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矛断裂,那就拔出横刀砍。
横刀也断了,那就挥拳头砸。
一个被长矛刺穿的盾兵,临死前也死死的拿肩膀顶住盾牌没有倒下。
一个被刀砍中脖颈的长矛手,鲜血喷洒,眼看活不了,可最后依然拼尽全力抱住了马腿,为兄弟们争取了杀敌的机会。
罗成双手酸痛,他干脆舍弃了长弓,提起自己的长槊也站到了阵前,充当着一个长矛手。
“坚持住,高句丽人马上就要崩溃了!”
侯莫陈乂带着一万骑兵正横冲直撞。
曾经隶属于罗艺麾下的五千燕云骑兵,其中一千具装甲骑,另外四千轻骑,再加上罗成麾下原左五军的五千骑兵,有士信的两千重骑,再加三千轻骑。
此时汇合成一处。
三千铁甲重骑兵,七千明光甲轻骑兵。
重装骑兵冲锋在前。
这些全身都裹在铁壳子里的重骑兵,连跨下的马都全披着铁甲。
木牛重骑团、流马重骑团。
玄甲重骑团,铁浮屠重骑团,铁鹞子重骑团、铁鹰重骑团……
罗士信冲在重骑的最前面,曾经属于杨玄感的霸王戟,此时握在他的手中,三十二斤的大戟挥动,每次都能砸死砍死一两个高句丽步兵。
后面的裴行俨、段志玄、来整等重骑骁将,也是暴风过境,所过之处,无一人能站立。
“重骑冲锋,踏碎一切!”
罗士信记得当年五哥为他凑齐十副甲骑具装,他还记得五哥跟他说过重装骑兵在战场上是如何的王者。
十骑,五十骑,百骑,二百骑,直到五百骑,千骑,再到如今的三千骑。
他罗士信手握着整整三千具装甲骑。
三千重甲骑兵,铁蹄踏过,尽成齏粉。
高句丽步兵,虽有五万之众,可在三千重甲骑兵面前,却脆的跟一张薄纸一样,一捅就破。
成片成片的被重骑践踏成泥。
重骑所过之处,高句丽步兵崩溃。
就如同一把巨锤狠狠的砸在薄薄的冰面上,崩碎。
罗艺曾经凭着一千燕云重骑,就能横扫塞北,而现在罗成在这里集结了三千重装骑兵,特别是还有七千轻骑为他们开路扫荡,罗成又亲自缠住了两万余高句丽骑兵。
三千重骑有了无比惬意的输出环境,他们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顾,只管冲锋,横扫,践踏,把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切,都冲破踏碎。
在他们坐骑的耐力耗尽之前,他们就是神,战争之神。
七千轻骑兵紧随其后收割扫荡。
燕云轻骑身披黑甲,手握圆月弯刀,手臂展开,弯刀随着战马奔驰,从高句丽步兵群中划过。
弯刀锋利,切开一个又一个高句丽兵的血肉。
轻骑冲过,步兵溃散。
雷电不知何时停止了。
积聚的乌云也渐渐散开。
风雨未至。
一缕金光洒落。
三千重骑终于穿透了数万高句丽步兵,七千轻骑随后横扫,将他们彻底的打碎。
那边的一万步骑也终于加入到了九环大阵之中,一起挥刀砍杀阵中的高句丽骑兵。
不知何时。
罗成感觉阵前压力大减,前仆后继的高句丽骑兵没了。
“大帅,高句丽人败了,他们在溃逃!”
