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种火车不像是马车一样,晚上的时候还要休息,还要停下来喂食喂水,只要不停的更换车头和加上水还有煤,就能日夜不停的向前走。
  或许短时间内没有马的速度快,但是真的从南京到京城这么远的距离下来,其实两者的速度根本就没有差多少!
  当火车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大明的京师时,他隆认为自己已经来到了天堂!
  一路之上经过的城池不算少,他隆王自认为已经涨了几分见识,不再是一无所知的乡下人。
  但是眼前这座大明的京城,还是让他隆王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如同亘古存在的巨兽一般盘踞在大地上,高高的城墙直立而起,穿梭不息的人流,是自己一辈子都不曾见过的!
  而火车足足在大约两息过后,才完全穿越了这堵厚厚的城墙。
  通过一路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的火车速度来判断,光是城墙的厚度就差不多有五丈!
  前来迎接他隆王的,除了缅甸自己的使节之外,还有京城的鸿胪寺卿。
  至于南京鸿胪寺的少卿,还有一路随行的护卫,在达到京城的车站之时,他们的任务也就算是完成了。
  分别去鸿胪寺和兵部报备了之后,这些人还要返回南京——这回就没有火车了,自个儿走官道和驿站回去。
  他隆王也很自觉,倒没有觉得由鸿胪寺卿来接待自己是不给自己面子的行为——已经比南就的鸿胪寺少卿的级别更高了!
  至于说大明的内阁什么或者宗室会派人前来迎接自己,他隆王不认为自己有这个面子。
  一路之上,他隆王了解到的信息不少,就连自己能乘坐火车进京,都属于皇帝陛下和礼部特别批复下来的,这是属于亲王才能乘坐的专列,其他人高职再高也不行!
  这就够给自己面子的了,自己还想要什么?连朝鲜王和琉球王,都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当然,这也跟朝鲜绫阳君李倧和琉球王尚丰这两个家伙内附太早有关系,当时的大明还没有这么牛逼的火车出现。
  回到鸿胪寺休息了两天之后,他隆王终于接到了崇祯皇帝的诏见。
  接见他隆王,崇祯皇帝没有选择在大朝会的时候,而是在一座普通的宫殿里面。
  陪同的人有内阁首辅温体仁,再加上礼部尚书孟绍虞,还有五军都督府的两个大头子,成国公朱纯臣和英国公张之极,这几乎已经是大明最顶尖的接待规格了。
  再往上高,崇祯皇帝也想不出来了——难道要朕跟他单独见面?
  别搞笑了,今天接见他隆王就已经是给他极大的面子了,单独奏对这种机会,又岂是人人都能有的?
  他隆王换上了由鸿胪寺准备好的,最为郑重的朝服之后,才由鸿胪寺少卿引着,到了宫门之外等候。
  高高的宫门紧闭着,丝毫没有打开的意思,守门的卫士也丝毫没有将目光投到自己身上的意思,就是那么直直的站立着,紧握着手中的火铳。
  他隆王左右打量了一番,才开口赞叹道:“何其雄壮也!”
  他隆看的出来,这些护卫宫禁的人里面,除了有大明的锦衣卫大汉将军之外,另外还有一些看上去不似大明人的存在。
  然而,这些人却都是整齐的站在宫门外,守卫着皇宫里面,在他们心中如同天神一样存在的皇帝。
  鸿胪寺少卿却被他隆王的声音吓了一跳,低声道:“噤声!”
  他隆王又被鸿胪寺少卿的话给吓了一跳——怎么着,夸夸人还不让了?
  那些护卫接下来的动作,让他隆王深刻的理解了鸿胪寺少卿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最靠近自己的护卫已经稍微抬了抬火铳的枪口,大有自己再出声就干掉自己的意思。
  通过那些商人还能留学士子们传回去的消息,他隆王知道自己的身份在大明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太大不了的人物,这些护卫未必就只是吓吓自己而已,或者,他们真的动了杀机?
  鸿胪寺少卿低声解释道:“殿下小声一些,宫里几位娘娘诞下了龙子龙女,若是惊扰了贵人,只怕他们真的会杀人!”
  他隆缓缓的抬起手,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这么大的皇宫,自己就算在这里喊破嗓子,只怕也没有人能听到吧?何必玩的这么过分!
  是不是专门给本王一个下马威?
  没等他隆王多想,宫中就远远的传来一个声音。
  初时听不清楚,可是在一遍遍的重复之下,再加上这个声音也正向着宫门所在的位置传来,倒是让他隆王听清楚了这些声音在喊些什么:“陛下有旨,宣缅甸王他隆觐见!”
