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市民的奋斗(无语)-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查部三处审训室,两名喝着浓茶的调查部特工一边喝着茶一边继续着先前的问题,刺目的强光台灯直照赵旬潜的脑袋。
“长官,我说过了,我只是因为好奇心,绝对没有任何人指使,我是记者,我不是卖国贼!”熬得已经几近崩溃的赵旬潜喃喃说道。审训不过只进行了四个小时,赵旬潜就已经不能再承受这次 “询问”,尽管已经接近崩溃,但赵旬潜知道自己绝不能因为崩溃而自认其罪,毕竟自己不是间谍。
而在另一间审训室内,魏良友正在重复着那句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成语,几乎一进审训室未等审训自己的特工问话,魏良友就把一切的前因后果倒了个通透,几乎是从自己进入《向导报》的第一天开始 “交待”。 “……我原本准备下车通知警察,可这时车队从国科委停车场开了出来,赵前辈便发动汽车跟了上去……”
在西北《西北时报》的发行量仅次于《西北实业报》,不过和《西北实业报》被视为西北宣传工具不同的是《西北时报》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批评者存在,这恐怕和其那位文字犀利的总编邵漂萍以及知名社评员周树人不无关系。周树人用鲁迅作笔名,几乎每周都会出几篇社论,其中大都直指西北的现况。
“你那里有两名记者被当成间谍逮捕?”周树人诧异的反问南方,听到这个消息周树人一愣,在西北舆论界可还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记者怎么可能会因为调查新闻而被当成间谍逮捕。 “他们是不是真的违反了国家安全法案?”相比于周树人的震惊,邵振青则冷静的询问眼前的南方。尽管《向导报》只是小报,但是这件事却牵涉到整个西北新闻界,邵振青不得不慎之又慎,毕竟调查部是以其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案的名义将其逮捕,这个罪名在西北几乎等同于叛国罪。
但是记涉嫌间谍罪被逮捕在西北并不是什么新闻,毕竟相比于其它任何职业,记者的身份可以帮助间谍进行完好的伪装,在西北记者证几乎就等于通行证,作为报社总编的邵振青已经接到多次通告,至少在今年已经有超过10名记者因从事间谍活动而被逮捕。
“他们……嗯!或许违反了一些规定,但是我愿意拿《向导报》的声誉作为担保,他们绝对不是敌国间谍!”南方信誓言旦旦的说道,在南方看来如果说赵旬潜和魏良友二人是间谍,打死南方也不信,尤其是赵旬潜更是从报社创办以来一直跟着自己,他绝不可能是间谍。
“你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一遍,如果他们真的不是间谍的话,我们一定会为他们主持公道!”听着南方信誓旦旦的话语周树人开口说道。如果他们真的没有牵涉到间谍案或是违反国家安全法案的话,无论是为了那两名记者或是整个西北媒介,自己都需要站起来为他们说话。南方感激的看了一眼周树人,南方原本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这里,毕竟自己和周树人或邵振青并不熟悉,而他们竟会一口答应帮忙。
“事情是这样的……”
第二百一十一章 51区的问题
西北北部山区是一片隶属边防军的军事区域,过去这里远离市区,因而鲜有人进出。但是月前在距离山区不到2里的地区建立了一家工厂,这个偏远山区便失去了天然保护,相比于工业区卫星城的地价,这里的地价无疑非常便宜,用来建厂再合适不过。
但月前边防军总部以一纸征用令以及数百万元赔偿,征用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山区,从此这里便成为人们眼中的禁区,毕竟这里是军事禁地。但在边防军总部登计资料显示,这里不过是一个一级保密的军事基地而已,至于驻守部队,甚至对于边防军总部而言都是一项机密,作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地,即便是对于其它边防军部队而言,这里同样是半禁区。
随着这一区域被划入军事禁地之后,曾经未加防护的山区开始出现了军事基地常见的现象,遍布铁丝网,以及随处可见的检查站,铁丝网上挂有军事禁地的铁牌,似乎这里和普通的军事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区别的话,恐怕就是在这里几乎见不到地表建筑。
谁能想到在这连绵起伏的山腹之下,隐藏着一个绝密的军事基地,这个基地甚至于并不在边防军序列之中,就像西北市那个几乎隐于移植树木之中的核心区域一样,尽管不在序列之内,但是保密级别却是最高,在西北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这里便是西北的51区,一个独立于西北任何部门存在的机构,甚至于他的存在都是一个秘密。
