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直到他隆内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蠢货把莫卧儿给拖下水之后,这种极度缺人的状况才算是有些改变。
然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鸟用,就算是把所有的莫卧儿人都抓回去修建铁路,洪承畴依然会觉得蛮子不够用。
因为铁路的修建,尤其是朵甘思、乌思藏还有云南、四川、贵州这些地方的铁路修建,因为山多的原因,蛮子们的死亡概率比之前修建的那些地方呈几何指数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又能分出来多少蛮子到苏伊士运河这里?
这还仅仅是人手一项的问题,再涉及到后勤和物资,那问题可就更多了,甚至于繁琐到足以让内阁大佬们集体上吊。
眼下苏莱曼却突然提出要谈一笔大生意,那么除了与人手和物料相关的事情外,又有什么能够称得上是大生意?
最起码福寿膏不算什么大生意,因为那玩意的紧缺性崇祯皇帝有意造成的,而不是真的产量不足。
果然,在李承彦点头表示自己有兴趣之后,苏莱曼就开口道:“我想,你们要开挖苏伊士运河,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手和物资——而不管是人手还是物资,我都可以为你提供。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免费的,因为这些物资和人手也需要我向其他人支付费用,还希望你能够理解。”
李承彦笑道:“银币的事情,好说的很,只要你能提供足够的人手和物资,相信我,银币绝对不是问题。”
苏莱曼心中更是高兴不已:“那么,你需要多少人手?又需要多少物资呢?”
李承彦笑道:“无论你有多少人手——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除了苏伊士运河需要的人手之外,我在大明也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说,只要你能够提供,不管你能弄来多少劳工,我都照单全收了,青壮年每个五两银子,妇孺每个三两银子,这个价格很公道吧?”
苏莱曼有些难以置信:“李,我相信,如果是一万两万的人手,你肯定可以承担的起来,可是换成了十万二十万的人手之后呢?你还能负担的起吗?”
李承彦傲然道:“就算你弄来一百万两百万的劳工,我也照样负担的起!”
对于苏莱曼的担心,李承彦很是不以为然——蛮子就是蛮子,待在穷乡僻壤之中的蛮子根本就没有什么见识!
一百万?两百万?
那才多少银子?
就算是弄来一百万的青壮,也不过是区区五百万两银子而已,又能算得了什么?
就算是一千万又能如何?
反正大明的国库和皇帝陛下的内帑里面有的是银子,想要造多少银币造不出来?大不了还可以掺点儿锡或者其他的东西嘛!
为了能让苏莱曼安心,同时也为了再坑奥斯曼国一下子,李承彦干脆表态道:“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可以先向你支付一笔十万劳工的订金。同时,为了交易上面更方便一些,我会安排人把银子铸成你们的银币样式,这样儿就能能拿去直接支付了。”
苏莱曼更是激动,连连表示李这个中国朋友实在是太贴心了,连银子转化为银币的步骤都操作好了——银子溶为银币,这中间可是会有损耗的。
笑着摆了摆手之后,李承彦又接着道:“可是,苏莱曼,你上哪儿去弄十万劳工呢?”
李承彦特意在劳工两个字上面加重了读音,然后又接着道:“还有物资。恕我直言,如果是一两万人的物资,我相信你可以搞来,但是换成十万人份或者是一百万人份呢?”
苏莱曼也不禁一愣。
搞一万劳工很简单,可是搞十万劳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物资,供应一万人的物资跟供应十万人的物资,那完全就是两个概念好不好?
可是,自己一开始就只是想谈个一两万的“劳工”,怎么忽然之间就变成了十万呢?
苏莱曼有些懵逼。
然而再懵逼也没有什么鸟用,现在谈的就是十万而不是一万——尤其是单位变成了十万之后,自己能够得到的利润也翻了十倍不止。
定了定神之后,苏莱曼开口道:“如果仅仅是我自己,供应十万人份的物资确实会很困难,但是李,你要知道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还有很多人,他们也可以参与进来,为你提供物资和人手。”
李承彦痛快的道:“那些我就不管了,我在奥斯曼就只认识你一个人,其他人我也不认识。所以,所有的事情我都只会跟你谈,然后再由你代表我去跟他们谈,包括人手和物资。”
苏莱曼当即便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这些事情我都会替你安排明白的!”
