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叫克萨达的小湖边有了重大发现。
但僧格赶过去看了,却高兴不起来,没错。他找到族人了,足有一万七千余人,但全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一个年轻的女人和孩子。
有些士兵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不禁抱头痛哭,小湖边哭声遍野,惊天动地。
这些老人中,当然不会有僧格的母亲和妻儿,僧格到处询问。确定他的母亲和妻子,以及所有年轻的女人加孩子,都被秦军押着东去了,而且已经走了整整十三天。
僧格拔出马刀。在一只死羊身上又砍又戮,象是要把敌人碎尸万段,咆哮声如受伤的老虎,吓得手下的士兵纷纷避开。不敢稍近。
十三天,如果快的话,那已经远去千里了。就算阎应元带着女人的财物,走不了多快,至少也走了几百里了;
加上这些老者虽然说秦军是往东去,但只要不傻就能猜到,这很可能只是假象,离开这些老人的视线后,谁也不知道秦军会转向何方。
他们带来的粮草快吃完了,更绝的是,阎应元留些这万余老者的也牛羊不多,走,必须走,立即回西域,否则就得饿死。。。。。。。在家里。。。。。。是的,这里僧是他们的家,但现在。。。。。
阎应元确实只走了几百里,他此刻就躲在金山(阿尔泰山)的一处山麓里。
山外风雪茫茫,山谷里却如世外桃源一般。此刻,阎应元和手下指挥使张界,佥事官魏明三人泡在一处温泉里,烫热的温泉泡着,让人不想起来。
阎应元决定冒险留在这处山谷,正是因为此处有地热,弥漫的热气让落下的雪花着地即化,温暖的气候,让谷中竟是流水潺潺,草木常青。
张界用热水把身上搓得发红,嘴里嚷嚷着:“魏佥事不用担心,我敢拿命打赌,敌人绝对找不到这里来。除非他们是神仙,不用吃不用喝,就算他们真不用吃喝,但常言说得好,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行吗?外头冰天雪地的,他们到哪儿去找草料。。。。。。。”
阎应元也安慰魏明道:“张将军说得是,确实不用过于担心,咱们的弹药还有近半,足够打一场硬仗,本将看过了,这山后无出路,口窄内宽,易守难攻,就算敌来来一两万人马,也不用怕他。”
魏明答道:“你是主帅,大军行止由你决定,我只是提醒一下阎将军,莫要大意而已。”
阎应元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这次掳来女人孩子近三万,连巴图尔汗的可敦以及一大群侍妾在内,还有巴图尔汗的一个五负的儿子,叫噶尔丹。
另外战马二十多万头,及一大批金银财宝,至少值两三百万龙币。可谓是收获巨大,回到大秦,那必是一天大的功劳。
唯一可惜的,这山谷虽然宽广,但牧草却不够二十多万头马匹啃一冬,阎应元叹道:“张将军,等下你带兄弟们,留七八万匹战马,其他的都杀了吧。”
“末将遵命。”
每匹战马,在大秦值二到三十龙币,十几万匹战马至少有四五百万龙币,就这么杀了,差实让人无比可惜。
但这也是无没办法的事,如果不杀,最后草肯光了,所有战马都得饿死,杀了十多万匹,好歹还能活下来七八万匹。
魏明用热水揉了把脸,说道:“把那些牛羊杀了留着过冬的粮食就行了,这十几万匹战马别杀了,逐出谷去,让它自生自灭吧。你们这一挥刀,十几万匹战马要杀到什么时候?恐怕到时血都漫过山谷了。”
“也是,哈哈哈。。。。。。。。。”张界大笑起来,想到两千人要宰十几万匹战马,这还真是个艰巨的任务,恐怕最后大家都得累趴下。
不如赶出山谷去干脆,外头积雪一尺多厚了,这十几万匹战马赶出去,能活下来的恐怕没几匹,也不用担心资敌了。