一场冬雪将整个西北染成雪白,连绵起伏的荒山此时已不见月前那种土黄色的荒凉,放眼只是一片雪白。在山坳下,不时有重载卡车进出山洞,这里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施工,数万名工程兵已经在这里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施工,但也只不过完成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而已。
看着身着白色数码式雪地伪装服、手持六式自动步枪的基地官兵,以及不断驶入驶出基地入口,装运大量石块的墨绿色红岩双桥自卸车,司马有一种时空的交错感,好像一来到这里就来到了二十一世纪。实际上51区有太多的20世纪末的技术,驻守在这里的军队装备着整个西北最精良的装备,再加上二十世纪末的军用电台、手持电台等先进的通信装备,这里根本就是西北装备最为精良的部队。甚至连他们使用的六式自动步枪,实际上都是MINI…146GRENDEL口径版,而不是边防军精英部队使用的参考M14制造的六式半自动步枪,这些武器大都由基地内小型试验兵工厂利用先进精铸机以及数控加工中心制造。
张凤阳取出了一份报告, “先生,这是调查部转来的报告!” “国科委这个伪装看来是快要到头了!”看着从张凤阳呈来的报告,司马在心中无奈的想到。现在国科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现在是两名记者,那接下来呢?现在西北会有多少人对国科委存在好奇之心?
想到那两名被调查部控制起来的记者,司马脸上带着苦笑,尽管两人并没能查探出51区的存在,而两人也的确不是外国间谍,虽然有周树人和邵漂萍出面,但那两个 “胆大包天”的记者仍然被处以两年到一年军事监狱地隔离监禁,毕竟他们的行为已经违法,至于那家并不出名的《向导报》所有一切都被冻结,报纸也同样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责令暂时停刊,为了保密只能如此。
其实之所以如此严格,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好奇心是记者的职业病,但是必须要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以知道,什么不可以知道,什么可以一查到底,什么连碰都不能碰。 如果处理轻了,为了那个 “最大地秘密”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以身试法。
“凤阳,辛苦你了!到目前为止有几个区可以投入使用?”合上报告,看着依然忙碌的施工现场,司马若有所思的问道。一些问题必须是时候开始尝试解决了,现在最初的安排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就像西北核心守备区一样,现在在议会里甚至有一些人开始动起那里的主意,按他们说 “在西北最中心,闲置一片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绿色区域,即不对外开放,同样也不说明清楚其用途,是否有浪费资源之嫌。”
幸好和西北市区大半土地一样,那里是自己 “私人财产”,要是公共资源,真不知道他们能折腾出什么事情来,不过这却意味着问题的暴露。现在进出核心区的车厢,几乎都是假借军用物资的名义,即便如此都需要小心低调处理,时间越长,暴露出的问题就会越多。
“先生,目前A1,B1…B2、C1…C4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另外还有D1区可在未来两个月内完成施工,其它区域仍在施工,基地六个入口,已经有三个可投入使用。”对于基地恐怕没有任何人比张凤阳更为了解,这两年来除了一次休假返乡之外,一直以来张凤阳都呆在基地内,每周只不过回家呆上两天而已。
“12个区可以使用,去除高保区的C区,差不多有9个可以使用……凤阳,现在基地如果投入使用,安全有没有问题?”听到张凤阳的汇报,司马在心中沉思着、犹豫着是不是现在就把基地投入使用,像最初计划的那样,现在已经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变故。先生的问题让张凤阳一愣,想到今天发生的记者跟踪事件,张凤阳隐约猜出一些什么。 “先生,只要严格执行基地安全条令,基地的安全保密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凤阳,开始清理A区吧!通知基地技术部,开始在A区安装教学设备,一个月,嗯!元旦后基地将会迎来第一批学生。”司马犹豫了一下对张凤阳交待道。用一个月时间在西大、西中以及西北各个官方、私人研究所中挑选人员,让他们进入基地学习真正的划时代技术。在过去两年之间,51区技术部队已经掌握了熟练的 “电教式教育”,现在是时候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解决技术的根本问题了,他们只需要学习超过这个时代十年、二十年的知识,对西北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是!先生,是否从现在起全面隔离C区!”稍做思考后张凤阳问道。C区是高保区,当初完成主体施工之后,只有先生亲自培训的技术部队曾进入过C区,现在即便是自己做为基地主管,同样未能进入C区,只有少数几名技术部队的高级技术员,可以进入C区以进行必须的电路以及系统维护。
