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看来,倒不如暂缓开海之事,魏国公方才所言加强海防一事倒可先行,待万事无虞再行开海,则百姓受惠,天下受惠。”
  崇祯皇帝点头道:“徐爱卿也是老成谋国之言。”
  夸了徐钰山之后,崇祯皇帝又将目光扫向了其他的大臣们:“其余众位爱卿,可有不同意见的?”
  一时之间,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感觉有些懵。
  夸奖了徐钰山,也点头赞同了徐弘基,那到底是想开海还是不想开海?莫非真的被唬住了?
  要依着以前,这昏君还不是想开海就开海,根本不会问大家伙儿的意见?
  如今突然来这么一出,他到底想干什么?
  徐弘基却是心中冷笑一声,没再去观察朝堂上众臣的反应。
  皇帝,始终还是和咱们这些勋贵比较亲啊,尤其是自己,好歹也算得上是粘亲带故,知道的消息可比这些文官们多的多。
  最起码开海这事儿肯定是要办的,而且不会拖太长的时间,否则的话,这几天也不会出现皇帝试探自己的情况了。
  当然,也不能说是试探,确切的说是通知,或者说提点,陛下的关爱是你们这些渣渣能懂的?
  早就下定了决心的徐弘基干脆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我有橘麻麦皮不知道当浆不当浆?
  崇祯皇帝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这句话,然后才点头道:“徐爱卿有话直说便是。”
  徐弘基躬身道:“启奏陛下,昔汉武之时,匈奴入寇中原,汉孝武皇帝钦命冠军侯远征漠北,深入匈奴腹地,浮西河、绝大幕,破寘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始有匈奴震怖,益求和亲之事。我朝成祖永乐皇帝曾有言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臣以为,我大明东海、南海两支舰队,舰多兵强,自可分出一支舰队远逐佛朗机之敌,灭其国,焚其祖庙,何来海上之患?”
  徐钰山刚刚抬起手指指向徐弘基准备开喷,却突然听到龙椅上传来一拍拍掌的声音,接着崇祯皇帝那肆意的笑声便回荡在大殿之上。
  过了好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止住了笑声,开口道:“朕还以为我大明的勋贵们都已经被养成了猪,再没了雄心壮志,只剩下混吃等死之辈。好!徐爱卿这番话说的好啊,让朕知道了我大明的勋贵们还没有彻底的沦落!”
  一番话说完,崇祯皇帝干脆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从御阶之上踱步下来,在朝堂之上众位大臣们跟前晃了一圈,这才接着道:“朕告诉你们,没有哪个蛮子是无辜的,既然敢来大明生事,就要做好回不去的准备!朕于京城之时,曾经对徐光启徐爱卿说过一句话,寇可往,我亦可往!”
  无视了殿上诸多大臣们躬身的姿态,崇祯皇帝却是在徐钰山向前停住了脚步:“爱卿在怕些什么?怕蛮子们扰乱沿海?倘若我大明南海舰队远征佛朗机,那佛朗机蛮子可还有什么精力来扰乱我大明?”
  徐钰山躬身应道:“陛下之言甚是,然则臣闻千日做贼,未闻千日防贼。我大明海疆广阔无比,沿海百姓更是多不胜数,倘若蛮子袭扰海疆报复,受苦的岂不还是我大明百姓?”
  崇祯皇帝却冷笑着问道:“倘若屠尽了蛮子,可还有人能来袭扰我大明海疆?”
  徐钰山接着道:“臣闻,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崇祯皇帝干脆呵呵笑了两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句话呢?襄公复九世之仇而春秋大之之言,我大明近三百年国祚,有几人提过?徐爱卿以为如何?”
  徐钰山心中一突,暗道一声不好。
  当今天子在仕林中的声誉向来不怎么好,不仅仅是指这位皇帝对于儒学的不待见,还有这位爷不学无术,好讲歪理的名头——很多人都搞不懂当初的东林党会夸赞这位天子好学?
  自己提的,是《老子》第三十一篇里面的一段,而这位爷回的,同样是自己没说完的后半句,同时还把儒学里面的襄公复九世之仇这事儿给拎了出来。
  正思索间,却听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素来无一真。”
  崇祯皇帝这几句不伦不类的诗句念完,徐钰山只感觉自己的后背已经湿透了。
  连竖儒蜂起这词都用上了,这位爷心里对名教的意见是得有多大!
