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寺庙多了,对于杨七七这些倒卖福寿膏的家伙们来说,那就意味着财源。
寺庙被划成违建然后强拆了,等于是销售点被强拆。
但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说安全第一的精神,杨七七等人最终还是忍耐了下来,只是让这些已经关系不错的喇嘛们转入暗中再进行销售。
总之,不管是建奴还是崇祯皇帝及其派出去的某些龙腿子,各自都有不开心的地方。
但是洪承畴可就很开心了。
十万从辽西带回来的苦力,用在铁路修建上面是一股多么大的力量?
现在的大明,缺人啊。
别看着大明近万万的人口,可是就崇祯皇帝玩的这些东西加起来,不比大隋朝的杨二陛下所玩的工程小到哪里去。
之所以没像杨二陛下一样崩盘,原因就在于崇祯皇帝给百姓发钱不说,危险的地方全都用的战俘或者说是奴隶。
不管是建奴还是林丹汗手下被俘的,或者是买过来的昆仑奴,统统都是去势了之后扔去干活。
对于崇祯皇帝指使的去势这一点要求,洪承畴算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下去——都是些该死的,不去势还留着干什么?
尤其是那些个昆仑奴,生的人高马大偏生蠢笨无比,就像是陛下所说的,息壤用多了,结果土性太重,这样儿的就不要再留下血脉什么的了,直接去势,干净一些。
可是用这些人,还是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语言上的问题,尤其是昆仑奴,那简直就听不懂人话,就算是听得懂,也得是大力抽打之后才能勉强听懂一些。
还有就是这些家伙们死的太快了,补充的速度有时候还赶不上死的速度快,这一点太让人闹心了。
虽然说死了也不心疼,连赔偿都用不着,可是毕竟死一个少一个,活还是那么多,让人看不到希望。
如今有了这辽西被发配来的十万人,挑出来能干活的四五万先扔到工地上,剩下他们的家人就靠他们干活挣来的口粮养活。
当然,这十万人毕竟是原本的大明百姓,所以去势是不用去的,甚至于连那些有送命风险的活都不会让他们去干,只是干些粗活累活脏活而已。
想了想,洪承畴干脆对铁道部的右侍郎吩咐道:“回头派人去支应一声,这些人不要让那些倭奴来管,告诉那些倭奴把眼睛放亮一些,大明的罪民也不是他们该管的。”
右侍郎娄智岚笑道:“是,下官记下了。只是下官却闹不清楚,为何这些监工的都用倭奴?这些倭奴下手没个轻重,那昆仑奴死的也太快了些。”
洪承畴笑道:“这种手上沾血的事儿,不用倭奴用谁?到时候昆仑奴们恨起来,那也是倭奴的事儿,大明只能算是监管不力罢了。”
娄智岚竖起大拇指道:“大人高明。”
洪承畴捋着胡须笑了笑,接着道:“还有,告诉那些个倭奴,别动不动就把人往死里抽,抽死了他们去干活?抽几下,改了就是。”
用倭奴好啊,那些矮矬子们够听话,吃的还少,天天脚上穿着木屐,腰里别着带倒刺的鞭子在工地上面来回巡视,其忠心敬业的程度,比之大黄狗都过之而无不及。
最关键的是,那些矮矬子们够狠,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于那些个受他们管辖的昆仑奴和战俘,都够狠——往往一点儿小错,这些个矮矬子就能把人抽上好几鞭。
他们用的鞭子,那可是带着倒刺的,抽一鞭子下去就能带下来一条肉,几十鞭子下去,这人的身上基本上就没有能看的地方了。
再加上现在的这卫生条件和整个工地就一个大夫的条件,死上几个人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梳着冲天辫的北条左卫门正在抽打着一个偷懒的昆仑奴,在看到娄智岚的到来后,北条左卫门也顾不上这个昆仑奴了,只恨恨的骂了一声:“还不赶紧滚去干活!”
一路小跑着到了娄智岚向前后,北条左卫门直接弯腰道:“大人来了!”
看着北条左卫门脑袋中的那一缕朝天辫,娄智岚笑道:“嗯,本官前来看一看工地上面的情况。”
北条左卫门刚刚直起来的腰又立即弯了下去:“哈依,小人带着大人走一走?”
娄智岚道:“也好。”
看着干的热火朝天的工地,娄智岚笑道:“你,干的不错,本官会替你向尚书大人请功。”
北条左卫门大喜,哈依了一声后弯腰道:“多谢大人提拔!”
