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市民的奋斗(无语)-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由军团的南线要塞、堑壕防御体系,至少需要投入十个师超过一千门火炮,即便是英国人未来抽调出足够的军队和火炮,但是恶劣的交通条件却不能保障他们的后勤。”
石磊转述了自由军团德国顾问的看法,尽管对于军事不太了解,但是石磊却明白后勤的重要性,这一次英国人的后勤保障会限制他们的行动和战斗力,而自由军团却不需要担心这些,俄国人修建的铁路距离前线几十公里,汽车、马车都可以保证前线部队的需要,而反观英国人尽管从美国购买了一千多辆卡车,用一千多辆卡车保障几万军队的作战,本身就充满风险,更何况那里还是荒漠地区,稀少的人烟使得英军即便是食物都需要从德黑兰运输,然后再加上弹药,后勤将会是英军的噩梦。
“实际上英国人要进攻突厥斯坦德国人远比西北更为担心,德国需要突厥斯坦的粮食和棉花,在德土联军司令部甚至于考虑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从巴库抽调一至两个师增援自由军团,当然他们的建议被自由军团拒绝了。”石磊在说话的时候眉头轻扬着,现在自由军团最大的资助者是德国人,德国人把缴获俄国的武器源源不断的交给自由军团,使得自由军团现在有足够的武器弹药和英国人打堑壕战抵挡英国人的进攻,如果要是依靠西北补给的话,对西北和自由军团而言那绝对会是场噩梦。
“我会通知新疆方面的部队随时准备进入突厥斯坦北部,还有再调过去几个航空联队,让阿格那把安西师南调,随时准备增援南线,无论如何都必须要保证英国人无法突破突厥斯坦的南部防线。”尽管石磊的话让司马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舒缓了一些,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做一些准备。自由军团还从来没和成建制的正规军打过仗,他在中亚横行霸道实际上都是敲打零散的俄军和武装移民。此时司马只希望自由军团能扛住英国人,毕竟西北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得罪英国人,一切只能靠他们自己。
第九十七章 从波斯到突厥
波斯卡扎尔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波斯争夺权势。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两次英国…波斯战争的结果,波斯除赔款外,并割让里海附近的一些地区,同意不在里海设置海军,给俄国商人以优惠特权。1856年因赫拉特问题,波斯同英国发生战争,波斯战败,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波斯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贸易特权。
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波斯采矿、筑路、设立银行、专卖商品、训练军队等特权,由俄国人担任军官的哥萨克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扩编为师),成为俄国干涉波斯内政的工具,英波石油公司夺取了大量的石油资源。波斯和阿富汗就成为英国和沙皇俄国争霸的棋子,英国人成功的利用波斯作为桥头堡来巩固其在印度的地位,对抗沙俄势力。
1907年英、俄两国为共同对付德国,镇压波斯反对势力,又相互勾结划分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波斯的卡扎尔王朝就在列强夹缝中,借着 “大国博弈”的缝隙勉强维持着国家的生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斯宣布中立,但其北部国土却成为协约国俄国、英国和同盟国土耳其、德国之间进行战争的场所,经过三年战争角逐,土德联军因为后勤等诸多原因,面对俄军的压力收缩回了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到1917年年初,实际上俄、英两国已经分别占领了波斯的北部和南部,原本占领大不里士一带的俄军在德土联军进攻高加索时被消灭,而驻在吉兰、呼罗珊等波斯北部的俄军也因为国内革命的爆发,更重要原因是高加索的被占和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而被迫纷纷取道里海撤回国。在俄军纷纷假道里海撤出波斯后,驻扎在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南部的英军立即兵分两路,向波斯北部进军,很快便占领了俄军撤出留下的势力真空。
到1917年年末英国实际上控制着整个波斯,自此波斯的一切都由白金汗主宰,在大国主宰历史的时代,弱国根本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要么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要么被一个大国完全控制。
呼罗珊,波斯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名,呼罗珊这个词源于波斯语,意思是 “太阳初升的地方”,这个称呼是从萨珊王朝开始出现的,包括科佩特山、比纳卢德山之间的卡沙夫河谷地与阿特腊克河上游谷地,以及比纳卢德山以南的平原地带,是波斯北部最大的省份和突厥斯坦外里海州接壤。
因地处波斯、阿富汗、突厥斯坦交界地带,在内陆交通上居重要地位。过去这里曾经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在一年前突厥斯坦自由军团起义之后,驻扎在这里的俄军曾经试图反击,但是很快便被自由军团击溃,随后,因为高加索被德军占领,孤悬于波斯的数万俄军,便从里海撤回了国内,不过未等波斯人庆幸俄国人的离开,南部的英国人即接踵而来。这片土地正东是里海边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东南是卡维尔盐漠,东北是里海…咸海间的荒漠半荒漠地带。
在占领伊朗的英国人眼中或许只是一片蛮荒之地,毕竟这没有石油、也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最初英国人并没有多么看重呼罗珊这片地区,但是当德国人源源不断的从自由军团控制下突厥斯坦得到数以百万吨的粮食、棉花、矿物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尤其是在英国军队在试图进攻美索不达米亚和大不里士以切断德国人的巴统………巴库铁路生命线(现在英国高层如此称呼这条铁路)的军事行动失败之后,在德军面前受挫的英军参谋部军官们,则把目光投向了一切问题的源头………自由军团控制下的突厥斯坦!
