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芝凤道:“没办法,佛朗机蛮子的事情比起这么大一个岛来说,根本就算不上多大的事儿,倒不如先把这里的消息回报给陛下和五军都督府和陛下。只要咱们在这里扎稳了脚跟,以后再带着舰队向南沿着海岸线搜寻也就是了,我就不信这些佛朗机蛮子能跑出这片海去!”
  郑芝龙无奈之下也只得点了点头:“那就依你说的办,先去找些坏了的杯盏什么的。幸好上次新明岛之后老子就留了个心眼,这些坏了的破烂还都没有扔!”
  商量了一番之后,郑芝龙又将话题转向了别的方面:“对了,这大岛到底有多大?岛上有没有什么东西?”
  郑芝凤摇头道:“谁知道这破地方有多大?反正向着三个方向派出去的兄弟们回报说都没有看到边际,估计比新明岛还要大一些?只有过这岛上的东西确实不少,各种各校千奇百怪的东西都多的很,狮子鳄鱼都不少。”
  郑芝龙点点头:“那就不着急,回头等陛下的决断也就是了。只是便宜了那些佛朗机蛮子,让他们逃过一劫。”
  说完之后,郑芝龙也不禁有些担忧了起来:“上次咱们兄弟自作主张的进攻满者伯夷,结果是害得我被陛下打了板子,这一回放过了佛朗机蛮子,只怕讨不了好儿。”
  郑芝凤道:“这个倒没什么,毕竟先放过佛朗机蛮子以便于找他们的老窝是军府那边传过来的指示,咱们依令行事,怪不得咱们,陛下也不至于因为这事儿怪到咱们头上。”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一想到崇祯皇帝那堪称是喜怒无常的性子,郑芝龙的心里就有些发虚。
  崇祯皇帝显然不会太在意郑芝龙的这些破事儿。
  刚刚进入崇祯十一年的三月,大同就来了一场大雪谁敢信?阳春三月下雪?
  河南那里下场雨还是黑的?在基本上没什么污染的年代下一场黑雨?
  当然,下场黑雨也就下了,毕竟没有形成什么水灾一类的破事儿,也不需要官府去救灾,撑死了也不过是有可能会影响到明年的收成而已。
  至于影响收成这种小事情,崇祯皇帝会在意么?
  如果说是大明版图之内全部欠收,崇祯皇帝自然会在意,甚至于会头疼。
  但是像这种区区一地受灾的小事儿,崇祯皇帝自然不会放在心上——手里有银子,从各番国弄来的粮食也不在少数,自然用不着担心。
  而且崇祯皇帝登基的这十余年时间里树立起来的淫威不是没有好处的。
  最起码朝堂上的大臣们没敢跳出来说什么陛下失德,当修己身一类的屁话。
  哪怕是向来喜欢胡说八道的南京内阁和各部官员们也是如此,就连爆出了荧惑逆行这种明显是个大喷点的时候也没有人敢跳出来。
  就像是南京钦天监监正对于荧惑逆行的解释一样——陛下派兵出征吕宋与巴达维亚之地,乃收复故土与开疆之盛事,荧惑逆行,正应我大明兵戈之盛也。
  崇祯皇帝对于这些乱七八糟的解释自然是满意的,最起码证明了大明的官员就是欠调教这一论点。
  等收到郑芝龙的奏报之后,崇祯皇帝干脆派人跑了一趟北京,把五军都督府的大头子和内阁首辅温体仁和次辅施凤来给传到了南京城。
  然后大明版朝廷云备份的特点就显露了出来。
  北京的五军都督府大头子朱纯臣跟南京军府的大头子徐弘基互相看着不顺眼,温体仁和施凤来看徐钰山也不太顺眼。
  用相看两相厌来形容都有些不恰当——最恰当的形容方式是你瞅啥?
  对于这些大佬们互相看不顺眼的行为,崇祯皇帝自然是极为满意的。
  后世的伟人都说了,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就像是温体仁和施凤来平时也有些互相看不顺眼一样,南京和北京的这两套朝廷班子要是互相能看的顺眼,那才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手下之间互相看不顺眼才体现了老大的存在,要不然的话还要老大干什么?弄死总是骑在大家头顶上拉屎的老大不是更好?
  等着几人大眼瞪小眼的互瞪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命王承恩将郑芝龙的奏报递给了几人:“都瞧瞧,这么一个大岛,而且又是南海舰队发现的,该怎么处理?”