美美地泡过温泉后,张界带人,挑出八万匹体肥膘壮的骏马,其余的全部赶出山谷去,十几万匹马,那情景简直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张界他们费了整整一天,好不容易才把这些马儿赶出去,山谷顿时变得空旷起来。
大伙要在这山谷度过一个长长的冬季,不过大家不仅有温泉泡,还有美丽的女人泡,有酒喝有肉吃,倒也不觉得难熬,在女人身上撒不完的精力,还可以到山上去打打猎什么的,两千秦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倒是爽歪歪了,可苦了急着营救他们的李晟一千人马。
正顶风冒雪穿越八百里戈壁的李晟,若是将来知道阎应元他们竟然在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恐怕非得找他们拼命不可。
不过那是将来,现在李晟要做的,是先找敌人拼命。
用了整整六天时间,他们才穿过飞沙走石的戈壁,惊魂初定的一千人马,立即就迎来了上万敌人。
戈壁滩的边沿,敌人走马如飞,角号呜咽,夹杂着萧萧的北风,尖利刺耳,惊沙扑面而来,如雷的马蹄震天动地。
然后当看到李晟他们青一色的步枪,正在列队等着他们时,迎面而来的敌军立即止步,在外围游走,虎视眈眈,却没有发起进攻。
看到这形势,李晟暗叫不好,如果敌人直接杀来,他有信心把敌军干个人仰马翻,可敌人不进攻,如此虎视眈眈,一但拖到晚上,在这荒野上对他将极为不利。
“走!向木垒城推进,天黑前无论如何,要把木垒城拿下!”
李晟这个决定绝对是明智的,木垒城离戈壁滩边沿不远,大概也就十多里。
他们也不上马,四面由士兵平端着步枪,扛着火箭溜防御,中间的人负责牵马,步步为营向木垒城推进着,四周敌人出没无常,形势逼人,血战随时一触即发。。。。。。
ps:网络终于修复了,第二更奉上,求月票支持!
求月票!
求月票!
。
第840章戈壁风云
在戈壁碛海的边沿,准噶尔大将旭烈干将一万大军分成十股,每股一千人,象狼群一样,在杨晟所部四周不断袭扰。
这苦寒之地北风尖啸,阴云幂幂雪野凝冻,坚冰在须,坠指裂肤。蒙古人戴着皮毛所制的帽子,寒风一吹,如同饿狼身上的细毛在翻动。
旭烈干这个名字,和将“上帝之鞭”伸向西亚,旭烈兀差不多;然而此刻,恐怕就是旭烈兀重生,一时也奈何不了杨晟他们。
秦军使用的六八式步枪,有效射程达到了三百步左右。一般人或许不明白这三百步是什么概念。在骑兵作战时,由于战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最高奔跑速度,所以骑兵往往要进入两三百步距离,才能发起冲锋。
换而言之,面对李晟他们的六八式步枪,旭烈干的骑兵还没开始冲锋,就已经进入了步枪有效射程,加上纸壳定装药,射速比原来的滑膛枪还快,这对骑兵来说简直是恶梦。
旭烈干的人马在四周出没无常,然而敢冲入三百步距离的,少之又少。
李晟一千人马步步为营,不断向木垒城推进。
战争的阴云凝聚在天空,敌人的马蹄掀起的雪雾随风飞扬,旷野上呜呜的角号声一阵紧似一阵,隆隆的蹄声忽远忽近,让紧张的气氛达到了极点。
十五里距离并不算远,李晟花了半个时辰,但推进到了一半,旭烈干也意识到,李晟是要强行夺取木垒城了。
木垒城建于戈壁滩边沿,没有护城河,土坯墙高不过丈余,长宽约三百步左右,秦军的火箭溜威力巨大。这样的小城根本难以抵挡。
然而一但被秦军夺取之后,蒙古大军靠马刀和弓箭攻打,想夺回将是千艰万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旭烈干不得不狠下决心,命手下大军,开始对李晟发起强攻。
首先由两个千夫长巴特尔和那达幕分别由左右两翼,以散兵阵形对李晟部发起冲锋,旷里上白雪茫茫,两千准噶尔骑兵星散开来,在阵阵的角号声中。开始向秦军狂奔而去。
“阿啦!”的呐喊声,冲霄而起,惊乱的蹄声如天雷炸地,溅起的雪雾迷迷蒙蒙,声势浩大。
呯呯呯!
