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昊远)-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东明军多来年与关外鞑子厮杀,战力不容小觑,为防辽东明军回援,我军必须着眼于一个快字。为了尽快拿下京师,臣建议先派人手混入城中散布谣言,收买官将,以便我军到达到,里应外合,迅速拿下燕京。”

顾君恩立即表示赞同道:“大军师所言极是,京师城高墙厚,而且置有大量火炮,关外鞑子数次围城而未能破城,京师难攻可见一斑,虽然自去年大疫之后,京师人口五去其二,此时更是人心惶惶,但若是崇祯誓死抵抗,亲自上城激励士气,我军就算能破城,恐怕也会损失惨重,里应外合不失为上上之策。”

在这一点上,牛金星等人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到手了,各人心里的小算盘也开始啪啪作响,宋献策当初是牛金星向李自成推荐的,但两人的政略却不尽相同。

尤其是在西安建国之后,牛金星与宋献策实际上已经成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开国丞相,一个是开国大国师,都是李自成极为倚重的人物。

牛金星没有明着反对宋献策,转而说道:“大王,宁武一战,我军损失破为惨重,兵力已略显薄弱,要攻打京师,有必要先与南路军会师,再合围京城;

同时臣建议重用唐通等降将,令这些降将率部打前锋,一来,可减少我本部人马的损失,二来,重用这些降将,也可给其他明将作一个榜样,削弱其他明将的抵抗意志。。。。。。。。。。”

“不可!”宋献策不等他说完,立即反驳道:“大王,正因我军在宁武损失颇大,此时更不能重用唐通这些降将,大王请想,要重用这些降将,就必须给他们大权,这些人新附未久,心思难测,他们今天能背叛明廷,明天未尝不会背叛大王,若是我军未遇损失倒也无妨,但如今我军在宁武损失了不少精锐,再赋予这些降将大权,未免有强枝弱干之嫌,此乃智者所不为也。”

李自成的头号战将刘宗敏也反对重用降将,他悍然说道:“大王,燕京内如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根本不堪一击,大可不必为此将大权交于那些朝秦暮楚的降将手上,咱们只须挥师猛攻,京师指日可下,请大王下令吧,臣愿率领先锋,给大王拿下京城。”

吏政府尚书宋企郊也反对重用降将,不过他只是表了外态,没有过多的激烈言词。

这时提出入主关中策略,得到李自成重用的顾君恩却转而支持牛金星道:“大王是天下共主,胸中可纳天地,包容几个降将又何妨?我大顺朝虽然人才济济,但自古为人主者,未尝有嫌人才多者;

大王,拿下京师虽然指日可待,但明廷的辽东劲旅尚存,雄居湖广江西的秦牧也甚为可虑,刘泽清、左良玉、张献忠等各占一方,拥兵自重,大王纵然拿下京师,要想进一步扫平天下,恐怕尚须费些周章;

正如牛丞相所言,重用降将,可向天下人昭示大王广阔的胸襟气度,为将来招降各地割据势力,扫平天下奠定良好的基础。”

仗打到现在,大量的明朝官员和将领投降了大顺军,象白广恩、徐永福、唐通、王承允、姜瓖等人,以前都是明廷的总兵官。

大量降官降将的出现,实际上已成为李自成不得不慎重对待的棘手问题。甚至比攻打京师更棘手。

过多的重用这些降官降将,必定会导致原班人马心生不满,然而一味的打压和架空这些降官降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极为严重,一是可能导致内部分裂,二是可能会导致将来无人愿降,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大顺政权的存续。

眼下他最为倚重的几个手下,对这个问题又分成了两种绝然不同的意见,让李自成很是为难。

在军事方面,李自成一向很自信,但涉及到这种复杂的人事问题,李自成颇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多年来的流窜作战,究其原因,一是他流寇习气未脱,二来缺少放眼天下的战略眼光,以前大顺军所到之处,一味的破坏,没有建设,这更是他们没法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主要原因。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李自成缺少经略天下的眼光,他趁乱搅搅局还行,但绝对没有坐拥天下之才。

他的手段过于直接残暴,除了军事手段外,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才能。从他有意杀戳姜瓖、唐通这些降将就可以看出,他气量格局过于窄小,目光短浅。

可以说他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他自己身上,其他的外因都是次要因素。

牛金星见李自成久久不语,心中暗暗失望,他非常清楚,降官降将的问题处理不好,大顺军打下燕京不但不是福,反而是招祸的行为。

燕京是这个天下的梁柱,既便它已摇摇欲坠,但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支撑着大明这栋破屋。现在谁去将这根顶梁柱抽掉,而又没有做好顶替它的准备,那么塌下来的屋子就足以将他砸死砸伤。

大顺真的做好了顶天的准备了吗?

