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木林)-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量。
而在浙江一线,各兵工厂都要开始运作,达到月产火炮四十至五十门,火枪五百至六百的水平。同时海军开始正式成军,造船计划开始施行,并建立登州与杭州的海上连系路线,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
内政方面,在浙江建立稳固的统治,可以适当扩展到周边地区,并且开始进行清仗土地,打击豪强势力,争取得到农民的支持。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二个村庄试点,开始着手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基础。
开避几条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可以适当建立海外贸易,并加强战略物资的储备。建立学校,陪养人材。
在第三阶段。全军将组建六到八个师的兵力。在山东地区将保持二到三个师的兵力,并立足于山东登州,并分布形响莱州、青州等地区,形成山东抗清的斗争区域。
而在浙江一线,并且根据当时的南明朝廷情况,做好迎战清军南下的准备,海军形成初步的战斗力,可以实行近海的远航作战能力,不仅要保障山东一线的后勤供应,而且还可以适当主动出击,支持山东的战斗。
各兵工厂达到月产火炮一百门以上,火枪一千支以上的水平,以达到战争的需要。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始考虑,占领台弯的计划。
内政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二阶段的结果。为清军南下作好各种物资储备准备。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二章 合作计划
计划写完之后,商毅又反复看了几遍,也觉得比较满意了。当然这份计划现在只能自己一个人看到,还不能告诉别人,因此要小心的收藏起来。可惜自己的电脑留在穆陵关,由叶瑶瑱保管着,否则可以输到电脑里面保存,这样就谁也发现不了了。
第二天一早,有人来通报,说是林之洋要求见商毅。
商毅得知以后,立刻让人请他们进来,而且自己也来到屋檐下等候。见了商毅之后,林之洋也颇为感动,像商毅这么年轻又没有多少官架的官员实在可不多,何况现在的商毅在浙江省来说,绝对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还能够保持这么平易的作风,确实是很难得。
商毅把林之洋让进厅堂里落座,林之洋这才又向商毅拱了拱手,道:“商将军这次收复了杭州,平定了浙江的叛乱。实在是我等浙人之福,在下也是托将军之福,终于可以重返杭州的老宅了。实在是要多谢将军了。”
商毅道:“林先生太过奖了,朝廷即然任命我为浙江总兵,那么保境卫民便是我应尽之责,又何必称谢。”
林之洋接着从袖口里取出了一张纸来,递给了商毅,道:“这是大人托我购买的货物,请大人过目。”
商毅接过来一看,只见写着米二万石,生铁三万斤,硫磺二千斤、各类药材三千斤,水银二十斤。共计白银八万五千两。等商毅看完之后,林之洋又道:“这批货物将在三天之后,运到杭州,请大人到时派人查收。”
商毅也点了点头,心里想着,林之洋办事到是很有效率,这么快就把第一批物资送来了,道:“好,我这就让人准备银两。”
林之洋忙道:“大人,不必着急,货还没有送到。”
商毅笑道:“不过就是二三天的时间吧,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总之林先生办事我完全可以放心。”
林之洋又客气了几句,又道:“上次大人不是说过,想做丝绸生意,现在浙江的叛乱以经平息了,不知大人是怎样考虑的?”