呯呯呯!
呯呯呯!
就在巴特尔和那达幕两支人马刚刚起步,猛烈冲刺之时,秦军的枪声同时响起,枪声被轰隆的马蹄声撞散,然而如同雨点般的子弹却是尖啸而到。噗噗地射入人马的身体,悲鸣的战马隆然倒地,撞得积雪飞溅,激射如浪;
后继的战马飞跃而过。奔腾数步又紧接着被子弹射倒,猛烈翻滚而出,人嚎马嘶,声浪如潮。一匹匹倒地的战马如巨石一般在雪地上翻滚着,场面壮烈无比,令人惊心动魄。
巴特尔和那达幕两人虽然已经把人马分散得很开。但在秦军的枪林弹雨面前,仍是伤亡惨重。
而此刻的一千秦军,也紧张到了极点,敌人十倍于我,四面合围而来。刺骨的寒冷让人手脚麻木,装弹的速度比平时慢了许多。
李晟非常清楚,左右两翼的敌军,只是第一波进攻,目的不过是分散他们的火力,正直的攻击将是来自于前后两方。
茫茫的荒原上,胡马嘶风,敌骑如云,那如山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
为了应对前后两面即将到来的进攻,李晟起初在左右两翼只各摆了一百五十人,分三排,每排五十人,拼命地射击着。。。。。。。。
眼看敌人虽然伤亡惨重,却仍有近半不断冲近,李晟不得不大吼连连,向左右再各加派一百兵力,一时间,枪声变成更加密集,巴特尔和那达幕狂冲而来的骑兵,就如同撞上了铁墙,纷纷倒地,轰隆有声。。。。。。
就在此时沉沉的角号起再起,声透长空,旭烈干与副将巴赫各率四千人,一前一后,如巨浪翻滚,向秦军夹击而来;
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场面,如泰山压顶,杀气凭陵,猎猎旌旗被大风吹弯,扬起的刀幕如荆林般密不透风,寒气森森。
“不要慌,所有火箭溜准备。。。。。。”李晟提刀咆哮如雷,面对前后如山般压来的敌阵,在正前方,他却只有一百五十人。每排五十,拼命射击。
而在后面方却摆下了三百人,每排一百,枪声如潮,子弹如雨,山影般压来的敌骑,一进入三百步,就如同镰刀下的麦子,一排排的倒地,激烈的撞击声惊天动地,倒地的战马不断翻滚的着,又把后继的战马绊倒,那壮烈的情景,就象是雪山在一层层的崩塌下来。
雨点般的子弹发着刺耳的尖啸,噗噗地身入人和马的身体,一蓬蓬血花染红了雪地。
在正前方,由于秦军的火力比较弱,旭烈干率领的四千人马,冒死冲锋,铁蹄如雷,杀声震天,所有人伏在马背上,嗷嗷地嚎叫着,跃过一匹匹倒地的战马,飞快地接近,二百五十步,二百三十步。。。。。
此刻所有秦军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大冷天里竟是额头汗珠直流;
旭烈干的四千大军刚进入两百步,李晟一声暴吼,“火箭溜,射!”但闻啾啾连响,一道道耀眼的火焰腾空而起,在天空中交织成一场壮丽的流星雨,这绚烂的画面,仿佛让整个战场都为之一凝。
紧接着,一枚枚火箭弹如天降陨石,狠狠地砸在旭列干那奔腾的骑兵阵中,一团团烈火轰然爆起,声雷天地,猛烈的冲击波把一匹匹战马抛上半空,然后片片撕烈,飞洒如雨,一朵朵爆开的蘑菇云在扩散的过程中,蒙古人的骑兵就象纸糊的一般,被一圈圈的炸裂,掀翻,
血与火的交织,四千骑兵就象冲进了烈火焚烧的炼狱,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惨嚎,就被撕裂成碎肉。
秦军三十门火箭溜,一次齐射之后,很快又来上一次,天空中再次流星交织,大地上紧接着又是火球熊熊,肆虐的弹片横扫一切,旭烈干与他的帅旗一起,被炸上了半空,落地时连尸体都找不全了。
这无比惨烈的一一幕,让战马齐齐嘶鸣,惊慌失措。所有的蒙古兵吓得脊背生寒,面无人色。纷纷四散而逃,狼奔豕突。
