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木林)-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了一套。火枪兵淘汰下来的铁甲背心,就全部让给新兵用。
再加强城内防守的同时,商毅也采纳了成进的意见,不仅把城外被清军填埋之后的壕沟又挖了出来,同时在壕沟之间,又各自垒起了一道土墙,毎道土墙呈梯形,底宽八尺,顶宽六尺,但高度只三尺,可以有效的阻挡车辆前进,但无法为清军提供遮挡。
规化好了这些工程之后,城中的男女老幼又一次一起动手,开始新一轮修筑穆陵关的防线。
在修筑防线工程的同时,商毅也不忘对士兵进行加紧训练,各队战死的士兵缺口由新兵递补进来。虽然有不少新兵的基础素质还达不到商毅的要求,但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依靠老兵来传帮带,让他们在战斗中成长。
而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当清兵攻上城头之后,士兵们出现混乱的局面。商毅规定,在清兵还在攻城的时候,守垛口的士兵只许守住垛口,不管其他。攻上城头的清兵,由后排的士兵来迎战。并且进行了三次针对这一点的模似训练,让士兵们熟悉这种战法。
火枪兵的缺口,则从少年队中来选人补充,因为现在青壮年队的兵源有限,要用到便需要的地方,而弓箭手又需要较强的膂力。只有火枪兵适合少年队的士兵。毕竟尽管火枪兵都装配了刺刀,但白刃战的机会还是比其他兵种要少得多。而且商毅还尽量挑选年纪大一些的少年补充进来,并允许他们在敌军蹬上城墙之后撤下去,不与敌军拚刺刀。
按这样的标准,商毅从少年队中选出了二百名士兵,让他们开始进行火枪射击的训练。之所以选这么多人,主要是因为穆陵关内以经开始自己打制火铳,随着火铳数量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新火枪兵。而且在以后的战斗中,火枪兵也还会阵亡,随时都可能会补充。
就在清军撤军后的第三天,商毅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由孙和鼎设计并监造的新式火铳,以经制造出来,而且一共做出了十二支样品。
孙和鼎制造的这种火铳也是属于火绳枪的类型,同样釆用的是无焊双层管铳结构,但比鲁密铳简单,但射程和威力却比鸟铳要大。经过测试之后,这种火铳有效射程可以达到八十到九十步。破甲可在六十步以外,打破三层甲在五十步右左就行了。等测试完毕之后,罗远斌对这种火铳的性能也是赞不绝口。
而商毅关心的,却是这种火铳的生产周期,能不能大批量上马,在短期内尽可能多生产一些。
孙和鼎告诉商毅,还有十二支火铳正在最后的组装中,估计二三天就能出来,同时铁工匠里一共制造了十二台钻床,毎台钻床由十五名妇责任,一次三人推动,日夜不停的加工赶制管铳,钻制一跟铳管的时间只要六到七天,加上后期组装调校,一支火铳所需的时间在十天以内,而且一次可以制出十二支来。
商毅知道,以目前穆陵关的制造水平,能够达到这一步以经是非常难得了,不可能要求再高了。不过商毅还是再度向孙和鼎提出,虽然是抢工,但也不能降低质量标准,否则宁可慢一点。
————————————
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很快麻烦就又来了,仍然还是商毅最头庝的难民问题。