商毅心里想,平息了浙江的叛乱之后,自已的身价果然就不同了,林之洋也主动来寻求和自己合作的意向了,当然这里面还有孙传庭惨败的因素。
原来这时别说孙传庭在郏县惨败,就连潼关失守的消息都以经传到了南方,林之洋和李格非经过了仔细的分析认为,尽管目前孙传庭还是生死未卜,但有见识眼光的人都知道,其实到了这一步,孙传庭是死是活以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军队都打光了,就算孙传庭还活着,也不能力挽狂澜了。而大明王朝将要发生巨烈的变化,亡国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不亡国,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也将大为下降。
因此在这个时候,像商毅这样手握兵权的地方实力大将自然也就行情上涨。而在南下之后,商家军以经在南方建立起良好的声望,而且他又是浙江总兵,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在浙江驻守。无论从那一方面来看,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商毅显然以经是江浙一带最有权势的人了。
如果大明因此而亡国,商毅至少也有能力立足于江南称王。就算大明王朝不亡,以后朝廷恐怕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起码也是割据一方的藩镇。插手丝绸生意,自然就不再话下了。
另外李格非甚致还认为,商毅这么年轻,就能有现在的成就,而且他的见识、阅历都远超于一般,那么在乱世之中,恐怕前途未可限量。因此就应尽快抓住时机,和商毅加强合做,甚致是投靠到商毅的阵营中来,却么以后商毅每有一步发展,林之洋和李格非都可以跟着水涨船高了,因此林之洋也主动向商毅提了出来合做。
商毅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过他现在也需要林之洋、李格非这样的商人,进行深入的合作,由其是李格非。虽然商毅只和他见过一面,但却敏锐的发现,他是这个时代少有的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正是自己最需要的伙伴。无论自己最终能够达到那一步,但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使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竟争。
现在既然林之洋主要提出来,自然是再好也不过了,因此商毅道:“那么我也不瞒先生,我想开一间织造坊,收购生丝,直接加工织造丝绸,然后再转买到海外去。”
林之洋也不禁大感诧意,他原来还以为商毅是打算经营丝稠的买卖,也就是低价收入,转手买出,这样周期短,来钱快,风险小,而且利润大。经营也十分简单,几乎所有的生意人都会选择这种经营方式。却没想到商毅会选择自己生产丝绸。尽管这样做可以自己控制货源,取得更大的利润,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前期投资会增加,风险自然也会增加。
商毅当然看出了林之洋的疑惑,心里也不禁苦笑,其实这就是观念的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一惯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后世许多人认为,这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然而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商人和手工业生产是完全脱离的。商人获利的方式无非就是将甲地的物产运到乙地贩买,赚取其中的差价,说白了是长途贩子。至于商品的生产,则几乎与商人完全无关,基本是以家庭手工业,或是小手工作坊来完成。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仅靠家庭手工业和小手工作坊,也就能够为商人提供足够的商品,而且中国的商品在海外历来竞争力强,一直不愁销路,商人也没有必要去从事生产,寻求改良生产的方法。在宋明时期的中国的海外贸易繁荣,实际上就是靠着内陆地区数以十万计的家庭手工业者和小手工作坊在支撑着。
而这样的结果却造成了尽管中国的对外贸发达,商品竞争力强,但商业行为却不断没有突破小农经济,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提到一个新阶段的能力,相反还俱有破坏和摧毁小农经济的作用,因为商人赚到钱之后无非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买地放租,二是放高利贷,而不是用来扩大生产,提高技术,结果只会造成土地兼并和对小农的严重剥削,还有就是对手工业者的压价。
当然如果在这个时候,朝廷能够采取积极的政策,有意引导和扶植手工业扩大生产规模,当然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只可惜历代的朝廷选择的都是简单、粗暴的禁商、限商的政策。结果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禁商,社会生产越得不到发展,而社会生产越得不到发展,就越是禁商。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未能在近代产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现在商毅就决定,自己来试验一下,生产销售一体化。也算是作一个偿试,反正现在自己手头上的资金充足,而且中国的丝绸也一向不愁销路。
当然这些理由还没法对林之洋说,商毅只好道:“现在丝绸和生丝的海外贸易几乎都被郑芝龙陇断,我暂时还无法在海外和他竞争,因此现在只能控制源头做起,海外这一头暂时先让给他做,反正郑芝龙总是要买丝绸和生丝的,从别人手上买和从我们手上买,都是一样。一但我们控制了大宗的货源,还可以以此为条件,和郑芝龙交涉,然后共同开创海外贸易这一块。”
当然商毅所说的这些也是实情,现在中国沿海几乎就是郑芝龙一手庶天,任何中国船只,想要到海外经商,都必须插上郑氏的旗号,像郑芝龙交纳保护费,方才可以平安出海。包括林之洋和李格非的出海船只,同样也是如此。商毅虽然对海军和海外贸易有一揽子的规划,但现在手头上一条船都没有,那什么去郑芝龙竞争,因此现在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控制陆地上的生产,再慢慢走向海洋。
林之洋听了之后,也觉得商毅说的有道理,他原来还怕商毅年轻气盛,要和郑芝龙一争高下,现在看来,商毅确实是一个有头脑而且计划周密的人,同时他也不禁想起李格非对商毅的评价,“在乱世之中,前途未可限量”,似然也觉得,这个评价确定不错。现在看来,这个乱世几乎是要来临了,那么商毅究竟能做到那一步呢?
