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大猛士-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玄感封他为怀州刺史,让他回去传播革命的火种。
  唐祎当面答应的好好的,但一回到河内郡之后,马上就派人向东都留守樊子盖告密。同时,他还劝太守郡丞按战时机制,整军备战,动员乡勇。
  那边洛阳城里的樊子盖一听也是吓一大跳,此时各种流言都在传过来,有些是商人带回来的,有些则是杨玄感故意派人回来散播的谣言。
  今天是罗成在东莱造反了,明天又是罗艺在辽东造反了,后天甚至有宇文述弑君,率骁果南下的消息。
  各种消息纷至沓来,东都方面也是人心慌慌。
  好在唐祎这个时候派人过来,送来了比较可靠一点的消息。
  东都,洛阳。
  东都留守府中,樊子盖刚入宫见过留守的越王杨侗,他安抚住了这位心慌慌的皇帝孙子。
  回府,樊子盖开始研究对策。
  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樊子盖是位老臣,他祖籍淮南,祖父曾是南朝梁的越州刺史,父亲在侯景之乱时投奔北齐,后官至仁州刺史。
  樊子盖因此虽长在江南,但年轻时是在北齐出仕的,他一开始是北齐武兴王的行参军,后来又做到了县令,再后来又做了东汝、北陈二郡太守,直到员外散骑常侍,封富阳侯。
  入隋以后,他历任枞阳太守、辰州刺史等八个州郡长官之职,加上在北齐做过的两郡太守,樊子盖一生便做过十地的太守或刺史之职,可谓相当了得。
  此时,他是民部尚书,任东都留守。
  因为他虽在地方任职多年,可为官清廉,且还懂的治军打仗,曾经平乱有功,所以爵封建安侯。
  皇帝对樊子盖的评论是十分不错的,因此上次东征时,特意让他坐镇涿郡,这次又让他留守洛阳。
  杨玄感黎阳叛乱,东都都是人心惶惶,但樊子盖没慌也没乱。
  思虑许久,樊子盖做出第一个处置,是立马下文大加赞赏了唐祎,并升他为郡丞,然后让其率河内郡兵马封堵临清关。
  临清关是汲郡通往河内郡运河上的一座关城。
  封堵住这座关城后,杨玄感想进入河内就比较难,这样一来,他就只能先越过黄河,然后得经荥阳虎牢关才能到达东都洛阳城下。
  虎牢关,怎么也比河内到洛阳的几座河津桥难过的。
  他紧接着下第二道命令,命令河南讨捕大使、荥阳太守张须陀,严守荥阳虎牢关,把守好洛阳的东大门。
  同时,他又向皇帝急奏这边的情况,请求皇帝发兵。
  另一方面,樊子盖还不忘记向关中长安借兵,让镇守长安的卫文升率兵来援东都。
  做完这些,樊子盖又紧急组建了两支兵马,准备开到东郡荥阳一线去阻击杨玄感。
  只不过东都留守的兵马也不多,所以两路兵马,各只有八千人。
  把这些都做完后,樊子盖便只能静静的等候结果了。


第473章 乱世之枭雄
  河内主薄周祎被洛阳破格提拔为检校河内郡丞,他也确实不负洛阳所望,率领着河内兵民把个临清关守的死死的。
  杨玄感一路得意而来,到达临清关下时,人马已经膨胀到二十万之众。虽然后面无数人,只是跟着瞧热闹差不多,一把柴刀一把锄头就算武器,可杨玄感是来者不拒。
  他以为,自己能够这样一路来到东都城下。
  可当他到达临清关时,却发现这里完全不一样。
  没有人来迎接,没有人来投奔。
  乡村看不到人,城关则紧闭。
  周祎站在临清关头,骂他叛臣。
  杨玄感大怒,这个在黎阳仓城中对自己俯首贴耳的家伙,居然如此两面三刀。
  “周祎,待本霸王攻破关城,定砍下你狗头当夜壶!”
