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城管大队-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阳一脸不可思议,真是愚昧无知,唉,没办法,谁让他们不能理解知识的重要呢。

田地里整天用人力去松土,家里条件好的有一头牛可以帮着其他几家耕地,看看那耕地的工具,简直就是垃圾,一块木板横放在犁上,这就是耕地的工具了,自己要是把曲辕犁拿出来岂不是就是神器了。

整个庄子落后,贫穷,愚昧的风气太重了,自己一定要来改变它。

“本爵说过这些孩子读书要收钱了吗?”徐阳大气的说道,这句话说的是正气浩然,一副高人模样。

欧阳一宫一听这话,瞪了瞪眼睛,读书难道不要交学费?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学生入学至少要交五条绑在一起的肉干,连孔夫子都不能免俗,这新爵爷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本爵可是心系天下,咱们庄子里的人就更是如同本爵的子民,如今百姓这么困苦,本爵怎么还会去剥削他们?”徐阳毅然道:“让孩子们读书,是为了让他们长大成为更有用的人,教育,这是功在千秋的好事,本爵不但不收钱,反而给钱,一个孩子在本爵的书院读书,家里每月就发一贯钱!”

。。。。。。。

毛家庄子沸腾了。

“孩儿他娘,你说多少钱?”

“当家的,整整一千文!”

“孩儿他娘,你说多少?”

“一千文,一千文,都说五六遍了,你咋还是问。”

“我这不是不信嘛,你再跟我说说多少?”

整个毛家庄的农户们现在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新来的爵爷宣布,家里每去一个小孩道书院读书,书院就每隔一个月发给家里面一贯钱,一贯钱,整整一千文啊!

每年秋收过了的一个月的演兵,内府才堪堪发那五十文钱,跟新爵爷这散钱根本就不能比啊。

现在整个庄子的人都在讨论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最后还是庄主欧阳一宫出面,大伙才真正相信了这消息的真实性。

这给村头刘老四乐的不轻,他家婆娘特能生,先是前三年生了俩,后来一次生了个四胞胎,这给全家愁的,六个小家雀天天嗷着嗓子说饿,刘老四教有轻微的残疾,养活一家老小实属不易,每天挖野菜,下海捞鱼,锄地耕地,灾年还靠着哥哥老三的救济,这才能勉强把这几个孩子给拉扯大。乡下人,命贱好养活,给点粮食就能活下去,六个孩子奇迹般的全都喂到了七八岁,正愁着今年大旱怎么过,没想到新来的爵爷就说今年全部的小孩都要送到书院读书。

这给刘老四愁的啊,本来不供读书都快活不下去了,这要再供孩子读书,家里那更是揭不开锅了,家里的婆娘正哭着说打算上吊,隔壁老王就来了,说什么读书给钱,问了半天,才知道,一个孩子去书院读书,书院每月就给一贯钱。

当时刘老四就震惊了,一贯钱是什么概念,,一斗米卖五文钱,一贯就是一千文铜钱,就可以买两百斗米,两百斗米,这在灾年,能救活的人十之手都数不过来。

“老王,你可别骗我。”

“老四,你说咱两家这么多年交情了,兄弟我能骗你吗,你不信自己去问欧阳庄主。”

刘老四那半瘸的腿也不瘸了,飞一般的跑到了村头欧阳庄主家叩门求见。

“嗯,是这样的,一名儿童进书院读书,一月就给家里一贯钱,不设上限,多多益善,爵爷是这样说的。”欧阳一宫连看都不看下面跪着的刘老四,只是盯着手中捧着的一杯茶盏,望着茶盏中青绿的茶水暗暗出神;这叫黄山毛峰的茶,简直就是人间极品,味道太好了。

刘老四回到家,对着媳妇就是一阵乱抱,发达了,刘家发达了。

一个孩子一千文,刘家六个孩子就是六千文,一个月六千文啊!刘老四就算是整天在家睡大觉也行了。

刘老四的婆娘也是喜极而泣,吊也不上了,从家里的大缸中舀出最后一碗小米,说是要吃顿饱饭庆祝一下。

。。。。。。。

毛庄,庄主家。

“爵爷,您这样散财是否不妥呀。”刘管家恭恭敬敬的站在坐在那吃饭的徐阳旁边。

“有何不妥?”徐阳撕着一只从幽州带来的鸡腿,啃的津津有味的道。这两天在毛庄,吃的东西太恶劣了,自己基本上就只喝水,现在终于从幽州酒店派了两个厨子过来,自己得好好犒劳下自己。

“毛庄村一共有四百一十名适龄学童,每月就得散出去四百一十贯,四百贯可不是小钱,而且这些庄户什么都没做,就能每月拿钱,是不是太便宜他们了?”刘管家小心翼翼的说道。

“便宜他们?你说说你这身丝绸绢衣值多少贯?”

