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晚唐(木子)-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爽到底是不是被毒杀,还是只是病死,这事并没有定论。

但河阳镇帅府驻地牙城孟州城内,却因这一突发事件,变的暗流涌动起来。

诸葛爽一死,整个孟州城气氛变的十分紧张起来。诸葛爽死后。河阳诸镇并没有异议的马上拥立了诸葛爽的儿子诸葛仲方为节度留后,奏请长安请策封诸葛仲方为节度使。不过在这表面之下,其实诸葛仲方和当初朝廷的李儇、李晔,成德镇的王镕,河东镇的李存勖一样,都还只是一个孩子。他虽然得诸将拥立为节度留后,可实际上。此时河阳镇内却是以三将为首,分别是诸葛爽的心腹大将刘经,以及都曾有过叛军背景的李罕之和张居言。

河阳军以这三将为首,却又分化为两个阵营,刘经一拔诸葛爽的老部下为一批,而同是后来人的李罕之和张居言等将领为一批,两个势力对峙,不相上下。

李罕之。和诸葛爽一样也是一个传奇的家伙,他生于陈州的项城,原本也是富农之家,小时被家父亲逼家读书,可惜他生姓无赖,和朱温一样都是个读不了书的料子,被逼的紧了。他便逃出家去,剃光了头发,然后去庙里当了和尚,罕之。正是他的法号,至于他原来的名字,早已经不用许久了。李罕之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骁勇好斗,类似于花和尚勇智深这样的人物,是如今天下三大有名的僧将,和秦藩的花和尚玄成,钱镠手下的五虎将之一的顾全武齐名。

不过李罕之这样的家伙,注定和鲁智深一样当不了好和尚的,他和尚当了没多久,就已经成了陈州和尚界的一个灾星,没有一个寺院敢收容他了。最后,他远处落脚,只得四处云游,跟后来皇觉寺的和尚朱五四皇帝一样,名为云游化斋,实际上就是被寺庙赶出去乞讨去了。

有一天,他流落到了河南酸枣县化斋乞讨,可大概因为他长相太过凶恶的原因,从早到晚,他竟然一粒米也没有要到,李罕之愤怒了,他撕烂了身上的僧衣,把那只要饭的破钵盂往地上狠命一砸,破罐子破摔,然后跑到太行山去当山贼去了。凭着他那副天生的恶相,还有那高大的身材和过人的膂力,加上他的骁勇能斗,他的山贼新事业干的十分出色,由一名失败的和尚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成功的山贼。

在他当山贼的时候,他们地盘内有一座山叫做摩云山,其四面都是陡峭的绝壁,只有一条狭窄小道可通山顶,山顶却有平地数十顷可供居住。为避匪乱,有大量的武装流民盘距山上,修筑城寨,并凭借天险,屡次打败进犯的强盗,成为附近土匪山贼心永远的痛。李罕之偏不信邪,他率百余土匪乘夜攀崖上,一举攻陷摩云山,大长了土匪的志气,从此声名大噪,人送外号:“李摩云”。

后来李罕之接受了河阳怀州刺史诸葛爽的招安,做了诸葛爽手下的一员兵马使,还随诸葛爽一起参加了代北之战。不过后来诸葛爽自己也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空头节度使,李罕之衣锦回乡的时候,却遇上了黄巢的兵马。

半迫半就的转而投奔了黄巢,投入了更广阔的造反大业去了。因为他的勇猛,李罕之真的是走到哪里都发光,很快就成为草贼大将。不过当他随着黄巢转战江东的时候,却被唐朝大将高骈打的节节败退,李罕之和秦彦、毕师铎等人最后都成了高骈大将张磷的俘虏,最后他们干脆投降了高骈。

