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腾1856-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克雷西号”放下救生艇时,u…9发射了又一枚鱼雷。韦迪根没有移动方位,把第三枚鱼雷射入了“霍格号”,这条船当时正在向四周乱开炮。只有“克雷西号”仍然半浮地在榜徨着。u…9艇长使潜艇浮上水面,把“克雷西号”消灭了。到这时候,幸存者方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战斗英国海军有1600多人丧生,u…9也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75分钟击沉3艘巡洋舰的记录。23天后,u…9又击沉了英国一艘排水量7700吨的巡洋舰“老鹰”号!
潜艇,从1909年开始,成了德国人对付英国海军的秘密武器!
第186章 持久战
英德大海战的同时,在西线,德军靠着中国坦克,迅速占领比利时的伊普尔。法国陆军部长加利埃尼将军见识到中国坦克的威力,说服法国政府也向中国下了五百辆的订单,在凡尔登和德军对抗,双方又陷入了持久战。
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在1908年圣诞节前夜,就给正在对战争失去耐心的德皇威廉二世起草了一份备忘录,预估了军事上可供选择的战略,备忘录里写着:“陛下,英国在大陆上的主要武器是法国、俄国的军队,俄国军队在东线不足为虑,我主张集中攻击法国,法国在军事上的努力,差不多已经到尽头。如果能使法国人民懂得,就军事意义而论,他们已经再没有什么可以指望的了,不放弃抵抗,死亡就会到来,英国手中最好的武器,就会被我们打落了”。
施利芬打算在西线选择一个在法国人情感上被奉为神圣的地区,“把法国人把血流尽”,为了防御这个地区,法国人将不得不投入他们所有的每一个士兵。
施利芬最后选择了凡尔登,这是一个约有一万四千人口的沉沉欲睡的法国省属城镇,在罗马时代就是一个军事要地。2000年前,伟大的恺撒从这里征服了高卢人。施利芬也打算从这里击溃法军。
凡尔登由一个凸入德国防线的大规模堡垒综合体保卫着。而且,凡尔登还令人不安地接近德国的主要铁路系统,大概只有十二英里。
为了保证得到德皇同意,施利芬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分别担任军团的司令和参谋长,并要求向凡尔登方向,进攻默兹地区。
增援军从德国军队中久经沙场的部队抽调。三个军于1909年1月转给兴登堡指挥。在休养营地作短暂休息后,勃兰登堡的第三军开到了。
到2月中旬,有十三个多师部署在阿尔贡、香巴尼和洛林中间或周围的突出部。在一块二十平方英里左右的防区,集中了令人惊愕的大量兵力。
虽然施利芬保持名义上的指挥权。关键性的决定,却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作出的,但整个战役的中心战略,依然是由施利芬制定的。
德国为这个庞大攻势所作的准备,先是惊人地把大炮从东线、巴尔干半岛和克虏伯工厂等处集中起来。排列在进攻现场周围的,有五百四十二个掷雷器。连同翼侧的武器,有一千四百多门大炮排列在不到八英里长的战线上!在这些大炮中间,有13尊震天动地的四百二十毫米口径的攻城榴弹炮上场。比攻打比利时列日堡垒的巨炮还多。
德军还有一种特别可怕的武器,那就是掷雷器,它发射装有一百多磅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霰弹。可以看到雷在一个高高的弓形物一个连一个滚动着,但一旦看到这种前兆,往往为时已晚。爆炸会摧毁整段的堑壕。
德军另一种可怕武器是一百三十毫米的小口径高速炮,它以步枪子弹的速度发射五点二英寸的榴霰弹,使法军来不及觉察到就丧了命。德军还采用了喷火器。
1908年,在比利时的列日和那慕尔要塞被大贝尔塔炮攻陷之后,霞飞认为凡尔登堡垒在军事目的上已无用处。有四千多门炮撤离炮台,其中至少二千三百门是大口径火炮。实际上拆除了它的全部防卫措施。
1908年底,南锡议员和卓越的军事分析家埃米尔。德里昂上校所写的一份报告,送到了当时已经担任陆军部长的加利埃尼将军手中。报告强调迫切需要更多的炮、人力和补给凡尔登堡垒,甚至包括有刺铁丝网在内。
加利埃尼将军不像霞飞,他战斗经验丰富,马上派了法国陆军委员会的另一个代表团去访问凡尔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凡尔登是太阳之王路易十四年代最伟大的军事军事工程师沃邦的杰作!凡尔登的堡垒群分布在林木茂盛的山峦间,中间是崎岖的山路相连,凡尔登镇位于堡垒群中心,就好像一个大碗里的梨子。易守难攻,值得拥有!
