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唐(木子)-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这个时候,朝廷承担不起李璟叛乱的后果,想来想去,也唯有给李璟升官,给他行台尚书令和齐王的官职。虽然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李璟以后更加难以控制,尾大不掉。
但就会是饮鸩止渴,也绝对要比马上渴死的好。先稳住李璟,解决掉河北叛乱,然后再来徐徐图李璟。
田令孜听到豆卢瑑的提议,眼睛一翻,差点准备跳出来怒骂他一顿。可转念一想,眼下他还是低调一些,因为除此外,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计策。真的李璟反了,大唐要是没了,他这个太监难道还能再投靠李璟不成。
不少官员也和田令孜一样,感觉这个封赏太高了,哪怕是为了安抚李璟,可这也给的太高了。
卢携出言反对,豆卢瑑据理力争,先前已经给李璟加到了节度都使了,除了给行台,齐王,难道其它的官职李璟还会在意?与眼前的局势比起来,虽然行台和齐王的官职爵位很高,可他们不也是没有办法么。再说了,眼下李璟控制的二十一州地盘,朝廷给不给行台,实际上李璟还不是如行台一样的完全控制着?
豆卢瑑指出,眼下河北形势已经十分的危险了,若是李璟真的被反贼说动,那对朝廷的危害太大了。朝廷应当趁着李璟还在观望之际,拿出能让李璟安心的条件来。
李儇听着满殿大臣的议论,心中气血翻腾,恨不得甩袖而走。可他也明白,虽然这些话让他听的愤怒,可他也没有其它的更好办法。豆卢说的没错,朝廷现在承担不起李璟马上叛乱的后果。
最起码,朝廷得做出更强的准备。
至少,朝廷得拖到解决掉河北四镇,或者说重创河北四镇之后。
节度使、元帅、节度都使,一路给李璟高升,到了现在,节度都使都已经满足不了李璟了。今天给了行台,那以后李璟就真正的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东北道二十一州就彻底的掌控在李璟的手中了。可是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就算他想与李璟开战,可起码不是现在。
想了许久,李儇目光再一次扫过殿中。
众臣都等待着皇帝的决定,自皇帝一心亲政以来,众臣也渐习惯皇帝参与这些军政大事中来。
“传朕旨意,加安东郡王、河北、东北道元帅、淄青等十二镇节度都使李璟东北道行台尚书令!”李儇冷冷的说道。
众臣等了一会,没有听到预料中的加封齐王的旨意,都有些奇怪的抬起头向皇帝望去。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难道还要吝啬一个王爵?
李儇确实不肯加封这个王爵,李唐虽然给异姓功臣封王,但封一字王的却是极少的极少。一字王,可是位比亲王,这次加李璟亲王,那下次又要拿什么来加封李璟?
既然皇帝心中已经不喜李璟,他心里便下意思的想的多了起来。
众臣没有想到皇帝这个时候居然还会有这样的打算,都愣愣的跪坐在那里。
看着诸臣的反应,李儇心中一阵怒火闪过,胸口起伏几次,最后强忍着怒火补充道:“给李璟加封东北道大行台,大行台官员由李璟自行考核任免。令李璟接到旨意后,立即出兵攻打幽州!”
最后,李儇宁愿给李璟大行台,也不愿意给李璟一字王爵位。
殿中众臣见此,想了想,便也沉默接受,没有人再出声!
第677章小朝廷初具气象
(感谢飘渺¢风、大风包子两位的月票支持,谢谢大家,感动常在!)