  崇祯皇帝也很蛋疼。
  满是昆仑奴的地方,又怎么可能是个岛?那是后世传言人类文明起源的黑非洲啊!
  虽然郑芝龙在奏报里说的很明白,连怎么追击西班牙人,怎么遇上飓风,怎么意外的发现了黑叔叔又是怎么起的冲突都写的很详细,崇祯皇帝依然很蛋疼。
  上一次发现澳大利亚的时候就是因为这家伙遇上了飓风,这回发现黑非洲又是因为遇上了飓风。
  莫非郑芝龙因为名字里点了个龙字,所以连龙王爷都在帮他?所以,龙王爷的业务地盘都已经拓展到了黑非洲那边?印度洋还是大西洋来着?或者太平洋?
  地理课上睡觉时间比听课时间更多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记住这几个大洋的名字,连非洲和大明的相对地理位置都有些搞不太清楚。
  当然,地理位置这种小事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对郑芝龙该怎么封赏,还有非洲大陆那块地方该怎么处理。
  上一次发现新明岛的大功让郑芝龙得了些封赏,但是崇祯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对于当时的南海舰队依然有些提防心理。
  毕竟是海盗组织转型为正规军,对比起其他的水师和陆地卫所来并不是那么让人放心。
  所以郑芝龙得到的封赏其实是有些表面功夫的,实际上得到的好处其实很少,连郑芝龙本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但是这一回又让这家伙发现了非洲大陆,若是再玩什么花活,卫所的士卒们怎么看崇祯皇帝?其他的将领们怎么看崇祯皇帝?天下人又怎么看崇祯皇帝?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非洲大陆啊,就像是张塘主说的,有狮子有鲸鱼,有AK有狙!各种资源多的一逼,而且还盛产钻石来着?
  朕是不是应该弄一颗什么帝国之星给皇后的凤冠镶上去?钻石那玩意该怎么打磨来着?
  在线等,挺急的。
  崇祯皇帝的思维明显开始跑偏,但是看着郑芝龙奏报的温体仁等人却不敢有丝毫的跑偏。
  明众人都看过了之后,五军都督府的大头子朱纯臣才躬身道:“启奏陛下,以郑芝龙之功,已经足以封公。但是考虑到以后还要征战佛朗机与诸多海外之国,倘若此时便封公,以后未免封无可封?”
  徐弘基沉吟了半晌之后,便开口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成国公所言未免有失偏颇。”
  见朱纯臣低着头瞪向了自己,徐弘基不慌不忙的接着开口道:“以郑芝龙之功,封公本就是应有之意。至于以后的封赏,那新发现的大岛面积广阔无比,划一块地给他也就是了。”
  刚刚说完,徐弘基就听到朱纯臣冷哼了一声:“划土而治?异姓王?”
  徐弘基闻言,心中也不禁暗笑不已。
  前段时间的时候,崇祯皇帝是怎么说的来着?不要提心赏无可赏?军功换封地?朱纯臣这老糊涂是忘了吧?
  没有理会朱纯臣,徐弘基接着躬身道:“陛下之前曾有言在先,国公便可凭军功换一块封地,郑芝龙封公之后如何不能换取一块封地给后人?有郑芝龙的例子在先,其他的国公和将领何人不为陛下效死?”
  这种明显涉及到军方的话题,温体仁和徐钰山等文官系统的扛把子明显不太合适发言,当下便闭口不言。
  但是在场众人皆是心动不已。
  封地啊,虽然说脑袋上面还有朝廷和军府,再往上还有崇祯皇帝,地盘也小了些,但是这好处也足以动人心了。
  不来朝天子的时候,关上门跟土皇帝有什么区别?
  朱纯臣听到徐弘基的话之后,也把崇祯皇帝之前说过的这些事儿给想起来了。
  虽然看着徐弘基不顺眼,但是这种对于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自己为什么要一定跳出来反对?
  自己也是受益的一员!
  崇祯皇帝见两人不吵了,干脆笑道:“此事不必再争论了,郑芝龙的功劳已经足够封公了,其他人应有的封赏,两位爱卿也商量一番报与朕知。”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了温体仁、施凤来和徐钰山:“对于这片新发现的大岛,三位爱卿有何看法?”
  温体仁当先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地远离我大明,倒不如依新明岛之例,分封藩王而治之。”
  徐钰山却冷哼道:“温阁老所言极是,只是不知道我大明还有多少藩王可以移封过去?陛下春秋鼎盛,至今只有两位皇子也皆未成年,如何分封?”