两人又向前走了一段路之后,娄智岚便停下了脚步,开口道:“北条啊,有个事儿,本官得跟你说一声。”
北条左卫门躬身道:“哈依!请大人吩咐!”
娄智岚道:“明儿个会有几万劳工过来,这些人都是大明的罪民。告诉你下面的人,给他们安排一些累一些却没有危险的活儿就行了。不要用对待建奴和昆仑奴的那一套去对待他们,否则的话,出了问题,谁也担待不起,包括本官,明白么?”
北条左卫门弯腰道:“哈依!小人明白!”
娄智岚这才点了点头,接着在工地上面巡视了起来。
走的路越多,娄智岚心中越是感到一股子说不明道不清的意味在升腾。
这个自己第一次来的工地上面干活的那些人,可以用泾渭分明来形容。
一边是大明的百姓,这些人是附近的普通百姓,趁着农闲的时候被当地的官员随便安插了个服徭役的名头扔过来的——这些人是有工钱可以拿的。
这些人可以有说有笑的干活,快了慢了的根本就没有人去管他们,甚至于累了的时候可以坐着歇息一会儿,同样也没有人去管他们。
另一伙则是建奴和林丹汗手下被俘虏过来的战俘,还有大量不知道哪儿弄来的昆仑奴——反正都是锦衣卫送来的,他们路子野的狠。
这些人都是被去了势的,看着这些人干活时的样子,娄智岚感觉自己的胯下也是凉嗖嗖的。
这些人没有谁去说笑,更没有人敢坐下休息。
一旦有人偷懒,被监工的矮矬子发现后,长着倒刺的鞭子就会劈头盖脸的招呼过去。
没有人去制止,反而会有别处的监工看着哈哈大笑,拿着这些例子吓唬自己手底下管着的那些个苦力。
让娄智岚觉得自己的良心不停受到拷问的一幕发生了。
一个年老的建奴,因为实在是撑不下去,肩膀上扛着的用水泥弄成的枕木掉在了地上,发出了咚的一声闷响。
而这个建奴本身,则引来了监工的鞭子。
建奴叫的越惨,监工倭奴的鞭子抽起来就越狠,直到几十鞭子以后,这个建奴的惨叫声就慢慢的小了下去。
而监工的倭奴好像见怪不怪一样,直接呸了一声后,指了指明显还没有咽气的建奴,挥手道:“死啦死啦滴,拖走,扔出去!”
而其他的建奴也好,昆仑奴也好,根本就没有人在乎眼前的这一切,好像是见怪不怪了一般,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只有无边的死气和麻木。
谁也不知道眼前这一幕会在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身上,所有的人,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那一天的到来,其余的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在饱读诗书的娄智岚看来,这哪里是什么铁路,这根本就是一条用血肉铺出来的路!
北条左卫门看着娄智岚的脸色不太好看,便躬身问道:“大人可是哪里不舒服?”
强行咽了口唾液之后,娄智岚吩咐道:“把那些死了的,埋的离着铁路远一些,不要离的太近!”
北条左卫门又是哈依一声,应了下来,既然天朝的大人不喜欢这些个苦力离着铁路太近,那就多走两步,埋的远一些便是了。
反正挖坑的也是这些苦力。
在娄智岚回去跟洪承畴说了铁路方面的情况之后,洪承畴简直都想笑——洪承畴觉得娄智岚这种想法很可笑。
这些是奴隶,是大牲口,不是人,要对待人的标准去对待他们,不是搞笑么?
看看工地上的那些个大明百姓,他们才是人,倭奴敢对他们怎么样儿?还不是由着他们?
官府都还得给工钱呢,倭奴算什么东西?你让他们动一下大明百姓试试?
娄智岚的脸色依旧难看至极:“大人,那些建奴也好,昆仑奴也好,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就算是不与大明百姓相同,也不应该这么任由倭奴将之打死吧?”
洪承畴却是无所谓的道:“死了多少?告诉毛文龙和锦衣卫的人,咱们这边用的劳工比较多,让他们多弄些过来,咱们铁道部拿钱买。”
娄智岚简直不敢相信这话会是从平日里颇显儒雅的洪承畴嘴里说出来:“大人?”
洪承畴笑道:“怎么,觉得本官冷血?觉得本官漠视人命?”
娄智岚微微点了点头:“是,下官不解。”
洪承畴笑道:“那些建奴还有昆仑奴,谁向大明交过一文钱的赋税?蛮子嘛,不通人言,没有人性,可不就是大牲口?
