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扬天下(昊远)-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月底到,求月票!各位兄弟的上有月票的,请投来支持一下吧,跪求月票中。。。。。。。。
。
第378章币与税(二)(求月票!)
第378章币与税(二)
秦牧横扫了在坐的大臣一眼问道:“各位大臣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户部右侍郎杨超随即站出来,侃侃而谈道:“自弘治朝之后,明廷每年的银课收入实际上已不足十万两,嘉靖以后,太仓库银一直都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
另一方面,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后,使人们更多的重视白银价值,从而还出现大量白银被官僚商贾作为私人财富集中并窖藏,减少了流通白银的数量;
同时百姓对白银周转的巨大需求加上明廷的日益和辽饷剧增,造成了白银求大于供的局面,使得市面上出现了严重的银荒。
这表明,光靠国内的银矿开采已无法满足国家和市面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迫于银荒的压力,明廷自隆庆开放海禁,西洋大量白银流入,到隆庆五年银荒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臣以为,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货币的问题。
从崇祯初年开始,天下战乱频生,天灾不断,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资短缺,出现了白银严重贬值的现象,以前一两银子可买一石米,现在很多地方四五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米。
另一方面,流民遍地,民生困苦,雇工价格低廉,无法用银计值,只有以铜钱计值,铜钱需求量增加,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银贱钱贵的情形越发严重。
商人贩卖百货,都是以银计值。收入的是银,要换成钱来雇工,银贱钱贵,则成本变高,这对本就萧条的经济极为不利。
反之,若是银贵钱贱,则官府有利,商贾有钱,而对普通百姓不利。按市场上的规律,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普通百姓收入多为小数,故多用钱,而商贾富绅多用银,银日贵。钱日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朝廷征取赋税时,以银计数,然后折合成钱数向普通百姓收缴。银贵则折合的钱数增多,对百姓也极为不利。
然而银钱比价,很难调节,因此臣以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一货币。只有统一了货币,才能真正解决这种混乱的现象,稳定货币,保护普通百姓的利益。”
听完杨超的论述,在坐的大臣禁不住交头接耳,秦国现在施行的是张居正的一条鞭子法,征税以是计亩征银,往深层次看,要解决赋税存在的问题,就要先解决货币问题;
而货币问题,最要是因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钱少了会出现钱荒,钱多了会造成通货膨胀。再者就是货币不统一造成内在的混乱。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交易总量日趋庞大,靠金属货币很难维持币值的稳定,特别是这么大的国家,社会一但稳定下来,生产力释放出来后,需要大量的货币来交易,偏偏中国银和铜诸量都不丰富,用单一货币根本没法满足需求,所以只能银铜并用,这又导致了货币的混乱,进而延生出很多问题。
秦牧徐徐说道:“要想统一货币只有发行纸钞。但宋元明三代都发行过纸钞,尤其是在明代,从洪武七年开始,明廷发行大明宝钞,并将其定为唯一合法货币,禁止银钱流通,但大明宝钞很快就贬值,为民众所抵制。各位大臣,对此有何见解?”
许英杰准备充分,当即答道:“启奏秦王,纸钞源于北宋四川出现的交子,为民间首先发行,这说足以明民众对纸抄是有需求的。洪武朝发行的大明宝钞遭到民众抵制,这只能说明是钞法不当,发行不善,而不是纸钞本身的问题。
臣总结了一下,以大明宝抄为例,其主要问题是立法不善。其一,所发行的宝钞无钞本、无限额,宝钞流通发放多、回收少;
朝廷用宝钞支付官俸军饷、收购民间产品,而征税仅搭少量宝钞,又不肯及时回收昏钞,加上印制简陋,伪造方便,因而市场上宝钞数目太多,大大超出市面的实际需求量。
其二,自坏法制。钞法缺少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例如洪武实行钞法之初,禁止民间买卖金银,第二年便下令税粮可以银代输;
洪武九年规定钞一贯折米一石,十八年又改为一石米合钞二贯五百文;二十七年禁行钱,专用钞,变更钱钞兼行旧法,此后禁钱令未解除,便又一再铸造铜钱。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民,于是钞法乃坏。
是以臣以为,我朝只要针对大明宝钞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完善的钞法,就能避免重蹈前明覆辙,颁行我大秦纸钞。”
对大明宝钞,许英杰能分析出这么多问题,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许侍郎说得很好。”秦牧对此表示了赞许,然后接着说道:“正所谓知易行难,光是能看出问题还不行,还要有解释问题的办法才行。各位大臣,可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呐?”