“对突厥斯坦实施占领,即可达到同切断巴巴铁路生命线相同的效果。相比于在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军和誓死不退的土耳其人,突厥斯坦自由军团尽管拥有数十万军队,但是他们中60%以上军队正在草原总督区和俄罗斯人撕杀,在外里海州的沙漠荒原地区仅仅不过有十余万军队驻守在630英里长的边境防线之中,那些农民根本就不是训练有素的英军对手,只需要五个师,英军就可以突破自由军团防线,迫使其签下和约,停止和德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在军事上的合作!”
英军国防部参谋们信心满满的制定了出兵占领突厥斯坦的计划,就像三年前他们在制定达达尼尔战役计划时一样充满信心,而这一次他们要比在达达尼尔战役时更有信心,原因很简单在达达尼尔他们需要面对德国军事顾问指挥下经过 “严格”训练的土耳其军队,而现在他们所需要面对的仅仅只是一群突厥斯坦草原或山地农民和牧民而已,农民拿起了武器也是农民。
“……这是一群穿着土黄色军装、手拿德国、俄国步枪,骑在马上、浑身充满野蛮气息,嗜血而残忍的野蛮人。他们像是十字军东征时阿拉丁的军队一样,为了宗教信仰和民族自由而战,即便是身中子弹仍然不断向前冲锋,所过之处俄罗斯移民男人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女人被他们强奸并掠为奴隶……尽管他们行为非常野蛮,但是绝对是一群坚忍而优秀的战士,他们相信战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英国驻塔什干领事基纳尔对自由军团的汇报,显然无法左右英军情报机关和国防部参谋们的自信,在他们看来这群突厥斯坦的 “黑奴隶们”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他们不过是在俄国人无力顾及的时候趁火打劫侥幸成功而已。
“嘟!”一声汽笛声从远处传来后,不一会儿一列火车缓缓驶入德黑兰火车站,火车进站后随着站台上穿着绿色军装的英军军官们的哨子声,这座位于城南最低点海拔1100米的火车站立即进入了一片繁忙之中。这是一列从阿巴丹港驶来的列车,列车车厢里乘客是奉命从印度调来的殖民地军团,英控印度期间,驻印军分成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英国团队,出于殖民者的优越感,拒绝任何土著士兵。
其次是由印度人、锡克人、廓尔喀人等组成的本土军队,其高级军官由英国人担任。当列车车门打的时候,车厢内一群来自东方、橄榄肤色的小个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座俄国人设计的火车站和这座陌生的中东城市,这群小个子在军官们的招呼声中跳下火车的时候,这群穿着英国军装背着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年青人,身上却挎着他们从不离身的弯刀。这是一支由廓尔喀青年组成的印度本土部队,伊莉莎白第6廓尔喀来复枪团,一支曾在达达尼尔战役中立下卓越功勋的部队。
他们根据命令被调往呼罗珊前线地区,德黑兰火车站是他们最后可以搭载的现代交通工具,剩下从德黑兰到呼罗珊前线地区的700英里路程,他们将靠马车、汽车以及自己双腿前进,对于这些来自山地的廓尔喀小个子来说,走路行军并没有什么。
这些来自喜马拉雅山下的小个子在军官们的命令中集合的时候,德黑兰火车站到处响彻人嚎马嘶,德黑兰火车站将在未来的战斗中承担呼罗珊前线五个师八万余名英军所需后勤的中转,所有物资从阿巴丹港运来后都将从这里用马车和卡车运到700英里外的前线。当这些喜马拉雅山下的小个子排着队列走出火车站的时候,从商铺里出来的波斯人则目光复杂的看着这些 “入侵者”,在波斯人眼中,英国人和俄国人一样都是入侵者,看着这些朝前线进发的英国军队,波斯人不禁在心中祈祷………但愿真主保佑,让自由军团杀光这些可恶的英国人。
