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朝鲜,再小的朝鲜,那也是一个半岛的地盘,上面需要的官员同样是以千为单位,甚至于是以万为单位的。
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科举每三年一次!而且录取的人数才区区三百人!
更重要的是,录取了这三百人也不能直接安排到地方上当官去。
就像是崇祯皇帝嘴上总喊着我大明什么时候缺了想当官的,但是他自己心里也清楚,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起码得在八部轮换着行走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大佬们是怎么玩的,学习合格后才会下放到地方。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官员们到了地方之后不会被师爷和其他小吏们左右,变成人形图章一样的存在。
至于说地方宗族势力或者其他让人纠结的问题,那就得看各个官员们自己的手腕了——从六部合格毕业后还玩不过地方势力,死了也是活该!
但是不管怎么说,反正缺人的问题就一直这么存在着,而且短时间内并不是太好解决——想当官的不缺,缺的是合格的官。
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崇祯皇帝何至于从崇祯元年到十三年的时间里加了五六次的恩科?
仔细想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最终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社学中增加算学科目,并且增大乡试、县试、殿试中算学的题目比例——好歹也得从零提升到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不是担心大明的这些个读书人掉链子太严重,崇祯皇帝甚至于想要增加格物科的题目进去,到最后实现进士科与明算、格物科三科合一。
听完崇祯皇帝的想法之后,孟绍虞就是一阵蛋疼。
如果不增加算学比例,崇祯皇帝把三年科举改成两年,就妥妥的是自己的政绩,增加了算学的比例,自己少不得要被人骂。
左右是两面不讨好。
斟酌了半晌之后,孟绍虞才开口道:“陛下,若是现在增加了算学的比例,那崇祯十三年的春闱和秋闱?”
崇祯皇帝道:“不教而诛谓之虐也,朕也没打算不教而诛,更不可能一点儿时间都不给我大明的学子们留下。这样儿吧,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的科举,还是按原来的科举规则来办,崇祯十七年以后,考试时增加上算学的比例。至于社学之中,先增加一些简单的格物科内容,暂时先不用之于考试。”
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七年,一共会有三次的春讳和三次的秋闱,而时间跨度更是达到了五年。
如果说五年的时间还不能让这些家伙们开始学习算学,那这些读书人也就只能说是一群死读书的渣渣,没有什么重视的必要了。
经过崇祯皇帝改造后,大明跟螨清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术风气上面可谓是开放的一逼。
什么理学心学都有人在研究,甚至于连黄老学说和法家学说墨家学说都已经开始冒出了头来。
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学术开放的风气保持下去,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况也不见得是什么难事。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吩咐道:“孟爱卿准备一下,朕有意将皇史宬中的藏书公开。”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不光是孟绍虞,就连郭允厚都有些激动了。
建于嘉靖年间皇史宬是什么地方?
就跟老刘家的石渠阁一样,皇史宬里面存放着大明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碟、诏书之类的文档,还有大量皇室搜刮而来的典籍。
很多已经绝版甚至于已经失传的典籍,很有可能在皇史宬中找到!
这其中,就包括了嘉靖年间誊抄的《永乐大典》副本,甚至于有可能找到传闻陪葬于永陵的正本!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后,孟绍虞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请入皇史宬内誊抄典籍!”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道:“朕要的不是誊抄一份,而是所有的秘藏都誊抄一份出来,另外再印刷出来几份。两京一十三省,再加上奴尔干都司、朵甘思、乌思藏、新明岛、吕宋、朝鲜等地,各地皆立书阁以存之,供天下之阅览。”
强行按下心中的激动之后,孟绍虞却躬身反对道:“陛下三思!”
见崇祯皇帝投过来好奇的目光,孟绍虞斟酌着道:“启奏陛下,皇史宬中藏书繁杂,甚至于有不少属于不传之秘,或者涉及到了某些秘辛。陛下一片爱民之意,公开皇室藏书给天下人阅览原本是好事儿,但是其中的某些秘辛若是传了出去?”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这个,朕会安排人去盯着,某些不适合现在就公开的东西肯定不会现在就公开。爱卿放心便是了。”
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不能对外公开的,就算是现在藏着掖着,以后也早晚会被人扒出来。
不过孟绍虞担心的问题也没有错,自己前面还有那么多的皇帝呢,这些家伙谁身上还没有点儿黑历史了?