居庸关会不会变成鬼门关?

“请大王三思。”

该说的牛金星早已与李自成说过多次,此刻他能说的剩下这五个字。

ps:均订不满千,连会员赞榜都没资格上,亲们,有能力订阅的请订阅吧,扶昊远一把吧!求订阅,求支持。



第219章未雨绸缪

整个隔离区很大,重症患者、轻度患者、以及未能确诊的疑似患者各设分区。各个分区相距有上百米远,病房都是用帐蓬临时搭建而成的。

在诸葛敏等人的强烈反对之下,秦牧没有前往重症区,他自己也清楚,自己不通医理,去了也没用。

上官能等人的药方对重症患者无效,目前重症区的疫病患者实际上就是在等死,这让秦牧心情很沉重。

现在只在大宁村以及附近的两个村发现有疫情,感染者也只有一百多人,这还没什么,万一疫情进一步扩散,以目前的医疗条件怎么应付?

秦牧来到凝似病患区,帐蓬内外也都撒上了石灰,由于倒春寒来袭,气温骤降,里面的患者都盖着厚厚的棉被,同时还戴着口罩,以免彼此交叉感染。

帐蓬内散发着淡淡的草药味,听说是秦牧亲自来探望,里面的患者非常激动,但并不是痛哭流涕,感谢领导的关心和爱护;

更没有人眼含热泪握着领导的手,表示一定听从上级安排,全力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为大明贡献自己的青春,燃烧自己的热量,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云云。

得知前来探望的竟是秦牧后,里面的几个患者齐刷刷掀开棉被,他们下床的方式有的用跳,有的用滚,有的用爬,但不管用什么方式,动作都非常快,惊得李式和牛万山霍然拔刀,挡在秦牧前面。

“秦大人,求求您,放了我们吧,我们没有染上瘟疫,我们只是患了普通的伤寒。现在都好了,秦大人,求求你了,让我们离开这里吧。”

“秦大人,求求您了。”

“秦大人啊,您就行行好吧,只要让我们离开,我们一定给您立长生牌,早晚焚香供奉。”

“秦大人啊。。。。。。。。”

几个患者趴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呯呯作响,有的额头磕得乌青一片。

他们有这种反应,秦牧还是能理解的,对于瘟疫的恐惧,不光他们有,就连秦牧自己也有。

毕竟眼下一但染上瘟疫便是无药可治,对于这些疑似患者来说,他们当然不愿相信自己是染上了瘟疫,更不愿意和染上瘟疫的人关在一起。

秦牧只得好言安抚道:“你们先起来。都起来,先听本官把话说完,你们是不是染上了瘟疫,现在确实还不能断定。但是你们想想,万一你们真染上了瘟疫,出去后谁给你们治疗?你们出去不但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性命,还有可能害死自己的家人;

你们不必害怕。这里和重症区离得很远,而且已经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疫情绝不可能再传播过来。本官已经招集来湖广所有的名医,由众多名医给你们诊治,不管你们是不是染上了瘟疫,都会很快治好的。”

“大人,可是。。。。。。。。。”

“秦大人,小人真的没有染上瘟疫,您还是放小人离开吧。”

“不行,你们暂时还不能离开,本官这也是为了你们好,放心吧,本官不会放弃你们的,你们要配合大夫,安心在这里治疗,等你们把病治好的,到时自然会让你们回家。”

不管秦牧如何安抚,几个患者就是跪着不肯起来,秦牧干脆不再理会,查看了他们的衣食及治疗情况之后,便径直离开。

既然是强制隔离,就由不得你愿不愿意。

“严加看守,一定确保没人能偷跑出去。”走出帐蓬不远,秦牧再次对陈有益下令。

陈有益连忙应下,秦牧此时突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露天茅厕,眉头立即皱了起来,这一点他之前疏忽了,若不是今天实地来查看,恐怕也想不起这事来。

他立即对上官能下令道:“以后不能再用这种茅厕了,记住,所有患者的糞便、尿液必须及时深埋,以免病菌通过糞便传播。”

“是,大人。”