原来清军在穆陵关下惨败之后,退回到了沂水县。尽管伦泰不想声张,但出城的时候是四千多人,而回来的时候却只剩下了两千多人,而且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其中还有不少伤号。任谁也看得出来,清军是打了一个大败仗。
很快清军在穆陵关下,被商毅商千总带领的人马打了一个大败仗的消息,就在沂水县周围附近传扬开了。现在商毅的名字,在沂水县,仍致周围的其他几个县,都是赫赫有名的,而百姓们都深恨清军,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能打败清军的官员,也觉得十分解气,因此还被一些人添油加醋,把穆陵军怎样打败清军的过程说得绘声绘色。
于是有一些还没有遭到清军洗劫的村子也都开始向穆陵关方向逃窜,讫求避护。因此在穆陵关下,难民也越聚越多。没几天的功夫,就又聚陇了一千多人,都在穆陵关外住下。无论商毅怎样派人劝说,就是不愿意离去。
但现在穆陵关里确实是再也容不下新的居民,就算能够挤得下人,但粮食也难以维持,因此商毅和关里的众将只能狠下心肠,拒不开门,同时连施粥也不施。但就是这样,百姓们仍然不愿走,硬是赖在关外。商毅对此也没有办法,只好由他们去了。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来报,登莱巡抚曾化龙遣派自己的两名属官,肖文军和韩志来到穆陵关,巡察防范清军的情况。
原来这两次胜利的消息,商毅都写成了捷报,让人送到了登州,告知给了曾化龙。
曾化龙收到商毅的第一份告捷:斩首九级,生擒三人。也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到是没有看错人,这个啇毅确实是一个可造就之材,同时也立刻把这份报捷传到北京的大明朝廷。
但只过了三天,曾化龙就收到商毅的第二份报捷:斩首八百八十五级,计有一名牛录额真,四名领催,白甲兵二十三名,马兵六十五名,战兵七十六名。三十七名俘虏,分别为白甲兵一名,马兵五名,战兵十名、辅兵十四名、杂役八名、包衣九名。
曾化龙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这份捷报是真的,那么这样的大捷,朝廷以经二十年没有过了。而商毅又是曾化龙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样一来,曾化龙跟着也会有不少荣光。
但就是当年袁崇焕取得的锦宁大捷,上报给朝廷的告捷也不过是斩首五百余级。因此也不由得不让曾化龙产生怀疑,这会是真的吗?一个小小的穆陵关才多少人马,商毅竟然就能够取得这样的大捷?会不会是杀良冒功呢?这种做法在明军之中,也是相当普遍的。
但曾化龙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像,因为按他和商毅接触来看,商毅并不是那种人。而且商毅的第一份功劳也不算小了,没有必要再弄出这么一份假报捷来。而且捷报写得十分详细,连杀了那些身份清兵,都写得十分清楚,如果是假报,就不该写这么清楚,因为很容易核实清楚。特别是还有三十七名俘虏,如果说死人还可以假冒,那么活人肯定是假冒不了的,一问就可以问出来。
但如杲这是真的,曾化龙怎么也不能相信,因此曾化龙思来想去,终于决定,派自己的两个亲信,肖文军和韩志到穆陵关来,亲眼看一看,审一审俘虏,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第一卷 野望篇 第一一九章 清军又来了
“该死的奴材,没有的东西,你还有脸回来见我吗?”
