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昊远)-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实行军事化。将所有文武官吏分为38级,按军事方式编制,其俸禄按品级高低领有大小不等的贾吉尔──军事封建领地

共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

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二分之一,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又用了一盏茶功夫,柳如是终于坚持着把资料念完了,口干舌的她忍不住从御桌上端起茶来饮了一口,茶水刚下肚,秦牧就一挺身,“哦!”那种被刺穿的感觉,让她不禁全身痉挛,玉泉喷泄。。。。。。。。。。。

ps:三月第一天,求保底月票!

新的一个月,求保底月票啦!

首先说个事,为了响应“立冬有夏”在群里的提议,以后每满一百张月票,加更一章。说实话,俺码字比较慢,为了保证质量,不敢多许诺,不过兄弟姐妹们如果三月份砸个千把票的话,也会有十章加更的。俺别的没有,诚信还是不错的,老朋友都知道,这些年来,只要是我许诺加更的,从来不会食言。亲们,今天是三月第一天,你们的保底月票呢?求保底月票!

嗯,高兴的告诉大家,上个月咱们取得了分类月票榜第六的成绩,别笑话我为这点成绩沾沾自喜,这是大家一票一票垒起来的成绩,每一票对我来说都是异常珍贵的,俺这样的小作者,收入微薄,能有一千大洋的进账真心不容易,在此要衷心的感谢每一位给予我支持的朋友,谢谢你们!

顿首。

第935章这是危机吗

快到在中秋节了,八月十二这天,户部左右侍郎许英杰和杨超双双到蒹葭殿求见天子。

秦牧见这架势,心知二人必有重要事务,便立即让小太监把二人传了进来。

见礼过后,许英杰立即说道:“陛下,根据各地常平仓上报,今年各地粮价自夏收之后,就一直走低,如今夏税也缴完了,粮价却依然没有回涨的迹象。”

秦牧听了,眉头不禁微微蹙起来,问道:“现在粮价降到几何了?”

“启奏陛下,如今市面上斗米已经低到六十五文。”

“这么少?这是怎么回事,各地的常仓没有收粮吗?”

当初议建常平仓,一是要完善大秦的粮食战略储备体系,若是有灾荒,能更好、更快地加以赈济,防止因灾生乱。

第二个功能是实时监控各地的粮价,丰年收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粜粮,防止粮价过高。

许英杰答道:“托陛下洪福,这几年大秦可谓是风调雨顺,各地灾荒比较少,随着民生逐渐恢复,加上玉米、红薯等新式作物在全国普通种植,根据户部统计的结果,如今我大秦的粮食产量,实则已经比明代高峰时粮食总产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

各州县截留用于收粮的款项,多则三万,少则八七千龙币,对于现在的粮食总产量而言,只能起到部份调控作用,实则难以将粮全面拉升;

如今已经是八月,再过一个多月,不出意外,秋粮又将丰收,若不加以调控,到时粮价只怕更低,鉴于事态严重。臣与杨侍郎不得不来觐见陛下,以求能提前加以调控。”

在唐贞观年间,史书明确记载,斗米四文钱,各地仓库皆实,史书谓之为盛世。但实际上,只要稍稍有点市场经济观念的人,都知道粮价绝不是越低越好;

谷贱伤农甚至有可能引发暴乱,这可不是夸张。另外,粮价大福度降低。除了伤及农户外,还可以引发其它商品跟着降价。

一个正常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物价绝对不会越来越便宜,一但出现这种现象,只有一个可能,市场经济出问题了。

只有人们的收入与物价涨幅呈一个合理的正比,这种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必然引发严重的通缩。

别以为在古代就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导致的经济危机,有。而且是常有。

只不过古代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也没有“经济危机”这样的词语,但你详细捋捋史书,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过所谓的“经济危机”。

一但因为物价走低,引发通缩,整个经济就会凝滞不前,这个道理很简单。农民种出粮食来,却卖不出去,贱卖出去了。却没有因为丰收而多获利,那谁还有种粮的积极性?

其它商品更是如此,比如布匹,纺织厂生产出大量的布匹,却因布匹价格过低赚不到钱,甚至蚀本。那还有人愿意加大投入,增加生产规模吗?

生产凝滞不前,必然会导致大量作坊破产,大量人口失业,通缩的可怕程度,绝不亚于通涨。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许英杰和杨超这两个掌管户部的大员才双双来找秦牧。

秦牧深思了须臾,才问道:“二位卿家可有对策?”