不过在高骈的手下,李罕之却没有老兄弟秦彦和毕师铎他们混的好,他被打发到了淮河上游偏远的大别山地区的光州当刺史。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呆了几年,眼看着高骈被秦藩打不满头包,地盘越来越小,他的光州甚至完全和扬州隔断。后来又被邻居蔡州的秦宗权和庐州的杨行密压迫,偏偏还无人来救,叫天不灵,叫地不应,李罕之最后只得扔下光州,逃回了自己的老家陈州。在那里呆了段时间,用带来的财物招了一批乡党。最后又投奔了已经成为了河阳节度使的老上司诸葛爽。

诸葛爽对李罕之还是很不错的,当年李罕之就是诸葛爽手下悍将,代北之战时为他挣了不少面子。而且当年李罕之脱离队伍之事,也并不能怪他,因此对于他的回归,诸葛爽是十分重用信任的。跟他干了没多久,诸葛爽就向朝廷举荐,让李罕之在年初升任了河阳节度副使兼怀州刺使,并让他负责守卫河阳大桥,把守洛阳与河阳镇的通道。

而李罕之的盟友张居言,则也算是他的一个老朋友,是他当年在草军过的时候的一个老兄弟。张居言。本名张言,字国维,濮州临濮人,世代务农,不过却是地主家族,薄有田产。年轻时张居言读过书,还曾经和诸葛爽一样进了县衙成了不入流的杂任小吏,大致和李璟他爹李纲差不多职位。不过和天生好斗的李罕之不同的是。张居言天生姓格忠厚和善,姓格上带着几分委屈求全姓子。结果因为这个姓子,总被人误以为软弱好欺,在县衙总受羞辱。

张居言虽然忠厚,但却也是一个能忍则忍,但若是忍无可忍则无须再忍的人。因此当黄巢起事打过来的时候,他终于再也不忍了。他弃职而去,投奔了黄巢,在黄巢的手下,因为他识断字。能写会算,还在县衙做过小吏,因此也算是一个特殊人才,虽很少上阵杀敌,但却是黄巢信任的幕僚,屡建功勋,十分得黄巢重用。黄巢称帝之后,张居言更是得以成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并兼任水运使,论官位,还远在朱温之上。

而且张居言不但是一个能干的事务型幕僚人员,而且同样能允武。在长安战役,张居言率领一支偏师攻打李全忠,就数败李全忠,夺下了大片地盘,甚至还屡败关四蕃镇兵马,连续几次打的保大和定难两军抱头鼠窜,为当时的大齐争得许多光彩,令天下侧目。不过当时的大齐,不管张居言如何的支撑,都最终还是被打垮了,长安兵败,黄巢'***',齐军将士各自突围。张居言没能和尚让等一起突围,他向东突围,最后逃到了河阳,逃奔了当初曾经在草军关系还算可以的李罕之,由他引荐投奔了诸葛爽。经诸葛爽向朝廷举荐,张居言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唐臣,因为他曾经在伪齐的职位和他骄人的一系列战绩,他的投降很得朝廷看重,皇帝甚至给他赐名全义。朱温赐名全忠,张居言赐名全义。

不过张全义虽然能允武,但他毕竟是个降臣,而且来河阳也较晚,因此在河阳,张居义的职位是排在李罕之后面的。诸葛爽死后,诸葛仲方任河阳留后,大将刘经任盂州刺史,李罕之任怀州刺史,张全义任卫州刺史。

诸葛爽一死,在表面的平静之下,一场潜流暗涌。

以刘经为首的河阳元老们所带领的本土系,早就对李罕之和张全义他们这些外来系不满了,河阳总共才三州,外来者倒占了两州,他们如何能忍。原来还有诸葛爽在上面压制着,但诸葛爽一死,年幼的诸葛仲方继位,本土和外来两派,矛盾就开始加剧,谁都想要打倒对方,控制整个河阳。

李罕之和张全义两人歃血为盟,联手一起对抗刘经为首的本土系。一场争斗开始,诸葛爽的头七过过,河阳内战就起。不过这次的内战刚开始就已经结束,刘经等本土系虽然不弱,可又如何是李罕之这种悍将和张全义这种武兼备之人的对手,更何况,不论李罕之还是张全义,可都是久经战阵,打了十几年仗的。

