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天国当附马-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说来,不知这伊藤博文是聪明呢,还是滑头呢,亦或是傻啊?
也许只有伊藤博文自己心里面明白吧。
而他们是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截的情况下,灵光一闪间想起了那海上的小道,而想到了小路之后,再窜到那破烂的茅草屋之中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于是,这茅草屋也就成了他们暂时的栖息之所。
而再说起这海上的小道,也另有一番由来。
这条小道是伊藤博文率领大军进军朝鲜之时无意间发现的,当时,他只是出于谨慎而留上了心,出于本能而派遣户木孝允做了一些准备,在当时,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会成为他们跑路的选择,可是,世事难料,无心的一步棋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不知伊藤博文是该庆幸呢,还是应该赞自己有先见之明呢。
也许是五味杂陈吧。
总之,这条小路是伊藤博文等人此时最正确的选择。
而户木孝允去了不一会儿,便回来了。
当他回来的时候,脸上竟挂着久违的笑容。
难道有好消息?其他众人在心中嘀咕。
果不其然,户木孝允报道,船只还在,所有给养一应俱全,如果省一点用,足以让他们这一队人在大海上支持一月有余。
伊藤博文听到此报,脸色一如既往地平静,也不喜,更不忧,似乎这一切都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其他那些护卫亲兵就不同了,他们闻听此言,那是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要不是害怕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责怪,他们早已经欢呼起来了。
冥冥之中,似有上天照拂,他们命不该绝。
既然如此,他们就不能拂了上天的好意,正好趁此良机逃命。
于是,做了一些必须的准备,借着夜色的掩护,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率领着他们的那队亲兵,踏上了那条未知的小路,开始了亡命之旅。
第四百九十三章 都是好消息
这边厢,日本人亡命而逃,而太平军一边,却又收到好消息。
就在黄旭召集众将议事,着手准备进攻日本本土之际,却忽然传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朝鲜国有变。
当然,这变不是变坏,而是变好。
朝鲜国王李元通在与手下的三驾马车,李过,霍东洋,李元培等人商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们向帝国皇帝黄旭提请将朝鲜国并入中华帝国的版图,直接将他们之间的附属关系变为直属关系。
当黄旭收到李元通的呈请的时候,起初也是颇为惊讶,但是,当他确认李元通不象是在开无笑之后,便转惊为喜,而且是惊喜不已。
李元通的这个要求,无论是对黄旭,还是对中华帝国,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大的好事,而且还是送上门的好事,既然如此,如黄旭不笑纳,帝国不接受,那不是傻吗?
黄旭与他的帝国是不会这样傻的。
所以,黄旭欣然同意了李元通的请求,并重赏之。
至此,中华帝国少了一藩国,多了一个朝鲜民族自治区,而朝鲜民族自治区则下辖两个省,朝南省与朝北省。
为什么会是朝南与朝北省呢,原来,朝鲜民族自治区被分为朝南与朝北两省,是中华帝国的军机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黄旭提出来的,军机处的众军机认为,如此划分。不仅便于管理,而且也符合朝鲜的实际情况。
而这个新成立的朝鲜民族自治区就是原先的朝鲜国,实际上,前后只是改换了一个名号而已,仍然是原来的那块土地,仍然是原来的那一帮人。
而帝国对朝鲜的管理,则完全体现在自治二字上,帝国不派人管理,以朝鲜自治区的自己人管自己人。
原国王李元通被封为中华帝国的亲王,实授朝鲜民族自治区总督一职。仍代帝国管理着他原先的地盘。而且,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其自裁。
如此一来,在朝南及朝北的地面上,李元通仍是独一无二的老大。无人可挑战他的地位。唯一可能对其做出节制的只有帝国的皇帝黄旭。
而他的待遇与之前相比。不仅没变,而且还加挂上了帝国亲王的尊号,虽然只是虚衔。但也绝对不是随便盖的。
所以,总体算来,他还赚了。
面对如此完美的结局,不知道李元通晚上会不会躲在被中偷笑呢,也许他会想,早知道有如此好的待遇,他就早点归降了,也早一点享福,免得担惊受怕。
总之,朝鲜并入中华帝国,对原朝鲜的君臣来讲,都绝对是好事。
不过,在中华帝国一方,为策万全,也为了防止朝鲜国内有人出现异心,黄旭也留了后手,做出了一些必要的安排,他将太平军第一,二两个步兵军团摆放在了鸭绿江边,这样,朝鲜一旦有变,这两个军团足以搞定一切。
而在朝鲜国并入中华帝国并正式更名朝鲜民族自治区之后,中华帝国举国欢腾。
朝鲜国,不,中华帝国的朝鲜民族自治区,朝南省与朝北省的官员以及子民们也是携手相庆。
所有人庆祝打败了日本人,光复了朝南,朝北两省。