“是的,他们在溃逃。”罗成呵呵一笑,抹了把脸上的血水,看着那些惊慌逃路的高句丽轻骑,他笑着道,“我早说过,这战我们赢定了的。”
十月下旬。
楚国公罗成率军五万与渊盖苏文八万军战于安市之东南四平山下,是役,血战一天,最终隋军大败高句丽军,渊盖苏文仓惶败逃。
隋军追杀二十余里。
此战,共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俘敌五万余,俘获马牛数万头。
渊盖苏文仓惶败逃回石城。
罗成继人屠、杀神之后,再获战神之名。
只不过这一战,战神罗成,以身为饵,诱歼敌军,却也身中三箭,被长矛刺中左腿,肩上还被砍一刀,幸好铠甲结实,并未伤筋动骨,但也足证明这一战之凶险。
第534章 虎口拔牙
四平山一战,隋军也伤亡不小,虽斩敌八千,俘敌五万,但五万隋军也战死三千余众,其中多数都是罗成所率诱敌的中军。
草草打扫战场之后,罗成立即挥兵回到安市城下,加入围攻之列。
安市城下。
宋老生和罗存孝、王仁恭三将还在猛攻安市未休,见罗成所部到来,看到将士们征袍染血,十分惨烈的样子,还以为兵败。
等听说罗成居然硬战八万高句丽军,还取得了如此骄人战绩后,几乎不敢相信。
“没时间耗,要不然,我也不会出此下策硬打,损我三千将士,亏了。”罗成叹气。
王仁恭咽下一口口水,差点被呛到。
五万打八万,从诱敌到决战取胜,前后不过用了三天时间,取得如此大捷,损失不过三千人马,罗成居然还说亏了,这简直是无话可说。
“安市城攻的如何了?”
罗成坐在那里由大夫包扎伤口,一面询问。
“安市城坚且险,易守难攻,我们强攻数日,也还未有进展。那安市守军十分顽强,悍不畏死。”
罗成只是哼了一声。
攻城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你想喊几句话人家就开城投降,或者说随便攻个三五天就能破城,这几乎不可能。
城池攻防战,最要紧的还是军心士气,如果守城者想死守,尤其是城中百姓愿意全力相助,那就会十分麻烦。
一些著名的围城战,甚至能打上几年都攻不破。
一般来说,越大的城池,越能坚持太久,因为城越大人口越多,所需要的钱粮柴薪等也就越多,不可能久守。这种大城,往往最后都是因为城中断粮而不得不降,或者被攻破。
反而是一些较小一点的坚险要寨堡垒,有时守军可能就几千人,却往往能守上几年。
安史之乱中,张巡率几千人守睢阳,面对二十万叛军的围攻,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最后都依然坚守了十个月之久。
当叛军最后攻入城中后,发现一座大城最后只余几百人,城中能吃的全都吃光了,草根树皮老鼠鸟雀,甚至吃人。战前城中三万百姓,最后死绝。张巡甚至杀自己的小妾以将士分食,另一位将领许远也杀自己的仆人给将士们吃。
虽说三万百姓并非都是守军吃掉的,但最后确实有许多人是在粮尽之后饿死或易子而食,或食尸。
这种死不投降的决心,历史上的许多围城之战中并不罕见,甚至很寻常。
安市虽然是仅临平原,但所筑之处却是在险要处,城池有三面都是在山崖险处,唯有西面城墙是筑在平坦之地上。
所以现在宋老生他们攻城,也都是主攻西城墙。
可高句丽人也是全力守西城,这就导致一时难以攻下。
“堆鱼梁大道!”
