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复杂了一些。
  原本郭允厚以为大明的百姓会因为故土难离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原因而不愿意移民到交趾,但是实际上却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面对移民最担心的是什么?
  是不清楚将要移民的地方土地产量如何,担心自己去了人生地不熟的会被人欺负,担心移民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但是安南能一样吗?
  谁不知道安南那里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再加上安南猴子都已经被抓去修铁路,也不用担心坐地户的欺负,还有官府给的安家银子,耕牛,家具,种子,这么多的好条件加一起,不心动的是傻子!
  在看到好处的时候,百姓们的行动力几乎是强前的强大,很多人不仅仅是自己报了名,甚至于还呼朋唤友的喊上其他人一起报名,让各地官府开始头疼如何限制人数。
  最后的解决办法,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府都采用了相同的手段——抓阄。
  一个县里有多少户人家,就在一个大箱子里扔上多少个纸团,假设县里分到了五十户移民的名额,箱子里就会有五十个写着移字的纸团,剩下的全都是空白。
  抽中移字纸团的人欣喜若狂,抽中空白纸团的人如同死了爹娘,百姓就是这么现实。
  无所谓什么故土难离,而是因为好处不够明显,诱惑不够强,一旦有着巨大的,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好处,大明的百姓们经任何人都积极!
  搞清楚了其中的弯弯绕,郭允厚干脆如法炮制了一番,试着吸引百姓往勒石草原迁移——效果确实很明显。
  只是在试图吸引百姓往朵甘思和乌思藏迁移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尤其是葱岭那边,更是没人愿意去。
  百姓又不是傻子,朵甘思和乌思藏那里的地形还有环境都不算太好,谁闲的没事儿了才会想着往那里移民!
  接连向勒石草原和辽东,奴尔干都司,交趾进行了大量的移民之后,郭允厚特别蛋疼的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就像是崇祯皇帝一直在担心的那样儿,大明的人口还是太少了些——两万万的人口迁移出一千多万之后,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人少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儿,其实也不算什么,反正百姓们总是会想着多生孩子,哪怕是贪图官府的奖励也会多生,这些地方早晚都能填满。
  但是,皇宫里的那位爷,他不按套路来啊,说不定什么时候一拍脑门子就会跑去御驾亲征,然后弄死大量的蛮子之后再搞回来大片的土地,再然后就得从国内移民过去占地盘。
  看了看几乎快要见底的国库,郭允厚最终还是打消了提高生育奖励的想法,决定顺其自然,毕竟现在的奖励已经不低了,再提高一些,国库就该支撑不起了。
  到时候再因为百姓生孩子太多而搞的国库紧张,那未免就太可笑了——大明国库没有被巨大的军费支出拖垮,也没有被巨大的建设支出拖震,结果却因为百姓生孩子太多而支撑不起,那就真成了笑话了!
  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也给崇祯皇帝提了个醒。
  通过锦衣卫和东西厂,崇祯皇帝就像是一条盘踞在整个大明上空的巨龙一般,任何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户部面临的这些问题也同样如此,崇祯皇帝也知道郭允厚的头疼之外,然而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百姓生孩子这种事儿,除了引导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但是把类似于施凤来的这种老家伙,还有一些不想混朝堂的家伙们集中起来,弄成个国库智库的形式,似乎也可以?
  虽然有抢内阁饭碗的意思,但是内阁要处理政务,智库却不需要,只要不停的针对各种情况做出假设然后再进行推演就可以了?


第729章 凌烟阁
  根据穿越者定律来看,一百个穿越者里面大概有九十九个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如意的那种,偶尔才会有那么一两个的高配也大部分都是因为绝症一类的原因才穿越的。
  生活中不太如意的直接后果就是穿越时没钱充值开挂——就像是另一个马爸爸说的那样儿,不充钱你玩个鸡儿?
  当然,很多穿越者是走狗屎运开了挂的,比如姓云的姓方的姓林的,这几大姓都是好开挂的。
  但是像崇祯皇帝这样儿的苦逼也不是没有,甚至于有倒霉的刚刚穿越过去,看着旁边的美少妇正暗自心喜,然后就听少妇说了一句:“大郎,该起来吃药了。”
  崇祯皇帝还算是好的,刚穿越过来就有一个偌大的帝国等着自己继承皇位,虽然煤山上还有一棵老歪脖子树在向自己招手,可终究还是有几分机会。
  像这种没开挂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绝不是什么造枪造炮——先不提会不会造的问题,就算是会造,古代有合格的钢铁技术和火药?有合格的机床能使用?