所有人都在庆祝朝南,朝北两省并入了帝国的版图,从此以后,原朝鲜国的子民就成了中华帝国的子民。
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事情。
而由于朝鲜之事,太平军原定于尽快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被耽误了下来,日本国内也是难得地迎来了一丝喘息之机。
日本明治皇在获知日军兵败朝鲜,太平军准备进军日本本土之后,他立即便向全国发出了紧急动员令,令全国加紧战备,征集兵员,严加训练,广积粮草和器械,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足准备,扎紧篱笆。
明治日日夜夜绷紧着神经,严防太平军的突然进攻,可是,他随后又收到消息,太平军暂时取消了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他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
不过,他并没有松懈,仍是一刻不停地整军备战。
但是,日军的大部精锐都已经战死在朝鲜,大部分经验丰富的将领也已经殁亡,这就直接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一波罕有的将领荒。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稍为有点战斗经验的队长,中队长等都被直接提升为将军,而那些战斗经验丰富的士兵则被依次递增为队长,中队长,很多人都因此得到了破格重用。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总不能让明治皇自己去带兵吧。
然,一将虽难求,但尚可觅之,而帅才就难办了,现在的日军之中实难以找不到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统军之才。
明治皇是多么渴望他的伊藤博文还在,他的三杰与三虎还在,这样他可以省多少心啊。
可是,明治同样知道,他这只是白日做梦,这些人是再也回不来了。
只要想起这些,明治皇就感到心烦意乱,焦躁不已。
这也难怪,面对着亡国之忧,他身上的压力实是巨大。
而就在明治皇被这些烂事搅得不得安宁的时候,好消息却不期而至。
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竟然活着回来了。
经过了死亡之旅的考验,他们竟然活着回到了日本。
奇迹,又有人创造了奇迹。
而这个奇迹对明治皇,甚至是对全日本的臣民来,不谛为一个大的好消息,他们现在太需要象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这种坚实的臂膀了。
收到此消息,明治皇决定第一时间接见二人,他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明治皇是在皇宫接见二人的。
当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颤抖着身躯,匍脯在地向明治请罪的时候,在场的三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对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来,劫后余生与兵败朝鲜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这滋味并不好受。
而明治呢,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治二人之罪呢,还是应该就此饶恕二人,但是,有一点是绝对肯定的,他还要重用二人。
于是,现场的氛围被尴尬之中带着些许沉闷的意味笼罩着。
三人谁都没有先吭声。
沉默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明治可以算得上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贤名帝王。
此时的明治看上去约摸三十好几岁,保养的很好,面容消瘦,但不失精明。
“你二人可知罪?”明治望着趴在地上的二人,语气转为严厉,喝道。
明治不亏是明治,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什么话,做什么事,有罪得罚,有功得赏,如果赏罚不分,何以治国,所以,先将这二人海扁一番是很有必要的。
“臣等死罪,死罪啊,陛下。”伊藤博文泣奏道。
完,他与户木孝允二人不住地嗑头。
二人情知罪大,就没想过要逃避。
“你们知道就好,八十万大军,八十万啊,就这样让你们给葬送掉了,实话,你们还真没脸回来,你们…。你们的确是罪该万死。”明治对二人是好一通臭骂。
意欲用之,先痛扁之,使其畏服,然后再施之以恩,必誓死报效,此帝王之手段也。
明治深明此中之道。
而听完明治的话,二人哪敢再有任何争辩,他们只顾将头在地上叩得砰砰响,也许只有这样做,他们的心里才会觉得好受一点吧。
“好了,你们先站起来回话。”将二人臭骂一通之后,明治觉得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抬了抬手,让二人先起来。
“谢陛下,但臣等自知罪重,不敢起身,还是跪听训示为好。”伊藤博文仍是坚持跪在地上回话。
明治一听这话,火了,这还了得,竟然给自己耍性子,真是不教训都不行,于是,他板起脸,大声道:“你们是不是当朕的话是在放屁啊?”