这回由杨超答道:“陛下,户部就此事紧急榷商过,臣等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常平仓收粮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办法是加大市场需求,唯其如此,才能有望拉升粮价。”

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粮价对其他物价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如果不能拉升粮价,引发通缩的风险将非常大。

但要拉升粮价,又谈何容易,人口就这么多,你不可能平白多出大量人口来消耗粮食,更不可能买粮来焚烧掉。

秦牧脑子急转,忽然有得,便问道:“日本人口不少,你们可知如今日本的粮价几何?”

许英杰主管商务,而且显然在粮价方面费尽了心思,当即答道:“启奏陛下,目前有一些商船运粮前往日本出售,根据这些商船提供的消息,日本现在粮价大概相当于斗米一百文左右。商人从大秦运粮到日本,除去运输费用,斗米还能赚十五文左右。”

秦牧说道:“这样吧,左右户部有不少余钱,就拿出一笔来作为专项资金,大量购粮销往日本,再从日本高价收购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

“陛下,这。。。。。。。。。。”

就连许英杰,一时也想不明白秦牧这做的目的。很显然,这么做就算不赔本,恐怕也是白忙活,不可能赚到多少利润。

“谁控制了金融货币,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所有人。两位卿家明白了吗?”

许英杰稍一思索,立即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将大秦的余粮转销到日本,然后以高价引导日本人种经济作物,让日本在粮食方面依赖于我大秦,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日本的目的。”

“然也!这么做,一来,可以确保国内的粮价不再走低,二来慢慢控制日本,等日本在金融货币和粮食方面都必须依赖于我大秦,不用一兵一卒,也能左右日本的走向。”

“陛下放心,此事臣会立即着手去办,只是,这终究没法一蹶而就,一次性让过多粮食涌入日本,恐怕也容易引起德川幕府的警惕,还须以温水煮青蛙才行,如此便有些远水不解近渴了。”

这一点秦牧也承认,针对日本的控制计划,太急了只会坏事,他问道:“二位卿家来见朕,想必已经有些对策了,请说吧。”

“陛下,经户部榷商,臣等以为,想要迅速增加国内的粮食需求,拉升粮价,只有一个办法,大兴土木,比如加大国内道路的建设。”

大规模的战争最消耗粮草,大规模的建设也一样,从这一点上说,许英杰他们的对策至少是对症的。

杨超接着说道:“陛下,如果大量使用战俘修路,最大的消耗便是粮食,银钱其实支出不大。而国库今年预计至少会有四千万龙币盈余,因此,划一笔钱购粮修路,不成问题。”

用战俘修路只须提供口粮,不用发工钱,各种筑路用的石料、沥青也可以用战俘开采、转运,无须另外付钱,总之一句话,有口饭给战俘吃就行了。

从这一点上说,大规模修路确实是一个可行之策,既能迅速拉高国内粮价,防止出现通缩,又能加快大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将来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陛下,臣建议从交趾和洞吾征用八十万战俘,用于修路,除了原来拟定入冬后开工的成都至西京的柏油路外,长沙到南宁府的道路可以同时开工。除此之外,臣建议从南宁府再修一条柏油路通至商君城,一条从昆明至王贲城。”

好家伙,秦牧听了要征用八十万俘虏,也不禁有些瞠目结舌,该说户部是财大气粗呢,还是魄力非凡呢?

杨超所说的商君城指的是原交趾都城升龙府,即后来的河内。王贲城即原洞吾国都城阿瓦。大秦打下这些地方后,已经正式加以更名。

南宁到商君城,昆明到王贲城这两条道路,尤其是后者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可以说是大秦牢牢控制中南半岛必不可少的战略通道。

这条路早就在秦牧的谋划之中,只是原来由于民生未复,没来得及实施而已。

现在杨超提出来,除了认同昆明到王贲城的通道确实重要之外,也不无投天子所好的意思,这样会让户部的提议容易通过得多。

ps:感谢各位亲的支持,今天已经投79票了,老实说,这对我来说是意外的惊喜。前几个月,第一天的月票数都只有三几十张,今天兄弟姐妹们的热情让人有点意外。按照早上的许诺,每满一百章加更一章,因为现在手上没有存稿,蓦然有种紧迫感。

不过大家放心,俺是不做那食言而肥的人的,兄弟们尽管狠狠的砸票,票越多,心情越爽,码字效率越高,让我心飞翔吧,让月票飞翔吧,我不怕。。。。。。我要飞得更高,我要上头条。。。。。。。。