  更不是什么眼光有多鸡贼——能混居庙堂的,随便哪个不是人精?论到心眼和站队的本事,崇祯皇帝这种小白就算是十个也未必顶得上人家一个。
  崇祯皇帝最大的优势在于头铁,在于对历史大势的了解,一旦脱离了这一点,崇祯皇帝自认为玩不过温体仁他们那些人精。
  而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推移,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四年,十五年的时间过去,崇祯皇帝先知先觉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不见,哪怕是崇祯皇帝自己也在不断充电学习,依旧感觉在治国方面的吃力。
  比如移民问题,这种以百万甚至于千万为单位的移民,除了强制性的湖广填四川之后,哪里还有经验可供借鉴?还有这么多的国土,上哪儿找相应的经验去借鉴?
  就像是作者写小说,没有了章评书评,作者还抄个鸡儿?
  作者没得抄了还能瞎鸡儿写,好歹能忽悠几个读者来看,但是崇祯皇帝瞎鸡儿治国试试?搞不好还得挂到那棵老歪脖子树上去!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考虑,那就是后世天朝玩过的特区,崇祯皇帝同样搞出来一个天津特区。
  然而坑爹的是,崇祯皇帝搞出来的天津特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他都看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特区,比之大明其他的州府根本就没有大太的区别。
  至于玩实验田就更没什么可能了。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学习鹰酱玩棒子一样弄个实验田出来,然而碍于现在的通讯和交通,还有大明一家独大的国际形势来看,根本就没办法玩。
  既然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想弄实验田也没得弄,那倒不如把施凤来这样儿的老油条们和大量的官场萌新们都利用起来,搞一个皇家智库出来。
  最先产生变化的就是大明半月报。
  在改版成为了周报之后,又再一次进行了分割,其中一部分依旧是正常的周报,另一部分则成为了内部参考周报。
  参考周报不会对外发行,甚至于连地方官府都看不到这份报纸,专门提供给崇祯皇帝和内阁,八部尚书,还有智库的那些人。
  智库以退休之后又被崇祯皇帝抓回来发挥余热的施凤来为首,每天别的事情不用管,只需要针对参考周报的内容做出推演,推演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是好的坏的都推演出来,以供崇祯皇帝和内阁八部进行参考。
  再然后,崇祯皇帝就发现自己又没什么事情可以干了。
  政务有内阁和朝堂上面的大佬们在操心,到了自己手里之后无非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军事上有五军都督府在操心,下面的卫所都磨好了刀子等着砍人。
  唯独自己这个皇帝,每天都闲的蛋疼,除了在躲在后宫里面创造下一代,就是带着大小老婆和几个孩子出宫游玩。
  整个崇祯十四年几乎就是这么过来的,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大明律里面的户律部分了。
  从正常的角度来讲,对于大明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要刑部来办就可以了,但是按照崇祯皇帝的要求,几乎是将整个大明律都要修改一遍,这项工程就已经不是刑部自己可以解决的了,甚至于已经牵涉到了其他几部。
  比如《户律》里面涉及到的平民蓄奴部分,户部认为老百姓有钱买奴婢是老百姓的事儿,官府不应该过问,礼部则认为哪怕是蛮子也不能像畜牲一样买卖,尤其是涉及到奴婢这一点上,更是重中之中。
  再加上兵部现在就相当于五军都督府打入文官系统中的一颗钉子一样,对于士卒和军属方面又大量的提高要求,户部蛋疼不已只下也得只跟着扯皮。
  铁道部就更加的逗乐了,洪承畴打算自己单独另立一个衙门或者干脆把锦衣卫引入铁道部,以保证火车上运行途中的安稳,同时对于偷挖铁轨一类的罪名再加重处罚力度。
  很多官司就此打到了崇祯皇帝面前,然后被崇祯皇帝扔给了内阁和智库去头疼。
  至于扯什么只从百姓的意见,搞什么民意调查一类的,庙堂上的大佬们没这个兴趣,崇祯皇帝也没有这个心情——受限于识字率和社学没有完全铺开的限制,能在这种事情上掺合的也就是读书人跟商人,指望他们提出什么靠谱的律法,根本就是扯蛋。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崇祯皇帝也难得的没有着急。