一份肯定凡尔登防守价值的报告。很快被送往加利埃尼那里。加利埃尼马上决定增兵防守凡尔登。
在1909年2月21日清晨,天空刚飘过雪。空气奇寒。德军发动了攻击。
沿着六英里前线,隐蔽的德国炮群以一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进堡垒综合体。有两百多万发炮弹密密麻麻地落在以凡尔登、布拉邦特和奥尔内的村庄为界的十四英里左右的三角形地区中,把法军的前沿堑壕都炸光了。经过十二小时轰击后,德国搜索部队在黑暗里匍匐前进,以试探法国的抵抗力。
到2月23日夜间,德军没有什么新成就。尽管数量上的优势在火炮方面是七比一,部队方面是三比一,他们只前进了两英里,俘获了不过三千名俘虏。第二天,他们攻破了法国的主要防线,俘获了一万名俘虏,六十五门大炮和大量机枪。与此同时,大量的德国火炮轮轮相接,在他们的步兵部队之前,射出连续不断的滚滚炮弹,夷平了堑壕,炸毁了碉堡,并把森林炸成碎片。
由于进攻的猛烈和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法军士兵冻麻木了。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征集的轻步兵,习惯于阿尔及利亚炎热气候,在零下十五度时,变得脆弱不堪。
2月24日清晨,一营法国轻步兵冻僵到不省人事,当时指挥法军的少校也倒下了。于是由一个上尉担任指挥,但他的官太小,其他人不理睬他,背转身来就逃。由于一小队机枪在他们背后开火,士气才告“恢复”。
法国陆军部长加利埃尼命令军队严防死守,任命亨利。贝当将军指挥凡尔登的保卫,来制止法军的溃逃。贝当于2月25日刚就新职,那天杜奥蒙就被德军攻占。
在杜奥蒙炮台。原本是掘壕固守的一个法军轻步兵师,在连续的炮击下,经受过十二万发德国炮弹后。这个法国步兵师开始溃散。在风雪交加和硝烟弥漫中,一支九人的德军巡逻队。跋涉到已被法国人放弃和放下来的吊桥处。其他士兵也跟进,直到有三百个感到惊愕的德军在这座炮台的坑道里徘徊。未发一弹,就攻占了这座强大的杜奥蒙堡垒。
这座炮台的失陷,使法军士气受到沉重的打击。贝当对法军高级将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杜奥蒙是整个凡尔登防御系统的希望之所寄,一定要重新夺回来!”结果双方在凡尔登外围的几道防线处的战斗很快就变成了拉锯战。
打仗没有补给,是万万不行的。除一条二十英尺宽,从凡尔登到西南约三十五英里的巴勒杜克城的次要公路外,德国大炮把所有的路都切断了。沿这条公路有一条单向窄轨铁路。为和平时期的守军运输补给,但现在是远远不够的了。公路旁开辟了采石场,几千名法国军士兵和成群平民一起工作,用铁镐和铁锹拓宽和铺砌路面。
与此同时,贝当把前线分成若干防区,以分配重炮、枪弹和其他补给。法军通过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源源不断地向凡尔登调运部队和物资,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每二十四小时有六千辆卡车可以通过这条公路——平均每十四秒钟有一辆卡车。
由于贝当坚持战场上的部队必须定期轮换,致使70%的法军都参与了这场战役。而德军只有20%参与了,结果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之后,残酷的战斗对法军造成了严重心理上的影响。几乎导致法军叛变,由于答应士兵今后再也不参加向德军进攻的严酷的战斗,才使叛变没有真正发生。以后法军士兵拒绝进行进攻性的战斗,只是守在战壕中进行保卫战。
经过几天的暂时平静后,德国第五集团军在另一个地方,即在默兹河的左岸,重新进攻。贝当欢迎这一战术上的失策,因为那条防线是由他最新开到和补给最好的部队防守的。现在陷入默兹河对岸翼侧大炮阵地的凶猛交叉炮火射击下的德军,不得不沿着河的东岸延长他们的战线了。
在控制西岸。被称为“死人”的陡岸周围血战中,双方都遭受可怕的损失。密集的高爆炮弹。使大地震撼,把人体、装备和瓦砾象谷壳那样飞掷到天空。爆炸的热浪把积雪都熔化了,在弹穴里灌满了水,许多伤兵就淹死在里面。眼睛失明和血肉横糊的人摸索着到洞穴里图个安全,就倒在他们的同伴身上,把他们淋得浑身是血。
在相互残杀中,双方军队发射了数万颗炮弹,成百万子弹。在连续不断的炮击、喷火器、和白刃战的步兵冲锋不能撼动防守者时,德国工兵在法国阵地下面挖洞,爆炸了威力很大的爆破地雷,炸成了许多有十层楼深的坑。
德军1909年初提前在凡尔登发动了总攻,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实施炮击,德军的飞艇航空兵还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法军。短短一个多月的战斗,法国打死、负伤、被俘和失踪的伤亡人数,以十万计数。德国也类似。如果要流尽法国人的血,这也会使德国人把血流尽。
