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市民的奋斗(无语)-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72年8,日本以法国为范本的新学制诞生,建立起了西方式的国民教育体系,将全国划分为8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760小学。教育机关颁布 “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数年内就已经是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到1905年,日本义务教育普及率95%,教育上打败了俄国人,而不是在战场上。不知道司马先生是否这么以为。”在司马的办公室里,宋培元几乎没有停滞的,一口气把说个通透,其实是以日本为例在说服着司马。

在这个时代,国人大多数时候是以日本为例,而非以西欧、美国为例。学西洋不如学东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全面学习日本时期。对于宋培元所说的一切,司马当然知道,得益于后世知讯发达的网络,司马在和人争论时,就常以日本为例,日本如何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当然是司马的一个最有效证据。

曾经有人说,不能实行义务教育的原因是没有钱,可是日本在19世纪办义务教育时经费更紧张,后世的朝鲜、缅甸都是人均收入不足百美元的绝对贫困国家,可就是这些贫困到极点的国家都建立了自小学到大学的义务教育。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去办呢?记得后世曾经有人说过甲午战争的胜负,实际上也已经在明治维新初始,日本开始强制实行男女儿童的义务教育时,就已经注定战争胜负的结局。

“笔杆子决定枪杆子”这个简单的事实,在之后的国与国的对决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验证着,验证着义务教育与国之重要性。那个东洋的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有一些地方官员甚至于因为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剖腹自杀。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如何去跟她竞争?如果自己不发展教育,那么那怕是自己全力以赴,再加上自己的大开作弊,那怕在今天取得优势,那么,明天呢?那么未来呢?

“公司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在附近建一所大型的学校,职工子弟以及非职工子弟都可以在那里得到教育,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老师来教育这些学生,不知道宋先生能不能介绍一些同学、朋友来这里任教,当然工薪绝对要比口内任何一家学校给的更加丰厚,住房公司也会提供。”

几乎没有一丝的犹豫,司马就一口许诺下来,几个月内在公司附近建一所大型学校,所付出的代价是公司必须要停止现在的大部分扩建工程。以集中建筑物资和施工力量用于学校的建设。但是仅有学校和学生是不够的,没有老师的学校,算得上学校吗?司马眼巴巴的盯着坐在自己面前的宋培元,他既然出面劝说自己,那么这件事就交给他来解决。

“你放心,公司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学校提供最好的保障,两个月,不一个月,一个月以后,就可以在学校上课。从今以后公司会有专项的经费保障教育开支,当然教师的待遇也将是最好的。”司马保证到,至少这这些是司马目前唯一能许诺出来的,只是希望这样能够有力于教育的发展。(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你所说当真?绝不反悔?”听到司马的话后,宋培云怀疑的问到,显然这会宋培云对司马的话有些怀疑,虽说西北公司可能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企业之一。但是毕竟建立一家容纳数千人以上的学校,这么一批开支对于西北公司而言,并不算一笔小的开支,司马竟然这么一口答应下来,显然出乎了宋培云的意料。办小学不比办中学、技术学堂,办小学除了能在带来一些好的声誉之外,可不像技术学堂那样能给工厂带来熟练的技工。

第一百二十一章

“当然,我所说的办学校,不是办一般的那种私立收费学校,目前公司还不需要依靠办学来谋利,既然要办学校,就要办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这是一个前提”司马考虑了一下说到,显然这个时候政府不是太可能将县级义务教育的模范小学建到西北公司来。

如果想让西北公司的职工子弟以及附近的居民享受义务教育,恐怕只有公司自己办立义务教育学校。当然办立这样的义务教育学校所需的经费也只能依靠公司贴补,想申请北方政府的补贴显然不甚现实,这个时候连中央控制的华北几省的县级以上的模范小学的经费都很难保障,更何况自己这里。

“你的意思是公司出钱贴补学校,对学生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听到司马的话后,宋培云有些失神的问到,原本宋培云期望司马投资办立的学校,不过是公司出钱创建学校,像口内的私立学校那样。

学校运营除依靠公司捐款之外,还有就是学生交纳学费来维持学校运行。显然没有料到司马所想地竟然是免除学费的义务教育。要知道现在国内的义务教育,不过仅只是在一部分城市之中,建立的一所模范小学,依靠政府的补贴实行的并不算普及的义务教育罢了。

实际上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拟议和提出,起源于20世纪张之洞1904年《奏定学堂章 程》为标志。《奏定学堂章 程》,史称 “癸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无论是学制还是方法都是从外国、特别是从日本模仿过来地。既是学制制定者的一厢情愿与一腔热情。也是晚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实行所谓 “新政”的敷衍塞责与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当年晚清政府财力不足,根本无法支撑全国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

