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草根霸图-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军士抬头看了一眼刘璋再次说道:“听说……荆州大将赵云已经平定了巴郡,正向成都而来,已到绵竹!”
  “嘶!”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刘咏竟然还有一支人马,这得多么强悍啊,除了刘璋父子,其他每个人心里都想到了一个字“降!”
  刘璋昨晚就已经想到了最坏的结果,此刻虽然震惊但比起其他人要好许多,毕竟作为一方主宰,那也不是白混日子的,要不然,根本搞不转益州这么一架大型政治机器。回头看看其他人的神色,摇头苦笑。
  许多人早已暗中出城向刘咏的人马投降,而谯周、周群等辈,虽然没有公然背叛自己,但他们的心却早已投向刘咏,刘璋就算再无能,这点人心还是洞察得出来。
  “主公,我以为,不如派人前去见一下刘封,向他许以割地赔款,以换取刘封退兵,或许可以暂解成都之危。”
  一直默不作声的董和,实在是对刘璋那可怜样感到余心不忍,便是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不等刘璋答话,谯周却道:“刘咏的大军已进抵成都城下,我们已是山穷水尽,对方眼看着便能夺取益州,岂会因区区小利就撤兵而去,幼宰此计想当然尔,刘咏断不会答应的。”
  当头一棒,直击得刘璋大为难受,就算料到结果,但这么毫无掩饰的赤果果的说出来,还是让他受不了。痛苦的沉吟半晌,刘璋叹道:“事到如今,别无他法,也只能试一试了。幼宰,此番就有劳你一趟了,只要能说动刘咏退兵,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
  董和怔了一下,似乎有不情愿的意思,但迟疑片刻,还是拱手道:“和尽力而为,但愿能不负主公所托。”
  刘璋心里冷笑一声,制止儿子开口,不愿在看这些人的嘴脸,转身向自己的府邸走去。
  就在第二天的下午,刘咏的大军已经进抵成都城北,与张飞南北将成都围在其中,面对在如此情况,城中所有人彻底慌了,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座即将被战火埋没的牢笼。
  刘咏站在远处遥望着成都高大的城墙和楼宇,听着随风偶尔带来的吵杂和呼喝声。曾几何时,一直梦想的西川重城,终于呈现在了自己的眼前,而且俯首可得。
  黄忠和魏延带着吴懿等一众文武前来,等刘咏回头才躬身而拜道:“主公,成都已然尽在咫尺,只要主公下令,可一日而下!”
  显然这些人是商量过的,唯有法正依旧一副懒散的样子,带着一副不屑的神情,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魏延刚刚说完就上前道:“主公,正以为,可再等三日,刘璋必派人前来,若能够兵不血刃,免除城中百姓的战乱之苦也算是一件功德。还请主公三思。”
  刘咏回头凝望一眼远处的城市,点点头道:“那就再等三日!”
  刘咏也希望能够如历史上一般和平拿下成都,但最终如何,只能看结果,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蒋琬却在此开口道:“主公,城中人心惶惶,不时有人偷偷出城,可要拿下?”
  刘咏摇摇头道:“不可!能逃出来算他们的造化,这些人都有些门路,日后占据了成都还要这些人来重新繁荣成都,既然他们出的来,就由他们自去。但,只要接近军营的一律斩杀!”
  刘咏的眼中闪过一丝狠辣,他可不想自己的大事到了这个地步还出现意外。
  “子龙到何时到?”刘咏忽然问道。
  陈到上前答道:“据子龙将军派的人说,已经过了绵竹,估计明日一早就可到达!”
  刘咏点点头,一切尽在计划之中,他并不用担心其他。
  忽然一名亲兵上前对陈到耳语几句转身而去,陈到再次向刘咏道:“主公,翼德将军和诸葛军师前来拜见!”
  “他们来了!”刘咏笑了,转身就走,“走,去见见我们的两位大功臣!”
