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崇祯五年至崇祯二十五年,因战争而死亡的军人数量仅仅不到十万,可是因为救灾、保护百姓而死亡的军人数量,是这个数字的三倍!”
  叹了一声后,李承彦又道:“你们生的晚一些,有些苦日子你们没有经历过,可是天灾你们总是经历过的。知道不知道,好几次的河道决堤,是当地卫所的将士们跳进河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洪水,有的累死在搬运沙袋的路上,有的干脆尸骨无存,到现在都没有找到!是不是很残酷?谁不是人?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是妻子儿女的天?难道他们就不怕死?不是,他们不是不怕死,他们只是因为你们大明百姓的身份,所以他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放弃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你们!”
  不仅仅是莫岩柏被彻底惊呆,就连性子跳脱的狄牧都被惊呆了。
  正如李承彦所言,京城大学里面甜党也有咸党,还有一个辣党在嘲笑甜咸两党,总之就是互相看不顺眼,时不时的就会有殴斗发生。
  至于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货色,不仅仅是京城大学,其实各地的府学县学里面也一样存在。
  许多人认为大明的军费支出太高,给予丘八们的待遇太好,只是碍于生员不许议政的条令而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只是私下里议论。
  见两个学生都愣在那里,李承彦又接着道:“为师在海外卖军火,卖福寿膏,倒卖人口给铁道部当苦力,这些都是那种抛弃了道德和良知,折了阳寿再损阴德的事情,可是为师不后悔。就像陛下说过的那样儿,既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那就得有人愿意负重前行。今天告诉你们这些,也是希望你们以后回去了,将你们的所见所得,告诉你们的那些同窗,还有京城大学里面的其他生员,你们以后能够用一身所学,替大明的百姓挡住所有的黑暗!”
  对于狄牧和莫岩柏,李承彦是打算传授自己一身所说的,这些并不算是机密的信息告诉他们也不算什么,更多的还是要让他们认同。
  不仅仅是认同纵横一脉的学术,更是要让他们认同这些心黑手辣的手段,否则在以后一旦心软,造成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换言之,如果狄牧和莫岩柏不能变得像自己这样儿心黑手辣脸皮厚,以后还是不要跟自己一样从事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好。
  ……
  李承彦在教导着自己学生的时候,崇祯皇帝也在教导着大明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在这段时间的表现确实不错,无论是选择自己的班底,还是对于东市那边的管理上面,朱慈烺都表现的足够合格,甚至于远远超出崇祯皇帝的预料。
  但是朱慈烺在军事上面的眼光,却远远不能让崇祯皇帝满意。
  或许是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给朱慈烺做出个好榜样,朱慈烺跟朱慈燝的脑子里面更多的还是带着一些锤子思维——军队就是锤子,问题就是钉子,一锤子不够就再带一锤子,没什么是靠锤子解决不了的。
  这不行,这样儿绝对不行,必须得扭转他的这个观念才行,因为锤子再怎么好用,也得会用再才,就像是让一个婴儿拿一把大锤,就算是能拿的起来,最后也很可能会伤到自己。
  等朱慈烺放下手里面的情报之后,崇祯皇帝才笑眯眯的道:“你怎么看?”
  朱慈烺斟酌着道:“父皇,德川家光和政仁既然有这种不臣之心,理应尽早除之,以免日后再生祸患。”
  崇祯皇帝道:“除了德川家光和政仁很简单,只要一道密旨,潜伏在倭国的锦衣卫自然可以除去他们,大军三个月之内便可彻底平定倭国。可是,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将倭国给踏平呢?就因为他们现在的想法?”
  摇了摇头之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现在只需要派遣几个人过去,暗中将他们培养的那些替身也好,还是德川和子也好,都变成我们的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呢?不要总想着靠武力去解决问题,因为武力解决问题是最终极的办法。就像是现在一样,大明的工地还需要倭国的监工,大明的青楼也需要倭国女子,对于大明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利益。而更重要的是,倭国没有反制的能力,九州岛在手一天,倭国就永远只能按照大明的想法来办事,直到有一天大明不需要倭国了。那么,大明什么时候才会不需要倭国呢?”
  朱慈烺躬身道:“当大明的这些工程都结束?”
  崇祯皇帝轻轻摇了摇头,笑道:“理论上来说,是的,当大明的这些工程都结束,自然也就不需要这些倭国人做监工,到时候倭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你仔细想想,是什么情况?”