民国成立后,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 “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同样和晚清政府一样,现在的北方政府受限于国力、财力,也仅只能在每地创建一所或数所公立小学,对城市内的少数人实施免费的初小义务教育。国内此时教育,大都仍然依赖国内士绅办理,这些私立学校受限于创办者的资本。显然不可能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是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公司现在的财力完全可以承担为公司职工子弟,以及附近的居民子女提供免费地义务教育,这是公司现在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司马如是说到,一直以来在司马的眼中,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在后世很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部分责任,可是现在。既然自己和公司有这个能力,那就应该承担起来。

“司马先生,如果西北公司真的这么做的话,实在是在做一件受益几代人的善事……”   宋培云听司马这么说,站起身来有些激动的说到,可话没有说完就被司马给打断了。

“培云,我之所以决定办,不是要把办这个学校当成是在做善事,办这个学校实际上更多地是为了公司。十多年后,接受到教育的公司子弟,最终将成为公司所有财富的一部分。未来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远非今天公司支付的学费所能相比。” 做善事?当然不是。办学校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和做善事并无关系,更何况公司未来可以直接从这些学生身上受益。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培云,除了小学之外,我们还可以办中学,将来还要办大学,当然我们还要建技术学校,现在口外没有一所高等学校,更没有一所技术学校,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全部建起来,尤其是技术学校,可以向公司提供现在公司所需要技术人员。还有高等学校、大学,这些学校可以为公司提供未来的,所需要工科专才,还有其它各类人才。这不是在公司在花钱办学校,而是公司在办一个人才的储备中心……”

半闭着眼睛地司马越说越觉得的激动,自己以后要办大型综合工业区,不是面临人才不足地局面吗?那为什么自己不能够自己建立学校培养,也许现在不能一下子找到一千名、甚至于几千个专业技术人员,可是找到十几名、几十名就找不到吗?那么就找他们过来当老师,那么几年之后自己不就有足够地专业技术人员了,为什么之前就没有想到这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果自己现在办这些专业学校,那么二到三年后自己就会有第一批专业技术学生毕业,十年以后他们就可以独挡一面,期间自己扩大公司规模地时候,还会面临人才不足的局面吗?

“这个……虽然司马先生你的想法很不错,可是恐怕口外这地方,应该没有那么多学员吧!”虽说宋培云对司马大办学校的想法很是赞同,可还是忍不住从现实的角度提醒到司马,毕竟想法是好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和口内诸省不同。这口外土地人口太少,上过中学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办高等教育,显然不太现实,宋培云之所以提议办学,也无非是为了公司职工子弟罢了。

“没事,办这西北公司时不是也没有工人吗?咱们口外没有中学生,可是口内各省都有,我们可以办免费的高等教育,还有专业技术教育。公司拿钱在口内的报纸上打广告,只要愿意来我们这里上学,学生不仅可以免除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餐食费,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免费的服装,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以及在公司或学校勤工俭学的机会。甚至于我们可以向他们提供来这里上学的路费。”

司马有些憧憬着未来的学校教育说到,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在后世时不是因为技术工人不足,以至于一些企业自己拿钱在各地打广告。招学员去上技术学校,当然相应地条件,就是学员需要和公司签定合同。学成以后需要为企业服务几年。

“啊!这……这……”看着司马在神情激动的,甚至于有些狂热的,表述着自己的办学大计时,宋培云已经被司马的这些大计给惊的有些目瞪口呆。

“还有,不仅大学、专业学校提供免费的食宿,中小也提供免费的午餐,现在因为大多民众生活困难。司内部的职工家庭,很多家长一直都忽视这些正处在发育期的儿童营养。那么我们就在学校里头建立一套供餐制度,以保证学生地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营养和热量。

而且是还可以通过在一起吃饭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强化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连带关系,同时蕴育了一种民族凝聚力。还犹如果我们提供免费的午餐,相信会有很多家庭,就是冲着这份午餐也会把子女送来上学。”

实际上司马所说这种供餐制度。是司马在一位朋友的谈话时从朋友口中得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把有限的一点粮食集中起来,首先尽量保证小学地孩子们一天中能够在学校吃上一顿饱饭。这就是日本中小学 “供餐制度”的初衷。随着境况的逐渐好转。

日本政府在1954年又制定了《学校供餐法》为学生免费供应午餐,同时详细制定了儿童的营养标准和食堂面积的标准。1945年末,目睹日本战败后的惨状的一篇文章 中写道: “日本很难再次成为工业国,日本的未来大概将恢复为一个自给自足地小国。”这篇文章 代表了当时西方国家对日本未来的普遍看法。很显然,这位记者低估了日本人。