伦泰跪伏在地上,虽然听着辱骂,但却一个字也不敢分辩,只是不住道:“是,是,是奴材该死,是奴材该死。”
骂伦泰的是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年人,不过这人虽己不小,须发都以己有些花白了,但身材颇高,行动矫健,丝毫也不逊色于年轻人。而且在举手抬足之间,依然带有十分威猛的气势,一看就知是一员猛将。这个人就是这一次清军攻明的主将,奉命大将军,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
阿巴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比现在的满清皇帝皇太极年长一岁。尽管他在努尔哈赤的储子中较为年长,但母亲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只是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妃子,在生前没有受过努尔哈赤的宠幸,死后也没获过任何哀荣。因此也影响到阿巴泰在诸兄弟中的排位。
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位,阿巴泰封为多罗贝勒。而在他的兄弟中,比他年长,排行第二的代善、第五的莽古尔泰、比他年幼的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第十四的多尔衮、第十五的多铎、甚至是叔伯兄弟阿敏、济尔哈朗、就连代善的儿子岳托都被封为和硕贝勒。地位都在他之上。
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元,定宗室世爵,这时莽古尔泰和阿敏都己被皇太极为排除异己而诛杀。剩畲的爱新觉罗氏中,代善封为礼亲王、济尔哈朗封为郑亲王、多尔衮封为睿亲王、多铎封为豫亲王、还有代善的儿子岳托封为成亲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封为肃亲王,连阿济格也封为武英郡王、只有阿巴泰依然还是多罗贝勒,只是在“多罗”后面加了“饶余”(满语为富裕之意)两个字,以示差异。
为此阿巴泰心里也十分不平,多次口出怨言,也常被皇太极责罚,但却从来没有受过降爵或削爵的重惩。原因恰恰就在于,阿巴泰出身偏房,长期被排斥在最高权力核心以外,威胁不到皇太极的皇位,因此皇太极继位之后,与莽古尔泰和阿敏的权力争斗,从来没有波及到他。皇太极对阿巴泰还比较宽容。
而且阿巴泰较为年长,因此也比诸弟较早参与征战,较早建功立业,所以努尔哈赤在世时对他还是比较器重。皇太极继位之后,又不放心代善、莽古尔泰、阿敏等人,阿巴泰还是可以得到不少征战的机会。皇太极在位的主要征战:如锦州之役、大凌河之役、锦州、松山之役,以及前四次征明之役,阿巴泰基本都参加了,不过都是作为部将或是副手。只有这一次,才是首次出任全军的主将。
以五十三岁的年纪,才首次得到独领全军的时会,阿巴泰自然十分珍惜,因为自已的年纪也不小了,以后未必再有这样的机会,同时也想建立功勋,争取也为自己弄个亲王、郡王当当。
而自从去年十月入关南下以来,清军一路势如破竹,从山西、河北、一直打到山东、江苏连战连胜,只打得明军落花流水,连攻克济南、兖州两个大府,并以兖州为临时驻地,分兵八路,四外劫掠,要不是在出征以前,皇太极严令阿巴泰禁止与农民军发生冲突,说不定还会打到中原,湖广去。反正在阿巴泰看来,农民军和明军也没什么区别。
而清军再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收获也十分丰厚,目前的初步统计,生擒鲁王朱以派、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等五名明朝蕃王。以经抓获人口三十余万,牛马牲口三十余万头,黄金一万余两、白银二百万余两、珍珠数千两,各色绸缎五万余匹,其他物资不计其数。以经超过了历次攻明作得的收获。其中一部份放在济南府,另一部份则留在兖州府。
同时阿巴泰个人也捞到了不少好外,仅白银就有十余万两进入了他的私囊中,由其是攻下兖州府,抄没了鲁王府里的大笔财产,又吞没了不了价值不菲的珠宝玉器,因此阿巴泰这一天正躺在鲁王朱以派的大床上,由两个鲁王府的美貌歌妓服侍着,也在美美的想,就算这一次回国还不能晋爵王位,凭着这笔财产,也能安心养老了。
然而就在这时,伦泰在穆陵关前大败,回到兖州府,来向阿巴泰请罪。
得知这一败损失的兵力超过两千,由其是有两个牛录几乎被打残之后,阿巴泰也不由得又惊又怒又是心痛,这样的惨败,在大清这十几年来,还从未有过。上一次还要追朔到袁崇焕还在守卫锦州的时候,却偏偏叫自己遇上了。而且被打残的这两个牛录都是阿巴泰自己的麾下的牛录。自己麾下一共才六个牛录,一下被打废了两个,叫阿巴泰怎么不心痛呢?
