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督师-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皆未能实行。据《梦余录》所载,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穆宗才同意大学士高拱建议,从举人中选任,就选者必稽其年貌。凡五十以上者,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
府县的杂职尚有医学,阴阳学,僧网司,道纪司。这些都是有官而无禄,是明代创制而为清代相沿不革。
◎儒学
关于地方学校考课之事,自宋代设提举学事司始,元代则设儒学提举司,都是地方高级督学之官职。各府、州、县分设教授、学正、教谕。明初沿之,置儒学提举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各州学正为未入流(以前为从九品)。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儒学训导位在杂职以上。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诏天下学官,凡在本籍任职者,一律改授旁郡州县。
明代儒学,府设教授1人(从九品),训导4人。州设学正1人,训导3人。县设教谕1人,训导2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协助其工作。
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始设提督学校官,又有都司儒学(洪武十七年始置于辽东)、行都司儒学(洪武二十三始置于北平)、卫儒学(洪武十七年始置岷州卫),以教武臣子弟。俱设教授1人,训导2人。河东又设都转运司儒学,其制如府。
至于考选生员入学之事,明初本未设专官,中期以后,才由御史提督两京学校,以按察司副使、佥事为各省提督学道。不仅生员,连府州县教官也归其考核。
◎地方军职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仓库、草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镇抚2人(从六品)。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为四,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万历间,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至明代末年,总兵官增置繁多,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州、县制相同。
◎整顿吏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徵召天下之贤才为府州县官,并敕命给予新授的郡县官以厚赐,鼓励其自知廉耻,冀到任之后,无扰害生民。据《昭代典则》载,洪武元年,太祖对新授北方县令说:
新附之邦,生民凋瘵(zh4i,音债),不有以安养之,将复流离失望。尔等宜体朕意,善拊循之,毋加扰害。简役省费,以厚其生;劝孝励忠,以厚其俗。能如联言,不特民有受惠之实,即汝亦获循良之名。
又据《典故纪闻》载,洪武年间吏部选用了一批国子生为六品以下郡县官,太祖诏谕之说:
事君之道,惟尽忠不欺;治民之道,惟至公无蔽。凡一郡一邑之民,必有饥寒不得其所者,有狱讼冤抑者,有贤才不举者,有豪猾蠹民者。汝等到任,能不为私欲所蔽,人言所惑,则方寸自明,而诸蔽可息。一牵于私欲,而惑于人言,则冥然如坐暗室,饥寒者无由获济,冤抑者无由伸理,贤才壅蔽,而豪猾纵横,则为废职矣。古人有言:人始入官,如入暗室,久而乃明,明乃治。汝等切记之,毋为人蔽惑也。
当时,天下之府州县官,凡廉能正直,不畏权势,考课得最者,则越级擢用。据《明政统宗》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新化县丞周舟以廉考课得最,升吏部考功主事。后其县民萧俊等诣阙奏言:“自舟去后,民被扰不安”。为安定县民,太祖只好改诏,再令周舟为新化县丞,并令礼部宴赏遣之。又《昭代典则》载,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宁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马仁生到慈溪县巡察,府吏不遵守该县法规,被慈溪县丞秦仲彰械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为宁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为慈溪县丞。又《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正,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
朱元璋目睹元末政治**,官吏贪污的种种弊政,在他建立明王朝以后,就特别注意整顿吏治。《典故纪闻》记载他曾对群臣说:
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当体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犹人行坦途,从容自适;苟贪贿罹法,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可不戒哉!