事实上,日本人并没有绝望,也没有只图眼前暂时地利益和个人地温饱,而是勒紧裤带,匀出自己的一口,让小学生们先吃饱,把重振日本地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整个国民经济几近崩溃、财政全面枯竭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却立即着手实施教育改革,于1947年3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将国民义务教育由战前的六年延长到九年。政府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广泛支持,他们清理家园,埋头苦干,迅速医治好战争的创伤,草棚学校、露天学堂,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既然二战后的日本人可以这么做,那么自己现在完全也可以去做,用免费的午餐来保障这些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期所需要的营养,同时还可以用免费供餐来尽可能多吸引来大量的青少年来上学,如此一来倒也是两全齐美。更何况以后公司的农场收获以后,有这些农场的收成在那里,就是提供免费的食物对公司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要知道那些土豆的亩产量可以一亩几吨。按照现在公司农场的规模在几个月以后,就会收获数以十万计的土豆,就是几十万人一年也吃不完。现在只不过是保障学校里的学生们所需要食物罢了。有公司农场在那,司马就完全可以提供数量足够。同时价格也较为低廉地食品,以供满足学校学生需求,以及工厂的工人生活需求。

这一次,司马倒有一些佩服自己的先知先觉了,如果不是有产量庞大的公司农场在那里,恐怕司马也没有底气在这个粮食产量不足的口外,作出向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提供免费的食物的决定。

相比于后世而言,恐怕后世之对教育重视,尚不及共和时代的大多有识之士,原因无他。自甲午后 “师法东洋”是国内的主流观点,自然日本重教育之事,也成为了国内学习地一个方向。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实行全面开放的政策,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科学技术,选派了大批优秀青年和官员赴西方留学,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这些振兴教育的举措,使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内便由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跻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之中,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有这么一个近邻在身边,以振兴教育为基。进而富国强兵的例子摆在那里,由不得不让国内的有识之士重视,办好教育就成了国内的一个主流观点。而受限于财力,国内地大多数的有识之士也只能望学兴叹了。

和这个时代的人相同,司马之所以如此看重教育,实际上也是受后世地日本、德国影响,毕竟经历了那场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未来的抗战之后,任何明智的国人都不会忽视对日本这个近邻的的重视。明治时代因致力于教育而得到的好处使日本人难以忘怀,就是二战结束后地日本百废待兴。

但他们首先捡起的就是教育这个法宝。由重建日本到经济高速发展,完全可以看作是明治历史的又一次重演。关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早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从外部环境来考察,认为幸运的日本人一次次地得到了历史给予的机会。

这种观点自有其道理,但从根本上说,日本的经济奇迹,是日本人重视教育、豁出血本拼出来的。日本中小学 “供餐制度”地始末,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在《当代日本人》中就一再强调: “现代日本成功地最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地教育制度。”

可是在这里历史和现在。却和国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共和时期地国内受限于国力不能实现教育强国之梦。只能尽可能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建全教育制造以及普及教育。那怕就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也末曾克扣过教育经费,反而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而在后世却因为人们的普遍不重视。

后来大家重视了,可是却走了一个岔路,认为办好教育就是办好大学,而办好大学就是建好大楼也,这种思绪甚至于在后世都成为一种主流。于是兴国上下都在那大兴土木,兴建富丽堂皇的大学,以著显政绩,以著显对教育之重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走了弯路,可是又有什么呢?建一千所小学,恐怕没有建一所大学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像我们过去招工一样,把现在已经开到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这几省的招工办利用起来,然后再在大中城市多开几个办事处,一来可以推销公司生产的机械设备,二来可以招揽当地的小学或中学毕业的学生过来上技校,当然还可以举办大学的入学考试。”

自从两日前和宋培云深谈之后,再接过宋培云的拿的办学计划,司马就觉得这个宋培云末免有些太过于小家子气,所想仅只是办一所小学教育一下公司的职工子弟,给公司的职工子弟一个上学的地方罢了。显然这么小家子气的、非常保守的办学计划,在司马这里根本不可能被通过,既然要办,就要办最好的、最大的,这也许是后世国人好大喜功的一种通病,在司马身上当然也少不了这种毛病,像现在办学上就是一个体现。