出了隔离区,秦牧取下脸上厚厚的口罩,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寒风中的凉意直透肺腑,让人舒服了不少。

后世的史书上记载的,都是北方的疫情,南方好象就没记载过,但这并不代表鼠疫不能在南方传播,而现在,它确实传播到南方来了。

而且除了隔离,和一些常见的预防方式,秦牧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治疗鼠疫,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感。

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七年二月中下旬了,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打到了居庸关,大明灭亡在即。

一但北京城破,天下就更加动荡不安,华夏大地将沦为各种势力的角力场,而且秦牧不知道,由于自己崛起于江西,历史还会不会按照原来的走向发展下去。

在这样的时刻,偏偏还暴发了瘟疫,使得湖广军心民心一片惶然。这让秦牧如何不忧心忡忡?

回到湘阴县城,秦牧总算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在蒙轲的配合下,秦牧实施的以匪剿匪策略见效了,横行巢湖及太平府一带长江水域的浪里蛟,被归附秦牧的两伙水匪击破了,浪里蛟本人被生擒,手下的喽罗只逃出五六十人,余者非死即降。

江南的许英杰在黄连山的密切配合下,进展也十分顺利。浪里蛟一被剿灭,许英杰立即组织船队,把圈来的金银财宝以及在江南采购的粮食往回运。

蒙轲的几千水师全部出动,加上接受招安的水匪,不但给许英杰提供护航,同时也加入了运输银粮的行动中去了。

目前,真正还能威胁到江南到江西这段长江水道安全的,只有驻守的庐州的黄得功了。

黄得功号虎山,极为勇武,他从小兵做起,在辽东与满清鞑子拼命多年,后来入关从熊文灿剿杀李自成等叛军,凭借战功一路升至总兵官。

前年,黄得功与刘良佐合兵攻打盘踞庐州一带的张献忠,将把张献忠打得落花流水,仅剩两千人马西逃黄梅一带。

而黄得功从此率军坐镇庐州,他现在麾下大概有十万人马,控制着庐州、六安、巢湖到芜州等地区,只不过他手上没有水师。

一直以来,黄得功因为和秦牧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而且庐州离秦牧的地盘还有段距离,彼此还能相安无事。

但考虑到如此大批地向江西转运钱粮瞒不住人,万一黄得功眼红的话,未必不会出兵阻劫,秦牧觉得此事必须提前防备才行。

县衙二堂里,诸葛敏、李应新、何腾蛟、徐永顺等人皆在坐,秦牧这回也没避徐永顺、何腾蛟,突然问起应对黄得功之事,诸葛敏不言,却向何腾蛟望去。

在坐之人中,就要数何腾蛟处境最为尴尬,他是朝廷任命的湖广巡抚,但却被秦牧彻底架空了。

包括李应新这些官员,都是由秦牧收复湖广时临时任命的,何腾蛟在这样的场合显得格格不入。

“秦大人,本官累了,就此告退。”何腾蛟深知无法撼动秦牧的权威,于是选择退避三舍。

“何大人且慢。”秦牧却无意让他离开,何腾蛟虽然被架空了,但总这么晾着他也不是办法,今天秦牧当着他的面问诸人如何应对黄得功,本就是有意试探他的反应。

“秦大人尚有何事?”

“年前本官下令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何大人不畏严寒,亲往田间地头督修水利,统筹调度,组织得法,使湖广农田水利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何大人可谓是劳苦功高。”

“秦大人有话不妨直说。”说到这些,何腾蛟心中多少有些不快,他好歹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湖广巡抚,却被秦牧当成小喽罗呼来喝去,现在还用一副上官对下属的口气和他说话,换了谁心里会舒服。



第220章权贵势力

湘阴县衙二堂里,秦牧好象没看到何腾蛟脸色的变化,继续说道:“这次湘阴发生疫情,何大人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赶过来查看疫情,实在是难能可贵。”

“秦大人,本官真的累了,秦大人若是没别的事,本官先告辞了。”何腾蛟再次告辞,因为秦牧一副上官对待下属的口气让他感觉很不舒服。

只是他亲眼目睹了秦牧引来天雷劈瘟神,此事给他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若不是亲眼所见,打死他也不相信有人能招引天雷。

自从秦牧进入湖广开始,湖广民间就流传着许多与秦牧有关的神奇传说,比如他能和上天交谈等等,对此何腾蛟一直嗤之以鼻,认为那只是愚夫愚妇以讹传讹,直到这次在南门外亲眼目睹了那惊人的一幕,何腾蛟当时几乎被时被震懵了。

如今他对秦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秦牧的话让他很不舒服,他也只是开口告辞,并没有强调自己才是湖广巡抚来与秦牧针锋相对。

即便如此,秦牧还是微微蹙起了眉头,他确实有意拉拢何腾蛟,但总得何腾蛟真心服从才行,否则要他何用?