罗成这次抓了五万余战俘,手里不缺人,他打算复制当年攻破武厉逻的战术,在西城下修一条大土山登上西城。
之前皇帝攻破辽东城,也是用这个法子。
这个法子唯有的缺点,就是工程量比较大,毕竟这安市城十分险要,城墙高,要修一座直通上城头的土山,可不简单。
好在现在有五万俘虏,而罗成又有从辽东带来的许多楼车、箭塔、投石车、弩车等器械,可以与弓弩一起压制城头的高句丽守军,能够全力堆土山。
重新调整战术后,罗成故意把帅旗就立在安市城下数百步外,又将自己精锐的骑兵放到了西城门口。
如果高句丽守军敢出城来毁土山或是楼车等器械,那就痛击他们。
他又把大量步兵调到城下,全都以弓箭压制城头,协助筑鱼梁大道。
罗成帅旗立起,七万余大军,还有五万俘虏展开全面攻城,隋军还不忘记把渊盖苏文大败的消息也不断宣传给城上的守军听。
多管齐下。
安市守军慌了。
之前安市增援卑沙时,城主被俘,兵马折损两万。虽然上次隋军撤退后,高句丽人又从东边调来一支兵马增援安市。
但安市城中总共才三万人马。
现在八万打三万,而且渊盖苏文的八万大军还惨败,这让城中人心惶惶。
当然,他们最惧怕的还是隋军的各种攻城器械,太多了。
而现在,又当着他们的面修鱼梁大道。
眼看着那巨大的土山不断延伸到城墙下来,安市守军坐立难安,最后只得派兵出城,试图毁坏隋军的攻城器械,毁坏土山。
可罗成早就等着他们,足足两万骑兵守在南门之外,另外几道城门要绕过来则很费力,但罗成一样派骑兵守着。
安市守军接连数次出城,甚至夜晚出城,每一次都被打的抱头鼠窜,好几次还差点让隋军骑兵趁机追杀进城门。
数次出城攻击无果,还折损了数千人马后,安市守军绝望了,他们不敢再做这无用的反击。
只能不断增强南城上的守军,可隋军一座座的箭楼、云车,无数的投石车,再加上城下那几万的隋军弓弩手,日夜不停轮流攻击。
城上的守军伤亡惨重。
他们却丝毫无法阻止土山的增长推进。
五天后,这座由五万高句丽俘虏背土负重,硬生生由一袋袋土包堆到了南城城头上。
安市守军试图做最后的反抗,可隋军以大盾结成盾墙,一步一步的登上了城头。
安市城破。
罗成来了一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高句丽人逃跑无望,最后也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最终还是被隋军一一扫荡干净。
安市虽险,却无新城之险,安市虽大,却无辽东城之大。
当罗成击败来援的渊盖苏文八万兵马后,早就成了孤城一座的安市,注定必将陷落。
当罗成踏进安市城中时,心中百感交集。
“大帅,渊盖苏文新败,安市又下,我们是不是乘胜追击,杀到国内城下去?”王仁恭有些兴奋的道。
罗成却只摇了摇头。
“不,现在可以派人去跟渊太祚谈了。”
“谈什么?”王仁恭惊讶。
“自然是谈他如何投降,谈他如何交还我二十万隋军被俘将士,谈让他们收敛好二十万阵亡将士尸骨送还,谈高句丽改置郡县之事。”
“谈和?咱们大胜,为何还要谈何,自然是当一举灭掉他们。”
“还不是时候,而且我们现在也还没有这个能力,等下次吧。”罗成很清醒,击败了渊盖苏文,拿下了安市,不意味着现在就有能力灭掉高句丽。
他罗成现在手里就这六七万人马,而这里到国内,一路上几百里,还有几百座山城,更别说国内、乌骨、石城等都还是坚城要塞,就说他罗成连进军到国内城下的粮草军械都无法保证,拿什么打?
这眼看着就要下雪了,实在不是进军的时机。
“那咱们又是抗旨,又是血战的,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之前渊氏说降,不过是诈降,但现在我们已经抽掉了他的筋,虽然他还没亡,可也蹦跳不起来了,更对我们造不成威胁了,如今话语权全在我们手上,我们可以选择打,也可以选择先不打,渊氏得看我们的眼色行事,甚至你信不信,我现在让渊太祚把渊盖苏文再送回来,他也得照办。”
“不可能吧?”王仁恭半信半疑。
罗成呵呵一笑,有什么不可能呢,经此一败的渊氏朝鲜,此时举国之兵估计也就十万了,他还如何敢再硬抗天朝之威?
