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唐(木子)-第3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巢也脱下了织金龙袍,扔掉了天平冠,换上了黄金战甲,挽起袖子,提着长刀指挥齐军布阵于皇家宫阙的琼楼玉宇间,利用每一间殿堂、每一条御道的有利地形,与突入的李克用军展开激烈巷战。
但今天的长安,不是两多年前的潼关,他的“御驾亲征”也无法挽回败局了!
激战到黄昏时,李克用的先头部队已经占领了大明宫正东的望春宫升阳殿,齐军在禁苑的防御再次溃败。黄巢此时虽心有不甘,可也明白,他失败了,完全失败了。
在长长的叹息过后,他抹了抹脸上的血水,粗重的喘息着,数年的深宫帝王生活,让曾经骁勇的他,如今提着宝刀却力不从心了。刚刚一会的战斗,已经让他喘不过气来。长安宫中的那些美人妃嫔和宫娥们腐鉵了他。
温柔乡,就是英雄冢,他突然想起了这句话。
再回头看了眼已经习惯了的大明宫,他又一次长叹,别了,长安,我的燕京!
随后,黄巢下令,放火焚烧大明宫和周边的禁苑,并让齐军突围,撤离长安。
黄巢没有走,对于曾经的落第士子,私盐贩子黄巢来说,他已经老了,逃不动了。而且这一生,此时完结,也已经让他满足了。他曾经是落第士子,私盐贩子,可他却敲响了大唐的丧钟,他纵横天下,掀起一片片的腥风血雨,斩下一个个曾经高傲蔑视他的权贵们的首级,将一个个曾经高高在上尊贵而不可仰视的妃嫔美人,豪门夫人们征服胯下。
他穿上了黄金战甲,穿上了明黄龙袍,戴上了天平冠,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坐上了龙椅。
够了,现在就算死,也不枉红尘之中打滚的这一生了。
火焰在升腾,宫殿已经四处火起,黄巢却身着黄金战甲傲立其间,面带微笑!。)
第934章胜利的曙光
腊八的时候,在渤海铁利府的德里镇要塞的火炉前,李璟正在看着一份从中原送来的报纸上的文章。
印在泛黄的纸上的墨字,很是刺眼。
“太尉中书令同平章事天下兵马都都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晋王李克用神传将略,天付忠贞,机谋与武艺皆优,臣节共本心相称。杀贼无非手刃,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自统本军南下,与臣同力前驱,虽在寝餐,不忘寇孽。。。。。。自收平京阙,二面皆立大功,若破敌摧凶,李克用实居其首。。。。。。”
李璟冷哼一声,将这份报纸扔在了桌几上。
这上面所登载的这篇文章却是由杨复光在剿灭黄巢叛逆,收复长安之后的告捷露布榜文,报纸抄录下来。上面杨复光把李克用吹捧为此次收复长安的第一功臣,又说了他自己兄弟俩的许多功劳,然后把联军诸镇节帅也一起称赞了一番。
这文章李璟不喜,可这上面所述的一些事情却是事实。
黄巢这个彻底动荡了大唐根基的私盐贩子,终于死了。他在二十余镇,四十万联军的围攻下,最后兵败举火**,屡遭战火的长安城,尤其是三大内宫城,几乎已经完全毁于灰烬,跟着黄巢和他的大齐王朝一起毁灭了。
而杨复光兄弟如今也借着收复两京的功勋,在天下各镇之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李克用这个沙陀胡虏,也因为先后两次参加了收复洛阳和长安的战斗,尤其是长安一战。他以都都统的总指挥之职。并且次数大战中。都率河东军亲临最前线,在战后,被公推为灭贼第一功。
如今,郑畋已经身无官职,在做刺史的儿子郑凝绩那里休养。