朱元璋对官吏的考课非常严格,除了采取赏罚措施外,还辅之以严刑峻法。他执法很严,还在农民战争时期,因当时粮食困难,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酒禁,应按禁令惩治。这时胡大海正在浙江绍兴一带打仗,都事王恺便建议不要杀他儿子,以稳住胡大海。朱元璋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①,竟亲自抽刀把胡大海的儿子杀死。明王朝建立后,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丞相李善长为其求情,朱元璋不仅不允,反而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处李彬以死刑②。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和用法之严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据《草木子》及《明朝小史》的记载,他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就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边,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边,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知所警惕。
明代统治者对官吏的严格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贪残殉私,横征暴敛,对人民是有利的。但明代君主对待官吏的残暴,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古代,低级官吏虽然也有被责杖的,但毕竟为数极少。而明代统治者在处罚官吏时却使用了一种残酷的“廷仗”。廷仗本无法律规定,只要官员违忤旨意,惹得皇帝不高兴,便立即拖下鞭打杖责,不少官员被活活打死在鞭杖之下。连朱元璋的亲侄儿,曾在南昌保卫战中为他坚守孤城,苦战八十五天的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的罪名被鞭死。廷仗行刑的地点在午门前的御路东侧。行刑时,众官员陪到午门外西墀下,左边是太监,右边是锦衣卫官校,下列旗校数十人,都是臂带袖套,手执木棍。监杖的司礼太监宣读完命令后,旗校就用麻布兜将犯人的肩脊以下部分束起来。用绳子捆住两脚,四面牵曳,犯人俯卧,让大腿受杖。这时,左右厉声高喝“搁棍”,就有一个执棍搁在犯人的大腿上;喝声“打”,就开始用刑。每打五棍,就换一个人打。如果要置犯人于死地,监杖人就喝令“着实打”,或“用心打”,于是,受杖人就无生还。据说锦衣旗校行刑时,只要看监杖的司礼太监的两只靴尖,便知犯人是活是死。如果两只靴尖向外成八字形,那么他们就不会将人打死。如果靴尖向内一收,就把犯人打死。正德(公元1506—1521年)以前,凡受杖的不必剥去衣裤。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时,把犯人的衣裤剥去受刑,此后被杖死者就更多了。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群臣劝谏武宗皇帝不要到江南游玩,惹得武宗大发雷霆,把劝阻的大臣146人统统施以廷仗,当场打死了11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因议论追尊其父的帝号向题,对敢于忤逆旨意的群臣也大动肝火,下令廷仗了134人,当场打死了16人。这两起是明史上最大的廷仗案件。中期以后,法纪松弛,赏罚不明,真正贪酷不法的宫吏,往往反而罚不当其罪。
◎封爵
明代除宗室以外,文武有功之臣及外戚之封爵有公,侯,伯三等,只有岁禄,而无实际之封邑。但后世可以袭封。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分为四等:(一)佐太祖定天下者,称开国辅运推诚;(二)从成祖起兵,称奉天靖难推诚;(三)奉天翊运推诚;(四)奉天翊卫推诚。武臣称宣力武臣;文臣称守正文臣,岁禄以其功劳大小为差。凡封后而又立功者,或进爵或增禄。受封而有贤才者,充任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掌佥书,南京守备,或是出充镇守总兵官。才德低下者,则食禄奉朝请而已。凡年幼而嗣封者,则先入国子监读书。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定外戚封爵不得世袭,或有世袭一、二代者,则出于特恩。
第162章 帝王的心思
御书房里,虽然已经是三月,但依旧阴冷阴冷的,似乎春风忘记了这里,放在书案上的劣质茶叶也已经如冷水一般,不能给崇祯带来一点热力,放下一本奏折,用冰冷的手搓搓麻木的脸,端起茶水,想要召唤小太监给自己换上些热的,但想想,也就算了,再看看面前堆积如山的奏折,无奈的摇摇头,便又拿起一本来。
这奏折太多了,自从自己开了言路,准许五品以上官员上书言事开始,不单单是这京城里,就连地方上的个五品官员也纷纷上书,其中有说正事的,但大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按照吕汉强说的,纯属就是为了刷存在感的,还有就是狗屁不通,连篇累牍的,看到最后也不知所云的。
但这些还必须得看,万一这些里有说正事的呢?遗漏了岂不耽搁了大事?
耐着性子又批阅了几个,实在是口渴的厉害,伸手端起不远的茶杯,送到嘴边喝一口,竟然是热的,抬起头时候,正看见王承恩端着茶壶站在自己的面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书房里已经掌起了灯,那王承恩橘子皮一样干瘪的老脸,竟然在烛光里闪动着一抹深红。
放下笔,站起来,活动一下麻木的腰腿,随口问道:“回来啦?”
“老奴回来了。”王承恩笑眯眯的躬身回答,然后放下茶壶,简单的收拾起书案上散乱的奏章。
“会议开的怎么样?还算顺利吗?”崇祯便舒展着麻木的腰腿,便随便的问道。
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王承恩就笑着道:“顺利的很,吕汉强不愧为是个干员啊。”
“怎么?”知道吕汉强是个能人,但被王承恩夸上一句,绝对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崇祯倒是来了兴趣。
这时候,整理完桌案散乱的奏章的王承恩笑着在袖子里拿出一摞文稿,双手递给崇祯:“今天老奴主持召开了这个商行会议,但老奴谨遵皇上吩咐,只是带着耳朵听,带着眼睛看,带着心去琢磨的旨意,观察了整个会议的过程,也看了吕汉强主持的整个会议间的言行安排,因此,老奴的评价就是,吕汉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干员,忠臣。
第163章 忠臣 奸臣?(三更)
一个商行里,突然多出来个监督司,这让崇祯很是吃惊,如果在算上情报司,这样一来的架构,就和朝廷的架构相仿了,他吕汉强是什么意思?