“上马!”李晟暗吁一口气,再次暴吼起来,一千秦军收枪上马,扬鞭而去,他们顾不得追杀漫山遍野逃离的蒙古溃兵,如同一片黑云一般,向木垒城席卷而去;
七八里距离,转瞬即至,城中尚有上千蒙古守军,见城外溃兵四散,秦军呼啸而来,已是惊骇莫名。
李晟不作片刻停留,一冲到东门外,两枚火箭弹立即向城门飞射而去;
轰!轰!两声巨响,城门被炸成片片碎木板,连城门楼都差点崩塌下来,守城的蒙古兵再也无心恋战,全部崩溃。
“李度,你带五百人马,追杀城外溃兵,快!”
“喏!”
李度立即分出五百人马,绕向城南,奋力追杀,而李晟则率领余下的五百人马冲入木垒城,城中乱兵四散,男女老幼来不及逃走,惊恐万状,如没头的苍蝇满街乱窜,哭声满城。
“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
秦军纵马如飞,大喊着掠过一条条街道,其实这座小城,也就两横两纵四条街道如“井”字形,秦军迅速控制各个街口,以及四个城门,行动迅捷无比。
城中百姓以及溃兵大部分未及逃出城去,都成了瓮中之鳖,望着全身黑色,只留两只眼睛一个鼻孔在外的秦军,纷纷跪倒,举手投降。
大秦的雄风,就在这一刻吹过戈壁,掀动了西域的风潮。。。。。。。。。
ps:各位亲的订阅月票应该出来了吧,这几天每天总是几张月票,情况不妙,急求月票支持,还有免费的推荐票,请亲们也顺手投下来吧,投了还能获得经验值哦!求月票,推荐票!
。
第841章测量地球
作为钦天监的监正,汤若望自从看到了秦牧画出的地球仪,他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测量地球的大小。
自从萌生了这个想法,他就茶饭不思,日夜思索如何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
用尺子绕地球量一圈,那肯定不行,除了上帝,没人能做到。该怎么办?汤若望几乎愁白了头。
直到他看到了大秦国史馆的一份汉朝的史料,他才豁然开朗,为了说动大秦天子支持他,不惜千里迢迢亲自赶到西京来。
咸阳宫武英殿,所有的门窗都关了起来,大殿中间放着一个直径有三尺的地球仪,地球仪侧上方挂着一盏宫灯。
秦牧与司马安、李源、顾君恩、户部右侍郎杨超、工部右侍郎魏元,西京的主官农典章、于成龙、吕作良等,皆在坐。
蓝眼高鼻的汤若望穿着黑底绣祥云的大秦官服,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说道:“尊敬的陛下,您请看。”
汤若望小心地转动着巨大的地球仪,宫灯照在地球仪上,一半明,一半暗,汤若望最后让灯光的阴影线正好停在西京长安的位置上,然后拿出一根小木棍,一边量一边说道:“陛下,现在臣从西京的位置量起,您看,越往北,木棍上的阴影越长。”
秦牧颔首道:“不错。”
“尊敬的陛下,在汉代,便有‘王畿千里,日影一寸’的推论,按这个推论,就是说,以一地为原点,在同一日同一时辰,每向北一千里,所量得的日影就会多长一寸。
按这个理论。如果在南京与北京两地测量所得日影相差是两寸,那就可以推断出两地的距离是两千里。
陛下再看,地球既然是圆形,那么南京和北京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看到整个地球的一段弧,现在只要量出这段弧的长度和曲度,最后就不难计算出整个地球的周长和直径。”
汤若望的说法,就连秦牧也有点云山雾罩的感觉,但他隐隐觉得,这是可行的。