这些个要命的活计,不要他们去干,就得让大明的百姓去干,要不然谁去干?是本官去干?还是你去干?
你信不信,只要是在这铁条路上扔进去大明百姓的性命,你我脑袋上的官帽早晚都保不住,甚至于人头都保不住?
别跟本官说什么慢慢来,陛下要的是结果,不会在乎过程。
所以这中间,就只能让建奴和昆仑奴去死,否则的话,死的就会是咱们,你明白了么?”
推书《初唐大反王》未试毒,自行测试。毒死勿论。
第431章 朕放出了一头怪兽
对于洪承畴要求弄更多的建奴和昆仑奴的要求,崇祯皇帝直接把表单批了个可字之后,就扔给了五都都督府。
像这种捕奴的事儿,锦衣卫也渐渐的弄清楚了这些昆仑奴是哪儿来的——都是那些西方的蛮子从别的大陆上面抓来然后通过海运再运到大明来卖的。
而且卖的价格还不便宜,按照年龄大小,体格的强弱,一个昆仑奴最贵的甚至于能卖到一两福寿膏的价格——十两银子!
至于说西方的蛮子们不喜欢银子,反而喜欢用茶叶丝绸还有大明精炼过的福寿膏一类东西来结算,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
福寿膏也就算了,这东西始终在控制着量的多寡,丝绸和茶叶就无所谓了。
随便要多少,大明有的是这玩意,反正寻常百姓家里也不穿丝绸,多出来的随了显摆根本就没有什么鸟用,倒不如扔给蛮子们换成银子。
当然,锦衣卫觉得这事儿不划算——昆仑奴嘛,这种大牲口直接去抓不就行了,还有必要拿银子来换?
本来一切为了皇帝陛下,为了皇帝陛下的一切这种忠犬心思,锦衣卫和东厂难得的搅和到了一起。
本来互相看着不顺眼的两伙人现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弄清楚这些昆仑奴是在哪儿抓的,然后派人去抓。
这样儿一来,皇帝陛下的银子就能省下了,别管这省下来的银子是被皇帝陛下拿去修园子还是扔到皇家学院里边儿听响,都比给了蛮子要强不是?
而且中原的老百姓头一次让崇祯皇帝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挣钱不要命。
倭奴那些矮挫子们平日里在监工的时候,对大明的百姓客气有加,随便大明的百姓怎么干,可是在对待建奴和昆仑奴的时候,那副嘴脸可就吓人的狠了。
几乎能止小儿夜啼。
有被当地官员扔过来服徭役赚工钱的家伙们觉得大明这么往死里用这些昆仑奴和建奴,那么需求量一定很大。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买方就会产生卖方,这是一个市场规律——后世的那些家伙们连暗网都研究了出来,上面连蘑菇弹都敢拿来交易,还不是因为有人需要这东西?
所以就有些胆子大的,找到了比监工还要高一级的家伙们——锦衣卫,然后嘿嘿的搓着手问:“大人,小人愿意去抓些建奴来卖,不知道?嘿嘿嘿。”
锦衣卫被派过来管事儿的正好也是个狗胆包天的家伙——关步。
这家伙的胆子原本就大,再加上大明缺建奴和昆仑奴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直接答应了面前这个憨笑着如同一个老实庄稼汉一般的家伙。
得到了关步的点头同意,这个庄稼汉就直接向管事的告了假——其实告假不告假的也没有什么区别,北条左卫门根本就不敢管他们干活还是闲着偷懒。
大明汉人的事儿,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官府去管,自己要是敢掺合进去,说不定哪天就会莫名其妙的被人弄死,然后换一个人上来当这个监工的工头。
对于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北条左卫门心里清楚的很——这是一个聪明人。
这个告了假的家伙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而且回去之后就把自己族中的兄弟给召集到了一起,研究了起来。
研究的问题很简单——到底是去草原上抓落单的蛮子,还是去辽东抓落单的建奴?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毕竟这种事儿是有风险的,风险上限就是一起去的家伙们会全折进去,一个能活着回来的都没有。
但是事实证明,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有好处的买卖哪怕是担着掉脑袋的风险也有人干。
这伙人就干了,不仅干了,而且干的比较大——十里八乡的青壮小伙子基本上都参与了这事儿。
大家伙儿可以说是把所有出徭役的工钱全聚在一起然后又砸锅卖铁顺便还借了一大笔钱才凑齐了钱买了刀剑和马匹,之后就慢慢的向东北而去。