凡尔登大战是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法军大批援军及时投入战斗,加强了纵深防御,对战役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军的弹药消耗也很大,且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攻击力锐减,从而丧失了突破法军防线的时机,双方又陷入了消耗战。
但这对德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德国公海舰队坚守不出,英国皇家海军便对德国施行了海上禁运,使得大部分港口不能进口货物。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违背了国际法,宣布整个北海都为战区,不仅德国船只不许运送任何食品和药物到同盟国的港口,连中立国的船只和中立港口也处于禁运状态。特别是英国海军宣布封锁地中海,这让中国和美国感到很愤怒!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历史比大西洋还要古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被北面的欧洲大陆,南面的非洲大陆和东面的亚洲大陆包围,东西共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千米,包括马尔马拉海。不包括黑海,就有约2512000平方公里,十分广阔。
作为历史上最悠久的海洋之一,地中海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洋。因为地中海作为陆间海,比较平静,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个大陆的交通要道。这样的条件,使地中海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还曾对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更提起过重要作用。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世界大战进入持久战后,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地中海,就等于断了中立国的财路。其中有中国的,也有美国的。因为英军封锁了地中海和北海后,德国便几乎没有商船在公海上了,便开始用潜艇反击英国和法国的海上封锁,宣布英国和爱尔兰的海域都是战区。包括商船也不许靠近。
当然,协约国当时也要补充物资,与他们有关的商船。就基本上只有两个航线,一个就是走大西洋,从美国或是加拿大等地区运送物资往英国本土或是法国北部的港口。而当时,无论是在工业、人口还是在其他方面,美国都要远胜于加拿大,所以通常这类资源都是从美国运送到欧洲的,与之相比,从加拿大送过来的物资则要少的可怜。另一个航线,就是从中国采购物资。德国就用潜艇袭击商船,来反制英国人海上的封锁。
第187章 访问美利坚
一开始,德国人很刻板。德军的潜艇攻击商船时遵守“俘虏规则”,按照这个规则。海军舰船要在攻击前表明身份,潜艇得浮出水面,等待乘客和船员转移到救生艇中后,才能发射鱼雷攻击。但英国人不按公理出牌,把一些军舰伪装成商船,或在商船上安装大炮,这对当时体积小、航速慢、上浮慢的潜艇来说,异常危险。德国潜艇按传统规则浮出水面,几乎等于自杀,于是在损失了五六艘潜艇后,也就不遵守这传统规则了。
这样一来,商船就很难前往欧洲了,等于断了中立国的财路。这时,中美两个中立国都是欧洲国家的大客户,中国约占欧洲市场份额的50%,美国占30%,于是曾纪泽决定去美国访问,商谈两国“不惜使用武力维护中立和自由贸易”。
历史上的一战,因为欧战的关系,欧洲列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国家,对战争所需的物资有着极大的需求。问题是战争本身消耗的物资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国家,比如俄国,连武器装备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些物资。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英法等国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买。从国外买。从中国、美国、日本,还有南美的诸多国家那里买。这种海量的物资需求,给上述国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如美国,在战前还欠着英国四亿英镑,可是历史上的战后英国却倒欠美国八亿英镑,足足十二亿英镑,这几乎已经相当于英国战前七八年的财政收入。在开战之后,英国等国家不得不开征了许多新的税种,还提高了税率,来弥补政府的亏空。而美国也正是凭着这场战争当中赚到的一切。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可以与英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
