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于他们绕过毛文龙所部的计划也成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根本还没来得及把消息传递给毛文龙呢,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大军就已经长驱直入朝鲜了。
朝鲜的军队也确实如黄台吉等建奴所预料的那样儿,战斗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连连失地,甚至于很快就接近了朝鲜王城。
意外的是,朝鲜绫阳君李倧丫的跟他老祖宗学了一手,带着自己的手下跑了,跑了!
没有什么死守江山社稷,更没有什么全民皆兵以求玉碎,而是很干脆的带着满朝的文武大臣跑了,直接就往着东江的方向跑了。
当然,对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来说,李倧跑路不跑路的不重要,就算是他跑路到了东江镇毛文龙那里也同样不重要。
反正这次来就是为了怼死朝鲜和毛文龙的。
等怼死了毛文龙,区区一个李倧还不是瓮中之鳖?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赶紧把朝鲜剩下的地盘全处理一遍,收到大金国的手里才是正经事儿。
至于毛文龙和李倧,暂时先不管他们,等到朝鲜平定下来,这两个混账东西哪个也跑不了。
至于现在就去怼死毛文龙,这跟一开始的计划并不相符,因为怼死毛文龙的代价有点儿大,尤其是朝鲜全境还没有肃清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陷入拉锯战。
这样儿不符合大金国的利益和计划。
然而正是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商量再三之后的结果,让李倧做出了一个连黄台吉都目瞪口呆的决定。
李倧觉得现在辽东的屁事儿真多,尤其是当这个朝鲜国主,天天劳心累力的不说,还他娘的得担心受怕,远没有大明爸爸那边安全。
但是只要自己一天是朝鲜国主,就必须一天待在朝鲜,哪儿也去不了。
这样一来,该如何是好呢?
内附!
反正自己家的老祖宗就已经请求过内附了,当时是因为倭奴的事儿。
不过老祖宗运气不太好,当时的大明皇帝没想着收编朝鲜,只是派了大明的双花红棍把倭奴给怼死就算是完事儿了。
自己这回不一样啊,连王城都丢了,建奴也长驱直入了,朝鲜,亡了啊!
这时候去找大明爸爸求情,请求内附,大明爸爸应该是会同意的吧?
毕竟前边已经有了一个琉球了,要是不丹顾忌着朝鲜东海霸主的脸面,自己也早就跟着琉球一起玩什么全民公投了,还用等到现在?
现在好了,借着这个机会,等到大明爸爸替自己怼死了建奴之后,直接就请求内附,应该没问题了。
毛文龙在听到李倧的这个决定时,同样也是心头奔过了数万头的神兽。
什么时候连一国之君都不想干了?就想着到大明当个虚衔的王爷?
脑袋是不是让驴给踢了?没看大明自己的那些个藩王都想方设法的往外跑呢?
为了能成功的跑到海外当个土皇帝,你看看丫们一个个的又是给皇帝送钱又是送土地的,就差送几个美人了!
你丫还上赶着跑去当猪?
李倧不这么认为,起码不认为自己去大明是当猪了。
现在内附,最起码大明也得给个王爷的待遇吧?怎么着也得是例同亲王吧?世袭罔替是要有的吧?
这些玩意都有了,跟在朝鲜当个国主有什么区别?
还更安全,还不用操心,天下简直找不到比这更爽的事儿了!
甚至于朝鲜的大臣们也支持李倧的这个决定——只要真个内附了,以后大爷们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天朝官员了!
对于朝鲜君臣们的表现,别说是毛文龙了,就算是接到了奏报的崇祯皇帝都表示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城会玩啊!
第491章 让你们做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崇祯皇帝原本的打算里,其实也是要把朝鲜弄成内附的——日本都得弄成自己家的地盘,何况朝鲜?
有了日本,等于是在东海之外有了一座永不沉没的航母,朝鲜再横在中间算怎么回事儿?
不内附还留着恶心自己?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到底是要脸还是不要脸,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不要脸,朝鲜国主要求内附自己直接同意就行了,但是这吃相上未免有些不太好看?
要脸,人家要求内附就这么直接同意了?然后再像琉球什么一样的折腾折腾公投?
而且,万一自己现在没有同意,然后派兵怼死了建奴,帮助朝鲜解除了危机,绫阳君李倧反悔了怎么办?不想内附了怎么办?
毕竟当朝鲜的国主那也是关起门来的土皇帝不是?