“这个。。。。价值八十贯。”

“我把你这身皮扒下来就能让八十名孩子上一个月的学!”徐阳厉声道:“以后,不要再以一副上位者的口气看这些百姓,他们是我的子民,就是本爵的亲人,如果我在发现有人看不起他们,我不介意让他尝尝被扒光的感觉!”

“诺!”刘管家满头大汗,战战兢兢地道。

第五十一章修建书院

徐阳行事的风格一向只有一个词:雷厉风行。

不论在后世,还是在唐朝,他都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今天能完成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

玻璃厂,水泥厂,酒店,自行车厂,制衣厂,炒茶厂哪个不是火急火燎的。

现在,这不,书院就开始大兴土木的建造起来了。

书院的选址很好,就在徐阳画圈的那座沿海的山上,山坡不高,但是很广很长,足够放下一个大书院,这说是个山,其实就是个大陡坡,西边是一大片平地树林,徐阳就打算把这一片全部弄成学校,造一个校园足球场。

工人队很快就开始施工了,这些人都是参加了修路和修体育场的老工人了,一个个驾轻就熟,面色轻松,现在他们每逢和那些老朋友见面,就喜欢吹嘘自己参与修建的体育场有多么宏伟,相比这小小的书院,呵呵,更是不在话下。

炸石队的队员们开始炸山,成包成包的炸药朝山上运,徐阳每次看到他们都离得远远的,炸药这玩意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巨大的好处和危机并存,听闻幽州那边炸药队的采石奴隶已经遇到五起炸药爆炸的案例了,炸死了十几名奴隶,现在那些上山炸石的奴隶们每天都胆战心惊的,动作标准的不能再标准,就怕背的炸药包爆炸了。

听说有一次看到爆炸炸碎的尸体之后,有两个在现场看到的奴隶都被吓疯了,整天叽里呱啦的怪叫,现在被处决了。

用硝石配比炸药的化学实验室也发生了两次爆炸事故,炸死了两个老工匠,伤了四个,这些都是徐阳投入心血的汉人工匠,徐阳一听死了两个都特别心疼,那两名工匠每人家里赔偿了一千贯抚恤金,追封‘人民烈士’奖章与称号,家里的直系亲属全部由徐阳来养。

这也让其他的那些化学工匠们感激不已,光是一千贯的抚恤金就够小户人家平安过一辈子了,徐财神还追封烈士奖章,又是抚养家人,自己就算是死也无憾了,便没日没夜的开始研究那些‘元素周期表’一类的东西,以报徐财神的知遇之恩,听说郑文那小子已经有所突破,弄出了纯净的钙和铁,收藏在实验室的玻璃瓶子里。

那边研究炸药,这边修建书院,等到建筑队的工人把山坡上的树木砍伐的差不多了,炸山就开始了,十几名炸药队员,躲的远远的,点燃了手中的引线。

“嗤~~~”引线很快烧到了埋在石头里的炸药。

“轰!”天地间一声巨响。

远处的毛家庄子也听到了这个声音,全村没去地里干活的,纷纷跑出家门朝那边的山上望去。

只见一股浓烟,从山上冒起啦,然后是十几名穿着灰色衣服的人聚集在冒烟的地方。

“啧啧,我说大头,你这炸药的受力点又没摆好吧,不是说能炸个一丈宽的大洞吗,怎么才七尺宽。”一名高瘦青年拍着一名矮胖青年的肩膀问道。

那矮胖青年摸了摸自己的大头,道:“不是受力点的问题,我算算昂。”说罢,拿出纸笔,画来画去,最后道:“可能是这边的石头比幽州山上的石头硬吧,咱们把炸药的剂量多加三两差不多就能炸出一丈宽了。”

“好,那咱们试试。”高瘦青年立马去取来了一个三两的小炸药包,这一次把一个一斤的和三两的引线弄到一起,然后敲碎山石,将这一个合体炸药埋在山石中,几人拉好引线便跑向远处。