  “有种你来拿!”周祎只是不屑的回复了一句。
  杨玄感下令攻城。
  可临清关作为运河重要关城,也算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道门户,岂是那么好攻的。杨玄感一无攻城器械,二无准备。
  仓促攻城,打了半天,结果没有半点效果,反而死伤了不少乌合。
  而多日来士气极高的义军将士们,看着临清关下那惨烈的死伤,似乎也才刚醒悟过来这是造反,这是战争。
  造反是要杀头的,打仗是要死人的。
  有些人那点热情一过,马上就开始开小差。
  当天晚上,一夜之间,杨玄感的二十万大军,就走了好几万。
  杨玄感又攻了一天,又走了几万。
  三天过后,二十万大军,结果居然只剩下了十万。
  “不能再攻了。”杨玄梃过来劝告兄长。
  “此时不是跟那唐狗斗气的时候,先让他得意一二。咱们必须借着这一股气势,直抵东都城下,一鼓作气拿下洛阳,到时才能收纳洛阳及周边真正的兵马,而不是眼前这些乌合之众。”
  杨玄梃看的还是很清楚的,现在他们只能先用这些人,但不能一直靠这些人。只有拿下洛阳,才有根据,才会有兵马,才能抵抗马上就要到来的平叛官军。
  如果在这小小的临清关下被阻太久,那别人都会看出他们的虚弱,连那些贼匪百姓,只怕也会离散。
  “不如转而向南,我们先回汲郡,从卫县南渡黄河,经白马进入河南东郡。”
  杨玄感虽恨不得立破临清关,杀周祎狗贼,可此时也只能无奈点头。
  左路的李密出黎阳后,一路也算顺利。
  他并没有逢郡必攻,而是一路越城而过,直接往涿郡去。一路之上,李密派人四下宣传,还是那一套,罗成罗艺杨玄感都起来反昏君杨广了,现在号召天下有志之识都起来反昏君。
  李密很大方豪爽,虽然他也仅仅是杨玄感封的魏国公、幽州都督,可他对各方来投的人马,却十分大方。
  带十个人来投,他就肯封个九品队正。
  带五十人来投,他就封个八品旅帅,带百人来投,他直接给六品校尉。
  一些地方豪强来投,他更是直接给县令、刺史等职,反正也不要钱,官给的太多,甚至连印都授不出,就拿纸写一道任命,至于其它的官服啊官印啊,自己刻去。
  许多贼匪来投,李密更是豪爽。
  你是能带个千把人来,就给你封个伯爵,你若带个几千人,直接封侯,若是能带过万人来,就封公。
  国公封别人国公,这也算是天下奇葩,可偏偏那些草莽贼帅们,还十分高兴。
  到后面,李密干脆不用别人来投,他走到哪,就封到哪。
  过清河郡,张金称并没来投,李密派人去给张金称封了个清河郡公、贝州刺史之职。
  路过平原郡,李密又派人给豆子岗里的窦建德封爵渤海郡公、德州刺史之职。
  豆子岗。
  窦建德听那位自称李密使者的人宣读完后,却并没有什么表情。
  那人有些意外,毕竟在别处,那些草头王一听封赏,都是十分高兴的,甚至还会打赏他不少钱财的。
  “渤海公?”
  窦建德只是哼了一声,“某是窦建德,不是什么渤海公。”
  那人有些悻悻,“窦将军,如今楚公举旗,天下无人响应,窦将军何不顺应大势呢?”