  算了算了,自己家的那些个生意能照做也就是了,海上的这些个好处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生意要紧,官位更要紧,狗命最要紧!
  再次躬身,徐钰山拱手道:“陛下英明,臣一时糊涂,望陛下恕罪。”
  崇祯皇帝倒也不为已甚,而是又踱到了南京军府的扛把子徐弘基身前,笑道:“左相国,任征虏大将军,武宁中山王徐达忠与副将忠武开平王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于洪武元年攻入大都,推翻伪元。以后,连年出兵打击伪元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去世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堪称我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朕说的没错吧?”
  徐弘基红着眼眶道:“陛下过奖,臣先祖泉下有知,也当感念陛下圣恩!”
  个个都他妈是影帝啊,这眼眶红的,真快!
  崇祯皇帝却又接着道:“后人何必不如先人?先人立下不世之功,世后当以为榜样,更加奋进才是。朕感念英国公张辅战死土木堡,已经许了英国公一脉海外开国,魏国公便没有这个雄心么?”
  不待徐弘基回答,崇祯皇帝又接着道:“不要担心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朕不屑为之。魏忠贤忠心于皇兄,忠心于朕,现在不也荣养天年去了?更不要担心什么功高盖主,有功难赏,朕赏得起!海外之地广袤无比,便是再许魏国公与定国公海外开国又能如何?”
  徐弘基干脆单膝跪地道:“臣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皇帝也不在乎徐弘基有几分真诚几分表演,反正今天这些话是说过了,朝堂上这么多人,话总是会传出去的,只要有一个信的,那就多一个死忠份子。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回到了御阶之上,却没有坐回龙椅,反而笑道:“朕在京城时曾有言在先,勋贵武将们可凭功勋得海外封地,文官可凭功劳和金银换取封地,今儿个这话同样送给诸位,望诸君共勉!”
  别管几人信,也别管几人不信,总之崇祯皇帝的话说了出来,这就是真的。
  一时间,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皆是跪地道:“谢陛下隆恩!”
  淡淡的喊了一声平身之后,崇祯皇帝才又接着道:“说了这半天了,还是回到之前的话题之上,开海之事,诸卿以为如何?”
  徐弘基当先出班道:“臣请开福建之海禁,广东海禁则要延缓,待广东之海防完善之后再行开海。”
  想了想,为了避免崇祯皇帝误认为自己怂逼或者叛变到了文官一伙儿去,徐弘基干脆又接着道:“臣愿以半年为期,若半年内不能完善广东海防,臣愿以死谢罪!”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点了点头,又将目光转向了徐钰山:“徐爱卿以为如何?”
  徐钰山还是没有胆子再说个不字。
  坐到南京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基本上就已经意味着官场之路到了顶峰,再进一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除非京城的内阁突然间被崇祯皇帝给全部弄死而没有后备的人选,否则自己根本就没希望进入京城内阁,京城内阁的那些家伙们也不会和自己一条心。
  官路登顶,剩下的路子也就只能多捞银子了,但是捞多少银子不是关键,关键是得有命花才行。
  大明立国三百年,除了开国的太祖洪武皇帝之外,还没有哪个皇帝有着像崇祯皇帝这般重的杀心。
  为了保命,更为了那一丝虚无缥缈的海外封地,徐钰山也躬身道:“臣赞成开海。”
  这一下,不待崇祯皇帝开口再问,朝堂上的群臣们皆是躬身道:“臣赞成开海!”
  赞成开海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崇祯皇帝也是笑眯眯的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赞成开海之议,那便开。内阁、诸部、大理寺、鸿胪寺共商,这海究竟该怎么个开法,何处设海关,海上之税当如何收取,朕要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案。”
  等到众臣们躬身应是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另外,朕还有一事,想要与众位爱卿商量。朕有意重置太祖高皇帝所设之预备仓,立之于四乡和城中,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不如何,这事儿其实还是从大家的口袋里抢银子。
  说白了,大家伙儿当这个官员的好处就在于有官身,想要弄到地是比较容易的事儿。
  有了地,就有了粮食,灾年的时候不高价卖粮简直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而预备仓这东西,实在是太他妈坑人了,也不知道那个放牛娃怎么想出来的这么个损招——出官钞籴粮贮之以备赈济,荒年借贷于民,秋成偿还。
  之前全天下的预备仓有跟没有差不多,常平仓更是完犊子,崇祯皇帝也不得不拿着国库和内帑的银子来买粮食,对于大家伙儿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事儿——反正银子能落到口袋里就行。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啊。
  以前是国库没钱,可谁要是还傻了巴唧的以为现在的国库和内帑没钱,那就是真正的二傻子!