第936章航行

户部为了解决粮价不断下降,有可能引发的通缩危机,提出从交趾、洞吾征调八十万青壮修路。好家伙,这绝对是连秦牧都没有想过的大手笔。

真的从交趾和洞吾征调八十万青壮来修路的话,这两个地方恐怕也剩不下多少年轻男子了。

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减少这些土方的土著人数量,也有巨大的帮助,现在大秦之所以没有派官员去治理这些地方,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土著数量太多。

为了将来的长治久安,秦牧的打算是先把这些地方的土著清理得差不多了,再从国内迁民过去,到那时,才会正式派官员去治理。

这个庞大的修路计划,也算是一举多得,因此秦牧稍加考量之后,便同意了。

或许当年始皇帝征数十万人修长城,也有削减六国青壮人口数量,以安定新占领的疆土的用意在内吧。

当然,这只是秦牧自己的猜测。

始皇帝征用几十万人,用了十年时间,在先秦那个生产相对落后的时代,竟能建起万里长城,这真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如果自己也征调八十八俘虏修路,十年时间能修多少路呢

秦牧不禁充满了憧憬,或许一二十年后,大秦就算不是村村通公路,至少县县通公路怕是不成问题吧。

先秦之亡和修建长城有很大的关系,陈胜吴广造反就是因为被押去修长城。

不过秦牧倒不担心旧事重演,从交趾和洞吾征来的战俘,和从国内征用劳力完全不同,这些战俘到了大秦境内,就成了无根之水,即便有人要叛乱,也没有民众基础。很难成气候。

另外,不会因为大量征用青壮劳力导致国内百业凋零,甚至还有解决国内危机的作用。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可能重演先秦因修长城而亡国之事。

单就此事,在第二天秦牧又招集内阁辅臣及六部尚书、侍郎,开了一个高层会议,先与这些主要的大臣达成了一至,然后才提交到朝堂上去众议,在秦牧强力推动,及主要的重臣认可下。朝议总算得以通过了;

当然,也不是立即就一次性征调八十万青壮回来,这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次征一二十万,等这边走上正轨后,再征一二十万,如此递增,真要达到八十万的人数,总得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

正因为有这个缓冲的时间。此事在朝堂上才比较容易得以通过。

户部随后划出八百万龙币,用于收粮囤粮,慢慢拉高国内的粮价;

看到粮价开始回升,举国农户皆欢颜。这是必然的。

先前粮价不断走低,眼看秋收在即,恐怕没有几个农户能睡得安稳;

要知道,很多普通人家。一年最要的指望就是田里的产出了。

八百万只是划出来的收粮专款,也不能立即全部投入进到粮市里去,否则一下子把粮价拉得过高。也不是好事,城里很多人一日三餐都是买粮吃,粮价过高又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在这方面,户部有相对完善的方案,到底让粮价保持在哪个幅度合理,这些不用秦牧去担心。

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不知不觉地控制日本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改变日本的产业结构,以便把这个岛国牢牢地捏在手心里。

浩瀚的印度洋上,正值黑云翻滚,暴雨如注,白浪滔天。

远洋舰队四艘宝船、四十艘飞剪式战舰,在海如风的指挥下,正在奋力搏击着风浪。

巨浪在咆哮,所有人都在咆哮,海天苍苍,光线昏暗,巨浪如山,舰体不断被抛上浪尖,然后又深深地扎下浪底。

很多控帆手甚至要用绳子将自己绑在桅杆上,才不至于被抛离激烈起伏的舰体。

只要稍有点航海知识的人都知道,当海上的风暴来临时,最好是找避风港躲避。

但不是每次风暴来临时都能侥幸找到避风港的,那只有与狂风巨浪作生死搏击了,这个时候,横着横行是大忌,一个巨浪就会把船打翻,顺风航行也不行,巨浪同样会轻易让你的船失控。

如果不想死,你只有迎着狂风巨浪正面冲上去,一次次的冲上浪山,一次次扎入浪谷,这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只能勇敢。

如果是小船,要降下所有的帆,用桨与风暴搏击。但象海如风他们这样庞大的宝船,光靠桨是不可能驱动的,但也不能保留所有的帆。

只留一部分帆,风帆在受风后,帆面会凹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象机翼那样的弧度,凸起的一面空气流速必然会加快,压力就会降低。

