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说吧,大明现在只要派出少量的军队再配备上大量的军火,横扫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根本就不成问题。”
  李承彦点了点头,随即便将话题转向了法兰西和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和莫卧儿那边就先不管了,让他们接着乱去,等一两年后再彻底解决掉他们。现在的重心必须要向西班牙和法兰西那边倾斜,你心里应该也清楚,只要解决了法兰西和西班牙,整个欧洲能数得上号的势力就彻底没有了。”
  李科恩却摇了摇头道:“恰恰相反,我的兄弟。除了法兰西和西班牙,还有瑞士和波兰,还有该死的俄国佬,他们一直在盯着欧洲,梦想着冲过来咬下一块肉去。而且不止是他们,连奥斯曼土耳其也在盯着欧洲,他们同样也想过来分一杯羹。”
  李承彦失声笑道:“奥斯曼土耳其?他们还有多余的精力盯着欧洲?还想来分一杯羹?”
  李科恩却是郑重的点了点头:“没错。教会的事情你可以不太清楚,但是我却知道很多红衣大主教都未必知道的秘辛。”
  斟酌了一番后,李科恩便接着道:“那些所谓的十字军东征,包括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他们根本就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这在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中已经证明了。至于教会那边就更可笑了,他们甚至派人在奥斯曼土耳其那边搞出来无数次的袭击,不分平民和军队,无差别的自杀式袭击。”
  李承彦被李科恩的话弄的有些懵逼。
  教廷盘踞欧洲已经多少年了?这么牛逼的存在居然还要派出死士进行无差别的袭击?
  李科恩慢慢解释道:“很显然,在一开始的时候连教廷都不存在,他们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而教会这边显然是弱势的一方。强势的一方显然有资格强不起弱势的一方,所以他们才会允许英格兰的蛮子们过去做生意,才会允许教会在那边传教。现在则是完全反了过来,他们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了,还会允许教会传教?事实上,现在他们正在驱逐传教士,如果不是为了贸易给他们带过去的利润,只怕他们连东印度公司都会驱逐了。”
  李承彦却呵呵冷笑道:“那他们也得有那个胆子才行!”
  摆了摆手之后,李承彦才接着道:“行了,不管他们怎么折腾,这次的重点还是法兰西那边。这次你跟着我一起去,好好跟路易十四谈谈,看看能不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
  李科恩正色道:“那大明那边呢?产能跟的上?”
  李承彦道:“产能的事情你倒是不用担心,南、北工业集团那边巴不得你多卖一些,他们也好多挣些银子。倒是法兰西和西班牙,这次两边倒卖军火,你多少还是得注意一些,尽量不要再出现上次英格兰那种破事儿。”
  李科恩点了点头道:“放心就是了。”
  李承彦却又提到了苟雷:“对了,苟雷现在如何了?”
  摇了摇头之后,李科恩才道:“变本加厉?那个词应该是这么说吧?自从上次摔断了腿好了之后,苟雷先生现在几乎已经完全放飞了自我,下到十三,上到三十,就没有他下不去手的。”
  李承彦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了起来:“这要是搁大明,他现在已经可以进宫了!另外,他没有传出去什么不该传的东西吧?”