首先上表提及货币及税赋问题的黄振林出来答道:“秦王,纸钞首重信誉,解决了信誉问题,其他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了。许侍郎刚才提到的问题,无不是为针对纸钞信誉的,而其中除了发行限额外,其他问题都好解决,纵观宋元明三代,纸钞贬值的主要原因,也都是因为无节制的发行纸钞所至,因此,臣以为控制发钞量是关键。”
秦牧带着一抹微笑问道:“相信各位大臣都知道,发行少了,会出现钱荒,发行多了,会导致纸钞贬值。本王要问的是,如何确保纸钞发行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呢?”
秦牧这个问题,让在坐的大臣一时都沉默了,象刘猛这些武将,更是两眼半眯,作神游太虚状。
最后还是工部员外郎黄振林出来答道:“回秦王,货币需求量是由市场交易的商品总价值来决定的,因此,要确定货币的发行量,就要先计算市场交易的商品总价值。”
“那么如何计算呢?国家这么大,黄卿能一一去统计市场上有交易了多少东西吗?”
“这。。。。。。。。。。”
在秦牧再三追问之下,大家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秦牧淡淡地说道:“大家先把这个问题想透彻了再说吧。”
黄振林想了一下说道:“启奏秦王,具体可由各地的税监分别统计商品总量,由县到州,由州到府,层层叠加,汇总上来,应该就能得到一个大致的数据;
再以这个数据发行纸钞,即便不十分准确,但也不至于造成严重的钱荒或是贬值,而且朝廷发行纸钞,总有一个逐渐流通的过程,先发行少量,等信誉建立起来后,再慢慢以纸钞取代银钱;
这个过程少则需要几年,多则十年,这期间各地税监年年统计,到时市场上的商品总量以及每年增减率,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数额了,再以这个数额计算纸钞发行数额,当不至于有太大的出入。”
“如此倒也不失为可行之道。”秦牧点了点头,向司马安等人询问,“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按惯例,每一个皇帝登基,除了要有自己的年号外,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要有自己的钱币,通常在确定自己年号后的元年,就发铸造自己的“通宝”。
秦牧现在只是称王,还没有称帝,所以年号用的是秦元年,和朱元璋称吴王时用吴元年是一样的。因此,铸币本来不用着急的。
但现在币制的确定,关系到了规范市贸及民生恢复,很有必要提前议定。
从秦牧的态度看来,他偏向于发行纸钞,司马安想了想说道:“臣以为发行纸钞,应慎之又慎,朝廷可先成立纸钞提举司,会同三法司先制定钞法,然后再少量发行,看看民众的反应再说。等纸钞信誉建立起来后,再作进一步打算不迟。”
ps:30号了,今天还没开张,又被暴了几回菊,名次一直在跌,一直在跌,呜呼!继续求月票,求护菊!
求月票!
求月票!