第822章 民心是可以引导的
  仔细想了一下另外一种可能的存在,然后朱慈烺额头上的冷汗就冒了出来。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想的——当大明不需要倭国存在的时候,倭国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比如欧洲、莫卧儿、奥斯曼这三家都唱了凉凉之后。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强汉哪怕是到了自己都四分五裂要唱凉凉了,依然可以吊打那些外族。
  今天的大明与强汉何其之像!
  与强汉不同的是,强汉在北击匈奴、东征朝鲜、南伐百越和西南夷、西拓西域的扩张中无数场胜利的背后是“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而大明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国库日丰,户口日增”才是大明眼下的最好写照。
  可是,当失去了敌人之后呢?强汉之所以自己玩死了自己,跟他失去了所有的外敌也不无关系。
  大明现在好歹还有欧洲、莫卧儿、奥斯曼这三家敌对势力,但是只要是长了脑子,稍微一想就能知道,这三家很可能撑不到自己登基的时候。
  然后大明会不会面临强汉时自己玩自己的局面?
  看着额头上不断冒出冷汗的朱慈烺,崇祯皇帝突然笑了:“怎么样儿,想到什么了?”
  见朱慈烺有些迟疑,崇祯皇帝干脆鼓励道:“放心大胆的说,你是我大明的太子,畏首畏尾的像什么样子?就算是惹朕生气,难道朕还能再像以前一样把你吊起来抽?”
  朱慈烺强忍下想要伸手挠一挠后背的冲动,躬身道:“父皇,若是我大明以后没有了外敌,儿臣担心会如强汉一般?”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看起来,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念,总算是有几分脑子。可惜,你忘了一件事。”
  朱慈烺一脸懵逼地问道:“请父皇明示?”
  崇祯皇帝道:“大明现在是成本转嫁!”
  见朱慈烺一副好奇宝宝小萌新的模样,有机会在儿子面前装逼的崇祯皇帝心里自然是大写的爽:“所谓成本,就是大明这个国家兴盛起来所需要的一切,诸如人口和赋税等等,全部是成本的一种。
  而所谓转嫁,就是将这些成本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头上去,需要损失的人口让他们损失,需要付出的金银财宝让他们出。
  至于转嫁成本的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军火买卖、福寿膏和棉籽油买卖、大明间接或者直接插手战争。
  祖龙大修了六国长城还有直道,汉武北征匈奴,隋炀修了大运河,这些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最终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因为国库里面没有那么多的银两,所有的成本最终被摊派到了百姓身上。
  知道不知道朕刚刚登基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东边有建奴,东南有荷兰蛮子,南边诸藩也是表面老实背地里各自龌蹉,大明朝堂上阉党和东林党人脑子都能打成狗脑子,再加上不断的天灾,那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
  可是现在呢?朕修建的直道和铁路加起来,数倍于长城和秦直道,朕打下的疆土比之汉武北击匈奴所得还要大上数倍,朕大修的河道是大运河规模的两倍,而民未加一赋。
  知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有什么好处吧?《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朕深以为然也,所以朕不仅不加赋,还干脆免了赋,只收商税。
  天下万万百姓之中,民几何?商几何?商人被收了税,纵然再如何不满,他们有胆子造反么?看看史上历次朝代更迭,哪一次不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才天地反覆的?
  所以朕要告诉你的是,如果商税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将所有的成本向外转嫁,而不是从百姓身上找补。
  当你知道如何将成本转嫁给其他的国家,用他们的血肉来完成大明的兴盛之路。
  朝鲜的绫阳君和缅甸王他隆是真正的聪明人,跟尚丰王不同,尚丰是单纯的想要寻求大明的庇护而请求内附。
  而绫阳君和他隆是看破了一些朕的心思,但是他们又不能明说,生怕朕会让他们彻底消失,所以他们也先后请求了内附,不过是卖其国以保其国而已。
  不过,你记着,无论将来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是大明彻底的亡了,我大明天子可以死,也绝不允许有一人投降,正是成祖皇帝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慈烺神色一凛,先是正了衣冠,接着又躬身拜道:“是!儿臣一定牢记,并代代相传于后世!”