跪在地上的二人见明治发怒,脸色更加惨白,头嗑得更响了,而且,他们边嗑边道:“臣等不敢有违圣意,臣等遵旨。“
完,二人便狼狈地从地上站起来,然后躬身而立。
“你们罪之大,实在该死,但是,现在就死,那是太便宜你们了,既如此,你们这两颗脑袋就先寄放在你们的头上,等度过这一劫,视情况再定是否要取了你们的脑袋。”明治恶狠狠地道。
他的话听起来虽然凶狠,但是只要仔细想一想他话中的意思,就可以明白,他实在为二人开脱,有意放二人一马。
而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二人听罢此言,惊愕不已,他们张大着眼睛望着明治,以为自己听错了,明治竟然不杀他们。
“好了,别用那种**的眼神望着朕,朕可受不了。”明治忽然开了一句玩笑道。
一向严肃的明治皇竟然跟他们开这种玩笑,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更是惊愕得差点连眼珠子都要掉下来。
“朕的话完了,现在乏得很,要去休息了,你们用过饭,休息好之后,便去军营吧,那里可是有一大堆事还等着你们呢。”明治的语气已转为平静。
这,这,二人对望一眼,仍是没从这种转变中缓过神来,他们盯着明治远去的背影,有点不知所措地立于当场。
难道就这样放过自己了吗,二人想。
。。。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双方都在准备着
而明治在得到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这两个军中柱石的帮助之后,很快便将军中有些微妙的形势给稳定了下来,而且,明治相信,只要经过实际战争的考验,假以时日,日军必将恢复往日的荣光,重新成为足以与太平军抗衡的大军之一。
看着大军的情况一天好似一天,明治的心中也甚感欣慰。
而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却并没有明治这样乐观,他们已经领教过太平军的厉害,心中比谁都清楚,要想单凭手中的这一支菜鸟大军与如狼似虎的太平军争斗,那无异于与虎谋皮,简直是找死。
所以,他们必须从其它方面想法子来弥补这天生的劣势。
于是,伊藤博文向明治进言,日军需要分设内外两道防线抵挡太平军的进攻。
外围防线,他们需要依托强大的日海军舰队对太平军进行阻击。
日本国地理位置特殊,太平军如想进攻日本,必须要从海上发起攻击,先打败日军的海军舰队,然后才能进攻日本本土,而日本海军则是日军此战所要依仗的主要力量,大海是这次双方交战的主战场。
虽然日本海军在先前与太平军无敌舰队的交战中有所损伤,但毕竟主力还在,后经过一番紧急的抢修,修复了一些尚未彻底报废的舰只,又补充了一些后备舰只,所以,日海军舰队至少恢复了九成的实力,着实可堪与太平军一战。
而如果日海军就此将太平军拒之于海上。那对日本国来说,那就是善莫大焉也,当然,即使不能在与太平军无敌舰队的争斗战而胜之,至少要使之元气大伤,从而断了其进攻日本之心。
对日方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
而除外围防线之后的内部防线,则是专为外围防线不守之后设置的第二道防线,日军需举全国之力捍之。
内部防线也是日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内部防线被破。那日军将全部完蛋。日本国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日本必须是穷全部之力与太平军殊死一搏。
伊藤博文不亏是明治天皇手下的第一智囊,思虑周全,所提之法切中实际要害。明治见之。听之。感到甚是有理,欣慰之余,大喜过望。最后当然是欣然从之所请。
于是,日本人是抹马厉兵,积草囤粮,严阵以待。
在这场事关生死的较量之中,日军已经准备付出全部,不破敌,则是死。
而在征得明治的同意之后,伊藤博文与户木孝允也做了分工,伊藤博文主内,户木孝允主外,户木孝允先率海军与太平军交战,如若不敌,则后撤至本土与伊藤博文汇合,共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他们计议已定,加紧训练人马,只等太平军到来。
而太平军一方,黄旭在处理完朝鲜之事后,便决定御驾亲征,讨伐日本。
他打算以海军,第十军团,以及特种作战分队做为主力大军,进击日本。
而令原先援朝的第六,七,八军团回国休整。
听了这样的安排,一直吵着要打仗的东方不惑可不干了。
他的仗还没打够,怎么能说回就回呢。
不行,他不回去。
“皇上,让元帅率军回去即可,臣愿追随皇上远征日本。”东方不惑当众向黄旭提出了自己的愿望。
“不行,命令既然已下,绝无更改的可能。”黄旭摇了摇头,道。
征伐大事岂是儿戏,谁去谁不去,自有安排,如果都象东方不惑这样,那岂不乱套了吗?黄旭岂能同意如此做。