尽管李格非并没有直言,但林之洋和他相交了近三十年,那还不明白他的意思,商毅是不是真能走到那一步呢?林之洋忽然打了个寒蝉,也不敢再想下去,于是又道:“那么大人打算怎样来做呢?”
商毅道:“这还要请林先生帮忙,先在苏州买下几个丝织坊,这样就有了工人和织机,并且租一个较大场地,我手上还有一万多斤生丝,可以马上开工,即使是人不满也没关纟,以后可以慢慢扩张。”
林之洋点点头道:“好,这些就包在我身上,只是大人是想一个人做,还是联合其他人一起来做。”
商毅笑了一笑道:“如果林先生和李先生都有意参与,我自然是欢迎,如果两位无意于此,那么我就一个人来做,不过日还请你们多多帮忙。”
林之洋也笑道:“赚钱的事情,谁不愿意做,我可以代格非做主,愿与大人共进退。”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三章 兵工厂和印刷作坊(上)
商毅不禁大笑起来,他当然听得出,林之洋这是一语双关,这是正式表示,他打算完全投靠自己一边来。因此也道:“林先生太客气了,天下这么大,生意靠一个人那里做得完呢?有事大家一起做,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有何乐而不为呢?”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大笑起来。
林之洋又道:“下个月初六,是家父六十六多的寿诞之日,正值浙江叛乱平定,家父重返杭州故居,因此也想借这个机会热闹一下,请来一些客人,还请大人届时赏脸光临寒舍。”
商毅点点头,知道这一方面是林之洋像自己示好,另一方面恐怕是打算借这个机会,像林家的其他人宣布,他和自己结盟的信号。当然这对自己来说,也没有坏处,因为林家是江南富豪之家,那么届时前来赴约的人必定不少,而且多是杭州府本地的乡绅仕族。自己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向他们显示自己现在是浙江的实权人物,连林之洋这样的巨商也向自己投诚过来。
因此商毅也点了点头,道:“如果林先生不嫌我打扰,到时候我一定赴约而往。”
林之洋笑道:“大人这是说那里话,大人肯赏光赴约,必使家父的寿宴生辉。下月初六那一天,在下就等着大人光临寒舍。”
商毅点点头,又道:“林生先,我还有几件事情,也想请你一并帮忙。”
林之洋道:“大人请说,在下一定尽力而为。”
商毅道:“首先是我要在杭州城内修建兵营,做为驻军所用,因想请林先生帮我找一批泥水土木工匠,人数越多越好。工钱我自会支付。另外我还要在杭州城内收购一家印刷作坊,也请林先生帮我一并寻找,价钱不是问题,但越快越好。”
林之洋又怔了一怔,也被商毅弄得糊涂了起来,要找泥水土木工匠,他还能理解,这是要盖军营嘛。但要印刷作坊有什么用。
虽然印刷业在江南一带到是非常兴旺,而且利润也还算差强人意,但缺点是规模难以做大,因此也赚不了几个钱呀。不难到商毅是要出书吗?这到也不是不可能,在闲谈中林之洋也知道,商毅正在写一本叫《步兵操典》的兵书,写好了书之后想要出版,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也没有必要买一家印刷作坊来做吧。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即然是商毅需要,也就无条件的给他帮忙。
其实商毅要泥水土木工匠并不是要修建兵营,而是要盖兵工厂。其实军营在城里本身就有,可以直接那来使用。而兵工厂主要生产火器,因此不仅需要较大的场地,而且不能设在城里。商毅连地圵都以经选好了,就是位于杭州城西南,钱塘边的玉皇山脚下。
而商毅需印刷坊当然也不是为了印书赚钱,而且随着自己在浙江的统治稳固之后,肯定还要开设军校和学校,那么就需要印刷大量的书籍教材,还有《步兵手册》和《海兵手册》。当然商毅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地。就是办报纸。
其实办报纸是商毅早就列入规划之内的一项重要计划,当然这也是穿越者必需掌握的大杀器之一,商毅目地当然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言论自由,传达民意,而是掌握舆论话语权,引导民意。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商毅深知掌握舆论话语权的重要性,不仅能够为自己造势宣传,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控制民意思想,甚致是煽动群众的情绪,在后世报纸媒体的实际作用,其实也大体如此。
林之洋的效率也不慢,第二天就给商毅找来了一批泥水土木工匠。而这时商毅也以经把整体的规划都以经做好了,因为未来兵工厂将会是商毅集团最大的优势所在,将会在这里生产、研制、试验这个时代最新式的武器,商毅以经淮备有好了几个武器的蓝图,就等着兵工厂建立起来之后,开始进行制造,因此这个兵工厂的安全和保密措施必须要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行。