  听徐钰山提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崇祯皇帝顿时蛋疼的道:“朕早就决定封皇长子为辽王,皇次子还小,尚未定议,众位爱卿再择他人吧。”
  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后,底下的三人顿时面面相觑。
  皇长子出生之时就已经定议了分封辽王,这事儿天下人都知道,但是皇次子,也就是嫡皇子还没有定议。
  陛下心中的太子之选?
  如果现在提议把陛下心中属意的太子人选给提议分封到新发现的这个大岛,后面会不会遭到陛下的记恨?
  此前无数次的事实已经证明,眼前的这位皇帝陛下绝对是个有仇不隔夜的主儿,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想了想,温体仁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肃王、岷王、韩王及改封为安王的原辽王等可当大任。”
  卖藩王嘛,大明朝的臣子们又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了,连第七代辽王朱宪(火節)都被张居正给阴死了——这个倒霉孩子因为喝酒的时候喝死了辽王府护卫老张。
  而老张的孙子张白圭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到了隆庆年间,因为朝廷接到了大量举报辽王的举报信,所以打算派人调查一下。
  然后朱宪(火節)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果断做出了一个奇葩举动——找了一面大白旗,上书“讼冤”二个大字,然后立在自家王府门口。
  不好好学习的他以为举个大旗喊冤就有贵人相助,但他却忘了当年燕王朱棣就是树了一杆写有“靖难”的白旗,然后夺了天下。
  那些想要算计辽王的人直接将此事定性为谋反,加上此时贵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因爷爷醉死的深仇大恨仍然牢记在心,便施加了一点儿影响力,辽王朱宪(火節)被彻底废掉,辽王府和家产全部被赏给了张居正的父兄——想来张居正都会感叹一句风水轮流转,自己爷爷的工作单位竟然会成为自家的产业。
  直到十年六年后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打算进行清算。
  此时的第七代辽王妃趁机上奏朝廷,说辽王家产被张家无理侵占——万历皇帝果断抄了张家,然后宣布家产充公,被废的辽王爵位也得以再次复爵。
  然后又因为崇祯皇帝生的儿子在封辽王而被改封了安王。
  总之,卖藩王这种事儿对于大明朝的文官们来说简直是没有一点儿压力。
  藩王嘛,除了现在的朱聿键那些家伙们已经手握实权而没有人愿意拿他们刷声望之外,剩下的哪个不是被朝廷养的猪,顺便用来刷声望的?
  崇祯皇帝想了想,觉得这几个藩王还是太少了点儿。
  先不说非洲大陆的面积有多大——实际上崇祯皇帝也不知道非洲大陆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但是移封过去的藩王们多了,好处也多啊。
  然后崇祯皇帝就发现,大明的藩王还是少了点。


第552章 人也不够用
  藩王们多了有什么好处?
  如果像崇祯元年之前或者更早的时候那样没多少土地,大明百姓们还吃不饱呢,多一个藩王就是多一个祸害。
  毕竟藩王这玩意就跟貔貅一样,都是只吃不拉的角,占着好处不干人事儿还挖着大明的墙角,不断的挤压着普通百姓们的生存空间。
  不管是从土地还是从钱财或者其他的生产资料上面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的大明却是完全不同了。
  平定建奴之后,辽东空出来大量的土地,奴尔干空出来的土地更多,甚至于接近三分之一个大明。
  本身这些土地已经足够养活大明现在不到两亿的人口了,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却又把吕宋和巴达维亚给收归大明所有,这还是在没算上台湾的情况下。
  这么多的土地,再加上皇家学院那边还有个陈足奇在不断研究着高产作物,说不定哪天粮食就会突然间变得高产,养活现有的两亿人简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这些条件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地广而人少的情况,那藩王多了的好处就实在太多了!
  藩王们而空出来多少的土地先不说,毕竟大明现在的情况是土地太多而人太少。
  也不提藩王们滚蛋会让崇祯皇帝多一大笔收入——不上贡还想弄块好地方?
  就像朱聿键和朱存机那些早期就选择了置换封地出海的家伙们,不光把封地的土地完整的交还给了大明朝廷,而且还上贡给崇祯皇帝一大笔银子。
  最大的好处是,意味着离崇祯皇帝把地球变成猪圈,世界大战就是内战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毕竟这些个藩王再蠢,一旦有了切实的好处,谁不会玩命的发展自己的封国?