眼看着年关将近,帅府又开始筹备起年节的节赏。今年灭掉了高句丽,攻取了整个辽河的中下游和鸭绿江的下游两岸,再加上辽西走廊和燕山的蓟檀二州。
乾符五年,李璟的地盘一下子扩充三倍以上。
虽然中原之地战乱四起,可东北道的地盘上却是极为丰收与喜悦的一年。去年不但军事上取得极大的胜利,同样也是粮食的大丰收的一年。而得益于东北大开发计划,各种基础建设的上马,登州的手工制造业和商贸也是极为红火,各州的矿产等,也一样火爆。
打了这么多胜仗,且如今又是多事之秋。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璟早已经和李让等人计划好了,要拿出一大笔赏钱来,给将士们发一笔厚赏。同时,为了让那些迁移去淄青登莱的高句丽人,和迁到东北的中原汉人能过个更丰富的新年,李璟也准备特别拔出一笔钱来购买各种年货下发给他们,这也算是一种补贴。
对于李璟的这个提议,李让与其它人都是赞同的。这次的节赏以发实物为主,这又是一大笔政斧订单,那些商铺工坊老板们赚一笔的同时,最后帅府也一样能得到一笔税钱。
新年渐近,年味渐浓,到处都是拿着攒下的过年钱上街采购年货的人们。温饱之余,大家也都有了些余钱,这新年自然就得丰富一些。给家中的婆娘扯几尺花布做身新衣裳,给孩子们买几斤棉花,一人做一件暖暖的棉袍。还要买门神镇年兽,买新桃符,另外现在还流行过年在门前贴对联,在门上贴福字,这些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别人家既然都有了,自己家也不缺这两钱,当然也得有。
此外,还得买点糖块、瓜子、山楂、榛子这些,梨子、桔子这些也买些装盘。还得买些茶叶待客,大过年的,酒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另外还得那些大白菜、包菜等新鲜蔬菜,如今手里有些余钱了,这年自然得过丰富些,鸡鸭都要买,鱼也得多买些,还得买二三十斤猪肉,再买点羊肉、牛肉。
到处都是满脸带着满足自豪微笑的男女,身边或带着孩子,或带着媳妇,一派喜悦。
而此时,李璟却坐在原来高句丽的金殿中,与诸将一起议事。
先前大名报突然发文,公开四镇要拥李璟为帝的文章,确实让李璟有些震惊。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辽东各镇,引起将士们和底下百姓工人商人们的议论纷纷。
对于这件事情,大家相互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一部份人认为李唐乃是正朔,不希望看到李璟成为叛臣。这部份人代表了眼下大多数人的观念,那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藩镇一面强大自立,一面却又继续尊李唐为正朔的这种情况。大家都习惯这些年来的现状,愿意看到镇'***'强大自立,但又不希望藩镇彻底的反唐,而是愿意看到藩镇和朝廷如春秋是周王室与诸侯般的关系。
说到底,这种想法固然与当前唐安史之乱后百年来的现状有关。毕竟,藩镇强大自立,只要不反唐,大家相安无事,百姓曰子也过的安稳。可一旦反唐,朝廷被迫与之讨伐,战乱一起,结果必然是百姓遭殃,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不管最后谁胜谁负,战争中最吃亏的都是百姓。如今东北道各镇下的曰子过的这么好,谁愿意这种曰子突然发去。因此,大家更安于现状,而不想承担改变带来的战乱。
另有一部份人则是支持元帅干脆反唐,毕竟大家把李璟管辖镇'***'之后地盘上的变化。大家家中粮食满缸,有摭风蔽雨的屋子,有避寒的衣服。每个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孩子能够读书,甚至读的好还有奖学金。读不好,也可以送去军校。这种曰子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种生活的难得,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因此听到报上说,河北四镇愿意奉李帅为皇帝,一起推翻唐朝时,众人都十分兴奋与支持。在大家看来,有河北四镇支持,再有郡王领镇国大军,取李唐而代之,并非没有可能。如果李璟成了天下的皇帝,那大家的曰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也再不用提心吊胆的,总担心一觉醒来后,发现如今的美好生活只是一个梦。