利用这些原理,不断地调控风帆的角度,让船只借助帆的每一面所产生的力量没着迎风浪的方向航行。

迎风面的正向力量(推力)和背风面的负向力量(拉力)合在一起,形成合力,让这两种力量都作用于同一方向;

唯有如此,你才能让战舰冲向巨浪之端,用刃状的舰艏不断劈开浪头,保持战舰不被巨浪打沉。

这些事情说来容易,做时难,在狂风暴雨加巨浪之下,船上的水手声嘶力竭,一次次扑倒在地,又努力爬起来,拼命保持着战舰的动力。

几十战舰在风暴里,一次次扎入谷底,又一次次冲上浪端,顽强不息,风雨侵透了每一个人的衣服,打在脸上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黑云在翻滚,直压到海面上,舰舷不断有浪头拍过,浪花劈头盖脸的浇下。

飓风吹弯了桅杆,随时有可能折断,船体被巨大的力量撕扯着,甚至发出了吱吱的声音,仿佛船随时会散架,让人惊心动魄。大海在咆哮,水手在咆哮,惊雷在咆哮:

我在航行,

我在航行,

跨越海洋,

迎着风暴,

向你靠近。

我在飞翔,

我在飞翔,

穿过巨浪,

穿过云层,

获得自由。

。。。。。。。。。。。。。。。。

风暴终于过去,金色的阳光从逐渐消散的云层间洒下,海面上金光万道,彩虹横空。战舰上几乎所有人都已精疲力尽,瘫坐在甲板上,望着天边的彩虹,望着浩瀚的海面,傻傻地笑着。。。。。。。。。

海如风从指挥舱里走出来,身上已经全部汗湿,望着无尽的海天,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海上遇上风暴,却是遇上的所有风暴中最猛烈的一次。

他心里清楚,随着海军的脚步越走越远,遇到的风暴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从船上的欧洲雇佣兵口中得知,在大西洋上,风暴更加猛烈,变幻莫测。

不管如何,大秦的海军不能窝在避风港里,必须冲出去,去迎接风浪,战胜风暴,走向无说的海洋。

士兵们可以安心休息一会儿了,海如风却必须尽快招集参谋议事,因为离印度只有三天舰程了。

他回舱换上一身干爽的衣服后,来到指挥舱,副提督柯宸枢、都佥事任重,以及十几个参谋一见他进来,除了任重之外,立即起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

海如风回了一个军礼,然后让大家坐下。

宝船舰体巨大,指挥舱位于顶层,长近百尺,宽五十尺。不但有条形议事长桌,可坐三十人,还有巨型的沙盘。各种作战指挥所须的设施一应俱全,十分宽敞。

海如风坐下后说道:“根据昨夜回程的商船提供的情报,莫卧儿王朝沙。贾汗第四子,德干总督奥朗则布又刚刚灭了一个中部小国,印度中南部的部族所面对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按照陛下的旨意,我们此行,无论如何要保住中南部这些信奉印度教的部族。印度教与佛教不同,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我们要帮助印度教,让种姓制度在印度进一步加强,防止印度整体伊斯兰化。

总之,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只有各个教派在印度共存,才有利于我们长久主导印度。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各位有什么建议,请各抒己见吧。”

ps:谢谢亲们,昨天过一百票了,按照昨早的许诺,今天中午会加更一章。亲们,让月票继续吧,俺不会食言的,什么时候满两百票,什么时候接着加更。求月票!



第937章各自谋算

这秋高马肥的季节,钦察大草原上牧草渐黄,白云高远,一派秋色连天。

在突厥斯坦以东一百六里的恰扬小镇边上,杨吉儿带着六万联军,铺开二十里,人吼马嘶,胡风劲烈。

苏谨带着近两万大军,自东面逼来,旌旗漫漫,金戈如林,一场不同文明的碰撞,一场改变河中地区格局的杀戮,一触即发。

被亲兵侥幸救回的木易随风,把秦军火器的威力一一向杨吉儿说了,杨吉儿紧急招集众将商议对策。

枢密大臣艾流西斯建议道:“大汗,敌人有两千人马装备了火枪,如果是堂堂正正的作战,我们的大军很容易就被这两千火枪撕开缺口,最终引起全军崩溃。

如果我们将六万大军分为六路,从各个方向一起发起攻击,敌人的火枪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要有一两支人马能冲进去,和敌人缠斗在一起,敌人的火器没没有作用了。到时几万大军一齐出动,便能将敌人围歼。”

杨吉儿频频点头道:“这个办法不错,其他人还有什么意见吗?”