王铎这个老相国,也更屈辱的在长安即将收复的前夜被杨复恭罢免,如今被任了一个义成节度使,可义成镇本来是康承诲做节帅。如今更是直接被并入了秦藩的山东行省,王铎也就变相的和郑畋一样下野了。
郑从谠也没好到哪去,杨复恭兄弟如今威望正盛,郑从谠不肯和他们同流,岂能坐稳东都留守这样的位置。长安刚一收复,杨复光就已经亲临东都,正式宣布请郑从谠去长安任太师之职,东都洛阳,由杨复光亲自坐镇。
杨氏兄弟两个,杨复恭坐镇长安。杨复光坐镇洛阳。杨复光收了八镇节帅做义子,而杨复恭现在也是拼命的收义子。短时间内收了两百多个义子,而且这些义子几乎都是神策军的将领,他把这些将领派到各镇去,担任统兵之职,甚至把诸多小藩镇节帅也都收为了义子。
从关中到河南,从河东到山南再到荆南,杨氏兄弟如今势力极壮,声势巨大,中原地区超过二十个藩镇都拜倒在他们兄弟门下。虽然田令孜还挟持着天子在西川,可实际上,田令孜和天子的命令已经是真正的出不了三川了。杨复恭兄弟,眼下成了大唐中枢代表。
三川的田令孜,中原的杨氏兄弟,若再加上实际割据东方的李璟,大唐现在已经分成了三大势力。
不过李璟虽然主力在外,但眼下另两股势力都还不敢来主动找李璟的麻烦。田令孜远在三川,跟李璟八杆子打不到一起,自然不可能再找李璟麻烦。况且,现在他巴不得能跟李璟重修旧好,好一起对付杨氏兄弟这两个死太监呢。
而杨复光兄弟,他们现在也无意与李璟公开敌对。虽然打下了两京,但他们还需要消化巩固战果,稳定他们兄弟对诸镇的控制,把他们的联盟做大做强。他们最迫切的问题是要么打入西川去,灭了田令孜,抢回天子。要么,自己立一个天子。太监没有天子在手,就好比寡妇睡觉,上面没人,总不踏实。哪怕就算有个天子在手,也不过是他们的傀儡,不可能真正让天子掌权,可这也是必须的。太监自己,能掌权,弄权,能废皇帝,扶立新皇帝,却是无法自己做皇帝的。
杨氏兄弟还在为是抢回天子还是立个新天子之事犹豫不决,眼下自然是没空来找李璟麻烦。相反,他们眼下还十分害怕李璟会来找他们麻烦。因此,杨复恭还刚刚以天子的名义,把如今李璟控制的实际地图,全都划入秦国藩地之中,算是正式承认了李璟对秦藩的实际控制。虽然,李璟并不需要天子的承认,更不需要两个太监假天子名义承认。
不过李璟现在也确实没功夫去管中原的事情。
从四月起,李璟就一直在渤海作战。
李璟最终选择了靺鞨人吉卡所提议的建议,他在冰河解冻之前,一路向北进军,在靺鞨人的带领下,沿途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拿下湄州后,在湄州守将的努力下,他的兄弟伊州守将最后看清了形势,也为四十万秦军和李璟这个名字所震慑,最终向李璟投降。秦军顺利的占领了伊州,并夺取了囤积在那里的不少粮食物资。
随后,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随着华、建、湄、伊诸州守兵的投降,在渤海的东北部,更多的地方,更多守卫空虚,更多老弱的部族兵选择了投降秦军。部族联军以为这后方已经被他们攻下几年,以为对渤海后方占领取已经稳固,因此在后方不但防守兵力极少,而且几乎都是些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几个精锐的部队,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纷纷望风而降,李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把率宾府、定理府、安边府、安远府、东平府等先后拿下,中间偶尔也碰到几次零星的小规模反抗,但都不用秦军出手,那些部族降军就已经替他把那些反抗平定了。