投降称臣,交出质子,送还俘虏,这些都是他唯一的选择,甚至大隋要削他王号,在他的渊氏朝鲜设郡置县,让他当个太守,他也只能乖乖的先应下来。
至于这最后一战什么时候到来,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总之,他抗旨打完这仗后,辽东现在是安全了。
就是不知道皇帝对这个结果会不会满意了。
第535章 罗成反了
大业九年末。
大隋也处于风雨交加之中。
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罗艺坐在自己的公房里翻看着整理上来的天下反贼情报,这是由兵部职方司收集而来。
职方司作为兵部四司之一,除了掌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以及军旅之检阅和考验等事外,还负责天下舆图,罗艺上任兵部尚书以来,接受罗成的建议,在职方司下招募了一批人员,专职从事情报收集工作,并也负有秘密刺杀敌将敌官等任务。
“河北清河郡高鸡泊有张金称无上王,平原郡豆子岗有窦建德长乐王,上谷王须拔称漫天王。”
一个河北,就出了三个王,这三个王还不比之前的什么燕王赵王之类的,这些人实力都不弱,一个个都号称拥众十万,职方司查明,这些人确实聚众十万有余,虽然多是乌合,许多老弱,能战之贼兵也就万余,但也足够惊人了。
此外。
在关陇河套之地,灵武人白瑜娑劫掠牧马,勾连突厥,号奴单于。
扶风人唐弼更是拥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扶风的一个和尚向海明更是自称弥勒降世,聚集上万的和尚尼姑,要建一个佛国,引无数信众相随。
延安刘伽论,自称皇王。
离石胡人刘苗王,自称天子。
鄱阳人操师乞,自称元兴王。
此外东海彭孝才,江淮左孝友,涿郡卢明月,虽还没称王,可实力也已经很强劲。
这些都是拥贼众过万者的大反王,那些什么万人规模以下的,还不在这名单之上。
“杀了个楚霸皇,又来个吴帝,杀了吴帝,又来这么多什么皇王、弥勒、天子,这世道真是乱了。”
罗艺感叹着,虽然皇帝已经任命了八大抚慰大使,让他们总督地方的剿匪平乱,可这匪现在是越剿越多。
好在,皇帝罢东征的诏令下达后,还是有些效果的,起码各地的百姓都很高兴,感觉又看到了一点活下去的希望。
可就是在这种时候,皇帝不想着休养生息,却还想着要折腾。
虽然不东征了,可皇帝却决定今年回关中大兴,要去祭祀太庙,宣告自己东征的胜利高句丽已臣服,顺便明年要北上塞北,去跟始毕可汗见见面。
“为何无人劝说陛下呢?”
一名属官对罗艺道。
“怎么没有劝说呢,瘐质昨天还劝说陛下,说三次征讨高句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再巡省,于事为宜。”
这位有名的术士,这番话说的其实很有见地的,大隋当下的任务,确实就应当休养生息,劝桑课农,以恢复元气,重得民心。
可皇帝呢,对这样的金玉良言,根本就听不进去。
不但听不进去,还非常不高兴,他认为自己三征高句丽,那也是打趴了高句丽,绝了东北之边祸,是为后世子孙谋福利,是为华夏开疆土的行为,就跟他灭吐谷浑一样。
可他却没想过,虽然几年前大隋就灭掉了西北吐谷浑,设置了四郡,可这几年来,吐谷浑人可是一点不安稳,四处作乱造反,朝廷年年要派兵去平乱,四郡设立后朝廷不但没有收到半点实质好处,而且整个关陇地区都被四郡拖入泥潭之中。
无数的关陇府兵得轮番去打仗平乱,无数关陇百姓得支粮运输。
可皇帝却好像视而不见,只知道每次夸赞灭吐谷浑之功,夸赞设四郡之伟。
因此瘐质多说了几句实话后,惹皇帝大不快,瘐质见皇帝如此,也是心灰意冷,以生病为由请求回老家种地去,结果皇帝一看,他还跟我耍小性子?