像老赢家老刘家老杨家老李家还有老赵家的那些黑历史放出来也就算了,反正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可是老朱家的呢?
前边一十五位皇帝的黑历史,虽然自己不太在乎,可是就这么给放出来,未免有些不太厚道吧?
孟绍虞斟酌了半晌之后,又接着躬身道:“陛下,是不是借着这个机会,再重新从民间收录一些典籍?”
崇祯皇帝点头道:“朕也有这个打算,趁着此次誊抄典籍的机会,看看民间有什么孤本典籍一类的,都多多誊抄几份。等誊抄完了,原本还给其主人,副本往天下各书阁中收录,也省得以后再出现典籍失传一类的事儿了。”
孟绍虞更激动了。
除了自己的意见被崇祯皇帝采纳之外,还因为崇祯皇帝提出来多多誊抄典籍往天下书阁中收录的事儿。
这是什么?
这妥妥地的就是文治!盛世才能有的文治!
斟酌一番后,孟绍虞又躬身道:“陛下,这书阁?”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干脆向王承恩吩咐道:“去找温阁老还有来阁老,还有工部尚书薛凤翔入宫来见朕。”
崇祯皇帝把这几个人召进宫来是为了什么,郭允厚和孟绍虞用屁股想都能想得出来。
孟绍虞是无所谓,巴不得崇祯皇帝把这事儿搞的动静再大一点儿,郭允厚则是在微微一阵蛋疼后就释然了。
身为大明的户部尚书,最怕的是什么?
别说是大明的户部尚书了,历朝历代凡是跟银子这个词挂钩的,就没有谁是不怕缺钱这两个字的!
但是自己不一样,最难熬的也就是天启年到崇祯初年的那一段时间,后来就很少有缺钱的时候了。
尤其是现在,国库里面大量的银子就在那里堆着,时不时的还得翻出来打理一翻才成。
别说是什么两京十三省再加上其他几个地方建书阁了,就算是把这个数量再翻上几倍,现在的国库也支撑的起!
而且皇帝把钱花了,等他下次再琢磨着带兵出去浪的时候,自己也有更好的理由反对了不是?
一举两得!
温体仁和来宗道则是很懵逼,完全搞不明白崇祯皇帝为什么会把两人跟薛凤翔这个平时八杆子打不到的工部尚书一起召进宫中。
等听完了孟绍虞的话后,三个还一脸懵逼的人顿时也激动了起来。
别说是大明了,就算是从强秦开始算起一直到故宋,谁手里有本书不宝贝的跟什么似的?
就连皇家也不例外,各种典籍搜罗了不少,可是都放在皇室秘藏里面吃灰,从来就没有人想着把这些典籍刻印无数份后公之于天下。
自己这些人在任的时间搞成了这么一件大事儿,后世的史书上再怎么瞎鸡儿写,自己这些人的功劳都是无法抹去的!
哪怕是自己这些人支持着崇祯皇帝南征北战,杀人盈野,那也改变不了自己这些人的功劳,甚至于会因此而往好了大写特写!
但是在冷静下来后,温体仁还是躬身道:“启奏陛下,此事牵连太广,还需要从长计议。”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一人智短,三人计长,温爱卿和来爱卿回去后先各众位阁臣商议一番,差不的时候再拿到大朝会上讨论便是。”
告辞出宫之后,温体仁就笑眯眯的捋着胡子道:“本官这一生,值了啊!”
来宗道凑趣道:“辅弼天子平天下,又逢此等盛事,温阁老当真是羡煞旁人啊!便是我等,能得附骥尾,也是三生有幸的大喜事啊!”
笑眯眯的摆了摆手之后,温体仁才道:“陛下一片苦心,我等千万可不能出了岔子,几位不如一起去内阁,好生商议一番?”
孟绍虞道:“下官求之不得!正有一个问题想要向首辅大人请教呢。”
温体仁依旧笑眯眯的道:“孟大人有话请讲。”
孟绍虞道:“我大明人口何止万万?然则除了我大明百姓之外,便是异族在我大明之人,也有近万万之数吧?”