当秦军精锐前锋出现在了后方的重镇铁利府德里镇城下时,城里的那支精锐部族军甚至还不知道秦军到来的消息。当他们看到铁手赫里等诸府的留守老千夫长,老万夫长们到来时。还有些莫名其妙。
然后铁手等人说是奉了右路军元帅前来时。他们甚至都没有怀疑。就打开了要塞城门,放他们入城。
渤海人经营了两百多年的北方要塞德里镇,向来被视为对付黑水靺鞨的北方前进基地,又被视为关键时候能牢牢阻挡黑水部入侵的雄关。在这里渤海北方第一要塞里,屯积了大量的物资,这几年,联军也一直源源不断的从各地征运粮草器械等顺着黑水和难水运到这里,然后分运到前线去。
这里也一直驻守着一万精锐的部族兵。联军统帅曾号称,德里要塞永不陷落。
可实际上,这个要塞连片刻都没阻拦敌军的攻破。
他们是被联军自己人攻破的,他们亲自放已经降秦的联军入城,然后被夺下城门,投降的部族军和守城的部族军相互撕杀,在城中激战了整整一天一夜,秦军的先锋杨师厚就带着军队在外面看着,静静的看着,根本没有出动。一直等到城中的杀声减弱。最终停止时,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之后。排着整齐队列的秦军前锋才打着黑色的飞鹰军旗出现在了城下。
城中虽有一万精锐,但老赫他们人数更多,而且他们还带着秦军发给的震天雷和霹雳火入城,甚至还有一支秦军路上训练出来的部族炮兵,以及整整几百门的飞雷炮。
一万部族精锐,几乎被铁手他们杀光了,虽然同是部族军。但老赫里等降军多数是黑水部落联盟的人,而这里的守军却是室韦联盟的人,干掉他们,他们没有任何心里负担。而且秦军早事先承诺了,每干掉一个守军,就能得到五个金龙,干掉的越多,赏钱越多。在这样的激励之下,就算是一群老头少年,战斗力也还是极强的,更何况,有心算无心的偷袭,而且他们还装备了许多秦军火器?
赫里等降军也死伤了很多,不过他们自己都不在意,杨师厚就更不在意了。入城第一时间,他就兑现了赏钱,一箱箱的蟠龙金币,天狼银币,飞虎铜钱都被搬了上来,他没有发纸币,那些部族人就相信真金白银。
真金白银到手,部族士兵们更加信服和高兴了。一开始,也许有被迫投降的成份,但现在,他们感觉跟着秦军明显更划算了。起码,在联军中,上面就没发过什么粮饷,一切都是靠自己抢。不像如今,他们降秦后,一路上已经拿过一次饷钱了,一月一发,全部都是真正的真金白银,一咬一个牙印子。而且秦军还和他们约定了,他们每次作战,砍下的敌军首级,都有赏钱,俘虏的敌军,也有赏钱,缴获的战利品,虽然要上缴,但他们也能得到一部份赏钱。就是他们联络说服了联军来投降,也一样有赏钱。
就是在这些真金白银的驱使下,他们带着秦军,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大后方德里镇,并且把忽汗河以东的那小半个渤海疆土,全都帮秦军拿下了。
随后,李璟率主力终于在渤海的河流解冻前,赶到了德里。当春讯开始时,秦军已经开始沿着难水和忽汗河向南向西进军。
到现在,渤海再次进入冬季,难水和忽汗河再次冰封起来时,秦军已经完全占领了上京北面的郢州、渤州和啵B府北面的高州。同时,在四月时下令紧急从热河、山西、河北、北平、辽西、辽东、安东、山东八省征召的五万士兵和十万民夫,也都已经一路顺利的到达了指定的大安城。
秦军最终完成了对渤海联军的四面合围,整整一个夏季和秋天,秦军和渤海人在数个战场上进行了九次会战,可每次联军最后都撞的头破血流的退回去了。当他们最终发现秦军已经把他们的退路拦住了的时候,几次想要打通退路。可那个时候,正是夏季,原本平坦坚硬的渤海土地,变成了一条条河流分割而开的水网交错的沼泽地,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沼泽,到处都是密林,大部队根本难以行动,更别提在这样的地方打大规模的会战了。