尽管技术部队的一千五百多名技术员都是先生亲自培训的,先生对他们同样非常信任,甚至按先生的话说,等将来他们会作为基地内的老师,向后来都传授新知识。但是张凤阳却知道一些内情,那些技术员或许只能终老于基地内,毕竟这个基地内有太多的秘密,至于有什么秘密,张凤阳从来不去想,也不想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守卫这里的安全,还有这里的大秘密。
看了几眼面前没有一丝表情的张凤阳,司马挥手否定了张凤阳的意见: “嗯!全面隔离C区?不用!像过去一样就行了。走,凤阳,陪我去一下基地技术部,看看我的 “学生”们!”说话时,司马口气显得轻松。技术部内几乎每一个年青人都是自己的学生,一年半以来自己和他们一起学习基地内的一些设备的使用,碰到问题就写在笔记本上,然后由司马通过时空异常点拿到后世,交给后世的技术人员解决,再用DV拍下制成教学影片。
尽管基地内的电子设备都是在后世直接安装固定在集装箱内,运入基地后只需要去除集装箱上左右前后的箱壁,直接将集装箱底板固定在基地地板上,然后连接数据线、电源就可以投入使用。但是在后期使用以及维护中却碰到了问题,所以唯一能接触到C区 “火星”技术的技术部,自然从最初的配电改行学习电脑操作,这是迫不得以的选择,如果有选择的话,司马并不愿意让年青人接触,毕竟……
两年来技术部技术员几乎都是通过后世教学影片、课件以及书本,通过实际操作和字面学习,来掌握划时代的电脑知识。这些通过精挑细选的中学生,虽然最初对电脑根本就是一无所知,但通过学习却对基地内大到服务器小到普通电脑的维护、使用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他们的教材实际上正是后世大学的教材,电脑只不过是他们所学的一个门类而已,毕竟按照司马的计划,这些精挑细选的青年并不仅仅只是基地的技术员,在未来还要当老师。
乘电动车朝B…1区走去时,看着通道内荷枪实弹的官兵,司马心情有些沉重,那五百余名青年从接触到C区后,基本上就等于是和外界隔绝了,尽管现在是用学习为借口让他们留在这里,但是以后呢?自己难道让他们永远都隔绝在这个地下基地内,直到老死?尽管他们享受着最丰富的物质待遇,B…1区内还有大量健身、娱乐设备,甚至每天还可以看一部电影,但是他们在这里并不见得比囚犯自由多少,即便是到了地面,同样受到人们的监视。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想到这,司马不禁摇头轻叹,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太自私了?司马在心中反复问着这个问题。
“凤阳,最近技术部学生们的情绪怎么样?”之所以这么问,原因就是技术部的技术员最短也有一年没回过一次家,甚至每周不过是在基地外放松几个小时而已,这种如囚犯般的生活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先生,还和过去一样,他们每天除了睡觉之外就是学习、工作,您知道,基地离不开技术部,他们的工作、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开着车的张凤阳如实的回答道。相比于技术部的青年,基地内的官兵无疑是幸福的,至少每周都有假期可以回到亲人的身边,而技术人员从进入基地之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如同囚犯一般。
“先生,其实……如果……我们可以在基地附近的山坳内建一个小镇,毕竟像这样生活在基地内,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趁着这个机会张凤阳看了一下先生的脸色,犹豫了一下便开口说道。基地内的生活,无论如何调济,都是枯燥而乏味的,对于这一点张凤阳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基地内每个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闲下来,在这种封闭式的环境下,清闲意味着无聊。
听到张凤阳的提议,司马稍加考虑便明白了张凤阳的意思,无论是技术部的技术员或是基地内的军官都需要家! “嗯!这个……行!你自己选址!”尽管电动高尔夫车的速度并不快,但很便到达目标区B…1区,51区的技术区。