  毕竟修律这种事儿是关乎整个大明近期几十年甚至于以后数百年的大事儿,想要在一年两年内修完,没可能能。
  等到时间晃晃悠悠的到了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按照虚一岁的传统来计算,崇祯皇帝已经三十七岁,离着煤山的老歪脖子树又近了一步。
  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整整三年的时间,崇祯皇帝都老老实实的留在了大明,没有跑出去搞事情。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跑出去,而是实在没办法出去。
  温体仁和施凤来这两个被人唾骂了无数间的阉党奸贼,最终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施凤来在崇祯十五年末时候就咯血而死,哪怕是太医院加上皇家医学院拿着各种珍贵药材不要钱一般的堆,最终也没能从阎王手里抢回来。
  温体仁没能撑过崇祯十六年,当崇祯十六年的年初,温体仁拿着刚刚编修完成的《大明律》目录哈哈大笑几声之后便气绝于文渊阁。
  苏茂相和薛凤翔,还有孟绍虞,还有已经告老还乡的房壮丽分另死于崇祯十四年秋和崇祯十五年春。
  崇祯十六年中风的郭允厚最终也告老还乡了,连奏章都是郭允厚的大儿子代笔。
  文武大臣总是相对应的,崔呈秀老死于崇祯十五年四月,朱纯臣病死于崇祯十六年五月,许显纯死于崇祯十六年冬,田尔耕比许显纯还要早上两个月。
  魏忠贤则是老死于崇祯十五年冬。
  伴随着一大批追随自己开创出崇祯盛世的老臣纷纷故去,又随着崇祯十七年一天天的到来,崇祯皇帝也是神伤不已。
  那棵老歪脖子树没什么好等的了,崇祯盛世加上自己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好活,崇祯皇帝都无数次打算下旨命人将之砍伐了。
  自己神伤的是每年都有几个老臣故去。
  大明两亿多的人口,想要找出来几个人才补充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等部门的空缺实在是太容易了。
  但是,就像是李团长说过的那样儿,就是块石头,放在胸口也得捂热了,崇祯皇帝跟这些老臣一起风风雨雨的渡过了十七年,说不伤心,那才是真正的扯蛋。
  周皇后和宜贵妃,还有德妃洛小鱼有些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在崇祯十七年四月的时候带着自己等人跑到了煤山上,还专门小酌了一番。
  但是任谁都能看的出来,崇祯皇帝的心情不是很好。
  见崇祯皇帝一杯又一杯的闷酒喝了下去,周皇后有些心疼:“陛下,生老病死乃是天数,强留不得,陛下当以龙体为重。”
  崇祯皇帝唔了一声,却没有理会周皇后,接着又是一杯酒饮下。
  自己心疼!是真的心疼!
  温体仁,事君尽礼,人皆以为谄,施凤来,好好的一个大才之人被打入阉党。
  郭允厚,谁不知道此人是个老抠?连自己都敢顶撞,为的无非就是替国库省下一笔笔的银子。
  许显纯和田尔耕,这两只鹰犬,对于自己的命令向来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无论是栽赃陷害还是抄家灭族,这两个家伙都把所有的罪名抗了起来。
  不为别的,就为了崇祯皇帝的形象必须是伟大的,光明的,正确的。
  魏忠贤,这个背了一辈子骂名的死太监,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在笑,笑着感叹自己居然能落得一个好下场。
  魏忠贤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就是天启皇帝留下给崇祯皇帝捞钱的,等到自己没有用了,崇祯皇帝就会把自己杀掉以换取名声。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不仅没有被杀掉,反而执掌了数年西厂之后还得以安然老死,在伴君如伴虎的太监里面,也算是个异数了。
  这些人啊,没一个好东西,崇祯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
  可是,就是这些人陪着自己,接手了天启七年的烂摊子之后一步步的起到了崇祯十四年,开创出了崇祯盛世,却没有人撑到崇祯十七年。
  又是满饮了一杯,崇祯皇帝才指了指身后的那棵老歪脖子树,醉眼朦胧的道:“朕记得天启七年刚刚登基的时候曾经说过,若是大明亡了,朕会自己挂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但是在此之前,朕会把他们全都挂上去。如今,崇祯盛世啊,天下无忧,朕不想挂他们了,可是他们却都走了,弃朕而去了,可恨之极!”
  周皇后看着已经有了醉意的崇祯皇帝,又是气极又是心疼,怒道:“信王,你喝多了!”