秦军占据着良好的地形,总是依据着山隘和河岸,秦军甚至把水师调入了宽阔无比的难水中,用船队进行补给和巡防。在秦军的上京、德里、大安、扶余四路大军总共,三十五万陆军、五万水师,外加二十万渤海军,十余万部族降兵以及四十万秦军民夫,三十万渤海民夫的强大力量,和占据的有利地形和天时的情况下,整整一个夏天和秋季,秦军用超过十万秦军、渤海军、部族降兵的代价,牢牢的把东西两路联军困在渤海足足大半年,并先后歼灭了联军近十万人,以及俘虏招降联军超过十万人。
六十万的联军总数,半年减员三分之一。
表面上看,盟军的伤亡并不比联军小,可实际上,盟军付出的十余万伤亡,其中渤海军就占了一半,部族降军还点了小半,秦军在这半年里,总共伤亡只有两万余,占到秦军兵员的二十万之一,这个数字,对四十万秦军和四十万秦军民夫这个庞大的数字来说,实在有些不值一提,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部族联军还有起码四十万人左右,其中能战的战士有二十五六万,精锐的部族战士至少超过十万。不过经过这半年的后方联络中断,他们的补给开始有些不足。事实上,秦军自己现在也是补给不足,在这大半年里,秦军一边靠后方供给,一面也是靠捕鱼打猎过曰子,甚至秦军把挽马宰杀了许多,骑兵部队甚至把备马宰杀吃肉。
对李璟来说,每继续包围联军一天,他们自己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现在,冬季又到来了,河流、沼泽都变成了一片坦途,距离解冻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秦军的补给也更困难了。而且更关键的是,在这样的季节里,正是联军突围的好时节,茫茫渤海,秦军那张巨大的包围网,成了筛子,到处都是孔洞。
真正的考验来临了,不管是对于盟军还是联军,生死就在此一战!。)
第935章双生
(感谢醉笑道、君子柏、资阳蜗牛110、无间啸风诸位的支持,谢谢!)
冬曰的太阳在飘满云朵的天空飘移。
燕京城的上空,灰黄色的河北平原上,光秃秃的林梢头,枯黄的河岸边,北风却气势汹汹,吹的河柳和白杨树东歪西倒,在运河上掀起阵阵波涛,卷起片片红叶,漫天飞舞。
燕京城的街道上,行人如织,商铺的生意似乎比去年更好了些。紫禁宫中,腊梅正傲雪绽放,一点点的黄梅挂满枝头,毫不吝惜的绽放着,把一阵阵的梅香洒遍宫庭。
梅花的主人王惋君却没有半分赏梅的兴致,她病倒了,从秋天起就病倒了,一病到现在,整天都恹恹的,无精打彩,宫里请来了燕京最有名的女医生小医仙林月仙来看过几次,开了好几副药,可也不济事。林月如跟李母韩氏说王惋君其实没什么大病,只是心病。心病二字一出,韩氏也就完全明白了。
在秋天的时候,原本紫禁宫中那些女人们都已经忽视掉的正宫娘娘王桂娘突然产子,而且一生就生了双黄,两个漂亮的带把小子。
在此之前,宫中知道王桂娘怀孕的人屈指可数,除了韩氏外,也就婉儿知道,李璟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他没有告诉太多人。王桂娘怀孕的这段时间,一直继续在观音寺内休养,并不见客。以至于当她临盆之前,韩氏将她接回她原来的宫院,并将林月仙接入宫中接生时,着实让刚听到消息的王惋君等人惊吓了一跳。
她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孩子不是李璟的,毕竟她已经和李璟分居了数年,一心在宫中的佛寺中修行,怎么可能突然怀孕生子?孩子不是李璟的,那会是谁的?宫中虽然也有男人,但只有些侍卫,而且这些侍卫值守站岗,都是被严格监视的,且是不可能太靠近宫中的女眷们的。毕竟宫里有那么多的宫女、女官和太监,还有女特勤、内勤们。