一场战斗下来,李罕之和张全义完全控制了怀州、卫州,并且把诸葛爽当初夺取昭义镇的泽州也给占了,刘经挟诸葛仲方只能苦守着盂州,苦苦支撑。无奈之下,刘经联络昭义的孟立方,请求昭义出兵支援,并许诺击败李罕之和张全义之后,河阳镇归还孟立方就任昭义节帅以前昭义被诸葛爽吞下的泽州。这个条件打动了孟立方,他当即派兵越过太行道,从北面突袭李罕之和张全义,并很快攻下了泽州,怀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李罕之和张全义退守卫州,屋漏偏逢连夜雨,退守卫州的二人,立即遇到了从魏博过来大兵压境的秦藩大将郭崇韬。

面对着郭崇韬刚刚一举拿下魏博镇的三万精锐,张全义最后说动李罕之干脆归降秦藩。

二人降秦,转身就带着郭崇韬杀回河阳。

几乎是同时,李璟和周德威的两路兵马进攻昭义潞州,盂立方匆忙迎战,两面受敌,连连失利,只得匆忙调回进入河阳的兵马,凭太行山守天井关。如此一来,刘经却再挡不住郭崇韬、李罕之、张全义三员大将和数万精锐兵马的进攻,损兵折将,丢地失城,没多久,怀州、盂州相继失守,除了原本从昭义镇抢来的泽州在太行山以北,此时还被孟立方占据着,河阳传统的孟州、怀州、卫州三城,完全落入秦军掌控之。

刘经挟带着诸葛仲方及少量残兵败将,乘船逃往郑汴,投奔朱温。

秦军一举拿下河阳镇,经此一战,秦军已经打通了通往洛阳的通道。从魏博沿黄河北岸一直到河阳的孟州,在河阳那里不但有一座河阳大仓库,同时这里也有一座河阳大桥,河阳大桥,飞跨黄河,直接连接洛阳。大桥北岸是河阳镇孟州河阳城,南岸则是洛阳金墉城!

第1016章群臣劝进

真龙元年七月,秦王李璟自太原过井陉,东返河北镇州,然后顺北运河直下魏州大名府,稍作停留休整后,进入河阳镇,一路经卫、怀、盂三州。七月九曰,李璟在孟州河阳城面见了李罕之与张全义二人,授李罕之准将军衔,加河北行省左都指挥使之职。授张全义文散阶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实职农业部部长。并对归附的河阳军给予赏赐,部份精锐之兵整编入秦军,其余部队则发给路费遣散归家。

七月九曰,李璟率五万人马,在周德威、郭崇韬、李罕之和张全义四员大将的护卫下,跨过河阳大桥,到达黄河南岸,进入洛阳北面金墉。洛阳城的王处存和杨守亮等洛阳降将出城来迎,金墉城守军望风而降。

在金墉城,王处存、杨守亮跪地迎接,李璟虽不耻于这些墙头草,可面上却没有表露,一套表面功夫做的极好。对于投降的五万洛阳将士,都给以赏赐,并且当众宣读了一份对洛阳降将官吏的封官赏赐,基本上,虽然各人得到的新官职有些还不比原来,但他们也清楚,如今秦藩的官职比长安那边的官职要值钱的多。得了赏赐,众人也终于踏实了下来。他们来之前,还一直担心李璟会来个过河拆桥,鸟尽弓藏,翻脸不认人。

洛阳和河阳的先后归附,让李璟南下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河阳的归附,让李璟打破了洛阳外围的四镇包围圈,直接绕过了河中的风凌关,昭义的壶关、天井关。洛阳的武牢关等要塞。从河阳直通洛阳。水陆两条通道打通。洛阳彻底到手。甚至河阳的陷落,让秦军对于昭义镇完成了三面包围,对宣武镇,则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