木易随风内腑受伤,很是虚弱,但他还是尽力提醒道:“大汗,万万不可轻视敌人的火器,他们不但有惊人的杀伤力,而且有强大的机动力。

枢密大臣的布置听起来很好,但我几万大军四面合围,敌人也可以凭借火器的强大威力,轻易从一面突围,而且你很难提前判断他们会从哪一面突围。

到那时,我们合围不成,反而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但有一面被突破,对士气的打击会非常大,同样有可能引起几万大军全面崩溃。这个大汗必须要有所预防才行。”

枢密大臣艾流西斯有些不满地说道:“木易将军这是在长敌人的志气吗?你不要光说我的不是,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付秦军吗?”

木易随风努力地思考着,一时没有回答艾流西斯。

艾流西斯冷哼一声,转头对杨吉儿说道:“大汗,我的意思是,四面合围的同时,正面用轻骑兵掩护哈米将军的重骑兵,等冲到一半,轻骑向两翼避开,让后面的重骑兵发起冲击。哈米将军的重骑兵人和马都有铠甲保护,敌人的子弹伤害不大,应该能轻易冲进去。”

“不行。”木易随风立即否定道,“枢密大臣你大概不知道,秦军真正可怕不只是火枪,还有一种威力更加惊人的火炮,可以扛在肩上发射,爆炸时天地变色,威力非同一般。哈米将军的三百重骑兵如果遇上这种火炮。根本不可能冲到秦军的阵前。”

“木易将军,你是被敌人吓破了胆吧,真是可笑!”

木易随风不理艾流西斯的讽刺,接着对杨吉儿说道:“大汗。我为大汗效忠,刀山火海都没有皱过眉头,这次虽然侥幸得亲兵救回,但我内腑重伤。自知活不了多久了。

我是将死之人,其言也善。绝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才这么说,大汗。请你相信我,这样绝对不行,后果只会是大败给秦军。

哈米将军的重骑兵这样用,是白白送死,照我的意见,只用牺牲一部份轻骑,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去,再用重骑兵冲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冲溃敌人。

而且用来诱敌的正面兵马,很可能在敌人的火器打击下,迅速崩溃,以至于其他方向的兵马还没完成合围,敌人就已经突围出去。

所以正面除了布置用来诱敌的兵马外,还应该利用地形,布置一些铁蒺藜,或是陷马坑,阻止敌人迅速突围,只有这样,才可能围歼敌人。”

杨吉儿见他急得咳出血来,心中很是感动,连声安慰道:“木易将军的话,本大汗听了。只是你的建议,需要把敌人诱到布置好的陷阱前才行,敌人都是骑兵,要诱他们到特定的位置恐怕不容易啊。”

木易随风立即答道:“大汗,这个不难,只要大汗把主力布置于陷阱后面,再由大汗亲自坐镇,我相信敌人看到大汗的旗帜,一定会全力进攻的。”

“好,就按你说的办!”

杨吉儿从善如流,又退兵十里,在两座小山下布阵,两座小山被当地牧民形象地称为双峰山,两山之有两里宽的通道;

杨吉儿利用夜色掩护,让人在两山之间挖了很多陷阱,然后将自己的帅帐布于陷阱之后,带两万大军坐镇。

其他的四万人马,则分布于两侧的小山,和小山之后,等秦军发起进攻,再从小山后绕出来,对秦军进行包抄围攻。

这种布置非常有针对性,对于刚刚获得胜利,士气正高的秦军,加上有火箭溜和燧发步枪在手,看到杨吉儿的帅旗后,很容易使出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直接对杨吉儿发起攻击,以求迅速突破。

苏谨带兵到达后,果然有部将提议,强行突破,立斩杨吉儿于两山之下。

李晟也说道:“大将军,让我上吧,哈萨克的主力都在这里了,只要一举击杀杨吉儿,大局定矣。”

参谋钱达提醒道:“大将军,小心敌人有埋伏。这两山相夹,中宽不过两里,我军一但冲进去,即便能迅速突破,也容易遭到夹击,以至于首尾被斩成两截。”