  如果真让崇祯皇帝恢复了预备仓这玩意,可就真的坑死人了。
  丰年购粮,灾年借给百姓粮食,比之崇祯皇帝单纯的玩命赈灾还要高明一些。
  最起码只要这预备仓里的粮食还有,百姓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会饿肚子的问题,而且还不用担心百姓们被养成懒汉。
  崇祯皇帝把殿中群臣的表现尽收眼底,却没有开口说话,只是觉得有些寒心。
  预备仓会伤了谁的利益,不言自明——正是朝堂上这些从海上,从商业上不断捞银子的文武大臣们。
  因为这些人手里的土地和粮食也是很惊人的数目。
  但是不收粮食是不可能的,起码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停止收粮食的举动——谁知道这该死的小冰河时期还有多久才能过去?
  过去了,皆大欢喜,过不去,吃不上饭的百姓们会干出什么事儿来可就真不好说了。
  徐弘基正打算出班喊一声臣附议的时候,却听着殿外传来一声高呼:“东海舰队捷报!”


第534章 求生欲都很强嘛
  刚才正打算开喷怼皇帝一波的大臣们顿时闭上了嘴巴。
  喷皇帝肯定是要喷皇帝的,但是怎么喷,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首先就是得找一个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立场才能开喷,其实得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才能开喷。
  否则的话,喷皇帝问题不大,狗命的问题可就很大了,而龙椅上的这位爷自从登基之后,砍掉的文武大臣们已经不知道有多少,随便喷,生命会有危险的。
  尤其是人心散了,队伍之中出现了大量的叛徒时,这种情况也就越发的明显了。
  比如徐弘基,这老东西把自己的儿子送进新军还不算,在刚才也是他带头捅了大家伙儿一刀。
  有了这老东西带头,朝堂上那些看不到捞银子的希望转而想着在崇祯皇帝面前博个好印象的家伙们会如何选择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事儿了。
  更何况眼下捷报传来,在这个时候怒怼皇帝一波,除了激怒现在还笑眯眯的扮着面瘫的那位爷,根本就看不到别的希望。
  崇祯皇帝却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耐心的等着报捷的信使进殿。
  帽子上面插着红翎,一身盔甲上面不少弹眼的信使让崇祯皇帝想起了小马哥——真要是一身的弹眼,你还能硬撑着来报信?还能这么生成活虎的站在自己面前?
  穿过文武大臣们队列的信使来到御阶之前单膝跪地,朗声报道:“启奏陛下,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大琉球全境平复!荷南佛朗机夷人败走多罗满,南提督已经率军追击!”
  崇祯皇帝挥了挥手,示意信使从地上站了起来,自己也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踱步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传旨,命南居益提督东海舰队,追击佛朗机人的舰队。朕说过,佛朗机人屠我大明三十万百姓,朕便要屠他三百万!”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朝堂上面就有人开始不乐意了。
  大家伙儿都知道您老人家杀心重,动不动就是屠啊屠的,但是您好歹考虑一下实际情况行不行?
  三百万!
  别说蛮子们有没有三百万,就算是有,难道您就要屠的干干净净?
  就算是对等报复,屠他三十万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二百七十万拉回来当苦力多好?