把自己关在卧室内的李辉,在头顶散发白色光芒的节能灯光下,不住的把目光投向钢制写字台上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对中年夫妇身后站着两个少年,看着照片上的中年妇女,泪水在李辉脸上滑落。
自从两年前经过保密宣誓后,自己便成为51区技术部的一名技术员,从那时起自己便开始渐渐接触到被自己视为奇迹的 “尖端科学”,那些听都未曾听说的尖端科学让李辉和同学们一样,痴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两年来李辉和同学们一样,每天除了按照图纸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更多的时候则是学习,通过 “自动电影机”学习各种知识, “电脑”是基地的绝密, “电子大脑”仅只是想想就让人觉得兴奋。
无数次李辉和同学在谈论基地划时代的尖端设备和超越时代的理论知识时,总感觉自己这群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以接触到高端 “外星科技”。隐隐之中,李辉感觉西北的工业奇迹或许正是建立在这里的 “外星科技”之上。外星科技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李辉和同学们从来未曾想过,这里的一切知识足够他们用一生时间去学习,学习是技术部每个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毕竟国家已经落后世界百年。
而现在李辉却没有了过去那种置身学海不问窗外事的心情,昨天收到一封家信,让李辉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戒备森严的基地、严格至极点的保密制度,李辉多少明白或许从自己来到这里后,就可能会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大家之所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也是为了躲避失去自由的现实,只要置身于无边际的学海之中,才能让所有人忘却所处的环境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所做的就是学习。
家书抵万金!每当从基地邮政处收到亲人来信时,每个人都会笑出声来,对亲人的思念总是可以从家信中得到安慰,而此时当李辉收到这封电报之后,就再笑不出来了,曾吸引着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似乎都不再有任何吸引力。 “母病危,速回!”小弟发来的电报上只有五字,而这五字却把李辉的魂带走了。自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自己兄弟二人养大,即便是累死也要供自己和小弟上学,直到自己来到西北,进入基地后,把母亲和小弟接到西北,靠着自己的工资,母亲才不用操劳,但多年的操劳已经拖垮了母亲的身体,现在母亲病危自己却不能回去探视。
“这个……没有先例,我不能答应你,不过我答应你向张司令请示。”想到请假时队长无奈的回答,李辉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间内,握着电报、看着母亲的照片黯然流泪,现在李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几乎不可能获准的假期上。
走在B…1学习区,隔着玻璃窗看着多媒体教室内正在学习的技术部的技术人员,司马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二十一世纪,B…1区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看到二十一世纪的影子,电脑、投影机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
一直陪在先生身边的杨天擎,看着似乎思考着什么的先生,犹豫是不是该请示那件事,想到李辉的收到电报后的失魂落魄,杨天擎咬了咬牙: “先生!有一件事向您汇报一下……”听着扬天擎这个自己一把手带起的最早学生汇报的事情,司马静静的看着眼前的B…1区,在心中犹豫,如果同样的事情轮到自己的身上,自己会怎么做?司马心中如此想到。想到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古语,孝!是中国核心道德文化之一,如果自己连这个假都不能批准,那么……朝杨天擎望去,他正眼带期待的望着自己。
“给他一个月的假期回家探亲,天擎,嗯!再告诉他一次基地保密制度,你亲自去!” “凤阳,你亲自安排人送他回去,记住寸步不离,另外通知军情局配合一下。嗯!还有让基地安全处的人给李辉准备一身国科委少校军装,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呆了近两年,值这个军衔。”在杨天擎满面喜色的去把这个消息告诉李辉时,司马转身对张凤阳吩咐,准他回家尽孝是一说,但安全保密工作绝不能放松,司马相信即便是自己未细说,基地安全处的人也应该知道应该在军装内做些什么。