因此阿巴泰将一腔怒火全都发泄在伦泰身上,骂了他几句之后还不解气,又举起鞭子,向伦泰劈头盖脸的抽了过去。伦泰不敢躲闪,只能用双手抱着脑袋,咬牙忍着抽打。
阿巴泰又一连抽了十几鞭,只打得伦泰身上衣衫尽裂,鲜血淋漓,惨叫不止。这时左右的诸将也都有些不忍,阿巴泰的儿子博洛和岳乐都一左一右过来,拦住了阿巴泰,博洛道:“阿玛,您消消气吧,事情以经这样了,您就是打死了这个奴才也没用。”
岳乐也道:“是啊!阿玛,可别让这个奴材气坏了您的身子。”
阿巴泰还是余怒未消,道:“你们两个别拦着,打了这个败仗,还有脸回来,我们大清可没有这样的战士,看我打死这个奴材。”
这时这次攻明的副帅内大臣图尔格也过来,道:“饶余贝勒,您还是先消消气,按说这个奴材也确实是该死,但对穆陵关的明军,可不能轻易放过,一定要再出兵去攻下穆陵关,报这一败之仇。而且也该详细的问问,这一仗是如何败的,明军有多少兵力,主将是谁,等我们再次出兵时,也好做到知已知彼。”
图尔格不仅是这次攻明的副帅,而且他还娶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穆库什为妻,又把妹妹嫁与皇太极为妃,既是前朝的驸马,又是当朝的国舅,因此阿巴泰也不能不给他几分面子,而且他的话也说得在理,阿巴泰这才免强压住了怒火,放下了鞭孓,但又踢了伦泰一脚,道:“奴材,快说吧,你是怎么被明军打败的?”
伦泰忍住了痛,道:“回禀贝勒爷,这穆陵关虽小,但守军绝不至一个千总,居奴材估计,至少也有一个守备的兵力。”
阿巴泰“哼”了一声,道:“别说是一个守备,就是一个总兵又能怎么样?你怎么就被打得这样惨了。”
伦泰道:“但这支明军可和别的明军不同,不是奴材为自己狡辩,这支明军火器犀利,军纪肃明,训练有素,而且斗志极高,作战十分顽强,我们一度都攻到城墙上了,但还是被明军给打了下来。”说着就把这一战的整个经过都说了一遍。
阿巴泰、图尔格都是久经战阵的人,听伦泰说完,也都沉思起来,如果真按伦泰所说,这支明军的实力到是确实不容小现。
八旗兵的战斗力虽然很强,而且单兵作战能力也非常出众。但伤亡承受能力却不高,满八旗一共才三百零九个牛录,满打满算也就十万兵力左右。而披甲精锐更少,才三万多人,因经不起大规模的伤亡。一般遇到难以攻取的坚城要塞,一般都选择绕道而走,或是围而不攻,除非是在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会展开强攻。因为强攻耗损的兵力实在太大的。当年大凌河之战,清军围城达一年之久,也不强攻,硬是困得城里粮尽援绝,不得以才投降。
而现在看来,穆陵关虽然小,到还是一块硬骨头,应该就是这种难以攻取的坚城。应理说,应该不予理釆,反正穆陵关又不是什么战略要地,非攻下来不可。这会是真的吗?像这样一支实力超卓的明军,不驻守边关,怎么会在穆陵关这样一个小城里呢?这也太不合道理了。不过从伦泰所说的来看,到也不像是在说谎。
几个人互相看了一眼,阿巴泰才缓缓道:“不管怎么说,这穆陵关我们总要亲自去看着,才能决定。传令下去,招集附近的人马,我要亲自出兵,去攻打穆陵关。”
博洛忙道:“阿玛,这小小的穆陵关那用阿玛亲身动手,就让我领军去攻取穆陵关吧!”
阿巴泰看了他一眼,也有些犹豫不决,博洛是他的三子,也是最喜欢的一个。虽然他今年才二十九岁,但以有十余年的征战经验,说他身经百战也不为过。但这次进攻穆陵关不同于别的征战,需要主将有冷静而清醒的头脑,可打则打,一但真如伦泰所说的那样难以攻取,就不要硬攻,白白消耗兵力。而知子莫过父,博洛虽然骁勇善战,但却缺少变通,又年轻气盛,只怕一但攻城不利,只怕他会不顾一切,下令狂攻。
这时图尔格也道:“饶余贝勒,不如让我领军去吧?”