  等崇祯皇帝点头示意之后,朱慈烺才接着道:“依父皇所言,商人可以不管,成本可以转嫁,那读书人呢?儿臣曾经听说过一个词叫做刀笔吏,即便朝堂上再如何好的政策到了下边,一样不排除被曲解的可能吧?而且还有读书人的嘴,似乎永远都是歪的?”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锦衣卫呢?东厂呢?西厂呢?朕登基之初颁发《永不加赋诏》,为了防止下面这些混账东西们胡来,朕特意将东厂和锦衣卫派了出去,令人到乡间宣读《永不加赋诏》,就是为了防止下面的混账东西们曲解了朕的旨意。当然,还是全靠了那些地主们的衬托啊。朕不加赋甚至不断的免赋,那些地主们再加上一层半层的地租,结果就是百姓们知道朕是个好皇帝,朕爱民如子,他们之所以活不下去不是因为朕,而是因为那些地主们收的租子高了,所以他们的日子才不好过的。可是朕告诉你一个很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那些地主们提高了租子,他们卖粮食的时候被朕收了商税,国库的银子又多了,而百姓却丝毫不觉。所以,如果有必要的话,朕会毫不犹豫的让国库出银子补贴百姓,让他们去种粮食,只要有粮食,民间就能安稳,民间安稳,剩下的一切问题就都不是什么问题。”
  朱慈烺的额头上冷汗更甚。
  朱慈烺万万没有想到,崇祯皇帝的一举一动里面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自从小读书起到现在,所有接触到的,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形象在这一刻开始扭曲。
  将朱慈烺整个人表情尽收眼底的崇祯皇帝呵呵轻笑一声后,开口道:“是不是觉得朕很冷酷无情,肆意玩弄人心?”
  朱慈烺躬身道:“儿臣不敢!”
  崇祯皇帝屈指弹了弹桌面,笑道:“没有说不是,而是说不敢,就说明你心里确实是这样儿认为的。可是傻小子,朕玩弄人心的结果是什么?是大明的百姓不用再游离失所,是大明的百姓们可以吃饱穿暖,是他们可以远渡重洋去经商,是他们可以在所有人面前挺直腰板。傻小子,这才是朕最终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朕有什么手段是不敢用的?记住了,民心稳,则江山社稷稳,江山稳,则民生兴旺,所谓国泰民安原本就是一体,国泰自然民安,民安自然国泰,互为表里而已。”
  略微一停顿,崇祯皇帝又接着道:“那些刀笔吏也好,读书人也好,不过是为了名与利而已。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只要锦衣卫和东厂就可以解决掉他们,不用着对他们如临大敌,如果杀一个不行那就多杀几个,问题总会解决掉的。”
  正所谓装逼一时爽,一直装逼一直爽,崇祯皇帝自然也不介意在儿子面前装逼:“首先你要记住一点,就是民心是可以引导的。当大明需要战争的时候,就引导他们往战争上面去想,这里面有多少手段可以用,你自己慢慢琢磨。当大明不需要战争的时候,就引导百姓往耕种和发家致富上面去想,这里面同样有的是手段可以用。”
  崇祯皇帝起身走到朱慈烺的身前,一把拍在了朱慈烺的肩膀上,而朱慈烺也如同所有的儿子在父亲面前一般,稍微矮了矮身子。
  崇祯皇帝叹了一声道:“既然身为大明的太子,这些光明的,阴暗的,你就都得知道,也要背负起来这些光明和黑暗。”
  再次叹息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又回到了座位上,拿起一份中极殿送来的奏章递给了朱慈烺:“中极殿那边认为让穆罕默德四世消失更为符合大明的利益,朕想知道你的看法。”
  朱慈烺接过奏章翻看过后,躬身道:“回父皇,儿臣也认为让穆罕默德四世消失更为符合大明的利益。从目前的情报可以得知,穆罕默德四世这个人更多的还是偏向于欧洲,更倾向于继续与荷兰人结盟,也就意味着奥斯曼会成为大明的敌人。既然有可能成为大明的敌人,那倒不如让奥斯曼陷入争斗之中,同时扶持奥斯曼里面亲近我大明的人。”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莫卧儿呢?你认为什么时候才是解决掉莫卧儿的最佳时机?”
  朱慈烺沉吟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口道:“儿臣以为莫卧儿完全没必要由我大明来亲自解决,完全可以交给奥斯曼来解决,只要我大明从中挑拨一番,完全可以让莫卧儿和奥斯曼陷入战争之中。现在的情况明显是对莫卧儿不利,只要他们跟奥斯曼开战,灭亡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崇祯皇帝这才笑眯眯的点了点头,表示对于朱慈烺的认可。
  但是还没等朱慈烺高兴太久,崇祯皇帝接着又抛出来了一个问题:“沙皇俄国呢?波兰人驱狼吞虎,想要引沙皇俄国进入欧洲,这会造成什么样儿的后果?”