苏莱曼心中也不禁感叹,李这个人,其实是太好了!
所有的事情跟自己谈,基本上就意味着所有的银币都会通过自己的人来动作。
自己完全把价格压的更低一些!
一个“劳工”,李给自己的价格是五两银子,那么自己完全可以用四两银子的价格从别人那里收购。
这样儿一来,自己根本就不是得到十几倍的得润这么简单的事儿了,而是根本就不用付出什么成本,就可以凭空得到一大笔利润!
至于说,明国人会不会因为而铸造出大量的银币来挑乱市场,苏莱曼其实也不太担心。
因为明国人要铸成银币,就必须得使用银子来铸造才行——可是,银子本身就是货币的一种,铸成银币的银子就不是银子了?
傻子才会去关心这种事情!
这种天下掉下来馅饼的好事儿,最好每天都发生才好!
李承彦随便吹牛逼吹的爽快,可是工部侍郎宋韵贤就想骂娘了。
把银子铸成银币这种事儿,亏得李承彦那个混账王八蛋敢跟人拍着胸脯打包票!
铸造银子,首先得有模子才行——当然,模具这玩意不算什么太大不了问题。
崇祯皇帝远征莫卧儿是带了一大堆马仔的,其中的工部马仔里面就有人能搞定模具的问题,只要拿到一枚奥斯曼正在使用的银币就行。
可是铸造的问题怎么办?又不是单单有了模子就行!
至于使用缅甸原本的铸币局?
别搞笑了,缅甸有铸币局是有的,可是跟没有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缅甸主要使用的货币就是大明的铜板和银子,现在也正在逐步的换成宝钞。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有了模子又能怎么样?在缅甸这里搞不出来,就只能回到大明去搞。
然后,再让舰队来回转运这玩意?
还得在里面掺入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锡或者铅或者其他的什么玩意?还不能被检测出来?
你这是在为难我胖虎!
然而,宋韵贤的心中再怎么暗骂也没有什么鸟用,只能老老实实的命人把李承彦随信带来的银币送回大明,让大明铸币局去头疼。
……
在崇祯皇帝如何回大明的讨论之中,崇祯皇帝和文武大臣们最终选择了各退一步。
崇祯皇帝可以走海路,但是必须得沿着海岸线走才行,从缅甸开始,沿着暹罗再到安南,最终再沿着琼州到泉州,然后再到一路北上到天津。
总之,朝卧人的意思是走海路可以,但是必须得沿着海岸线航行,必须得保证在遇到飓风的时候能够随时进港停靠,保证崇祯皇帝的安全,否则,您老人家还是走陆路回去好了。
崇祯皇帝不得不打消了去新明岛上转一圈的想法。
然而不能去新明岛,崇祯皇帝的心里就不痛快。
崇祯皇帝心里不痛快,就打算搞些事情,让更多的人跟着不痛快。
比如这一路上,就有一个很好的目标。
安南。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
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经下诏申饬安南国王陈日昆,命安南归还所占土地。
但是当时的安南的话事人根本就是名义上的扛把子陈日昆,而是白纸扇黎季犛掌权,在黎季犛的威胁下,陈日昆干脆对于朱元璋的诏书置之不理,甚至还打算起兵与大明对抗。
大概是刚刚把中原给摆弄明白的朱元璋觉得那些蛮荒之地不值几个钱,也不愿意因此而再起干戈,干脆来了个置之不理,打算把安南弄成朝贡体系中的一员。
然而胡季犛随意废立君主的行为最终还是引起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不满,屡次拒绝了安南的朝贡,就差指着鼻子说老子看不上你们这些小扑街,你们自己等死吧!
因为朱元璋把安南给排除在了进贡体系以外,胡季犛干脆也不玩什么废立君主的把戏了——干脆,篡了王位自己干!