因此商毅决定,对兵工厂将釆用全军事化管理,外围将修建城墙守护,任何人进出都将进行严格的审查。而兵工厂内部大体分为二个区域:生产区和生活区,也用短墙,壕沟隔开。生产区分为:火药生产制造,火器产品制造,枪炮制造,杂件组装制造四个部份,当然还有相应的试验室和试验场。各区之间也以短墙,壕沟隔开,互不干涉。壕沟还将引入钱塘江水,便于发生火灾时好及时取水。而所有的工匠出入各生产区,都要凭证件通行。
而在工匠的生活区内,还设有店铺,酒楼、庙宇,戏院、医院、澡堂、操场等一些生活设施,同时还有供工匠子女上学的学校,而这些设施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工匠的家属担任。而且厂区内的主要建筑还算釆用砖木混制结构建筑,一方面能经久耐用,另一方面对火灾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总之这一个兵工厂实际以经包罗万象,什么都齐全了,和一个小县城几乎没什么区别了。事实上在商毅做完规划之后,自己也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因为这和自己穿越之前的天朝刚建国时期的情况很像,一个大规模的工厂几乎就等于是一座小城市了。尽管这种规划在天朝以后的发展中证明并不科学,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废,降低了工作效率,但在特定的时期内,还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现在无疑就是特定的时期。
当然像这样规模的工程,又是大量釆用砖木混制结构,因此不是一两个月内就能完成,只能一步一步来,首先把外围城墙修起来,内部结构可以分期分批进行。好在收复了杭州之后,商家军以经积累了白银一百三十多万两,各类粮食近二十万石,还有二万八千多俘虏,无论是资金物资还是劳动力,都是相当充足,只是缺少一批精通泥水土木施工的工匠。人员到位之后,就可以马上开始动工。
商毅花了两天的时间,像工匠们交待了整个工程的情况,并且划定了城墙的范围,工匠们和俘虏劳工们也开始破土动工,制窟烧砖。兵工厂项目,也正式开始启动了。
而这时商毅委托林之洋办的另一项事情也有了着落,林之洋找到一家印刷作坊。坊主姓张,因为有急事需要大量银子,因此作价六千两白银,将作坊出手。正好被林之洋找到了,请商毅去看看,是否满意。
商毅听了,二话没说,立刻带上银子,跟着林之洋去看,而王夫之对印刷作坊也很感兴趣,毕竟他也希望自己日后写成的书可以出版发行,因此也跟着他们一起去凑热闹。
商毅简单的看了一下,这家印刷作坊的规模在杭州也就算中等偏上,占地方圆约有二百平米,五六间房间,还有一个大院子,共有五六十个工匠,一套印刷设备到是全都齐备。因此商毅也十分满意,立刻掏钱,和张坊主办理了移交手续,这家印刷作坊也就立刻易主。
随后商毅在院子里招集作坊里的工匠,向他们宣布:所有的工匠人员全部留用,月钱待遇一切如旧,以后如果工作表现好,还有增加。工匠们在知道作坊易主之后,都有些但心,但听商毅这么一说,也就都安心了。然后工匠各自散去工作。
商毅又来到了帐房,叫来了帐房先生齐文远,还有两名师传级的工匠王松和朱书刚,向他们询问一些印刷作坊详细的情况。
帐房齐文远今年四十多岁,本来是读书人出身,年轻的时候还考上了秀才,只是后来连考十几年,都没能考上举人,也就对科举心灰意冷,于是到这家印刷作坊当帐先生,同时也还兼任校对,检查的工作。因为还是天天和书籍打交道,也算对自己考不上科举付聊以自慰,因此他在这家印刷作坊干了近十年时间,虽然只挂着当帐先生的名议,但大部份的业务往来,都是他在经手。差不多等于是后世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他首先将帐目交给商毅过目,又绍介了一下作坊的业务情况,这家印刷作坊开了二十余年,生意以经做开了,和好几家书局都业务关纟,利润也颇为可观,而且目前作坊里还有三笔印刷业务未完。
商毅也没有仔细看帐本,只是听齐文远说完以后,才道:“齐先生,我没有多时间来管这家作坊的俱体事情,今后你就是这家作坊的掌柜,作坊里的全部业务来往,还是由你来付责,以后我会派人每月来查一次帐。未完成业务也继续完成。并且通知所有的老客户,作坊虽然易主,但业务还可以继续往来。价格条件都不变。另外这个月就先这样,下个月开始,你的月酬,增加一倍。”
齐文远听了,心里虽然也颇为奇怪,如果商毅没空管事,干嘛要买下一个印刷作坊呢?不过即然他给自己加了一倍的月酬,那就够了,管他买一个印刷作坊干什么?