  崇祯皇帝冷哼了一声,却没敢还嘴,再次伸手指了指那棵老歪脖子树,对王承恩吩咐道:“拟旨,命人将此树与朕伐了,煤山从此改名景山,敕建凌烟阁!”
  眼眶已经通红的崇祯皇帝干脆又端起一杯酒,洒在了地上之后才笑呵呵的道:“卿等且看着,且看朕治下的大明如何!”
  周皇后的脸色已经越发的阴沉了,冷哼一声后将目光投向了王承恩:“来人,送陛下回宫中休息,陛下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半个字,小心你们的皮!”
  王承恩没有蛋,但是感觉很疼:“娘娘,这凌烟阁?”
  气的俏脸煞白的周皇后张了张嘴,最张还是从牙缝里迸出来一个字:“修!”
  醉酒的崇祯皇帝被服侍着喝下了醒酒汤之后,醉意很快就去的一干二净,望着面前冷笑不止的周皇后讪讪的道:“朕似乎又酒后失态了?”
  周皇后冷笑道:“还好,陛下终究没有下旨废后,否则的话,您便去永衣巷里看妾身吧。当然,也有可能您根本就想不起来妾身了。”
  崇祯皇帝讪讪的道:“怎么可能,朕对皇后一片心意,天地可知,日月可鉴,何来废后之说!”
  眼看着周皇后不理会自己,崇祯皇帝便开口道:“说起来,燝儿如今已经十六岁了,烺儿也十五岁了,再有两年都该成亲了,时间过得倒是真快。”
  周皇后知道崇祯皇帝在转移话题,倒也不揭破,只是开口道:“我可怜的燝儿,摊上了这么不靠谱的父皇。我大明多少汉家女没有,好好的贵女不指婚,非得允了那些倭女?莫非,您真打算将燝儿的封地换到倭国去?”
  崇祯皇帝揉了揉额头道:“倭女又如何?此中关节,朕已经与他讲的明明白白,莫非他找你抱怨了?”
  周皇后摇头道:“那倒没有,是烺儿私下里跟妾身说的。”
  冷哼一声后,崇祯皇帝才道:“如此藏不住话,如何为一国之君?”
  周皇后瞧了瞧崇祯皇帝,最终还是将已经到了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转而道:“他们两兄弟的感情好,有甚么不能说的?”


第730章 煌煌天威
  崇祯皇帝很讨厌大朝会,但是却又不得不去,因为南掌国与暹罗为内藩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不是单凭早朝就行的,必须得通过正式的大朝式予以确认。
  绫阳王李倧和琉球王尚丰,还有东吁王他隆恨恨低头望了一眼大殿门口,眼神中不时闪过一丝不善之色,互相对视一眼又彼此点头致意之后,三人便如同木偶一般随着百官行礼拜见天子。
  三人的心中都很不爽。
  最早是尚丰看李倧不顺眼,后来是尚丰和李倧一起看他隆不顺眼,现在则是三人一起看着南掌国主和暹罗国主不顺眼。
  现在整个大明周边的所有藩国加在一起,再把一些比较远的外藩全算上都没有几个了,三个最先内附的国主的表率作用也就不再那么明显,这让三人觉得崇祯皇帝在外面有别的狗了……
  崇祯皇帝难得的穿戴起了十二旒冕十二章服以示郑重,再次捡起了面瘫影帝的演技,无声的高坐于龙椅之上,望着下面的一众大臣。
  倪元璐现在已经成了礼部尚书,学问足够高,而且坚守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哪怕是崇祯皇帝都没能把他完全带跑偏,放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自然是最合适的。
  至于户部尚书,则是吴甘来,这个一直被郭允厚所看中的户科给事中。
  在郭允厚看来,所有能接任户部的人选里面,吴甘来是最合适的——脾气又臭又硬,崇祯皇帝想要从他手里抠银子出去,难。
  所以郭允厚告老之前极力向崇祯皇帝举荐了吴甘来,并且特意声明,愿意用自己一生的身家性命作保,换取吴甘来在触怒崇祯皇帝后能有一次活命的机会。
  如果不是郭允厚在最后的一封奏章里面如此要求,崇祯皇帝也不会在景山上喝多——郭老抠这个家伙太小瞧朕了!