  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大营而去。大营中一面帅旗迎风招展,黄色底黑字很是显眼,其他各个将旗略矮,在营地随风而摆,远远望去,旌旗如林,震撼无比。


第462章 不二人选

  董和的前来刘咏并不意外,只不过事先不知道具体的人物而已,旁边法正微微一笑道:“董幼宰前来,不过略尽人事而已,若是主公金口微开,稍稍表示诚意,相信这董和便能为为主公所用。”
  法正向来眼高于顶,但今日对董和倒没有贬低,看来这董和还真的有些本事,而且历史上董和能在刘备手上与被诸葛亮认可,官居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看来的确不凡,倒是一个可用之才。
  董和入得大帐,见主位端坐一俊朗少年,月眉星目,虽身形单薄却不失气度,断定就是刘咏,于是上前便拜:“益州牧幕下成都令董和见过刘车骑。”
  “幼宰先生快快免礼。”
  刘咏上前将董和扶起,并请董和上座,无论是态度还是招待的规格,都是热情之至。
  刘咏对董和如此礼贤,一方面是他有爱才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与张松谈论蜀中人物时,曾对他有过提醒,说是刘璋手下有一名叫作董和的贤才,若取益州,此人将来可堪大用,一定要好好对待。
  若说这董和,与其他益州人还大有不同。此人籍贯为荆州南郡枝江人,但其祖先却本为益州巴郡江州人,又与义阳董家各为两支。至建安初年时,董和举家西迁,离开南郡来到益州,在刘璋手下做官,一直做到了成都令。
  这也就是说,董和祖籍益州,但却生于荆州,既在荆州做过官,又是刘璋手底下任过仕,可以说他是半个益州人加半个荆州人。
  刘咏意图用蜀人治蜀,但为了确保对益州的控制,他又不能完全的将益州军政大权交给纯粹的蜀人,军队上,固然可以用自己的武将等镇守要害,但在政事上,自己的文臣归入麾下都不是太久,且用荆州人来执掌益州政务,本身就与自己的治蜀政策相悖,势必会引起蜀人的反感。
  那么,有着一半荆州人身份的董和,其特殊的身世背景,以及其所怀的杰出才华,正好就成了刘咏心中的不二人选。正因如此,刘咏对待董和自然要比寻常益州士人要更热情三分。
  受得刘咏如此礼遇,董和显得有些受宠若惊,但也没有因此而有所放松,依然小心谨慎应对。
  “我主与刘将军算起来也是同族,先前因为受旁人所惑,一时糊涂才想修改旧约,刘将军大人有大量,还望能念在同宗之谊的情份下,可否退兵东归。”客套数句后,董和转入了正题。
  董和所说的“同族”是将刘咏娶了万年公主刘怡,刘璋与汉帝刘协同族同宗,刘咏只是个驸马,当然不能说是同宗,但按照礼制来说,做了驸马也就是半个皇家之人,因此被董和拉来拉关系,再有就是天下同姓是一家之说,勉强算作“同族”。
  刘咏已猜到了他此来用意,听得此言,当下只是笑着饮茶,却并不回应。
  董和忙又道:“只要刘将军能不计前嫌,我主愿意割让江阳、东广汉二郡作为补偿。”
  刘咏冷笑一声,“江阳和东广汉郡二郡士吏是主动投顺我的,刘季玉拿这么两个不在他手中的郡作为补偿条件,他这算盘可打得真好啊。”
  刘咏的回应也在董和意料之中,他只得道:“但不知刘将军要怎么样才会退兵,我主有言在先,只要刘将军肯撤兵,他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什么都愿意接受?此话当真?”刘咏笑了,知道是董和一时口快,没思虑清楚。
  刘咏嘴角露出一抹诡异的笑容,佯装思索了半晌,方道:“既然如此,那好吧,如果刘季玉肯将蜀郡让出,我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退兵。”
  董和神色顿时一变。
  蜀郡相对于刘璋,形如魏郡与曹操,丹阳与孙权,形如南郡相对于刘咏。益州刺史部成都县,正属蜀郡管辖,刘璋若是把蜀郡割与刘咏,这与投降又有什么区别。
  见董和一脸尴尬的样子,刘咏哈哈大笑,轻松道:“我只是开个玩笑,幼宰先生莫要见怪。”
  董和心里边也知刘咏不会退兵,他为刘璋所出这一计,也只不过是略尽人臣之责而已。
  话到如此地步,已然表明的刘咏的意思,不占成都绝不罢休,董和只得叹了一声,拱手道:“但不知刘将军究竟怎样才肯退兵,还请明示。”
  刘咏也不再隐讳,正色道:“幼宰先生想必也早已听闻,我大军自荆州而来,一路上,郡县士吏是望风而降,有的地方当地豪杰百姓还斩杀县令,主动开城迎接。由此可见,刘季玉已是人心尽失,我刘咏乃是顺应天意民心前来取蜀,试问焉能空手而还?否则,又置那些杀官献城者于何地?”