“一所包括中小学在内的综合学校,一所可容纳千以上的技术学校,一所综合高等大学。按照这份计模的三所学校,公司至少需要出资三百万元,而且和现行地私立学校不同。这三所学校实行的是全免两补,以后教师薪金、学生书本费、餐食费也大都依靠公司补助,这同样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我个人不反对办学校,但是如此办学,即不符合经济原则,恐怕也有些本末倒置之闲了,不知道你在制定如此 “伟大”的办学计划时,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看完了司马的办学的计划书,再听过司马的讲述。穆藕初合上计划书,直截了当的说到,如此不符合公司利益的事,说实话,穆藕初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当然会开口反对。

“湘玥(穆藕初字),虽说这笔开支异常庞大,但是做为个人我想我还出得起,办教育是利国利民地好事。更何况,想来湘玥现在也了解。虽说我一直是想将公司办成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整个亚洲最大的工业托拉斯。可是如果我们在建这样的托拉斯企业,就需要有大量的、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以及技术专家,而受限于公司所处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国内技术人员以前专家严重不足。如果我们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去办学校,以补充技术人员的不足,可是偏偏我们公司地处在口外,这地方连识字的都没多,更何况是能上得了大学地中学生,想要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从口内招揽学员。

而免学费、包食宿一是吸引这些学生来这个求学的办法,二来是为了扩大招生面,要知道口内很多人并没有钱上大学,可是却不见得这些人地水平就比别人的差。还犹如果他们愿意接受公司提供学费、生活费,那么未来他们毕业后就需要为公司服务多年,这样做我们一来解决了学校的生源,二来我们公司未来所需的技术人员就得到了保障。

这对于我们公司的发展来说,将会大有助益。”司马冷静的向穆藕初解释到,那怕就是在后世。如果有私人办免学费、书本费以及补贴学生费的两免一补地学校,恐怕也很难得到其它人的理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事。

“这些好处我当然明白。在计划书里列写的很是详细,可是这么一笔庞大的开支。显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以后每年公司都需要负担数十万元的经费,而且以后学校名声日响后,来求学的学生更多,中国什么时候都不乏寒门求学之士,只怕到时公司很难负担,这么一笔只会越来越庞大的教育开支。”虽然穆藕初明知办学对公司的好处,但是像司马办学地这种办法,显然不符合穆藕初心中的经济至上地基准线,穆藕初仍然坚持着自己地反对意见。

“湘玥,我知道你是为了公司着想,也是为了我着想,你所设想的情况也是未来一定会出现地,这也是我个人考虑不周,这样我们可以给来求学的学生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公司提供的两免一补,但是毕业后需要为公司服务一定期限,二是接受以公司或以银行名义提供的助学救济金,由学生毕业工作后归还,如果这样,湘玥你觉得如何。”

听到穆藕初的话后,司马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于是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有必要直用助学救济金帮助一部分学生。

“助学救济金?学生工作后归还?可是我们拿什么保证这些学生一定会归还上学期间所欠学费、生活费,没的抵押他们会自愿偿还吗?难道只是靠一厢情愿的保证?更何况会有那个银行愿意提供这种贷款,不要说让维新的金城银行提供,恐怕就是维新愿意,董事会中,除你之外的其它董事也不会同意。”

凡事都有最坏角度考虑的穆藕初,显然有些不认同司马说的这种助学救济金地方式,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担心那些没有抵押的学生是否会自愿偿还。

“湘玥,既然如此,愿意和公司签定合同的学生,由公司提供两免一补,不愿意签合同的,由我个人出资提供助学救济金,这样公司不会吃亏,我个人也不缺那些钱,其它的不要再说了,无论你怎么说我都不会改变主意的,我们错过了太多,再也错不起了。”

司马考虑了一下说到,司马知道那怕就是在后世,银行也面临着助学贷款难以追讨的局面,更何况是在这个时代,如果那些学员毕业后不愿意归还学费,恐怕司马也没有任何办法追讨。

但是历史上中国已经错过太多,现在既然自己来了,就不能任由这么错过,如果中国不是在抗战中的大后方培育十多万名大学生,而是在20年代前就培育出如此数量的大学生,那么对于中国的经济业会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两位,我想恐怕两位都想的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朝好处去想呢?司马想办学校,开支是大,湘玥兄之所以反对也是为了公司好,虽说办学校开支是大,可是公司也不是负担不起,至于以后运营,谁知道以后我们能不能拉到其它的士绅、富豪捐助学校呢?现在国内外很多私立大学的运营,大都是依靠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来维持运营,那怕到时毕业的学员里,十之有一愿意为母样募捐,那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字。

甚至学校也可以以自身经营以及学校地产出租谋利来维持学校运营。学生学费所占比例相当有限。再则湘玥兄,司马这么有钱,咱们就给他个机会让他做做好事,花花钱又如何。”之前一直在一旁仔细看着计划书,并听着两人对话的刘季元这时出面打起了圆场,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或是公司的角度出发,刘季元都不会反对司马的办学计划。