自觉受了大明爸爸白眼的胡季犛畏惧大明爸爸发兵来收拾自己,选择了长期隐瞒真相——为了过把瘾,胡季犛还禅位给了次子胡汉苍,自称太上皇。
等到朱元璋挂了,掉链子的朱允炆被朱老四给怼死之后,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篡位的明成祖上表,诡称陈朝子孙绝灭,自称是陈朝皇帝之甥,受到群臣的推戴,请求受封安南国王。
朱老四怀疑其真实性,遣使前往清化调查,但胡汉苍召集安南群臣联名向明成祖上书,最终明成祖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为此,朱老四还特意在诏书中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然而在永乐二年,陈朝遗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同年,有一位名叫陈天平的安南人从哀牢进入大明,自称是陈艺宗的儿子,将胡季犛篡位一事告知了朱老四。
然而乐子就来了。
第673章 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皇帝
朱老四本来就瞅着安南不顺眼——实际上,大明的那些铁头娃皇帝就没有谁是看着安南能顺眼的。
在裴伯耆和陈天平先后控告了胡氏的行为之后,朱老四干脆召见了安南使臣,并且安排他们与陈天平见面。
在看到使节们错愕下拜,甚至涕泣之后,裴伯耆便向安南使节责之以大义,把场面搞的一度很紧张。
本来就看安南不爽的朱老四,这下子看安南就更不爽了,干脆开始直接插手安南朝堂——朱老四派出了马仔去核实情况。
胡家爷俩一瞧自家脑袋顶上的那位话事人已经动了真格的,便怂了,干脆利落的承认了责任之后,又要求“迎归”陈天平。
然而,陈天平的事情还没有解决,安南国又作出来一个大死,或者说是安南被作了一个大死。
永乐三年,位于广西的思明土官及云南宁远州土官向朝廷控诉,辖境猛慢、禄州等地被越南所占。
土官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土司——接受朝廷的羁縻,大部分时间都是各行其事,也不太把朝廷当回事儿。
即便如此,在大明皇帝和满朝文武的眼里,这些土官土人也属于自己人。
按照当时在皇帝心中和朝堂大佬们心中的亲疏远近来排名,毫无疑问的就是汉人第一,少民,也就是这些土司土官属于第二阶梯。
第三才轮到这些藩属国,最后才轮得到外邦蛮夷。
排名第二的土官们告状,而且告的是排名第三的藩属国,永乐皇帝当时就来劲了。
原本在永乐二年的时候,占城国就已经派遣使节到了大明,然后控告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并进一步“请吏治之。”
只是别管朱老四还是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都没太当回事儿——大明爸爸的某个干儿子控告另一个干儿子,当家做主的大明有些懒得理会。
然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现在是自己家的老二跑来控告干儿子太过份,抢了自己家老二的土地和人头,这让一家之主怎么忍?
疼干儿子而虐了自己家儿子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
永乐三年二月,大明朝廷派出了使节,跑到安南把胡家爷俩给训了一通,并且要求胡家爷俩儿把安南侵占了的土地给交出来,还给大明。
胡氏父子虽然愿意息事宁人,也确实交还了一些土地,但两国关系仍然紧张。
其后,安南胡家爷俩所派到明廷的使节,都遭扣留,不许回国。大明朝廷又派员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险要之地,以为日后南征做准备。
然后吧,并不算太傻的胡氏父子也开始整军备战了,在多邦城加强防守,并且在各个河海要处装插木桩陷阱,整顿军库。
但是安南自己内部也不是一条心。
有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胡元澄则认为只决定于“民心之从违耳。”
也就是说,有的官员们认为都这个鸟样儿了,就老老实实的听着大明爸爸安排算了,要杀要剐全凭大明爸爸说了算。
但是也有的人认为,只要安南国内的百姓支持,安南也未必真的就虚了,或许还能有一战之力。
永乐四年丙午,大明爸爸派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五千士兵,护送陈朝“前国王孙”陈天平回安南。
当这支“送归国主”队伍进入安南境内的支棱隘时,就遇上了胡氏父子派来的军队阻击。
胡氏父子派了多少兵不清楚,但是结果却让人很不开心——明军不敌,陈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