。
第379章币与锐(三)
在信誉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想立即用纸钞全面取代银钱统一货币,这不太现实,洪武帝前车可鉴。
问题是统一不了货币,普通百姓就始终深受其害。
现在施行的一条鞭子法,以计亩征银,但下层百姓平时收入少,得到的基本都是铜钱,所以在缴纳两税的时候就要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普通百姓因此蒙受了严重的盘剥。
同时,两税征收期间,百姓需要大量出粜粮食换取银钱,粮价会跌得很利害。本来要上缴一百斤粮食的赋税,就要贱卖两百斤粮食才够交税。
另外就是税银的火耗问题,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火耗为由,多徵钱银,以弥补地方府库因火耗而造成的亏空。但火耗有多有少,一直以来都由地方官员说了算,这就成了地方官借机敛财的借口。
凡此种种,使得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朝廷税收的一条鞭子法,在明代却被称为残民一条鞭。
以前秦国只有江西、湖广两地,刚上任的官员也都还比较清廉,加上秦牧的粮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粮价,所以短期内这些问题没有突显出来。
但随着地盘的扩大,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很就会暴露出来,使百姓深受其害,刚刚产国的大秦会因此失去民心。
秦牧就这三个问题,向在坐的大臣征询意见。户部待郎许英杰当先站出来说道:“臣建议加大银行网点的覆盖面,至少在每个县都要设立分行。如此一来,各县百姓在纳税时,可到银行兑换银钱,防止奸商借机哄抬银价。减少百姓因此蒙受的盘剥;
另外,钞法制定之后,臣建议先印两百万贯小钞,以代替铜钱,允许百姓以纸钞纳税,如此一来,也可以减少银钱兑换所带来的弊病,同时还可以解决一部火耗的问题。”
大明宝钞之所以遭到百姓抵制,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明廷一开始在税收中不收宝钞。
朱元璋是小农出身。对经济学没什么概念,他发行宝钞,既没有准备金,又没有发行限额。更搞笑的是,他印出宝抄后拿去向百姓买东西。结果收税时又不收宝钞,这怎么可能把宝钞的信誉建立起来呢?
所以许英杰此时明确提出。发行纸钞后。允许百姓用纸抄来纳税,这样不但容易建立起宝抄的信誉,同时可避免百姓在纳税时,必须兑换银钱所蒙受的损害。
户部尚书刘伯全、内阁大学士诸葛敏、李源相继出面表示支持许英杰所议,银行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江西、湖广已经得到体现。这不但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商人哄抬银价造成的损害,还为朝廷增加了大量收入。
有这几人的支持,再经秦牧拍板决定,在坐的大臣即便有什么私心。也不敢出面反对了。
事情一件一件的来办,解决银钱兑换损害百姓的问题后,礼部郎中卞狄出来针对第二个问题说道:“启奏秦王,宋代建有常平仓,由各州县的税银中截留相应的数目,用于粮储,粮价低时收粮,粮价升高时出粜,抑平粮价;
之前我王的粮食战略,因为储备充足,对平抑粮价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臣认为我朝可借鉴宋代的常平仓制度,并加以完善,必能减少百姓在交纳两税其间,因粮价走低所蒙受的损害;
另外,还可以适当的延长纳税的期限,以前百姓在收粮后立即便要纳税,迫使大家不得不在同一时期卖粮换银,如果适当的延长缴纳期限,不法粮商难以长期打压粮价,百姓可免于受其盘剥。”