未来能从这个两免一补的办学计划里受益的远非只有公司自身,可以试想这两免一补的高等大学推出以后,会有多少寒门学生受益。在他们毕业投身社会后,无论是对于社会的贡献,还是出于感恩的心思,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有意可无意的顷向于公司,这些未来的潜在回报都远非是能用金钱所衡量。

更何况,最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有钱,穆藕初之所以反对是不知道他有多少钱,可是刘季元可是从老高那知道,上个月仅只是那近千吨化工原料的出售,司马估计就进账几十万,既然他有钱,又想花,而且还是花在利国利民的教育上面。旁人有什么理由应该反对司马花自己的钱办他认为正确的事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像司马现在这样,司马就认为自己办这样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再正确不过。

第一百二十二章 校址与武器

在距离公司十多公里之外有一条东洋河的河岔,河水并不算深大约只有两三米左右,相比于土地贫瘠的公司总部所处的砾石地,这条河岔两岸的土地可谓之肥美。甚至于在河岔附近还有一处面积大约上百亩大小的浅水湖,因为这一带一直以来都末曾被开垦的缘故,整个一副碧空青野的美丽景色。

在河岔和浅水湖的岸边,偶尔点缀几棵不算粗大的白桦树,再加上一些司马叫不出名字的杂树,这里的景色是整个公司买下的土地之中最优美之处。以前司马甚至有过这样的计划,以后自己一定要在这个湖边建一处别墅,要知道在在景色秀美的湖边居住一直是司马的梦想。可是现在看来,司马需要暂时放弃自己的这个梦想了。

“哎!这下我的本可亏大发了,这地方我原本可是打算在这里养老的,你们看这里的风景,原本我还想在这里建几处别墅。现在……学校就建在这附近吧。”司马有些不舍得看着眼前美丽地风景。这块地方可是早先司马要打猎时发现了,如果不是因为这里距离公司足有十多公里远,往返需要半小时,估计司马早都已经把别墅建在这里了。

今天司马之所以带着穆藕初、刘季元、高传良、宋培元等人来这个地方,就是为了给即将兴建的学校先址,之所以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景色足够漂亮,学校里有着赏心悦目的风景,也能让师生们的心情好许多。

“以后技术学校和高等大学都围着这个东洋河的河岔,还有这个小湖建。这样两个学校都能够享受到这一带的风景,至于技术学校以及大学就建在这,这地方适合以后两个学校的扩建。至于大学可以建在河岔旁,以后扩建时可以建成横跨河岔两岸,分成东西两个校区再建几座桥就行。”

司马指着地图说到,说实话那怕就是到现在,司马都有些舍不得就这么把这里风景最秀丽的地区让出去。幸好是让给了学校使用,而且还是自己办的学校,以后如果愿意,司马完全可以随时来这里住上几天。

“把湖滨地左侧那一带全部留出来。在那里规划一个教师和大学教授住宅区,可以一部分住在复式住宅楼里,那些从口内招来的大学教授、还有高级技师。给他们建欧式洋房,那些教授只要愿意来这里教书,就可以自己任意选上一套。”

司马指着整个地河湖一带风景最漂亮的地区说到。用最好的待遇留住所需要的人才,一直是司马办厂地方针,现在用在学校上面也是一样。办学最为重要的并不是教学楼,而是教师、教授的质量,就像多年后梅贻琦说的那样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和口内建立在各个大城市中的大学不同。

未来公司要建地大学是在口外这种荒芜人烟的地方,无论是是生活条件还是其它都不及口内大城市。为那些愿意来这里教书的教授们,提供尽可能优秀地生活条件,则成了司马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

“以后这里方圆几十里,就建立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城镇,未来这里将是中国的剑桥、中国的麻省,总而言之以后只在提到中国,他们就会先说到咱们口外的西北大学。”司马有些激动的指着周围地一切说到,当然说实话。

这也不过只是司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罢了。   因为大学地位口外的缘故,和公司一样地处西北。所以司马并没有费什么心思去起个好听的学校名。只是像当初给公司起名一样,直接起了这么一个校名。

就在司马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穆藕初等人在那里粗略的规划着未来的大学城时,李守安第一次获准进入公司生产武器的机件二厂。虽然在共和时期政府对武器管理并不严格,但是私人办厂生产武器,还是不为国法所许,尽管政府对这些基本上处于不监管状态,不过总还是小心一些为妙。因此公司的机件二厂对武器地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