  与其他几部尚书各有各的小九九不同,南京交通部和南京铁道部这两部的尚书跟京城的尚书可是一条心的。
  洪承畴不可能接受南京铁道部的尚书跟自己不是一条心——拖累了铁路修建的进度,皇帝肯定会把板子拍到自己身上来。
  南京交通部的尚书也是如此,就算是老好人张瑞图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贪一点儿无所谓,陛下不会太过于在意,但是陛下交待的事情办不好,那可就成了要命的大事儿了。
  眼下崇祯皇帝一开口就是屠三百万的蛮子,南京铁道部和交通部的尚书要是能当没听见才是真的见了鬼。
  南京铁道部尚书伏允泉当先出班拜道:“启奏陛下,臣冒死请陛下收回成命。大琉球之荷南佛朗机人与吕宋佛朗机人原本便不是一个国家,屠我吕宋百姓者乃是吕宋佛朗机人,非荷南佛朗机人,屠其三百万,有失公允。再者,我大明如今大修铁路,正是用人之机,那荷南佛朗机人用之于铁路使其赎罪,总比杀了要强上许多。臣请陛下三思。”
  南京交通部尚书于炔心同样出班道:“臣附议。因人手不足之故,我大明数十条直道迟迟不得修建,仅京师至南直隶,南直隶至高州府的直道还在修建,余者迟迟不得开工。为我大明江山计,臣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一脸懵逼的看着于炔心和伏允泉这两个家伙。
  原本还以为会是南京的内阁首辅徐钰山最先跳出来投反对票,可是没成想是这两个家伙先跳了出来。
  如果是徐钰山先跳出来表示什么兵者不详之器或者杀俘不祥之类的,已经熟读了《论语》、《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典籍的崇祯皇帝有十万个信心怼到老头儿怀疑人生。
  但是伏允泉和于炔心这两个家伙跳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人家说的有道理啊。
  不跟你提什么杀俘不祥,也不跟你扯什么义战不义战的,先是委婉的告诉你这荷南佛朗机人跟吕宋的佛朗机人不是一个国家的,然后再告诉你大明还缺苦力这个现实。
  您自个儿掂量吧,反正都是请您三思,您要是真任性,非得宰上三百万,那咱们也没啥好说的。
  一脸懵逼的愣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罢了,那荷南佛朗机人既然为曾屠杀我大明百姓,这三百万也就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传旨南居益,荷南佛朗机蛮子不敬天朝上国,擅起边衅,着灭国,其国无论贵贱,发配铁道部与交通部为奴。”
  以前的天朝怼人都是属于吃葡萄吐肉光吃皮,要足了面子也就算是完事儿了。
  但是到了崇祯皇帝里就不一样了。
  后世的鹰酱是怎么干的?华尔街的精英们是怎么干的?
  吃葡萄光吐葡萄皮!
  好不容易穿越一回的崇祯皇帝决定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肉也吃,皮也不放过,总之好处得往足了捞。
  至于说怼荷兰和西班牙涉及到远征的问题,这能叫问题?
  两百多年前就已经能玩大航海的大明海军用得着担心远征的问题?
  然后思维跑偏的崇祯皇帝突然间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大明没有重视发展海上力量也没有大力发展大航海呢?
  理论上来说,依着朱老四的貔貅性子,海上好处大的话不可能不去咬一口反而轻轻放过,偏偏大明的水师好像海上浪了几波之后就歇了?
  通过这次南居益怼死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点儿什么东西。
  郑和带着大明水师在海上浪了一波,然后发现整个海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全是战五渣,还全是些穷乡僻壤的穷逼蛮子。
  没兴趣。
  这才是大明后来不玩海上争霸的原因——老子自己就是老大,跟谁争?
  难道说要福船一次造两艘,一艘打沉另一艘?
  后来的事儿比较操蛋,鞑靼人崛起,建奴崛起,实在是有点儿出乎意料的意思。
  这两家又都是北边陆地上的,跟海上没什么关系,朝廷自然也就不可能大力发展海军。
  等到荷兰人抖起来了,要在台湾立棍摇旗了,想要再一次把海军给搞起来的大明朝廷发现没钱了。
  当然,没钱的大明朝廷在天启二年的时候依然由南居益怒怼了荷兰人一波,只是被建奴给拖住了,没钱还要打仗的朝廷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搞出福船这种大杀器出来——造价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有弄一支舰队的钱都够再召集四十万小弟去怼建奴了。
  不知道崇祯皇帝思维已经跑偏的于炔心和伏允泉正打算谢恩,却听崇祯皇帝忽然间又开口道:“我大明自有河南府,蛮子又怎可为妄称荷南?着改名为荷兰。国灭之后,择藩王守之。”
  这样儿总没毛病了吧?
  苦力的事儿解决了,荷南这个让崇祯皇帝别扭不已的称呼也算是解决了,剩下的还有什么?
  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还差什么的崇祯皇帝这才挥了挥手,对着王承恩吩咐道:“带信使下去好生休息。”
  该赏谁,该怎么赏,那是南京军府头疼的问题,自然不可能拿到大朝会上面来说,除非是彻底把荷兰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给灭了,立下灭国之功,才有可能在大朝会上面讨论。
  眼下却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
  等到信使下去了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东海舰队该如何封赏,朕要看看军府的意见,尽快报与朕知。”
  徐弘基应了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剩下的就是吕宋那边儿的佛朗机蛮子了吧?”