反正换位思考了一下,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干出这种狗屁倒灶的事儿来。
毕竟琉球要求内附,是因为刚刚被人怼的欲仙欲死,连地都割了,请求内附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这朝鲜是怎么回事儿?尤其是绫阳君李倧,好好的外藩不当非得内附?是不是有病?
这要是换成自己,哪怕是现在有外星人跑来说我们替你怼死建奴,大明成为我们某某星人的附属就好——崇祯皇帝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关门放厂卫,而不是会同意这种操蛋的条件。
然而被崇祯皇帝召进宫的温体仁和张惟贤都表示绫阳君想要内附很正常,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儿了,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的。
因为朝鲜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景命神历弘功隆业显文毅武圣睿达孝昭敬大王,也就是宣祖李昖,就已经正大光明的要求过内附了。
原因就是知名矮矬子丰臣秀吉脑袋一热乎,打算借道朝鲜进攻大明被拒绝之后怼上了朝鲜,所以李昖就借着这个机会请求内附。
但是李昖谋划的这事儿没有成功。
毕竟当初大明开国之时就已经指明了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苏门答腊、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尼、西洋顼理等十五个国家为不征之国,同意内附实在有点儿不符合当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
内附这种事儿不符合当时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可是符合崇祯皇帝的价值观啊——到了朕手里的就是朕的,敢说不是的,让许显纯找你们谈谈?
所以温体仁的意思很简单:反正陛下您都这么不要脸了,这时候还忸忸捏捏的干什么?直接同意了啊!
已经不算是太小白的小白皇帝崇祯,皱着眉头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关于朝鲜内附之后的待遇问题。
按正规礼制讲,大明皇帝顶十二旒冕或十二梁冠,穿十二章衮服,亲王和太子为九梁冠、九章服,郡王七梁冠、七章服。
朝鲜、安南、琉球和其他属国国王的级别应是的“郡王”,但是大明唯独赐给朝鲜国王衣冠是九梁冠、九章服,其他属国则为七章。
如此一来,无形之中就把朝鲜的地位给提了一级,与大明的亲王相同了。
甚至于建文帝那个智障还特许朝鲜国王可以比照宗室用五爪龙——虽然还是九章纹服,可是后世很多蠢货,尤其是棒子们就以为他们家的主子是皇帝的待遇了!
实际上,五爪龙没有问题,因为这是建文帝特许的,你让朝鲜国主把九章纹服换成十二章纹的试试?
怼不死丫挺的,哪怕是朱允炆那个智障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朝鲜现在的国主绫阳君李倧用的已经是九章纹服加上五爪龙了,内附之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有优待的,也就是抬高一级。
再往上台就是十二章纹服了,崇祯皇帝和李倧穿一样的衣服?到底谁是皇帝?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也不禁感叹一声,穿越真他娘的是个技术活!
穿越早了,万事无忧,穿越的晚了,尤其是像自己这样儿的,麻烦事儿简直就是一堆。
想要杀个人什么的,还得先看看户籍——五等汉?杀了杀了,没问题,不会有人关心的。
万一要是杀个建奴什么的,卧槽,河蟹404降维打击了解一下?有人天天光腚肿菊举报了解一下?
就像现在这事儿,万一给的人家朝鲜人待遇低了点儿,以后那朝鲜人民能乐意?不得天天找光腚肿菊举报?
蛋疼不已的崇祯皇帝干脆把目光转向了温体仁:“温爱卿对于朝鲜内附之事有何看法?”
斟酌再三之后,温体仁才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许之内附,毕竟朝鲜昭敬大王已经请求过一次内附,如今绫阳君再次请求内附,于情于理都应该答应。”
嗯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问道:“若是同意,又当如何封赏绫阳君?”
崇祯皇帝现在也很佩服温体仁这股子不要脸的劲——于情于理?什么情?什么理?
反正一时之间,崇祯皇帝没有把这个情和理给弄明白,依旧是迷迷糊糊的。
当然,这个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于对于绫阳君的封赏。
温体仁则是躬身道:“启奏陛下,不若封绫阳君为亲王?虽然绫阳君现在使用五爪龙服并不违制,然则毕竟是同郡王例而非亲王,当用七纹章服而非九纹章服。一旦陛下许之内附,其用之则为违制,不用则降为郡王。不若封之为亲王,使其用之名正言顺,再另行赏赐一些也就是了?”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又望目光投向了张惟贤:“英国公以为如何?”