李源这时说道:“陛下。在唐玄宗时期,因发觉原来的历法在预报日食时发生较大的误差,唐玄宗就曾下令僧一行加以完善,僧一行接旨之后,以实地测量纠正原来历法的错讹;
僧一行选择了多外测量点,南至林邑,北至铁勒,遍及交趾、湖广、河南、山西等地,共选择了数十个测量地点。这些地点周边都是数百里平坦的地方;
然后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天,同时测量日影的长度,然后实地测量这些地点之间的距离,又测出东西南北四点的北极星高;
这样就算出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相当于纬度相差一度时,地面上的南北距离的差值。。。。。。。。”
听到这,秦牧立即明白汤若望为什么自己干巴巴的跑来长安了;
要进行这样的测量,要动用不小的人力物力;
更要命的是。还要保证每个测量点,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天必须是睛天,如果某一个测量点下雨。那就全泡汤了,得第二年重来。
如此花费之大,没有他这个皇帝的亲自点头,根本不可能完成。
“李卿,僧一行最后的测量结果如何?”
“启奏陛下,由于战乱,很多史料缺失,僧一行当初具体的测点在何处,有些地方已经语焉不详,无从查考,只知道他测量的结果,每一纬度相差一度时,地面上的距离是351里80步。”
秦牧稍一推断,就知道这样的测量结果不会很准确,光在陆地上测量,就算是平原,其实也有起伏的地方,各个测量点根本无法保证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而且中间难免有些山岭,真正丈量各个测量点距离时,也很难保证数据有准确性。
后世的经纬度是怎么量出来的,秦牧不清楚,但他知道,如果在海上测量,一定比在陆上测量准确。
因为大海基本上是一个平面,不会象陆上有高原,平原的差别,正的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僧一行测量的结果正确的话,那么按此制成的历法,就是准确的。
但事实上,中国使用的农历,虽经各朝几经完善,但和后世的公历还是有很大的差误。
对了,后世是以伦敦格林什么治天文台作为本初子午线的原点,嗯,以后就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作为本初子午线的原点吧,至少容易记一点。
秦牧一咬牙说道:“汤监正,你这项研究项目朕准了,不过你要记住,这次不仅要在陆上设定测量点,而且要把重点放在海上,以海平面作为测量的水平线,朕相信,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会准确得多。”
汤若望听了,神情异常激动,脱下官帽拜道:“陛下圣明,能为陛下效劳,是臣莫大的荣幸。”
秦牧说道:“要精准测量,前期有很多工作要做,就连尺子的精度都要重新制定,而且离明年春分也就两三个月了,估计明年是来不及的,你先准备着,物色好这方面的人才,打造好测量的器材,忽必要尽量精准,待后年再开始。”
“多谢陛下,臣遵命。”
以前的各朝的钦天监,多少有些神神叨叨的,专门看什么黄道吉日,记录什么”太白昼现“之类的东西。
结果钦天监一说“太白昼现”了,便朝野汹汹,皇帝就得避殿减食,吃斋戒色,下旨让大臣进谏君主过失,说白了就是要你下旨让大臣来挑毛病。
大臣常拿这些天象为理由,攻击施政者,本来好好的一项政策,因为某颗星星出来逛一圈,就被迫停止了,甚至宰相得下台治罪。
这都什么嘛!