  而发展封国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不是军队,不是科技,更不是钱财,而是人口!
  没有人口,就没有足够的军队,更没有足够的税收,也没办法发展出什么逆天的黑科技出来。
  为了足够的人口,朱聿键那些渣渣在开始的时候不光是招募流民,连安家银子都给发放,替当初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明解决了多大的问题?
  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
  只要大明的藩王够多,这些尝到甜藩王们为了让自己的封国内有足够的人口,什么样儿的好处许不出来?
  银子?房子?甚至于是媳妇?没看朱聿键那些渣渣在新明岛已经出台了新政,说是多生一个孩子就给十两银子?
  这些不能当官,只能研究学问的藩王们一旦精明起来后,崇祯皇帝从来都不敢低估他们的下限——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再然后,推恩令让一个个原本像大象的藩王们变成驴子大小的国家,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还是大明!
  或者崇祯皇帝自己在有生之年看不到这一天,但是自己的子子孙孙总是有机会看到的不是?
  念及此处,崇祯皇帝干脆开口道:“施爱卿与徐爱卿呢?”
  施凤来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应当以分封藩王与总督直领同时施治,既可防藩王坐大,又不至百姓与我大明离心。”
  低着头瞄了施凤来一眼,徐钰山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附议施阁老所言。若仅以藩王分封治之,天长日久,则其地百姓只知有藩王而不知有大明,易生事端。”
  反正施凤来跟温体仁肯定是互相看着不顺眼的,那么自己加上一把火貌似也没什么?
  徐钰山就差指着温体仁的鼻子说他没考虑到这一点,以后再有什么靖难之役就都是温体仁的责任了。
  对于徐钰山的这点心思,崇祯皇帝自然是看的透透的,却也不点破,而是直接点了点头:“施爱卿所言不错,以总督和藩王分封而治之确实是最佳的选择。”
  卖藩王嘛,不光是大明朝的文官们卖的毫无压力,朱老四这一系的皇帝们卖起来更是顺手。
  辽王被废仅仅是因为文官们的推动和他自己作死?宁王一系为什么不停的想着造反作死?
  周王,代王,齐王,珉王,肃王这些大明开国之时就已经存在的王爵哪一个没被朱老四给收拾过?
  尤其是倒霉的宁献王朱权,朱老四在起兵之时可是信誓旦旦的保证要和他共治天下。
  当朱老四真的夺得了天下之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而且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
  要不然朱宸濠吃饱了撑的才会没事想着起兵造反。
  到了崇祯皇帝则是更厉害,干脆连自己的亲叔叔福王一系都给彻底抹去了,比朱老四还要下得去手。
  所以说把藩王们卖了数钱,顺便弄些藩王们去非洲晒太阳,崇祯皇帝干起来简直连一丁点儿的心理压力也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总督的人选问题。
  毕竟新明岛的时候还涉及到了当地土人的问题,而且也是第一次玩置换封地,难免缺少了些经验,还得顾忌澳洲土人的战斗力,所以并没有弄个总督出来。
  现在再弄非洲这块地方,就不可能不弄个总督了——就非洲那些黑叔叔们,给他们一人一把AK对射都能半天不死一个人,这战斗力真心没谁了。
  估计大明随便拉一个卫所出来都能吊打他们。
  虽然对于非洲黑叔叔们战斗力表示呵呵一笑,但是崇祯皇帝对于非洲的太阳却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能把黑叔叔们晒到脑子都退化的太阳,威力绝对不可能小到哪儿去。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谣传,毕竟还有非洲留学生在武汉被晒到中暑,可见中国也有地方比非洲还热。
  也就是说,太阳再怎么热,也应该不至于把人脑子给晒退化,可能还是人种问题。
  但是这么热的太阳把谁扔过去比较合适?
  像施凤来这样儿的肯定不行,去了估计就回不来了。
  换了其他人,先不说有没有施凤来的能力和手腕,愿意不愿意去还是个问题呢。
  虽然说崇祯皇帝一直叫嚣着大明从来就不缺少想当官的人,可是好像也没有几个愿意跑到海外的?
  事实上,就崇祯皇帝从锦衣卫那里得到的情报来看,很多官员们连辽东和奴尔干都司都不愿意去,只迫于官职是吏部分配而不得不服从罢了。
  实在找不到适合人选的话,施凤来的高徒李岩?那个替自己背了好几回黑锅的李信貌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正这家伙现在就是爪哇岛总督,而且把爪哇那里搞的也算是有些起色了,再扔到吕宋或者巴达维亚去试试?要不然干脆把巴达维亚并入爪哇?