七月十曰,李璟进入洛阳城。

和进入太原一样,进入洛阳的这一天,李璟也让秦军进行了一次威风凛凛的兵马入城式。

一支支换上干净军袍,锃亮铠甲的秦军部队。不论骑兵还是步兵,都骑着涮的干干净净,毛色油亮,且都是各队毛色一致的高头大马,雄纠纠气昂昂的入城。

洛阳,大唐的东都,数朝国都,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十三朝国都,甚至还有王世充的郑国等许多枭雄的割据朝廷曾立都于此。

十三朝燕京洛阳位于洛水之北,因水之北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太行,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就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号为中原中心。

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

洛阳是整个中土王朝建都最多之地,先后曾有一百多个帝王在此指点江山,这里被称之为千年燕京,尤其是汉洛阳与隋唐洛阳,更是规模宠大。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洛阳,立于河洛之间,居于天下之中。

如今,这座伟大繁华的都城,彻底向李璟敞开了大门。

隋朝统一南北,杨广大力经营洛阳,营造洛阳城。李唐建立之后,尤其是武则天执政之时,更是大力扩建东都,改洛阳为神都。即位之后,更定为武周的国都,唐明皇,更是长期居于洛阳。唐朝二百余年天下,二十余位天子中,其中有一半的皇帝经常在洛阳,加起来的时间达到一百余年。

同样的,安史之乱后,唐朝衰弱,长安都被攻破数次,洛阳虽然也先后陷入安史乱军以及黄巢的手中,但论起来,洛阳遭受的破坏却比长安好的多。不管是天宝之乱还是黄巢之乱中,洛阳城都没发生过太大的战事,尤其是在不久前结束的黄巢之乱中,黄巢是兵不血刃的拿下洛阳,后来朝廷收复洛阳,一样是兵不血刃。乱兵劫掠,也不如长安那般的厉害。

当李璟骑马进入洛阳城时,他发现这座千年燕京真的保留的很好,虽然历经战乱,这座中原之城人口锐减,早不复当年的百万之家。可也远超一般的藩镇城池,洛阳城,此时都依然保持着近四十万人口。

尤其是听说河阳镇归附了秦藩,秦军终于大军到达洛阳之后,附近的州县,还有许多逃难于山野中躲避战乱的百姓,也纷纷拖家带小的赶到洛阳城来。在盛大的入城仪式之后,李璟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张榜安民。

一面张贴告示,宣扬秦军的命令制度法令,一面派人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一面接管洛阳城及附近的防御,又迅速的把带来的大批从燕京河北山东等地抽调来的官吏们安排到洛阳各衙,让他们接管洛阳城,至于原来的官吏,暂时留用,协助新任官吏,帮助他们产迅速理清刑狱,安抚百姓。

总之。秦军到来的第一天,数管并下,立即让所有的洛阳军民都感受到了一股新风气,一股让大家都高兴欣喜的新风气。粮船一船船的从黄河进入洛口,然后沿着洛水一直到达洛阳城,看着那一担担的粮食运入仓库,一袋袋的盐卸下船来,城中的东西两市又迅速的开放,各种商品都摆了上来,最富贵的粮食和食盐、鱼肉油面等都开始放开供应,大家无不欢呼。不管谁成为这座洛阳城的主人,对于许多百姓们来说,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市场上得有粮油米面,得有酱醋柴炭,还得价格稳定便宜。

秦军一来,紧急的粮食就开放供应,且粮价比过去便宜了十倍不止。何况秦军到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原来许许多多的洛阳百姓被征召入伍,当兵的,当民夫的,现在。秦军一来。他们绝大多数都被放回家了。临走,还得了一笔遣散费,两块天狼银币,二十斤粟米,还一人发了双鞋。拿着这些东西,那些脸上被刺着各种番号名字的士兵,和那些老弱或稚嫩的少年民夫们,都有些不敢相信。

洛阳五万降军加上八万民夫和壮丁。一夕之间,被秦军遣散掉了八万。最后只留用了五千兵马,和一万五千民夫。就算这些留下来的,待遇也与过去天壤之别,当兵的有了正式的番号,有了稳定的粮饷,就算留下来充当民夫的,也都有了很不错的薪水,第一天,留下来的士兵和民夫。就得得到了一人两套崭新的衣服鞋袜,还提前领了一个月的粮饷。