以后大秦可不能再这么折腾了,让钦天监去做些有意义的研究也好,免得他们闲来蛋痛成天瞎折腾。
除了测量地球,制定经纬线,秦牧觉得钦天监还可以在地震方面作些研究,记得东汉时就有地动仪了,这些东西如果能复制出来,并进一步增加精度,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这也是莫大的帮助。
这个年代通信手段落后,比如四川发生地震的话,消息要传到南京,需要很多天时间,等南京接到消息再筹集物资赈灾,那黄花菜都凉。
如果有精确的仪器,四川一有地震,南京立即就能监测到,及时启动救灾预案,那就能抢得很多赈灾的时间,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尽可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于是秦牧说道:“汤若望,用于监测地震的地动仪你听说过吧?”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三十年了,当然听说过地动仪。“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朕要钦天监招集能工巧匠,研制地动仪之类的仪器,尽可能的精密,用于监测地震。”
“臣遵旨。”
秦牧揉了揉额头,细想了一下对司马安等人说道:“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我大秦疆域这么大,总难免有些地震、旱涝灾害发生。各位都是朝廷的栋梁,不能等灾害发生了,才去想办法应对;
朕要你们尽快制定一套赈灾预案,以保证不管在哪个地方发生灾情,都能快速得救助。象明末西北大旱,赤地千里,无数生民饿死,以至引发在规模的民乱。
这固然有明末官僚腐化,国用不足的原因。但如果有一套完善的赈灾预案,把赈灾的责任层层落实,恐怕西北也不至于反旗四起。
如今我大秦国用丰足,加上新式作物的推广,再休养两年,不愁没有钱粮赈灾。如果到时因为缺少预案,导致灾情发生时不能及时救济,那这个责任咱们君臣就推脱不了。”
ps:求推荐票喽!
。
第842章赈灾预案(求月票)
历史上出现的民乱,多数是由灾荒引发的。
而象明朝,可以说就是亡于灾荒引发的民变。
但细看各朝,几乎都没有制定过完善的赈灾预案。
宋代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但发生大灾,就把灾民中的青壮招作厢军。把青壮招走了,剩下些老弱妇孺就算发生民变,也很易镇压。
但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高明。
首先,把青壮招走了,会降低灾民的自救能力,让灾情变得更加严重。
二来,会让军队越来越臃肿。宋代的“冗兵”一直是困扰朝廷的首要问题,军费支出,通常占到岁入的六成以上,高峰时,年军费支出超过七千万贯。相当于明初近二十年的岁入。
所以,宋代这种做法绝对效仿不得。而明代亡于灾荒引发民乱,那一幕幕惨烈的画面犹历历在目,大家回想起来还心有戚戚焉。
今日秦牧提出赈灾预案,在坐的大臣不但觉得必要,而且认为是刻不容缓。
户部右侍郎杨超首先说道:“陛下,一但发生灾情,首先要解决无疑灾民的吃饭问题,只要不饭死人,灾民就很容易疏导控制。
而以往地方发生灾情后,按程序先得上报朝廷,由朝廷确认灾情后,再由户部拨发赈灾钱粮,如此层层上报,不但费时良久,耽误了赈灾时间。而且各层官员容易相互推诿,大灾之下又起。
有鉴于此,臣建议在各省设立常平仓。具体选址不一定在省城,最好是处于一省中心的州县。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设在各省灾情多发地区附近。如此,一个发生灾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上。
常平仓的资金。可从各省每年的两税中截留相应的税收作为专用款项。丰年尽量收粮,避免谷贱伤农。荒年则出粜,抑平粮价,稳定市场。遇到灾情发生,则全力赈灾。”
秦牧听了,转而问道:“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司马安答道:“陛下,具体施行起来,恐怕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各省出产不一样,比如甘肃、宁夏、辽东三省。目前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农耕的民众比较少,粮食产出有限。如果设置常平仓,从何处购粮存储需要考虑。
再者,多灾省份,往往每年税收也是比较少的,那么能截留的款项也就少,这就需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相应调高截留款的比例。否则粮储不足,便形同虚设。