  反正这两个地方紧挨着,不算太远。
  让崇祯皇帝头疼的问题也远不止这些。
  非洲那块地盘是妥妥的得捞到自己的碗里来,后边还有美洲大陆那块殷商遗民之地,不找回来可就有点儿对不起老祖宗的意思了。
  但是这些事情都可以拖到以后再说,包括非洲那里也不着急,最着急的还是巴达维亚和吕宋这两块地方。
  就像是向爪哇和满者伯夷移民的时候就已经很困难了一样,现在想要动员百姓往吕宋和巴达维亚那里移民同样很困难。
  甚至于可以说是更困难——能在大明就活的好好的,谁愿意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更何况,辽东还发小妾呢!
  揉了揉额头之后,崇祯皇帝才把王承恩再一次递交回来的奏报给扔到了一边,开口道:“先说说另一件事吧。吕宋已经回到了大明的版图之内,巴达维亚也已经平定,眼下这两处地方皆是荒无人烟,连个百姓都没有,几位爱卿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温体仁悄悄的望了正在揉着额头的崇祯皇帝一眼,心中暗道一声报应来了。
  您老人家不是爱民如子么?您老人家当初不是拿着国库和内帑的银子砸也要让百姓们吃饱么?
  现在呢?
  明显被惯坏了的百姓们有几个愿意跑去吕宋和巴达维亚的?
  前面往爪哇和满者伯夷移民,给银子给耕牛都没有愿意去的,现在吕宋和巴达维亚就有人愿意去了?
  搞笑呢是不是?
  虽然心中暗笑,但是崇祯皇帝的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悄然瞥了徐弘基一眼,温体仁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可以在南京军府辖下挑选一些老弱,打散后编制为屯垦卫所迁移到吕宋和巴达维亚。卫所士卒本就有戌边之责,还可以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也更能让大明的百姓们安心,一举数得也。而南军与北军相比,明显更能适应吕宋等地的环境,倒不如优先从南军之中挑选。”
  挑了挑眉头之后,朱纯臣也躬身道:“启奏陛下,臣附议。前番迁卫所以实边,迁往辽东和奴尔干都司的大部分皆是北军。而吕宋等地气候与辽东之地大不同,北军去了未必能够适应,理应多迁南军。”
  徐弘基闻言也是一阵蛋疼,皮笑肉不笑的道:“温阁老与成国公此言差矣,都是我大明卫所士卒,又何分南北?听说东海舰队在巴达维亚打的就很不错嘛,由此可见,士卒并没有什么南北之别。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南方士卒不太适应北方的苦寒天气,而北方士卒却能适应南方的温热天气。”
  崇祯皇帝揉了揉眉头:“别吵,挑哪里的屯垦卫所,朕自有定计,尔等还是商量下该怎么让百姓前去才是。”
  见崇祯皇帝止住了南北军方互相扯皮的话题之后,徐钰山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要百姓迁,百姓们迁了便是,更何况陛下还给出了诸多好处?”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和温体仁还有施凤来悄然对视了一眼之后便开口道:“徐爱卿言之有理。既然如此,着南京户部于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择家资百万两以上者五户,十万两以上者百户,万两以上者千户,百两以上者万户,普通百姓人家五万户以迁之。哦,对了,家中有读书人的优先。”
  当一个人在规则之中无法获取到好处的时候,会无比的痛恨规则,就像是刚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一样。
  但是当一个人不光在规则能获取到手处,还掌握了话语权之后,那么这个人就会自动自觉的去维护规则,就像是现在的崇祯皇帝一样。
  刚开局的时候,崇祯皇帝会选择直接跳出来强制那些家中有些资产的百姓们迁移,哪怕中间有人受了委屈也顾不得。
  毕竟天下大势在这里摆着,苦一些百姓和苦天下百姓到底哪个更重要,不问而知。
  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局面,再自己亲自下场就已经有些无聊了,倒不如把南京的这些家伙们推出去背黑锅。
  毕竟南京内阁和诸部本身就有些江南豪商代言人的意思,现在不在他们之间埋钉子,那什么时候埋?