  宫门处守卫的侍卫们这才缓缓的打开了宫门,宫门后缓缓的踱步出来一个太监,朗声道:“陛下有旨,宣缅甸王他隆觐见!”


第630章 通知他们,滚蛋!
  眼前走来的太监不见阴柔,反而带着一股子英气,浑不似那些望之不似人形,察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的没卵子货色,倒像是一个久经战阵的悍将一般。
  光凭着这副英伟的身板,放到缅甸,那妥妥的得是个大将军一般的存在!
  他隆的内心闪过一丝疑惑——大明皇帝居然舍得阉掉一个军中悍将当太监?大明的人才,当真多到可以肆意挥霍的地步了?
  马石却没有理会他隆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而是笑眯眯的上下打量了一番他隆王之后,微微躬身道:“他隆王,请?”
  他隆也收起了心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拱手道:“有劳天使。”
  马石闻言,心中就更感觉舒服了一些——这是一个懂得说人话的蛮子,不错,不错。
  微微点头示意之后,马石才转过了身,引着他隆向宫内而去。
  他隆头一次知道了真正的天朝上国的皇宫是什么样子——有如标枪一般直立在宫中的亲军侍卫,还有侍卫身后随风招展的旗帜,无声的带给人心理上的威压。
  而仅仅是从宫门处到崇祯皇帝所在的大殿,他隆就足足走了小半个时辰!
  崇祯皇帝接见他隆的大殿,跟他隆心中所预想的有很大不同——没有高高在上的龙椅,几乎就是一座空荡荡的大殿,里面摆了几张案几。
  案几上面摆了一些时令水果,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依着前面学习过的宫中礼仪,他隆趋步进殿,山呼舞蹈行礼拜道:“下国小臣他隆,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行完礼之后,他隆便将额头紧紧的贴在地上,纹丝不动的等候着崇祯皇帝的吩咐。
  崇祯皇帝的心情很好,没有让他隆多等,在他隆行完礼之后就笑呵呵的吩咐道:“爱卿平身,入座罢。”
  听着崇祯皇帝笑呵呵的声音,他隆的心中也不禁暗松了一口气——实在是压力太大了!
  在刚一进入大殿的时候,他隆就已经悄悄的打量了一番崇祯皇帝。
  很年轻,而且很随意的一身锦袍,并没有穿上象征着天子之尊的龙袍,身后只站了两个人,一个是太监,另一个也是太监。
  离着崇祯皇帝不远有几张桌椅,其他桌椅的后面都有人坐着,唯有离着崇祯皇帝不远处的左侧有一张桌椅是空着的,想来就是给自己准备的位置了。
  整个大殿中几乎再见不到其他人,更没有什么书上写的万千气象,可是他隆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一路上的宫中气象就不去说了,光是这座看起来空荡荡的大殿里面,又有谁知道有多少机关?有多少隐藏在暗处的护卫?
  向着崇祯皇帝谢了恩之后,他隆再从地上爬了起来,老老实实的走到了那张空着的桌子后面坐了下去。
  等到他隆坐稳当了之后,站在崇祯皇帝身后的王承恩才低声道:“皇爷?”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点了点头,轻声道:“开始吧。”
  宴饮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先是茶水,再是歌舞,接着又是酒宴。
  甚至于没有出现什么他隆把洗手用的茶水给喝掉的逗逼事件——先不说已经有人教导过他隆一些礼仪,就算是没有人指点,桌子上的茶水跟旁边盆子里的茶水能一样?瞎不瞎?
  大明不像是螨清,为了自我吹嘘和满足,能硬往人朝鲜国主身上栽这种屎盆子。
  实际上,人家朝鲜国主倒是想往大明跑来着——朝鲜壬辰倭乱之时,朝鲜国主李昖倒是说过“与其死于贼手,勿宁死于父母之邦”。
  而且,人家朝鲜自明亡之后就不怎么鸟大清,表面上倒是投降恭顺了,却也没有朝鲜国主亲到京城觐见的记录,在朝鲜境内用的纪年方式也依旧是崇祯——直到后来朝鲜自己都凉了。
  螨清可以不要脸的胡扯,大明不成,大明得要脸,史官一笔一笔的都记着呢,还有崇祯皇帝的起居录也在记着呢,这种屎盆子想扣都没法扣!