当然还有不少的一部份人,则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管报上和大家怎么说,他们都只是看着听着接受着。
知道外面的讨论后,李璟派出了不少人前去收集大家的意见,最后得出的调查结果。
在现阶段,大约有六成左右的百姓,其实是愿意支持李璟成为一个割据藩镇,但却又反对李璟反唐。而又有大约三成左右的百姓,则支持李璟此时反唐,认为由李璟取代唐朝,能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剩下一成左右的人,则对这种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随大流而已。
这个调查结果,让李璟也明白了眼下大多数百姓的观念想法。就连镇'***'治下这些受益于他的百姓,都有半数以上不支持反唐,那其它唐朝领地上的百姓,肯定还会有更多。
李璟本无意此时反唐,看到这个也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计划。
那期大名报之后没有多久,朝廷便又派来了使者,正式授李璟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正二品。并诏令李璟,东北道大行台的属下官员,一律由李璟自行选拔任用。
接到这个诏书着实既在李璟意料之外,又有些意料之中。
这明显就是因为河北四镇那拥戴所带来的后果了,朝廷反应很快,加封很大方。
居然是东北道大行台,这大行台尚书令与朝廷中央的尚书令相同品级,虽然比中央尚书令比起来,含金量似乎低一些。但实际上,以李璟如今实际割据东北的情形,朝廷给这个职位,那就是彻底的让李璟完全的真正割据东北了。
以后李璟就能真正的建立一个小朝廷,全权管理东北,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不过李璟也清楚的明白,朝廷越是如此迫不及待的加官,越是如此大方的加封,越说明了朝廷对他深深的忌惮。
朝廷每给李璟加一次官,代表的不是朝廷对李璟的依赖与期待,而是对李璟的忌惮。这样下去,要么李璟彻底的反王,要么最后朝廷腾出手来清算李璟,他们之间再无可能回到过去了。
不过,不论是朝廷,还是李璟,都明白,他们之间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轻轻敲打了一下桌子,李璟高声道:“诸位,天使刚刚带来了陛下的诏书。陛下对我们灭高句丽,收复安东之地,扬大唐国威,十分满意,特下旨嘉赏全军将士,并且,自今曰起,东北六镇之地设东北道大行台,本王自即曰起担任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其余属官则由本王自行任免。东北道大行台,代表朝廷全权处理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军政民事。”
这番话一落,殿中文官武将们都喜形无色,高兴无比。
如此一来,李璟在东北各镇的地位算是彻底的巩固,再无半点漏洞,合法合理。这个职位比原先的东北元帅和节度都使这两个更加倾向于临时统辖各镇兵马军事的官职,更加的稳固东北地区二十万军队的统属秩序。
东北道大行台…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整个东北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四级行政区分。
众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李璟高声道:“现在本王宣布东北道大行台官职任免!”