最终的目的地是辽东。
辽西已经被官府都抓完了,辽东的建奴有的是,而且离着辽西的官军又近,真要是有什么问题,跑的机会也大一些。
至于草原就算了,上面的鞑子虽然多而且分散,但是背后没有自己一方的大军兜底,心里还是有些虚。
在负责辽东整体战事的孙承宗有意无意的纵容和暗示下,这些家伙倒真的成事儿了——前前后后一共抓了百十个青壮建奴,然后当场就卖给了官兵,然后揣着银子回家去了。
这一回的买卖不亏,起码去的二十余人,每个人都捞到了足够娶上两个老婆的银子。
当然,娶两个老婆是不可能的事儿,因为那样会被官府捉去打板子,但是顺手再纳个小妾就没问题了——只要不是汉家女,官府根本连问都懒得问。
也不知道朝廷是怎么想的,据说正在讨论不允许纳汉家女为妾的律令,而且皇帝陛下好像也没表示过反对。
不过无所谓,反正除了汉家女还有的是能弄回来当小妾的,实在不行朝鲜和东瀛的也能凑合着。
尤其是东瀛来的那些个小娘子,几乎是看到个大明男子都会抛上个媚眼,就差喊一句:大爷来玩呀。
偶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这二十来个小伙子原本家里穷的叮当响,要靠着出徭役来赚些工钱,去了一趟辽东就弄到了足够娶老婆的银子。
人类有一种病,是永远也没有药能治好的,这种病就叫红眼病。
眼看着这几个穷逼跑了一趟辽东就发家致富,眼看着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附近的小伙子们也开始坐不住了。
没办法,真要等着其他人去了辽东弄回来足够的银子之后,这十里八乡的好姑娘不就被这些混账东西们抢先了?
到时候自己娶个歪瓜裂枣的当正妻?
虽然说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可是也没有谁会嫌自己家的婆娘长的太漂亮了不是?
虽然对外都说这是拙荆什么的,可是一个个的都恨不得把自己的老婆打扮成天上的仙女一般,拙是不可能拙的。
锦衣卫报给崇祯皇帝的消息让崇祯皇帝感慨了一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后也就听之任之了。
没有道理只允许官兵去捕杀建奴却不允许百姓们去捕杀,强汉之时那些良家子还自己带着不比官兵差的装备跟着去怼匈奴呢。
还不是因为有好处?
现在大明的普通百姓家里的小伙子们看到了好处,看到了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的希望,那还有不行动的?
捕奴队的活动在某个小队的家伙们狗胆包天的伏击了五六个外出巡逻的建奴士卒并且把人头交给了官兵之后达到了高潮。
拿回了建奴士卒的人头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赏银那么简单的事儿,而是军功。
大明现在重视的是什么?
自从崇祯皇帝登基的这几年里,东华门唱名虽然说仍旧受百姓重视,也认为好男儿当以状元郎为荣,可是这马上搏上封侯也是很不错的嘛。
尤其是张惟贤一门一公一侯的事儿发生,还有王玄寂入了忠烈祠之后,再加上这两年对于战死军属的抚恤力度在那儿摆着,民间对于从军一事的热情又开始高涨了起来。
然而卫所已经没有人去了——现在大明所有的卫所都一精简出了强兵之后,转向了屯垦军团的性质,是不需要上战场的。
如此一来,大明的百姓们就在期盼着什么时候朝廷募兵,然后好报名进去。
只是说来也奇怪,这两年朝廷用兵不断,可是再没有从民间招募过士卒,所有的士卒都是以新军和京营为底子,然后不断的抽调卫所里面精简出的强兵补充而成的。
想要从军,却找不到门路,这军功和马上封侯的事儿自然也就没有了指望。
如今这几个狗胆包天的家伙居然有了军功?就因为伏击了那么几个建奴士卒?
他娘的,军功啊,见官不跪,除了人头税之后,剩下的什么税都不用交,至于赋更是一文都不用交,而且皇帝还给发钱的军功啊。
凭什么这种好事儿让这伙儿狗日的给得了去?凭什么不是自己?
凡是知道了消息的大明百姓,尤其是年轻力壮的那些,还有家里有些底子,读书又不怎么样儿,却还喜欢练些拳脚功夫的家伙们沸腾了。
去他妈的子曰诗云,老子看这玩意头疼,还是操刀子砍人来得痛快,在大明不行,那就去建奴,混上了军功回来,见着多大的官老爷也不用下跪,比那些个秀才举人老爷们还要爽的多。
更不要说因军功而减免的赋税了。
没说的,拿钱,招呼佃户里的青壮,随着少爷一起去辽东捞军功去。
我告诉你啊,别看现在你还是我家的佃农,你要是跟着少爷捞到了军功,那少不得会有田地赏赐给你,就算没有,那赏赐下来的银子也够你买几亩地了!