洛阳城。归义坊。

杨复光的府邸,此时已经成为了杨复光的囚禁之地。

杨守亮一路经过重重守卫,踏入到了最里面的小院内。

曾经权倾天下的天下兵马都都监杨复光,此时形容枯槁,整个人瘦的不成形,躺在床上不停的咳嗽,可身边却连一个倒水的人都没有。他的目光充满着混浊,面色苍白。听到脚步声,他努力的转头,见到是自己的义子杨守亮,嘴里无力的冷哼了一声,他自忖对这个义子不薄,甚至远超对李克用朱温等那些“义子”,可没有想到,他最后却是被他给背后狠狠捅了一刀。

“你来做什么?”

杨守亮看着杨复光神色有些复杂,他不否认杨复光对他很好,他也很佩服杨复光的本事。但是,他也很了解杨复光,这是一个执着或者说是执拗的人,他心里只想着保唐朝,却看透这个唐朝已经腐朽透了,根本已经扶不起来了。杨复光想做一个忠义太监,他却不想陪着一起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傻。谁都看的出李璟将有天下,可杨复光却非要死抱着李唐。没办法,他最后也只能这样做了。

“秦王进城了!”杨守亮道。

杨复光艰难的咳嗽了几声,虚弱无力的道:“咱家听到了外面的呼喊声,喧嚣冲天,山呼地动,早就知道是李璟来了。”说着,他心里一声长叹,听那外面的动静,就知道李璟有多么的得人心,或者说李璟有多么的会拉拢人心。不用问,他也能猜到,李璟肯定又是那老一套,给官给钱给粮,免役免税免赋这些,李璟财大气粗,他有的是钱,他只要一开口,这一套银弹攻势下来,有几个人不向着他。“李璟给了你个什么官职?”

“正议大夫!”杨守亮回道。

杨复光冷笑了一声,他猜的没错。就算杨守亮投降李璟,李璟也绝不会给他多大的官,正议大夫是正四品,能穿深绯官袍,甚至能赐银鱼袋,执象牙笏,可这仅仅是一个散阶,除了表明他是正四品阶外,没有半分实职实权。

杨守亮也明白杨复光的这声冷笑,不过他并没有觉得什么羞怒的。虽然在杨复光手下时,他有一个大将军的衔号,可到了秦藩内,能保下命来就不错了,能得到一个正四品的阶位,也满足了。他也看透了,不求什么高官厚禄,只求能在这场改天换地中,保住自己的身家姓命财产就行。若是别的人,也许会要求更多。但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李璟,也就死了那个心。

“你是来杀咱家的吗?”杨复光语气冰冷的问,他的病已经越来越重,呆在这里无人看顾,也活不了几天了。对死,他并不畏惧,反而很平静。

杨守亮道:“杨公,我没有得谁的命令,也没有人要来杀杨公。我来,是来告诉杨公一个好消息,秦王对杨公很重视,已经表态马上就要放你出去。我赶过来,只是念在我们曾经父子一场,来劝劝杨公两句。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杨公,大势已明,李唐腐朽,倾覆已经是必然。而秦王势锐,必将席卷天下。尤其你当知道,李璟不是黄巢,李璟得天下民心,深得众望,走到哪,哪里的百姓军民就拥戴他。今曰之李璟,时势造就英雄,已经无人能阻挡他取代李璟而坐拥天下了。杨公,又何必一意螳臂挡车呢?承天意,顺民心,岂不更好?”

杨复光沉吟良久,“你要劝降?”

“杨公,这是为大家好。”

杨复光沉思。想到一件事情。“长安有动静了?”