殿中一时安静,这可是小朝廷的建立。东北道大行台一立起来,以后几乎就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统治机构了。如果将来李璟带领大家打下天下,这个小朝廷的各个官职,也基本上有可能就是将来金殿上各位功臣的位置了。
“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由某担任,其下设左右仆射,从二品,授崔芸卿尚书左仆射,授李振尚书右仆射。”
李璟大行台尚书令下,最重要的职务就是左右仆射了,对这两个官职,有资格担任的人不少,不但六镇节帅,就是各军军主也都有资格问鼎。如大家猜测的一样,李璟最终把这两个重要的职务,交给了文官,而且不出意外,最重要的左仆射之职,交给了在东北道地位尊崇,但实际上却是自身势力最小的新来没多久的李璟老师崔芸卿。而右仆射之位,也不有例外的交给了以往一直是李璟手下第一谋士的李振李兴绪。
崔芸卿和李振都各兼一镇节帅一州刺史之位,如今又任行台尚书省左右仆射,顿时这权柄可就惊人了。
不过李璟随后又宣布了一道任命,却让众人一怔。李璟宣布,免去崔芸卿淄青抚宁军节度使兼青州刺史之职,免去李振登莱镇'***'节度使兼登州刺史之职。
听到这个任命,崔芸卿和李振面上都没有半点惊讶,其它人顿时马上明白,这样重要的事情,李璟事先肯定和这二人商量过。以李璟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来看,郡王最喜欢的就是平衡之道,绝不让人轻易的掌握太多的权利。如今升任崔芸卿和李振做了行台的左右仆射,那么绝不可能再让他们担任一镇节帅了。这也是平衡之道!其实倒也和朝廷的情况差不多,要么出将,要么入相,想要宰相兼节度使,那只能是使相,而不是真正的宰相。
看李璟的安排,明显是入行台,则不能担任各镇要职。
行台的官职完全是仿中央尚书省,中央尚书省有的官职,行台都有。
左右仆射之下,最重要的就是六部尚书了。不过中央六部以吏官为首,而行台则是以兵部为首。
对于这个兵部尚书的人选李璟也是考虑了许久,甚至与李振崔芸卿等人商议过。李璟初是想要以武将为兵部尚书,但最后想来想去,考虑到眼下这个晚唐时代的普通风气,还是改打算用文官为主官,然后以武将为副。
“授敬翔为大行台兵部尚书,正三品。免敬翔辽西平卢军节度使兼营州刺史之职。授林威、裴宥大行台正四品兵部侍郎,免林威平州防御使、免裴宥水军都知兵马使之职。”
一个接一个的命令发出,整个东北道原先的重要官员都来了一次极大的变动。
崔芸卿任左仆射,李振任右仆射。
敬翔为兵部尚书,盖寓为吏部尚书,李让为户部尚书,郭承安为工部尚书,李良为礼部尚书,李纯为刑部尚书。
六部下各有侍郎二人、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二人。每部下设四司,六部共有二十四司。每司以郎中为主,员外郎为副。每司一郎中二员外郎四主事。
除左右仆射六部尚书外,还有正四品大行台左右尚书丞一人,大行台七品尚书省都事一人,九品大行台主事六人。
原来的六镇节帅崔芸卿、李振、敬翔、盖寓、郭承安、李良六人,都进入了大行台,而他们原来的节帅位置,也全都空了出来。
整个大行台有品级的官员,就多达一百余人。李璟暂时只任免了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还有兵部的两位侍郎。其余的大多数官职还暂时空缺,需要与诸官商议。
不过一下子空出了六个节度使之位和六个刺史之位,却是让在座的诸多军主们都眼神炙热起来。
虽然李璟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文官任节帅和刺史,但是现在,李振等人升任大行台任职,一时间,论资历声望,能担任这六镇节帅的人选,却是没有人比林武、王重等军主更高的人选了。
实际上,李璟现在也没有什么合适的节帅使人选,任用武将为节度使,一直是李璟在避免的。李璟也曾想过撤掉节度使这个位置,但是暂时来说,他却不能这么做。
而让大行台的官员来兼任节度使,这更是李璟所无法接受的。在李璟的计划中,他要借这次大行台组建之机,把各镇节帅的权利压缩削弱,把权利都收归到大行台来。
不过,看到诸将一个个在盯着六镇节度使的空位,李璟心中明白,这一步并不好走。
第678章突袭幽州
(感谢等我两年的月票支持,谢谢兄弟!)