  刘咏的话,彻底表明了他心思和决心,也让董和没有任何话说。
  话说到这份上,刘咏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不拿下益州,誓不罢休!
  面对刘咏最后通碟式的言语,董和一脸的无奈,只能摇头一叹。
  刘咏的表情却反而愈加的平和,微笑道:“益州我是一定要取的,不过刘季玉到底是我的同族,这点情份还是要顾的。如果刘季玉能够主动开城投降,我不但会保障他的安全,而且会以六个县作为他的食邑,他父子世世代代可永享荣华富贵。这也算对他仁至义尽了。”
  六个县的食邑,几乎已达到王爵的封邑标准,以目前刘璋的不利处境,刘咏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对其“仁至义尽”。
  这个时候,董和知道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遂是无精打采的起身,拱手道:“既是如此,那我这就告辞回城了,将刘将军的话一定转达于我主。究竟是战是降,且看我主如何决断。”
  “幼宰先生且慢。”
  就在董和要拜别离去时,刘咏赶忙起身将他拦下,一脸诚恳道:“幼宰先生才华横溢,通晓古今,我正有不少学问上的事想请教先生。先生不妨就留在我营中吧,至于传话之事,自可由随从们代劳。”


第463章 万念俱灰

  刘咏这是想借机将董和留下,直接收入麾下。
  以董和这般见识,哪能不知刘咏的心思,但他却想也没想就推拒道:“和才疏学浅,怎么敢在将军面前献丑,我还是告辞吧。”
  董和转身即走,刘咏忙又道:“先生真是自谦。听闻先生是南郡人,说起来,咱们还是荆州同乡,就算不讨教学问,他乡遇故知,叙叙旧总可以吧。”
  总之刘咏是找各种借口,非得将董和留下来不可。
  只是,刘咏盛情如此,董和却心坚如铁:“刘将军对我的一番厚爱,我记在心里。只是我身为使者,若是就此弃刘公而去,岂非被天下从耻笑,还望刘将军能够体谅我的难处。”
  董和这意思,当是暗示他已有归顺之心,只是身负使命,不愿以这样的方式背叛刘璋。
  就在此时,一军士前来禀报:“主公,赵云将军率四万人马前来,现已驻军城东十里,赵将军正在营外求见。”
  “子龙?快请!”刘咏大喜,这必然是压倒骆驼的随后一根稻草。刘璋不降也得降了。
  旁边的董和闻言脸色一变,轻轻感叹一声,就当没有听到。
  刘咏将一切看在眼里,看向董和,既然如此,强扭的瓜不甜,拉拢的太厉害,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不如顺其自然,于是遗憾一笑:“幼宰先生高风亮节,实在叫刘某敬佩。那我也就不强人所难,幸好来日方长,今后有的是机会向先生请教。”
  听得此言,董和长松一口气,本是沉峻的面容,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一句“但愿如此”之后,便是转身信步而去,门口正有一位银甲将军,雄姿英发,巍然而立。董和知是赵云,微微点头离去。
  董和离去后,法正马上从大帐外进来,刚才的一切,他已经在外面听的清清楚楚,看到董和离去时一脸轻松的样子,显然刘咏目的已然达成,这个董和也即将成为主公麾下的又一位能臣。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又添一位大才!”