  “李密杨玄感之流,成不得大事。当初高士达不听我之劝,非要去随李密攻平原郡,结果一去不返,还葬送了上万弟兄们的性命,我岂还会再上这等恶当?你走吧,我也不为难你。若是见到李密,就告诉他,别人会信他李密那张破嘴,可我窦建德不信。”
  使者悻悻而归。
  刘黑闼问窦建德,“大哥,咱们为何不响应李密他们,如今他们举事,天下震动,无数人纷纷响应,未必他们就不能成事。”
  “我料定他们是成不了事的,你别看他们现在好像很红火,可是凉的也会很快。”
  刘黑闼却不这么认为。
  他们落草也是无奈之举,可之前投高士达,结果好容易拉起来一个三千人战营,却让高士达一下子给送了两千。
  虽然上次有罗成照顾,让他们得以逃过一劫,可现在这样的日子刘黑闼不愿意再继续下去了,要搞就搞的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一点。
  “就咱们这千把号人马,难道还能争天下不成?”刘黑闼问,自立是不可能的,早晚得投奔明主,他觉得李密杨玄感还不错。
  “如果黑闼你觉得他们能成事,你想投奔他们,大哥不阻拦你。但是你自己要多加小心,万一他日发现他们成不了事,可以及时调头回来,我们永远把你当兄弟。”
  “你们真不去?”
  “我不去,伏宝你去吗?”
  “姐夫不去,我也不去。”
  刘黑闼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呆在这豆子岗中,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他带了大约二百来个愿意随他出支闯荡的兄弟一起去投李密。
  只是让刘黑闼有些失望的是,李密见他来并没太高兴,看到他只带了二百人来,更是只是授了他一个偏将之职,让他统带五百人马。
  “我要见魏公,我当年在齐国公麾下,在辽东征战时就已经是二百人长了,如何为何还只授偏将之职?”
  中军一名校尉冷声道,“罗成麾下二百人长,如今魏公授你五百人偏将,对你算是够重用了,走吧,魏国公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


第474章 辽东撤退
  辽东。
  辽东城已经重新改回旧名襄平,只是这御驾亲征攻破辽东第一重城的胜利喜悦没持续多久。
  “陛下,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叛乱!”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杨广不相信。他以前忌惮杨素,还逼死了杨素,后来又打压了弘农杨家,但这几年,他觉得杨家老一辈都死了,小辈的杨玄感当家,杨玄感和他的兄弟们被他训的还是很服帖的。
  要不然,这次他也不会让杨玄感坐镇黎阳督运粮草。
  本来自认为早就驯服的杨玄感居然反了,还是在这种关键时候背后插他刀子,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杨广差点没晕过去。
  “陛下,杨玄感黎阳做乱,附逆者顷刻间达一二十万,如今河北一片混乱。杨玄感亲率十万往攻洛阳,李密率五万北上涿郡,王薄率五万南下齐郡。”
  “陛下,杨贼其心可诛,他派李密北上,这是要断我们归路啊。”王仁恭提醒皇帝。
  王仁恭是次东征之时,表现的十分突出,得杨广极为看重的一员大将。王仁恭以军功起家,最早是秦王杨俊的属下,后来随杨素征讨,因功晋升,再后来一直担任吕州刺史、卫州刺史、汲郡太守、信都太守等职;
  两次东征,他都随驾。
  他一眼就看出了杨玄感派李密北上的杀招所在。
  虽然此次东征,没有上次聚兵多。可在辽东,也依然还聚集了四十万兵马,更别说大量的民夫,这么多兵马的粮食,都得靠关内转运过来,尤其是依靠着运河这条生命线。
  现在杨玄感在黎阳做乱,不说直接威胁东都洛阳,而且必然切断运河粮草供给。而这李密再率兵北上,这分明就是奔着涿郡去的,到时攻下涿郡,把临渝关一堵,他们就回不去了。
  “陛下,斛斯政跑了,叛逃高句丽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又一个坏消息到了。
  兵部侍郎斛斯政向来得杨广信任,虽然段文振再三提醒皇帝,这个人用不得。但皇帝还是用了他,现在他跑了。
  还跑到高句丽人那边去了。
  “斛斯政本来就与杨玄感交好,他定是早已得到消息,所以叛逃高句丽。”
  王仁恭大叫一声不好。
  “陛下,斛斯政叛逃到高句丽人那边去,定会将我们这边的虚实如实告诉高句丽人,甚至说不定,斛斯政早就已经与高句丽人暗通好了。如今杨玄感一反,李密北上,就怕高句丽人也要反攻了。”
  杨广有些慌了。
  手握四十万大军在辽东,但运河一断粮,他们就难以坚持,而高句丽人若是再配合着李密夹击,则可能再次大败。
  “陛下,臣建议,在李密还未攻下涿郡、临渝关之前,立即撤回关中,先平内乱,再征外敌。”
  屈突通也奏请皇帝先回涿郡。
  “可眼下平辽正是关键之时,朕刚刚攻下辽东,罗成也刚拿下卑沙,如今眼看着就能继续东进,围攻国内,一举灭亡高句丽!”