张惟贤自然清楚崇祯皇帝的心思——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少花就少花,实在不行,花一文得有十文的好处才行。
如今温体仁提出来的封赏,只是区区一个亲王的头衔外加一些其他的赏赐就把人给打发了,这种好事儿自然是皇帝乐意见到的局面。
想了想,张惟贤就赞同道:“臣以为如此甚好,可另许张绫阳君三百护卫,任其在朝鲜军中挑选?”
这下子崇祯皇帝更高兴了。
三百护卫跟大明藩王们被削去的三个护卫或者几个护卫不一样,那就是简简单单的三百人。
不像是大明藩王,一个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到了绫阳君这里,干脆等于是只剩下了三百甲士而已。
至于说三百朝鲜甲士能翻起什么风浪来,打死崇祯皇帝这个历史小白他也不会相信——光锦衣卫都能在一个时辰之内彻底怼死这三百甲士。
事情商量到了这个份上,其实已经等于是接受了绫阳君的内附,所欠缺的也不过是时间和流程而已。
毕竟内附不像是上街买菜那么简单,一整套的流程走下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琉球的内附流程还没有走完呢,更别说比琉球大了许多的朝鲜了。
而最最重要的流程,就是开头第一步——首先要由朝鲜使节在朝堂之上提出绫阳君愿意献土来归的请求。
只是第二天的大朝会刚刚开始,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等朝鲜使节开口,就直接吩咐道:“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应了,随即便从旁边的小太监端着的托盘之中取过圣旨,朗声读了起来:
“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只因辽东建奴为乱,一二无知,渐至胁迫从奴。
辽东百姓多受其苦,亡辜被僇,不知其几。朕痛心恻念,寝令靡宁。
目今兵甲齐备,行将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难分,虽指示生路,犹恐各官举行未善,若辈猜惧多端,或疑将领计诱杀降,或疑有司分别看待,或虑日后奸棍诈害,或虑目下生业销亡。
种种深情,良可矜悯,为此再颁赦书,遣官驰谕。如在悔罪投诚,弃邪归正,即称救回难民,逐一查明籍贯,各省编入保甲。平奴后各省分起护归,各安井里之乐,永消反侧之心。
道府有司,即以辽民收复多寡安插得所为殿最,违者指参重治。其或才力出众,听其图功自见。一体叙录;如怙终不悛,即合众夹剿,务尽绝根株,无滋余孽。
抚顺剿逆,朝廷法实无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诏布遐迩,咸使闻知。”
崇祯皇帝这么玩,根本就是在玩多重标准,同时逼着辽东的百姓们做出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所谓的多重标准,就在于现在辽东主动要求回归大明的,肯定是要按户籍来打散分配到各省的,甚至于想要军前效力的,也不是不可以考虑。
不主动回归大明的,肯定是要被剿灭的,甚至于和被抓回来的那些个百姓待遇一样——就算比建奴强,也要比这些主动来归的百姓们差上许多。
至于说逼迫辽东百姓做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完全在于“听其图功自见”这一句了。
简单点儿说,就是这些人如果砍了建奴的人头想要参军,那么也是可以滴,而且待遇肯定要高于那些没有杀建奴的百姓。
当然,这些杀了建奴的人以后怎么管理,会不会有探子混迹其间,那是五军都督府和厂卫的事儿,崇祯皇帝表示自己不操心这种事儿。
至于说这份旨意根本就不可能在辽东各地张贴,让百姓们全都知道,崇祯皇帝也不怎么关心——厂卫有的是办法在辽东散布消息,总之能在开怼之前先让建奴人心惶惶也是好事儿!
而这份旨意在朝堂上的作用,无异于在水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般的效果,整个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嗡嗡声。
全大明上上下下,从官员到老百姓,都知道崇祯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怼死建奴还有开疆扩土这两件事儿。
现在这份旨意无疑就是正儿八经的宣布了崇祯皇帝要在崇祯九年彻底去怼死建奴了。
有了这个信号,朝堂上面的勋贵武将们互相交换了一番眼色之后,都暗自下了决心。
怎么着也得找英国公他老人家好好商议一番,把自己给弄到关外去捞一波军功。
至于朝堂上的文官,则是很明智的选择了闭嘴——崇祯皇帝准备了这许多年,中间已经耽搁了无数次,这次再让他老人家不爽,他就该让自己不爽了!