然后也耍起脾气来,直接命人把人抓起来扔牢里去了。
也不知道瘐质是不是真病了,还是有人故意要阿谀皇帝,结果这位大师刚进大牢,一天都没挨过去,居然死了。
罗艺又看了一遍眼前的这份东西,最后还是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呈奏上去了。
紫微宫。
罗艺的奏章杨广看过后,极为不满。
“朕不是已经授派八大慰抚使平叛剿匪了吗,一些跳梁小丑也敢称王称帝,可在我大隋百万府兵面前,不过朝露而已。”
就连杨玄感这样的顶级贵族造反,都被三月而平,刘元进夺七郡之地,也被罗成一战擒杀,所以杨广始终认为,就算现在下面确实有不少的贼匪做乱,但也不过是小问题。
“移驾回西京的准备如何了,渊太祚可有赶来?”
皇帝在下达罢东征令之后,已经给称降的渊太祚封朝鲜王,并下旨让他前来洛阳朝见。他还打算要带渊太祚和吐谷浑的慕容顺,还有西突厥处罗可汗,东突厥始毕可汗,以及契丹汗大贺咄罗等一起祭祀太庙。
“陛下,事情有变。”
“有变,有什么变?”杨广一听就恼了,他十分看重此事,之前兵民不肯再征,他无奈之下接受高句丽请降,在皇帝看来,高句丽是真降,因为他们不降就得玩完,所以他认为,自己一道诏令,渊氏肯定就得前来朝拜。
毕竟这位刚弑君的高句丽权臣,若是不能得到他杨广的册封认可,他这个朝鲜王就做不稳。
“回陛下,渊氏说天寒路远,再加上年老体弱,所以无法亲来洛阳拜见,因此他派使臣代他前来朝贺。”
杨广的脸色迅速的变化,变的极为难看。
渊太祚居然敢不来。
当年他北巡突厥,接见始毕的时候,曾经就让奚、契丹、室韦、靺鞨、高句丽等诸尊长们前来拜见,高句丽王高元不肯前来。
于是杨广就以他不臣为由,开始准备东征。
想不到渊太祚居然也敢不来。
“陛下,许国公求见,说有紧急军情禀报。”
“宣。”
杨广冷冷的吐出一个字。
宇文述大步进来。
“陛下,大事不好,罗成在辽东叛乱了!”
皇帝一听,心里咯噔一下。
“不可能,罗成怎么可能背叛朕?”
“陛下,此事千真万确!”
第536章 玄武门兵变
“陛下,罗成抗旨不遵,拒绝解散兵马,非如此,还公然逆旨而行,集结五郡八万兵马围攻安市城。”
宇文述跟着皇帝多年,最是了解皇帝的心思。
经历了杨玄感的叛乱,又有李氏当有天下这句譏语,现在皇帝疑神疑鬼,充满犯忌之心。向来得皇帝信任的术士瘐质,只因皇帝不听谏要回老家,结果就被皇帝扔进了大狱。
罗成几次三番打他宇文家的脸面,宇文述岂是那般大度之人,不是不报,只不过时机未到。他向来信奉一句话,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人命。他就如那阴暗角落里的毒蛇一般,现在,他认为时机到了。
公然抗旨不遵,拒绝解散兵马,足够了。
“当真?”皇帝冷声问道。
“千真万确。”
杨广不说话了,他就那样坐在那里,外表看似平静,可宇文述知道,皇帝越是如此,越说明他心中已经震怒到了极点。
他心里暗暗得意,罗成啊罗成,你不是嚣张跋扈们,也终于有落到我手里的时候。
“陛下,停止东征令已下达,陛下也让关外六郡只保留两万六千兵马驻守,可现在罗成公然抗旨不遵,拒绝遣散其余的八万之兵。”