  只不过,崇祯皇帝也知道,这些朝堂上面的老油条之所以都早早的挂掉了,累死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唯一一个算正常退休的郭允厚,崇祯皇帝就算是再怎么不爽也选择了忍让。
  兵部尚书是刚刚当了工部尚书没多久的金铉,工部则是由工部右侍郎张应选接任,吏部尚书是赵撰,同样也是个脾气不怎么好的。
  至于刑部尚书,崇祯皇帝眯着眼睛瞧了一眼站在文臣里面的孟兆祥。
  孟兆祥原本就是刑部右侍郎,继任刑部尚书也算是应有之意了之所以瞧一眼这家伙,因为他儿子孟章明是崇祯十六年春闱探花,眼看着就要爷俩同朝为官,崇祯皇帝自然会多加关注。
  张瑞图也告老还乡了,什么交通部尚书,什么内阁阁臣,都是假的,狗命更要紧!
  唯有洪承畴还坚持有铁道部尚书的岗位上,已经连续几次放弃进入内阁的机会,看样子是打算在铁道部尚书的位子上干到死了。
  至于五军都督府,已经由张之极接任了大都督,卢象升和李岩两人都从海外调了回来,进入了内阁,然后再加上几条杂鱼,共同组成了大明的核心圈子。
  原本崇祯皇帝印象极好的沈颢,却不知道脑子抽了什么疯,玩了命的搜罗秦淮河上的花魁,比如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和寇白门,有一个算一个,都被他搜罗到了倭国为伴。
  然后这倒霉孩子进入内阁的机会算是彻底黄了,崇祯皇帝也瞧着有些不顺眼,干脆让他继续留在倭国祸害倭奴。
  整个大明的朝堂基本也就这样儿了,顶层以脾气又臭又硬的家伙们居多,估计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变动,而崇祯皇帝则要靠着这些人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崇祯皇帝想着想着,就开始走神了。
  对于底下的群臣来说,十二串旒珠后面的崇祯皇帝面无表情,让人根本就猜不到他在想些什么,这种面瘫演技,有时候也称之为喜怒不形于色,帝王之威。
  王承恩却没有走神,扯着嗓子高声道:“众臣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倪元璐出班道:“启奏陛下,外藩暹罗、南掌请求内附,其国国主已带山川河图并户籍民册在殿外等候。”
  回过神来的崇祯皇帝依旧面无表情,淡淡的开口道:“宣。”
  王承恩便扯着嗓子道:“宣,暹罗王巴沙通,南掌王索林那旺萨,入殿觐见!”
  王承恩的声音不算太大,但是经过特殊设计的朝堂放大之后,便可以使得众臣都听得清清楚楚,殿外的大汉将军在王承恩的声音落下后,便依次重复喊了下去,直到午门外。
  午门外的大汉将军声音落下,便有一个小太监来到了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的身前,略微躬了躬身子,伸手引道:“二位王爷,请。”
  跟在小太监的身后,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还有跟在身后捧着托盘的随从一起迈步走进了大明帝国的心脏,紫禁城。
  整个紫禁城的整体格调便是象征了权利的金色和红色,肃穆之中带着一丝丝的压抑,每前行五步,便会有身着飞鱼服的大汉将军或执戟,或执戈而立,十步之间,必有一杆小旗子立于地上,如同军阵一般的锦衣卫带给二人莫大的压力。
  煌煌天威!
  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翻出来摆一块儿,除了大明可以这么干,便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这么奢侈,奢侈到十几万人只为宫中那一人服务,并且生死由之又毫无怨言。
  小心翼翼的跟在小太监身后走了很久才到皇极殿外,小太监略微让开了身子,低声道:“二位王爷,请。”
  勉强收起忐忑不安的心情,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便一起进入了皇极殿。
  实际上,不光是绫阳王李倧等人看着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不顺便,便是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二人互相瞧着也是不顺眼。
  两国几乎是一起递交的内附国书,然后被礼部安排到同一天的大朝会上举行内附之礼。
  同一天没有问题,但是谁先谁后就很有问题了——自从来到大明之后,两个人就进行了无数次的明争暗斗,为的就是争一个先进入大殿的机会。
  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很在乎谁先谁后,但是有气也不敢朝着大明爸爸发出来,只能发到对方的身上。
  而大明爸爸或者说崇祯皇帝,再或者说礼部,根本就不在乎谁先谁后——反正内附之后都是一样,两个渣渣难道还敢有意见?爸爸让你们内附就已经是给你们脸了!
