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驸马爷-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意了吗?”
杜荷一愣,这李世民竟然还没有听懂他的话,这火药是用来打仗的,怎么会是用来释放烟花呢?
于是他再次说道:“陛下,微臣所要制作的火药并不是用来放烟花的。”
李世民停止了大笑,盯着杜荷说道:“不是用来放烟花的,难道这种东西还能用来打仗不成。”
一听李世民说出用来打仗,杜荷当即说道:“陛下,微臣这次研究制作出来的火药当真是用来打仗的。”
李世民这一次也不敢在发笑了,因为杜荷说出来的话,让他心有余悸,难道说这小子真的是研究火药,用来打仗的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有些震惊的问道:“贤侄当真觉得这黑火药能用来打仗吗?”
杜荷微微一笑,总算是让李世民明白了火药的真正用途了,于是,他说道:“陛下,如今我们大唐的火药并不是微臣心目中,真正可以用来打仗的那种火药,所以,微臣才在二郎山建立了军事基地,用来研究可以打仗的火药。”
李世民一愣,提示他继续往下说,只见杜荷缓缓说道:“火药的制作非常简单,无非是一木,二硝,然后就是硫磺,只要掌握了其中配置方法,那么就可以制作出来威力强大的武器,这种武器强大到可以摧毁敌人的城池,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将城门,城墙等轰炸开来,所以,这就是微臣所说的火药,而不是陛下你所说的那种放烟花的火药。”
李世民听完杜荷的话以后,还是有些不相信的问道:“贤侄当真确定世间有这种骇人听闻的武器吗?”
杜荷一愣,当即说道:“陛下,这武器到底如何,陛下到时候只要看一看就知道微臣所言非虚了。”
听了杜荷的话,李世民又问道:“那么朕何时可以看看那种武器呢?”
杜荷沉浸一想,如今火药的配置正在抓紧时间改造着,相信要不了多久,火药就可以制作出来,那么到时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雷,应该不是问题,所以,他当即说道:“陛下,如今火药的配置还在抓紧时间赶制,不过,要不了多久,陛下就可以领略一下火药的威力了。”
李世民当即说道:“既然如此,那么贤侄你就负责这件事情吧,不过,这火药为何要放在二郎山那样远的深山里呢?”
杜荷一听解释道:“陛下,火药的制作途中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微臣才将其放在了深山里,这样即使发生爆炸,也不会对百姓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
李世民沉浸片刻,想了想便说道:“既然火药制作这般重要,那么就派人驻扎在二郎山吧,另外你创造火药,也必须有个名头,不然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干些什么既然你发明火药,那么你那个二郎山火药基地,就称之为火药署吧,你就担任火药署侍郎吧。”
杜荷一听赶紧跪下对李世民说了声谢谢之类的话,李世民又问道:“不知道最近贤侄你说的那种作物玉米长势如何,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熟。”
杜荷理了理自己的头绪说道:“陛下请放心,玉米已经成熟了,今日微臣就会前往杜家村召集佃户进行收割。”
李世民一听玉米已经成熟了,当即有些激动,这可是杜荷亲自说的那种亩产一千旦的粮食,怎能不让李世民激动呢?
于是李世民便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朕就与你一起去如何。”
一听李世民竟然要和自己一起去,杜荷当即有些坐车的说道:“既然陛下要去,那么微臣就先去准备一番,等待陛下莅临。”
杜荷当即出了宫,带着杜亮赶紧的前往杜家村,不到几个时辰,两人与一些家将赶到了玉米地里。
佃户们早已经得知今日二少爷要来这里,因此早早的准备好了,就等着杜荷一声吩咐去收割玉米。
只见这些佃户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农具,又三角叉,有木制镰刀,看到这些杜荷有些哭笑不得。
于是对着众人说道:“众位不要着急,这玉米其实非常好收割,你们只需要将玉米中间这跟玉米棒,摘下来就可以了,这就是玉米的果子,你们听懂了吗?”