  “谁让这里是欧洲呢?法律这东西从来都是供人玩弄的,哪里又能比得上大明?”笑眯眯的调侃了几句之后,李科恩才接着道:“苟雷先生虽然那什么了一点儿,但是总还算是有数,不该教给那些蛮子的东西从来都没有教出去过。”
  点了点头之后,李承彦道:“你也该准备准备了,你的妻儿该往大明安顿了,这里毕竟不是久留之地。”
  李科恩感激的点了点头道:“放心吧,不光是我,他们几个人也已经开始行动了。”
  ……
  远在大明的崇祯皇帝觉得欧洲蛮子们挺会玩,尤其是路易十四。
  太阳王不太阳王的,崇祯皇帝不知道,也没什么兴趣,反正欧洲那边的蛮子们动不动就是什么狮心王太阳王等等乱七八糟的称呼,真拿到战场上来估计也是屁用没有。
  无论啥时候,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永远都是拳头大的说话声音响而且管用,光名头响亮而拳头不够大,估计也就是被人盯着锤到死的命。
  关键是路易十四提出来的提议,明显就是联合锅的雏形。
  而联合锅是个什么样的锅,估计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比崇祯皇帝更清楚了。
  后世有个段子说的好,小国有纷争,联合锅出面,纷争没了。
  大国和小国有纷争,联合锅出面,小国没了。
  至于五大流氓之间的矛盾,联合锅从来就没有正式出过面——敢出面就是联合锅没了。
  还有最佳活力团体电影的架构——纽约五大家族相互扶植街头混混斗殴,到某几个混得好的新兴团伙开始联合起来挑战五大家族的时候,被五大家族联手做掉。
  路易十四肯定不是个穿越者,要不然也不至于被区区一个孔代亲王按在地上摩擦,但是这家伙提出来的意见却很超前。
  然而并没有什么鸟用,崇祯皇帝没兴趣。
  只能说路易十四的智商实在是很感人,毕竟大明讲究的是王道——揍你之前告诉你一声而不是揍不揍的问题。
  联合锅这种东西肯定是要出现的,但是出现的前提是三大流氓——大明帝国,晋国外加辽国这三家做大流氓,然后拉着一票大明的藩王们当小流氓,否则这玩意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给现在的大明帝国找麻烦?让大明帝国没办法明着对欧洲下手?
  崇祯皇帝干脆将这个提议扔给了朱慈烺。
  而朱慈烺也很懂事儿,当即就派人跑去辽东找朱慈燝去了。
  以后整个世界的划分很明显,居中的大明帝国肯定是最为强大的,其次则是老大朱慈燝掌控的辽国,还有老三朱慈熠掌握的晋国。
  一个妈生出来的亲兄弟都有打起来的可能,这哥三个明显不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以后干起来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哪怕三兄弟好歹能讲究一些,谁又能保证子孙后代不会干起来?
  所以这种和平组织的提议在朱慈烺看来倒是真有意思,完全可以将后世子孙们的问题圈在一个框架里面解决,尽可能的减少战场上互怼的可能性。
  对于朱慈烺的懂事儿,崇祯皇帝显然也是看在眼里的。
  事实上,就算是没有路易十四折腾出来这么一出,崇祯皇帝自己肯定也要搞出来这么个架构的,否则以后打来打去,死伤的都是自己家的。
  当然,这种事儿还是扔给朱慈烺先去折腾,毕竟不是一天两天能折腾完的,而自己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第863章 人口大爆炸带来的红利
  自崇祯二十六年到崇祯三十年,整整五年的时间,被拉出去剥皮实草的官吏再连带他们的家人,一共不到一千个。
  这个数字放在欧洲蛮子那边多到不可思议,但是放在大明帝国就少得可怜。
  因为欧洲蛮子国小人少又讲究什么人权和贵族优待一类的,真正送上砍头台的贪腐官员其实没有几个。
  而大明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就直接导致了大明的官员数量极多,吏的数量更是多到连吏部都不愿意去统计。
  平均一年两百个因为贪腐而被拉去砍头的数量,直接让吏部都开始怀疑这些货是不是真的转了性子——对比起早些年动不动就上万的人头落地,最近几年都少得可怜!
  然而再怀疑也没有什么鸟用,不仅仅是吏部怀疑官员们转了性子,锦衣卫的大头子林幻羽都开始怀疑人生,一度以为锦衣卫是不是在自己手上没落了?
  与王国兴提督对外的锦衣卫不同,林幻羽提督的锦衣卫部分是对内的,除了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之外,侦辑官员们贪腐一类的事情也是归属林幻羽所部的。
  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没有抓出来多少个贪污腐败的蛀虫,平均一年才两百来年,这岂不是说锦衣卫无能?
  但是锦衣卫这个机构又很神奇,看似牛逼到极致但是又没有自己的思想,几乎都是在看皇帝的意思来办事儿。
  就像是大名鼎鼎的纪纲一样,如果没有朱老四的纵容和暗示,早期的纪纲敢那么嚣张?只怕早就跟马顺一样的下场了!
  也就是说,如果崇祯皇帝不指使锦衣卫去做一些栽赃陷害的事情,锦衣卫更多的时候就跟透明人一样,除了默默记录下所见所闻之外,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栽赃陷害。
  这就让林幻羽很头疼了,因为抓不出人来,锦衣卫就没有存在感,而没有存在感的锦衣卫还是那个可以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么……
  崇祯皇帝不头疼,甚至早就对现在这个局面有所预料。
  贪腐是为了什么?