陈天平经被胡氏父子审讯后,被处以凌迟,也就是把胡氏父子直接把陈天平给千刀万剐了。
这个行为就比较严重了,相当于直接一耳光就扇在了朱老四的脸上——大怒之下,朱老四当即就决定怼死安南。
永乐四年,朱老四派总兵官朱能,也就是朱纯臣他家老祖宗,加封“征夷将军”,配印信,兵分两路去怼死安南。
可是朱能的运气不算太好,在行军之中病故。
然而朱能的病故并没有影响到大明爸爸怼人的决心,朱能病故之后由副将张辅,也就是首代英国公他老人家顶上,带着左副将军沐晟、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一大票双花红棍,浓烟滚滚的就杀向了安南。
大明爸爸的军队一边向越南腹地步步推进,一边发出檄文向越人呼吁胡季犛父子的行为是“肆逞凶暴,虐于一国”,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徵,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称明军的到来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以动摇安南民心。
事实证明,这一招很好使,永乐四年夏天出兵,到了十二月丙申十一日的时候,张辅就带着一众马仔们杀到了多邦城。
随后,张辅又带着一众马仔们攻入安南的重要城市东都升龙,并大肆掠夺,“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金陵”。
到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胡氏父子在奇罗海口被俘,胡氏父子统治下的安南灭亡,领土被大明爸爸拿到了手里。
当然,大明爸爸的本意是好的,原本是想着替安南原本的陈氏王族讨回一个公道,重新扶植他们登上王位,并打算对“久染夷俗”的越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达致“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
可是陈氏王族的命不太好,被胡氏父子杀戮殆尽,无可继承。
大明爸爸无奈之下,只得在安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
没错,哪怕是后来安南又冒出来一个被称之为陈氏后人的陈季扩,大明爸爸也照样不承认,干脆视其为反叛,继续出兵进剿。
再后来,因为大明的官员们和永乐皇帝都讲究个面子,没有对安南施行什么灭绝政策,再加上驻守在安南的官员们也互相扯皮,最终导致了安南反叛不断,成了大明的一大负担。
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便允许军府从安南撤兵。
大明爸爸退兵了之后,安南再一次处于独立的状态,只是朝贡不绝,直到原本的崇祯十七年都是奉大明爸爸为正统。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瞧着朱瞻基不太顺眼的原因。
打小就被朱老四带在身边调教出来的皇太孙朱瞻基,就是这么个玩意?
安南是他放弃的,奴尔干都司也是从他开始放弃的,这就是朱老四调教出来的?
放弃奴尔干都司,崇祯皇帝好歹能理解,毕竟在当时,奴尔干都司算得上是苦寒之地,不断的向奴尔干都司那边移民也不太现实。
可是安南能一样?随便扔把种子就能收获的土地,说放弃就给放弃了?应该是把人杀光了也不能允许他们独立才对!
有了这么一出的历史,再加上这回正好要路过安南,崇祯皇帝就开始琢磨着怎样才能收复故土了。
没错,在崇祯皇帝看来,这里就是故土,哪怕是不从强汉时的交趾郡算起,这里都是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司,当然是自古以来的故土。
然而当崇祯皇帝命人整理出来安南的资料之后,则是更加的蛋疼不已。
安南国主倒还是姓黎的,可是真正管事的却是郑松。
郑松权势炙手可热,自任“都元帅总国政尚父平安王”,掌握官吏任免、征税、抽丁、治民等权,地位世袭,人称“郑主”,国主黎氏只负责临朝听政及接见使节。
而阮潢派军把守广南,控制南方,又将女儿嫁给郑松之子郑棧В岢梢銮祝扒蠛秃谩
然而并没有什么鸟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已成,从天启七年开始,双方都互怼过三回了。
彼其娘子!这两个混账东西拿着大明的土地不当回事儿,朕还指望这里的土地能多产些粮食呢!
心中大怒不已的崇祯皇帝干脆把这些情报扔给了来宗道,冷哼道:“说说看,这安南国究竟该如何处置?”
来宗道悄然抬头望了崇祯皇帝一眼,又赶忙低下了脑袋。
安南,是你家老祖宗放弃的,甚至于安南国主自己关起门来自称皇帝的事儿,大明上上下下也差不多都知道一些。
您老人家手里握着锦衣卫和东西厂,怎么可能不知道?您老人家不也在装傻吗?