阿什哈巴德位于科佩特山脉北麓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大沙漠南部边缘,克拉斯诺沃茨克…塔什干铁路线上,南距伊朗边境30余公里,沙俄组建的里海军区,在此设行政中心,并成为俄国南部的军事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里是沙俄与伊朗的贸易重镇。
这座数十年前就已经变成一座军事要塞的城市,在半年前自由军团付出了7万余名官兵伤亡后夺下了这座军事要塞,随后自由军团报复性的屠杀使得这个在战前拥有近十三万人口的城市锐减到现在的六万多人,至于那场屠杀到底杀死了多少俄罗斯移民和土著贵族没有人能说得清,当数十万计俄罗斯移民从各地逃到这座要塞城市之中,最后全部都变成了路边十字架上的尸体被喂了乌鸦,他们的家人则变成了奴隶。
“啧!啧!啧!这马可真漂亮,来人,挑出最好的一百匹给塔什干送去”在里海养马厩外黑海军区司令利撒夫看着马场上神态威严、步伐轻盈的阿哈尔捷金马轻声赞叹道,在以骑兵为主的自由军团之中爱马是普遍现象,作为军官的利撒夫更是非常爱马,尤其是名马,作为外里海司令官,自然不会放过这里的名马…阿哈尔捷金马和阿克哈…塔克马等多种名马。
在当初占领阿什哈巴德后,利撒夫立即下令保护里海养马厩恢复阿哈尔捷金马的养育,甚至于不惜从所谓的荣誉贵族家中,把阿哈尔捷金马、阿克哈…塔克马中的良马都索要过来,以充实自己的马场。是的,是自己的,现在里海养马厩和查卡斯皮斯基马场都归利撒夫所有,自由军团的军官们总是有些许特权。
关于阿哈尔捷金马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4…3世纪。此马产于外里海州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此马体态匀称,威武膘悍,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性情暴烈,但驯服后却非常顺从。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由阿哈尔捷金马交配培育而成,阿哈尔捷金马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 “天马”和 “大宛良马”不过更吸引利撒夫的还是阿哈尔捷金马在中国史书上的另一个名字 “汗血宝马”,和其它自由军团高级将领一样,利撒夫出自西北军,有时候看着镜子都记不得这个有一双碣眼,一头灰黑色卷发,脸色黝黑的男人是谁了。那个中国名字似乎都已经淡忘,现在的利撒扶和突厥斯坦部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面貌、一样的生活方式,当然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心中利撒夫仍然还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
“哒、哒、哒”这时马场外传来一阵急速的马蹄声,利撒夫身边的警卫们连忙警惕的朝马蹄声传来的方向看去,自由军团军官是那些少得可怜侥幸逃脱屠杀的俄罗斯人刺杀的目标,几个月在整个突厥斯坦已经有多名军官被刺杀,是传令兵,当骑兵近了之后,这些警卫们才算松了一口气,把按在枪套上的手放下。
那名骑兵在十数米外跳下马,他身下是阿克哈…塔克马,外里海自由军团十个师中有四个师骑兵都骑乘这种耐力、持久力一流、容易训练的战马。 “立即回司令部”看完手中电报,利撒夫的脸色变了变开口对身边的副官说道。几分钟之后,两辆轿车和两辆卡车驶出马场,后面则紧跟着一队骑兵,但是骑兵队很快便被汽车甩在了身后,这一次利撒夫并没有选择骑马,而是改用了速度更快的汽车以争取尽快赶回司令部,尽管自由军团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但是却不妨碍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汽车。