  崇祯皇帝本人就更没什么往别人头上扣屎盆子的兴趣了。
  啥玩意?你说朕当初往黄台吉脑袋上扣过?要不,你去找阿黄问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事儿?
  他隆的运气不错,起码没有搞出什么笑话来。
  只不过,这一顿伴着歌舞的酒宴,崇祯皇帝吃的很开心,温体仁和朱纯臣等文武大佬们也吃得很开心。
  惟有他隆并没有尝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来,或者说,他隆觉得这一桌的酒菜有些苦涩。
  吃饱了的崇祯皇帝慢慢的放下了筷子,其他人也跟着放了下来,很快就有早已准备好的小太监们过来撤走了桌上的酒菜,又再次换上了新茶。
  他隆也挺直了身子坐好。
  前面的饮宴就是一套流程,基本上意思意思也就行了,接下来要意思意思的还有过几天的正式朝觐。
  他隆心里很清楚,崇祯皇帝接下来所说要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大事,关乎于自己这一次内附的成败,这种事情也不可能拿到朝堂上面讨论。
  崇祯皇帝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后,才笑眯眯的道:“他隆王自缅甸一路入京,可有什么感想?”
  他隆微微向着崇祯皇帝的方向躬身点头致意,然后才拱手道:“启奏陛下,小臣自木邦入境,途经孟定府和南京,然后才到京城。此一路行来,小臣直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一般。若蒙陛下隆恩,小臣愿世世代代生长于大明,再不回缅甸!”
  崇祯皇帝意味深长的跟温体仁等人对视了一眼,才笑眯眯的道:“爱卿既有此心,朕若是不成全,却是显得不些不美了。罢了,等此间事了,朕便命工部于京中择一宝地,给爱卿修建一座王府,供爱卿家小居住,可好?”
  他隆顿时起身拜谢道:“小臣多谢陛下隆恩!”
  崇祯皇帝却是笑呵呵的挥了挥手道:“爱卿平身,你我君臣之间,又何需如此多礼?”
  等到他隆再一次坐下之后,崇祯皇帝才道:“朕已经与温阁老等人一起商议过,可以准了爱卿想要内附大明的请求。只是不知道,可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我大明准备的?”
  他隆一时间倒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人口,土地,甚至于包括税收,都在崇祯十一的时候开始统计,到现在也算是完成了,自己从缅甸带到大明的那些贝叶,已经记录的很详细了。
  除了东印度公司缅甸分公司的事情外,剩下的基本上没有什么要操心的。
  可是,问题在关键点在于,现在适合把东印度公司的事儿拿出来说吗?说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
  大明会不会为了缅甸这么块地方跟东印度公司怼起来?如果要怼,自己到时候是在大明还是在缅甸?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关乎着自己的小命呢!
  温体仁与崇祯皇帝对视了一眼之后,捋着胡须笑道:“他隆殿下莫不是有什么难言之瘾?”
  他隆有些迟疑,最终还是咬了咬牙,躬身道:“启奏陛下,缅甸之内现在有个号称东印度公司缅甸分公司的商行,小臣实在是拿他们没有办法。”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这个无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么?”
  他隆道:“启奏陛下,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问题!”
  既然已经把东印度的事儿说了,他隆也不介意说的更详细一些,干脆连东印度公司缅甸分公司的位置,兵力,员工多少都大概的说了一下。
  剩下的不是他隆不想说,而是手里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情报,就连东印度公司的人员多少,也是自己派出去的人通过他们买次采购物资的数量推算出来的。
  然而最没办法做准数的,就是这种推断出来的数据!
  东印度到底有多少人?到底有多少兵力?到底有什么装备?
  这些,缅甸基本上都是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自己打不过对方以外。
  既然现在想要抱大明爸爸的大腿,那这些事情还是跟大明爸爸提前说清楚了更好一些——万一大明爸爸在缅甸因为东印度公司而遭受什么损失,自己还能讨得了好儿去?
  崇祯皇帝闻言,却是大大的放下了心。
  如果只是东印度公司的问题,那对于大明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问题!
  东海舰队了解一下?南海舰队了解一下?再不济,北海舰队了解一下?
  这三支舰队任意出动一支,几乎都能够吊打缅甸的东印度公司了,还用担心被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至于缅甸怼不过东印度公司的事儿,其实想想倒也是正常了——缅甸也好,还是暹罗或者其他的小国也好,都没有什么强大的海军——在铁甲舰出现之前,一直如此。
  倒不是这些人真的蠢到了家,也不是这些人不想着发展自己国家的海上力量,而是因为坑爹的气候原因!