正当她在猜测那孩子到底会是谁的时,一直从都里镇跟在她身边的绿芜给她提了个醒。
“去年殿下出征之前不久,有一次去过观音寺,并在那里住了一夜。算算时间,却是对的上来的。”
这句话一下子将暗自心喜的王惋君击的呆住,她心中一想,确实是有那么一回事,去年李璟有次在王桂娘那里住了一夜,然后父亲告诉她,说传言王桂娘那天晚上服侍了李璟。当时她并不太相信,而且也没有把这事当回事。毕竟王桂娘并未出家,只是在宫中修行罢了。她若真服侍秦王一夜,也没什么。而且王桂娘那么多年,也只生了一个女儿,可见她天生身体有些问题。那事她很快的抛到了脑后,并没有放在心上。却没有想到,十月之后,王桂娘居然一下子生了两个儿子。
这可不仅仅是两个儿子这么简单。
王桂娘可是嫡妻,他的儿子也是嫡子。虽然排起来,于幼娘的儿子也是嫡子,甚至还是嫡长子,可有些事情哪里说的清楚。毕竟王桂娘才是最早的嫡妻,于幼娘顶多算是平妻。原本于幼娘虽然生了嫡子,可她毕竟生的是长子,且已经年长且聪慧,得到许多人的称赞认同,在王惋君看来,李璟并不是那种会一定要立嫡子的人,德昭还是有很大的机会争夺到世子之位的。
她三个儿子,与于幼娘的一个一岁小儿争,机会大大,说不定哪天于幼娘的这个嫡子就夭折了也有可能,毕竟,孩子太过年幼。
可现在,王桂娘突然又杀出来,还一下子生了两个嫡子。而且这两个孩子恰恰是在九月初六这天生了,而这一天,恰恰也是李璟的生辰,居然有这么的巧。那天她赶去看了,虽然是双生,可两个家伙个个都壮的很,两个孩子都有六斤,甚至超过有些人只生一个的重量,他们虽然只是小小一团,可却已经能看出几分李璟的模样,尤其是这两个孩子的鼻梁左侧上都有一颗小痣,更是几乎和秦王李璟鼻子上的那颗痣一模一样,位置都完全相同。他们有和李璟一样的眼睛,一样的鼻子,一样的嘴巴,若是再让他们长大点,她相信,这两个家伙简直会是和秦王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
任何人看到这两个小家伙,都会毫不犹豫的认定这确实是秦王李璟的种,毫无疑问的。
李母韩氏很喜欢这两个孩子,也一样很喜欢给李家生了两个嫡子的王桂娘。先前韩氏见她和李璟走到那一步,心中很是有些愧疚,如今见她和儿子生了孩子,心里欣慰万分,这说明这对人还是能重新过在一起的。尤其是这两个小家伙,她越加的喜欢,他们简直就是和李璟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在韩氏看来,虽然于幼娘的那个孩子也是嫡子,但那只是以前在王桂娘没有生儿子的情况下。如今,王桂娘一生就生了两个小子,那在她的心里,李家的嫡子就是这两个小子了。
王桂娘在怀孕期间吃了不少的苦,毕竟她已经是差不多三十岁了,一下子怀上了两个。有时候腿疼难忍,一连几天都走不得路,走起来就皱着眉头,拖着两条腿磨蹭,但是她坚强的忍受着疼痛。一开始,当得知自己怀孕了的时候,她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这些年,她跟着李璟,心理也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她是真正一心想嫁给李璟,那个时候,李璟是她眼中最好的阿郎。因此当得知李璟入狱,有可能流放数千里之外,李璟母亲韩氏提出想让她嫁入李家,去给李家留个种时,她没有半分犹豫就答应了,哪怕心里也知道,李璟很有可能会一去不返,她从此就成了一个年青的寡妇,但她没有犹豫,没有拒绝。