  朱慈烺顿时有些麻爪了。
  毕竟朱慈烺只是大明的太子而不是皇帝,很多情报崇祯皇帝知道,中极殿那边知道,五军都督府和内阁也知道,但是朱慈烺不知道。
  崇祯皇帝现在突然抛出来沙皇俄国的问题,朱慈烺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崇祯皇帝却是笑眯眯的道:“回头去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调取相关的资料,想一想沙皇俄国进入欧洲之后会给欧洲带来什么样儿的影响,然后再来告诉朕。”
  等朱慈烺滚蛋离开之后,崇祯皇帝才命人将张之极给召进了宫里。
  面对崇祯皇帝的问题,知道欧洲和沙皇俄国情报的张之极应答起来就简单的多了:“启奏陛下,臣以为沙皇俄国介入欧洲并不会给欧洲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反而会影响到奥斯曼那边。”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你是说穆罕默德四世倾向与欧洲结盟的事情?”
  张之极躬身道:“是。荷兰人明摆着会跟沙皇俄国结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而穆罕默德在这个时候不可能无动于衷,最大的可能就是会跟荷兰和沙皇俄国他们站到一起。”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点头道:“五军都督府那边是什么意见?”
  张之极道:“派人暗中除去穆罕默德,或者挑动奥斯曼去攻打莫卧儿,将他们的精力牵扯到莫卧儿那边,便之无瑕西顾。”
  崇祯皇帝呵呵笑了笑,开口道:“军府的意见是让穆罕默德消失,还是挑动他们攻代莫卧儿?”
  张之极躬身道:“启奏陛下,微臣和军府诸位同僚商议过,觉得还是让奥斯曼去攻打莫卧儿更好一些。”
  要面子!讲究人!还是不够狠不够阴损!
  崇祯皇帝一副老子早就猜到了的表情,笑道:“那就依军府的意思吧。朕让太子去军府和中极殿那边调取相关的情报,这些信息也可以让他多接触接触。”
  等张之极躬身应了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除了奥斯曼那边,北方也该再动不动了,总不能让沙皇俄国这么轻易的就跑到欧洲去添乱。”
  张之极躬身道:“陛下,刘侯那边,是不是找人接替他?”
  崇祯皇帝却摇了摇头道:“不必了,不让他带兵去前线也就是了,如果他跟军府那边闹腾,就告诉他这是朕的意思,让他找朕来闹腾。”
  ……
  远在北山的刘兴祚恨恨的将手里的茶杯砸到了地上,怒骂道:“张之极竖子!”


第823章 这里是真正的天堂!
  难怪刘兴祚会破口大骂张之极。
  在刘兴祚看来,这事儿摆明了就是张之极那个混账东西不让自己再上战场,所以才把崇祯皇帝给拖下水背书的。
  关键是圣命难为,崇祯皇帝不让自己上战场,而是钦点了曹变蛟为统军大元帅,自己有什么招?
  屁的办法没有,也就只能砸两个杯子顺便骂几句英国公,五军都督府的大头子张之极了——反正自己也是公爷,虽然不如他老张家世袭罔替,但是公爷就是公爷,又没有什么进入五军都督府的心思,自然是想骂就骂。
  最重要的还是两个人曾经一起砍过人,交情在那里摆着,骂了也就骂了,张之极除了忍着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气哼哼的骂完了张之极,刘兴祚才摆了摆手道:“得了,各自去准备吧,过段时间该跟着出征的就跟着出征,该留守的也别瞎想,按照军府的指令办事。”
  头发早已经白尽了的刘兴贤同样不爽至极:“这就完了?”
  刘兴祚冷哼一声道:“要不然你还想怎么样?抗旨出兵?沈振江前车之鉴不远,你还想以身试法是怎么着?”
  “哎!”气的长叹一声,刘兴贤还是忍不住嘟囔道:“当兵打仗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是现在倒好,大仗小仗根本就没咱啥事儿!”
  满肚子气的刘兴祚也懒得理会刘兴贤了,干脆起身出了中军大帐巡视去了。
  ……
  吴三桂同样不爽至极:“曹变蛟已经成了统军大元帅,咱们两个倒好,还在这里清剿蛮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李鸿基倒是比之以前沉稳了许多,见吴三桂发脾气,便开口劝道:“行了,有的仗打总比留守在后方什么事儿都干不成的好吧?且偷着乐吧!”