  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有共同的特点——够热,而且雨水也足够多。
  潮热的天气带来了好处,比如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于能达到三熟,随手撒一把种子下去,躺着都能收获粮食。
  然而坏处更坑人,铁甲舰之前的战船都是木头制成的,而造船用的木头需要阴干,而且不是一天半天,这个时间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闷热潮湿的天气之下,想要让木头阴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儿——没有木头还谈个屁的战舰!
  没有给力的战舰,大明的福船又不对外出售,这些小国面对正在迈向巅峰时期的东印度公司,自然只能被吊起来打了。
  然而大明跟他们一样?
  大明的地盘现在到底有多大,别说是崇祯皇帝了,就连主要管理地的户部和管着对外征战的五军都督府都搞不清楚!
  奴尔干都司那边的刘兴祚一直在向北边扩张,阿敏和莽古尔泰一直在带着自己手下的马仔在西边扩张。
  就连海外,还有郑芝龙提督的南海舰队在不断的蚕食着非洲大陆,说不定什么时候黑叔叔们就被杀光或者被抓光,然后宣告那里已经成为了大明的领土。
  这么大的面积,想要弄些木头阴干了再造船,还不是轻松简单加愉快?
  反正崇祯皇帝从来都是听到工部在抱怨人手不够用,而不是抱怨木头不够用或者无法阴干!
  有了足够多的木头,就能造出更多的船来,有了更多的战舰,怼死东印度公司还不是更加的轻松简单加愉快!
  最起码,郑芝龙和南居益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大明想怼死东印度公司,只要付出一些耐心,还有足够的弹药就足够了!
  哪怕是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在缅甸,崇祯皇帝都有把握分分钟怼死他们,就更不会担心什么所谓的东印度公司驻缅甸分公司一类的玩意儿。
  沉吟了一会儿后,崇祯皇帝才再次开口道:“既然事涉什么东印度公司的事儿,那么等朝觐过后,朕会安排五军都督府去处理,到时也少不得需要爱卿配合五军都督府了?”
  他隆拱手道:“陛下旦有所命,小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爱卿言重了。既然如此,爱卿倒不如等朝觐过后,陪着朕一同去看看校阅还有兵营?”
  他隆摸不清楚崇祯皇帝在想些什么,但是崇祯皇帝今天的这番话,却是已经表明了崇祯皇帝的态度。
  接受了自己的内附,东印度公司什么的根本就没被他老人家放在心上!
  至于崇祯皇帝所说的校阅还有兵营,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他隆再怎么精通大明官话,却依旧是一头雾水。
  等到一脸懵逼的他隆躬身答应了下来之后,崇祯皇帝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将话题转向了别的地方。
  等彻底散了场之后,崇祯皇帝才留下了温体仁和朱纯臣,还有张之极。
  再次命小太监们换了一遍茶水后,崇祯皇帝才沉吟道:“众位爱卿对于今天之事怎么看?”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通过他隆王今日所说,再结合之前厂卫送过来的消息,基本上可以判断他是真心内附。只是,东印度公司那边?我大明正自休养生息,此时再起战端?”
  崇祯皇帝却呵呵冷笑一声道:“起什么战端?五军都督府派人知会南居益,让他移师缅甸,通知东印度公司的那些人滚蛋!”


第631章 留着当个倾销对象
  崇祯皇帝打算让东印度公司的鬼佬们滚蛋,把地盘给大明让出来,温体仁和郭允厚却又有不同的看法。
  让蛮子们滚蛋,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南居益的东海舰队往缅甸的港口那里一摆,蛮子们就会老老实实的滚蛋。
  关键是,如果这些蛮子能老老实实的待在缅甸那里,给他们划出一块指望的贸易区,其实影响也不大?
  最起码,大明很多大积压已久的东西,是不是就有了销路?总好过烂在仓库里面吧?
  崇祯皇帝斟酌了一番之后,发现温体仁和郭允厚的话很有道理。
  先不说少府那个怪物里面有多少的储备物资,每年都需要淘汰更新,就光是各地官府储备起来应对天灾的物资,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数量。
  哪怕是大明现在天灾不断,甚至于每年都有,可是总有没受灾的地方吧?这些地方的物资,是不是也需要淘汰更新?
  有时候,物资太多了也令人头疼!