而1909年这场战争,中国的商品有着低价的强大竞争力,赚了许多英镑和黄金,不但国内的军工业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工业也因为这场战争而“跑步进入工业化”。国内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09年中国的工业实力,在几个主要的指标,比如钢铁产量、煤炭产量都已经和世界第一的英国差不多。比如东北三省,已然成为中国几个最重要的重工业区之一。尤其是在钢铁等方面,东北的钢铁产量,甚至比日本全国还要多出差不多一倍。
美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的好处是第二多的。占了大约30%。还有一个受益国,就是日本。占了大约15%的份额。
尽管在遭遇了军国主义的大祸,日本伤筋动骨,然而日本这个民族确实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还完战争赔款后,日本很恢复得很快,欧战对物资的需求,也使得日本国内的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其在这场战争当中捞到的好处没有中国那么多,但也非常可观。
有了钱,日本的军事力量同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日本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把陆军的损失弥补了过来,陆军兵力扩充到了六十万,海军用了差不多五年。借助着欧战的东风,日本人大肆扩军,海军除了从英国新买的两艘万吨级的战列巡洋舰,也开始了新的造舰计划。日本国内那些精神不怎么正常,习惯叫嚣的右翼分子嚷嚷着要再跟中国一战。但是,中国的实力已经越来越强大。让日本天皇有些绝望。
中国采取的是低赋税的方式,可是财政收入却依旧要比日本高出一大截来。再加上辽阔的领土,取之不尽的人力和物力等,和资源贫瘠的日本相比。中国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中国的陆军兵力扩充到了三百万,海军在规模上也成为了仅次于英国海军,和德国差不多,而且中国的军工也很发达,飞机、坦克、潜艇都是世界一流的。
而且如今大汉帝国的国防军,不仅总兵力几乎是日本的五倍之多,而且素质也不错。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之后,中华帝国的国防军在训练上已经丝毫不逊色于日本人,其无论是训练还是实战经验,都要优于日本部队。如今中华帝国的新军,即便是兵力对比为1:1,依然能够打败日本人。而且由于中国的限制,日本重工业相对较差,无法跟中国相抗衡。
曾纪泽访美,是大汉皇帝第一次出访大国,举世瞩目,各国媒体都争相报道。
美国,华盛顿。
与被硝烟笼罩的欧洲,以及正整兵备战的中国相比,这里无疑要显得宁静许多,而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还是非常安全的。不然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不会主动去招惹美国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尽管这个时代的美国还不如德国和英国强大。
不像欧洲,不但很多城市战火连天,而且各国大量动员征兵。百姓的生活早已受到干扰,过去那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正像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叹息的那样:“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在这个远离战火的国度,美国很多白人们正悠闲漫步在街道上。除了黑人在这个时代还是受到严重歧视以外,美国还是不错的。
当时,美国总统已经是威廉。塔夫脱。曾纪泽要来华盛顿访问,他和国务卿也就是外交大臣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商量着美国该如何表态。
在白宫,塔夫脱总统坐在黑色转椅上,看向了坐在对面的布赖恩:“你觉得我们美国现在应该和中国人结盟吗?”