往小了说是抗旨,往大了说那就是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是心怀反逆,当诛。
“陛下之前连下十八道诏令,催罗成进军安市,可罗成一直不肯奉诏,各种理由推辞,又是要分田又是要秋种筑城等等,如今陛下下诏停止东征,罗成却反而在这个时候抗旨出兵,还调集五郡八万之兵,老臣严重怀疑,罗成这是要举兵叛乱。”
“陛下,不可不防啊,万万不可再出一个杨玄感。”
杨玄感三个字一出,杨广心里一惊。
对啊。
他之前那般信任杨玄感,不但授他礼部尚书,还让他参预朝政,甚至都准备让他加参知政事衔了,二次东征还让他担任督运粮草的重责,可结果呢,他说反就反,害他灭高句丽功亏一篑。
“立即给罗成下旨,令其停止攻打安市,让他马上依旨遣散六郡八万之兵回中原。”
宇文述马上道,“陛下,罗成已经抗旨了,再下旨只怕也未必会听。臣以为,王仁恭、屈突通二将忠心耿耿,可先传诏二将,让二人想办法先控制罗成,再当众宣诏解除罗成之帅位,收其帅印,最后是立即将他押回京师。”
“还有,罗艺如今在京,也当防他几分,陛下可先将罗艺控制起来,以防万一。”
“另外,罗嗣业如今为左折冲郎将,统领御营一军,也须立即收其兵权。”
杨广阴沉着脸。
他还在考虑。
如果真如宇文述说的这样做,那只怕这个事情就无转还余地了,就算罗成不是真谋反,经此一事,以后也用不得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陛下,以防万一啊。”
宇文述这句以防万一,让杨广最后下了决心,是啊,以防万一,万一罗成要跟杨玄感一样呢。
“好,此事就交由卿去办。”
“臣遵旨,定不辱命。”
宇文述兴匆匆的退去。
一出皇宫,宇文述就捧着皇帝诏令赶到了北苑。
玄武门外,左折冲郎将罗嗣业今日当值,他在门外骁果军营里观看军士操阅。
左骁卫大将军宇文述突然带着一大票军将赶到。
“皇帝诏令到,骁果左一军诸将接旨。”
听说皇帝旨意,罗嗣业赶紧召集诸将校们迎旨。
宇文述捧着圣旨站到上首,笑眯眯的打量着罗嗣业,这位罗家老三,号称烈虎,也确实勇烈,一把陌刀那是罕有敌手。
他出任骁果左一军的郎将以来,整肃军纪,操练骁果,十分见效。左一军在骁果六军之中,脱颖而出。
“罗嗣业。”
宇文述大叫一声。
嗣业有些疑惑的望向宇文述。
“想不到这个时候了你居然还能如此淡定,佩服。”
“嗣业不知道大将军说的是何意思?”
“哈哈哈,无妨,本帅今天既然来了,你再淡定也无用。来人,将罗嗣业抓起来。”
嗣业双眼一瞪,宇文述带来的士兵都不敢上前。
“大将军,这里是骁果左一军,这里是北苑御营,你就算是大将军,也休得胡来。”
宇文述扬了扬手里的圣旨。
“这是皇帝的旨意。”
“陛下旨意,拿出来看看。”
宇文述见骁果左一军诸将也都盯着他,心里暗哼了一声,然后才将旨意打开宣读。
但是这诏令里并没有说要抓起罗嗣业来,只说解除罗嗣业左折冲郎将之职而已。
“宇文述,你假传圣旨?”嗣业怒目而视。
宇文述有些脸色难看,“罗嗣业,现在请你交出兵符将印,然后离开这里,从现在开始,这里改由本帅亲自统领。”
有一些将领忍不住问,“大将军,为何如此?”
“这是陛下的旨意,难道你们要抗旨不遵?”
