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督师-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茄幽源竺嬖儆懈龉饣罚跃褪鞘ト耍龅模嫡飧龌暗娜艘菜闶且桓鍪ト税伞

  

    原先会同馆的大堂,这时候再次收拾出来,成为商行的总部议事厅,原本诺达的三进十开间的大堂,这时候已经拥挤不堪,吵吵闹闹的人头攒动,恢复了昔日的辉煌,就连老方想要上靠北墙的台子上,向吕汉强汇报点东西,都要被挤得的东西全,最后竟然是光着一只脚。

  

    “协办大人,这人也太多了,是不是想想办法分流一下?”气喘吁吁光着一只脚的老方焦急的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头:“可别挤出来什么人命啊。”

  

    吕汉强就微笑着端着茶碗看着底下的脑袋,在他看来,那脑袋上一个个都顶着一个个巨大的官字,还有就是无数的银子。

  

    利益这东西真是好极了,他不但给人带来温饱的同时,更给人带来集团的温暖,是的,是集团的温暖。

  

    实际上,在这世界上,团结和分裂,明争与暗斗,其实都是利益在作怪,我不敢腹诽三国里的那个义气千秋的三兄弟的情意,但我想,若是三人没有建设一个帝国的巨大目标,成为皇上公侯的巨大利益,我不看好他们能走多远,那三位千古传唱的标杆都如此,更何况小民?

  

    看着下面的脑袋,站在前面的,都是现在大明的现任官员,这时候,正围在刚刚连升三级,不是,从五品升为三品,这其中是从四品,四品,从三品,三品,哦,对了,是连升四品的王博士,现在应该叫户部王侍郎的身边,那是慷慨激昂的一塌糊涂,都要拿出身家性命,包括老婆本来附吕汉强他这个五品官员的尾翼。而现在从五品一跃而三品的王侍郎,正春风得意的在那慷慨激昂的演说,简直就拿自己当成吕汉强一党的第二把手,一个三品大员却时时刻刻看着一个五品小官的眼色,这多少有点诡异。

第156章 孤臣 还党

 王方,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英挺的少年,就在前天晚上,悄悄的带着老爹登门拜访自己。当时自己还以为是一个不第的士子,上门请教什么狗屁的诗词歌赋的事情,却不想,这少年进来开场就指出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并且侃侃而谈他对皇家驿递商行前景的看法,虽然大部分都还有自己在报纸上刊载的思路影子,但也绝对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最主要的是,他建议利用这次商行募股的机会,结连一党,一为皇上,为天下做一番事情的大义,更主要的是,给自己摆脱孤臣悲惨结局的一个办法。

  

    当时吕汉强深以为然,也为这个小子能够和自己这个穿越者有共同思想而赞叹,于是试着招揽他于麾下,希望能成为自己的助手,结果这个小子竟然当场拜倒,甘愿从此追随。

  

    答应从此追随,这绝对不是一个小小的说法,在大家都知道吕汉强被皇上和东林合力弄成个孤臣,也都知道历史上孤臣的下场的人,都不看好吕汉强的前途,而这个和自己一般大小的青年就这么义无反顾的投身这里,真的是要绝大的勇气,更正确的说,是要有绝对理智的判断。

  

    在自己与他深谈之后,吕汉强就将他委以皇家驿递商行行走的职衔。

  

    “孤字是少的意思,但你看看外面,足足有上百官员吧,这还是孤吗?孤臣还党了,这名字怎么听着怎么就别扭。”吕汉强哭笑不得的嘀咕。

  

    王方微微一笑道:“家父的意思是,大家既然都是孤臣,都是一心为这大明做事情,结果势单力薄,只能隐忍,因此也做不出什么大事,而孤臣的下场也都不是太好,但我们一旦结连成一股正义的势力,便可为这天下做更多的事情,正所谓抱团取暖就是这个意思。”

  

    吕汉强点点头,“不过声势别要闹的太大,也不要凭借义气用事,现在国朝危如累卵,内忧外患的,可不能再闹党争而让国朝再伤元气啊。”

  

    王方听吕汉强毫不避讳的和自己说这与满朝不和谐的声音,当时心中感动,这证明吕汉强已经将自己纳入心腹范畴,而这时候吕汉强势力初成,正是缺少人手的时候,谁先占了这个位置,谁以后就是这个集团永远的核心,那时候,便是得展报复的大好前途。

第157章 人事安排1(三更)