而象江南这些地方,税收多,粮产丰。民生富足,百姓抗灾能力比较强,发生灾荒的机率也比较小,截留的税收比较要减小。
最后便是常平仓的管理。按杨侍郎所说,丰年购粮、荒年出粜,灾年赈济。钱粮的流动性大,极容易滋生营私舞弊的行为。若不能有效监管,设立常平仓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不错。”秦牧频频颔首道,“再好的的政策,关键都是要落到实处,并且得长期有效加以监管才行。”
杨超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各省常平仓,可由户部派员前往负责日常管理,也可以在朝中另设一部门垂直管理。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常平仓所在地的官员负有日常监督之责。
一但哪个省的常平仓出现重大的营私舞弊行为,不但涉事官员问罪,包管朝中负责常平仓事务的主官,以及各省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员,一并要问责;
发生灾荒之时,由当地主官根据灾情的轻重,向当地的常平仓报请拨粮,而管理常平仓的官员则反过来,对当地官员的赈灾情况进行监督,防止地方官员侵吞赈灾钱粮。”
秦牧不动声色地问道:“若是当地官员与管理常平仓的官员沆瀣一气呢?”
“这。。。。。。。。。”杨超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秦牧这一问,绝非故意刁难,在坐的大臣心知肚明,发生这种事情可能性不但有,而且机率非常高。
历来赈灾钱粮最容易被侵吞的原因,一是赈灾款项通常比较大,二是发生灾情时,情况紧急,混乱,难以统计具体发放了多少赈灾钱粮,事后也难以调查。
因此贪不贪主要靠赈灾官员的良心;
而在金钱面前,良心这东西是最靠不住的。
地方官员为了多捞一点,上报灾情时往往会把灾情成倍地夸大,更堪者,没有灾情,也敢谎报灾情。这种事情历朝历代已经屡见不鲜。
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屡屡出现,主要还是行政构架存在问题,历代的地方行政构架都差不多,权力过于集中,且缺少相应的监督,所以不管上层如何努力,也难以避免这种行为。
司马安等人虽然聪明,但面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又能有什么办法?各人沉默不语。
秦牧严肃地说道:“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们可以慢慢回去想办法,十日之内,不管你们怎么办,必须给朕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现在,朕先说说相应的配套赈灾事宜。
如杨卿所言,一但发生灾情,第一要解决的是粮食问题,但光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显然是不够。
正所谓忍饥挨冻,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穿的问题,除了旱灾外,其他灾情多是突发性的,灾民穿衣都成问题。
因此常平仓除了粮食外,还应该存储一些的粗布,棉衣、被褥,帐蓬之类的应急之物。”
于成龙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防疫药材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储备,大灾之后常有大疫,纵观以往的天灾,往往是天灾引发的疫病夺去更多的人命,因此在防疫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于成龙的话,大家不由得想起明末流行于北方波及京师的大疫,那种十室九空的情景,想想就让人惊悸。当初李自成之所以能那么快攻破北京,与瘟疫的流行有极大的关系。
那场惨重的瘟疫,让秦牧的门前卫生三包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普通百姓都比较自责的执行,使得大秦各个州县的卫生情况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官员对疫病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增加,所以于成龙能想到这些,并提出相应的预案便不奇怪了。
秦牧说道:“不错,疫与灾与影随形,救灾的同时,必须要及时防疫。至于由常平仓存储药材,朕以为不可取,药材不能长久储存,否则就会失效。
要解决防疫的问题,还得从各县的医院建设着手,朕之前就提出要在各个州县成立医院,由太医院统一管理,集冶病和教学科研于一体,如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