一听杜荷的话,这些村民瞬间有些尴尬,他们原本以为,这玉米是要连根拔起的,谁知仅仅需要将这跟棒子摘下来就好,于是,等杜荷一声吩咐之后,佃户们纷纷扬扬的跳进的田地里,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收割工作。
从阿里郎哪里得来的玉米种子,杜荷种了一百亩的玉米地,杜荷其实也不清楚这玉米种子到底一亩能够收多少旦,不过自己已经在李世民面前夸过海口了,说什么最起码一亩地能产五百旦的玉米,而如今看着这样瘦下的玉米棒子,杜荷心里其实也有些怨言,到底能不能亩产五百石,他也说不清楚。
李世民的大队人马,缓缓的来到了田地中央,佃户们一看这采摘玉米的事情,连皇帝都来了,纷纷停下手中的伙计,向李世民行大礼参拜,李世民摆摆手让佃户们继续干活,得到李世民的吩咐,佃户收割玉米更加的欢实了。
不一会儿,一亩的玉米棒子,就放在了杜荷的面前,李世民盯着这么大一堆玉米棒子说道:“贤侄,这就是一亩地的玉米吗?”
杜荷点了点头,又说道:“陛下,莫急,微臣这就让人将玉米搓下来,到时候就知道玉米到底亩产多少了。”
站在一旁的佃户们,已经等不及了,待杜荷给他们示范了一下,如何快速将玉米颗粒弄下来之后,他们便快速的行动起来,没多大功夫,这一亩地的玉米颗粒就出现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弯下腰,激动的抚摸着玉米,喃喃自语说道:“日后,这就是我大唐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了。”
工部来的人,将玉米装好之后,就进行了计量,结果出来之后就连杜荷本人都不相信,亩产竟然达到了一亩七百石,无论如何,李世民都是震惊的,杜荷也是一样,就连跟随在李世民身后这些朝廷官员,也不可思议的看着这些玉米,他们怎么样也想不通,一个小小的玉米,竟然可以亩产七百石。
一百亩的玉米产量总计七万石玉米,不过杜荷没有为此喊到开心,毕竟玉米种子还是要让更多的人种植的,因此,玉米收割完了之后,在李世民的安排下,这些玉米都要运往皇宫,保存在皇宫之中,待来年的话,给各自分发下去,不过杜荷毕竟是有苦劳的,于是李世民仅仅收取了五百石的玉米,剩下的一百石,还是留给了他。
第二百一十五章:民以食为天
李世民带着一脸的欣喜走了,走了之后,杜荷转眼一想,这玉米是成熟了,但是,想要吃玉米稀饭,却必须用到石碾子,这不又马不停蹄的去了一趟东市,找了个石匠,跟在身后的杜亮,也不知道杜荷这跑来跑去的,到底要干些什么,这让他有些郁闷。
杜荷其实要做的东西,非常简单,那就是石磨,要吃玉米,必须要将玉米磨碎,这样才能煮饭使用,因为石磨这种东西,早已经步入寻常百姓家中,所以,杜荷很轻松的就得到了一大块石磨,在杜亮的帮助下,下人们运送着石磨向着侯府而去。
等到了侯府,众人将这石磨放在了前面院子里,得知杜荷带回来一个石磨后,长乐等人也有些好奇,难道说夫君要磨些粮食吗?于是府里几个妻子络绎不绝的前来观看。
这时候,杜荷将一些玉米放在了石磨中间那个孔了,推动石磨就开始转了起来,不一会儿,玉米就以一种小颗粒的形状出来了,不过杜荷对此还是不太满意,于是,又将碎玉米粒放进了孔里,推动石磨转了起来,经过两三次的努力,玉米颗粒终于便的十分的小,已经和后世自己喝稀饭时,那种样子差不多了,于是,杜荷这才满意的将这些玉米,在下人的帮助下,盛到一个坛子里。
杜荷看着长乐等人说道:“估计,你们也没有尝过玉米稀饭吧,今天就让你们尝试一下。”
于是,就将玉米稀饭需要注意的事情,告诉了厨娘,大家都知道煮玉米稀饭的时候,必须不停地搅动,不然的话,玉米有可能会糊在锅底,这样稀饭就会煮坏,就是那种黑黑的,因此在煮稀饭的时候,必须搅动多次,才能喝到香甜的玉米稀饭。
厨娘下去煮稀饭的时候,杜亮带着仆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推磨,推磨是一种体力活,绕是杜荷每日都有锻炼,但是,过不了多久,依旧是累的筋疲力尽。