  不可能是单纯的为了残害百姓,毕竟这个世界上脑子不正常的人肯定有,但是能读书再混到官员并且通过吏部考核外放的,基本上还算是比较正常的——当官是为了升官发财!
  大明早期到天启年间贪腐不断,是因为官员们的俸禄实在是低到令人发指,维持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已经捉襟见肘了,更别提还要雇佣一大堆的吏员和仆从了。
  再加上想要升官就得不断的送些冰炭教敬一类的,不贪怎么有银子往上送?不送还想升官发财?
  后世之所以贪腐不断,是因为贪腐的代价太小,不能诛连九族,连死刑都不太好判,要不然就是一堆没脑子的出来唧唧歪歪的扯什么人权民主之类的话题。
  崇祯年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首先是官员的俸禄被崇祯皇帝提高了一大截,而吏员的支出也纳入了国库拨款,都是定数的,基本上不再需要官员们自己出钱。
  再加上这个年代除了崇祯皇帝是主,剩下的全是民,所以也没有人扯什么人权和冥煮滋油一类的问题,贪腐的杀了也就杀了。
  其次还有官员的升迁已经不再由上官的保举而决定,而是吏部根据每三年一次的京察来决定,所以连往上送冰炭孝敬一类的事情都显得没必要了。
  最重要的还是申明亭的存在,因为贪腐而死的官员们死了之后不仅仅自己遗臭万年,甚至于还要连累三族跟着一起倒霉,那这个贪腐的成本未免太大了些。
  贪腐的成本过高导致官场上很少有人愿意冒着杀头之后遗臭万年的风险去贪污,所以锦衣卫就有些无所事事的感觉了。
  真正让崇祯皇帝在意的还是人口暴增。
  总有些人以为人口的增长速度是个正常的曲线,但是实际上,在和平年代和百姓愿意生孩子的时候,人口增长不是曲线而是直线上升的火箭。
  比如后世种花家开国初期,因为政府鼓励生育而且民间愿意多生孩子,从开国时的五亿人口到十亿人口,用时仅仅三十年——期间打过好几场战争还经历过天灾。
  而大明显然不用经历饥荒,天灾也随着崇祯十七年的过去而慢慢减少,再加上民间强烈的生育欲望,以及禁止溺毙新生儿的规定,人口数量已经从崇祯三年时的两亿左右暴增到五亿。
  任谁也没有想到人口的增长会这么快,包括中极殿的推演都没有预测到这种速度的人口大爆炸。
  后世有句老话说的好,再大的困难一旦除以十三亿这个基数,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同样的,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这个基数,都会变成天大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大明也是一样的,两亿跟五亿之间的差距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人口暴增给大明带来的好处是极为明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显然有他本身的道理,而没有了外患和那些滚着叽歪患者,大明显然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办自己想办的事情。
  比如各种各样的工程。
  不是所有的工程都是危险而且致命的,蛮子劳工也不是永远用之不竭的,那些相对安全相对轻松的工程都被大明百姓们内部消化了。
  至于种地这种事情,因为种地得到的收入没有做工挣到的钱多,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放弃种地,转而跟着各个工程去做工。
  朝廷上面也乐得见到这种局面。
  大量的百姓跑去做工之后,接着就是空出来大量的土地以供分配,并没有出现崇祯皇帝当初设想的没有人种地等等情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住了某种平衡。
  除了一定程度上的物价上涨。
  因为种地的人少了,粮食虽然还是那么多,但是因为需要购买粮食的人更多了,所以粮食的价格不可避免的开始上扬。
  粮价的上涨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坊的用工成本增加,随即又将之转嫁到了商品销售环节上面。
  物价上涨其实无所谓,中极殿方面早就已经推演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大明并不存在什么市场经济,所以一切都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唯一让崇祯皇帝和朝堂大佬们头疼的还是教育。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崇祯五年到崇祯三十年之间,社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县学、州学的教材更换了十次,大学的教材更换了三次。
  原因很简单,大明皇家学院的那些大佬们结合着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理定律之类的玩意,全部冠上了“崇祯定理”、“崇祯定律”一类的名头,然后写入了教材。
  几乎每年都在推陈出新的定理定律让礼部的大佬们一把一把的薅头发。
  这些定理定律既然出现了,以往的教材就得改,但是怎么改?该让什么年龄段的接受什么内容?