旁边的郭允厚开口道:“依着前番大造黄册的结果来看,我大明百姓已近两万万之数。居于大明而无大明户籍的异族蛮子,差不多有两三千万之众。只是这大造黄册之事非一日之功,想要彻底理顺清楚,只怕还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行。”
孟绍虞道:“正是如此。本官担忧的就是这许多学问会被外族蛮子们学了去。陛下当初曾有言道,经史一类的典籍任凭蛮子们学了去都行,唯有许多的学问,非我大明百姓不可学,不可看,凡有蛮子妄图带回去本国者,杀无赦。大明以后几十座书阁拔地而起,又如何挡住蛮子冒充我大明百姓去学习这些学问?”
温体仁道:“老夫也隐约有些担心,正好回到内阁后好生商量一番。”
宫中的崇祯皇帝不清楚自己手下的马仔们正在头疼,在收到了王承恩回报说永乐大典正本已经陪葬永陵,而嘉靖副本也抄录不全之后,崇祯皇帝就摸着下巴上不多的胡子头疼了起来。
过来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吩咐道:“命许显纯六百里加急回京来见朕。”
第617章 挖自己祖宗的坟
许显纯正在江南浪的起飞,跟曹化淳一起忙着处理那些个该死的官员。
虽然没有特意的把这场清理行动扩大化,但是就光是这些证据确凿的该死之徒,都是以千为单位计算的。
突然之间却被崇祯皇帝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给召回了京城,许显纯的心中是懵逼的。
要不是自己平时保养的不错,光是六百里加急都能把自己这身老骨头给颠簸散架!
未见了崇祯皇帝之后,崇祯皇帝就命人给许显纯准备了餐食,又命人去传了田尔耕过来。
等许显纯吃完饭之后,崇祯皇帝才盯着眼前的两大走狗道:“朕有一件事儿想要交待给你们去办。”
许显纯瞧了田尔耕一眼,却发现田尔耕也是满脸懵逼的表情。
现如今这大明,随着崇祯皇帝威望日重,想要干什么事儿还得要自己两个人一起出动?
崇祯皇帝没有理会两人懵逼的表情,而是直接吩咐道:“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给朕弄出一个永陵有问题,要迁陵的假象出来。”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早就隐隐有些猜测的王承恩和方正化等人就死死的低下了脑袋,恨不得自己把耳朵刺聋了才好。
自己这是造了多大的孽,才让自己听到了这么劲爆的旨意!
这要是传了出去,不他娘的血流成河才是活见了鬼!
许显纯同样暗恨自己长了耳朵,但是崇祯皇帝都已经说出来了,自己除了照办之外,也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办法。
纠结了半晌之后,许显纯才躬身道:“陛下,永陵可是世宗皇帝的陵寝?”
崇祯皇帝的眼睛有些放光:“永乐大典的正本!这等典籍随着世宗皇帝陪葬,却使世间再无永乐大典。”
崇祯皇帝剩下的话没有再说,但是许显纯和田尔耕瞬间就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
只不过,这位爷也是够狠的啊,为了一套永乐大典的正本,连自己家老祖宗的陵寝都不放过!
哪怕是挖了武宗皇帝的坟,许显纯和田尔耕都不会太过于惊讶,唯独挖世宗皇帝的坟,可是实打实的惊到两人了。
世宗皇帝朱厚熜,那可是实打实的崇祯皇帝这一系的老祖宗,跟武宗皇帝可不一样!
武宗皇帝是孝宗皇帝的儿子,孝宗皇帝是宪宗皇帝第三子。
世宗皇帝则是被追封的睿宗皇帝之子,而睿宗皇帝是宪宗皇帝第四子。
也就是说,武宗皇帝跟崇祯皇帝的关系隔了那么一层,世宗皇帝可就是崇祯皇帝实打实的老祖宗了!
现在就为了一套永乐大典,就想着把自己家老祖宗的坟给挖了?
当然,明着挖自己家老祖宗的坟肯定是不行的,偷摸的挖也不行的。
明着直接挖,这个罪名谁也担不起,哪怕是崇祯皇帝自己也是一样,到时候各种各样的帽子扣下来,崇祯皇帝还不定被黑成什么鸟样儿。
而偷着挖,估计就会死上一大批的人——守陵的太监和士卒就不用想了,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跟着掉脑袋,甚至于周边的百姓和官员们都得跟着倒大霉。
既然不能明着挖也不能偷着挖,那就只能找个不得不挖的理由再挖了。
比如说永陵浸水了,所以需要移陵?