“皇上,请皇上开恩,准许臣随军出征。”东方不惑跪了下来,朝黄旭恳请道。
东方不惑是真的想打仗,如果让他闲着,那真是比杀了他还要让他觉得难受。
他这是第一次郑重地向黄旭下跪,以前虽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也跪过,但那只当是兄弟之间的儿戏,内心并没有当真,这一次,他是当真的,他是以一个臣属的身份恳请他的皇上同意让他随军出征。
黄旭见东方不惑如此,内心深处也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为难了,在这种情况下,让不让东方不惑去,他真的为难了。
“皇上,恳请您同意让东方随行,臣与小勇自当督率军马回国,绝对不会有任何差池。”田小二出列为东方不惑求情道。
田小二既能理解东方不惑的心情,也能深深地体会到黄旭内心的纠结。
所以,他做为两人的兄弟,不得不站出来为二人解开这个结。
黄旭望了一眼田小二,却没有说话,他稍作沉吟,回过头问身旁的李鸿章道:“军师,你觉得如何?”
李鸿章微微一笑,望了望满脸期待的东方不惑,道:“皇上,东方将军随行也并无不可,此去日本国,虽然最后的胜算颇大,但是,多一个人毕竟还是多一份力量,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说不定还真有用得到东方将军的地方。”
李鸿章这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东方不惑可以去。
听罢此言,田小二与东方不惑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李鸿章这么说,这事基本上就定下了,黄旭肯定会同意。
果然,李鸿章一说完,黄旭就开口了:“既然军师都这么说,东方,那你就去好了。”
黄旭也希望有个心腹兄弟同行,只不过,军令如山,他既然已经下令让东方不惑回国,那岂有随便更改的道理,如果人人都象他这样,那他这个皇帝以后还怎么当,所幸李鸿章颇识其之心,而且一句不咸不淡地话就将这难题给解决了,黄旭心里暗暗高兴之余,也不由松了一口气。
“谢皇上,谢军师。”东方不惑欢呼雀跃地道。
有点失态了。
黄旭见此,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自己这兄弟还真是真性情,跟个孩子似的。
“东方,你要去可以,但是,得答应朕一个小小的要求。”黄旭还要给东方不惑戴个紧箍咒,免得他到时弄出个不着四际的东西出来,不好收场。
“皇上,什么条件都答应。”东方不惑一拍胸脯,大包大揽地道。
只要是让他去,无论黄旭提什么条件,他都是无条件地答应。
“好,朕的条件很简单,你去可以,但是得跟在朕的身边,一切行动听朕指挥。”黄旭笑着道。
“大,不,皇上,那有没有仗可打啊?”这才是东方不惑最关心的问题。
“看情况。”黄旭道。
东方不惑一听,有些狐疑地盯着黄旭脸看了看,他总觉得自己的大哥是在给自己下套。
“好,臣答应。”东方不惑将心一横,满口答应道。
由得他吗,君要臣死,臣能有异议吗,答应不答应都还是黄旭说了算,东方不惑相信他的大哥是为他好,况且,他只要去了,难道还找不到机会打仗吗,去了再说呗。
两兄弟是各有各的心思。
“好,一言为定。”黄旭大笑道。
而东方不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上了黄旭的当。
不过,这事也还是就这么定下了。
庭前会议开完,一切计议已定,大家分头准备。
而第二天一大早,黄旭便亲自送田小二和王小勇率领的大军回国,至城外三十里方回,然后他又告别了朝鲜自治区总督李元通以及众朝鲜大臣和军民,最后率领一干人等登上无敌舰队的舰只,朝日本本土进发。
无敌舰队载着太平军的远征大军行进在茫茫大海上,黄旭极目远眺,水光相接之间,他不禁豪情万丈,他相信,此去必能得偿所愿。
第四百九十五章 进攻之策略
太平军的无敌舰队载着黄旭以及第十军团,一个特种分队,还有海军所属的四万大军,总计约二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朝日本本土杀奔而去。
二百只舰船组成的编队在海上疾速开进,声势甚壮。
经过几的航行,无敌舰队已经穿过了朝鲜海峡,进入了日本海,也就离日本本土不远了,据探子回报,差不多还有一的海程,他们就能抵达日本本土。
日本国此时的国土面积大约有38万平方公里左右,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岛组成。
所以,太平军此时进攻的主要目标就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这4个大岛,按照太平军的想法,只要拿下这四个大岛,并搞定日本皇室,那其它岛将传檄而定。