王承恩见崇祯面色不善,忙将督监司的职权交代清楚,这才让崇祯舒了口气。还好,这个督监司不过是纠察风纪,清查账目,拿办贪污的,这个在大一点的商行都有这个机构,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
“那还有一个部门呢?”掂量着手中一个折子,崇祯继续问下去。这个折子是一个御史弹劾吕汉强伺宠而骄,对百官没有礼仪,要求他给与吕汉强严办。
这样的折子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借口几乎就是一种百官对吕汉强的无力指责,崇祯已经见怪不怪了,在他看来,还不是一些无能为力的哀鸣狂吠?现在读起这样的折子,崇祯有种可笑的感觉。
“在商行总部,总办之下又设立了一个总务,总管总部各种琐事,以便让我这个总办和协办总管能抽出身子全力应对商行业务。
“滑头。”崇祯笑着摇摇头。对于这个新名词,崇祯倒是能接受,在他认为,这不过是吕汉强想要耍滑偷懒罢了。
细细的在心中撸顺了下吕汉强的规划设计,也不由得暗暗点头赞许,“还是精于财货的人,就这几点,便将一个巨大的商行规划的井井有条,显现出与其他商行间的巨大区别,如果按照这种分清职责,互相监督的办法运行,那这个商行想不赚钱都不行啊。”
放下这个感慨,崇祯似乎是漫不经心的问道:“这些部门的人选都是谁?”
王承恩忙恭恭敬敬的将吕汉强的安排汇报了,这倒是让崇祯很是出了意外。
“怎么?除了那个监督司之外,其他的负责人都是原先会同馆的老人?其中,没有你推荐他就安排了我们的人?”
王承恩郑重的点点头,“是的皇上,他所任用的人,都是熟悉各部门运作的,其中我们的人是在他征求懂行人的时候,自己站出来毛遂自荐,而后被他毫不犹豫的就任用了。
第164章 反思(第一更)
吕汉强这次是真的喝多了,那么十几条汉子灌自己的酒,而且为了笼络他们自己还要每到必干,即便前世再是酒精考验,不醉都没有天理了。
最后吕汉强记得的是,在自己和王承恩说悄悄话的时候,彻底的吐了他一身,但好像王承恩高兴的跟个什么似的,也没有半点怪罪的意思。
不过这一吐,倒是让他清醒了不少,被长随和三叔架上马车,吕汉强就醒了几分,在晃晃悠悠里,再喝了一壶凉茶之后,酒就彻底的醒了,看来不是酒精沟兑的酒,就是好啊。
坐在车里,努力的回想起自己和王承恩说的话,似乎没有什么不到位的,也就释然的长出了一口气。和一个多疑的皇帝处事,还真的难啊。
马车晃晃悠悠的走过崎岖不平的帝都街道,摇摇晃晃的走动中,酒精不但没有麻木自己的大脑,反倒是让自己的神经变得无比跳跃兴奋。吕汉强就眯着眼睛,让自己的思绪飞扬了。
当初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满脑袋想的就是怎么赚钱,怎么为将来跑路做最最充分的准备,然后培养自己的弟弟妹妹,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光明而无忧虑,让娘能够平安喜乐的陪着自己过完**的封建社会的下半生,让小黄能平平安安总是生活在骨头里,但命运这玩意的力量强大到你不服气不行。
自己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历史,也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这个历史。尤其自己一直认为自己不改变历史可能更好一点,对历史更负责任一些。这一改可能就迷失,不是,是丢失了自己,后世改变了,那还有自己吗?如果没有自己了,那这个穿越来的人又是谁呢?如果现在是真实的,那只能证明自己没改变历史,那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是枉然,不过是一场无用功夫罢了,那自己这时候辛辛苦苦的,不是白玩了吗。这简直就是一个让人晕头转向的悖论。
但是,历史其实还是被自己上蹿下跳的改变了,第一个改变的便是这时候弄出来的在改变了自己生活,让自己日进斗金的同时,也让百姓官员,看到了一个新鲜的事物,并且大江南北已经有人纷纷效仿,已经成了自己大明新闻南京分部的强劲对手,而且胆子还比自己的大,简直就成了南京那些御史们骂大街的阵地,
广州那里也由几家书局联合出了一份吕汉强都冲动的想去调查下,是不是日本人的渗透,而其他通衢大邑也纷纷有五花八门的名字的报纸出现,虽然良莠不齐,但毕竟还是出现了,如此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智的开启,对社会的促进早晚会实现的。
第165章 推心置腹(二更)
吕汉强与赵梓谈论起今日人事安排,赵梓就将身子往后一仰,笑着道:“可笑那王承恩虽为内相,却不懂得要害,这十几万人的商行,连锁客栈,车马行,邮政递解,还有那什么武装家丁,其实都是虚无,而真正的命脉却是这个监督司,他还以为东主您是将最得罪人的给不出去,只能自己揽下,哈哈,可笑短视啊。”