他淡淡地说道:“何大人既然身感劳累,那就多歇些时日吧。”

“告辞。”何腾蛟稍稍顿了一下,拱拱手便自行离开二堂。

秦牧不再理会他,对在坐诸人说道:“咱们继续。”

这回司马凯先开口道:“大人,目前江北几股势力中,唯左良玉、刘泽清、黄得功以及正在河北观望的高杰尚可一观。其中黄得功兵力虽然最少,但军纪却最好,黄得功本人也是难得的勇将,若能将其收伏,对大人而言。将是如虎添翼,大人,属下愿往庐州作一回说客。”

秦牧听后向他微微颔首示意,对他的请求却不置可否。

司马凯大局观不错,颇有乃父之风。

但毕竟还是年轻了些,没经过什么历练,行事未免有些冲动,或者应该说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诸葛敏望了司马凯一眼,对秦牧说道:“大人,咱们与黄得功并无冲突。向来相安无事,黄得功镇守庐州,要直接承受中原大顺军的压力,想来也不愿两面树敌;

黄得功拥兵十万,目前要收伏他不太现实,不过属下以为要交好于他应该不难,若是能与之建立起守望相助的军事同盟,对咱们也是有利无害,一来可确保长江水路安全。二来可对襄阳的左良玉形成两面压力,使左良玉轻易不敢窥我湖广。”

这才是老成持重的意见,人家实力并不弱你多少,你又没有大义名份。拿什么去收伏人家?

但建立军事同盟就不一样了,如今天下大变难测,建立同盟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事情。

有了这些实现的合作基础,只要送黄得功一些好处。就不难达到目的。

在坐的人中,心里最为兴奋的莫过于徐永顺了,他自从来到湖广之后。虽然一直是秦牧身边的跟屁虫,但那是秦牧外出之时,象今天这种场合,他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参加;

这对他来说意义不同凡响,这代表着秦牧逐渐向他敞开了大门,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想了想便主动请缨道:“大哥,您若是信得过小弟,就由小弟走一趟庐州吧。”

“噢?”秦牧似乎有些意外,含笑问道:“小顺子,到庐州后,你打算如何行事?说说,先说说你有什么妙策。”

“大哥说笑了,小弟能有什么妙策,能用的无非是投其所好四个字,据小弟所知,黄得功此人自幼丧父,没读什么书,性格粗鲁,但为人却很忠义。”

“呵呵,小顺子啊,黄得功忠不忠义关你什么事?他忠也是忠于朝廷,至于义。。。。。。。。难不成小顺子你与黄得功还有道义之交?”

“大哥说笑了,说笑了,小弟和黄得功哪有什么道义之交?”

“那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因何而来?此事关系重大,你若是没点把握,让我如何放心将此事交给你去办?”秦牧似笑非笑,似乎要回绝徐永顺的请求。

徐永顺只得说道:“大哥,实不相瞒,当年黄得功在京营为将时,家父曾对其稍为照应过。。。。。。”

“哈哈哈,既然如此,那小顺子为何不投到黄得功军中,跑来我这小庙磨蹭什么?”

徐永顺颇为尴尬,他来秦牧这里,是要为家族寻求新的出路,黄得功虽是善战之将,但粗鲁不文,为格局所限绝对成不了未来天下之主,所以他家虽然与黄得功有交情,却绝对不会把宝押到黄得功身上。

只是这样的话徐永顺不好说出口,他只得打哈哈道:“大哥说哪里话,黄得功岂能与大哥相比,小弟这不是和大哥投缘嘛,大哥,您就别寒碜小弟了,此事大哥若是信得过小弟,就交由小弟去办,若是信不过小弟,那小弟也没办法了。”

“哈哈,好!就由小顺子你跑一趟庐州吧,你若能办妥此事,我自然少不了你的好处。”

徐永顺一听立即涎着脸道:“嘿嘿,大哥能不能先说说到时给小弟些什么好处?”

“唔,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你这是在跟我讨价还价呢?”