金殿之上,御史大夫听着嗡嗡嗡的声音,皱眉喝道:“肃静!”
在御史大夫看来,朝堂上的这些人实在是太过份的,真要是追究起来,哪一个都是君前失仪的罪过!
等到朝堂上安静下来之后,朝鲜使节崔立才正了正衣冠,出班跪道:“启奏吾皇万岁,下国小臣有本要奏!”
崔立是从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这些国家的使节的最前面出来的,如果是王世子来了京城,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站在六部官员的身后了——这种待遇,大明所有的藩属国里也算是独一份的存在了。
而其他诸国的使节,看着崔立身上那身与大明官员一无二致的官服,心里面更是羡慕的紧。
毕竟这也算是朝鲜的优待,别家谁也捞不着这种待遇。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将下面各国使节的反应一一瞧在眼中,心中也是暗笑不止。
羡慕吧?嫉妒吧?恨吧?那就对了!
既然羡慕嫉妒恨,等回去了就研究一下你们这些个藩国也赶紧的申请内附算了,总当外藩有什么意思?
毕竟内附了,你们可就是得到了官方承认的“人”了,而不再是蛮夷了哦。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甩出了脑海之后,崇祯皇帝才淡淡的开口道:“讲。”
崔立直接便拜道:“启奏陛下,大明于朝鲜实有肇始、再造之大恩,朝鲜向一向侍奉大明如父。今有建奴侵我朝鲜,朝鲜国小兵微不能抗之,我朝鲜国主请大明再发天兵,以为朝鲜做主。”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爱卿所言之事,朕已知晓,大军不日便发,必定为你朝鲜主持公道。”
崔立拜谢了之后,又接着道:“启奏陛下,小臣还有一事启奏?”
其他国家的使节再看向崔立的眼神,已经带上了几分恨意——实在是太不要脸了,这是顺杆子往上爬是不是?
刚才还要求大明爸爸出兵为你朝鲜主持公道,现在又出来什么新的妖蛾子了?
这些朝鲜人,就是不知足!
第492章 互相看不顺眼
崔立自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后那些不善的目光,但是再不善又能怎么样儿?
过了今儿个,老爷我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员了,跟你们这些蛮夷可再不是一样的外藩了!
到时候你们这些个渣渣纵然心中再怎么不满,难道还能把老爷我给怎么着?
就算是你们敢想,可你们敢行动么?看看爪哇的下场如何?去岁之时,爪哇的使节可是跟尔等一样站在这金殿上的……
且不管崔立的内心是如何的给自己加戏,大明朝堂上的六部大佬和内阁大佬们可是精神一振。
平灭掉爪哇固然是灭国之功,可是那是人家五军都督府占了大头,文官系统里面撑死了户部有点儿功劳,剩下的几部可捞不到什么好处。
但是琉球和朝鲜内附这事儿,跟五军都督府的关系可就不怎么大了——主要还是教化之功!
不动一刀一枪,不费一兵一卒而远来降之,这不是教化之功是什么?
尤其是礼部尚书孟绍虞,低下的脸上已经乐的看不到眼睛了。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则依旧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仿佛万事都不曾萦挂一心一般,只是淡淡的开口道:“讲。”
崔立再次向着崇祯皇帝拜了一拜,然后把朝鲜国主绫阳君李倧交待的内附要求向着崇祯皇帝讲了一遍。
崔立讲完之后,殿上其他国节使节的脸色已经是铁青一片——难怪这孙子刚才那般做态,原来还有这么一手!
而经过了琉球内附的事儿之后,这些使节们心里也都清楚,依着龙椅上那位皇帝的性子,接受的可能性很大!
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拒绝的可能性!
不出于众多使节预料的是,崇祯皇帝只是淡淡的嗯了一声之后,就将目光投向了温体仁:“温爱卿和内阁众位爱卿有何看法?”
还不等温体仁出来赞成,来宗道就先跳了出来反对道:“启奏陛下,朝鲜来投,一如其昭敬大王之故事,乃建奴为祸过甚之故,若允之,未免有趁人之危之嫌也?”
张惟贤也出班道:“启奏陛下,朝鲜为我大明之藩,我大明自当佑其平安,不若待击退建奴之后再行议之?”
户部尚书郭允厚则冷冷一笑,出班反驳道:“英国公之言大谬!自天启年间始,至今为止,我大明天灾几何?国库空虚,如何支持远征辽东?”