  “陛下,平辽不急于此一时。若中原乱,则天下危矣!”
  “可宇文述、杨义臣他们已经率六军东进。”
  “可马上传召他们收兵撤回。”
  无疑,在这些臣子眼里,征辽与平乱,还是中原重要一些。
  “朕已攻下辽东,下一步就能破国内,然后横招辽东,征辽朝鲜!”杨广的眼里,满是痛苦之色,他力排众议,非要二征高句丽为何?
  不就是因为上次东征,虽败,可也已经把高句丽人打的元气大伤,所以他才拼着众人反对,也要进行危险的二征,就是不想给高句丽人喘息之机,不想第一次的四十万将士白白牺牲,想要一劳永逸。
  可这该死的杨玄感!
  “若朕只派一支兵马返回镇守涿郡呢?”杨广问。
  “陛下,就算涿郡不失,可运河也断了,粮草无法继续运过来,辽东几十万大军拿什么支撑呢?若这个时候高句丽再反攻,我数十万辽东大军,有全军覆没之险啊,请陛下三思!”
  “罢罢罢!”
  喊出这三个字的时候,杨广真感觉万念俱灰。
  一切一切的努力,都已经化为了泡影。
  “诏令。”
  “授李景为涿郡太守,火速率本部人马回镇涿郡。”
  “令罗艺为辽东太守,镇守襄平,调李渊为新城太守,镇守新城,授王仁恭为辽西太守,镇守怀远。屈突通为柳城太守,镇守柳城。”
  “急召宇文述、杨义臣率六军撤回。”
  “诏罗成率水师回河南平乱。”
  一连数道诏令下达,也意味着二次东征结束了。
  鸭绿江口。
  罗成率军四万乘船抵达鸭绿江口,皇帝的诏令还没来,但罗成已经知道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消息是由张亮派人送来的。
  看完密信,罗成轻叹一声。
  “该来的还是来了。”
  前方鸭绿江口不远的西岸就是大行城,上次他攻占过,后来这里还收纳了几万八军败兵。此时,这座城池已经再次驻扎着高句丽人,因为高建武在国内城称王,所以对下游江口的大行城、泊钓城都加驻了兵马。
  短短半年多时间,大行城甚至还加固了。
  大行城驻军三万。
  扼守着江口。
  “大帅,何事?”
  来护儿见罗成迟迟不下达进攻的命令,过来询问。
  “中原出事了,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叛乱,现在率兵往攻洛阳,李密率兵往攻涿郡,王薄率兵攻齐郡。”
  来护儿大吃一惊。
  “杨玄感居然叛乱了!”
  “嗯,叛乱了。”来护儿摇头叹气,当年他可是隋着杨素东征西讨过的,跟楚国公府那是有不少香火情的,谁能想到,杨素才死几年而已,现在杨玄感居然叛乱了,还是在这种东征的关键时候。
  “准备撤退吧!”
  刚赶来的周法尚担忧的问,“陛下未有旨意下达,我们无旨而撤军,可行?”
  “平乱要紧,内乱不平,军心不稳,这仗还如何打?而且,皇帝一接到这消息,肯定也只能撤军,到时陆路各军撤了,咱们水师孤军攻打国内城吗?”
  不管诸将的担忧,罗成一声令下,全军撤返中原!