  摸着石头过河,付出的代价就是教材三两年就要重修一次。
  年纪轻轻的倪元璐已经头发斑白,礼部加上皇家学院和京城大学的那些教授们,几乎都是痛,并快乐着。
  崇祯皇帝则是一边拒绝着各种定理定律前面冠上崇祯两个字,一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类哲学导师王境泽先生的真香定律。
  再然后,礼部开始为了社学而头疼。
  不是担心社学的修建经费,在这个问题上户部难得的和崇祯皇帝达成了一致,从来就没有卡过预算。
  真正让人头疼的还是教员。
  京城大学毕业的那些学生基本上都被其他的各所大学瓜分,根本就抽不出多余的人手来分配到州学和县学。
  而且原本的那些秀才、举人显然已经没办法再在社学里面执教,因为他们教的内容已经跟不上教材的内容,更跟不上考试的内容。
  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堂有了,生源有了,教员不足了。
  穿越过来的平头哥别的不太在乎,甚至于大明会不会有一天被自己的子孙后代败掉都不太在乎,反正现在的底子已经给他们打下了,就算是败了,肉也是烂在锅里了。
  崇祯皇帝在乎的是教育,就像是后世说的那样,再穷不能穷教育,崇祯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重。
  自崇祯五年开始至今,除去国库源源不断的拨款之外,崇祯皇帝的内帑已经往教育方面补贴了近万万两白银,换算成后世的财政,几乎就是几百个亿扔在了教育上面。
  而大明的百姓也很认同这一点。
  百姓们没有傻子,谁要真认为百姓们傻,那才是真正的傻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简单直白的劝学名言,早几百年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原堂口。
  谁傻啊,现在的大明从军是第一选择没错,可是从军已经不仅仅要求是身家清白没有案底那么简单,早在崇祯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要求从军者必须是从县学毕业。
  这简直就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历史上还从来没听说哪个朝代有这种要求,然而在大明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出现的是那么合情合理合法……
  抛开从军的强制性要求之后,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或者是进入官方做一些小吏,同样都对学问方面有要求,有学问的一切好商量,没学问的该干嘛干嘛去,愿意种地也行,乐意经商也行,乐意移民到海外也行,反正从军从政是没指望了。
  更别提人人都艳羡的大学,招生的最基本条件就是通过了州学的考试,之后才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实打实的好处就在面前摆着,就算是没有那些劝学名言,那些一点儿也不傻的百姓们自然乐意让孩子去读书,哪怕是自己拿钱都乐意,更别提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了。
  供孩子读书几乎就是刻在中原堂口骨头里的本能,改不了。
  如果将中原所有的堂口都拉出来对比一下,除了螨清和蒙元这两个朝代没办法说之外,剩下的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如此。
  看谁都是战五渣,看人家好的就想拿来学习学习然后变成自己的,敢说反对的就埋土里去,历代王朝几乎都一个鸟样,根本就没什么进步。
  几千年的历史给中原堂口带来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历史,也不是什么文物古玩,是重视教育,是开放和自信,是那种只要自己本身不出问题,谁来都得低头跪好的骄傲!
  所以当社学教员人员开始显现出不足的时候,礼部几乎是立即就炸了锅。
  培养读书人跟种树其实差不多,如果从一开始没有种好,那树是很难长得高长得壮,更难长的直。
  社学就是刚刚种下的小树苗,属于生根发芽的阶段,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县学、州学乃至于大学都会跟着出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京城师范大学应运而生,专门培养人手去各地学校执教。
  哪怕是这些人以后只能从教员往礼部这条路子上面走,依然阻止不了大量的读书人将目光投向京城师范大学。
  因为人口大爆炸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知识浪费,单纯死读书的那些读书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不值钱了。
  除了民生和文治上面的问题,军方同样不让人省心。
  南北工业集团这两个原本一家的货现在为了争夺五军都督府的订单,几乎能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动不动就会互相怼上一波。
  除此之外,军方现在的重心显然已经开始转移了。
  沙皇俄国已对没有什么好关注的了,往西伯利亚地区还有北山以北的那些地区移民是户部的事儿,跟军方关系不大。
  官方现在更为关心的是崇祯皇帝想要埋的那块土地。
  正好夹在了莫卧儿和奥斯曼土耳其中间。
  崇祯皇帝当然有任性的资本,既然崇祯皇帝想要埋在那里,那地方别管现在是谁的,以后就必须是大明的,反正不能让自己家皇帝埋别人家的土地上去。


第864章 大明还埋不下你了?