“不敢,不敢,大哥别误会,小弟绝没有那个意思,小弟只是随口开个玩笑,大哥别往心里去。”徐永顺连连作揖,那天秦牧招引天雷劈瘟神,他可也是亲眼目睹了的,他所受到的震撼绝不弱于何腾蛟,现在秦牧刚刚敞开一线门,可不是讨价还价的好时机。

“呵呵,我也只是在跟你开个玩笑,小顺子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拘谨了?好了,就辛苦小顺子你跑一趟庐州吧,大哥我在此预祝你马到成功。”

“多谢大哥信任,小弟定不负大哥所望。”

徐永顺说干就干,秦牧写了封书信交给他之后,他当即便启程赶往庐州去了。

秦牧写信时,诸葛敏一直在思索,等徐永顺一离去,他便问道:“大人是准备接纳这些权贵势力了?”

秦牧正色地答道:“这股势力若是用得好,将是极大的助力,李自成已兵临居庸关,天下大变在即,此时再不有所表示,恐怕他们会做出病急乱投医的事情来。”

“大人,这些家族累世经营,根脉深厚,绝不象表面上那么简单,小觑不得,从黄得功之事不难便可见一斑,大人要接纳他们可以,但还须把握好一个度才行。”

“嗯,诸葛先生所言极是,本官目前也只打算与之展开一些合作,李自成一但攻破京师,南京留都势必风云际会,而咱们在南京恰好缺少着力点,与这些家族合作不失为可行之道,诸葛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敏沉吟道:“大人既有此意,倒也不妨一试,其实属下觉得,只要在义理上站住脚,其它方面,咱们倒也不必过多在意南京留都的局势。”

“司马先生此言差矣。”秦牧心中对诸葛敏暗暗有些失望,诸葛敏在处理日常政务方面很不错,但在战略眼光上要逊司马安一筹,甚至不如何亮和李源。

其实只要往深处想,一但北京沦陷,南京无疑将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如果己方在南京有足够的话语权,就能左右南京的决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些困难。

但只要能让南京顶在前面久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壮大自己,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好在诸葛敏还不算太逊,很快反应过来,连忙起身作揖请罪。

第221章东方红(求推荐票)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秦文治,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自从秦牧在南门外引来天雷劈死瘟神之后,这首经秦牧改动的《东方红》更为人们所热衷传唱,尤其是在湘阴一带,更是老少皆知,口口相传,你随便到大街上走走,就随处可以听到。

当然,那首《浏阳河》也是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之一,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秦牧真是湘潭人。

这些歌曲的传唱,对提升秦牧的人望,促使百姓归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歌曲、口号绝不是秦牧首创,前例已不胜枚举。

就是李自成也有这样的口号,宋献策本是术士出身,他为李自成提出了“十八孩儿当主神器”的口号。此一口号的提出和宣传,对于争取群众支持,鼓舞大顺军士气,动摇明王朝正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所以绝不能小看这些歌曲、口号的作用,随着这些歌曲在湖广传唱得人尽皆知,秦牧进一步被神化了。

百姓对他是且敬且畏,更多的人在家里给他立了长生牌,早晚供奉,以求能保佑全家平安。

隔离区里的重症患者,虽然一个也没治好,都死了,但由于隔离及时,加上秦牧强令各州各县大力预防鼠疫传播,大宁村的鼠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至少目前没有大肆扩散的迹象。

而且这次老天也算帮忙,秦牧引天雷劈瘟神后,天降大雨,继而还下起了冰雹,湖广大地来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倒春寒。

骤降的气温,对抑制疫情扩散应该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因为在大明的京师及山西一带,每次大规模暴发鼠疫都是在开春天气暖和之后,说明鼠疫的滋生和传播受到气温影响很大。

但百姓不知道这些,他们亲眼目睹秦牧引来天雷劈死瘟神,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是秦牧这个大救星控制了瘟疫,拯救了大家。这也是《红方红》、《浏阳河》这些经过秦牧修改的歌曲在湖广传唱不休的重要原因。

秦牧在湘阴南门外玩的那一出,本意只是想安抚惶惶不可终日的军心民心,却间接给他头上又增加了一道神秘而耀眼的光环。

经此一事,已不止于村夫愚妇。就是象诸葛敏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更相信他是天命所归了。