待众人都跑远之后。

高瘦青年躲在一块巨石后面吩咐道:“点火。”,矮胖青年立马拿出一根火柴“哗啦。”明亮的火焰闪烁,矮胖青年急忙点燃了引线,然后捂住了耳朵。

“嗤~~~”引线很快又烧到了埋在石头里的炸药。

“轰!”天地间又是一声巨响。

村中的居民都是津津有味的看着,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村民还说这是山神在打鼓,哄得那些小孩子一愣一愣的。

“他娘的,神了!”高瘦青年站在新的大坑前啧啧道。

“嘿嘿”那矮胖青年也是一脸兴奋的摸了摸脑袋,同行的十几人都是夸赞起来。

新的大坑还冒着青烟,散发着一股子炸药味,但是这新坑的大小,赫然是一丈宽。

“大头,你咋就知道再添三两炸药就能炸出一丈宽的洞来。”高瘦青年满脸羡慕的问道。

那矮胖青年不好意思的笑道:“这个也没什么,就是通过计算得来的,俺以前跟着俺爹在钱庄里做事,懂一些点兵之法,便能算出来了。”

高瘦青年的眼里流过一丝羡慕,“那真是好福气,比我们这些苦哈哈有本事多了。”

那矮胖青年不好意思的摆摆手,说道:“咱们都是兄弟,给爵爷干活,每月拿着全幽州最高的例银,咱大伙都是有好福气的。”

众人皆是点头,跟着爵爷做事就是好福气,例银十贯,幽州哪个职位薪酬比这高?听闻太守一月也只是九十贯钱而已。

此时的徐阳在临时建造的烧砖地指导现场的工人烧砖,因为是临时的,今天一上午才刚刚弄好的,所以规模非常的小,只有幽州城外的那个烧砖窑几十分之一大,但是建造一个书院的砖石也是够了。

运石队的工人不断的把山上炸下来的大山石运下来,然后送到水泥队,烧砖队的队员们把黄土放入模具中,弄成长六方体形状,成批的放入砖窑开始烧,这种最后烧出来的就是现在幽州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材料,红砖了。

听说这种建筑材料已经传到了长安,不知真假。

水泥队的工人们就比较惨了,巨大的石块需要把它们全都弄碎,加入石灰石等材料才能做成水泥,异常的辛苦,通常都是十几名壮汉轮着大铁锤把这些石料砸碎。

全庄的小孩现在都在期待能早点进入书院学习,所以也是没事就来工地凑热闹,那些工匠们也是很喜欢这些小孩子。

徐阳这几天一直熬夜,他不仅把书院的建筑图纸打印出来了,其实就是跟大唐酒店差不多,一共三层,毕竟没有钢筋水泥,不能建造的再高了。

徐阳还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给打印好了。四百一十个小孩,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课,语文书徐阳没打印后世义务教育的教课书,因为那语文书里面说的东西有些超越时代,怕这些小孩问起来没法回答,只好打印了拼音和《三字经》这神一般的启蒙读物。当然,《三字经》到隋朝灭亡后面的内容被徐阳给砍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不砍,那被砍的就就是他的脑袋了。

三门课,一千二百三十本书,再加上四百多本三字经,打印机也是整整打印了大半天,徐阳用打印机上的自动装订把所有的书都打印完全了,就弄好了,就打算着明天现发给这些小朋友,先让他摸摸新书,等过段时间书院修好了就开始上课。

“爵爷,夜深了,您要保重身子啊。”刘管家站在门外,看着屋内灯火通明,忍不住道。

徐阳没让他进去,毕竟电脑和打印机的事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

“嗯,我知道了,你先去睡吧。”

“爵爷,奴才斗胆问句话成吗?”

“什么事?”