一直以来很少说话的吏部尚书杨廷麟忍不住站了出来说道:“秦王,卞郎中提到的第一条,建立常平仓平抑粮价,臣赞同。但延长纳税期限则值得商榷,普通人家收入不丰,若不规定其在收割后立即纳税,银钱被转作他用,便再也无力纳税。如此一来,欠税的现象会普通出现,朝廷会因财税枯乏而难以为继。”
这确实是个问题,延长纳税期限,可避免百姓在同一时期大量售粮,受粮商盘剥。但延长纳税期限后,又容易造成大量欠税的现象,使朝廷难以维系。
秦牧想了想说道:“各位大臣看看可否这样,延长纳税期限后,如果哪家欠税,则第二年不得再享受这一项惠政,必须在收割后立即连同上一年拖欠的数额一起上缴。等其交清欠税后,才能继续享受延期纳税的政策。”
司马安答道:“臣赞同秦王之策,不过具体施行起来,还会出现什么问题尚难预测,因此臣建议延长缴税期限这项政策,应先在各地选几个州府试行,观其效果之后,再决定是否全面推广,方为妥当。”
“好,常平仓就交由司农寺来筹建吧。延长缴税期的试点工作,就由户部在各省分别选出两个州来试行,以观后效。”
第二个问题也顺利解决之后,最后就剩下火耗的问题了。
火耗是确实存大的,地方官府收税时,收上来的是碎银,而且成色不尽相同,溶成银锭上缴国库时,会造成一定的火耗。
如果地方官不加征火耗银,那么造成的亏空就得由自己来承担,他们肯定不干,所以将火耗摊派到百姓头上,这已经成为朝廷默许的行为。
问题就在于,加征多少火耗银因不在正税之中,朝廷没有明文规定,这给地方官借机敛财提供了有利的借口。
在纸钞没有成为唯一合法货币之前,火耗的问题就始终存在,就看怎么解决了。
顾君恩说道:“秦王,火耗问题本身不难解决,朝廷只须制定一个征收火耗的统一标准,归入正税一起征收,存留藩库以补藩库亏空即可;
但火耗问题另有深层次的原因,明朝官员的俸禄太低,以七品知县为例,岁俸为九十石,凭此俸禄,在明初尚可勉强支撑,到中后期,由于物价上涨,多数官员靠俸禄已难以养家糊口,使得官员不得不在火耗中舞弊以救贫,官吏贪污渐趋合法化,公开化。
因此臣以为,要解决火耗的营私舞弊问题,有必要先提高官员的俸禄,否则将火耗归入正税,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地方官员仍会巧立名目,盘剥百姓。”
顾君恩一说完,在坐的大臣纷纷望向秦牧,增加俸禄谁不想啊?
但这得看秦牧是不是象朱元璋那样抠门了,要是跟朱元璋一个德性,大家也别想了。
这个不好说,包括司马安在内,也不知道秦牧会作何决定。一直以来,秦牧个人很节俭,这很象朱元璋;
但是另一方面,秦牧对秦军将士却很大方。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大家难以确定他偏向于哪一面。
秦牧见大臣们如此反应,心中暗暗好笑,明朝的俸禄过低,这是事实,从明朝的事例可知,官员的俸禄太低并不见得是好事,贪污合法化,公开化之后,再难以控制。
之前秦国虽然也是按照秦国的标准发俸,但逢年过节,秦牧都会以各种名义,赏赐手下的官员,变相地增加了他们的合法所得。
应当的增加官员的俸禄,这一点秦牧就在考虑了,既然大家都干巴巴地看着,秦牧便也顺势推舟说道:“顾侍郎所言不无道理,那内阁就重拟一下百官的俸禄吧,拟好了尽快递交上来。火耗归公之事,就交由户部拟定加征火耗的数额,再提交朝议。”
“吾王英明!”
“吾王圣明!”
“吾王万岁!”
“。。。。。。。。。”
第一次,这是秦牧在朝会上第一次得到这么热烈赞颂。
秦牧听了很不是滋味,他娘的,本王圣明的地方多了,没见你们这么异口同声地夸过,只有给你们涨工资,你们才喊得这么响,一群马屁精!
总体而言,现在秦国也算得上人才济济,而且比较有朝气,运转比较高效,各种政策提出来后,相互扯皮僵持不下的情况比较少,能在一天内议定几项重要的决策,秦牧对此还是很满意的,马屁精就马屁精吧,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是不行的。
ps:月票榜快跌出一百名外了,兄弟们,可怜可怜我吧,急需要你们的支持,求月票!