吕汉强也笑着道:“既然先生知道此处关节,那么还望先生上心。”
“这个是自然,只要我替东主死死的抓住财务审核这一门,在随时整顿风纪,由风纪而培养气势,由气势而转变风气,这不能不说东主好大的手笔。”
吕汉强就笑着摇头,却也不置可否。
赵梓看了眼吕汉强,再次笑着道:“现在,近百京城内外看着和东林走不出前途的底层官吏,都被东主以商行的利益紧紧捆在了身边,这样,您就摆脱了您现在孤臣的尴尬处境,有了自己势力范围,更有死心塌地为您在朝堂上说话代言的王侍郎,其实也算是为皇上再树立了一个集团,这正好方便皇上玩皇权需要的平衡,这样,东主就安全了,最少是现在安全了,而这个安全期,怎么着也要三五年吧,而这三五年之内,皇上为了平衡东林势力,毕竟在您身边这些追随的小官吏,逐渐提拔一些他认为有能力的人上位,那时候,大家看到追随您的人,不但在巨大的商行能分得红利,还能深得皇上体恤,一路升迁,那时候,投奔您门下的,将更加趋之若鹜,等以后皇上感觉您尾大不掉的时候再下手,可惜,一切似乎都晚了。”
吕汉强就笑着听,然后等赵梓顿下话题,便问道:“先生说的是,利益才能最终捆绑住人,而东林大佬只想要人摇旗呐喊,却不与人家利益,只是一些空泛的,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圣人言语,怎么能真正团结底下那些跃跃欲试的基础,而一旦基础丧失,东林也就没了左右朝堂的能力啦。”
“圣人言语?屁。
第166章 尽在掌握(三更)
听了吕汉强大逆不道的话,赵梓没有揍吕汉强,反倒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给吕汉强深施一礼,诚恳的道:“愿追随先生一生。”
李汉强就很惊讶的看了再看赵梓,然后再不相信的看了再看自己一阵,实在是没发现穿越者该有的王八之气。但细细想来赵梓的出身经历,也就释然了,屡试不第的家伙,尤其还是自视甚高的家伙,多少都有点少不得志,对这个**的王朝有点怨气,因此上听吕汉强这多少有点大逆不道,多少有点狂妄自大的家伙的言行,就有种知音的感觉,就都想借助一个能人,好让自己展现一下自己的才华,比如宋时投奔西下的老张,比如汉时投奔单于的太监,比如投奔那谁的谁,都是这种人。
“追随不敢当,我们就是相互扶持,走完这一段坎坷,希望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吕汉强淡淡的道,“不过刚刚说的话,也就是你我可说,外人是无论如何也是一个字也不要提的。”
“东主放心,这个思齐省得。”赵梓保证了一下之后,再次坐到吕汉强的对面,将身子探出来,谨慎的建议道:“还有就是王方的情报司,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毕竟手中掌控最及时的情报,对我们来说,也是百利无害的。”
情报的重要,在后世里,吕汉强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更家重要,因此,他安排王方当了这个情报司的副手,其实也就有这目的在里面的。
“王侍郎与王方在那晚进了我的家,也就在利益上和我捆绑在了一起,这次朝堂,他公开与东林对敌,也就没了后路,而我顺势将他王万全从五品小官一下子推到高位,其实也是在断他后路,现在他是想也要跟着我们干,不想也要跟着我们干,要不,他就是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结果,这一点,我想精明入王方,必定能看的出来,也不需要我去提醒。”
赵梓点点头,对吕汉强的分析表示赞同。
“这次您推荐王方做了情报司的督监,那个王侍郎当时面对皇宫扣头却不与您施礼,看着是对皇上提携他的儿子感恩戴德,其实他做的非常好,也正是这样做,我才看出,他是真心倒向了东主您。
第167章 家宴(第一更)
还好,这顿饭没有打起来,吃的倒是很和谐,两个女孩还是姐姐妹妹的在嘴上不落下风,两个小胖倒是安分了许多,还懂得互相谦让。
吕汉强午间的庆功宴喝多了,这时候头还在隐隐作痛,肚子里更是吐的没有半点东西,于是就捧着一个小碗米粥慢慢的喝。
小丫被特殊的允许上了桌子,就趴在吕汉强的身边,边吃着被两个姐姐堆的小山一样高的饭菜,一边歪头往外看,“哥,小黄还是不吃饭,就连给它顿的肉骨头都不吃,哥,你发春的时候可是什么都吃啊,小黄发春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啊。”
这句话立刻让桌上的两个女孩包括吕汉强大囧,娘就笑着拍了小丫的脑袋一下,“小孩子快吃饭,不要乱说。”然后笑着给吕汉强找台阶:“我儿,近日那皇家商行筹办的如何?”