“是!请您放心,绝不会出任何问题!”张凤阳轻声回应,加装一些设备的军装没有问题,问题是应该派谁送李辉回家。这个人选是个问题,基地安全处的官兵并不擅长这种 “工作”。
“还有,凤阳,你看着组织一个部门,专门负责技术部技术人员探亲,是时候让他们回家看看了!下次再有这种事情发生,可以直接准假,至于基地技术人员证件上的工作单位,嗯!国科委六处。”司马想了一下接着吩咐道。
基地的保密和技术的保密,按最初设想就是与世隔绝,建立与世隔绝的基地,但是基地的技术人员都有亲人,像这一次,司马可以想象如果同样的事情轮到自己身上,恐怕即便是逃也要逃出去,那怕代价是死亡。如果发生那种事情,两年来自己的心血恐怕就会白费,当初自己考虑的太过简单了,如果当初在基地建立审查制度时,规定像这种信件一律扣下,或许……但随后司马还是在脑中否决了这个不近人情的念头。基地技术处技术员的亲人都在西北市内,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做好准备工作,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凤阳!你先前提出的那个基地村,赶紧动工吧!从今天算起,从选址到投入使用给你六个月的时间,至于基地村的图纸,一周后你直接派人去建筑委员会领取。”在离开基地时,上车前司马转身对张凤阳交待道。先前张风阳建立基地村的提议是个非常不错的建议,只不过基地村或许应该变成一个基地城,基地要摆脱过去集生活、学习、工作于一体的性质,把生活和部分工作职能转移到基地城。
人是感情动物,即便是铁人亦有感情,尤其是亲情更是每个人都无法割舍的,现在能做的就是在保密和感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与其让他们的家在西北,倒不如让他们把家安在基地。在后世那个年代,不是曾经流行过了一句话吗?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口号,曾经有数以百万人正如口号上一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但最后……或许那是时代的悲剧!没想到现在自己也只能这么做,保密有时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作为基地技术处第一个离开基地探亲的技术员,李辉在接到通知时几乎不敢相信从队长口中吐的那几句话,直到座上这辆挂着军队牌照的215车驶出了基地,望着公路两侧被白雪覆盖的山脉,而打开车窗时吹进的寒气让李辉相信这是真实的,自己很快就能见到母亲了。穿着军装的李辉并不适应军装风纪扣的约束,在车一上公路就把风纪扣松开了,同时取出那个全新的证件,打量着上面的字样,照片是在换上军装上后照的,前后只用了几分钟,一个边防军军官证便被送到自己的手中。 “李辉,少校,国科委六处。” 少校!自己不过才二十岁竟然就已经得到少校军衔,扭头看了看肩上两杠一星的红底少校军衔,李辉可以想象母亲看到自己后,一定会非常欣慰。
从后视镜中看到车后的李辉不住的打量自己的军衔和军官证,如果不是因为他是从基地内接出的,朱大民都怀疑车后的这人是不是冒牌货,扣不惯风纪扣,甚至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军人的影子,就这么一人,是少校?朱大民在心底摇头叹息着,扫了眼自己肩上的上士军衔,朱大民只觉得有些怪异,自己一个少校,给另一个少校当司机,甚至还被命令换上士兵军装,挂上了上士军衔,就连证件都换了个新证件。总之现在只有国科委六处上士汽车兵朱大民,没有基地押解分队少校分队指挥官朱大民。
“你的职责是保护他,同时监视他,明白吗?即便是牺牲你的生命!”临行前大队长的命令让朱大民停止了胡思乱想,再次打起精神。基地内各有各的岗位和工作区域,绝不允许越雷池半步,不该问的绝不过问,既然队长如此交待,自然有他的用意,现在身后的这个 “冒牌少校”就是自己的保护目标,就像过去一样。
“长官,还有十分钟就进入城区了,我们到什么地方?”朝后视镜看了眼,朱大民像普通士兵一样问身后的李辉。 “麻烦你了,去75街区幸福新村。不,还是直接去西北……” 显然刚刚挂上少校军衔的李辉并没有身为军官的自觉,实际上基地派专车、专职驾驶员 “陪同”自己回家探亲,让李辉感觉非常惶恐不安,这种待遇未免太高了。这是一种礼遇,同样也是一种压力,李辉相信前面的这个上士在陪同自己探亲时,同样还担负着 “保护”自己的职责,在监视和保护之间,李辉愿意用后者。
当汽车驶进城区之后,在路边停车位上驶出了一辆红色的215汽车,从车后跟了过去。 “他们来了!”透过后视镜看到跟在车后的汽车打出的车灯信号,将左手放在腰间的朱大民才放下心来,后面跟来的汽车是军情局的人,基地安全处和军情局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百一十二章 开始