  以往的做法,是在物资快到期之前低价处理掉,或者卖给民间,或者卖给其他的商人,反正都面临着折价的问题。
  如果留下这些东印度公司的蛮子在缅甸,那事情可就好办的多了。
  只要没彻底过期坏掉,或者说过期的时间不长,完全可以用市场价格卖给这些蛮子嘛。
  还有浙江福建等地的那些陈年旧茶,只要没彻底的变质,是不是也可以卖掉?
  如此看来,现在就把这些个蛮子们给清理掉,倒不如暂时留着他们,用这些破烂从他们手里换回银子更合算一些。
  移步到了御书房,看着墙上的地图比划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道:“勃固合适?还是让这些蛮子们去泉州更合适?”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东海舰队与南海舰队前番出征之事,眼下已经传遍了大明,我大明百姓都知道这些蛮子已经被大明给赶跑了。若是让这些蛮子们出现在泉州府,未免有些不美,倒不如还是让他们在勃固那里,另设一个市舶司,负责与这些蛮子们的海贸之事?”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
  在勃固那里设置一个市舶司,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先不说铁路会慢慢的向着缅甸那边修过去,光是一个市舶司,能给当地带来的工作岗位和税收,就已经很可观了。
  而这些好处,虽然会让当地的缅甸人享受到,但是最终还是会流入大明国库,还有当大明的百姓们移民过去之后呢?
  统统都是大明的!
  唯一可惜的,可能就是那些缅甸蛮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百姓,不好太过于下手剥削,最起码也没办法抓苦力卖猪仔了。
  心疼不已的崇祯皇帝又伸出手指,在地图上面比划了半天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就在勃固港那里另设市舶司,着吏部安排人手。”
  温体仁和郭允厚互相对视了一眼,暗自替房壮丽默哀了一番之后,便一起躬身道:“陛下英明!”
  ……
  既然要跟蛮子们去谈,崇祯皇帝很自然的就想起来了李承彦这个家伙。
  跟东印度公司的蛮子们打过交道而且不止一次的李承彦,眼下可以说是整个大明对于东印度公司的那些鬼佬们最熟悉的人了。
  至于说李承彦刚刚从南居益那里回来不久,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息什么的,崇祯皇帝不会太关心——哪一次都给足了赏赐,难道他李承彦还不想去再坑一回蛮子?
  纵横家的本质就是搞事情,就是靠着自己家的拳头硬去欺负其他人!
  最近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王玄策。
  要不是当时老李家的场子够大,马仔们够狠,拳头也够硬,王玄策再牛逼,还能在自己被人欺负了之后,从老李家的几个女婿那里借兵平事儿?
  别说是让这些女婿们出兵打仗了,不被这些女婿们洗吧洗吧生吃了就是好事儿!
  李承彦显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最初在跟科恩谈判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漫天要价,而且还不许科恩落地还钱。
  你还价,本官身后的舰队就开火,到时候看谁死?本官死一个,你们蛮子就得死一片给陪葬,试试不?
  自诩为绅士的科恩面对着这么不要脸的李承彦,显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到后面基本上就是李承彦说什么条件,科恩就答应什么条件。
  现在再一次接到了这样儿的任务,李承彦顿时就来了精神。
  坑蛮子什么的,最有意思了,既能欺负人,还能捞到好处,普天之下再没有比这好的事儿了!
  而且皇帝陛下的要求又这么简单,只是划一块地方让这些蛮子们滚过去老实待着,又不是让他们彻底滚蛋,这么轻松简单加愉快的任务,爽!
  ……
  校阅这种事儿,其实在天启年间的时候基本上就完犊子了,也就是崇祯皇帝突然之间抽疯,从故纸堆里翻出来这么个玩法之后,便兴冲冲的决定要折腾一下——从崇祯十二年就开始了。
  当然,折腾的肯定是管辖亲军二十六卫的亲军都督府,跟人家五军都督府没啥关系。
  但是,张之极就很头疼了——自己除了是五军都督府的几大话事人之一外,还是亲军都督府的扛把子。
  张之极有时候就觉得,自家老爹死的早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坏的事儿——老英国公张惟贤不死,今天被折腾的人里面就得有自己!
  校阅是怎么个校阅法,崇祯皇帝没明说,但是无外乎文武两项。
  打从太祖高皇帝开始,这校阅其实还不叫校阅,而是叫阅骑,考校的是骑射功夫。
  勋贵们大多都是马上厮杀才得来的富贵,勋贵子弟们要是不通骑射战阵,那不是给老祖宗丢人么!