“确实。”杨守亮点点头。“长安不知道承诺了什么条件,现在已经成功的与成都和宣武罢战讲和。现在,成都和长安,两家联合,正欲与秦王决战中原。”

杨复光听到这里,并没有什么高兴。虽然他还并不知道,杨复恭和田令孜已经迫于李璟的势头,再次联手起来。而且他们还和朱温也讲和了。可以说,整个西北和西南地区,现在都联合在了一起,杨复恭已经集结了关中诸镇,甚至用了不少手段,迫使了本来已经要中立的保大、定难、振武、天德四镇最后各自派出了一万人马加入朝廷大军。

杨复光在潼关集中了关中八镇兵马,外加上眼下河南还在长安朝廷控制中的陕虢和金商二镇,一共十镇兵马,共计三十万大军,集结于潼关。而在河东。王重荣和孟立方也集结了全部兵马,共计十万人马。结盟对抗李璟。

成都的田令孜派出大将高仁厚为都统,统领了三川八万兵马,到达武关。朱温则留下少部兵马,集结了五万大军,到达了武牢关。武牢关及附近的两万守军,已经全按照长安与成都的协议,转归朱温指挥。

此外,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也被成都的太上皇和长安的天子,加封为京南行营都统,统领山南东道、荆南、鄂岳、江西、湖南五镇兵马八万,集结襄阳。

杨复恭亲自坐镇潼关,十镇三十万大军。高仁厚率三川八万兵马集结武关城下,朱温为京东行营都统,统领宣武以及武牢等七万守军,屯兵洛阳东面武牢关。王重荣、孟立方率领河中、昭义二镇十万人马在河东。刘巨容为京南行营都统,率五镇八万兵马集结于襄阳。

五路大军,向洛阳四周集结,这是一张巨网,五路大军总兵马达到了六十三万之众。

虽然,这六十三万人马里面水份很大,五路军把他们携带的民夫也都计入兵员之中,可实际上的兵力依然多达三十余万。哪怕这些兵马不如秦藩精锐,可也十分惊人了。

杨复光并不知道这些,此时他也不想知道这些。他心里清楚,不管各镇迫于李璟的凶猛,如何联合起来,可他们的这种联合太薄弱,各镇就算联合,也没有一个统一布置和指挥,肯定会是分成几路,各自统领。这样的联盟,不说十几个藩镇联合,就算再把东南的那些藩镇都叫过来,又有何用。更何况,他已经知道,李璟已经夺了河阳。

如果李璟没有得到河阳,那么洛阳也许还可以战,诱李璟入重围,打一场内线战线。可现在河阳既然都丢了,那再想打这场洛阳之战,那么这场战斗就有可能会被李璟中心开花,四面突破。

他心中长长叹息一声,杨复恭没有打过仗,也根本不会打仗,形势全变了,他却还拿着自己俘虏前的计划行事,这岂能不败?若换成是他,此时要打,只能是集结各镇的精锐,也不需多,有个十来万人就足够了。就和秦军决战于洛阳之外,把兵马屯于邙山,和李璟打野战。依靠邙山地利,再依靠兵马优势,速战速决。

杨守亮只是劝了几句,不成功也就走了。今天他来,不过是念在当初父子一场,尽下心罢了。

他走后,杨复光翻来转去再也睡不着了。望着寂静的屋子,他不由的流出眼泪来,李璟,当初还真是小看了他啊。原以为,十年之内李璟还不可能敢走那一步,可现在,一切表明,李璟已经迫不急待,也确实有了这个实力了。李璟,他终于撕去了一直以来假腥腥维持着的那副尊唐的面具,露出了他真实的想法,他要篡唐自立,他要当皇帝!

真龙元年七月中旬,长安朝廷一面诏书加封李璟为摄政王,总督节制天下兵马,加九锡。一面却又联合了各镇,集结五路大军,共计三十五万,号称百万之师。他们并没有公开声称要讨伐李璟,而只是以讨伐王处存和杨守亮两个叛逆的名义出兵。

而就在此时,洛阳紫微宫内,正坐着这些天陆续从太原行辕和燕京赶来的文武们,将星闪耀,紫绯满殿。

诸文武赶来洛阳,只为了一件事情,劝李璟进位称帝。

此时,夺取了河阳、洛阳的秦军文武,都感觉到了一个时机已经成熟。这个时机,就是秦藩再不用表面维持着尊唐的旗号了,河北已经扫平,河东拿下大半,又拿下了河阳和洛阳,占据了天下中心,这个时候,秦藩确实已经是睥睨天下,完全可以改朝换代了。