  徐弘基躬身道:“启奏陛下,除了上一次郑芝龙献给陛下的一艘佛朗机战舰,目前还没有捷报传来。”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示意自己已经知道了,也就不再关心这个问题。
  就西班牙的那些个渣渣,最牛逼的战舰也无非是从荷兰人手里买的三桅舰队,跟福船硬拼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沉到海里去喂鱼。
  至于说陆地上的战争,那就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参考新军和京营搞出来的南北御林军的南军虽然没有过实战的经验,真正上战场也不过是跟着大军去辽东武装游行了一波,但是要说这些家伙还有调拨过去的南边这些卫所会打输,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最起码从火铳和火炮方面来说,这些家伙手里的装备是完全碾压西班牙人而没有任何疑问的。
  自己登基十年,往皇家学院里砸了近万万里的白银是白砸的?墨家和其他野生的大牛都是吃干饭的?
  射程多一米就已经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更何况多的还不止一米。
  放下以来的崇祯皇帝又把话头转回了刚才的问题上面:“现在接着说刚才的事儿。朕欲重置太祖高皇帝所设之预备仓,立于四乡和城中,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张桂昌当下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赞成。只是如今粮食不足以铺开全国,臣请择地行之。”
  这才像话嘛,好好的多为国考虑,难道大明还会亏了你们不成?朕不是已经给你们加薪了?
  好好做事,总是能升职加薪,出任尚书,当上首辅,迎娶第十八房小妾的。
  只不过张桂昌说的也有道理。
  自从自己登基之后,抄家得来的银子大部分都换成了粮食,连内帑里那些卖福寿膏的银子也有不少都换成了粮食然后赈济大明受灾的百姓。
  操蛋提哪怕红薯这玩意已经在陕西铺开了也是一个鸟样儿——就现在这交通条件,等红薯铺开到整个大明,起码在崇祯十五年以前是没什么指望。
  而且这是大明,不是螨清。
  螨清开局才六千万人,当然,这是人家螨清自己杀出来的数字,这得服。
  然后又有地瓜玉米土豆等等好东西都铺开种植。
  可是大明早在万历年间,人口就已经过了万万之数,到了自己登上皇位,估计都得达到一亿六千万了,眼下达到两亿估计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没有杂交水稻,养活两亿人?
  如果不是扔了一大批人去新明岛和辽东还有奴尔干都司,现在的粮食更他娘的不够用!
  而且很操蛋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明的百姓被朝廷养的有些找不到北了?
  新明岛,没人愿意去;爪哇和满者伯夷,也没人愿意去,哪怕是去了免税三年给农具耕牛,土地动不动就是分配个百十亩也是一样。
  新明岛和爪哇还有满者伯夷这些地方离着大明太远,还要走海路,不愿意去是正常的,毕竟去了有可能死路上或者一辈子都没机会再回来了。
  可是辽东和奴尔干都司呢?都是陆地上,还就在大明的境内,就是因为远了点儿,结果也没有人愿意去!
  直到辽东传出来有金矿的消息又加上朝廷开始发小妾了才有一些人愿意去……
  都是惯出来的臭毛病——这要是换个要脸的皇帝,不玩了命的卖福寿膏,哪儿来的这么多银子买粮食养百姓啊。
  都饿着,吃不饱也死不了,然后再说去辽东给地还免税,估计去的人就比现在要积极的多了。
  暗恨自己开局玩的太浪以至于把自己给坑了的崇祯皇帝纠结半晌之后才开口道:“以陕西之地试行吧。”
  张桂昌躬身应了之后,身为文臣方面扛把子的徐钰山也躬身道:“陛下嘉大惠于天下,乃是仁政,臣请布告天下,使万民咸知。”
  徐钰山的话仿佛打开了朝堂上其他大臣嘴上的封条,纷纷附和了崇祯皇帝之后表示应该布告天下,让百姓都知道崇祯皇帝的好儿。
  东海舰队的捷报来的很及时,傻子都知道这时候该怎么选择。
  毕竟大家伙儿的求生欲都很强不是?
  心情大爽的崇祯皇帝干脆在大朝会之后又出宫出去了。
  浪,必须得浪,不浪是不可能的,当皇帝不微服私访怎么行?