阿巴泰点了点头,图尔格可不是只凭自己额驸、国舅的身份,早在努儿哈赤在位时,他就随军征战,多有功劳,而且为人老成持重,到是合适的人选。因此道:“好,额驸,这一次就由你来领军,博洛,你做额驸的副将,一起去进攻穆陵关。不过一但关城难以攻取,就不要强攻,撤军回来,等他们出关之后,再设法歼灭。”
然后又瞪了跪在地上的伦泰一眼,道:“奴材,我就再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戴罪功。”
第一卷 野望篇 第一二零章 登州的来使
接到了禀报之后,商毅也觉得有些意外,这兵荒马乱的时候,曾化龙派这两个人到穆陵关来视察什么?
在这方面,周世奇和唐镇就要比商毅晓事得多了,两人立刻就明白,这一定是商毅的第二份报捷送到了登州,曾化龙不敢相信,因此才派两个亲信来看一看真伪。
两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商毅之后,商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立刻带着周世奇和唐镇出城,将两人迎进城中,先到千总衙门落座。
奉上茶之后,众人客气了几句,肖文军和韩志马上就把话题转到了商毅的第二份捷报上,两人当然不会说是奉曾化龙之令,来调查真假,而是先极力的把商毅夸讲了一番。商毅对两人的实际用意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也歉虚了几句,然后就主动提出,邀请两人一起去看这一战所斩的首级,抓到的俘虏,以及缴获的战利品。
这一下肖文军和韩志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刻起身,先跟着商毅来到放着清军首级的房间里,只见一颗颗人头以经用硝水浸泡过,码得整整齐齐,虽然没有细数,但几百颗首级是绝对有的。肖文军还不放心,又抓把几颗,仔细观看,果然发现头发都是剃了很久,并非新剃,这就说明绝不是杀良冒功。
接着商毅又带着两人来到库房,果然见盔甲、武器、旗帜等物品都分类放置,两人也都认识清军的盔甲旗号,确实不错,由其是其中那二十多件白甲兵的衣甲,和其他的盔甲明显不同。两人还检查了十畲支武器,上面都有盛京某坊、锦州某坊铸造的字样。也可以证明,确实是夺自清军之手。
最后商毅又命人将两次所抓的一共四十名俘虏押上来,让两人过目。在这个时代,满人和汉人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区别,因此虽然俘虏的精神都十分萎缩,但确实是满人无疑。由其是在目光之中,还带着一丝凶悍之意,可见是久经战阵的士兵。
直到这时,两人才对商毅所报的这次大捷确信无疑,同时也对商毅刮目相看。在这个时候,由其是在松山大败之后,大明朝廷上下几乎是到了谈清变色的地步,就是最强的关宁铁骑也不敢轻拈清军的锋芒,而在一战中斩首近九百余级,而且还全都是货真价实的人头,就是这份功劳,己足以让商毅从一个小小的千总升到守备,同时还能领个游击将军衔,可以说是一步就挤身于中高级武将的行列了。
而以商毅还不到二十四岁的年纪看,前途还真是不可限量,现在大眀内忧外患,战事不绝,日后别说是副将、总兵指日可待,就是以武将的身份封候,也不是不可能的。
众人又回到衙门,商毅又命人在衙门摆上酒宴,招待两人,并由周世奇和唐镇作陪。在宴间,两人自然就要问起这一战的经过,商毅到也没有隐瞒,一五一十,详细的说了一遍。当然像手枪这类细节自足隐去不说,但也把两人听得目瞪口呆,由其是听清军攻上城头,当时穆陵关己岌岌可危的时候,两人甚致都紧张的屏住了呼吸,只到商毅说到自己率军拼力死战,终于顶住了清军的进攻,最终还是把清军赶下了关城,两人这才如释重负一般的松了一口气。