而依据进攻的主次之分,太平军拟定的进攻顺序是,九州,本州,四国,北海道,而本州则是这四岛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日本的国都东京就在那里。
而这几风和日丽,大海上浪平风息,用水波不兴来形容也不并为过,这样的气及海况非常适于打仗。
因而,黄旭命令大军全带开进,务必在一之内开进到九州岛外,他希望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九州岛,从而抢占此战之先机。
李鸿章等人应诺,全速前进。
眨眼之间。半已经过去了,无敌舰队离九州岛是越来越近。
黄旭也已经选好了登陆之后的第一个进攻目标,归属九州岛的长崎县。
长崎。日本所属的名县,大县,人口众多,民风彪悍,其都好勇斗狠,而且,此处是日本国兵源的主要征集地之一。也是日本右翼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用日本国人的话来,如要日本灭。除非长崎人死光。
可见长崎在日本国之地位。
这也正是黄旭选中它做为自己第一个进攻目标之原因。
“皇上,据探子回报,再有二十多海里的航程,咱们就可以抵达九州岛。”李鸿章恭敬地向黄旭禀道。
而端坐在于无敌舰队旗舰上的黄旭听闻此言。轻轻点了点头,然后道:“嗯,命令大军做好准备,随时准备登岸。”
“是,臣马上就去安排。”李鸿章抱拳应诺道。
大家都等这一已经很久了。
“军师,日本人是否有异动?”黄旭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又些突兀地叫住正准备离开的李鸿章,再问道。
“禀皇上,日本人尚无异动。”李鸿章如实禀道。
黄旭不由一愣。有点诧异地道:“尚无异动?不可能吧。”
黄旭有点不信,这怎么可能呢,自己的大军都打到人家家门口了。人家会没有准备,谁能信这事?
而且,他虽然口中的,还有心中想的都是奇袭,但是,黄旭心中比谁都明白。这都有点不可能,试想一想啊。自己一方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动静,如何能够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地打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黄旭自己都有点不相信。
既然如此,那日本人就应该有那么一点反应才对,可是,他们偏偏在这个时候却沉默了,这是啥意思。
这其中一定有诈,黄旭想。
可是,日本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黄旭百思不得其解。
“皇上,臣原本与您的想法一致,也不相信日本人会如此安静,但探报所反馈的事实却是的确如此。”李鸿章似是知道黄旭会有此一问,所以,他不慌不忙地道。
日军无备,至少是在这大海上无备,这是探查后的事实。
“不可能啊,不可能,不可能,如果是这样,你,日本的海军到哪儿去了呢?上一次的仁川海战并没有歼灭其主力,而且根据情报部的情报,日本的海军主力已经回到了日本,并且它们的实力也已经得到了补充,日本海军不可能放弃海上的抵抗而让我们直接登陆啊。”黄旭直摇头道。
他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
“可是,事实就摆在眼前,这又做何解释?”李鸿章摊了摊手,道。
他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我们莫到给表象蒙蔽了双眼,那可是要吃大亏的。”黄旭长吁一口气,幽幽地道。
他这前世今生与日本打过无数交道,对日本的秉性了解的可谓是一清二楚,黄旭又怎会相信日本人会如此好心地让出大道给自己直捣他们的心脏呢。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断定,日本一定有所图谋。
“那咱们怎么办?”一向足知多谋的李鸿章听了黄旭的话,也开始变得犹豫起来。
“加派哨探,一定要侦知日本舰队的藏身之处,否则,咱们不能贸然而进。”黄旭果断地道。
敌情不明,他们不能贸然而进,一切还是谨慎点得好。
必须等到探明情况以后再做决定。
“那大军是继续前进,还是就此驻泊再定行止,还请皇上示下?”李鸿章见黄旭态度坚决,赶紧又请示道。
“大军暂时驻泊,等摸清情况之后再行动。”黄旭大手一挥,道。
黄旭心中总觉得有点不安,他们绝对不能如此冒冒失失去闯进去,否则,真还不定会吃日本人的亏。
“是。”李鸿章遵命。
于是,大军就此在海上暂时驻泊,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而更多的哨探再一次被派出打探消息。
可是,经过再探之后,他们仍是得到了相同的消息,日本人并没有异动,日本海军的去向仍然不明。
怎么办?是等,还是向前进?