被娘解了围,吕汉强赶紧放下挡着脸的饭碗,笑着道:“娘,今天开了一个庆功会,会上说了几个办法章程,当时王承恩也在,因此得到皇上批准应该是没什么的。”接着就将自己的规划向母亲说了,放下饭碗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面前再次多了一碗粥,看去的时候,不是月奴,而是如雨。
心中小小的幸福着冲不再扭捏而变得自然的如雨,吕汉强给了他一个温馨淡定的笑容,这种笑容看在娘的眼里,就只剩下幸福了。由于有了这个幸福的笑容,于是,吕汉强的面前就又多了一碗汤。
“不过这里有两个事情怕是不好弄。”看着面前砰的一声多出来的一碗汤,吕汉强就只能苦笑着面对那个张大县主了,“你能不能温柔些?这汤都飞溅到我的衣服上了。一边不漏痕迹的整理被汤水飞溅了的衣服,边不着痕迹的继续道:“一个是车马行需要武装押运,也是没办法,现在南方还好点,但北方连续三年大旱,已经是颗粒无收,因此杆子流民满地,不用武装押运就不能通行。”
“那就再在商行里成立镖局啊,那样,不还是一种收入吗?”世子小胖子呼噜噜的喝着汤,抹下嘴大大咧咧的说。
第168章 开张大吉
正如吕汉强所料,有王承恩在居中说和,崇祯完全同意了吕汉强提出的人事任免以及各项举措,这样一来,皇家驿递商行就可以顺利开张了。
随着各地省级和通衢大邑原先驿站的署丞纷纷进京,商行大会的召开就在紧锣密鼓里筹备起来。
这次,有了当初的预备会议,上层的安排已经就绪稳定,因此吕汉强也就轻松了不少,老方和赵良担当了主要的角色,赵良和老方还和那些各地的原先的署丞也或多或少的有些交集,安排处理起事情来也算妥帖。
尤其这次吕汉强在招待上,舍得在他们身上花钱,用尽了拉拢怀柔的手段,彻底的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商行与原先驿站的不同,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吕汉强这个协办的恩情,因此,在不知不觉里,大家的心就向着吕汉强了。
当天大会的时候,却显得简朴了许多,这也是吕汉强特意安排的,因为在这接近二百多号的人员里,可是有一百多位掏银子的股东,这要是按照这个时代的样子,搞得无比奢华,那么就会让股东们腹诽,这是拿着自己的钱糟蹋,就会让那些股东怀疑这个商行的赚钱能力。
真正召开的时候,在座的不但有三十几位各地原先的署丞,现在统称副总管,还有一百多位股东也在,吵吵嚷嚷的差点将会同馆大堂掀翻。
这次大堂彻底被搬空,在靠北面的台子上,摆放一溜长桌,那是主席台,是为商行领导安排就坐的,在台子的下面,摆上一排排入后世开会时候的椅子,前面也是一溜长桌,对着每个椅子,放着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别无他物。
对于一排排的椅子,一人一壶清茶的待遇,只有那些先后赶来的副总管的人疑惑于招待的冰火两重天,但全部的股东却心中不觉安心,这才是想要赚钱的样子吗,不浪费奢靡,这样才让大家不再担心大家的股本,被上面这些操纵者公吃公喝了。
人员早已到齐,看看时辰,吕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