  两人进入殿中抢行几步,未到御阶之前就已经山呼舞蹈万岁,然后拜伏于地,口中颂道:“臣巴沙通、索林那旺萨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轻轻的点了点头,开口道:“平身。”
  二人从地上起来之后,巴沙通便抢先一步,拜道:“下国小臣愿献山河社稷于天子,望陛下恩准,使下国臣民得蒙圣人教化,不复为蛮夷!”
  巴沙通拜完之后,自觉已经慢了一步的索林那旺萨也赶紧拜倒在地,将巴沙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身后跟着的随从,其中一人手中捧着的托盘正是象征着国土的一捧黄土,象征着山川的石头,象征着河流的一碗清水,另一人手中捧着的则是几本册子,分别是户籍民册和税赋记录。
  当然,这些东西仅仅是象征,不是真的——要不然还真让他们把这些东西搬到皇极殿来献礼?
  别开玩笑了,先不说皇极殿能不能放得下,就算是能放得开,这好好的大朝会和内附礼又得被搅和成什么样子?大明还要不要脸面了?
  高居于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轻轻的点了点头,过了半晌才道:“可!”
  跟之前的尚丰和李倧,还有他隆不一样,崇祯皇帝在今天的大朝会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见过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天子的神秘感和威严经过一路行来,还有皇极殿中堂皇大气,在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二人心中被无限放大。
  这也让两个人心中更为忐忑。
  虽然都知道今天内附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板上钉钉了,但是在崇祯皇帝没有吐出来这个可字之前,便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在崇祯皇帝点头之后,便有小太监从御阶之上走了下去,来到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身后的随从身前,接过了四个随从手中的托盘。
  等小太监捧着托盘来到崇祯皇帝面前,让崇祯皇帝验视过了托盘之中的东西之后便退到了一旁,王承恩也扯着嗓子道:“天子有诏!”
  后面的诏书里写的什么内容,崇祯皇帝自己都没看过——文四骈六的诏书,崇祯皇帝没啥举,除了知道里面大大的夸奖了两人公忠体国之外,便是册封巴沙通为暹罗王,册封索林那旺萨为南掌王,其他的便尽是些赏赐和废话了。
  巴沙通和索林那旺萨此时才算是放下了心来,这也正式代表着,暹罗和南掌从这一刻开始正式并入了大明,成为了大明的两个布政使司,暹罗人和南掌人以后也不会再被当人当成蛮夷,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一场大朝会就此散去,也代表着暹罗和南掌内附的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崇祯皇帝心里也爽的很,只是为了保持面瘫影帝的形象才强忍了下来。
  蛮子们主动送上国土,还得看自己的心情,生怕自己不愿意要——自己又不是建奴那些傻逼,有送上门的国土还不要?
  更何况,这些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华夏的土地,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才落到了蛮子们的手里,朕收回来有什么不对的?
  从今天开始,华夏所有零落在外的土地已经全部回到了华夏的手里,整个版图上面已经再看不到什么让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地方。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些是剩下的美洲和欧洲那边。
  但是,那些是未来二十年甚至未来五十年里要关心的事情,跟眼下没什么关系。
  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紧接着便将目光投向了东海——倭国啊,朕该怎么炮制你们才好呢?
  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结果,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命沈颢回国述职!”
  崇祯皇帝对于倭国的一切了解还停留在崇祯十四年年初的那段时间,眼下都崇祯十七年了,鬼知道倭国变成了什么鸟样儿,还是把沈颢那个混账东西召回来问问吧。
  毕竟,这个本来有希望进入内阁的混账被他自己生生的浪费了好机会——明明有大把的贵女可以娶回去当正妻,非得跑秦淮河上把柳如是赎出来当正妻?
  如此一来,沈颢再进入内阁的希望就为零了,让原本对他寄予重望的崇祯皇帝也是失望不已。
  沈颢现在还在倭国当总督,都已经是崇祯皇帝拉偏架的结果了——吏部都已经准备让沈颢滚蛋回家了。
  因为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都不可能接受内阁辅臣的妻子出身于烟花之地,这事儿怎么绕也绕不过去,哪怕是崇祯皇帝亲自下场也没有用。
  ……
  正在倭国享受着自己几个妻妾伺候的沈颢在接到圣旨的时候就有些懵逼——让自己回大明述职?
  仔细想了想,沈颢又有些了然。
  大皇子如今已经十六岁,按照虚岁来算的话就是十七岁,而倭国国主兴子已经二十一岁,明年就可以成婚了,如果再拖下去,对于大明和倭国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估计皇帝陛下把自己拎回大明也是与这事儿有关,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