黄旭也有点举棋不定。
“军师,你,怎么办?”黄旭思之良久,又将话头丢给了李鸿章。
“皇上,死等也不是办法,而且,咱们也耗不起,我们此次进攻日本所带的给养并不多,必须速战速决,所以,不能再等下去了。”李鸿章想了想,道。
现实情况不允许他们一直等下去。
也许,冒险进攻是他们现在唯一的选择。
“嗯,的确如此,军师,你继续往下。”黄旭也觉得是这个理,他示意李鸿章继续往下。
“是,皇上。臣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将整个舰队分成三拨,组成三个分舰队,分批次前进,每个分舰队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互相掩护,然后一个舰队接着一个舰队地登陆。”李鸿章缓缓地道。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即使日本人设下埋伏,那也不可能将整个无敌舰队一打尽。
“嗯,这到是个不错的主意。”黄旭点了点头,对李鸿章的办法表示了赞同。
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的确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皇上是同意了?”李鸿章紧接着又道。
他听这意思,黄旭是同意了。
“嗯,朕准了,不过,这分舰队具体如何分组,你与骆军师二人商量着办,你们是行家。”黄旭又挥了挥手,道。
“谢皇上,臣这就立马与骆军师议一议,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请皇上定夺。”李鸿章抱拳弯腰道。
黄旭又挥了挥手。
李鸿章心领神会地下去准备。
。。。
。。。
第四百九十六章 日本人的计俩
太平军将二百艘舰船分成三个支队,前面两个支队都是由66艘舰船组成,分别是运输舰33艘,炮舰23艘,护卫舰10艘,而第三支队则是由68艘舰船组成,与前面两个支队相比,第三支队所辖的运输舰及炮舰各多出一艘。
如此一来,无敌舰队便被分成了规模大差不多的三个分舰队。
这三支分舰队被暂称为第一,二,三支队,第一支队的指挥官为李鸿章,第二支队的指挥官为骆秉章,第三支队的指挥官为黄旭。
本来,众人意欲推举第十军团的军团长李秀成临时出任第三支队的指挥官,但是,黄旭却亲自请缨担纲指挥官,他金口一开,众人也拗不过,只能同意了。
于是,出于安全考虑,第三支队要比其它两个支队多出两艘舰船,并将第三支队放在最后的位置进行严密的保护。
什么黄旭都是堂堂帝国的皇上,其安全岂能儿戏。
而按照部署,无敌舰队的三支分舰队以两种编队方式向前挺进。
一种是扇形编队,即第一支队突前,居中,第二支队稍稍拖后,居左,而第三支队则与第二支队平行而进,居右。
如此编队而行,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可以防范日军突然的偷袭。
另一种是垂直编队,即第一支队突前,第二支队紧随其后,第三支队处在最后一位。三个支队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但仍然是在一条水平线上。
这种编队的好处在于可以增加编队的机动性,分散敌人打击的范围。以免被敌人一打尽。
而无敌舰队在行过的过程中,则是不断地变换编队方式,以期达到迷惑日本人之目的。
就这样,无敌舰队又有惊无险地又前进了十数海里,日本的海岸线已经在望,九州岛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长崎县也将暴露在太平军的面前。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美好。
可是。越是在这个时候,黄旭。李鸿章等人的心中却是越来越不安,因为,日本人表现的确是太安静的,安静的让他们感到可怕。
这可不是日本人的性格。
在这种情况下。黄旭与李鸿章等不得不命令全军戒备,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以防日本人的偷袭。
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日本人最擅长,最喜欢使用的战术就是不要脸的偷袭。
太平军不仅要防攻击,而且更要防日本人的偷袭。
而且,越是在接近目标的时候,越是要谨慎。
于是,在心谨慎的氛围之中。无敌舰队心地前行,密切注意着周围的一切变化。
“轰!”
一声突然而来的巨大响声打破了这持续的平静。
而紧随着这巨大响声而响起的是一阵巨大的吼叫声,而且。这吼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