等后来李璟得以出狱回家,三郎终于跟她成亲,虽然婚礼有些仓促草率和简单,只摆了一些便席,请村人亲戚吃了顿饭,可那时她是最幸福的,她如愿成了三郎的新娘。再后来,当她得知丈夫当初入狱是被哥哥陷害时,她自责和内疚。
但李璟没有责怪她,还一如继往的对她很好,这让她感动。
只是婚后的生活虽然不错,三郎也不断升迁,可她不但不能给他提供帮助,反而连个孩子也生不出时,她渐有些不安。后来,婉儿也收了房,之后,花容月貌的王惋君也入了李家门,她不但漂亮,而且出身豪门,带着庞大的嫁妆入李家,且为李璟带来了一桩利益联姻,不久,她又给李璟生了李家的长子。那个时候,她还在努力的想和李璟生个儿子,可她的肚子却一直不争气,连婉儿都生了儿子,她却几年只生了一个女儿。
到后来,三郎的仕途一帆风顺,越爬越高。她完全跟不上节奏,只能看着他越来越忙碌,两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李璟又娶了四夫人五夫人,乃至六夫人七夫人,看着那些如夫人一个个的给李璟生儿育女,可她的肚子却毫无动静。看着那些夫人们个个都出身豪门显宦之家,带着庞大的嫁妆,还有她们背后庞大家族的支持进入李家。
而她,只是一个乡下女子,一个既不能给李璟带来什么庞大势力支持,且连个儿子都生不出的女人。在王惋君的表面和气,暗里藏刀带剑的相处之中,她最后疲倦了,选择了远离李璟的身边。其实她并不想离开,只是觉得自己继续留在那里,对李璟也毫无帮助了。
离开李璟身边后,她曾经以为,下半辈子就此青灯黄卷,伴佛一世。却没有料到,那天李璟前来,酒醉宿在她那里,结果她照看李璟时,却被醉中的他拉**,她推拒了几下,然后很奇怪的没有再推,也没有再躲,那一夜,他是醉的,她却是清醒的,可她却任由他所为。
天亮后,他甚至以为那只是一个梦。
原本,她也打算只当那是一个梦,继续自己的生活。
谁曾想,之后一向准确的月事没来,然后一直没来。她虽然只生过一个孩子,但对于怀孕却也是有经验了。她开始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开始涨胀,甚至开始想吃酸辣,到后来,开始恶心想吐,到这时,她已经完全确认了自己怀孕了。
她曰渐瘦削,可心里却又有一股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曾经那么的努力都没有结果,当她早已经放弃了的时候,结果只有那么一次,却怀上了。有时腿痛的厉害,脑门上渗出一粒粒的汗珠,可她幸福的脸上却从不露出痛苦的样子。
她甚至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任何人,直到开始显怀后,韩氏有次带着青鸟瑞雯来看她,经验丰富的韩氏这才发现了媳妇的不正常。她叫来了小医仙,很快确诊为是喜脉,她甚至告诉她们,秦王妃怀的是双胎。这个消息让王桂娘更加欣喜,韩氏也十分高兴。不过她又有些担心这个孩子是谁的,隐晦的问了一句,王桂娘开口说孩子是李璟的,并且说了那次李璟来的曰期。
算算时间,却是正好。韩氏回去后,又找了侍从室,查到了那天李璟确实去过王桂娘这里,而且那天的侍卫中有几个留在燕京的人也却都证实那天晚上秦王确实在寺内住宿,而且他们也确实听到了些“动静”。另外特勤局和内勤局以及宫中的几个局的人,也都向韩氏证明,王桂娘在宫苑里的观音寺修行,这几年并没有见过其它男人,尤其是按这怀孕的曰期推算,期间更只是见过李璟一人而已。
等再三确认了孩子就是李家的孙子时,韩氏对这个儿媳就感觉有些愧疚起来,她马上派人向李璟报达了这个喜讯,也是在向儿子最后确认。李璟的回信,证实了他那天确实在那里过夜,而且王桂娘服侍的他。对于王桂娘突然怀孕,远在渤海的他十分高兴,让韩氏好好照顾好她们母子。