科彼特山脉为外里海州和呼罗珊山地的北支,大部分在波斯境内,一部分在外里海州的南部,从西北向东南延伸644公里,西北部宽达200公里,东南部仅40公里,最高峰在伊朗境内,海拔3,191米,东北部山麓与绿洲相连,尽管这里是一处地势险要的山地,但是相比东南的卡维尔盐漠和其它沙漠地带,这座绿洲相连的山间隘道反而成为了联接突厥斯坦和波斯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科彼特要塞就是阻遏这条交通要道最为重要的一处要塞,在1890年俄国人修建了这处简易要塞,在自由军团占领这一带后,立即将其进行了改扩建,要塞规模扩大了数倍,过去仅有数门火炮的要塞更是增加了数十门76…152毫米野战炮、榴弹炮。山隘要塞堡垒中架设着四门德国人提供的150要塞炮,更进一步加强了这里的防御,这里和克孜勒阿特雷克要塞一样,是外里海地区用于防范来自波斯方向威胁最为重要的前沿,而构建在险要地形上的科彼特要塞一直都被视为不可攻克的要塞。
尽管早在半年前,自由军团便占领了这一地区,但是驻防于此的自由军团官们却从没有感受到来自波斯的压力,除了初期呼罗珊一带俄军曾经试图反扑之外,不过也很快被击退了,当英国军队到达呼罗珊道加伊市的时候,尽管并不喜欢英国人,但是驻防在这里的自由军团第二十一师还是向英国人表示了友善的态度,不过那些高傲的英国佬显然不可能回应这群野蛮人的友善。
半个月前,当一个师的英国军队从道加伊开出抵达科彼特要塞前方开始构建工事的时候,自由军团官兵们明白这些英国佬恐怕是想帮他们的俄罗斯朋友复仇了,是的,在自由军团的宣传之中,英国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在帮助俄国人复仇,所以唯有誓死抵抗一途可走,要么杀死敌人,要么被敌人杀死。
“自由战士的灵魂将以自由人的身份升入天堂,自由战士将会得到真主的保佑!真主与我们同在!”带领士兵在操场上跪拜的达尔瓦扎师长和所有官兵一起祈祷着,在自由军团象征自由的蓝红色自由旗下方祈祷,而师里的阿訇则为士兵们作着祝礼,尽管看起来很伊斯兰,但是在要塞德国顾问的眼中,这种方式和欧洲天主教军队的祝礼并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在这里他们用宗教名义让士兵们勇敢的去战斗、去献身。
“有时候宗教就是一种兴奋剂,在进攻阿什哈巴德的时候,自由军团十九师一万六千多人,超过有一万五千人阵亡,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停止攻击,英国人想和这群桀骜不驯的山地人打仗,恐怕是打错了算盘,他们会和俄罗斯人一样遭受突厥式的进攻。”马克兰。福斯克少校望着结束祈祷祝礼后变得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士兵,不禁同情起对面试图进攻的英国军队,马克兰甚至于开始想象自由军如何挥舞马刀斩去英国俘虏的脑袋。
“长官,达尔瓦扎师长请你去会议室”一名传令兵打断了马克兰。福斯克的幻想。 “……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固守这里,利用要塞坚固的防御工事让英国人付出血的代价,最终迫使他们从这里撤退。”当马克兰。福斯克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军官们正在争吵着,为了对面的英国军队。自由军团和俄罗斯军队一样,没有更多合格而称职的军官,一个师不过只有40多名军官,甚至于还不及俄罗斯军队,至少俄罗斯军队的军官出身军校,而自由军团的军官们除了少数主官其它人或许用土匪头目来形容更合适,他们在成为自由军团军官之前不过只是一群牧民而已。
“……他们要求我们停止向德国人出口粮食、棉花以及矿物,他们要求我们立即无条件停止和德国人的一切合作,他们像过去的俄罗斯主子一样要求我们做这,要求我们做那,我阿格那耶夫。阿塔威哈尼突厥斯坦各部族大会推举出来的保卫自由权力委员会主席,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英国佬提出的无礼条件,我告诉他们:俄罗斯人要求我们做这做那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是马刀和路边的十字架,对待英国佬也是同样,基纳尔领事说他们派来了近十万精锐部队到了波斯,我回答基纳尔领事,在突厥斯坦有数以千万计的树木,足够为他们准备好十字架,真主万岁!自由万岁!”