  看着法正这福吊儿郎当的恭喜样子,刘咏实在想将他塞给寇封狠揍一顿去,不过今天高兴,也就当做没看见。
  “孝直,以你对刘璋的了解,他最终会如何选择?”
  刘咏看着法正问道,虽然历史上,刘璋最终选择出城投降,但这一次,他也不敢保证刘璋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法正皱眉思索一番道:“刘璋此人向来是个软骨头,如今大兵压境,由不得他不降。不过刘璋终究是一方诸侯,轻易归降颜面无光,难保他不会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所以请主公传令下去,各营务必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刘咏点头,随即传令黄忠、魏延、张飞、诸葛亮以及刚刚到来的赵云等所有领军大将不提。
  刘咏走出帐外,举目遥望着乌云压城的成都,剑眉如锋,口中喃喃道:“刘璋啊刘璋,希望你能认清现实,千万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逼我无情……”
  成都南门。
  城头上,刘璋抬头看了一眼阴沉沉的天空,巨大的云团如将崩的山岳一般,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压顶而下。他长叹了一声,心情就如这天空一样压抑难受。
  从午时到现在,刘璋已经在这城头吹了整整大半天的风,不知多少次远望城外敌营,试图寻找到董和归来的影子。
  一次次的,却只有失望。他早已绝望,也看出董和必然会如同李严等人一般叛离自己,但,他还是想看看结果,期待一个或许不可能存在的希冀。
  从董和离开到现在,其实只过了一天而已,但对刘璋而言,却似度曰如年般深受折磨。
  焦虑的又何止他一人。
  益州的一干士僚,都在焦急的等着董和带消息回来。是战是和,都在董和的这一次出使当中。
  “父亲,董幼宰现在还不回来,莫非他和那许靖一样,借机背叛了父亲不成?”次子刘阐铁青着脸嚷嚷道,语气之中充满了愤怒。
  “休得胡言!”
  刘阐的话被刘璋打断,声音不大,但却语气不容置疑:“没有结果之前,莫要妄下结论!”
  忽然城头上有眼尖者大叫:“是董县令,董县令回来啦。”
  刘璋急忙手搭凉蓬远望,只见数骑正从敌人方向而来,果真就是董和。
  当董和匹马入城时,刘璋带着众人迎了上去,欲待询问出使的结果如何,董和却只淡淡道:“此地不宜说话,主公,还是回州府中再说吧。”
  一句话,便让周围不少官吏心里立刻冷了半截。董和若是带了好消息回来,自然会选择当众说出,借此来鼓舞低落的人心。现在他有意回避人耳目,那么多半带回来的就是坏消息了。
  “好好好,我们回去慢慢讲。”刘璋却似乎毫无一点察觉,与董和一同回府。
  进入大殿,文武齐集,刘璋虽然心知答案但还是迫不及待的问道:“幼宰,那刘咏到底如何回复的,他可愿撤兵?”
  董和看着刘璋那双饱含希望又有些胆怯的眼睛,心中实是不忍告知他残酷的真相,但迟疑了片刻,还是只有如实道出:“刘将军说,此番他不取益州,誓不罢休。”
  一语,如千斤之棒,重重的敲击在刘璋的脑门上。这位狼狈的益州之主,只觉天晕地眩,身子晃了一晃便要倒下,这便是随后的宣判!