 会同馆大堂,今天吕汉强召集了所有在京的驿站原班人马,包括赵良老方等等召开一个会议,先向他们通通风气,也好为即将召开的全国驿站署丞大会做个准备,这就有点预备会议的意思。

  

    这一说要开皇家商行预备会议,原先根本就不见影子的总部头目,这时候就如同在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林林总总的竟然有十几人之多,有的人,连赵良这个原先的少卿都不认识,不过人家拿着也不知道从第几代传下来的告身出来,你还就得认。

  

    不过这十几个人的着装形象也是各异,有的大腹便便脑满肠肥,一看就是巨商大贾,有的短小精干精神饱满,也算是小有所成,还有两个衣衫褴褛,虽然努力的拾掇的干净,却也透漏出生活的窘迫,其中还有一个干脆抱着扁担,就蹲在门口,一看就是一个苦力,都是听说裁撤了驿站变成皇家商行,希望能在这体面的商行里掏碗饭吃。

  

    吕汉强倒是没有歧视任何人,大家来了就行,反正自己这里也缺人手,皇宫里倒是有大把的人手,但想想这十几万人被一群肢体不全,心理变态的人打理,那绝对是有赔无赚的结果,自己还想要在这里每年弄上个百把万两花销呢。

  

    于是在坚决拒绝了王承恩要用太监执掌权柄经营之后,吕汉强就再次招揽了原先的人马,组成只受监管,而自己运行的班子。

  

    这次王承恩和崇祯倒是放权给了他,这主要是因为这想法是吕汉强提出来的,自己还真就不懂,他们也不想赔钱而想赚钱,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他们是有切身体会的。

  

    既然自己组建班子,当然就要用上自己贴心的人,于是自己的张管家,师爷赵梓,新任行走王方等列席参加。而高坐在上首的,赫然便是王承恩这个商行总办。

  

    当然,王侍郎还是不请自到,喜滋滋的早就将自己作为这商行中的中坚。

  

    没有想象中开堂的森严等级,王承恩也没摆他内相的架子,也没带小太监侍候,就那么眯着眼睛悠闲的喝茶,摆出我就是来监督看着的,剩下的随你们怎么弄的架势。

第158章 人事安排2(一更)

 

  

    吕汉强真的没想到,在自己的手下,竟然还有开客栈的名义上的寺丞,看这位吃的脑满肠肥的样子,他的客栈绝对还开的挺成功。

  

    至于这位聪明的人之所以放弃大好的买卖不做,而甘心回到商行来,其心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驿籍卑贱,而且世代相袭,没有皇上的****是绝对不能脱离籍贯的,而让皇帝为一个卑贱的驿籍脱籍,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按照规定,这样的贱籍的子子孙孙是不能参加科考的,更不要说做官,这次有了皇上裁撤驿站,让他们获得民籍,这是为子子孙孙所改变的唯一机会,怎么不让他毅然回头?

  

    还有一点,那就是当时的商人地位都低于妓,女,别看每个成功的商人都人五人六的,但一个小吏就可以让你瞬间家破人亡,而且你还没地方说理去。那书友提出,那东林不是很照顾这些商贾吗?错,他们照顾的是他们家的的生意,而这些外人要拿出十倍税收的捐来,当然,捐是不入国库滴。

  

    因此这位寺丞一预见商行会获得巨大的收入,将自己全部的家资就投入到又有稳定收入,有无盘剥风险的商行里来,这绝对是最英明的选择。

  

    “既然你对客栈经营有经验,我便报请王总办请皇上恩准,你就做这连锁客栈的总管。”然后笑眯眯的盯着已经浑身颤抖的魏宏达,“你可敢挑起这重担?”

  

    “属下——”

  

    吕汉强打住魏宏达的话头,突然严肃起来,一字一句道:“且慢答复我,你要知道,担子既然交给你了,不是让你享受清福,而是要奔走这大明天下,即便是穷山恶水,只要有我们一个驿站在,你就要适当的时候赶到,指点经营,整顿环节,若是一地出现纰漏,说不得我饶过你,王总办那里却是通不过,你可想清楚了再答复我。

第159章 人事安排3

 对武装镖局这个要命的问题,吕汉强说有变通办法,不单单是龙威,就连王承恩也放下茶碗,企盼着他拿出的法子。

  

    吕汉强就继续踱步,慢慢的开口道:“不如这样,反正我们各地驿站的驿卒都是经过训练的青壮,不如我们请求皇上发给他们刀枪,武装起他们,不但可以保护客栈驿馆安全,更可以组织起来对沿途经过的车马行进行保护,尤其当地驿卒一定熟悉当地的风物,更可能与当地的盗匪杆子有点交情,这样一站一站的传递下去,应该就没什么大的危险。”看看疑惑的王承恩,吕汉强再次解释道:“刀枪在皇上家丁手中,保护的便是皇上和他们自己的利益,那么皇上就又有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自己的亲信武装。”吕汉强就想,这就是民兵啊,自己太聪明了,这时候连民兵都能鼓捣出来,怎么一个佩服自己了的?