随后商毅又问王松和朱书刚道:“王师傅,朱师传,现在作坊里的印刷制版,是用活版多还是用雕版多。”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一四章 兵工厂和印刷作坊(下)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王松道:“回禀老爷,我们作坊里这两样都有,一般如果求快的书籍或者是一些小稿,都是用活字版,需要印刷质量上成,而且又不求赶时间的书籍,就用雕版。”
商毅又道:“那么你们用的活字版用的字模都是什么材料做的?”
朱书刚道:“回禀老爷,用的都是木活字模。”
商毅道:“有没有用铜、铁、铅模的?”
朱书刚道:“回禀老爷,铜字模太贵,用不起,而铁模、铅模印刷出来的字迹模糊,都不如木模好用。”
商毅点点头,他知道中国是最早发眀活字印刷的国家,虽然活字印刷并没有在中国大规模普及起来,但也绝不是像后期一些砖家所说的那样,中国古代几乎完全没有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当然比雕版印刷要效率高得多,同时最终成本也要低得多。但首先需要制做好大量字模,因此初始成本远高于雕版印刷,而且技术难度也要大得多。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活字印刷书籍只有几次,而且还都是官方组织的。民间的活字印刷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简易低级的印刷运用上。很少用来印刷书籍。
事实上从明中期开始,在经济繁荣的江浙一带,用铜活字印刷逐渐出现并流行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有无锡的华家、安家,苏州的孙家和南京的张家等,他们用铜活字印卖的书籍流传甚多,印刷效果也很不错。不过中国本身的铜矿不多,而且铜又是流通货币的原材料,正如朱书刚所说,铜字模太贵,用不起,因此铜活字无法大规模应用,一般只有皇家才用得起。
其实铁模、铅模其实也能替代铜模,但由于中国古代主要使用是以烟墨为颜料的水溶性墨水。在木制的雕版上能够表现的很好,但是在金属活字上很容易变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样通过简单的压印就能完成转印。拓印也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为了保证能够有效的印刷,还必须使用吸水性强的纸张,结果就是纸张的背面也会有墨迹,无法做到双面印刷,无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都不如木活字。
当然木活字也有它的弱点:如果用木活字印书,大约印了200部左右,字模的字划就因为吸收烟墨中的水分,胀大模糊。但总的来看,木活字的弱点却比泥活字和金属活字要少得多。因此一直到清代,中国的活字印刷还是木刻活字。但即使是木活字,不管是在明代,还是在清代,终都没有超过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终退出中国印刷行业,得等到清朝灭亡的前夕。
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使用油墨。而在十五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创造了以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为原材料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才使欧州在印刷技术上一举超过了中国。
由于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前期,古登堡的印刷术出现,使得印刷品的成本大为下降,而速度却提高了许多,从而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后世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欧州能在十六、十七世际取得飞速的发展,缩短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在十八、十九世际全面超过中国。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虽然现在离古登堡的时代以经过去了二百年,但古登堡印刷术却依然还没有过时,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难度,其实中国的印刷技术以经很成熟了,只要弄出铅锑锡合金字模和油墨,即使是没有古登堡印刷机,效率也不会差到那里去。