第475章 战荥阳
  东都洛阳两支兵马出京平乱,一支入河内增援临清关,一支进荥阳增援虎牢关。
  荥阳、虎牢关。
  这座洛阳的东大门,此时由河南抚慰大使裴仁基以及河南讨捕大使荥阳太守张须陀镇守。
  河南郡丞裴弘策率东都八千兵马来援。
  “杨逆到哪了?”
  裴弘策一进虎牢关,便马上问。
  “数日前,杨贼攻不破临清关,便调头回汲郡,在南边渡黄河入东郡,如今正往虎牢关而来。”
  裴弘策一听就不太乐意了。
  “两位也都是名动一时的百战之将,俱有虎贲之称,为何却在此坐看杨贼肆虐,何不率兵进剿?”
  裴仁基便解释说,“杨逆兵众,且直奔东都而来,所以我与张大使相商后,认为,可以在此以逸待劳,坐等他送上门来。我们也好趁机抓紧时间,征召各郡兵马集结于荥阳,与杨逆到时决战,一战灭之。”
  这本来是挺稳的一个决策,可从洛阳来的裴弘策却嘲讽二人胆怯。
  他虽只是一个郡丞,可毕竟是奉洛阳留守的越王杨侗和樊子盖的命令来的,是东都援军主将。
  “二位既然不敢出战,那便为某守好虎牢关,待某明日出关去东郡剿灭杨逆此贼!”
  张须陀被裴弘策一通损贬,但还保持着冷静。
  “裴将军切莫轻敌,杨逆士气正盛,须得小心。”
  可裴弘策哪听的进去,他认为既然杨玄感在临清关前都打不过,那更不是自己对手,毕竟临清关兵力更弱。
  待裴弘策大摇大晃出去后,裴仁基笑着对张须陀道,“没见过如此狂妄之辈。”
  “毕竟文臣统兵,有时也能理解的。”张须陀叹道,他跟裴仁基都是武家出身,以军功起家,同裴弘策这样的文官还是有区别的。
  “那就不管他?”
  “让他去试试杨玄感虚实也好,咱们的任务还是得守着虎牢关,毕竟事起仓促,一时间我们手头也没多少兵。”
  若是一般贼匪,张须陀肯定就出兵去围剿了,可毕竟对方是杨玄感,张须陀最担心的不是杨玄感有多少人,而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响应他。
  一旦荥阳有失,这洛阳可就危险了,不管怎么样,他张须陀都不能放杨玄感杀到洛阳城下去。
  稳妥起见,也就只能先在这里等着了。
  第二日一早。
  裴弘策果然就率他自己的八千东都兵出关往东郡而去。
  八千东都兵刚到达运河边上,便遇到了杨玄感的前锋。
  杨玄感之弟杨玄挺亲率两千轻骑为前锋,虽然只两千骑,可这却是一支精锐。不是仓促间召集的那些乌合之众。
  两军在运河边上的荥泽县边相遇。
  两军不期而遇。
  一边是东都洛阳军八千人马,三千精骑五千步卒,装备精良,而且有许多东都的勋戚贵族子弟随军,而另一边的杨玄挺只两千人。
  他们的装备看起来显得有些五花八门,皆因这两千人来自府兵、贼匪、郡兵等几个系统,所以装备并不一样。
  如此一来,两军区别就十分明显。
  还未开站,东都兵就已经在嘲讽杨玄挺的破烂。
  甚至不少军官们也跟杨玄挺相熟,毕竟以前都是顶级勋贵子弟,他们公然嘲讽杨玄挺。
  可杨玄挺任由他们如何嘲讽,却并不回应。
  “准备!”