虽然说这个理由用上之后,一样会有人因此而倒霉,但是锦衣卫不下死力气去查,谁还能找得到当年勘陵的那些人?
当年勘陵的人都死光了,后人就说找不到了,谁还有什么办法?
大不了,把相关的存档一把火烧了,这样儿就不会牵连到太多了的人了。
至于说存档烧了会不会死上几个太监,名义上打死了,背地里还不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皇帝处决家奴又用不着公开行刑。
正在想着,崇祯皇帝的话就接着传了过来:“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天灾,漏水,什么样儿的招数你们自己去想。这件事儿,必须是暗中进行,也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反正朕是不会承认的,明白了么?”
许显纯躬身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和田大人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的。”
田尔耕同样躬身道:“陛下放心。臣保证不会出了岔子。”
挥了挥手之后,崇祯皇帝就命两人退下,自己往后宫而去了——挖个坟而已,算得了什么大事儿?
还是回后宫去陪陪自己的老婆孩子更重要一些!
出了宫的许显纯和田尔耕对视一眼之后,皆是一言不发,默默的回到了北镇抚司。
锦衣卫主要办事儿的就是南北镇抚司两个衙门,北镇抚司是属于干活的那个,南镇抚司则更像是纠察一样,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
也就是说,北镇抚司就是整个锦衣卫机构的主要力量,所有的干活湿活,全是北镇抚司来干的。
虽然当时向崇祯皇帝保证的好好的,可是心中的忐忑,根本就没办法说!
这种感觉,就像是独坐书房手做妻,此事羞与外人提一般的纠结!
论到伪造证据,锦衣卫认了第二,当世之下就没有人敢认第一,哪怕是东厂那些家伙也不行!
哪怕是伪造帝陵必须要迁移的假像,许显纯和田尔耕也有十足的把握,锦衣卫可以把这事儿办的完美无缺。
问题在于,派什么人去办?办完后要不要灭口?毕竟这个消息一旦传了出去,可就是要了命的大事儿了!
锦衣卫因此背上骂名倒也没什么,反正都背了两百多年了,再多背点儿也没啥问题。
可是崇祯皇帝的名声若是因此而受到了损害,那自己两个人可就真的是万死难赎其罪了!
早早的就把手下人赶出去,枯坐了半晌之后,许显纯才开口道:“田大人可有什么好的人选么?”
田尔耕蛋疼无比的道:“有人选倒是有,可是这种诛九族的大罪,派谁去合适?就算是事后要灭口,总不能把所有人都给灭了吧?要是再把执行灭口的人再给灭口,牵连到最后,锦衣卫还能剩下几个人?”
许显纯斜了田尔耕一眼道:“那能成?牵连下去,不就搞成了大清洗?这责任谁背的起来?”
田尔耕呵呵一笑后才道:“那你呢?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许显纯叹道:“怎么没有?合适的人选有的是,就是在考虑这事儿该怎么办。”
田尔耕道:“既然有合适的人选,那就直接办,就弄个永陵浸水的假象出来。”
许显纯道:“然后呢?这些人怎么办?难道还跟孔氏北宗的事儿一样,让他们去辽东?现在辽东那边根本就没有战事,连朵甘思那边都没了,难道命令这些人自尽?”
田尔耕斟酌着道:“实在不行,就派这些人去奴尔干都司,给建奴的小野獾添点儿乐子?”
许显纯断然拒绝道:“小野獾那里暂时动不得。先不说五军都督府那边有没有什么计划,光是咱们从辽东弄回来的那两个孩子,你就给忘了不成?”
田尔耕恍然道:“你要是不说,我一时间还真没想起来!”
许显纯道:“既然陛下要把那两个孩子训练好了让他们去执行最终任务,那么小野獾那边现在就不能出现意外。这些人绝对不能派去奴尔干都司。”
许显纯的话说完,两个人顿时更愁了。
命令这些执行任务的人自尽倒是没问题,这种当成死士训练出来的人,别管是别人的性命还是自己的性命,他们都不会在意。
就算是想要命令他们自尽,也只是一道命令的事儿,很简单。
但是这些千辛万苦才训练好的死士直接命令他们自尽,太过于浪费了一些吧?
纠结了半晌后,许显纯才道:“要不然,派到莫卧儿那边去?”
田尔耕的眼睛顿时一亮,笑道:“没问题啊,莫卧儿也好,还是南洋那些番邦小国也好,让他们尽最后的一次忠也就是了!”