  

    “着啊,还是吕伴读想的办法稳妥。”这一惊一乍的,当然就是王承恩了,这下王承恩都快美的发昏了。

  

    真要是按照吕汉强的说法,不但保护了自己家的财产,更主要的是,皇上在不用内帑出一文钱的情况下,在京营,禁军,卫所之外,在内地又有了一只十几万的的大军,而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大军实实在在的掌握在了皇上的手中,而掌握在皇上手中其实就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现在算算,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但是十几万密碟,而且还有十几万大军,哈哈,这时自己的实力其实早就远远超过了魏忠贤那老狗,现在自己是天下第二人,绝对是名至实归。

  

    “好,就按照吕伴读这个方法办,我一会回宫就请皇上下旨通行。”

  

    龙威想了想,这办法也的确可行,尤其是能让上面放心,这时候想想刚才自己提出的蠢问题,才又后怕,现在看来,是吕协办为自己捡回来一条命啊。

  

    于是赶紧上前感激的冲吕汉强深施一礼:“还是协办顾虑的周详,龙威服气了。”

  

    随着这声服气,大堂里所有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为龙威,也为自己。

第160章 安插心腹

 王侍郎对着紫禁城的方向规规矩矩的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就这番举动,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位王侍郎是在演戏给王承恩看,但看那庄严肃穆的神情,谁能说他是故意做作?这时候,就连那八面玲珑商贾出身的魏宏达,都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倌的脸皮,绝对比这京城的城墙还就厚上几分。

  

    吕汉强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这老倌做这事情,其实在为自己摘落啊,这下有王承恩作证,至少现在再也不用担心皇上猜忌自己了。

  

    王承恩这时候将手中的茶杯一顿,哈哈一阵畅快的大笑,难得的接话道:“我就喜欢吕伴读这种做事风格,无论什么时候,都先把丑话放在头里。”说着话,就站起来,走到大堂的中央,替代了吕汉强。

  

    吕汉强只得打住自己的话头,退避三舍了。

  

    其他人一见这位内相站着,哪个还敢坐着,就连一直蹲在门边的那个脚夫都诚惶诚恐的站起来,狗搂着腰,变得唯唯诺诺。

  

    “大家都说我是个阴人,这阴人吗就爱把事情往坏处想,就是不信任人。”说着拿眼睛往四外一扫,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也不愿与他对视。

  

    “我今天也破个例,也把**的话放在这里,大家都是皇上的奴才吗,便都是自己人,因此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的。”

  

    然后,也学着吕汉强的样子,背着手在地中间踱步:“其实,我们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啊,你看看,按照咱们大明的制度,看管官员呢,有御史,有都察院,有按察使,等等层层叠叠的,更有洪武爷立碑刻字,随时提醒那些官员不要苛待了百姓,结果呢,即便是剥皮实草,结果贪官是杀了一批又一批,难道那些贪官不是受了圣人教化,每日里不是都在高喊着君子的人吗?”

  

    这话大家爱听,因为在座的,全部是深受贪官污吏迫害压榨的人,因此王承恩的话就立刻引起了共鸣。

  

    看着一个个赞同自己的神色,王承恩更加得意,边踱步边继续说道:“既然御史和那些都察院的家伙已经和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了,没办法,先帝爷才设立了锦衣卫,作为天家倚重的人物,希望能通过他们查探官员,希望那些贪官能畏惧皇权而善待百姓,结果呢?锦衣卫也堕落了,成为一些人而不是皇上的爪牙,而且他们可恶的竟然借助皇上给的权利,开始替那些不相干的人张目,真是坏事做绝,因此才没奈何,就又设立了东厂,用来监督锦衣卫,结果怎么样?还是如此,再设立西厂监督东厂,不过是更坏,只能再设立内厂监督东西厂,如此这般,情况一直坏下去,贪官污吏抓不胜抓,各地走狗打不胜打,层层叠叠的只能是让这官场更加乌烟瘴气,因此皇上圣明,登基伊始,便裁撤了锦衣卫东西厂,希望这时候朝堂上都是君子,大家能做一个为民为国的好官。

第161章 欣欣向荣(一更)

 

  

    商行大的人事安排已经就位妥帖,架构已将搭起,更有王承恩适时的鼓励,这让满大堂的原先人马各个士气昂扬。

  

    但刚刚监督司的成立,还是多少让人心中不痛快,但无论你痛快不痛快,大家也知道这监督司是必不可少的,那些小商行还有个大账房四处游走堪和账目呢,何况是这么大的,遍及全国的大家伙?