  崇祯皇帝给自己挑了块地方准备挖坟的事儿不是什么机密大事,尤其是崇祯皇帝没有特意要求保密的情况下,这个消息很快就从朝堂扩散到了京城。
  而京城百姓知道之后,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其他地区百姓们知道了。
  然后民间的意见就开始喧嚣尘上——凭什么啊?
  皇帝是大明的皇帝,不跟其他的皇帝们埋一块儿也就算了,为什么偏偏想要埋到大明之外去?
  就像后世起点中文网的那些大内总管们总是在叫着虎牙不爱我了一样,大明的百姓们也难免在心中生出“皇帝不爱我们了”这种感觉。
  万民书不是一封两封,而是上万封的万民书被各地官府转到了吏部,然后又转到了内阁,最后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这些万民书都是各地士绅乡老们折腾出来的,文采倒也说不上多好,反正把大概的意思给表达明白了。
  怎么的,大明辣么大的地盘,就埋不下你一个皇帝了?
  当然,这一切还是崇祯皇帝自己作出来的,或者说是朱重八给留下来的毛病——大明祖制,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许!
  所以那些读书人老实,而老百姓们才不怕官府会把自己怎么样,随便街头上寻个写字好看的秀才公,让他写出来文章然后再按上手印,很麻烦么?
  被崇祯皇帝给惯坏了的老百姓自然是不麻烦的,只有崇祯皇帝感觉脑袋瓜子疼。
  崇祯皇帝想过官场上会有什么样儿的反应,也考虑过民间知道了之后会物议沸腾,可是谁又能想到过会出现上万封万民书的情况?
  不头疼不行啊,天心自我民心,天听自我民听了解一下?
  当皇帝最大的基本盘从来就不是什么勋贵也不是什么文武大臣,甚至于不是军方,而是民心,至于勋贵、文武大臣还有军方,那是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基本盘。
  看不清楚这一点的皇帝基本上都凉透了。
  被螨清黑出翔的朱重八看的很清楚,所以在他统治的时候可以出现民告官,也可以出现手持大诰进京告御状的景象。
  崇祯皇帝同样看的很清楚,所以在下达“永不加赋诏”的时候特意派了东厂番子和锦衣卫在民间大力宣扬,一下子就收紧了民心。
  收紧了民心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办的很了——不从者死!
  那些得到了好处的百姓会发自内心的拥挤崇祯皇帝,或者说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而拥护崇祯皇帝。
  或许有些人不会理解,为什么那些农民就一定会拥护崇祯皇帝?难道他们就不会被那些掌握了话语权的士绅给忽悠?难道他们就不怕死?
  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才是真正的傻子。
  中原堂口自古以来最好忽悠的就是这些百姓,最不好忽悠的也是这些百姓。
  看看后世就知道了,那些自诩为文化人的学生有被忽悠瘸的,自以为堪比诸葛的网友其实更多的还是在跟风,然而普通的老百姓虽然天天骂着土鳖,却从来没想着干翻土鳖。
  为什么?因为土鳖实实在在的掌握了民心。
  换成大明也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大明的百姓们集体不满意了,以至于出现了上万封的万民书,这还真是开天辟地以来头一遭。
  崇祯皇帝很纠结,而崇祯皇帝很纠结的后果就是大明京城很快就传开了一股子妖风,然后慢慢的向整个大明扩散。
  据某个大舅子的儿子的妻弟的叔叔的女婿在锦衣卫当差的老百姓所言,崇祯皇帝看上的那块地方可了不得,那是万年不遇的风水宝地,能保佑大明江山万年永固!
  据江湖传言,崇祯皇帝看上的那块地方,地底下有大量的猛火油和各种矿产,崇祯皇帝之所以看上那里就是打算替大明守住那里!