许显纯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执行完这次的任务之后就让他们去莫卧儿那边潜伏下来,有必死的任务再唤醒。”
田尔耕点了点头道:“那就这么办吧。”
……
甲一,这个就是自己的名字,也是自己的代号,是自己存在于世间的唯一证明。
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些数不清的身份,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想要什么身份,换一个就是了。
自己和手下的十一个兄弟一样,是大明的死士,更是皇帝的死士,为大明皇帝尽忠,就是自己这些人存在于世间的唯一意义。
至于其他的,金钱?美色?好酒?
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别人很难得到的东西,自己这些人从来都不用担心,想要什么都得能得。
就连自己这些人的孩子,也早早的就注定了以后的生活。
蒙学,是锦衣卫内部的蒙学,开蒙之后就会一边读书一边习武,成为下一代的锦衣卫。
只是自己的孩子跟自己这些人的路不一样,他们不需要成为死士,他们的路很光明,甚至于可以科举做官。
这么好的待遇,自己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左右不过是烂命一条,死就死了,活着享福都享的造孽!
跟以往去杀掉指定的目标不同,也跟以往执行过的其他必死任务不同,这次的必死任务,几乎就是真正的必死了。
除了上一个甲字课的人手集体出去执行过任务再也没有回来之外,这样儿的任务就再也没有过了。
自己这些人跟上一个甲字小队不同,不会死,却终身不可能再回到大明。
在执行完任务之后,要喝掉特意调配出来的汤药,从此变成一个哑巴,再也不能开口说话,而且要潜伏到一个叫卧莫儿的国家,然后等着有一执行真正的,自杀式的任务。
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自己这些人活着的意义不就是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吗?
执行一次这样的任务,人生足矣,总比老死病榻上要强的多!
只是这次的任务有些奇怪。
如果不是锦衣卫指挥使大人带着宫中的公公,持着陛下的信物一起来传达了这道旨意,自己恐怕会毫不犹豫的杀掉眼前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使。
从来没听说过身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尤其是自己这些锦衣卫里面的死士,被派去祸害先皇陵寝的。
但是有了皇帝的信物,一切就不一样了,这是皇帝的意思,纵然不理解,执行就是了。
破坏皇帝的陵寝很麻烦,比挖绝户坟这种事儿的难度要高的多,起码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首先得想办法避过守陵人。
守陵人不光有守陵太监,还有守陵的卫所士卒,更有居住在周边的百姓。
可以说,一次不成功,就绝对不会有第二次的机会——那些守陵人为了自己的性命,也绝对不会让自己这些人靠近寝陵半步!
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在自己一行人的眼里,这些守陵太监和士卒们比普通百姓也强不了多少。
最大的问题是帝陵跟普通百姓的坟,他就不是一个概念的!
天寿山阳翠岭南麓的位置是个好位置,永陵之中不光有世宗皇帝,还有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
作为仅次于成祖皇帝长陵的永陵,世宗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里,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在永陵的建造上。
花费十一年时间,在风水宝地上面建造的永陵,破坏起来的难度,绝对不会小。
而且,自己这些人还不能真的动用炸药一类的东西对永陵进行破坏,甚至于连真正的让永陵渗水都不行。
自己这些人的任务,是营造出一种永陵渗水的假象!
至于其他的事情,跟自己这些人无关,那是陛下的事情。
小心的避过了守陵护卫之后,我甲一终于带着自己的十一个手下,成功的来到了玄宫所在的位置。
“动手!”
直接吩咐自己的手下人按着原定好的计划开始操作,开始在永陵上弄出渗水的假象。
托了天气的福,崇祯十三年四月的天气正是多雨天,稍稍动动手就行了。
……
大朝会上收到永陵有可能渗水的消息,崇祯皇帝阴晴不定的脸色来回转变了半晌之后,才冷哼了一声道:“工部尚书何在?”
第618章 牵动人心的《永乐大典》
薛凤翔蛋疼无比的出班道:“臣在!”