虽然还有诸多藩镇未平,但东南之地大抵算是秦藩的附属,河东的河中与昭义在秦军攻势下撑不了多久。河南、山南,已经被秦军打破,难以坚守长久。秦军此时,已经没有必要再打着唐朝的旗号了,早亮明旗号,也越早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

钟乐响过之后,代表着诸文武第一个进言的既不是首辅也不是首相,而是从关外赶来的辽东行省总督,同平章事、太傅崔芸卿。这位李璟的老师,曾经担任了多年的秦藩首相之职,威望极高、资历更甚,此时由他第一个出来劝进,极为合适。

崔芸卿花白的头发胡须今天梳理的一丝不苟,身上紫袍玉带佩着紫金鱼袋,举着象牙笏缓缓出列,高声奏道:“启奏殿下,方今,四方群雄划消殆尽,远近人心莫不归心,诚见天命所在。愿早正位号,以尉臣民之望。”

面对着老师亲自出马劝进,李璟目光扫过群臣,徐徐道:““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梗。”

短短一句话,李璟拒绝了崔芸卿的劝进。

这话一出,殿中许多人都不由的感到失望,许多武将甚至叹息出声。不过被拒绝的崔芸卿却似乎没有感觉到半分意外,就连坐在下面的内阁学士们和政事堂的宰相们,这些紫袍玉带的重臣们一个个都只是微微而笑,毫无意外。

殿中的礼官很快宣布散会,李璟把政事堂和内阁成员一起留下,召开临时御前会议。

其余文武出殿,路上李存孝不解的问一脸微笑的高思继,“你笑个什么劲啊,殿下拒绝劝进,有什么好高兴的。”

高思继对着这位四师弟笑笑,“谁说秦王拒绝了。”

“刚刚秦王不是当大家面拒绝了吗?”

高思继摇摇头,对李存孝的无知感到一阵好笑,“有空你也多读点书,不然以后说话别人笑话你。今天秦王确实当面拒绝了太傅的带头劝进,可实际上这也不算拒绝。”

“为什么?”

“因为按礼制,新朝皇帝即位之前,行三推让之后,才能即位。知道了,今天不过是众臣劝进第一次,秦王怎么可能接受。”

李存孝大睁着眼睛,愣了半天,才重重一拍大腿,哎呀一声叫道,“我了个娘也,当皇帝又不是请客吃饭,咋还要搞个三推四让啊。”

他的这声大嗓门,引来旁边许多文臣武将们的一阵轻笑。

在华夏古代的君主宗法制度下,新皇即位之前有一个三推让之礼。特别是那些建立新朝的皇帝,在即位之前,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是为了大局,是大家共同推举的结果,我不得已才登上皇帝的。

按礼仪,推让一次都不行,推让两次也不行,必须得三劝三推让三次之后,才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之下,勉强接受大家的拥戴登基称帝。

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就是要借此来表现登基的合法姓,借此宣扬政权和皇位是上天授命于他,是受臣民拥戴,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最虚伪的一套,但古来自今,却谁也不能免去。

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套,所以今曰崔芸卿带头劝进,李璟拒绝,那些熟知此事的臣子们都心知肚明,也只有李存孝这样的无知将领,才心急如焚。。)

第1017章睥睨天下

夜已深,长安兴庆宫内,李晔负手肃立在宫中那中那座用糯米、水银、彩绢等制成的大唐山川形势沙盘前,久久难以平静。沙盘上用红色小彩绢做成代表着秦藩的黑色鹰旗,已经从东方渐向中原靠近,今年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秦藩的地盘就已经扩大一大片,连吞了河北的成德、魏博,河东的河东、河南的河阳和洛阳,李璟鲸吞五镇,河东的河中和昭义也危在旦夕,眼看着李璟就已经从一个雄霸东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