  

    不过吕汉强马上就转移了话题,新的商行成立,就要新的气象,形象很重要,因此,他决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新商行以包装。

  

    “因此,为了让全天下的人看到我们皇家家丁的风采,我将在我们募集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以皇上御赐的名义,给在岗的每位兄弟做一身鲜亮的统一服装,要让全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样的服装,就知道我们的身份,就知道我们是皇上的心腹,要让全大明的人看到一个真正的皇家面貌,真正的展现帝王风姿。”

  

    “好啊。”这时候,包扣王承恩在内,所有的人全被吕汉强所描述的,即将出现的皇家家丁的风采喝彩。窝窝囊囊几辈子了,谁不想趾高气扬堂堂正正的活着,这就是一个机会。

  

    这能向全大明驿卒示好,收买他们的机会怎么能错过,王承恩立刻再次跳出来,红着脸拍着胸脯保证道:“这事情就不要动用大家辛辛苦苦筹集出来的资金了,为自己的家丁做身像样的衣服,这本来就该是家主该做的事情,也算是给大家一个见面礼,因此,我一会就奏请皇上,在皇上的体己钱里,挤出五万银子,给每一个家丁做一身好衣裳。”

  

    皇上的体己钱给大家做衣裳啊,这开始真的御赐的东西啊,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这个决定立刻再次得到了众人热烈的掌声和哗哗的热泪。

  

    在座的所有人都激动的浑身颤抖,眼泪围着眼圈转,那个一直缩在门口的脚夫当场嚎啕,大声呼喊:“这回好了,只要我们穿上皇上御赐的衣裳,我们也是人啦,我看哪个混蛋官吏再敢捆绑殴打我们这些驿卒,这就是护身符,这就是无尚的荣光。

发布下明朝的基本状况,以方便大家看书1


  明朝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一项新的军事制度,它是以都司为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率领所属卫所隶于中央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朱元璋建国之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对中央军政机构做了重大调整。当初,朱元璋建统军元帅府,不久改为大都督府,统领全国卫所军。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全国卫所遂分隶于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掾属有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掌军旅之事,各领其在京卫所及在外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既选移府以下之都司、卫所。首领官听吏部选授,给由亦如之。凡武官诰敕、俸粮、水陆步骑操练、官舍旗役并试、军情声息、军伍勾补、边腹地图、文册、屯种、器械、舟车、薪苇之事,并移所司综理之。”

  与都督府相配合的军事机关是兵部,设兵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属有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书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辅佐。武选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调、袭替、优给、诰敕、功赏之事。职方清吏司分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营操、武举、巡逻关津、征讨之事。车驾清吏司分掌卤薄、仪仗、侍卫驿传、厩牧之事。武库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洪武元年(1368)设置兵部时,它是中书省六个部的一个部,洪武十三年中书省及丞相制度被废除,兵部与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属皇帝统制。

  地方上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都司负责管理所辖区域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各省都司之外,在边防要地则单设都司,实行军民合一的统治,如辽宁都司,治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大宁都司,治定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万全都司,治定宣府卫(今河北宣化)。还在边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设置行都指挥使司,在中都设置留守司,以补都司之不及。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以上二属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三个职能机构分别负责处理来往公文及刑狱之事。地方若有重大军务,须三司合议,并列署名向朝廷汇报。此外还有仓库、草场大使、副使等掾属。都司内部的分工大体是,都指挥史及同知、佥事,以其中一人统领司事,称为掌印;一人负责练兵,一人负责屯田,称为佥书;有的则分管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等事务。经历、都事则典掌文书,断事处理军队刑狱。遇有战争,朝廷临时派将,并非都司指挥作战。

  都司之下,连郡者设卫,要害地系一郡设千户所。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属员有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镇抚司镇抚二人,从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各一人。各卫统领本卫及属所的军政,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的职掌分工,类似于都司。凡指挥使、同知、佥事负责管理卫事者,称为掌印、佥书。掌印主管全卫军士的调拨、增补、选拔以及军旅防御之事;佥书分理屯田、营操、验军、巡捕、漕运、备御等事;出征时,各卫率领共属所听从朝廷所派将领的调度。