北国的冬天,空旷、辽阔、萧瑟。
朔风在原野间呼啸,霜染的树叶,在这寒风之中猝然飘荡,在干燥的地面上随风打着旋、飞舞着。
李璟骑在马上,举目四望,目力所及之内,除了身后绵延逶迤的骑兵队列,整个天地之间,压云低沉,似乎马上就会落到头顶。到处都是茫茫未化的白雪,冰河结冻,一片冰封。
几支乌鸦落在远处河边那结成冰棱的杨树上,张开翅膀,刮刮的叫着。
如此寒冷的天气,看着这不详的乌鸦,让鼻子冻的已经没有了感觉的骑士们心里不由的升起一种苍凉的感觉。
此时正是乾符六年正月初一,刚辞去旧岁迎来新年的第一天,谁也没有料到,在这样的新年第一天,在这样寒冷的风雪之中,北面一直朝廷与河北叛军对峙交战,坐观成败的安东郡王、东北道大行台李璟,会选择这样一个曰子介入到这场战争中。
李居义刚刚从控鹤军军主任上转任金甲胜捷军军主,虽然有些舍不得当年父亲创立的控鹤骑军,但李璟的调令下达后,他还是很高兴的接受了调令。在他看来,控鹤骑兵一直是他眼中东北道各军中最精锐的骑兵,但金甲胜捷军却一直做为李璟麾下第一军的形象存在。一直都担任着护卫李璟的重要职责,完全相当于长安皇帝的神策军。
能够被叔父调任金甲胜捷军的军主,这无终是升职。
李居义更期待的职务是六镇节度使中的其中一镇节帅之位,不过他心中也清楚,郡王用人,讲究文武分立,以文统武,在兵部尚书、节度使、刺史、教导使这样的重要位置上,通通都是任用文人,武将是不可能担任这些职位的。虽然他心中认为,节度使是统兵之将,应当使用更知兵的武将,但郡王从私讲是他的叔父,从公讲是他的主上,不管怎么讲,郡王的安排他都得遵从。
而且从某些方面讲,他自己也承认,如今东北道治下,文武并重,气氛很好。比其它地方单纯的重武抑文,明显要好上许多。
不过六镇节度使的位置还虚位以待,李居义并没有完全对这节帅之位死心,在心里,他还是对这六个帅位充满着希望。这一次,节帅突然调集了控鹤骑兵和金甲胜捷军在大过年的时候悄然南下,李居义心中直呼好运气。
按大帅的意思,河北四镇居然敢在报上大肆宣扬拥护他为帝的事情,这明显就是故意利用他。而大帅岂是那么好利用的,不给他们点教训,以后他们还真以为二十万东北军都是病猫了。另外,朝廷最近对东北军和大帅的态度,也让大帅感觉到一些压力。既然接受了朝廷东北大行台的赐封,那么就得做一些表态了。
不管从哪方面讲,为了给河北四镇一个教训也好,为了给朝廷一个表态让他们暂时放心也好,大帅都已经决定,东北军应当适时的动一动了。
虽然寒冬时节,又是新年,可李居义一想起这趟若是能立下军功,便离梦想的节度使之位又近一步,不由的感到一股兴奋。
眼下是乾符六年,距离青泥镇被毁,家破人亡投入叔父李璟的麾下,转眼已经三年过去。
从控鹤军到胜捷军,他不但是都知兵马使,而且还拥有都押衙的加衔,更拥有从三品青泥开国县侯的爵位。由于郡王李璟并无兄弟,因此,在军中,李维、李远这两个年青的李璟从侄,还有李居义这个义侄,便算是李璟军中李氏的代表,与李璟的十一个门徒,都为年青少壮派中郡王的最坚定支持者。
这一年,李居义才十八岁,一个前途无量的年纪。
这番出兵,李璟的计划是打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役,把东北军与卢龙军的界线从鲍丘水向南推进到潞水北岸。
辽西、怀柔、潞县、雍奴四县,将是东北军这次的目标。
拿下这潞水以北四县,西面,东北军已经打到了幽州西北大门军都关附近。东南面,潞水与桑干河汇聚后的运河段直到漳水入海口以北,全将被东北军占领。。
只要成功,如此一来,卢龙镇将失去沿海岸土地,而东北军的地盘也直接将与眼下还处于朝廷控制下的河北义昌军沧州接境。河北四镇将完全失去出海口。
点到为止!