  吴三桂知道李鸿基说的是事实,也清楚后方有的是卫所指挥使想要闹腾着出来打仗而不可得。
  然而心里不爽就是不爽——自打天启年间还有关宁军的时候开始,自己跟曹变蛟就互相看着不顺眼,现在就更不顺眼了。
  沉默了半晌之后,吴三桂突然开口道:“如果咱们加快一下进度,还需要多久才能彻底将这里的蛮子们清剿完?”
  李鸿基琢磨了半晌才开口道:“不知道。”
  恨恨的瞪了李鸿基一眼,吴三桂才道:“你说你就不能好好读些兵书什么的?屁大的事儿一旦搞不清楚了就问你侄儿,你还有个当叔叔的样儿没?”
  对于吴三桂的愤怒的质问,李鸿基显然没有放在心上,至于说自己不如侄儿李过,李鸿基就更不当一回事儿了——自己没有儿子,李过就跟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老子不如儿子怎么了?
  吴三桂干脆将目光转向了李过:“别理会你叔叔那个废物,你说说你的看法吧。”
  颇有些哭笑不得的李过沉吟了半晌之后才开口道:“如果天公做美,估计六月底之前就能收复英格兰全境。如果天公不做美的话,搞不好就迁徙到八月甚至于九月了。”
  吴三桂嗯了一声道:“咱们现在的补给和弹药倒是没问题,加上最新送来的一批,估计足够用到十月份的。可是一旦拖延的时间长了,咱们能不能赶上神圣罗马帝国那边的战事且不去说他,光是在五军都督府那边就没什么面子可言了。最最关键的是,皇上和五军都督府那边很可能会对转头来莫卧儿用兵,咱们要是赶不上的话,那才叫真正的丢人现眼。”
  李过嘿嘿笑了一声道:“大帅放心吧,五军都督府绝对没那么快对莫卧儿用兵,就算是咱们清剿完了英格兰的蛮子们,估计也有的等。”
  吴三桂道:“理由呢?”
  李过笑道:“因为看着蛮子们乱起来对大明更有利,就算是他们不能狗咬狗,大明也可以从中挑拨,让他们几家都斗起来,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就这么一愣神的功夫,吴三桂的亲兵已经从外面走了进来,躬身道:“大帅,小埃利斯求见。”
  吴三桂望了一眼李鸿基,干脆又将目光投向了李过:“这姓埃的来干什么?往常不都是李科恩过来的么?”
  李过斟酌着道:“李科恩往常谈的大多是劳工和军火的事情,这小埃利斯的可能会谈些其他事情?”
  吴三桂嘿了一声道:“说起来也有意思,这姓埃的现在还是咱大明百姓呢?也不知道此人自己心里是否认同这大明百姓的身份?”
  向着亲兵摆了摆手,吴三桂道:“让他进来。”
  一袭长衫打扮的小埃利斯进了中军大帐,先是向吴三桂和李鸿基躬身行了礼,又作揖拜道:“学生埃利斯,见过大帅。”
  这埃利斯虽然长了一副蛮子模样,可是不看模样光听声音,谁又能知道这家伙居然是个蛮子——这大明官话却是说的有模有样,连偏北方的口音都一丝不落的学会了?
  吴三桂心里啧啧称奇,却是笑眯眯的道:“免礼,来人,给埃贤侄看座。”
  等到小埃利斯再次致谢并且端端正正的坐下来之后,吴三桂心中的惊奇之意就更甚了:“埃贤侄的官话倒是流利,只是不知道是哪位严师所授?”
  自己来到欧罗巴砍人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可是像小埃利斯一样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大明官话,并且懂一些大明礼节的,估计也只有科恩那个老家伙了。
  小埃利斯拱手道:“启禀大帅,学生师从李科恩先生,至于大明官话则是从苟雷先生处学来。”
  “苟雷?”
  面对吴三桂的疑问,小埃利斯再一次拱手道:“苟雷先生是有名的大儒,是李科恩先生花了极大的代价才从大明起到欧洲的。”
  虽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无名之辈也敢妄称大儒,但是吴三桂显然不太在乎这事儿:“那苟先生现在可好?”
  小埃利斯道:“回大帅,先生一切安好,阿姆斯特丹的贵妇们都十分迷恋苟先生,如果不是碍于他大明帝国大儒的身份,想必不知道有多少骑士会向他发起决斗邀请。”
  吴三桂嗯了一声道:“替我向苟先生问好,同时记得告诉他,要是有人胆敢向他挑战的话,大明的军队会替他做主。”
  对于吴三桂这半是致意半是威胁的话,小埃利斯笑着致笑后便将话题引到了别处——这也太欺负人了!苟雷先生把别人的老婆当成情人来睡,还不许人家向他发出决斗邀请?