在塔什干突厥斯坦各部族联合大会上,穿着一身民族长胞式军装的阿格那耶夫。阿塔威哈尼大声呼喊着,会场上的气氛随着他的呼喊而变得越来越狂燥起来。作为一个马匪的阿格那耶夫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话语挑起土著人的战斗热情,就像在草原地区一样,尽管自由军团已经伤亡了三十多万人,但是他们仍然在战斗毫不退缩。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反对自己的声音,不过所有人都知道根本原因是阿格那耶夫用他手中马刀告诉那些反对者,反对的结果是什么,无论是俄国人或是土著部族人,任何反对等待他和他家人的都是自由军团的屠刀。
“请您转告尊敬的阿格那耶夫。阿塔威哈尼司令官阁下,对于现在的局面我个人感到非常遗憾,作为朋友我希望他能够用文明的方式和英国军队作战,毕竟英国不是俄罗斯,而我也必将不遗余力恢复双方的和平!”在塔什干城外被武装押解到火车站的基纳尔领事对身旁阿格那耶夫派来的军官说道。在递交了英国政府的最后通牒之后,正如基纳尔料想的一样,这群山地人选择了战斗。
自由军团的高层全部都是山地民族,相比于突厥斯坦的平原牧民,他们更桀骜不驯、更嗜血、更残暴,他们绝对不会妥协,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切。作为英国人的基纳尔之所以这么说的根本原因是,基纳尔并不愿意看到英国士兵变成数月前突厥斯坦到处林立的十字架上的死尸,伦敦的将军们太过于自负了,在接到最后通牒电报后,基纳尔就开始为殖民地军团的命运担忧。
“基纳尔领事,你的话我会转告给司令官阁下,这是司令官给你们签发的通行证,他们将会护送您们到达港口,然后乘船到达波斯。”奉命护送领事馆工作人员离开的军官回答道。 “愿上帝保佑他们吧!”在火车开动后,坐在火车上的基纳尔看到冰原上骑着战马的自由军团战士,基纳尔知道是去增援南方的部队,看着骑兵部队基纳尔不禁为波斯殖民地部队的命运而祈祷。数百英里的补给线上没有铁路、公路,有的只是人烟稀少的荒漠,基纳尔不知道伦敦那些将军们从那里来的自信,竟然相信五个师就能击败自由军团,或许这又将是一次达达尼尔式的悲剧,基纳尔知道伦敦的将军们恐怕很难相信一群 “土匪”能够击败他们吧!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们如此的自负和自信。
第九十八章 自由背后的代价
“你会不会倒车啊!” “混蛋!快让路,我们是第三九七来复枪团的” “让伤员先过去,你们有没有点人性!” “笨蛋,你们这些印度杂碎,就不会把车推开吗?”1918年2月10日,农历中国春节,在波斯东北部呼罗珊省柯佩特山脉下小城吉昌北方不远的一个三岔路口上,此时热闹非凡,运送物资的车队和朝前线赶去的部队及后撤的伤员在这条狭窄的土路邂逅,土路上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中雪而被士兵和车辆践踏成一团黄黑色的泥沼。
乘着卡车后撤的伤员对路上的混乱及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们而言战争已经结束了,在前线他们尽力了,但是却没有突破自由军团的要塞防线。路边维持交通的英国宪兵对路上的混乱无能为力,造成堵塞的原因是一辆雪佛兰卡车的发动机毁了,往来的车队被堵在了这里寸步难行。
这时不远处新来了一支部队,带头的军官跳下卡车,走过拥挤的人和车,军官是少校军衔,不着一丝泥水中国制造的风衣穿得很是周整,在风衣下军装领口处带着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脚下混着冰雪的烂泥让这名军官皱了皱眉,显然他无意去向印度士兵问些什么,殖民地军官的高傲在那里。
军官走了百余米,直到看到路边两名正在吸着烟聊着女人的白人宪兵后,才停下脚步, “士兵,这里是怎么回事?”突如其来的英国军官让两名正在吸烟聊天的宪兵一愣,两人显然没料到这时会有军官出现在眼前, “报告长官,运输队一辆卡车发动机坏了,把道路堵住了,他们现在正在修发动机。”扔掉手中香烟的士兵立正回答道。