崇祯皇帝眼观鼻,鼻观心,仿佛下面的争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般,只是静静的听着下面的大臣们吵成一团。
就连朝鲜的使节崔立也是如同崇祯皇帝一样,对于大臣们的争吵丝毫不放在心上,好像现在跳出来的大臣们根本就不是反对朝鲜内附一般。
毕竟是大朝会,这种事儿是要写进史书的,皇帝的起居注里面也会写上一笔,更有各国使节在此,不好好的演一场戏,岂不是让崇祯皇帝背黑锅?
让崇祯皇帝背黑锅,那不就是陷君王于不义?
其心可诛!
直到大臣们又吵了半天之后,温体仁才轻轻的咳了一嗓子,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孟子·尽心》有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朝鲜本份属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饮定不征之国,又沐名教教化,素有海东小中华之称。臣以为朝鲜上下真心内附,如若拒绝,则伤其心,不如允之?”
崇祯皇帝则是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淡淡的道:“着内阁与户部、礼部共议之。”
然后朝鲜内附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内阁和户部、礼部各种扯皮,扯完了之后再上奏章给崇祯皇帝,由崇祯皇帝决断。
崔立心里也清楚,事情到了这般地步,基本上已经是稳如狗了,剩下的不过是些走流程扯皮的事儿了,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而已。
接下来要看的,就是自己会不会做人了——比如多多登门拜访几位朝堂上的大佬,好好的哭诉一番,顺便再表达一番自己的心意?
等到这些流程完事儿,剩下的就是朝鲜国君李倧亲自进京,进献户籍民册,山河地图了。
也就是所谓的献土来归。
然后就是崇祯皇帝这边对于李倧如何如何封赏,自己这些原本的朝鲜大臣们又该怎样怎样。
对于久在中原的崔立来说,李倧即位之后最英明神武的决定就是内附了。
庙号世宗的庄宪英文睿武仁圣明孝大王搞出来的那是什么破玩意?不是棍棍就是圈圈的,那玩意是人写的文字?发音更是扯蛋中的扯蛋,直接扯的蛋都疼!
怎比中华文字优美!怎比中华语言优雅?
人干事儿?
等到崔立从地上起来回到了众多藩国使节的队伍之中后,崇祯皇帝就开口道:“众位爱卿还有何事?”
不出意外的,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儿——有事儿也不是在大朝会上面说的,私底下六部和内阁直接就能找崇祯皇帝商量着把事儿办了。
至于大朝会,研究的都是些大问题,比如像怼死黄台吉这种小事儿,是用不着放在大朝会上面来说的。
回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则是跟张惟贤和温体仁等朝堂重臣再一起研究起了怼死黄台吉的事儿——毕竟都崇祯九年了,再不怼死黄台吉,难道还要留到崇祯十年?
只不过,崇祯皇帝明显不只是怼死黄台吉那么点儿小事儿,毕竟还有毛文龙那边也要考虑考虑:“如今东江府情势如何?”
张惟贤拱手道:“启奏陛下,东海舰队目前向东江镇所送兵员约摸五万余,至于火铳、火炮及弹药,亦足够其三月之所需。”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吩咐道:“继续运,兵员差不多了就继续运弹药,要足够其半年之所需。告诉毛文龙,弹药不用节省,能用弹药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让将士们拿命去填,要是出了岔子,朕要他好看!”
旁边的郭允厚则是直接打了一个哆嗦——弹药是要花钱的!花银子的!国库穷的要死!
然而崇祯皇帝显然并不怎么在乎这一点。
习惯了后世的大炮洗地步兵收尸那一套的崇祯皇帝表示现在老子没有啥太高科技的装备,要不然分分钟把大明卫所变成专业的收尸队!
至于花钱,那才能花几个钱?性价比啊亲!
死一个士卒得花多少的抚恤银子?家人要给多少的优待政策?一发炮弹才多少钱?
当然,克扣抚恤银子,取消优待政策也不是不行,毕竟军户制度这玩意能保证兵源。
可是质量呢?谁愿意真个卖命送死?