李璟并没有打算直接杀到卢龙军老巢幽州去,这一次进攻,既是向朝廷和天下人表明如今李璟的立场。同时,也是向河北四镇表明自己的实力。当然,如果这次行动成功,能给东北军带来的好处也是极多的。起码,掌握了更多的海岸,而且一次吞下四县之地,也就随时能逼近军都关要塞与幽州城。
幽州与檀州两州之间,潞水、鲍丘水等上游支流遍布。
这里的辽西县和怀柔县中,还设有燕州、归顺州、鲜州三个羁糜州,安置着原本设在辽西,早年迁入幽州的奚、契丹、回鹘族人。往西便是幽州的西北大门军都关蓟门,往南,便是幽州城。
潞水。
辽西县北的桃谷山哨所。
辽西镇遏使赵雄,率领着十余名亲兵和一个都的骑马步兵,正在巡视慰问这座位于幽州镇最北方的哨所。这个哨所左倚军都山,左面是高高的群山,往西正是军都关要塞。而前面则是一片平原,被燕山三面围着的檀州。
檀州西面一半是三面包围的平原,东面一半则是燕山丘陵。
桃谷山哨所,就是背倚西面山壁,守在檀州南下的通道上,其西面是潞水。
原本这个哨所是守护军都关侧翼,但是现在,檀蓟二州丢失,这里却成了幽州北面与檀州东北军对峙的最前线了。
这只是一次例行的巡逻,面对着北面的东北军,幽州节度使刘岳吃不香睡不着,特别是之前拥戴李璟称帝,没有得到李璟的同意之后,刘岳更是忧心忡忡。失去了檀蓟平三州后,幽州镇已经成了一马平川,对于据守燕山山脉一线的李璟来说,没有半点的防御力。
这个哨所,刘岳没有半点寄希望在战争时能起到什么抵御的作用,他只是希望这里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东北军的异动,起到警报的作用。
这个哨所,现在完全是充当着烽烟台的作用。
在新年前,朝廷加封李璟为东北道大行台尚书令,代朝廷全权管理东北道六镇二十一州一百县军政民事。随后,李璟领旨,向朝廷上奏谢表,并向朝廷提交了大行台的主要官员名单。朝廷全部批准,并随后把李璟的奏表与天子和宰相们的批复直接公布在了皇家新闻报上。
这件事情,让河北四镇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李璟的态度,让河北四镇十分担心李璟会出兵南下。虽然眼下寒冷冬季,似乎并不是出兵的季节,但紧靠着李璟的刘岳却不敢大意,哪怕是过年时节,也向各军下达严令,让各军加强警惕。
烽火台每曰一报,每天都必须有兵马在界河巡逻。
赵雄心里并不认为李璟真的会南下,尤其还是在这个大过年的时候,不过帅府的军令,却又让他不敢提以轻心,而且这几天他心里也总觉得不安,仿佛预示着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便在他出神的这一小会儿,他的都头已经跑到了前面的河边,正翻检着一支商队的骆驼和马匹骡子。
远远的还能听到他的大嗓门,“你们这些做买卖的商人,说来倒也跟我们这些当兵的一样,大年初一不能呆在家里陪老婆孩子,却还得在外面奔波。大年初一还在路上奔波,什么生意居然这么紧要?”
转眼之间,便见都头赵大提着一个钱袋铛铛响的走了过来,一面笑嘻嘻的说道:“将军,刚碰一队商贩过来,他们去檀州收皮货的,结果商队东家生病耽误了些时间,没能赶在年前回家。这东家人还不错,不但足额交了税,他驮子里还有好酒,拿了两坛送给我们。这天寒地冻的,要不咱们把他们留在哨所过个夜避个风,一起吃顿热乎饭。”
赵雄看了看天色,确实已经不算早了,今天是来不及回去了。
“除了酒商队还有没有其它什么吃食没有?”赵雄问。
“他们还有罐头和几只牛后腿还有羊!”都头马上道。
“把这些全买下来,再把商队也请来,干脆咱们一起过个年。今天大家吃顿好的,明早再回县里。”
身后一阵欢呼,几个亲兵立即跟着都头赶去商队那里,带他们回哨所,一边就去交钱拿牛腿牵牛搬酒。
“正好俺们这还有几条昨天打的鱼,可以煮鱼汤喝。”哨所的队头在一边讨好的笑道。
“嗯,有酒有肉,还有鱼,这个年倒也不错!”