。
第380章穷途末路
海盐县位于杭州湾北侧,秦王政二十五年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这里是历朝历代主要的食盐产地之一,明洪武元年,在海盐县建“芦沥场盐课大使署”,位于县治东39里,盐衙设大使一员,下辖十二个团,灶户1805户、灶丁5707名。
食盐一向是朝廷重要的经济来源,牛万川南征时打下海盐县,留有五百人马在此接管盐场。
博洛、伊尔都齐、杜尔德外加从杭州逃出来的费扬古,带着手下残兵一心想向东去找郑芝龙,却被霍胜和宁远追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金陵正在派官接手治理江南,希望江南能迅速稳定下来,对仍在逃窜的博洛等人已经不耐烦,兵部已发来严令,让霍胜尽快剿灭博洛一伙。
霍胜迫于压力,除了老相好宁远外,又从杭州刘芳亮所部抽调了三千骑兵,再令驻守松江府的惠登相从东北面挤压,最终把博洛一伙逼到了海盐。
后有追兵将至,博洛无力攻打海盐县城,从县南一掠而过,继续向东逃窜。
霍胜和宁远以及从杭州来缓的参将常平兵分三路,战马啸啸,铁蹄如雷,紧紧咬住不放。
自海盐县城东去二十里,冲过一道坡的伊尔都齐突然惊叫一声,随后冲过来的博洛也不禁急勒战马,放眼望去,前头是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海风吹来,白了头的芦花起伏如浪。
曾经,有那么一回,在金坛县的洮湖边,遗落战境的贝勒爷在芦苇荡里吃尽地苦头,至今仍心有余悸。
而洮湖的芦苇荡和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芦沥盐场就在这附近,本地灶户因地制宜,广辟盐田,引潮制卤。割芦煮盐。
为了满足煮盐所需。附近至少保留了二三十万亩的芦苇地,博洛立在马背上张望,唯见芦花满地,直漫天边。无数鸥鸟惊飞而起。如同片片云影飞翔。美!真的很美!但美丽的东西往往能要人命。
“贝勒爷。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回头,回头,和秦军拼了!”
博洛歇斯底里地大吼着。不拼也不行啊,这漫漫的芦苇荡他不敢进去,追兵又已逼近,后边不到十里,烟尘漫天,已能听到隐隐的铁蹄声了。
“贝勒爷,不如咱们化整为零,到上海县再汇合吧。”杜尔德小心地建议道。
身边还剩一千六百残兵,逃窜这么多天,大家早就逃得落了胆,每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曾睡过一次好觉,如今个个四肢无力,神情凄惶,连弓箭都用完了,回头跟秦军拼命也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命运,至少杜尔德是这么认为的。
肝火大旺的博洛抬手就是一鞭抽了过去,怒喝道:“你再敢胡言乱语,斩!兄弟们,前进无路,后有追兵,咱们唯有回头杀溃追兵,才有生路,回头,回头,随本贝勒杀敌!”
博洛大吼着,率先掉转马头,他非常清楚,江南百姓恨透了他们这些入侵者,大家抱成一团,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但分散开来,不用秦军围剿,光是江南百姓就能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事实证明,杜尔德的担忧是正确的,逃窜了这么多天,岂是博洛几句话就能让士气恢复的?