听完之后,两人又对商毅好一番称赞,这一次可就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赞扬。
不过韩志对商毅所说的火铳的威力还有所置疑,因为根据他的经验,火铳由其是鸟铳,不仅填的速度慢,往往没打出两次,敌军就杀到了面前,而且又容易爆膛,明军普遍不喜欢使用鸟铳,因此按商毅的说法,火铳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威力。
对韩志的疑问,商毅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却觉得颇为悲哀,其实在明朝,中国的火器确实有长足的发展,虽然还比不上同时代的西方,一些近代陆军的火器,都能在找到雏形或对应的东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铁丝网、机枪、装甲师、等等。而即使不相信火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一些有识之士如徐光启、孙元化等,还是能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价值。只可惜明朝末年的政府腐败,军队松驰,才导致火器的质量下降,以及火枪手的训练不足。才导致空有先进的火器,却打不过清军。
但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而不是火器本身的问题,然而大多数人却分不清这一点,却把一切都归结到火器上面,甚至因噎废食而拒绝使用火器。商毅知道,在清军正式入关之后,江南各地抵挡清军的武装力量使用的竟然还是冷兵器,相反到是清军偶尔到还会使用一下火器。
而等到清朝坐稳了江山之后,始终保着“骑射乃满州根本”,才使得中国的火器发展全面停顿下来,等到二百年之后,大英帝国用洋枪洋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时,清军居然还是用长矛弓箭来迎战。终于才导致了中国全面沦陷在世界列强之手。
当然商毅的这一番心思无法对肖文军和韩志两人说明,只说下手穆陵军将进行火铳的训练,请两人去一观,便可知道为何火铳能有如此作用了。
当天下午,肖文军和韩志随着商毅来到了训练场上,这时穆陵关里以经被挤得满满当当,只有四条主街和训练场空了出来。因为士兵们总要有一个训练的地方,才得以保留。
尽管现在是战时,但商毅对少年队的要求依然不放松,毎天上午学习读书识字和各种知识,只有下午才开始训练,这时在训练场上,都是少年队的士兵参加训练。有人在练队例,有人在练枪刺,自然也有人再练习火统的射击。
商毅等一行人径直来到射击的训练场上,只见有三十名少年队的士兵正在进行实弹的射击训练。按商毅的规定,火枪兵在熟练了鸟铳的操作动作之后,毎天都要进行十五次实弹射击训练,共分为三组,毎组五次,前两次都是自由发射,后一次是进行三段连射。现在火枪兵进行的是自由发射训练。
只见在四十步开外,举立着一排十字标靶,上下左右中,各有一个一尺见方的木牌,每一名火枪兵轮流射击这五个木牌,而每一次射击训练的成绩,都会被教官记录下来,做为以后选拔为正式火枪兵的依俱。
肖文军却惊讶道:“商千总,我看这些士兵大多都是未成丁的孩子呀,难道他们也要上阵去抵抗鞑子吗?”