  “主公。”
  “父亲。”
  刘循、刘阐和左右从人吓了一跳,赶忙拥上前来将刘璋扶住。
  刘璋在众人的挽扶下,摇摇晃晃的坐下,一瞬间的眩晕之后,渐渐又恢复了神智,他摆了摆手,无力的将一双双搀扶的手推开。
  见得刘璋精神稍稍好转,董和便将前后一切讲了出来,但略去了刘咏对他的挽留之事。
  谯周上前道:“主公,正如周先前所料,那刘车骑断不会撤兵。所幸那刘车骑还算顾忌同族之情,许以主公六县之地作为食邑。此时开城投降,主公还可世代享受荣华富贵,这也不失为不幸中的万幸,主公,不可再犹豫不决了。”


第464章 胜者为王

  “投降,投降,你再敢说投降,我一剑杀了你!”谯周的劝降言论惹恼了刘阐,陡然间便要拔剑行凶。刘循也是一副悲愤之色,但却没有说话。
  “休得放肆!”刘璋厉喝一声,阻止了冲动的儿子,摇着头叹息道:“我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是我的愚鲁引狼入室,使百姓将士血肉捐于草野,这些皆是我之罪也。”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刘璋暗弱庸碌,平素私下也多有抱怨,但当刘璋此时亲口自责时,众人对璋的那份不屑与抱怨,似乎也随着刘璋那发自肺腑的自责之词一并散了。
  刘璋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看着这金碧辉煌的大殿,刘璋目中含泪,感慨良久。一声长叹后,刘璋苦笑道:“一州士民受此荼毒,我刘璋焉能再心安理得的居此华府,不如开城投降以安百姓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长出了口气,压在胸口多曰的那块大石头,终于因刘璋这一句话而落地。或许,这般结局,在所有眼中已是注定,只有刘璋此刻才最终看破。
  “父亲,益州的基业是祖父一手打下来的,岂能这般拱手让人,不能降,不能降啊……”
  刘阐闻言大骇,大嚎大叫,苦苦的哀求着刘璋收回成命。刘璋却无动于衷,他是真心的累了,不愿再经受这身心的煎熬。
  自打接手益州牧之位起,他就一直夹缝中苦苦的忍受着。外有张鲁虎视眈眈,内有益州豪强蛮横无制,蛮夷不断反复作乱,现在又被刘咏逼迫至此,作为一个才能平庸之主,刘璋是再也撑不下去了。
  “我意已决,尔等无需再劝!”
  刘璋的口气相当的决然,他原以为还有臣僚们会哭死哭活的求他收回成命,但让刘璋失望至极的时,除了次子刘阐之外,无一人再劝,就连长子刘循也不为所动,或许他早已猜到这结局了吧。
  万念俱灰之下,刘璋不在犹豫,默默道:“幼宰,麻烦你再出城一趟,向那刘车骑转达我的归降之意,子初,拟定降书!”
  ~~~~~~~~~~~~~~~~~~~~~~~~~~~~~~~~~~~~~~~~~~~
  刘璋投降了!
  尽管这个结果早就在刘咏的意料之中,但当他听到去而复返的董和,亲口将这个消息告知他时,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兴奋,还是油然而生,不由得浮想万千。
  就在数年之前,自己还是一个后世的无知青年,如蝼蚁般不值一提的一个弱者,整日企望着能多挣些钱,好让自己和奶奶过的好一些。没想到转眼数年,他便要成为雄踞两州的一方雄主,成为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势力。
  一个一言而震动整个华夏的大人物,想必,如今的后世历史上,必定有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整个益州西南和东南尚有数郡依旧在蛮夷手中不听政令,但即使是现在从刘璋手中接管现有的益州各郡,也足以让他的实力再次飞跃,完全可以同曹操叫板的天下第二大诸侯势力。
  一切的一切,恍然如梦一般,真实而触手可及,却又那么的不可思议。
  兴奋过后,刘咏很快恢复了冷静,他当即对天发誓,一定会履行关于安置刘璋的承诺,并让董和即刻回城,督促刘璋明早就出城,携以州牧印信出城归降。
  刘璋准备归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营,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荆州籍的将士们兴奋,是因为他们离乡千里,浴血而战,终于杀出了一个好结果。
  益州籍的将士们兴奋,是因为他们曾经的主人终于大发善心,他们不用担心与自己的同乡兵戎相见。
  彻夜未眠,经过一夜的兴奋,次日天刚亮,刘咏便在陈到和凌统的护卫下,率数千精锐的步骑,离营数里,早早的等候在成都南门外的大道上。
  不久,斥候回报,刘璋带着一干家眷,以及上百名益州文武官吏已经出城,正向这里徐徐而来。
  暗藏这各处的各个势力的探子,纷纷用各自的手段将这里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一切迹象表明,这不是一场作秀,而是真正的投降。
  一炷香功夫之后,多达两百多人的投降队伍进入了视野,刘咏坐在自己的坐骑赤风上,手握湛泸剑,举目远望,只见队伍的最前方,一名华服中年男子正手捧着一方印信,脚步像灌了铅似的一步步向这里而来。
  刘咏问身旁的法正道:“那前面之人可是刘季玉?”