“这些个工人可都是来给您修建封地府邸的,现在都跑去建书院了,什么时候修府邸啊。”

“我就住在书院,另外。。。。。。。我的书院以后就是我的府邸。”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五十二章丢失的一本教科书

书院建造的很快。

唐朝人的行动能力总比徐阳想像的勤快的多得多,酒店如此,书院亦是如此。这才三天时间,东边沿海的几十米的书院围墙已经垒好了,每隔五米还有个方孔,听说是留着填放玻璃的。

现在施工的工地上每天都有小孩子在哪里玩,徐阳已经警告他们多次了,工地很危险,可他们就是不听,到处乱跑,那些工人们也很乐意平时这些小孩的帮忙,帮忙递个铲子之类的杂货做起来也是极好的。

这两天新书发下去之后,在毛庄引起了轩然大波,家中那些农户都对徐阳感恩戴德,徐阳不知道读书在大唐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这走向统治阶级的希望,和这些白丁彻底划清界限,毛家庄子的农户们是没钱读书,但有的地方的农民是有钱没地方读书。

农民阶级的子弟是极难获得和地主阶级子弟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因为书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

那崭新的书发下去之后,农户们一家子人都是大眼瞪小眼的盯着那几本书,打印机打印的纸张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味道,这令那些孩子们非常着迷,崭新的纸张让他们不忍翻开书面——他们从没见过书。

有一家农户更甚,直接把那几本书给供起来了,每天烧香,被徐阳训斥了一顿才暂停了这种愚蠢的行为。

。。。。。。。。。。。

毛家庄子的小孩很多,上到十一二岁的少年郎,下到五六岁的娃娃,一共是四百一十人,现在学生太多,书院又没建造好,徐阳只得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给这些孩子们上课,命刘管家拿来个一面涂得黑漆的黑板,又拿来了一些白石灰,最简易的课堂就造好了。

最开始上的课是语文课,因为这些个小孩都不识字,没有文字基础其他的课都无法进行,所以徐阳只能从拼音教起。

话说徐阳来到大唐也是痛苦了一番,遇到的字都必须是繁体的,还好差异不大,徐阳能应付的过来,《三字经》打印的也是繁体的,经果几天的恶补,也是基本知道了繁体字的写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徐阳站在大榕树下,手捧一本繁体《三字经》摇头晃脑的念着三字经,别说,还真有几分唐朝先生的意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那些孩童们也是念念有词的跟着徐阳念。

“这前几句话可是很有名的,同学们,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就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你们看看这第一个字,一撇一捺便是人,一撇一捺便是人的两条腿。。。。”

刘一虎聚精会神的听着,眼睛一眨不眨,他朝书本上的那第一句话第一个字看去,只见一个‘人’字赫然在列,真像是一个走路的人,他的内心顿时欢喜不已,他也识字了,他终于识字了,一撇一捺便是人,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轰然爆发,眼角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大榕树前的空地很大,有许多老人都坐在远处看着徐阳在榕树下教孩子们念书。

“老汉我活了七十岁,自认没见到过这么为民的爵爷。”一名麻衣老者蹲在地上,边看着娃娃们读书边感叹道。

“是啊!”他旁边一位驼背老者也是缕着胡子道:“咱们从河北逃到山东,从山东逃到幽州,一路走了多少地方,都是惨不忍睹,现在终于到了太平盛世了,连爵爷都亲自给娃娃们教书,天下大同了,但愿不要再打仗了。”

两名老者都是异口同声的赞叹了起来。

徐老师十分认真的教,这些学生们十分认真的学,几日时间就把汉语拼音学会了,徐阳给他们的三字经上面都是注音的,所以他们也都开始自己会念了。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现在那些农汉们每天去地里干活之前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听自己娃娃在榕树下念书,那念得声音整整齐齐,仿佛让他们如同听到仙乐,久久不愿离去。

每天去地里干活也越发的有力气,生活有了奔头,才活的有力气,自己现在就是要好好种田,让娃娃好好读书,以后读出个一官半职出来。

孩子们现在整天都是欢喜的,每天都可以读书,听徐先生说,毛笔也快从幽州城运来了,到时候人手一个毛笔和一本作业本,就可以写字了,书院也是每天都在按照工期制作。

山上的炸石队越发的无所顾忌,现在居然都敢十处炸药一起炸,说是地基打的快,但是这声音真是吵的不是一星半点,徐阳好几次都被那远处的轰隆声震的不想讲课。

烧砖队现在面临着没有黄土的窘境,探子们已经去找了,但是这帮酒囊饭袋的效率太低了,找了许久才找到一处黄土坡,这让徐阳萌生了组建一个地质考察队的意愿。

说干就干,徐阳从烧砖队里挑出五名比较机灵能干的,把从网上打印出来的地质知识书给他们看,不识字没关系,整天跟着那些小孩一起去念三字经,现在大榕树下每天都坐满了人,好多都是徐阳从幽州又叫来的一批人,说是让他们来识字的。