还有你不是掂记村头的如花小娘子好久了么?等这回从辽东回来,少爷我就托我爹替你上门去求亲,包你趁心如意,如何?
啥玩意?你没有马?多大的事儿啊,少爷有的是钱,不光是战马,连刀剑少爷我都替你买好。
要求?没啥要求,去辽东之后砍的人头要是比少爷我砍的多,就分给少爷我几个,中不?
中?
那还说什么,东市走着,先找那些卖好马的蛮子去,我告诉你啊,那些个蛮子卖的马又高又大,一看就是好马!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实在是很正常的事儿,这些在某些时候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的家伙,更不会在乎建奴的命会怎么样儿。
以前没有好处倒也罢了,如今有了好处,而且是军功这么大的好处,不光是燕赵之地,连齐鲁之地,号称孔孟之乡的齐鲁都开始激动了。
尤其是梁山,突然之间就冒出来了当年纵横一世的梁山好汉们的后人,各个都称自己拳脚功夫不凡,马上砍人也是不在话下。
河南更不用提了,不知道多少自称为少林寺俗家弟子的家伙们把佛祖扔在了一边,打算先去辽东战场上砍几个人头好搏一搏军功。
佛祖说了,放下屠刀才能立地成佛,问题是想要放下屠刀,老子得先把屠刀举起来不是?
这可是佛祖他老人家的教诲,错不了!
唯有江南某些地方显得安静了些,比如南直隶,比如苏杭。
毕竟铁路离着江南还太远,文风又盛,总是放不下面子打打杀杀的,这样儿不好。
至于剩下的,其积极程度根本就不亚于燕赵之地的那些莽夫,尤其是当年戚继光招兵的金华和义乌,还有广西那边的良家子,更是积极。
一是穷的,二还是穷的。
既然现在有了这么条出路,弄些鞑子就能赚回来大把的银子,那还能不干?
没说的,干死建奴。
然后就是连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都觉得有些心惊——这些人都疯了,挣钱不要命说的就是这些家伙。
谁能想到跟绵羊一样乖巧,任由自己收着他们的赋税还老老实实的种地,还得把自己家女儿送进皇宫里让自己开心的百姓们会在军功的刺激下爆发出这么大的热情?
如果说早上几年就有这种盛景的出现,别说是建奴了,估计奴尔干都司都不存在了——人要是不被这些红了眼睛的家伙们杀光才叫见鬼了!
然后崇祯皇帝自己就嘟嘟囔囔的自言自语:“朕放出了一头怪兽,他会吞没这个世界,直到吞掉他自己!”
但是崇祯皇帝显然不在意。
这头怪兽虽然凶残,但是也没到了无人可制的地步——比如说自己就能制的住这些怪兽。
后世退役的老兵多了,杀人如麻的家伙们也不少,可是一旦回到家里,该被老婆揍的不还是得被老婆揍,该被娃子骑到头上的不还是被娃子骑着?
大明的百姓,从来就不是那种杀人杀到失去人性的屠夫,顾家是埋到他们骨子里,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迹。
怕个毛。
第432章 群魔乱舞的辽东和大屠杀
辽东最近很不太平,不太平到建奴百姓也好,还是那些从奴的汉人百姓也好,一个人都不敢出门了。
实在是辽东之地不光活跃着大明朝廷的官兵,那些个穷疯了想要捞银子的家伙们现在看人跟看银子一样,眼睛都是冒着光的。
尤其是某些家里原本不缺钱,来辽东也是为了混军功的家伙们,不光是带的手下多,手下的装备都跟官军是一模一样。
孙承宗早就得到了五军都督府的示意,除了火铳之处,剩下的刀剑盔甲一类的玩意随便卖。
装备才几个钱?官军都敢卖自己凭什么不敢买?本身那些个跑到辽东捞军功赚银子的家伙们就是胆大包天之辈,弄到了官军的装备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尤其是山东那边跑来的,自称是水浒后人的家伙们,甚至于敢组团跟建奴的士卒刚正面——山东响马盗,那可是鼎鼎有名的!
然后四川的响马们表示不服——你山东响马是有名,秦琼和瓦岗寨的家伙们天下闻名不说,还混成了正规军。
可是俺们四川滴汉子也不白给!照样敢跟建奴刚正面!