  杨玄挺冷声喝令,率先挥起自己的马槊。
  毫无半点花招,见面就是硬刚。
  杨玄挺策马在前,一骑当千。
  那两千看似杂乱的叛军骑兵,也紧随其后杀出。
  两军对垒,硬战。
  交战不到半个时辰,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八千洛阳兵居然众不敌寡,渐渐的溃了。
  先是步兵溃败,然后骑兵跟着也乱了,最后乱成了一锅粥。
  这八千洛阳兵,虽是裴弘策统领,可下面的军官多是那些勋戚贵族子弟,一个个都牛逼轰轰的,打起仗来,根本不听命令,只管打自己的。
  结果便是八千人毫无指挥,更无默契,而杨玄挺这两千人却都遵从他的指挥。
  裴弘策大败。
  退入荥泽县城之中。
  坐下来喝了几杯茶水,总算解了口渴,裴弘策还十分不甘心失败。
  总结了下失败的经验后,他认为是那些勋戚子弟坏事,然后把这些人召起来痛骂一顿后,下令重新整备,出城再战。
  这一次他下令,没他的命令,谁也不得乱来,他要堂堂正正的击败杨玄挺。
  裴弘策率着还有些心慌的败军重新出城,在城外集结列阵。
  这个时候,杨玄挺率军已经上来了。
  只是看到裴弘策的军阵后,杨玄挺这次没有立即进攻杀过来,却反而下令坐下来休息。
  近两千轻骑就那样下马,坐在了地上。
  “搞什么?”
  裴弘策看不懂,那些军官们也看不懂。
  刚吃了败仗,裴弘策不敢拿大,看不懂就没敢进攻。
  于是,杨玄挺率军下马,坐在地上休息。
  而裴弘策带着几千人马,排着整齐的军阵站在远处观看。
  这一看就看了大半天。
  时间一长,连裴弘策都有些不耐烦了。
  “看来这些贼逆果真是累了。”
  “要不咱们杀过去?”一名勋戚子弟问。
  裴弘策皱了皱眉,觉得主动进攻也没什么底气,“算了,咱们背依城池立阵,等他们来攻。”
  可这一等,又是半天,叛军还是不来攻,依然坐在那休息。
  这下东都兵就不乐意了,他娘的叛军倒是坐在那挺舒适的,这天虽然是初夏,可大日头的排着军阵还披着铠甲拿着武器晒半天,也是口干舌燥的。
  渐渐的,许多东都兵也放松警惕,甚至有人开始摘下铁盔,除下铠甲。
  最后连裴弘策自己,都解开了铠甲,想要透透气。
  那边的杨玄挺一直在观察着这边的东都兵,眼见这都已经对峙近两个时辰,东都兵完全松懈下来,他笑了。
  他们虽一直下马休息,可却是身不卸甲,矛不离手,人不离马的。
  “上马,杀!”
  杨玄挺一声大喝,突然跃上战马,然后一马当先,率兵杀向官军。
  已经休息足够的叛军轻骑,如狼似虎,猛的冲进慌乱不堪的东都兵中,一场边倒的屠杀开始。
  仅片刻,裴弘策和他的几千兵马,便在荥泽城下大败,八千东都兵,两战之后,只有裴弘策带着不地百来骑逃向荥阳虎牢关,而更多的士兵连身后的荥泽城都没能逃进去,因为荥泽城中的官员见官军大败,根本不开城门放他们进来,于是许多东都兵只得转身向杨玄挺投降。
  杨玄挺从容的荥泽城上官民的注视下,把数千东都兵缴械,他们先给自己换上了精良的装备,最后又把这些败兵都收编于麾下。


第476章 隋二世而亡
  旅顺郡,大连港。
  罗成从鸭绿江撤退,途经旅顺时特意入港补给休整。
  “你当初说杨玄感要造反,当时我是不太相信的,没料到,还真被你说中了。杨玄感真反了!”老三嗣业见到罗成后,充满震惊的道。
  “他早就显露出许多造反的蛛丝马迹了,只不过许多人都不愿意相信罢了。”
  “我也不相信啊,毕竟杨玄感身为上柱国、楚国公,又是礼部尚书,可以说是已经位极人臣富贵无比了,还反什么。”
  “正因为他位极人臣,所以他才反,因为他还想要那九五至尊之位,毕竟他已经摸到了点九五之位的边,再努力一把,未必不能进一步。”
  可老三却只是摇头嗤笑。
  “楚国公府杨家如今的地位,那是他杨玄感打下来的吗?他杨玄感三十出头,有如今地位,那都是继承他爹的余荫,被人称几句小霸王,还真以为自己有多了得了?这种人,就是有病,可惜一直没有人告诉他而已。”
  “哈哈哈,你说的倒也没错,杨玄感还是太年轻了。连他爹杨素当年何等人物,都不敢有半点造反念头,他却想当皇帝,真是痴心妄想。”罗成也摇了摇头道。
  嗣业叹息一声。
  “这二次东征算是结束了?刚从北边传来的消息,皇帝可是攻下了辽东城,仅用了几天时间,就破了辽东第一重城,可惜啊。若不是杨玄感叛乱,只怕这次东征就能够成功了吧。”
  “反正这里也就咱们兄弟两个,没有其它人,所以有些话我也就不用藏着掖着避着谁,要我说,其实这二征辽东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为何?若杨玄感不反,岂会失败?”