杨再成说道:“钱参谋的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我们粮草所余不多,不可能长时间和杨吉儿在这里耗下去,而且时间耗得越久,杨吉儿就能调来更多的兵力。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光是哈萨克汗国,总兵力就达到十五万之众,只不过是因为哈萨克地域广阔,这十几万大军分布在各地领主手上,咱们推进得过快,杨吉儿没来得及全部征调过来而已。”

这倒让大家有些犯难了,正面突击吧,敌人可能布有陷阱。但这样耗下去显然对自己也是越来越不利。

苏谨拿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几里外的敌军阵地,然后拿来地图仔细审视,又找来军中的向导询问,确定由此往南二十里,经红桥、科尔,还有一条路通往突厥斯坦城后,他淡定地说道:“这里是敌人选择定的战场,不管没有没陷阱,但可以确实,一定是对敌人有利的。咱们为什么非要在这里与敌人决战呢。”

另一个参谋王喻立即说道:“大将军的意思是,咱们抛开杨吉儿不管,绕道奔袭突厥斯坦城?”

李晟有些担心道:“大将军,这不妥吧,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咱们抛开杨吉儿不管,去攻打突劂斯坦,万一杨吉儿不上当,咱们就算打下突厥斯坦,让杨吉儿率着主力跑了,那也是没有多少意义啊。”

苏谨坚定地说道:“那就只有赌一赌了,突厥斯坦毕竟是哈萨克都城,非比等级闲,我相信不到万不得已,杨吉儿不会轻言放弃的,只要他还想保突厥斯坦,就必然会被咱们牵着鼻子走。”

“我赞同大将军之策。”

“也我赞同。”

。。。。。。。。。

多数将领支持苏谨提出的策略,他们为了保持速度,通常身边带着粮草很少,最多够两到三天食用,因此只能不停地奔袭,以战养战,一但被拖住,粮草很快就会告急,这也是众将支持苏谨的原因所在。

前进,不断地进前,不断地从敌民手下奔取补给,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于是乎,布置好了一切,正焦急地等着秦军来攻的杨吉儿,突然接到哨探禀报:“秦军绕道向南去了。”

“什么?这这这。。。。。。。。”

“大汗,不好,秦军这是要绕道红桥,去攻打咱们的都城。。。。。。。”

ps:第二更奉上,各位亲手上还有月票的,请多多支持,晚上还会照常道上一更!

第938章仓促应战

秦牧在南京想着怎么给日本人挖坑,以便从货币上、从粮食上彻底地控制日本。

他的心腹受将苏谨在迢迢万里的中亚,想的是出其不意,攻敌之必救。

对于杨吉儿以身为饵,在双峰山下设的陷阱,苏谨只是稍稍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立即绕道向突厥斯坦城杀去。

从双峰山到突厥斯坦城大概是一百五十里远,向南绕道红桥,也不过增加五十里左右,两百里,这对一人三骑的秦军来说,只要一天时间,就足以杀到城下。

秦军滚滚南去,掀起漫天黄尘,遮天蔽日。

望见此景,哈萨克大汗杨吉儿心急如焚,突厥斯坦城只剩下五千守军,如果秦军的火器真如木易如风说的那么利害,五千守军恐怕坚守不了多久。

杨吉儿万没想到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秦军竟没把他放在眼里,弃之不顾,这让他十分羞怒。

如今情况紧急,他也顾不得许多了,立即派部将阿流尔克带五千轻骑急追秦军而去。

他自己则带着五万余大军,原路紧急回援突厥斯坦。

大地被无数的马蹄激烈地敲击着,瑟瑟发抖,所过之处,百兽惊逃,众鸟纷飞,漫天黄尘排云而上,仿佛整个中亚都笼罩在了滚滚烟尘之中了。

敌我双方就象是在赛跑,线路不同,目标一致。

在近程冲刺方面,杨吉儿的阿拉伯战马占据优势;但若论耐力,苏谨他们的蒙古马却强上不少。加上他们是一人三骑,可以轮流换乘,因此虽然路程上多上50里,眼看到达突厥斯坦城的时间却相差不多。

阿流尔克追负责追敌,杨吉儿给了他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拖住秦军。没奔何,他只能拼命咬上去。

这个时候,苏谨哪里还会和他纠缠不清,留下一千人马给游击吴天阻敌,自己带着主力继续向突厥斯坦狂奔。

离突厥斯坦城还有几十里时,锡尔河岸边开始出现大片的农田,以及星罗棋布的村庄。自从大军进入中亚地区以来,几乎看不到农耕地区,全是山川草场,和游牧的部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