第535章 不太好办啊
  十月寒衣至,大雪漫白头。
  每年到了寒衣节的时候,南京总是会下上一场倾城的大雪,把整个南京城都给染成白色。
  过了寒衣节之后就更不用说了,小冰河时期的冬天下大雪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不下雪才是怪事儿。
  崇祯皇帝跑出宫去浪的时候,正是扬扬洒洒下着小雪的时候,路上的行人都不是很多,不少人已经满头尽白,连身上也是披着一层雪花,道路两旁栽种的老树上面也是裹了银白的一层,偶尔几片还没有飘落的枯叶随着微风摇曳,告诉人们这已经是冬天了。
  但是像这种小雪和不算太大的风并不能影响小商贩们出来赚那几文钱的银子养家,各种叫卖声在街上此起彼伏,倒是赶跑了一些冬天的萧瑟。
  像醉仙楼、怡红院这种高大上的地方,则是不存在什么冬天不冬天的问题,哪怕是外面已经飘着鹅毛大雪,也不会对客人们造成什么影响。
  当然,好的享受需要好的银子来支撑,没有银子的话还是趁早滚蛋为上,免得被人丢出去。
  鲁迅曾经说过,再穷不能穷后宫,再苦不能苦皇帝。
  身为堂堂的大明皇帝,自然不存在有没有银子这种搞笑的问题,就算自己身上没带,王承恩那个狗奴才身上也肯定没少带崇祯宝钞。
  但是去怡红院这种地方是不可能去的,再怎么高大上,再怎么卖艺不卖身,或者说再怎么淫言秽语也是不可能去的。
  质量比起后宫来不知道差多远,也就螨清那些饥不择食的色中饿鬼才下得去口。
  风月场所排除掉之后,剩下的唯一选项也就是醉仙楼这种高大上的酒楼了。
  而且选择酒楼的好处多多。
  既不用在街上体验挨冻的滋味,顺便还能在酒楼上面听着大量的读书人吹牛逼。
  没错,这个时节有心情在酒楼吹牛逼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读书人,至于那些个商人,多半都是没什么心情出来浪的。
  跟后世苦逼的学生狗不同,大明朝的学生狗们可是有钱的很——哪怕是个秀才,混个衣食无忧都没有问题,更何况是举人进士一类的。
  不出崇祯皇帝所料,刚刚登上醉仙楼二楼,就听到了一片嗡嗡声,其中不乏一些人在讨论吕宋和大琉球的问题。
  挑了个靠窗位置坐下来的崇祯皇帝也不以为意,反而自顾的招呼了小二点了酒菜,然后就静静的听着这些个书生们大吹牛逼,指点江山。
  吹牛逼好啊,有心情吹牛逼就没心情考虑别的,只要不上书谏言,也别想着什么抗税冲击衙门,随便怎么吹牛逼都没问题。
  崇祯皇帝正胡思乱想间,几个果碟和一壶温酒就已经先端了上来,其他的菜倒还需要等上一会儿。
  外面的雪渐渐的大了,酒楼中的火盆也烧的越发的旺,裹着厚厚的裘衣,倒也不觉得冷。
  但是那些个书生们看起来就有些死鸭子嘴硬的意思了——冷是肯定会冷的,但是不说,硬抗。
  心中正暗笑,崇祯皇帝就听到邻桌上有个书生神秘兮兮的道:“前些日子传过来的消息听说了么,濠镜澳那边几千个蛮子,说杀就全给杀了,血流成河啊。”
  另一个书生不以为意的道:“还濠镜澳呢,都改称澳门了,濠镜澳已经是旧称了。李兄这消息可不够及时啊。”
  李姓书生道:“改称之事早就知道了,方才我说的是那几千个蛮子的事儿,那符指挥使可是真够狠的啊?”
  旁边的书生呷了一口酒之后才道:“你们这都什么消息啊。没听说么,大琉球的蛮子们也被杀光了,一个都没留下。”
  李姓书生道:“不知二太先生是如何想的,全都杀光了,如何献俘太庙?莫非再随便抓几个充数么?”
  坐在李姓书生对面的人却笑道:“那蛮子总得有蛮子窝才是,二太先生率兵追击蛮子,不可能全都杀光。”
  李姓书生摇头道:“孙兄之言太过乐观了。那蛮子们有蛮子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