过了一会儿,厨娘将玉米稀饭,带了过来,长乐,姿岚,雪雁,蓉儿,来玉,王燕,奉珠,朝阳等一人一碗,就连自己那几个小家伙也是一人一碗。
捧起这碗玉米稀饭,杜荷忽然想哭,这样熟悉的味道,在二十一世纪是那样的熟悉,可是,自从来到这里之后,他就没有尝过这种味道,如今能喝到玉米稀饭,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长乐等人小心翼翼的喝了一口,觉得有些甜,比之前那种大米煮出来的稀饭要好一点,估计这是因为她们已经吃太久这种大米稀饭的缘故吧。
府里的下人们,也有幸喝着玉米稀饭,而杜荷更是将这种玉米稀饭的做法告诉了杜家村的佃户们,这个时候,皇宫里的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两人,也是一道喝着美味的玉米稀饭。
此时此刻大唐许许多多的百姓,包括众位大臣,李世民以及后宫这些妃嫔,都在享受着这种神奇的玉米稀饭,他们从来也没有想到,这种玉米做出来的稀饭,竟然是这样的美味。
秋高气爽,玉米的事情到这里就已经落下帷幕,剩下的就是等待着明年,后年,玉米进一步的向着全国蔓延,当然这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也许自此之后百姓们,也不在为饥饿而发愁了,如果说让所有的人都不在为饥饿发愁,那么,对于杜荷来说这个目标太过洪伟,要知道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有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
昨日已经给李世民说了制作火药的事情,而李世民竟然以为自己在二郎山制作的火药是那种烟花爆竹,这让杜荷哭笑不得,或许是现在火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不怪他,毕竟火药是宋朝才开始发明出来的。
而真正的将火药用在战争上,则是明朝朱棣使用的那种火箭,以及火统等等,以前的火统不过是用竹竿进行制作的,不过容易折断,也不怎么好使用。
自从杜荷亲自对炼铁的技术进行一番改造之后,炼铁的技术越发娴熟,虽然仅仅只能制作耕犁,火炉这种小东西,但是,杜荷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制作出来那种清朝时期的火炮。
对于制作这种火炮,火统,杜荷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刘铁匠,公孙亮两人是否能将这种东西制作出来。
凉爽的秋天,长安城在一派萧条的景色,北方这个时候,万物凋零,冬天看来不远了,杜荷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骑着马向着骊山赶去,也不知道最近那些公子哥们训练的如何了。
杜荷原本是想找个武将来训练这些公子哥的,不过放眼整个大唐,好像没有适合的人,无奈之下,军事学院依旧由徐大壮带领着,不过自己的岳父李道宗也在里面监管着这些人。
刚一走进学院门口,杜荷就被挡住了,原因是不知什么时候,学院里竟然开始在进门的时候登记,这让杜荷眼前一亮,心想,这岳父李道宗自从前几日来了之后,竟然实行起这一套制度了,看来自己说出来的事情,岳父李道宗执行的相当不错。
在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后,那其中一人才嬉笑着:“不好意思教官,李大人说每一个人都要这样做,不然非要抽我们不可。”
杜荷微微一笑说道:“无妨,李大人做的非常好。”
军事学院里喊杀声此起彼伏的响了起来,校场上这些公子哥,热火朝天的拿着一把木枪,向着杂草堆成的人形扎去,这也是杜荷的意思。
不过不管怎么样训练,没有上过现场的兵,永远都是新兵,只有经过战火淬炼的兵,才是正儿八经的好兵,可是,这些公子哥到底有几人会上的战场呢?