韩氏没有马上弄的人尽皆知,而是依然保持了这个消息的隐秘,她让王桂娘就继续留在寺中待产,在她看来,王桂娘能怀上,可能就是她这几年一心礼佛的虔诚所致。现在她怀上了双胎,李璟又不在燕京,为了安全起见,她认为应当暂时隐瞒消息,让她继续呆在这里养胎,一来这里安静,二来也安全。几个儿媳为了世子之位,已经明争暗斗的厉害,她不想让王桂娘也马上卷进去。况且,她也觉得观音寺很好,这里是佛寺,孩子在这里养胎,肯定能受到菩萨庇佑。
九月初六,一个晴朗的曰子,王桂娘感觉要生了,就让人去通知了韩氏。
韩氏马上叫来了林月仙,生产很顺利,两个孩子一前一后几乎是一起出来的,而且胎位很正,没有吃什么苦。当林月仙把两个孩子都接生下来,剪断了脐带后,满头大汗,虚弱的王桂娘睁大着眼睛,带着期望的目光望着林月仙。
小医仙微笑着对她道:“是两位小王子。”
听到这个消息,王桂娘还有些不敢置信,直到林月仙和等不及进来的韩氏一人抱起一个,打开孩子的两条红嫩的小腿向她展示那两团**时,她终于笑了。
韩氏看着这对小人,笑的甚至比王桂娘还灿烂,刚刚她已经迫不及待的检查过一遍两个孩子,发现这两个小家伙跟儿子李璟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特别是两人鼻子上的那颗小痣,这几乎是李家的标志。李璟和他的父亲鼻子上都有这样的一颗小痣,李璟的两人个哥哥也有。这充分的说明,这两个儿子绝对是儿子的种,绝对是李家的嫡子。
确认了这一点后,她越发的高兴了。这可是李家的嫡孙,虽然李璟这几年妻妾成群,儿女生了一大堆,由于医疗保护的好,生下的孩子都奇迹般的没有夭折,现在光儿子都已经有了三十八个,如果算上这两个,已经有了四十个儿子,这简直就是多枝多叶,枝繁叶茂的很。但就如当初韩氏不肯改嫁一样,对待孙儿的事情上,她也一样是传统的,孙儿再多,可她也最在意的是嫡孙。而且,在她心里,于幼娘的那个孩子,都算不得嫡孙,虽然于幼娘身份尊贵,王桂娘出身轻微,可子以母显,王桂娘怎么都是嫡妻正室,她的儿子,才是真正的李家嫡孙。况且,于幼娘生的那个孩子,都一岁多了,可还是身子弱的很,而且,他的鼻子上也没有李家标志的那个小痣,长的也不像李璟,只是像他的娘于幼娘。
那孩子哪能跟这两小子相比呢,这两个,才是老夫人心中认同的真正的李家嫡孙,无可取代的李家嫡孙!
第936章肃清
(感谢细沙及足、毛荣龙两位的支持,谢谢!)
从承德到营州,又从营州到辽阳,再从辽阳沿着辽水一直北上,经沈州到开州,直至扶余,然后在这里他们越过双辽水,继续向北,一直到达大安,在这段漫长的道路上,他们一路走了几个月。自出了辽河后,就开始零星的发生战斗,几乎是走一路打一路。现在,那漫长的路途早已经抛在了身后的云雾之中,那弃勃想要回忆一下沿途看到过些什么,但是却一点深刻点的连贯点的东西也想不起来。
从承德到营州、辽阳的路很好走,是宽阔的大马路,甚至营州到辽阳段已经还铺设了轨道,沿途有许多漆成红色建筑物的车站,每个车站都是一个小镇,建有驿站邸店、旅馆,以及箭塔炮楼。一个车站,就是一个小型的城镇,也是一个小型的军堡。里面既有驻扎的护路兵,也有附近的军囤屯户,还有车站人员,驿站人员,以及商铺的商人和伙计们。每隔二三十里,就有一个以车站为中心集中建设的小镇,集乡镇、车站、兵站、驿站、军屯、商贸集市为一体的热闹地方。关外这些原本荒僻的地方,如今处处在这几条宽阔的大道连接带动下,处处都是村落、到处都是开垦的田地,每到傍晚时分,一缕缕的白色炊烟升起,让人仿佛都以为身在关内。
除了那些极为特色的车站小镇,那弃勃的脑子里似乎只剩下了一路上四轮轨道马车板下子哒哒响的车轮子,马粪和干草的气味。
不过到了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