三月初,大地回阳春,橘子洲头柳依依,湘江澄碧如带泱泱北去,岳麓山百花争放,书声朗朗。

秦牧这次没有着官服,一袭春衫飘拂,如同踏春归来的士子。但来迎接他的人没有一个敢因此轻看他,因为,秦牧身上不但有骄人的战绩,更有秘密的神迹。

站在码头上迎接的他的有司马安、何亮、李源、杨慎、刘猛、马永贞、苏谨、宁远、朱一锦、李九、霍胜、刘伯全、邵华等等;

秦牧手下的文武大员中。除了蒙轲镇守九江,防备南昌和庐州,不能离开。向连城、崔锋、正在江西大力剿匪,并借机接管江西北面防务。还有凌战、马六两、洪大壮、韩秀这些老班底需要领兵防备地方。田一亩留守赣州外,几乎都来了。

秦牧把手下文武要员全部招集到长沙来,目的只有一个:筹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共计四个重要的军事部门。

之前秦牧曾想推动行政体制改革。遭到司马安和何亮等人的强烈反对,行政体制改革不疾而终。

行政体制改不了,但军事体制的必须改,军队是秦牧根本的依仗,他是安身立命之本。除了确保军队要忠诚外,更需要他们能打胜仗,能扛住即将到来的的一系列高强度的战争。

秦牧手下目前已经有十五万大军,但由于他崛起太快,军事体制还一直沿用大明原来的体制,大家虽然都承认秦牧是最高领导者,同时也给士兵灌输了很多忠于秦牧的思想,比如士兵每天要高声念几遍的军人誓词中,第一条便是绝对服从秦牧的指挥,每次领饷时必须高声谢秦大人赏。

但总体来说,这十五万大军无论是行军作战,还是平日训练、或者是后勤保障,都没有完备的体制条文规范,面对张献忠那样的乌合之众,还不成问题。

但即将到来的大战,面对的将是满清铁骑那样彪悍的军队,到时必须把所有的力量捏紧,集中所有的资源加以应对;

秦牧深感以目前的军事体制应对这样高强度的战争是不行的。

所以他决定要筹建总参谋部,他把忧虑和想法透露给军政两班要员之后,这次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包括军方将领,也认为有必要加强目前的军事体制,以保证将来的战争能够取得胜利。

于是,在秦牧一声令下,一众文武大员紧急汇聚到长沙,讨论筹建“四部”事宜。

来码头迎接秦牧的除了他手下一班文武大员外,还有宋应星和两百岳麓书院的学童,这是秦牧特意让他们来的。

两百学童从八岁到十三岁不等,是秦牧下令从湖广、江西物色来的孩子,这些学童经过严格挑选,不但要聪明伶俐,还要是识字的,而且家庭背景还不能太复杂。

秦牧让这些学童来迎接,是要尽可能多地与他们接触,这些学童是秦牧精心培养的新式人才,寄予了他无限的厚望,将来行政体制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行,就看这些新式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了。

和司马安等人寒暄过后,秦牧走到这些孩子前面,两百学童立即长身作揖,齐声喊道:“拜见恩师。”

“好,好好好,你们这礼我受了,都起来,起来。”

“多谢恩师。”

望着队列整齐的两百学童,秦牧心情大好,这些学童着装统一,都是头戴方巾,身着白色儒衫,儒衫只在前襟染有几竿疏竹和一小丛兰草,有如水墨画。

这校服也是秦牧亲自设计的,在校服上画染上竹和兰,取意君子若竹,品性如兰。更希望他们能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秦牧没有让他们叫自己“大人”,而叫“恩师”,除了秦牧打算抽空亲自去给他们授课之外,也深知师徒关系要比上下级关系亲近得多,因此才让这些学童叫他恩师。

这些学童也只有秦牧这一个恩师,他们对宋应星等书院师长的称呼、一律叫宋教授或某某教授,而不称恩师。

秦牧今天才刻意换下官服,穿上儒衫,本意就要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望着两百张朝气蓬勃的脸,以及他们仰慕而热切的眼神,秦牧非常欣慰,缓步走到他们中间朗声说道:“孩子们,我想说的是,看到了你们,我就看到了希望。你们要记住,振兴中华的责任不在他人,而在你们这些少年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你们要记住,你们不但是恩师我的希望,是岳麓书院的希望,也是我华夏的希望。但前提是,你们先要开阔胸襟,放开眼界,努力学习,充实自我,成为一个学有所长的人。”

“感谢恩师教诲!”两百学童再次长身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