然而这些话在心里想想没什么问题,说出来可就是找死了。
连温体仁都有被崇祯皇帝扔进诏狱悔过的经历,自己这个在崇祯皇帝心中远远比不过温体仁的小扑街,还是老实一点的为好。
斟酌了半晌之后,来宗道才开口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可以先下旨申饬一番?”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拟诏,安南国主黎氏,治国无方,以致郑、阮相攻无日,百姓难安。黎氏守土治国有责,令其好生管束郑、阮之辈,若不能,朕亲自代为管教。”
朱纯臣躬身道:“陛下既沿海岸归国,则必经安南国,不若?”
朱纯臣的心里也不爽安南很久了。
自己家的老祖宗死在远征安南的路上也就算了,毕竟是死在半路上,不是死在战阵之上,可是安南那个屁大点儿的地方还能搞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总是没完没了的闹腾,也着实让人恶心。
再加上军府的情报表明,安南的土地极为肥沃,好生打理之下,一年两熟是很正常的事儿,便是一年三熟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朱纯臣自然打算顺道灭了安南算了。
反正崇祯皇帝沿着海路走,肯定会带着负担运输的北海舰队一起行动,而北海舰队或许怼不过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可是要想怼死安南的水师,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再加上随行的大军,还有云南等地的卫所一同进剿,想必搞死安南国还是很容易的。
听到朱纯臣的这般说法,整个大帐中的文武官员们都静了下来,一齐将目光投向了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却呵呵笑道:“先派人过去传诏吧,同时晓谕安南国主,朕要在彼处登岸停留数日,命其做好迎驾的准备。”
来宗道一听崇祯皇帝这话,心中便大叫一声不好!
这哪里是刚才设想中的假道伐虢,这根本就是崇祯皇帝要以身为铒,赌上自己的名声,直接硬推了安南!
俯身下拜之后,来宗道开口反对道:“启奏陛下,臣闻不教而诛谓之虐也。安南国侍我大明如父,朝贡不断,冒然伐之,必然于陛下清誉有碍。若要平安南之地,遣一支偏师,加上北海舰队即可,陛下何以亲自前往?臣万死,请陛下三思?”
其他官员也一起躬身道:“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道:“朕要那些许清名有何用?能让我大明百姓吃饱?能让我大明天下太平?众位爱卿也不必劝了,朕意已决,只等那安南国主前来迎驾!”
张之极躬身道:“陛下,不若微臣直接率兵前往安南,待安南平定之后,陛下再于彼处登陆?”
崇祯皇帝则哈哈笑道:“朕有北海舰队,有京营,有新军,有各地卫所精兵,倘若如此防护之下还要等着安南平定了再前往,朕的胆子,也未免太小了一些。英国公和成国公都不必再劝了,朕意已决,等到安南国主前来觐见迎驾之时,便是他的死期!”
崇祯皇帝的想法简单。
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一个皇帝,而这个皇帝也只能是自己,剩下的那些最多只能称之为藩王,敢自称为皇帝的,还是去死好了!
张之极和朱纯臣等人眼见劝不动崇祯皇帝,便也不再劝了,只是退下去之后便商量着该怎么对安南用兵。
没有跟张之极和朱纯臣等人一起退出去的来宗道却又躬身问道:“陛下,若平灭安南之地,该处百姓当如何置之?”
第674章 先下道旨意恶心人
安南的百姓该如何治理?
这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
朱老四打下来的安南,朱瞻基选择了放弃,为什么?
不还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安南百姓!
普通的百姓倒还好一些,可是那些个贵族,还有士子,他们可不愿意就此变成大明的一分子,因为会失去太多的好处。
商人们原本不需要缴纳多少的商税,大明肯定不会手软,该收的肯定会收。
原本不需要跟多少人竞争的士子就更不一样了——安南才多大?大明又有多大?
资源不对等,科举怎么办?
原本一个举人需要跟十个人去争抢一个进士的名额,并入大明之后就需要跟一千个人去抢一个进士的名额。
如果单纯只是竞争对手变多了,倒也没什么,可是……
教育资源不一样!