商毅苦笑了一声,道:“穆陵关里只有这么多兵力了,因此鞑子打过来了,别说是孩子,到了必要的时候,就是妇女也要派上去。”
两人听了,也知道是实情,都不禁有些侧然。
商毅接着道:“但是火铳的发射,无需大力,因此不分成人少年,均可使用,而且火铳兵也不用上阵厮杀,因此我才让他们练习使用火铳,和鞑子真刀实枪的干,还是用成人的士兵。”
两人也只能点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就在这时,枪声大作,一股一股呛人的硝烟散出,而在远处的标靶上,有的木牌以经打了一个窟窿,有的打破一个边角,也有的啥都没有,完好无损。而火枪兵们立刻重新填弹,然后再度发射。到是可以看得出,动作都颇为熟练。
在火枪兵们填弹的间隙,商毅才对两人道:“使用火铳,首先要在督造上下功夫,必须严格监督工匠施工制做,这样才能有质量上成做火铳,不爆膛,射程远,威力大。”
……
“鞑子精于弓马,坚忍善战,临阵多披重曱护具,非我大明之兵所能敌,唯有火铳可透重甲,乃为破敌之利器,不可不用,亦不可不善用。”
……
“其次就是对火枪手严格训练,并且熟练运用三段连发之技,才能使其填装快,打得准,在战场上才能给鞑子重创。”
……
“而对火枪兵,也不能仅仅只训练他们发射火铳的能力,同样也要进行枪刺,刀等战杀之技,这样敌军冲到了近前,就同样可以与敌军做近身厮杀。”
这些话,有些两人也知道,但也有一些是首次听说,但都频频点头,韩志道:“看来商千总对火铳运用,是颇有心得。也使我等茅塞顿开。回去之后,我们定会将千总之言如实转告巡抚大人,我们登州也要练一支火枪兵来。届时还要请商千总不吝赐教啊。”
商毅道:“这是自然,如果登州府要练火枪兵,卑职必当将这少许心得详细记碌,呈交巡抚大人。”
肖文军呵呵笑道:“商千总何不写一本《火铳纪效》?”
商毅心中一动,他知道中国古代的兵书虽然不少,但大多都是谋略,战守、军阵方面,涉及士兵的训练方面很少,只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在这方面独有建树,而在明朝火器虽然十分普及,而且有关火铳的记录也不少,但一本在火铳的生产,使用、训练,由其是火铳在战场上的运用方面的专业书籍还没有,而自己虽然比不上戚继光,却有着三百多年的经验,是不是可以写一本《步兵操典》,作为以后训练士兵的范本教材,以后其他人就可以照书施教,也就不用自己亲力亲为了。
第一卷 野望篇 第一二一章 狙击手
这时这一轮射击训练以经结束了,教官正在统计毎一个人成绩,并记录在册。而商毅也大致的看了一看,只见三十个标靶中,差不多有十余个一枪也没有射中,而其他射中的标靶上大部份都只射中一两个,中三个的都寥寥无几。不过这批少年队的士兵们才进行了十几天的火铳射击训练,实弹射击更是才六七天,出现这样的结果到也不意外。
忽然之间,商毅的目光一扫,发现有一个标靶上的五个木牌居然全被击中。商毅也不禁大吃一惊,鸟铳的精准度虽然不高,但在四十步左右还是可以,但一次实弹练习,五发全中,可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成绩。因此商毅忙叫人把这名士兵找来,自己要亲自看一看。
等教官把这名士兵带到商毅面前之后,商毅才发现,这人竟然是段鹏。
段鹏和周少桓、童大勇、成进、成刚一样,都是从小山村出来的少年,而且和商毅的关系非常好。只是他的年纪最小,还不满十五岁,因此其他人这几个月之后,都在成年队里担任了把总了,而几次重新整编队伍,段鹏却都只能留在少年队里,这几个月来,一次战场也没有上过。
为此他也来找过商毅软磨硬泡,也想调到成年队来,只是由于年龄还小,身体机能还不足,各项技术指标都达不到标准,因此也只能还呆在少年队里,而这次清军进攻,到是给他提供了一次机会。
商毅一见是他,心里也十分高兴,因为他和从山村出来的人都比较亲近一些,道:“段鹏,五靶全中,你的枪打得不错啊!”
段鹏脸上也颇为得意,道:“这有什么?昨天,前天我打出过五靶全中来。”
商毅听他这么一说,也不由一怔,忙又让人把他的射击纪录拿来自己看。见上面记载,段鹏进行实弹训练以有七天,在前两天都只是一二靶,然后上升很快,前天出现了第一个五靶,昨天又连打了两个五靶,一个四靶,今天第一次实弹射击,就又打了一个五靶。商毅也不由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拍了拍他的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