看着山东的响马和四川的袍哥们互相装逼,陕西来的老秦人呵呵一笑:装什么逼啊,当年暴秦强汉还有盛唐,哪个不是俺们老秦人支撑起来的?
论到操刀子砍人,俺们老秦人纵横天下的时候,你们还蹲家里玩泥巴呢!
至于说玩兵法什么的,不管是四川袍哥还是山东响马或者是老秦狠茬子,都表示无所谓的事儿。
建奴嘛,拿着三国演义那种话本当兵书,咱们中原可是玩孙子兵法鬼谷子的,玩不死他就算他赢!
整个大明胆子够大,心够狠的家伙们被军功刺激的眼睛发红,都跑到了辽东去奋斗,都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捞到军功,然后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辽东的事情在勋贵子弟们到来之后达到了高潮。
之前来的,尽是些平民百姓家的子弟,虽然操刀子砍人什么的还能看的过眼,也不怎么把自己和别人的命当回事儿,但是对比起勋贵子弟来可就差的远了。
大明从立国之初就传下来的各路公爷侯爷伯爷什么的不在少数,再加上各路驸马爷家里的娃子,这些勋贵子弟们自己就能单独组成一卫——别以为崇祯皇帝把各家的嫡长子次子什么的弄到了军中就没事儿了,这年头勋贵们的娱乐活动也少得可怜。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能捞军功,各家的次,庶出的娃儿,凡是年龄差不多的,都一窝蜂的赶到了辽东。
这些家伙不光是自己来了就算完事儿。
毕竟百姓家的子弟还知道拉帮结伙的组团,这些勋贵子弟又怎么可能不玩这一套。
不仅玩,而且玩的很大——每个人都带着百十个家丁来的。
这百十个家丁,如果说放在崇祯二年以前,那可是妥妥的精兵。
更关键的是,勋贵是什么?勋贵表面光鲜的那层皮扒下去之后,就写着胆大妄为和吃人这么几个字。
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倒也罢了,跟官军买些刀剑什么的没问题,弓弩什么的还是买不到的。
可是勋贵家的,尤其是以武而得爵的那些家伙里面,可有的是人自己带着弓弩。
就这还不算完,毕竟官军方面弄不到弓弩,辽东不还有一家自己就能制造弓弩的?
扈国公完颜宏所率领的锡伯族还有其他的几家跟着扈国公一起倒向了大明的,他们的族人可是都能自己弄出来弓弩的——官军不卖,他们可没有什么顾忌。
完颜宏一瞧这不是会走的钱袋子么?卖卖卖,弓弩而已,尽管卖,就当支持友军了。
要不然怎么说社会学这玩意跟科学就是两个概念呢。
提前几百年的时间,大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军火贩子——有的勋贵子弟觉得自己操刀子砍人不成,干脆就从扈国公那里倒卖弓箭给那些平民子弟。
然后自己收人头,再拿建奴去换军功。
孙承宗对于这事儿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并没有插手的意思——扈国公敢这么干,要说远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不清楚这事儿,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至于说那些个带着建奴换军功的家伙,孙承宗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了。
毕竟现在大明朝缺少苦力都快疯了,而皇帝陛下和五军都督府直接把需要大量建奴的公文发到了自己这里,所以就连孙承宗自己看着扈国公带着的那些个蛮子们都有些眼神不对。
实在是跟建奴长的太像了,如果不是完颜宏带着的那些个蛮子们没有把头上的头发给剃成金钱鼠尾辫,完颜宏都能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族人在每天变少。
再然后,跑来辽东凑热闹的就不光是大明自己的百姓子弟还有带着家丁的勋贵子弟,还有两家人也来了。
朝鲜的绫阳君一瞧大明爸爸需要抓建奴回去做奴隶,那没说的,自己必须支持。
仗着毛文龙在东江,自己的安全有一定保障的情况下,绫阳军干脆把自己手里面的一支正规军给改头换成,随便起了个新附义军的名字就给派来了辽东帮大明爸爸抓建奴。
毕竟建奴被怼死了之后,自己这个朝鲜国王可就真的是稳如泰山了。
同来的还有另外一家,德川家光带领的倭国武士——这伙人前来纯粹就是为了抓建奴跟大明换银子的。
当然,屁大的辽东一下子多了这么许多势力,一时间就显得有的拥挤起来。
而且出于人的抱团本能,这些势力又开始各自的拉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