布赖恩道:“总统先生,现在中国人有了相当不错的实力。或许能成为此次战争拥有决定性的力量。如此一来,中国没有表态,我们中立的状态,最好也保持下去。而且眼下国内民众的孤立主义情绪严重,如果没有非常必要的理由,即便是我们想介入进去,恐怕也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您要知道,说服国会那些议员支持战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威廉。塔夫脱微微点头,说:“现在我们是没必要在介入这场战争,那就和中国人好好谈谈,毕竟我们都需要自由贸易。”
“可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我们最好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加入这场战争,分一杯羹,凭着美国的实力,相信协约国或同盟国都应该不会拒绝,甚至于他们可能还会主动邀请我们。”布赖恩说。
曾纪泽早知道美国会有这样的立场。在1909年的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利益更重要的事情了。借着欧战的机会削弱和消耗欧洲列强,维护中立国的自由贸易来发展自己的工业,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与美国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曾纪泽的想法和布赖恩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美国人当然对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也有兴趣,中国当然也有兴趣。
所以,接下来的三天,曾纪泽和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举行了友好的会谈。塔夫脱邀请曾纪泽到他的私人庄园做客,这是美国总统对尊敬的客人接待的一种表示。
三天后,中美发表了联合声明:“中美两国反对战争的任何一方损害中立国的商船,将不惜用武力来维护自己中立国的合法权利!任何一方扣押或击毁中国的商船,将视同和中美宣战,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纪泽还在美国国会山演讲,很多报纸都以欧洲文明衰落,中国和美国文明崛起为主题,讨论究竟是哪一种文明代表人类未来文明的方向。
在一战之前,欧洲无疑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前沿,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也以文明的代表自居。特别是19世纪时,大部分英国人对未来充满自信。他们对从启蒙思想家开始就提出的进步理念持全然相信的态度,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当然,英国人完全有资格和自信来拥有如此的观念的。“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使得全世界的财富在向英国流淌,英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类似于现在的美国,雄踞于地球之上。
同样的情形几乎发生在整个欧洲,从1500年开始,欧洲因其日益增强的军事地位,以及科学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奇迹,在全球化的开始阶段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那时,整个世界体系就是以欧洲为中心而建立的。这样一种地位使得欧洲人充满着无比优越的骄傲与自信。
但自从一战爆发后,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感叹的那样:“从此,欧洲的灯光已经熄灭,不再会重新点燃。”
刚开始,打响战争的每个国家,德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他们的君主都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战争很快就将结束。主流社会和普通大众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战争之初。各国家的人民都踊跃参战。在征兵所,男人们蜂拥而至,唯恐战争在他们参军前就结束了。欢乐的阅兵游行把他们送到前线。当时有士兵写下这样一首诗给自己的友人:
当你回到家中
请告诉我的父老乡亲
为了他们的明天
我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今天
这样的诗句,多么英勇无畏和豪迈!但当战争继续。特别是凡尔登变成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动则几十万人的伤亡,带给德国、法国、奥匈帝国、沙俄等血腥和惨烈的牺牲,尤其是俄国,1908年伤亡超过一百万人。各种毁灭性的武器,超出人们的想象时。巨量的死亡使得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场战争,英国、俄国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大战对欧洲整个知识阶层的心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一种广泛的失望。欧洲的精英阶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开始反思。欧洲文明是否真的优人一等,当一个千年文明不能抵御这场血腥风暴时,它的文化一定发生了某种问题!其所标榜的科学和民主,到底是不是毫无瑕疵的好东西呢?