  每卫大抵5600人,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统兵1120人,设千户一人,正五品,副千户二人,从五品,千户、副千户分管军务,一人掌印、一人佥书。镇抚二人(镇抚是专管军纪的官员,百户缺员时可代百户行使职权),从六品。掾属有吏目一人。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统兵112人,分为两个总旗。每总旗统兵56人。又分为五小旗,小旗管辖10名士兵。

  所有的军政,由卫下达于千户所,千户督百户,百户下达总旗、小旗,大小联比以成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国家一旦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总兵官,事后还任。明初,地方军队领导体制平时和战时不同。平时的军队训练、守御、屯田等都由都指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层层负责。都指挥是一地区的最高长官。战时由朝廷派出的总兵官,指挥临时调集的某几个卫所或某几个卫所的部分官兵,进行作战。战争结束后,军队各回本卫所。

  总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较高,职权较专。如宣府镇,永乐时总兵官的职掌为:“整饬兵备,申严号令,练抚士卒,振作军威。务要衣甲整齐,器械锋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时修治坚完,官军骑操马匹责令饲养膘壮。仍督屯田粮草,并一应钱粮不许侵欺。遇有贼寇,相机战守”。这就是说练兵作战,筹饷由总兵负责。正统以后,明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加重。在这种情况下长城防线时时处于戒备状态,被朝廷派遣来的总兵官渐渐变成总领一方军事的固定官职,都指挥使是地方性军事长官,渐渐就成为总兵的下属了。这时期的总兵官被称为镇守。镇守以下,独守一路的称为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称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总兵又分正、副。下设参将、游击将军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等名。如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设。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总兵官变成镇守地方的军队统帅后,再有战事时,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抚,事毕复命。久之,巡抚也成为固定的官职,长驻地方。巡抚多以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职能是监察地方,考核官吏,督理税粮,抚安百姓,控扼险要,固守城池等。以后偏重于军事,整饬边备,提督关隘,赞理军务者越来越多。如成化八年(1472)巡抚余子俊于榆林镇督修长城1770余里。

  明朝规定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地方加赞理、管粮饷者加总督兼理等名义。各地巡抚实际上已经掌握一方的民事和军务大权,总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时为巡抚的下属,听其指挥。后来长城防线局势日趋紧张,战争此起彼伏。当时修筑长城,或调兵遣将多涉及几个镇,为调节、辖制各镇,以利统一作战,朝廷又添设总督军务或总制或总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长设之官。

  如弘治十年(1497)在长城防线设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总督),并明确诏令总督文武,自总兵、巡抚而下皆听节制。总督具有了广泛的综合权力,出则为一方军政之首,入则为朝廷显官,巡抚、总兵,地方之司俱听节制,举凡行政、军政、司法、监察之权,无不过问。明末,为阻后金军入关,朝廷又将兵部尚书外出经略,后来又派大学士出来督师,权力又在总督之上。

  明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为都指挥,一变而为总兵官,再变而为巡抚,三变而为总督,最后变为督师。这种转变基本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将平时体制转变为平战结合的体制,二是文官参与军队的管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平战结合的这种体制,平时训练军队的将领就是战时指挥作战的军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平时这些将领就要认真操练部队,比卫所军的将领责任心更强;战时将领熟悉所属部队士兵的情况,士兵能较好地体会将领的意图。这对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文官参与军队管理这种政策却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部队的稳定和贯彻朝廷的意图,使部队真正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另一方面使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受到文官的制约,积极性受到压抑,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

  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据《明太祖实录》卷239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这套制度既不是复古也不完全是创新。然而,经过时间的演变,明中期的制度,与初期却大有差别。

  一、三公三孤

  明代中枢政务机构初期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元代仅置三公,未有三孤。惠帝、成祖时,曾一度废公、孤官,至仁宗时复置。《明会要·职官一》引《弇山集》说:

  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即位,授张辅太师、沐晟太傅、陈懋太保;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于是公、孤立官备。

  公、孤为皇帝之辅佐官,职位崇高。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在宣宗时犹受恩宠。《昭代典则》载明宣宗赐玺书说:

  古者,师保之职,论道经邦,不烦以政。少师义、少傅士奇、少保原吉、太子少傅荣,皆祖宗遗老,畀辅朕躬。今黄发危齿,尚令典烦剧,兼有司之事,非所以优之也。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