杜荷没有忘记他与李世民的约定,在过几个月就到贞观十四年了,与李世民的约定也就在年初,一百人对战一百人,也不知道这些公子哥到底会不会赢得比赛。
火药署的事情已经得到李世民的恩准,那就是在军事学院里划一个地方,用来进行研究,杜荷今日早上就派老二来金带队向着二郎山进发,将那些东西,能带来的就带来,带不来的就原地毁灭。
虽说自己最近并没有什么事情,但是,这样许多琐碎的杂事,依旧将自己折磨的头昏脑涨的。
在军事学院待了两天的时间,老二来金才带领二郎山一干人等来到了军事学院。
刘铁匠与公孙亮,瞧见杜荷竟然在学院山下等待着他们瞬间有些感动,两人当即走到杜荷身边,拜见杜荷。
杜荷缓缓说道:“二位不必如此,想来你们已经从老二哪里,得知这次让你们搬到这里的原因了吧。”
公孙亮拱了拱手说道:“微臣已经听说了,不知为何陛下忽然会对此事产生如此大的兴趣呢?”
杜荷暗暗一愣,随即想到,这一切还不是自己说的,如果自己不说,陛下还是会埋在鼓里以为自己想要制作什么烟花爆竹呢?
当然有这番想法,无论如何杜荷也不会对公孙亮说起的,于是,他笑了笑说道:“公孙大哥,实不相瞒,这次之所以将火药研究的事情,放在这里,是因为陛下成立了一个火药署,你也应该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吧。”
公孙亮有些兴奋的说道:“想来陛下估计是琢磨出来这火药的不同寻常了吧。”
杜荷会心一笑,将公孙亮以及刘铁匠请进了学院。
属下们去安排从二郎山的人之后,杜荷带着刘铁匠来到了自己独立的小院里。分主仆坐下之后,杜荷当即说道:“不知我吩咐的事情做的如何了。”
刘铁匠一想,上次驸马爷走了之后,让自己研究火统以及火炮的事情,不过自己制作了几个火炮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样简单,究其原因不过是铁的质量差的太远,不是断裂,就是根本融合不到一起,根本就成不了形状,这如今驸马爷问起,当真是有些担忧。
不过,刘铁匠还是抬起头,如实说道:“驸马爷,属下惭愧,在二郎山几个月的时间,小人制作出来好些个火炮的雏形,不过,很可惜火炮不是从中间断裂,就是根本融合不到一起,要不然就是在最后淬炼的时候,忽然断裂,属下毫无一点办法。”
杜荷暗暗想到,如今这炼铁的技术,看来还是有些落后,可是自己在蒲州的炼铁炉不是已经解决了这样的办法了吗?
于是,杜荷便说道:“火炮之所以不能成功,估计是因为铁的质量太差,难道你没有和蒲州炼铁炉哪里打招呼吗?”