  法正细瞄了几眼,点头笑道:“没错,确实是刘季玉。主公,法正在此先恭喜你拿下益州了。”
  “哈哈……”刘咏春风满面,仰天大笑,驱马向前。
  数千步骑徐徐而动,向着一众投降的队伍迎面而去。
  片刻之后,两支情绪截然相反的队伍,在这一望无垠的广袤平原上相遇。十步之外,垂头丧气,形容萎靡的刘璋,手捧着印绶趋步上前,低着头道:“降者刘璋,拜见刘将军。益州牧印绶文籍皆在此,请将军验看。”
  在失败者面前,刘咏自有一番傲然得意,但这只是一种胜者的姿态,并不代表他对眼前这个失败者有多么的轻蔑。当下刘咏翻身下马,大步上前,亲手将刘璋扶起,握其手叹道:“非是我欲夺汝基业,实在是势不得已呀。”
  什么势不得已,弱肉强食,抢的就是你的地盘!
  话虽如此,但这面子上的掩饰之词,刘咏还是不得不说,毕竟大家都是士人,不能那么赤果果。所有人包括刘璋当然知道是假,但明知如此又能如何。
  “璋无德无才,据益州十余年,本就惭愧,今刘车骑奉天命而来,璋本就该早些将益州献上,先前之事一直都是璋糊涂所致,还望刘车骑恕罪才是。”
  刘咏忙谦逊道:“这益州乃是朝廷的益州,我也只不过是代朝廷暂时掌管而已。”
  “是是,刘镇南说得是!”刘璋连连点头,回头向着一众家眷道:“尔等还不快前来拜见刘车骑。”
  身后,刘璋的一众妻妾家儿女,尽皆低头趋步向着,向刘咏跪拜行礼。


第465章 三分天下

  “诸位快快请起,都是自家人,何必这般见礼。”
  刘咏走上前去,满脸亲切的将刘璋的家眷一一扶起。
  走到刘循身边时,忽然一笑道:“刘将军乃是蜀中少有的将才,若是埋没未免太可惜了,不知是否愿意到我军中做一偏将?”
  刘咏是真的欣赏刘循,也想借此来拉拢蜀中的将领为自己所用,毕竟性质摊子铺的挺大,没有人才可不行。否怎这些人一旦反叛将会是更大的问题。
  不过,这话听在刘璋的耳朵里完全就是感觉要以自己长子为质的感觉,顿时满头冷汗。刘循到底是带过兵,见过血的将领,又与刘咏正面交锋过,亲眼见过刘咏对待麾下将领的情形有些意动,转头看看父亲刘璋和弟弟妹妹以及一帮女人们的哀求眼神,心中一叹,向刘咏一拜:“罪人刘循愿听从主公驱使!”