秦军霍胜、宁远、常平三支人马相继出现,旌旗猎猎,蹄声如雷,不作任何停留,从三面冲杀过来,卷起烟尘漫漫。
仓促掉头的清军被三面夹击,顾得头顾不了臀,杜尔德不甘死在这里,率先逃入芦苇荡,清军见他带头逃跑,立即溃不成军,纷纷夺路而逃。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适时响起了阵阵锣鼓声,逃入芦苇荡的清军吓得魂飞魄散。
近万盐丁在驻守盐场的秦军率领下,变成了经验丰富的猎人,在熟悉的芦苇荡中穿行如飞,或是放火,或是挖抗,绊马索,渔网,盐铲样样都能要清军的命。
锣鼓声,喊杀声,欢呼声,惨叫声,把茫茫的芦苇丛搅得一片沸腾。
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曾经不可一世的清军,在穷途末路时的表现也强不到哪里去。伊尔都齐被乱箭射死,博洛、费扬古力竭被擒。
最先逃入芦苇荡的杜尔德趴在泥潭里装起了蛙人;他用以芦苇梗通气,趴在浑浊的泥水里一动不动,还真躲过了很多盐丁的搜索;
可惜好景不长,芦苇荡里蚂蟥多多,钻得他满身都是,尤其是那些钻进裤裆里的,严重地挑战着杜尔德的神经;
杜尔德艰难地忍受着,直到屁眼处遭袭。。。。。。。。杜尔德两股夹紧,“啊!”一声惊叫爬起身,还没等他抹去满脸的泥沙,耳边就传来盐丁的欢呼声:“这里有一个,这里,这里。。。。”
哗啦!小舟上一张大网罩过来,然后两个盐丁合力猛拖,刚站起身的杜尔德再次被拖倒在泥水里。
可怜的杜尔德将军,顾不得反抗,倒是忙着去抠屁眼,只是渔网很快收紧,把他卷得象种子一般,想抠屁眼也不成了。。。。。。。。。。
海盐的捷报很快传到金陵,秦牧暗松了一口气,有博洛这支人马在江南,江南就始终难得真正安定下来,现在总算把这个心腹之患清除了。
根据兵部的建议,秦牧迅速对江南的兵力作出了调速,让霍胜暂驻苏州休整,命袁宗第部自宁波南下,压迫占据台州府的鲁王朱以海。
另从杭州调两千兵力,经诸暨、义乌、金华、处州南下,增援温州的李昌邑,一方面与袁宗第两面压逼朱以海,一方面兵逼分水关,给福建制造压力。
接着再调刘芳亮四千人马回转浙西衢州,再由衢州经仙霞古道南下,直逼仙霞关。
再调韩秀五千人马走衢州回赣州,在赣州休整,命赣南巡抚田一亩负责招抚广东,若广东不接受招抚,再由韩秀会同赣州守军,出兵广东。
另调吕大器回湖广,一方面组织湘西防务,防止刘文秀挺进湘湖,一方面招抚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同时命马六两率三千人马南下,进兵桂林府。
这一通调兵遣将,实际调动的兵力只有两三万,靠这点兵力想平定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五省,那是不可能的。
这么做主要是营造一种兵临城下的态势,为路振飞、田一亩、吕大器三人的招抚工作提供辅助。
清军还占着中原大地,内战能少打就少打。
是以秦牧与手下大臣对西南诸省采取的策略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能不动刀兵拿下几省最好,若是谁不肯接受招抚,再出兵攻打不迟。
而招抚西南各省最大的障碍无疑是福建的隆武,这些省份的官员都是明朝旧臣,有隆武的大旗在福建飘着,招抚起来难度会很大,总还有不少官员是忠于朱明的。
为了配合路振飞、田一亩、吕大器的招抚工作,秦牧在金陵也开始行动起来,既然隆武是最大的阻碍,那就从打击隆武开始吧。
这种打击不在于军事,而是从道义方面予以打击。
之前马士英声称奉太后(弘光他娘)于浙东扯旗抗清,袁宗第取宁波,路振飞派人招抚,马士英见秦国大势已成,乖乖接受招抚了。
甭管他奉的太后是真是假,秦牧决定先将这面大旗扯来用用,于是让路振飞派兵尽快护送太后回京“荣养”。
同时,秦牧让刑部尚书白铁,左都御史邵华,大理寺少卿陈开济这三法司一同,在太平门外举行“公审大会”,鼓励士民前往观审。
首先要审的就是洪承畴和他的儿子洪熙哲,以及随洪熙哲来金陵的那个老奴洪应福。
ps:31号,五月最后一天,兄弟们看看票夹里还有没有月票,昊远跪求支持,求月票啊!