  罗成给自己倒了杯茶,又给老三倒了杯,茶杯端到鼻子前闻了闻,“嗯,好茶不错。”
  “为何?”
  “很简单,皇帝一心只看到了辽东,却忽略了中原,他看到的是上次只差了一点点成功,却没看到,因为上次征辽,天下已经乱起。不想着马上休养民生,却还强要再征,时间还隔这么短,这是无视天下啊。”
  “有句话不知道你听过没有,正所谓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啊,只能顺势而取,不可逆势而为。哪怕是皇帝,是九五至尊,也一样。当年文帝为何取天下如此之易?那是因为顺势而取,别人只看到取的易,却看不到这背后的博弈凶险。”
  “宇文家夺西魏元氏天下,才历经了多少年?要说当年北周不强吗?偏居关中一隅,本是三国最弱,最后却反而先灭最强的北齐,一统北方,可宇文邕死了没几年,这北周天下就没了,这难道不是教训?”
  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哪一个不是枭雄豪杰,可就因为子孙没出息。宇文邕把皇位传给长子宇文赟,名字是取的好,文武贝,要文有文,有武有武还有钱,可结果这是个败家仔,皇后就立了五个,你说这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如此胡闹,同时并立五后的?
  还有,这皇帝没当几年,自己才二十出头,却要把皇位传给才一岁的儿子,自己当太上皇,这般折腾,北周不亡国谁亡国?
  杨坚也算是一代雄主。
  其实罗成在后世的时候,对中国古代四百多位皇帝,最佩服的也就那几个,如秦始皇,那有统一天下,结束数百年纷争,并且还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伟大制度,可以说,是秦始皇真正把华夏之地的子民,统一成了一个民族,若非当年的书同文,后来的华夏地区,肯定不过又是一个欧洲列国而已。
  秦始皇之后的汉武帝,罗成以前也很欣赏,因为这个皇帝虽然独尊儒术,但他外王内圣,推行霸道,却是打出了血性,让汉家子民继承了秦始皇传下来的这种开拓进取精神。
  秦皇汉武之外,罗成最喜欢的皇帝就是杨坚了。
  为何?
  因为在他看来,当年若不是杨坚夺位,则中原南北方可能继续分裂,甚至是南北从此彻底分裂成两部份。为何这样讲?
  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十六国乱中华,北方诸胡群起而立,你争我夺,汉人就是最弱小的,王导劝衣冠南渡,北方被抛弃。
  虽然后来北魏统一北方,而且北魏也确实推行了汉化,但再推行汉化,北方的胡化也是非常严重的,鲜卑人一面汉化之时,却又一面把汉人胡化。
  后来结束东西魏统一北方的北周,其实也一样是大行恢复胡化制度的,宇文泰的府兵制也好,官制也罢,很多都是复行胡化。
  而杨坚夺位之后,却开始全面清除胡化,恢复汉魏礼仪,恢复周礼等等华夏文明,功不可没。
  尤其是杨坚称帝不久,便把西梁、南陈灭亡,一统南北,把分裂了几百年之久的南北,重又粘合起来。
  相比起后来的唐宗宋祖什么元宗清圣,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