诸将当然不敢抗旨。
嗣业交出了自己的兵符将印,虽心中万分不满,可此时有圣旨在,他也无法反抗。
他核验过那圣旨,虽然是没有经过三省的中旨,但这种中旨确实是宫里传出来的。
“护送罗驸马回去,切记保护好他的安全,不得出任何差错。”
几名骁果军将领都不放心,“我等护送将军回去。”
“放肆!”
宇文述恼怒的喝道,“谁敢擅离职守?”
罗成笑着安抚众手下,“无妨,虽然我现在不是左折冲郎将了,但我依然也还有亲卫部曲,我就不相信,在这天子脚下,煌煌帝都,谁还敢对我下黑手。”
“就算真有人胆大包天,可也得问过我手中陌刀同不同意!”
宇文述呵呵笑道,“驸马何必如此惊慌呢,不会有谁对你下什么黑手的,不过呢,我劝你还是直接回府,这些天呢也暂时不要外出,更不要跟别人联络,否则若是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后果可是会很麻烦的。”
“我会求见陛下,问一个结果。”
“你可以求见,但陛下未必会见。”宇文述得意洋洋道。
第537章 软禁
燕国公府。
罗艺正在书房里教长卿写字,结果管家进来。
“公爷,外面来了队宫里人,说奉旨而来。”
宫里来的是个宦官,见到罗艺时并没有表现的如何热诚,这让他稍稍意外。
大隋之初,朝廷除门下、内史、尚书三省外,还有秘书和内侍这两个内省,秘书省是管图书收藏、修史、天文历法这一块的,比较清闲的衙门。而内侍省,则是内廷的侍奉机关。
国初,由宦官担任,置四品上的内侍两人为高官,次官为内常侍,统领的是尚食、掖庭等六局。
到了大业朝,皇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有长秋令和少令、丞等,改用士人担任,宦官则几乎都只是低级役使人员,宦官便只是皇帝杂役,不算朝官,地位大降。
可不管怎么说,宦官毕竟是皇帝身边人,有些宦官还是比较受重和的。那些能够见到外朝官的宦官们也聪明,一般都会偷偷结好外臣。
但现在这个来的宦官看着五十余岁年纪,白面无须,明显是个老练人,但却对他不言不语。
都说宦官们是皇帝的贴身人,所以宦官们的态度,有时也反映着皇帝对臣子的态度。
罗艺心里有不太好的感觉。
“陛下听闻燕国公病重,所以特派老奴带了御医过来诊治,还特别吩咐,接下来燕国公就不必费心朝事,兵部之事也暂先交由杨义臣大将军先代管。燕国公也不必每日去内省,不必上朝,只安心在家静养,若朝中有军国要事,陛下会派人过来询问意见的。”
说完,他一招手。
顿时有小宦官们送上大把的补品,另外还有两个皇帝派来的御医。
“这些都是陛下特意吩咐选的上好补品,这两位御医从今天起呢,也暂时就留住在燕国公府,细心照料燕国公身体。”
罗艺虽说久在边关,常年统兵,可也不是傻子。
几乎是立即明白过来皇帝的真实意思了。
让他不必上朝,还把兵部交给了杨义臣,甚至都不让他出门了。
他哪来的什么病?就算有病,也没病到快死的地步,哪用的着这样。
那位宦官说完,又道,“近来天下不太平,这洛阳也有些不宁,所以陛下特意拔了二百禁卫,为燕国公站岗护卫。”
这算是软禁了。
出了什么事情?
肯定是出了重大的事情,要不然,皇帝不可能突然对他下手。
只是罗艺一时间,根本想不到出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若真如李浑叔侄一样,那结果肯定不是这样,定是直接拿人下狱,然后查抄封门。现在只是以其它借口,将他软禁在家,暂停职务,这就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最近身体确实不适,没想到陛下如此关怀,实在是受宠若惊。有一事还想劳烦公公,不知道可否帮我通知出云公主驸马一声,让他来陪我聊会天?”
罗艺试探着道。
“这个恐怕不太方便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