薛凤翔自己心里也清楚,永陵渗水这事儿肯定是要了命的大事儿,这板子却肯定会打到自己身上,虽然不会要命,可是想要轻松过关,却也不太可能。
问题在于,嘉靖十五年就已经开始了修建的永陵,选址是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最后确认的是江西一带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
甚至于阳翠岭这个名字都是因为世宗嘉靖皇帝嫌原本的十八道岭这个名字不好听而下诏改的。
主持修建永陵的是翊国公郭勋和辅臣李时。
这两个人里面,李时也在嘉靖十七年时去世,郭勋也在嘉靖二十年就已经被下了诏狱,论死。
至于营建永陵的工匠,那更是万人之数,现在上哪儿找这些人去?
高居龙椅上面的崇祯皇帝冷哼道:“永陵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当年何人主持营造?何人参与选址?为何会突然之间渗水?”
崇祯皇帝冷冰冰的话问完之后,温体仁就直接躬身道:“启奏陛下,无论是主持之人还是营造之人,已经在嘉靖年间做古。工匠等人的资料如今也是多有佚失。唯今之计,当讨论如何善后之事,至于追责,不如等事情平定之后再议之?”
薛凤翔感激的瞄了温体仁一眼——这时候能伸手拉兄弟一把,够意思!
果然,崇祯皇帝又是一声冷哼之后,才开口道:“那依温爱卿的看法呢?”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唯今之计,倒是有两条路可以选。其一,便是对永陵加以修缮,防止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其二,便是迁陵,另择一处风水宝地。”
崇祯皇帝冷哼了一声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翔凤翔:“薛爱卿有何看法?”
悄然打量了崇祯皇帝一眼后,薛凤翔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当以选陵为上。眼下阳翠岭风水已破,不适合再作为永陵之所,加以修缮也只是治标之法,倒不如迁陵为上。”
崇祯皇帝噌的一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来回踱了几步后才怒道:“工部和礼部共同替世宗皇帝择一处风水宝地重新安陵,原永陵废弃不用。退朝!”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便一挥袖子,转回后宫去了,留下整个朝堂上的大臣们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这事儿实在是太诡异了,好好的永陵居然说渗水就渗水了?在此之前一点儿的征兆都没有?
回到内阁以后,薛凤翔就找了过来,对着温体仁拱手道:“今日之事,多谢温阁老援手,下官感激不尽!”
温体仁则是笑眯眯的道:“你我同朝为官,本就是应有之意,薛大人又何必这般客气。”
薛凤翔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永陵渗水一事非同小可,陛下的板子要是打下来,下官可是首当其冲,只怕因此事而告老也未为可知。”
温体仁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个慈祥的老者,依旧笑眯眯的道:“事涉世宗皇帝陵寝,陛下要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只怕为天下人笑。薛大人此次临阵受命,主持迁陵一事,身上的担子可是不轻啊。”
薛凤翔点了点头,脸上挤出一丝比哭还要难看的笑容,苦笑道:“下官回头便组织人手勘陵。”
说完之后,薛凤翔正打算向温体仁告辞,却听温体仁突然间开口道:“对了,老夫冒昧的问上一句,不知道薛大人对永陵迁陵事涉之葬品怎么看?”
像是温体仁这种老狐狸,绝对不可能突然之间开口谈起永陵葬品的问题,只要开口了,就肯定是有什么问题在里面。
斟酌了一番后,薛凤翔才试探着道:“下官打算先组织人手勘陵,然后对其中的葬品进行清点后再行入葬。”
温体仁喝道:“糊涂!世宗皇帝何等尊贵的身份?这些被起出来的葬品如何能再第二次陪葬?”
薛凤翔道:“那温大人的意思是?”
抿了口茶后,温体仁才淡淡的道:“不是老夫的意思如何,而是你薛工部如何。”
薛凤翔闻言,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永陵渗水这事儿,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子诡异,只是没有任何人敢说出来。
皇陵渗水这种破事儿在历史上有没有过?应该是有过的,历史上埋了那么多的皇帝,谁知道有没有渗水的。
但是永陵能一样?从埋了世宗皇帝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是短短的七十三年时间而已,现在就渗水?
真当给皇帝选陵的那些人都是混饭吃的?真当帝陵的营造标准跟百姓家里盖房子一样呢?
三合土,包砖,机关,各种各样的技术不说是当时最顶尖的,估计也找不出第二家敢这么奢侈的。
这么牛逼的技术营建好的帝陵居然有渗水的迹象,惹得皇帝大怒,然后不得不迁陵?
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诡异。
当温体仁再提出来永陵的葬品之后,薛凤翔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