  所有的传言之中,这两种说法是传播的最广也是最快的,民间的接受度也最高。
  小道消息是民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于那些由官方传播的、正面的陈词滥调往往毫不关心,相反对于那些负面的,特别是刺激性、轰动性的传闻,却最为热衷。
  传播这些爆炸新闻时给人们带来的超娱乐快感,是什么评书戏曲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当人们谈起关于皇帝秘闻、后宫艳史这些小道消息时,永远眼睛放光、吐沫四溅、神情亢奋,似乎他们都是亲眼所见。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大明的百姓自然也不可能免俗,只是崇祯皇帝的威望太高,而且爱民的政策一个接一个,所以民间从来就没有人传崇祯皇帝后宫的小道消息而已。
  自发的不传不信,比起官府强制来说,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最起码,崇祯皇帝未必就比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强到哪儿去,偏偏形象上功盖三皇德配五帝。
  至于某些传言那里是龙脉的小道消息,基本上都被大明百姓们无视了。
  龙脉?让五军都督府派大军把蛮子们杀光,然后挖地三尺的破坏,看那地方还能不能出现龙脉!
  “朕自有苦衷!”
  短短的五个字,就是崇祯皇帝回复给这些万民书的回信,而且所有的万民书都是崇祯皇帝亲自回复的,没有用任何人代笔。
  说一半,留一半,模模糊糊的让老百姓自己去猜,崇祯皇帝这一手直接就打中了民间百姓们的命门——还有样儿的花边消息比皇帝亲笔回信说有苦衷更劲爆!
  那些万民书无一例外的被民间收藏供奉了起来。
  而民间的这些举动也再一次给官场和军方敲响了警钟。
  没错,就是警钟,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和威望第一次如此直观的体现了出来,较之以前移民、开海、征兵等等都要更加的鲜明万分!
  传统社会中,永远有那么一类读书人,虽然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即便终生不第也不甘心放弃“致君尧舜”的宏大理想,因为圣人告诉他们,这是士人活着的唯一目的。
  在此之前,或者还有许多人诟病崇祯皇帝的施政太过于狠辣,然而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和威望,就如同一记狠狠的耳光一样,直接而响亮的甩在了所有人的脸上——功盖尧舜!
  民间自发的组织起了一支足足有五万人的远征军!
  对于大明的民间来说,想要拉起一支军队估计比任何一个朝代都容易,因为大明的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再加上“士不教不得征”的条令,民间尚武之风极浓,壮龄男子别管有没有上战场上可能,也是都接受过军事训练的。
  这五万人的远征军不打算干别的,就是认准了莫卧儿和奥斯曼土耳其,打算去干死那两个国家,然后替崇祯皇帝把那块地方抢到手。
  当然,这件事情的背后少不了锦衣卫和东厂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暗中出力,就连兵部和户部也在暗中出力,否则一旦超过几百个青壮集结,地方官府就该发疯了,更何况是五万人。
  这五万人自己嘲笑自己为“杀千刀”,因为五万大军不仅仅自带干粮和补给,连战马和武器装备都是自己掏钱购买的。
  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杀牛宰羊祭旗之后,这五万“自干军”就风萧萧兮易水寒,远征西域兮抢地盘!
  正在跟奥斯曼土耳其互怼的奥则朗布感觉要么是自己疯了,要么就是那个该死的大明帝国疯了——莫卧儿现在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啊!向着藩属国下手,还要不要脸了啊!
  然而奥则朗布想再多也没有什么鸟用,这五万大军不是五万个屁都不懂的庄稼汉,而是五万个接受过大明正规军事训练的青壮。
  换用最直接的说法吧,这五万青壮虽然比之一级战备卫所的士卒素质差了一大截,但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补充进入大明帝国的二级后备卫所。
  欲哭无泪的奥则朗布挥退了所有人之后,才叹了一口气,对唯一留了下来的甲一开口道:“现在大明帝国虽然派兵攻打我们,该怎么办?”
  甲一沉默了半晌之后,才在纸上写道:“您的计划是什么?”
  奥则朗布又是一声长叹,沉默了半晌之后才道:“要么就放弃莫卧儿这边的土地,全力进攻奥斯曼土耳其。”
  甲一摇了摇头,继续写道:“如果他们继续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呢?看他们进攻的线路,明显是从北部直接向西穿插,越过了我们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