面对惨重的死亡,各国报纸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这一惨状。那些好玩的子弹壳和漂亮的军服,曾是年轻人天真而浪漫的幻想,但当他梦想成真,才发现战争并不是所想的那样“好人”和“坏人”的战斗。真实的战争是残酷的,爆炸,尸体。鲜血,砸死的母子,在战火中化成废墟的家园。烧毁的街道,还有在断壁残垣中挖出来的小孩尸体……年轻人稚嫩的心灵被无情的战争现实狠狠地割了一刀。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弹尽粮绝、自相残杀,表现极端状态下人的生存欲望降低到动物本能的残忍,把战争的残酷推向了极致,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
曾纪泽每天都会看世界各大报纸,他看到欧美国家知识分子对自己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不禁对欧美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表示钦佩。曾纪泽来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的大思想家辈出的世界名校,1754年由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所建,比美国建国历史还长,目的在于造就其殖民地的统治者,没想到培养的却是自己的掘墓人——哥伦比亚大学前两届毕业生中的主要人物恰恰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从起草宪法者到后来当上总统、财政部长的,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这群人后来被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之父”。
哥大最早建在纽约华尔街附近,那个地方临近金融区和市政府,到今天仍然是纽约市政府所在。后来学校扩大,它就向上城推移到了现在49街洛克菲勒中心附近;到了1897年哥伦比亚大学最终迁到了百老汇116街的今址。
曾纪泽个人捐款50万美元,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开设孔子系,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在1901年春夏之交,在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事。其中一件的主角是当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被称为“猪仔”、来自中国广东的华工丁龙。这位贫穷的华工终生未婚,省吃俭用,想将一生积蓄捐献给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恳请它开设一个汉学研究系。
有人捐钱,美国大学一般是乐于接受的。但这笔捐款是有条件的,它提出要建立一个汉学系。另外,建汉学系要用多少钱,这个卑微的华工根本没有概念。他自己没有上过学,一生的积蓄是1。2万美元,这在当时也是巨款,但对要在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一个学术系科来说,差得太远。第三个条件就更重要了:还要看人的品行。美国名牌大学也并不是谁捐的钱都收的。
为了用这笔捐款达成自己的心愿。丁龙一辈子省吃俭用,感动了他的主人卡本蒂埃将军。卡本蒂埃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优秀校友和大金主,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女校的校董,他很珍视主仆之间的承诺与情谊。
为了实现自己仆人的这个愿望,卡本蒂埃同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任校长斡旋,自己又陆续捐款将近50万美元,甚至捐献出了自己在纽约的住房;建成哥伦比亚大学丁龙东亚系之日,他本人也被拖累至濒临破产,只得搬回纽约上州乡村的老家度过余生。这场持续多年的捐献史无前例甚至堪称悲壮。但当年哥伦比亚大学校方还是不愿意以丁龙这样一个无名之辈来命名和设立一个系科,卡本蒂埃始终坚持用仆人丁龙来命名这个系科。否则他就撤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妥协了,于是,哥伦比亚大学一直还有丁龙东亚系。
正因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人大有渊源。所以哥伦比亚大学对曾纪泽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的访问非常成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大国风范!
第188章 血色土耳其
曾纪泽访美结束后,乘专门的战列舰返回了国内。这时,容闳给他送来了土耳其战场上令他吃惊的消息:土耳其大屠杀。原本曾纪泽以为,以君主立宪和民主自由为斗争口号的土耳其青年党,会给土耳其人民带来新生。但没想到,这想法实在太幼稚了。土耳其的新生,是血色土耳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体在革命前,跟晚清帝国差不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就是晚清帝国的欧洲版本,一个是“东亚病夫”,一个是“欧洲病夫”。两个大帝国都是封建君主**,曾经有过很长时间的辉煌盛世,但没有工业革命,衰落后在对列强战争中失去了大量国土,丧权辱国,然后,经了几十年的“师夷长技”改革,唯一的不同,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个伊斯兰宗教为主的国家。
正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晚清帝国类似,曾纪泽对这个国家的革命和史进程非常关注。曾纪泽来到这个时空后,产生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