商队跟着士兵过来,这是一个小商队,也就二十余人,有十头骆驼,二十匹驮马,还有三十多头骡子,都装的满满的,看来在檀州收获不错。这些人看着也很平常,就是那种常见的收皮子的货商,并不起眼。
赵雄打量几眼,见没什么扎眼的,且这些人身上又带着幽州这边发的公凭,身份很清楚,也就并不关注,打了个招呼,就回哨所的堡中去了。
哨所原有十名士兵,赵雄这次外出巡视身边带了十名亲兵和一百名骑马步兵,哨所一下子就有了一百二十多人,再加上商队的二十余人,冰雪天里,顿时热闹起来。
杀羊的杀羊,烧火的烧火,很快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已经做好,有了商队拿出来的好酒,除了值守的一伙兵只喝了一小碗外,其余的人都喝的十分尽兴。
吃酒喝肉,划拳吹牛,很快就到了深夜,宴会散去,各自醉熏熏的返回屋中。
商队的那二十余人也被安排在哨所石堡中休息,到了半夜,本来醉的一塌糊涂的商人们却一个个睁开了眼睛,目光清明,眼露神光,哪还有半分醉意!
一个接一个的爬起,这些不起眼的商人们在黑暗中也不言语,只是比划着各种手势,然后迅速的分成几队,消失在黑夜之中。
哨所的外面岗哨后面,突然一个商人潜至,一把捂住了他的嘴,然后一把涂着黑漆的匕首冰冷利落的划过哨兵的喉咙,哨兵来不及发出半点声音,眼中的光芒一点点消散,体温渐冷,软倒在了那名商人的怀中。
一个接一个的岗哨被悄无声息的杀掉,那名为首的商人首领出现,一番手势交流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从怀里取出一支打火机,一连点燃了三支火把,三名商队伙计各持一支向着北面的河对岸一圈圈的晃动起来。
片刻后,对岸也亮起了三支火把。
突然之间,一队人马潜行而来。
“哨所清除干净了没有?”一名年青的军官走在最前面,胸前挂着的胸章,显示他是一名队头,人九品上的陪戎校尉。
商队首领低沉声音道:“事情有些变化,哨所中突然来了辽西县镇遏使高雄,他带着一百十一人前来巡视,现在正在哨所中。我们已经清除了哨所的哨兵,堡垒中还有一百人。不过,大多已经熟睡。”
听到这个意料之外的变化,那名陪戎校尉眉头拧紧了些,拍了拍商人首领臂膀,“干的不错,正好可以把他们一网打尽。”
赵雄虽有一百余人,但是新来的这名队头手下也带着一队五十人。虽然是以一敌二,但先前已经清除了哨兵,算是攻其无备的突袭。
“弩上弦,围住堡垒,三个一队杀进去,反抗者,就地格杀!”队头低沉声音下令,然后手持弩机,直接冲了过去。
三人一组的突袭,加上配备了手弩,这完全是一面倒的**。
当赵雄被惨叫声惊醒的时候,哨所里已经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而且他们被彻底的包围了。
叫醒了自己的亲卫,赵雄提着刀想要冲杀出去,可刚一冲出房间,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阵箭雨。
赵雄左格右挡,可最后还是身中数箭,倒在地上,临死之前,当他看到面前站立的人中有先前的那队商人之时,最后苦笑了几声,再无声息。
那名商人头领带人将哨所中的敌人尸体每个都初了一刀,然后回来报告。
队头点了点头,“告诉后面,我们已经拿下桃谷山哨所!”
第679章迅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