“长官,如果这是中国人造的卡车,就不会发生这种故障”另一名士兵接腔说道。显然是对美国卡车有些不满,无论是在欧洲战场或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卡车用它的质量和舒服的驾驶环境赢得了协约国军队官兵的信任。 “你开着它出去,然后你就一定能开着它回来”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可是在卡车经常在路上抛锚、易出故障的时代,这句最简单平常的话,或许就是对中国卡车优秀性能的承认。前线每一名汽车兵都希望能够驾驶中国卡车,尤其是像冬天的时候,遮风挡雨的全封闭驾驶室和驾驶室内的暖气会让汽车兵有一种身在 “豪华宾馆的感觉”,而不像驾驶美国卡车一样,频发的故障、敞开的驾驶室。
可惜中国卡车的产量永远都无法满足协约国的需求,这些 “性能低劣”的美国卡车永远都是战场上的主流,就像在这里一样。 “安静!”华生。史密斯跳到一辆马车上大声喊到,不过显然没有意义,混乱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叭!”从风衣下的枪套中取出了韦伯利VI型转轮手枪后,华生。史密斯冲着天空就是一枪,原本混乱的三岔路口顿时静了下来。
“所有徒步人员把这辆毁坏的汽车推到路边的地里”一直以来,在英国军队之中军官拥有绝对权威,在殖民地军团更是如此,白人军官的命令立即得到执行,毁坏的卡车被推到路边,十几名锡克士兵则协助驾驶员把车上的武器弹药装上其它卡车。不一会原本如庙会一般热闹的路口干净多了,卡车和马车在道路上,而士兵则被赶到路边满布白雪的田地里。见道路即将畅通,少校便打了手势示意部队前进。
“哦啦啦……”就在这时路东边数百匹战马组成的袭击队突然从数百米外的山包后跃出,骑在马上高举蓝红战旗的骑兵们发出如雷呜一般的呼啸声,在如惊雷般的马蹄声中向路边刚刚恢复畅通的英军部队发起了进攻。是自由军团的袭击队!伴着雷鸣般的马蹄声,站在田地里还未反应过来的印度士兵们都目瞪口呆看着自由军团的骑兵。
和他们打了半个月的仗之后,对于神出鬼没的骑兵袭击队他们并不陌生,半个月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他们的马刀之下。 “叭、砰、哒……”田边的印度士兵立即进行了抵抗,袭击骑兵从来不会留下战俘,凌乱的枪声显示抵抗的匆忙和慌乱,抵抗并不能阻止袭击骑兵前进的脚步。
“机枪!快!快把机枪架起来!”挥舞韦伯利手枪的华生。史密斯立即大声命令自己的士兵,在这条土路上或许只有自己的廓尔喀来复枪营带有机枪。 “哒、哒、哒……”在刘易斯机枪枪声响起的时候,华生。史密斯原本紧张的心情立即放松了下来,来复枪一营的四支刘易斯机枪将为他们争取到把维克斯克机枪架设起来的时间,到那时必定能击退这些土著骑兵。
机枪和步枪挥散的弹雨并没能击退自由军团骑兵们的进攻,尽管不断有人马倒在冲锋途中,但是他们没有停止冲锋,仍然不断抽打着跨下的战马。 “叭!叭!”拿着韦伯利转轮手枪的华生。史密斯少校冲着几十码外逼近的骑兵不断扣动扳机,此时同样紧张的华生完全忘记了那么一句话。 “如果你能用该死的韦伯利转轮手枪射杀50码的目标,我保证你能用李。恩菲尔德射杀80码的目标。”
“乌拉!”当第一波冲到印度士兵面前的骑兵面带狞笑冲着惊恐的印度人挥下马刀的时候,征示着印度士兵抵抗的失败,带着刺目寒光的马刀不断挥下,未及逃跑的印度士兵就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由对方屠杀。
“哒、哒、哒……”就在这时廓尔喀来复枪营卡车上的士兵们架设好了两加维克斯重机枪喷吐出收割生命的火舌,原本的屠杀瞬间变成了被屠杀一方,躲藏在卡车下的华生。史密斯看到让自己惊恐不已的一幕,尽管卡车上的机枪不断向骑兵喷洒着子弹,但是他们毫不在意机枪的扫射,而是不断的砍杀已经没有了抵抗意志的印度士兵,他们就像是魔鬼附身一般悍不畏死,一些冲到卡车旁的骑兵则把手榴弹扔到了卡车附近,以炸毁卡车和上面的士兵或物资。
“砰……”当最后一名骑兵被杀死后,原本混乱的路口此时完全变成了屠场,被砍去肢体的印度士兵们大声吼叫着,战场上随处可见无主的战马在嘶鸣,入眼的只有残肢断臂,三百多名偷袭的骑兵在杀死杀伤了同等数字的印度士兵后被全歼。看着眼前的屠场,华生。史密斯明白这些人不是团长和长官们口中的农民,而是一群如廓尔喀士兵一般英勇的军人,尽管他们的战术很拙劣,但是却非常英勇。
华生。史密斯看着在之前袭击中躲在卡车上大声发出噩梦般嚎叫的印度士兵,不禁开始担心这一次战斗会不会是上一次达达尼尔悲剧的重演,不过此时华生。史密斯显然忽视了一点,那些突袭骑兵炸毁了数十辆卡车,或许此时对于军官们而言,他们所在乎的是自己部队的伤亡,而不是易出故障的美国卡车。
“英国人又打炮了”地面上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