪、带方、真番五郡,其实现在还在高句丽人手里,不过是称臣了而已,可就算除去这五郡,那民还有六郡之地,有十万之兵啊。
  若是平时,估计皇帝也不会轻易的设立这个辽东留守。可是此时,皇帝只觉得对罗成很是亏欠,毕竟因他听信宇文述的谗言,结果就怀疑罗成,还让宇文化及给暗伤到他。
  “朕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
  之前罗成任辽西辽东抚慰大使,但这抚慰大使不是常设职务,只是个临时差使,一旦任务结束,就要交差,另外也不会有常设的属官属吏。但这辽东留守不同啊,辽东留守就跟辽东太守一样,这是常设衙门常设职务。
  按大隋的官制,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谓之四考,任期以四考为限,考满停职由他人接任,若无人,则待替,经五考后必须停职任他职。
  按这个制度,一个官员正常任期是三年,也就是经过三小考一大考这四考,如果没有人接任,那么顶多可以再留任一年,四年干满必须改任他职,如果没有合适官职授予,那就只能先停职待授。
  当然,如果在考核中表现特别好的,也可能提前就升任,或者是考核中特别不好的,没任好就罢免的。
  可一般情况下,那都是三年一任。
  让罗成在辽东任满三年,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毕竟一人掌握六郡,统十万之兵啊。
  可皇帝这人有时就喜欢顺毛摸,他只听自己想听的话,你说其它的,他根本听不进去。
  就比如现在,他完全不理会宰相们的暗示,铁了心就要授罗成为辽东留守。
  老宰相苏威一直不吭声,他早看透了皇帝的性子,所以懒得废那口水,心里在暗暗想着,这罗成,这下子算是成了海东之王了。


第549章 功盖汉武
  苏威三起三落,此时虽知自己更多是皇帝的一个摆设,因此也便乐的逍遥,多数时候真的只做个摆设。
  皇帝要授罗成辽东留守,他也不反对,就算皇帝真给罗成封王,他一样不会反对的。反正一把年纪了,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虞世基、裴世矩、裴蕴三人却都依然坚决反对。
  他们认为,罗成虽东征有功,可毕竟年轻,今年才二十一岁,不过是刚成丁的年纪,现在居然要做十一郡的辽东留守,这岂不是有些过于荒唐了。更何况,辽东还有十万兵马呢。
  “陛下。”
  “辽东有快马奏捷!”
  这个时候,有内侍进来禀报。
  杨广有些意外,“又有捷报?”
  罗成都昏迷不醒了,这个时候还能有什么捷报?
  等内侍把捷报送上,杨广越看越欣喜。
  “你们瞧瞧,好好瞧瞧,看看罗成多会办事!”
  皇帝对着那几个坚决反对罗成任留守的宰相扬着手中的捷报,然后让内侍送给他们看。
  捷报传来,是关于罗成跟渊太祚达成的协议,由李世民亲自到国内与渊太祚签定的朝鲜条约。
  《朝鲜条约》算是第一份正式的条约了,毕竟华夏向来都是以天朝自居,周朝时诸侯们就搞尊王攘夷了,动不动就结盟打楚国蛮夷,而燕赵秦等国,更是把周边的蛮夷们不当国,不断的开边拓土。
  强大的时候,只管打就是了,打到服为止,所以根本不需要什么正式条文条约。万一实力不行了,那就跑嘛。
  比如衣冠南渡的东晋不就是如此,我打不赢我跑,然后我喊北伐,根本用不着结什么条约,总之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干不过了,就跑。
  杨广最喜欢天朝上国,八方来朝的那种感觉,但他要维持这种天朝体系,靠的也不是什么协议,都是实打实的出兵去打,打到服。不管你是东突厥还是西突厥又或是什么林邑、流球,又或者是契丹、高句丽、吐谷浑,都是打到服为止。
  打怕了,自然就是臣子是弟弟了。
  不过罗成却跟渊太祚搞了个朝鲜条约。
  这份条约完全就是由罗成亲自草拟,条约声明,辽东之地自古就是华夏所有,从辽河到贝江,从襄平城到平壤城,殷商时便有商纣王的叔父太师箕子东渡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朝鲜,后来周武王到朝鲜封箕氏为朝鲜国君,封他为朝鲜侯。
  到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他是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进入朝鲜后,他后来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再后来推翻箕子朝鲜,自立卫氏朝鲜。
  汉武帝时派兵征服卫氏朝鲜,在半岛的中部和北部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东汉末年,公孙氏占有辽东,并从乐浪中析出带方,此后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
  高句丽本扶余王子朱蒙南下建立,而扶余国向来臣属华夏,与中原友好。朱蒙建立高句丽后,也是汉之属臣。
  直到魏晋之时,高句丽才屡生叛逆之心,时常做乱。
  总之,罗成总结起来,就是朝鲜半岛除了南端的那小块地方,是他们三韩土著一直在玩泥巴外,半岛的北部和中部,那自古以来都是我华夏开拓的疆土,自殷商时的箕子东渡建立箕子朝鲜,再到后来的卫氏朝鲜,那都是我华夏人。
  虽然后来扶余人南下建立了高句丽,并在此后花了几百年时间逐渐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北部中部以及辽东地区,但是朱蒙是扶余人,而立国七百年的扶余国一直都是华夏的藩属。你朱蒙本就是我华夏臣邦的子民,你建立的这七百年高句丽,自然也是我华夏的臣属。
  魏晋之时,你们趁中原乱,所以家奴窃主之地,如今自然也到了归还正本之时。
  因此呢,现在渊太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主动请求重新归附于大隋。当然,大隋也赞赏渊氏的这种反正态度。
  所以现在大隋便将辽东朝鲜之地再次收复,列为直辖,设置郡县,委派官员。
  从此以后呢,既没有了高句丽也没有了朝鲜,有的只是大隋的辽东道和朝鲜道。
  当然,为了表彰渊太祚的忠心,所以大隋特赐封爵位朝鲜王爵,并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官阶,此外又授他为玄菟郡太守。
  大隋还授渊净土为扶余郡太守。
  授渊男生为乐浪郡太守。
  授杨万春为带方郡太守。
  授高惠真为真番郡太守。
  渊太祚在协议上签字盖印,协议上罗成代表大隋签字盖印。
  皇帝现在手里就是一式两份的朝鲜条约中的一份。
  “渊氏居然连藩属国都放弃了,直接率土归附我大隋了?”
  这连杨广都很惊讶了,之前他只要高句丽肯臣服做个藩属就满足了,到之前,甚至渊太祚肯来朝见他就行了。
  可现在,罗成却让渊太祚放弃了朝鲜国号,带着剩下的土地和子民,直接归附大隋。
  他的地盘,也设置为五郡,渊太祚只是有个朝鲜国王的爵位,他不再是朝鲜国王,而只是玄菟郡太守。
  这结果就跟吐谷浑一样,吐谷浑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青海四郡。
  而现在,高句丽或是朝鲜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