  从永乐皇帝开始,骑射就改成了策论,从安邦治国之道到排兵布阵之法,搞的勋贵子弟们欲仙欲死。
  然而崇祯皇帝却是呵呵一笑,既然讲究个祖制么,勋贵子弟又大半都要进入除锦衣卫之外的其他亲军二十五卫,那没说的,骑射跟策论一起来!
  并且本着讲究祖制也要与时俱进的想法,崇祯皇帝开创性的在骑射之中增加了马上火铳射击的项目,策论里边增加了火炮的应用与分布,还有新占领地区的管制等科目。
  并且,原本该有的项目一个不许少!
  崇祯十二年第一次复开校阅的时候,整个考场基本上就是哀鸿一片,连身为主考的朱纯臣和张之极都看的蛋疼不已。
  如今到了崇祯十三年,校阅已经是重开之后的第二次,如果考试的结果依旧跟崇祯十二年的时候一样,那就有的乐呵了。
  更何况,崇祯十三年的校阅,崇祯皇帝会亲临考场,并且带着缅甸王他隆一起来监考。
  很让人恶心,很让人蛋疼,但是很符合崇祯皇帝一贯以来的作风——别人开心不开心的不重要,自己这个皇帝开心就行了。
  到了亲军都督府的检阅台之上,早已经有人准备好了相应的桌椅,连茶水跟果盘都准备好了。
  崇祯皇帝看了看除了自己那份之外,剩下的那些几乎如同一条线一般笔走的杯子什么的,心中也暗自嘀咕了一番。
  莫非,拉着线摆杯子这毛病,从大明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崇祯皇帝落座之后,便抬头望了望天——今天,老天爷很给面子,晴空万里无云,微风,最适合考试,当真是个装逼的好时节。
  崇祯皇帝的心情很好,他隆的心情可就说不上好了,或者说,他隆的心情复杂到难以言表。
  望着从台下整齐列队而过的勋贵子弟,他隆觉得自己长见识了。
  勋贵子弟,不应该都是混吃等死的废物来着?台下那些一个个精兵,居然就是崇祯皇帝嘴里的那些废物?
  话说,陛下您老人家是不是对废物这两个字有什么误解?要不然,您去看看缅甸国内的那些贵族子弟?
  台下的勋贵子弟们,心情就更复杂了。
  原本混吃等死的日子一去不返,除了要去亲军十二卫还有新军之中进行操练之外,还要读兵书,练骑射!
  除了开国之时的那些勋贵子弟们有过这种暗无天日的体验,文皇帝以后就没听说过!
  崇祯皇帝侧了侧身,对着他隆王轻笑道:“以爱卿观之,台下众将士如何?”
  他隆勉强笑道:“以小臣观之,皆是以一敌十之精锐,真虎狼之士也!”
  崇祯皇帝呵呵笑了一声道:“且看着吧,勋贵子弟就应该有个勋贵子弟的样子,天天飞鹰走狗的纨绔,如何接过父辈传下来的重担?”
  他隆定了定神,勉强道:“陛下所言极是,小臣感佩万分。”
  崇祯皇帝再次呵呵轻笑一声,便转头望向了校场。
  普普通通的队列,比之后世的分列式,差距大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但是崇祯皇帝就是喜欢看!
  不止崇祯皇帝喜欢看,现在大明的百姓们也都喜欢看,每次大军出征或者得胜而归之时,路边总是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图的就是看着大军出入时的队列。
  这些勋贵子弟们组成的队列过后,就算是正式开始校阅了。
  首先考核的科目就是骑射,跟原本校阅时的科目要求一样,都是射出去三箭,看中靶的数量,如果数量相同,就看哪个更靠红心。
  这玩意没有什么好看的,虽然他隆王看的一愣一愣的,但是崇祯皇帝却不会太放在心上。
  排除枪毙的时代已经近在眼前了,还玩什么箭?更何况,这些勋贵子弟们真正上战场的机会也不多,亲临第一线的机会就更少了——除非崇祯皇帝再次亲征,否则亲军二十五卫上战场的机会确实没多少。
  等到火铳和火炮都考校过了之后,一众小太监们布置好了桌椅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提起了一些精神头。
  没有理会旁边已经惊的如同鹌鹑一般的他隆,崇祯皇帝淡淡的开口道:“今天的策论很简单,最起码,朕认为很简单!题目就是,倘若缅甸的东印度公司不愿意让出地方来,或者在缅甸搞出来什么妖蛾子,我大明该如何应对!时间限制,一炷香,策论内容,不做要求限制,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