  尤其是这一次,为什么不是李科恩没来而是自己来的?还不是因为苟雷先生差点儿被人堵在被窝里面,结果跳墙出来的时候摔伤了腿,李科恩正在照顾他——李科恩都不敢让自己的老婆照顾苟雷了……
  闲扯了半晌之后,吴三桂才开口道:“对了,贤侄此来是所为何事?”
  小埃利斯正色道:“启禀大帅,学生此来,乃是为了东印度公司的军火贸易一事。”
  吴三桂顿时感兴趣起来:“军火贸易?怎么了?”
  小埃利斯道:“想必大帅也知道,现在整个欧洲对于军火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无论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那些诸侯国,甚至于是教廷,现在都需要大量的军火。而东印度公司是大明帝国明文许可的在欧洲的军火代理商,负责南北工业集团的军火分销业务。但是最近从奥斯曼那边传来的消息表明,奥斯曼很可能对东印度公司采取措施,或者是增加关税,或者是拒绝东印度公司的军火过境。”
  吴三桂好奇的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奥斯曼跟荷兰的关系应该算是极好的吧?他们为什么会对东印度公司下手?”
  小埃利斯道:“回大帅,这一切还是跟苏伊士运河舰队在英格兰的表现有关。”
  理了理思路,小埃利斯便接着道:“大明帝国的陆军在登陆之前,海军就已经先行对英格兰的各个港口进行了炮击,现在整个欧洲乃至于奥斯曼都认识到了海军的巨大作用。”
  吴三桂忍不住讥笑道:“所以,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大明的战舰?”
  小埃利斯道:“大帅英明。奥斯曼和荷兰都曾在前一段提出要求,要求东印度公司替他们从大明购买几艘宝船级别的战舰,性能要跟苏伊士运河舰队的战舰一样。出于海防安全方面的考虑,东印度公司十七绅士拒绝了奥斯曼的要求,也正是因此才招来了荷兰和奥斯曼方面的不满。”
  将事情大概的说完之后,小埃利斯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学生想着,能不能雇佣大明的商船将军火运过苏伊士运河?”
  吴三桂顿时摇了摇头道:“这事儿你可找错人了。虽然本帅负责眼下对于英格兰的整体做战,但是你说的这些事儿不在对英格兰的作战范畴之内,所以本帅也插不上手。”
  小埃利斯顿时露出了一副失望之色:“启禀大帅,学生来此之前也曾求见过新乐侯,但是侯爷说雇佣商船这些事情不归他苏伊士运河舰队管,所以学生已经是走投无路了。”
  吴三桂顿时笑道:“你找新乐侯有什么用?他是军方一脉,你要雇佣商船得去找户部的对外贸易司,而不是跑到军中来找本帅或者是找新乐侯。还有,只怕你根本就没把事情跟新乐侯说明白吧?”
  小埃利斯脸色一红,讪讪的道:“大帅英明,学生当时满脑子都是奥斯曼和荷兰对东印度公司的威胁,只跟侯爷说了雇佣商船的事,其他的事情却没有说得太明白。”
  吴三桂笑道:“这就对了。按照大明的律法,军方不得插手地方事务,像雇佣商船这种事情跟军事一点儿不挂钩的,新乐侯能理你才怪了。先去户部的对外贸易司,如果实在没办法去大明雇佣商船,你也可以直接让你们的商船走苏伊士运河,新乐侯不可能为难你们,更不会坐视奥斯曼那边对你们动手。再者说了,能不能替奥斯曼的那些蛮子们购买宝船这件事情,本身也不是东印度公司十七绅士可以决定的,你尽管去找南北工业集团他们两家问问。”
  大喜过望的小埃利斯先是向吴三桂致了谢,接着又一脸兴奋的道:“那学生就先往大明一行,看看这两件事情到底该如何解决才好。”
  小埃利斯不担心奥斯曼会在苏伊士运河那边对他动手,毕竟有英格兰的例子摆在前面,谁任想要对持有大明户籍的人下手,都得好好考虑考虑!
  又是一番闲扯之后,见吴三桂已经端起了茶杯,小埃利斯就自觉的滚蛋了。
  在经过了接近两个月的航行,当小埃利斯在天津港踏上大明土地的时候,忍不住在心里暗叫自己来到了真正的天堂!
  自己一身丝绸的书生打扮,在欧洲已经算得上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