。
第381章三司会审
从京城的朝阳门到宫城的东华门,运送土石方的车马排成了长龙,人声喧嚣,牛马嘶叫,十分繁忙。
在战争中俘获的俘虏大多数用于马鞍山开矿,用于修建宫城的只有七千人,负责那些高强度的工种。
工部另外招募了七万难民,作为修建宫城的主力军。
朱元璋原来是填燕雀湖为皇宫,所以有下沉的现象,不过经过近三百年时间,该下沉的都沉实了,理论上不可能再次下沉。
但为防万一,所有宫殿的基座,黄振林都用巨石为桩,桩深四丈,层层铺起,秦牧看了之后彻底放心了,这比后世建大楼打的桩还结实啊。
宫殿基座之外的地方,则用石灰三合土层层打夯,将整个宫城的地基填高。
秦牧站在午门外看着繁忙的工地,回头问道:“员外郎,总的预算出来了吗?”
黄振林答道:“回秦王,已经计算出来了,昨天已递交给了宋尚书,初步预算为四百万两,包含六部官衙的修缮翻新在内。”
秦牧在湖广时,就建立了一套预算机制,象这样大的工程,是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算的。有了预算才好监督,否则两眼一摸黑的开工,难免会有大量的银子落入那些采办石料木材的官吏囊中。
“员外郎辛苦了。”秦牧含笑道。
“不敢。”
和秦牧接触多了,黄振林发现秦牧平时还是比较平易近人的。看上去不象原来传说的那样杀人不眨眼,在他面前便也不再那么拘谨了。
秦牧又和他聊了一会儿,黄连山匆匆来报道:“秦王,郑芝龙撤军回福建了。”
“消息确凿吗?”
“狄中行派有舰船尾随其后监视,郑芝龙的舰队沿着海岸南撤,我方舰船尾随过了杭州湾才回来并报的。”
“好,传令狄中行,按计划分兵北上增援淮安,另一半水师进驻崇明岛布防。”
“是,秦王。”
回王府的路上。秦牧心情大好。坐在轿子上观赏街道两边的景色。从承天门走西长安街,两边分布着通政司、行人司等官衙。这些衙门目前还很冷清,连正式的官吏都没有设立。
象行人司主要是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类似行人司的还有很多机构。秦国都没有设立。别人以为这是秦国刚立国,因陋就简,未来得及设立。其实秦牧本心压根儿就不想再设立这些机构,这些部门的职能其实可分归六部或各各寺统辖就行,没必要再另设机构,弄得中央机构臃肿不堪。
行到通济门大街时,刚好遇到去太平门外看“公审大会”回转的巧儿,秦牧来看宫城建设进度,这丫头跟着出来,半道上见大批百姓去看“公审”,她也带着叶寒几个跑去凑热闹了。
临近十月,天气转冷,巧儿在织锦缎绿蔷薇紧身小襦外罩了件象牙色绣五彩菊花比甲,上头一对双丫髻,别着白玉响铃簪,充满了豆蔻年华的青春气息。
“丫头,好看吗?”秦牧一脸带笑地问道。
小丫头吸了吸鼻子摇头道:“人太多了,人家没敢往里面挤,看不到呢。”
“看到人就行了,你本来就想去凑热闹的嘛。”
巧儿那明亮的眸子扑闪两下强辩道:“才不是哩,秦大哥,人家只是想不通,洪承畴明明是大汉奸,是鞑子的主帅,那肯定是有罪的,干嘛还要审他呢?”
“呵呵。。。。。。。。”
“秦大哥快说嘛,为什么要审洪承畴?”
也难怪巧儿有此疑问,俘获敌军主帅还弄个三堂会审,这看上去分明是脱裤子放屁的事,估计上溯到旧石器时代都没有过。
秦牧乐呵呵地答道:“秦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