就像是安南李朝时的著名军事家,诗人,太监,李常杰李公公所写的那首诗一样,“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逆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取败虚。”
整首诗的水平连向来被文人们瞧之不起的伯颜都比不上——金鱼玉带罗遥Э郏砀侵灬α形搴睿胶优卸显诎潮始馔贰5靡馇铮制频弁跤恰
虽然说伯颜的这首喜春来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水平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可是前一句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再响应上后面的一句分破帝王忧,整首词的水平和意境顿时就上去了几分。
再看李公公所作的《南国山河》,估计很多人也唯有感叹一声——这什么玩意儿啊!
就是这么一首有打油诗之嫌的诗,被安南国上上下下吹嘘了十几代人,几百年的时间,从宋朝熙宁年间开始一直吹到了崇祯十四年……
就这个,都已经是安南集诗人,将军,太监三位一体的大佬所能作出来的好诗,换成其他的士子会如何?
更不要说,大明考的还不是诗词,而是八股。
八股这种东西有多坑人就不说了,毕竟连大明的士子们都头疼不已,更何况安南的读书人?
所以,造反,必须得造反,必须得把明国人赶走,然后自己这些人就可以过上跟以前一样儿的生活了。
事实也正如这些人期盼的一样。
从永乐年间打到宣德,整个安南就像是大明身上的一个巨大伤口一样,需要大明不断的输血,最终把大明搞烦了,放弃不要了,安南人也再一次浪了起来。
所以,来宗道所提出来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百姓的问题,而是针对着整个安南所有人的问题。
不管是黎朝宗室,还是阮、郑之流,或者是贵族、豪商、读书人,都在来宗道的这个问题里面。
至于普通百代,来宗道反而不太在意。
安南的普通百姓十有八九是要被抓去修建铁路的,问了基本上也是白问,倒不如不问。
崇祯皇帝却是嘿嘿一声冷笑,从案头上抽出一张纸,上面是用蝇头小楷写成的文书,随手递给王承恩后,崇祯皇帝道:“让来爱卿看看这份大诰,然后使人誊抄一些出来,让诸位爱卿人手一份看看。”
来宗道却有些懵逼——大诰跟安南扯得上什么关系?
心中一动,来宗道心中却想到了一份文书,而且那份文书的名字中,也确实带有大诰两个字。
《平吴大诰》!
平吴大诰是由后黎朝的开国功臣阮廌以汉语文字写成,并在宣德二年年底以后黎太祖黎利的名义颁布。
此前,柳升率领的七万明朝大军,在谅山一带被黎利军全歼。沐晟率领的云南援军,不战而退。
此后,大明彻底失去了交趾——内属二十余年,前后用兵数十万,不计转运损耗的情况下,耗费粮饷仍达一百余万才攻下来的交趾,这个自汉以来的领土。
而平吴大诰,也正是明军退兵弃守之后才写成的!
吴,是安南黎朝对于大明的称呼,因为朱元璋曾经自号为吴王,所以黎朝也一直称呼大明为吴国。
平这个字就更简单了,总之解决一下这个名字,就是宣布一下,老子把你大明给打了,现在告知天下之人!
至于其中“遂令宣德狡童,黩兵无厌;仍命晟、升懦将,以油救焚”等等的字眼,更是让来宗道看的想死——安南这回彻底完犊子了!
崇祯皇帝这个小心眼的,他翻旧账的本事也实在是太牛逼了!
往前数数,崇祯皇帝翻过的旧账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建奴——他老祖宗万历年间的账务,一直持续到了他老人家自己的时候,才算是被崇祯皇帝给彻底清算。
林丹汗——跟崇祯皇帝有账务往来,然后整个察哈尔部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现在是大明著名的疯狗之一。
李三才——这倒霉孩子因为跟崇祯皇帝他哥哥有账务往来,死了之后都被人扒出来鞭尸!
阿萨姆邦——跟唐时的海外遗民有账务往来,现在整个阿萨姆邦也成了历史名词……
更不要提还有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那些破账了!
现在,终于轮到了安南……
这位爷连《平吴大诰》都给翻了出来,可见其决心到底有多大了。
强撑着将《平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