其中就有飞虎队的队长彪大广、张武,还有城管队的三名队长那些人。

飞虎队的训练现在越发的严苛了,特种兵训练的方式整日锤炼着他们,越野五公里那都是家常便饭,整天泡在泥浆里打滚,一天训练结束就是虚脱的状态,但是队员们都无怨无悔,毕竟一个月十贯钱,怎么虐待都行,不过他们越发的发现这些锻炼的好处了。

以前急速越野五公里,背着三十多斤的装备,跑下来感觉整个人都死了,现在背着四十斤的装备跑越野五公里都没什么大事,跑完还能去喝两口水。

城管大队的军训也是圆满完成任务,最后的阅兵检阅徐阳没去,不过听代替他去的刘栋良夸这些城管是赞不绝口就知道他们表现的不错。

徐阳觉得一切都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毛家庄子,在自己的领导下,一定会成为一个圣地。

“好,继续跟我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榕树下想起了一片童声,不过这童声中又参杂着十几名大汉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怪异。

徐阳不知道的是,远处土坯房子的阴影下,一个浑身黑衣的尖鼻男子,如同猎鹰般双眼犀利的盯着他手捧书籍教台下的人读书。

当晚,刘老四家就发生了一件惨剧,二丫的一套书丢了,这可差点让才七岁的女娃子哭死,好好的一套新书,每天都金贵的不得了,家里六个孩子,都把这书当做命一般,今日放学后明明放在香案上的,结果现在就没了,翻遍整个屋子都没能找到,只得颓废的躺在屋子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夜的星光下,一名黑衣男子骑着一匹骏马,怀中揣着一个包裹,日夜兼程的朝长安奔去。

第五十三章三百里加急

月明星稀,朱雀皇门上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士,他是禁军中拱卫朱雀门的陈官坤,今夜该他当值,只见他静静的傲立城头,俯视着这一片静谧的长安。

“天下将安。”他有感而发的叹了一口气。

正当他享受这夜色的安静时,他突然似乎听见远处腾腾的响起一阵最熟悉的马蹄声。

“何人敢违反宵禁?”他眉头一皱,正要责问。

那马蹄声就越来越近,趁着月光,他看清了朱雀大街上那一人一马,青色的翎羽在疾风中颤栗,三百里加急!陈官坤的心中一定,许久已经未问加急之信,上一次的八百里加急是正月时燕郡王李艺占据泾洲反叛朝廷,这一次的加急信又是何事呢。

也不多想,他急忙命人放下吊篮,准备把送信的驿使拉上来。

驿使被拉了上来,是一丹凤眼的年轻人。

“三百里加急从何而来?”陈官坤熟练的问道。

那名驿使急忙半蹲抱拳道:“回将军的话,从幽州来。”说罢还递上来一厚实包裹。

陈官坤接过包裹,也不多问,道:“下去领赏,休整一番。”

那驿使急忙扣头拜谢着,下去了。

陈官坤手拿那包裹,验了验包裹上的火漆是否完整,很好,密封的很好。

三百里加急是不足以在夜间惊动皇帝陛下的,只有八百里加急的大事件才直达天听。

这包裹只能明日由内府司监呈给圣上,陈官坤把包裹小心翼翼的存放在了暗匣中,待明日交给内府司监。

。。。。。。。。

陈公公很好奇,他追随陛下多年,从秦王南征北战时就成了李二的家丁,一统天下后,被任命成了内府司监,是个好差事,就是检查一些上贡给陛下的那些贡品有无毛病和危害,防止有人暗害陛下。

今天他收到了来自朱雀门禁军头领的包裹,说是昨夜从幽州呈来的三百里加急。

陈公公仔细检查了一遍火漆,又与其他三位内府司监一同查看了一遍,才在纸张上记下了这物件。

三人打开包裹,包裹内有一封信,信上面有皇家特有的印信,陈公公一看,就知道此物不同凡响,信也是拿火漆封起来了,因为皇家印信,陈公公不能打开书信,这能看向包裹里的其他东西。

几十张洁白如雪的白纸。

陈公公觉得自己眼睛有些花了那洁白如雪的白纸他还是头一回见。

自己也是舞文弄墨数十载,见过的纸张也是数不胜数,黄麻纸,皮纸,藏经纸,可是这些泛黄的纸张都不能与眼前的洁白纸张相比,陈公公知道一种纸也是如此洁白,那就是宣纸。

一种产自安徽宣州府的纸张,质地优良,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但是自己摸到这纸张时就知道这纸不是宣纸,宣纸十分的柔软,仿佛丝绸一般,而这种白纸过于坚硬,不过正适合保存与传递。

陈公公翻开这纸张,一股油墨味扑面而来,他绞尽脑汁都想不起来在哪里闻到过这种墨香。

遂朝书上写的文字看去。

“物理学是一门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文讲述了动与静的差别,下面就请回答: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请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山走来”和“山不动,是船行”。你由此又得到什么看法?”