1911年中国的民族革命者通过起义毁掉了旧的秩序,获得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后,却未能按照自己的宪政理想成功建立新的秩序。清政府台留下的省级权力空缺立即被新军军官同盟会员、议局领袖和前清官员接管,各省独立组织自己的军队,推举自己的官员,这个破碎社会如何重建秩序?共和中国的立国精英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中山的共和蓝图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就是以美国共和立宪政体为楷模的,他曾在美国演讲时说: “我们要仿照你们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
武昌起义后不久,12月,上海方面的革命力量电请宣布独立的诸省派代表赴沪商议建国说: “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美国之建国,其初各部颇起争论,外揭合众之帜,内伏涣散之机,其所以苦战八年,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三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合力也。”
如果站在宪政的角度,六年前,共和元年即西元1911年12月,当是共和中国史上最有价值的一个月,在一月,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首次国会选举,当是中国史上最靓丽的一页,这一月掀开了中国宪政之始,尽管此时国人并不理解宪政,但至少这是一个开始。
六年后的共和七年即西元1918年12月1日,注定同样将被载入共和中国的史册,这一天掀开了共和中国的第二次国会大选。尽管二届国会大选已经逾期达三年之久,但迟到总胜过不到。六年来尽管民众仍然还不理解什么是国会什么是共和,但是至少在五千六百余万分布在共和中国本土以及海外的在册选民看来,他们多少明白这次国会选举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实利。尽管这次举国投入无比热情的二届国会选举尚未开始时,六年前第一届国会贿选与夹枪带棒的拳头选,就已经初现端倪,但是仍然不妨碍本土以及海外民众的热情。
据传说,夏禹镇是大禹的故乡,夏朝是禹所建,启又是禹的儿子,所以至今夏禹镇以夏禹启三个姓居多,镇南那座建于宋代的禹帝碑就是夏禹镇人的荣耀,这块象征炎黄正统的禹帝碑曾为夏禹镇的乡亲带来了荣誉,同样带来了无数的苦难。两百多年前,建奴入关,不愿为异族之奴的乡亲揭竿而起,夏禹镇半数之人皆被屠尽,半数乡亲被迫流亡异乡达百年。
晨曦尚未吹散清晨的薄雾,夏秀岩还在围着禹帝碑转悠,尽管碑已立五百年,经五百年风吹雨打,但碑上的篆字依稀可辩: “子禹,承舜命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造九鼎,三苗作乱,禹克之……”看着禹帝碑上的篆字,夏秀岩心情越发紧张起来,不时朝仍弥漫薄雾的土路望去。今天是大选开始的日子,县里派来运送选票的马车一旦进村,选举就会开始,夏禹镇选站在册选民多达六千人之多,是全县十一个选站之中选民最多的一个选站,甚至占到了全县在册选民的三成之多!
“禹帝老宗,您老神灵在上,一定保佑徐先生当选国会议员!……后生子弟定铭记禹帝老宗的圣情,定杀三牲相献!”有些心神不定的夏秀岩望着禹帝碑不断的打着鞠,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夏禹镇的夏秀岩,两年前迫于生活带着妻儿离开家乡到了西北,在西北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甚至连做梦都未曾想过的好日子,甚至还在半年前办了一个有四十多人的工厂为大厂代工,一家人过上了让很多人羡慕的生活,甚至还买了车。
尽管在外人看来夏秀岩今天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或者说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 “西北梦”。但在夏秀岩本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先生给的,如果没有先生的厂子没有西北,他夏秀岩不过是夏禹镇上的那个衣食无着,甚至连老婆都养不起的饭店伙计,那里有今天的夏老板。
加入复兴党是夏秀岩的梦想,但作为精英党派的复兴党并不是任何人想加入就能加入的,现在夏秀岩不只是复兴党的外围志愿者,夏秀岩和数万名移居西北的各省志愿者一起,在月前接到复兴党的指示,返回家乡加入家乡的复兴党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