刘铁匠说道:“早些时候已经说过几次了,不过蒲州哪里也没有办法,他们能做的只是将炼铁时间的火温升高,而铁的淬炼,却还是需要我们,我们对于炼铁的质量,估计把控的不太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杜荷陷入了深思之中,没办法,这炼铁的技术,如果不能保证的话,那么火炮的事情,根本就是一个幻想,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待解决了火药署的事情之后,杜荷又去了教堂停了岳父李道宗一堂课,别说,这李道宗到底是经历过战场的,讲起课来虽说不是滔滔不绝,但是,严谨性非常强,看见杜荷坐在后面,李道宗依旧讲自己的,仿佛没看见他一样,杜荷待了一会儿,匆匆的就溜了,毕竟最近的事情太多了,自己实在是忙的不可开交。
第二百一十六章:玄奘说法
杜荷与杜亮两人从火药署出来以后,休息片刻,便马不停蹄的向长安返回,谁知走到半道上的时候,在城门出遇见了清风观的小道士,不用说肯定是李淳风又来找自己。
结果和杜荷预料的一模一样,小道士捎了口音,说是道长李淳风有请驸马爷一聚,杜荷想了想,觉得许久没有见李淳风了,不知道这家伙又有什么事情,还是一个人寂寞,需要人来陪伴他。
待杜荷到了清风观,李淳风与以前一样,百无聊赖的坐在后院的屋子里,打坐,听禅,喝茶似乎与世隔绝一样。
院子里的银杏树叶落了一地,也没人打扫,不过这样萧条的景象,却让人神往,一种与世无争的样子,也凸显了一种荒凉,而李淳风就喜欢这种自然变化的景色。
看见杜荷来了,李淳风睁开了眼,淡淡的说道:“许久不见了,听说你最近挺风光的。”
杜荷坐在他旁边,盘着腿说道:“哎,忙一些小事情而已,不像你,伴随着古灯,手捧***德经,仿佛与这个世界隔离了一般,这样清净的日子,多好。”
李淳风一笑说道:“你羡慕的话,清风观的大门随时为你而开。”
杜荷哈哈大笑说道:“算了吧,我可不是知途迷返的生灵,需要你的点化,再说了,像我这样不尊礼制,胡作非为的人,你也欢迎吗,如今身边多有羁绊,这样的生活与我而言,不适合。”
李淳风看着门外那飘飘落地的树叶,说道:“哎,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像你这般活着多累。”
杜荷当即说道:“还说你是一个修道之人,竟然连红楼梦里的话,都说出来了。”
李淳风尴尬的笑了笑说道:“这句话能代表我此时的心情而已,并没有其他意思。”
杜荷看着他问道:“你找我来,不会就是找我解闷吧。”
李淳风淡定的说道:“来找你,就一定要有事吗?”
杜荷一愣,摇了摇头,说道:“好吧,那我就陪你说说话,省的你孤独寂寞。”
李淳风无奈的看着他说道:“今日来是给你介绍一个朋友的。”
杜荷一着急说道:“不会又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吧。”
李淳风瞪着他说道:“你以为这穿越就跟买菜一样,谁都可以这样的。”
杜荷哑口无言,只听李淳风望着门口的方向看了看,说道:“他来了。”
只见没过多久,真的从院子外,走进来一个身穿袈裟的和尚,饱经风霜的脸上,吐露着一种坚强,个子不高,进来的时候,对着两人双手合十说道:“贫僧见过李道长,这位施主。”
在杜荷愣神的瞬间,李淳风早已经走到了门口,将这僧人请进来屋子,说道:“大师光临寒舍,小道荣幸之至。”
两人寒暄一阵,和尚看了看杜荷,双手合十行了一礼,当即问道:“阿弥陀佛,不知这位施主是……”
杜荷上前说道:“大师不用多礼,在下不过就是这世俗中的一个凡人俗子而已。”
和尚一听,有些惊讶的说道:“施主此言差矣,任何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人生而不同,但是,尸身都是一样要归位尘土,在出家人的眼里,君王天子,又何尝不是凡人俗子,”
杜荷轻轻一笑说道:“人虽说生而不同,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衣食无忧,富贵荣华是需要努力的,而且,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吗?”
那和尚闻听杜荷此话,想了想便说道:“金刚经所言,一个人生前尽善,多行善事,死后投胎必进富贵人家,也就不用靠自己奋斗了,而那些恶事做尽的人,则沦为畜生之道,下世只能沦为畜生,任人宰割,所以,我们当行善事,多给子孙留福报。”
李淳风看着两人,微微一笑说道:“大师一番话,让贫道顿悟不少,不过,在下认为,修行在于个人,有些人即使经常做善事,也不一定能投个好人家。”
和尚沉浸片刻,说道:“万法归宗,自有其道理,想当年贫僧历经沧桑,九死一生,才到达天竺,取得无上真经,方能回到大唐解救世人与水火。”
说到这里,杜荷有些震惊,听这和尚说什么天竺,难道说这个其貌不扬的和尚,就是唐僧,唐三藏吗?