  而且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户,而不是族。
  整个宗族一起迁移过去,影响不大,不过是让一个宗族换一个地方继续发展而已。
  而这些中产家庭和读书人被迁走了,剩下的宗族势力立即就会大伤元气,连那些顶尖的豪商们也是影响颇大——中间的走了,剩下顶尖的还有个毛用?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结果就是南京的内阁和诸部只能选择无条件的迎合崇祯皇帝而放弃跟那些商人们牵扯不清——都让人给记恨上了还想着眉来眼去?
  徐钰山很想问一句有钱人和读书人挖你家祖坟了?
  崇祯皇帝提的这几点要求明显就是不怀好意。
  先不说那些家产在万两以上者都有些乱七八糟割不断的关系,就光是自己去办这件事情就足以让整个江南之地的百姓们唾骂自己了。
  尤其是家中有读书人的优先这个条件就更坑人了——读书人骂起人来才损呢!
  但是在让别人去死和自己去死之间,徐钰山还是很明智的选择了让别人去死。
  反正自己是传达崇祯皇帝的意思,而真正做事的肯定是户部,到时候户部尚书张桂昌就是和自己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
  想必张桂昌也没有冒着自己去死的风险而抗命。
  等到这些大佬们都退下之后,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去给朕拿一副地图过来。”


第553章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王承恩很快就把一幅地图拿了过来,摆在了崇祯皇帝面前的桌子上。
  崇祯皇帝干脆拿了一枚崇祯通宝,然后就往着地图上面顺手扔了出去。
  如法炮制几次之后,崇祯皇帝就决定好了该抽调哪里的卫所进驻吕宋和巴达维亚等地。
  这可是天意。
  出了宫的徐钰山皮笑肉不笑的跟温体仁等人打了几声哈哈之后,便告辞而去,径直去寻了户部尚书张桂昌,将崇祯皇帝交待的事情甩给了张桂昌去办。
  正如徐钰山一开始所算计的那般,张桂昌根本就没有胆子敢抗旨不遵,连什么阴奉阳违一类的花活都不敢玩。
  实际上,不光是张桂山如此,整个南京城中的大小文武官员们都没有胆子去违抗崇祯皇帝的旨意。
  自从朱老四之后就拥有封驳圣旨之权的内阁和六科给事中如今被崇祯皇帝调教的跟猫儿一样乖巧,绝口不提什么陛下旨意不合什么什么,臣不敢奉诏一类的屁话。
  总之就是崇祯皇帝的旨意就是天下间最重要的事情,有困难要办,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办,而且还要办得漂亮。
  就像是徐钰山命人给浙江那边几个拥有良田千顷的大地主带话过去说的一样,要地还是要命,凭君自选之。
  不是没有人想过反抗,也不是没有人想过造反抗命。
  就像是西方蛮子们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整个江南被崇祯皇帝点名的几个地区中的大小豪商和地主们什么样儿的想法都有。
  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想归想,实际行动归实际行动。
  想,谁都敢想。
  行动,诛九族了解一下?说诛九族就不会放过一个会喘气的了解一下?
  所以,整个江南之地虽然已经是哀鸿遍野,如丧考妣的大小中产家庭和家族遍地都是,但是还真就没有人敢举旗造反。
  毕竟对比起整个家族所有人都掉脑袋这种风险,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吕宋之地的损失更小一些。
  而且也不能单纯的以损失大小来计算。
  对于家里薄有家资的人来说,这一次出海算是不亏不赚,对于家里有权有钱的家伙们来说是亏了血本,但是对于那些家里一年到底都攒不下几两银子的穷人来说,就纯粹是净赚了。
  强征出海的家庭都是以户为单位的,而补偿基本上是以人头为单位的,而且一路上的吃喝住行都由朝廷负责解决。
  这些穷苦一些的家庭一路上并没有什么要花费银子的地方,到了吕宋等地之后的土地也是官府给分配,用不着花银子买,官府给的安家银子基本上都能省下来。
  就算是一个家庭只有三口人,那也足足有三十两银子了。
  更何况有的家庭有十几口人的,那就是一百多两的银子。
  再结合上朝廷给的其他优待,纵然许多百姓不愿意离开故土,倒也没有人说些什么怪话。
  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们没有闹事的想法,剩下那些想闹的也就没有了闹的底气。
  不要以为大明朝的读书人们会完全无视了百姓。
  实际上,虽然读书人通常都会在占尽了百姓的便宜之后再骂上几声蠢货,却也不是不知道离了百姓们的支持之后闹事的下场。
  又是一番折腾之后,封了国公的郑芝龙和南居益便不得不带着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