  随着刘循说出这句话,刘璋后面的大部分人陡然感觉心中一阵轻松,许多人面露期待。
  刘咏扶起刘循,马上封他为偏将军,归于黄忠麾下听调。
  转头对刘璋道:“益州乃是非之地,季玉你不宜久留,我已命人回荆州,让他们在公安为你兴建宅舍,季玉你就去荆州安享富贵吧。”
  公安本为孱陵,历史上刘备立营油江口,取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刘咏入川时在此地扎营,响起这件事,也就直接改为了公安,听起来也顺口一点。
  “多谢刘将军厚待!”刘璋忙拱手答谢。
  刘咏微微点头,回头高声令道:“来人,送刘公一家起程上路。”
  当天,刘璋一族数十号人,便是在一队精兵的护送下,顺江而下前往了荆州。
  刘璋虽然已经投降,但其在益州仍然拥有一定的号召力,为了防止某些“有心”之人,借着拥戴刘璋的借口做手脚,所以是刘咏万不敢把刘璋留在益州的。前世历史上,刘备在打下益州后,就是把刘璋一族安置在了公安,刘咏今天也就仿效刘备的手段而已。
  短暂的插曲后,刘咏正式入主成都,一面收编城中所余剩余万余益州兵,一面分派心腹的荆州军接管各门、府衙、武库等要害地点。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刘咏以不流血的手段,顺利的完成了对成都的控制。
  在政权顺利交接之后,刘咏遂自领益州牧,并向朝廷上表,表自己为车骑将军。
  紧接着,盖有益州牧大印的文书便从成都而出,四面八方的发往益州各郡,宣布成都的易主,令各郡县文武士吏,各安其职,转为效忠刘咏。
  同时,刘咏还大举提拔益州本土士人充任自己的将军府,诸如刘巴、董和、谯周、秦宓、费诗、等刘璋旧属,原先在刘璋麾下官职低微之辈,皆被刘咏委以州府高位。
  就连执意不降的黄权,也在得知刘璋投降后,最终被刘咏亲自上门请了出来出任治中之职。
  刘咏虽然准备要以蜀人治蜀的方略来管理益州,但却不能完全放任,他一定要做到宏观调控,掌握大方向,因此,别驾之职被他任命为诸葛亮,这么一位超级内政牛人,怎么能将他闲置下来呢。又将自己的大舅子黄沛从零陵远调过来做了诸葛亮的从事,连同带来的蒋琬等一干文官尽皆安排在各个位置上进行慢慢同化。
  至于马忠、张嶷、马勋等当地豪杰的年轻俊杰,和李严、费观等降将则多被刘咏委以郡守等地方大员,其余荆州旧属,也皆随着刘咏的官位的升高,一应论功行赏升官。
  安排完毕,刘咏终于大松一口气。
  唯一遗憾的是严颜却在刘璋投降后执意告老还乡,刘咏无奈,只好放弃,命人送其归乡。不过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严颜决意离去,被押在牢中的张任在得知刘璋投降后大哭一场,却被刘咏和法正说动,投归麾下。而后得知竟然与赵云是同门师兄弟,更是喜上眉梢,伤感之意渐去。
  益州大定,刘咏走上城头,俯首成都平原,豪情大放,转头对跟随的一名风格迥异的西凉武将道:“马岱,你觉得我这军阵比曹操如何?”
  这员武将正是马超的表弟马岱,上次受马腾之命前来送信的信使正是他。
  法正认定马腾并非急于攻打曹操,只是想探探刘咏的底细,看看风向而已,因此建议刘咏将马岱暂时留下,若是马岱不急于回去,必然是来探风向的。果然,刘咏稍稍挽留,马岱便不再说离去的言语。
  “将军威震八方,军阵齐整,兵将精锐,如今天下将军占其三分,纵然是曹操也不能挡将军大业之路!”马岱俯身一拜,连拍马屁。
  刘咏回身,凝视着马岱,等他起身的时候,猛然看见刘咏的眼神,连忙一闪躲开,目光中露出一丝慌张之意。
  “哈哈,过了,过了。我刘咏虽说如今占据二州之地,但若说能够敌得过曹操还是为时过早,切不可乱说!”刘咏心中冷笑一声,淡淡说道。
  马岱连忙道:“将军谦逊至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