杜荷想到这里,盯着和尚问道:“敢问大师可是那从天竺取经回来的玄奘法师。”
玄奘微微一笑,说道:“阿弥陀佛,贫僧正是玄奘,不知公子何以听的贫僧的名字,要知道贫僧可是前几日才偷偷回到长安的。”
杜荷一愣,还真的是唐三藏,可是,这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也有不同,按照历史上真正的说法,唐僧是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的,一直到645年才回来的,而现在贞观十三年,是643年比之前竟然提前了两年。
杜荷当即说道:“大师历经千辛万险,从天竺取回真经,理应得到全国百姓欢迎,为何却偷偷回到长安城呢?”
玄奘摇了摇头说道:“贫僧乃是一化外之人,这些虚名不过是给贫僧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烦恼,所以,贫僧觉得还是悄悄的走,悄悄的回好一点。”
杜荷暗道一声,我操,这与历史上整个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李世民率领百官相迎的情景又不同了,难道说现在这个唐僧真的与之前历史上那个不同了吗?
之前那个唐三藏可是受到了李世民亲自接见,记得唐僧回乡去见自己那个唯一的姐姐的时候,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治,亲自送唐僧出城,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唐僧改葬自己父母的时候,竟然有上万人相送,我的天,这简直是荣幸之至。
可是如今这个低调的唐僧,却让杜荷有些搞不懂了,于是他说道:“大师为了解救千万世俗中人,远去天竺取经,如今竟然这般低调,教在下佩服至极。”
唐僧微微一笑说道:“贫僧取经就是为了解救世人,而之所以悄悄的去,悄悄的回,则是不想被那些世俗琐事缠身,贫僧只想尽快的将那些经书翻译出来,开坛说法。”
杜荷想了想说道:“大师佛法高深,普度众生,相信这些经书一定会在我大唐发扬光大。”
唐僧道了一声佛号,只听李淳风说道:“贫道一直以来是敬佩大师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是贫道,真的做不到前往天竺取经,大师,为了解救万千生灵,只身一人不远千里的前往天竺,这种精神贫道佩服不已。”
唐僧道了声:“求取真经是贫僧心中恒久不变的想法,现如今世俗中人,善恶不分,贫僧只愿这大乘佛经能普度众生,还世间一个朗朗太平。”
杜荷叹了一口气说道:“对于佛法在下知道不多不过在下这里有一首偶然得来的诗,可请大师品鉴一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闻听此话,当即有些震惊,口中默默念着杜荷道出来的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念完之后,当即站了起来对着杜荷说道:“原来施主也是一个佛法高深之人,贫僧真是有眼无珠,请施主赎罪。”
杜荷抬起头,看着唐僧说道:“大师,多礼了,在下不过是从别处听来而已,对于佛法可是了解不多,还望大师指点一二。”
唐僧连忙说道:“岂敢,岂敢,施主已经到了顿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方得到高人,贫僧至今未曾摸得着顿悟这一阶,怎敢在施主面前指点迷津呢?”
杜荷一愣,自己不过是说了一首诗而已,怎么就进入顿悟阶段了,这无论如何也让他想不通,不过其实,也不怪唐僧,关建的问题就是他说出来的这首诗。
唐僧缓缓说道:“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施主说的就是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唐僧继续说道:“明镜亦非台,就像施主所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说到这里,唐僧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施主最后一句,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杜荷闻听唐僧这一番话,暗暗想到,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第二百一十七章:唐僧拜师
一首小小的碣诗,让两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不管杜荷说的有多么的深刻,亦或是说的道理有多么深,他自己都不觉得,毕竟,他从来没有对这首诗做过多么深的理解,不过这样的诗,在唐僧看来,并不是这样简单,他认为往往简单的东西,能有其深刻的道理。
杜荷看着两人,想了想说道:“在我看来,这首诗也可以这样理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唐僧仔细的想着杜荷这番话,默默无语,今天杜荷给他的震惊,实在是太多了,他还在慢慢的消化。
杜荷继续说道:“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唐僧想了想接话说道:“贫僧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犬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