陈公公顿觉头晕脑胀,这都是什么东西,没有韵脚,文字也不优美,诗句写的一塌糊涂,这敦煌曲子真是太过差劲,更别提这什么山走来,是船行了。

陈公公仔细的一页又一页的把整整一本小学物理书给翻完了,不过感觉字中间的文字自己很难理解,不知所谓。

随后他又翻出了那本封皮页写着《算经(一年级)》的书,书一打开,上面全是密密麻麻蝌蚪一般的怪字,比上一本《物理(一年级)》更不堪,整本书翻完就没看懂什么。

然后是《化学(一年级)》更是不知所云。

陈公公有些烦躁,他不想看了,打算直接把此物呈给圣上了,这些个神奇之物不是他能理解的。

不过当他正要打包把书装到包裹里呈给陛下时,最后一本书上面《语文(一年级)》吸引了他的目光。

陈公公把那本语文书给拿了出来,看的出这本语文书被明显的翻动过,页脚有些微微卷曲,他翻开了第一页。

一股书卷气息迎面扑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陈公公看到这些个文字,眼前瞬间洒满了精光,好呀,说的真好呀,这简直是圣人言语。唯一的缺点是这些个文字上门有标有奇怪的符号,看起来十分怪异。

陈公公一个人坐在屋子仔细的品读着这语文书,一会就把这三字经给看完了,朝后面翻,又看到了百家姓。

“李赵钱孙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仁袁柳酆鲍史唐”

看到这百家姓的第一眼,陈公公也是眼前一亮,大唐居然有人把所有的姓氏给统计了出来,真是不错不错,特别是这第一句‘李赵钱孙’,说明李家的大唐王朝会万世流传,千秋万代。

翻完了正本语文书,陈公公还是有些意犹未尽,书中最后的那些个小故事真是有意思,什么孔融让梨,什么揠苗助长,什么郑人买鞋,简直就是专门的启蒙故事。

自己这个大人都看的津津有味,何况未开灵智的孩子。

陈公公突然对这本书充满了舍不得,一旦呈给圣上,自己就无缘再见此书了,想罢,又从头到尾的把此书又看了一遍,自认为记得七七八八了,回去让义子把此文誊写下来,留着传给孙子。

。。。。。。。。。。。。。。。。。。

“圣上,内府司监陈公公今日接到幽州传来的三百里加急,特请面见圣上。”门外一声尖细的公公声音响起。

一个面庞刚毅,留着一缕胡子,身披皇袍的青年人,此人正是大唐帝王李世民,只见他头也不抬,手中拿着朱笔在批阅着什么,道:“让他进来。”

“诺,宣内府司监陈公公,觐见。”

“诺,宣内府司监陈公公,觐见。”

“诺,宣内府司监陈公公,觐见。”

宣觐见的声音传了有三声,过了一会,一玄色太监服的公公手捧一包裹进了东宫李世民的御书房。

“圣上,昨夜朱雀门禁军头领接到幽州传来的包裹,今早送到内府司监部,经臣和另两位司监查看,此物火漆完好,特呈给圣上。”陈公公恭恭敬敬的跪在下面,双手捧着包裹。

“呈上来,你下去吧。”

“诺。”陈公公把包裹交给那个站在圣上旁边的鹰眼太监手中,便恭敬的退了出去。

那鹰眼太监把包裹呈到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头也不抬,道:“放在书案上吧,朕一会自己会看,你先出去吧。”

“诺。”鹰眼太监眼里有些好奇的道,言罢两三步便出了御书房,从他那飘忽的脚法看,这太监居然是个武林高手。

待鹰眼太监刚出御书房,关上房门,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那个包裹看了起来。

第五十四章影卫的书信

包裹不大,也不是很厚实,李二打开包裹,就看到了最上面影卫专门的书信用纸。

仔细检查了一遍火漆和暗封,李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