自己一死倒是无所谓,家人可就跟着倒了霉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士卒不愿意拼死血战的原因。
而解决了这些士卒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知道自己死了能进忠烈祠享受血食,家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带来的改变可就很明显了。
最起码在这些改变之后,卫所士卒怼谁都没怂过——不管是怼黄台吉还是怼林丹汗,或者是怼奢安叛兵,慷慨赴死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从这方面来讲,崇祯皇帝其实不希望大明有什么英雄人物的出现——英雄人物的出现其实往往是伴随着牺牲,而且是怼人没有绝对的胜算下才会出现英雄人物。
比如后世的81192。
商量完了辽东的事儿,崇祯皇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许显纯:“爪哇那边如何了?”
许显纯躬身道:“启奏陛下,爪哇王梅加瓦欲降,被郑提督拒绝,眼下正在向着爪哇王宫推进。目前爪哇的战事已经很少,李吖子等人带领着手下正在大肆抓捕爪哇人,南海舰队主要也是转运这些个俘虏。”
工部尚书薛凤翔开始哭惨:“启奏陛下,臣执掌工部,也是需要人手,否则天下河道桥梁等工程,眼看着就要无人可用了?”
洪承畴则是嘿嘿一笑,反驳道:“薛尚书何出此言?事有轻重缓急,修缮河道桥梁固然重要,可是铁路一事,事关大明天下之大计,缓不得。”
说完之后,洪承畴干脆对崇祯皇帝道:“启奏陛下,爪哇的俘虏,微臣全要了,否则现在这些建奴死的太快,根本就不够用。至于薛尚书之所需,不如等平定建奴之后,再将建奴划给薛尚子?毕竟那些建奴大部分都能听得懂人话,不似爪哇奴一般,尽是些不通人言的猴子!”
看着薛凤翔跟洪承畴又吵了起来,崇祯皇帝的脸色开始一点点儿的变黑——这两个家伙每次见面都要为了谁多分一些劳工的事儿开吵。
如果不是各自还要点儿脸面,同时年经也不小了,这两个混账东西估计都能干出在金殿上演全武的事儿来。
反正大明朝的文官在朝堂上打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打着打着就变成打群架的事儿也不是没有。
眼见着崇祯皇帝的脸色黑了下来,温体仁便重重的咳了一声,开口道:“那些个俘虏的事儿,回头再说,现在吵成这个样子,简直有失体统!”
对于这两个家伙的事儿,温体仁也是心知肚明,甚至于整个几阁和六部都知道工部尚书和铁道部尚书不怎么对付,甚至于还得加上交通部的尚书,三个人互相都看着不顺眼。
没什么别的原因,不是什么政见不同,也不是什么其他乱七八糟的原因,就是因为苦力不够用这么点事儿。
都想着往自己手里多划拉一些,然后让自己手下那摊子事儿的进度能快点儿。
可是俘虏总共就那么多,总得一批批的往大明运吧?你这次多分了,下次还想多分?
开什么玩笑!
这人的吃相啊,就不能太难看!
然而温体仁的话音刚落下去,许显纯就开口道:“两位尚书大人不用着急,这一批的俘虏足有两万之数,后面还有更多,用不着抢。”
许显纯的话说完,崇祯皇帝也感兴趣了:“爪哇那边能抓到多少?”
温体仁表示我就看看,我不说话,好好的朝堂让皇帝陛下跟这两个尚书搞的跟那些占山为王的强盗窝一样,大明三百年江山估计也就这么一个这样儿的皇帝。
许显纯躬身道:“启奏陛下,总数约摸有十万余,只是南海舰队毕竟还要向爪哇王宫推进,想要全部转运回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开口道:“那就一家一半。工部一万,铁道部同样一万,不许再生事端!”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意味深长的对着薛凤翔道:“洪爱卿也是为了早些修完铁路,工部万不可在这事儿上面卡铁道部的脖子!”
薛凤翔也是连忙躬身道:“微臣不敢,工部必然不会在这上面拖后腿。”
其实不光是后宫里面勾心斗角,朝堂之上比之后宫也没强哪儿去——之前因为崇祯皇帝强势偏帮了铁道路,大量的苦力都扔给了铁道部那边,工部早就心生不满了。
每次苦力们一来,铁道部大手一挥就会捞走一大部分,然后剩下的歪瓜裂枣的才会分给工部。
心生不满的工部又不能把怒火朝着崇祯皇帝头上去发,自然而然的就只能发现了正主儿身上——铁道部。
你丫不是有着皇帝的宠爱你牛逼么?
行,没问题,可是你丫需要的铁轨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可还是得走爷的工部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