铅锑锡合金字模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实就是以铅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锑和锡。这两种矿产这个时代中国就以经大量开釆了,只不过这个时候锑和锡往往都被混在一起,全当锡矿来用。世界上最大的锑矿——湖南的锡矿山就是在明代开采的,当时就以为这里是锡矿,所以才取了这么个名字。
当然铸字也还有一系列的细节工艺:铅字必须大小一致,字座部分必须完全能够彼此吻合,以便在排字版上能够排列整齐。这需要特殊的工艺设备加以保证,还要有专门的修字工人进行磋磨处理等等,即使是在欧州,全套的铸字工艺也是从十五世纪开始,逐步的改进完善,到十八世纪以后,才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当然铸字的工作就更不用商毅操心,让齐文远去办就行了。
而古登堡印刷术最关建的油墨,在后世也不是什么密秘,其实就是用亚麻油来调制,一直到商毅穿越之前,亚麻油还被用来调制油画颜料。古登堡当年是将亚麻仁油煮沸,冷却到呈暗黑色,以少量蒸馏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碳黑搅匀后,放置一段后即成了油墨。
在这个时代,亚麻和松树等原材料都不缺,不过商毅暂时还不打算泄漏油墨技术,因此他只吩咐齐文远,先去铸一百个字模,并且将铅锑锡的配比量告诉他,再三强调一定要按这个配比量进行铸字,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然后等着自己试用就行了。同时又给了他两百银子,作为铸字的费用。而自己另外找人去调制油墨,两样分开进行。这样就不怕技术泄漏了。
齐文远虽然也听得一头雾水,但现在商毅自己的东家,又这样吩咐了下来,又拔下了银子,那么自己照办就是了。因此接过银子,立刻去联系铸字工匠。
办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商毅也觉得十分满意,这才转道回衙门。
在路上王夫之也忍不住好奇,虽然他不懂印刷,但刚才在作坊里听着,又看过实物,也明白了不少,知道活字印刷如果真正能够大规模应用起来,确实可以使印刷书籍的成本大幅下降,尽管他还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重大意义,但有一点他还是明白的,书籍印刷的成本下降之后,更多的读书人就买得起书了。因此也忍不住问道:“大人,你真的有办法改进活字印刷的技术吗?”
商毅点点头,道:“这也不是我创造的技术,在泰西诸国中,两百多年以前,一个叫约翰内斯·古登堡的人就发明了这项技术,然后一直沿用至今,我当初游历泰西诸国时,曾听说过这项技术,现在不过是在我中华之地偿试使用而己。”
王夫之听了,也不禁称奇,道:“二百年前便可以发明此物,看来泰西诸国中,到也不乏智能才技之人。”
王夫之跟随商毅的时候不长,但也知道商毅编造的那一番游历泰西诸国的经历,因此两人闲暇无事,也常向商毅询问泰西诸国的风土人情,而商毅也正有意引导王夫之,希望让他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从而来影响他的思想。除了说欧州历史之外,也着重说一些文艺复兴等近时期欧州的思想、文艺事情。当然商毅暂时还不敢说古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制度和欧州议会制度。
虽然王夫之的思想中虽然还带有许多天朝上国的优秀感,但他毕竟是另一个时空里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还不致于把一切海外世界指为荒诞无稽,同时现在也正是求知欲极为旺盛的年经,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而且明朝在总体来说,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期,由其是在民间的沿海地区,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在大洋彼岸还有国家的世界慨念。所谓中国长期闭关自守,其实是指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的时期。
同时在商毅的队伍里,不仅有外籍的传教士,还有外籍的雇佣兵,王夫之有时也会和他们交谈,从而也能印证商毅所说的事情基本都是属实。而传教士阿科尼亚通过观察之后,发现商毅对王夫之十分看重,同时他也清楚王夫之在中国算是读书人一类,如果能把他也拉入主的福音之下,也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因此也想办法多和王夫之接触,向他讲说了许多欧州的历史,当然也少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