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对于莽古尔泰的处罚说完之后,黄台吉又环视了一圈道:“诸位对于本汗的处置可有不同看法?”
  其他人能有什么看法?
  除了莽古尔泰以外,剩下的几个家伙都表示大汗您觉得可以就没问题,反正只要不罚自己就行,至于莽古尔泰,他自己作死,怎么样儿处罚都是应该的。
  唯一一个对于这个处罚有不同意见的就是莽古尔泰,但是这时候莽古尔泰说话还有个鸟用?
  莽古尔泰有些丧气,干脆低头道:“大汗英明,奴才认罚!”
  黄台吉却又笑道:“不过是一时罢了,以后好好为大金国效命,这些东西还不是转眼又回来了?”
  莽古尔泰心中大怒,却又有些无可奈何的意思。
  黄台吉这瘪犊子说的倒是轻巧,可是实际上呢?
  对于莽古尔泰来说,什么和硕贝勒或者是多罗贝勒,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罚银万两及甲胄、雕鞍马、素鞍马也没有那么重要。
  这些东西都是死的,不管是银子还是马,都有的补充。
  重要的是五个牛录。
  依着老奴定下的规矩,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
  固山也就是旗的意思,等于是把自己正蓝旗五分之一给削了去,拿到了黄台吉那个王八犊子自己的手里。
  这么一来,自己的正蓝旗可就只剩下了四个甲喇了,而且还没有补充的可能性——别管是黄台吉还是其他人,谁会同意自己擅自补充够五个甲喇?
  至于被削的那五个朱录,进了黄台吉的嘴里还想着有朝一日能拿回来?
  反正莽古尔泰对于这一点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换谁来谁也不会抱着希望。
  除非是二傻子。
  莽古尔泰正郁闷间,却听得帐外喊声响起,济尔哈朗也随之进了帐中。
  先是向着黄台吉行了一礼之后,济尔哈朗才随手抄起一碗茶水大口的喝了下去。
  呸的一声吐出了口中的茶叶沫子之后,济尔哈朗才长舒了一口气道:“大汗,后边的情势不太妙。”
  听到济尔哈朗这般说法,正在美滋滋的抽着福寿膏的黄台吉也直起了身子,虽然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烟枪,却正色问道:“怎么说?”
  济尔哈朗道:“后面的大军,奴才跟他们交手了,不是什么善茬子,虽然比不得我八旗勇士,其实相差也不太多,和以往的明军大不相同。倒是锡伯八部那些叶赫余孽,奴才没有与他们交手,所以对于他们的情况也不熟悉。”
  黄台吉嗯了一声,问道:“那后面的都是哪些人,弄清楚了没有?”
  济尔哈朗又是一碗茶水灌了下去,才回道:“一部分是毛文龙和朝鲜的那些狗,剩下的全是关宁军。”
  听到了关宁军三个字,黄台吉也隐隐感觉有些头疼。
  大金国自从老汗努尔哈赤举旗反明以来,跟关宁军交手的次数就不算少。
  以前还好说,毕竟有大金之友,虽然说互有胜负,或是暗中算起来却是占了大便宜的。
  可是自从明国蛮子的那个狗皇帝登基之后,一切就变了。
  先是大金之友彻底的没了,连毛文龙的东江镇都变得难缠起来,更不用说关宁军了。
  尤其是现在在山海关主持这一切的还是老对手孙承宗,这事儿就更不好办了。
  头疼不已的黄台吉干脆道:“既然如此,就先避过孙蛮子,先回师盛京,再图后事。”
  黄台吉打的主意很简单,现在硬怼蛮子是没有什么指望的,尤其是蛮子手里出现了那种被称之为掌心雷的玩意儿之后,硬怼就变得更困难了。
  若是没有这玩意,大金国的骑兵又可以借着战马的冲锋,硬顶过一阵火炮火铳之后与蛮子近身作战。
  而近身作战,大金国的勇士又怕过谁来?
  可是自打有了掌心雷这玩意之后,一切就变了味儿了。
  靠着战马顶过火炮和火铳,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近身之前的那一段时间里,这些该死的掌心雷就招呼过来了。
  不光响,还总是伴随着破片和生了锈的钉子,直接炸死的人倒没有几个,后边死的可就多了去了。
  大金国一共才多少人?能经得起这么祸害?
  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以前吃了火炮火铳的亏,大金国的骑兵冲锋已经不再是集团式的冲锋了,而是变成了分散式冲锋。
  这样儿一来,就算是有倒霉的,可是总还有人能冲到蛮子的阵前打开缺口。
  而缺口一旦打开,基本上也就意味着蛮子们只能老老实实的等死了。
  现在掌中雷这玩意一出现,不提那些个蛮子埋的地上哪里都是,光是骑兵近身之前的那一段时间里,蛮子们可是玩了命的往骑兵身边扔这玩意。
  前面的骑兵一旦受伤倒地,就意味着会拖慢后面骑兵的速度,导致最后骑兵没有什么作用。
  黄台吉有时候都搞不明白,这些玩意不管是制造还是运输,难道都不用花钱?
  还是说他大明已经富裕到了能任由士卒随意挥霍这等神器的地步?
  黄台吉实在搞不明白这一点,但是崇祯皇帝却觉得,凡是能拿钱来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什么问题。
  一枚手榴弹,或者说是十枚二十枚手榴弹才多少钱?尤其是这种简易制作的,更是便宜的要死。
  一个士卒战死之后的抚恤,家人免除的赋税又得有多少钱?优待家属,供养战死士卒的娃儿读书到长大成人又得多少钱?
  反正还是手榴弹这玩意便宜。
  后世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有钱,任性。


第424章 不还是美滋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里面几乎算得上是必学的一首诗,作者是一个有文化的建奴,纳兰容若。
  尤其是开头的前两句,在后世的穿越者培训基地已经快被用到泛滥的程度了。
  现在莽古尔泰就有这种感觉,觉得黄台吉的心已经变了。
  以前老汗努尔哈赤还在的时候,黄台吉是多么的团结兄弟,多么的兄友弟恭,多么的那啥那啥。
  反正以莽古尔泰那少得可怜的词汇,实在是形容不出来黄台吉当时的美好,更形容不出来现在的黄台吉是有多么的恶毒。
  这黄台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像现在这样儿的呢?
  莽古尔泰抓破了头皮,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远在大明京城的崇祯皇帝则是觉得除了傻逼两个字以外就没有别的词用来形容自己了。
  实在是太傻了,明明是在起点穿越者培训中心培训过的,可是上课的时候就是没有好好学习,搞到现在连那些著名的煤矿分布在哪儿都不知道。
  就知道从后世的澳洲,现在的新明岛上玩了命的往大明弄。
  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的好消息,最起码大明的人口一下子少了四五十万,都跑到了新明岛上去了。
  整个大明从上到下,尤其是陕西那边儿和松江府的大小官员们,简直有种想要弹冠相庆的感觉。
  四五十万人,每人每天吃掉一斤粮食,就得四五十万斤,按照后世的标准来算,四十万斤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六十四万斤。
  这就是三百二十吨。
  而这仅仅是一天的消耗量,每个人每天也不止是一斤粮食就能喂饱的。
  如果说来个一个月,那就是近千吨的粮食,想想都吓人。
  这四五十万人跑到了新明岛上,大明本土的压力一下子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轻了。
  能不轻么,每天少了三百多吨的粮食消耗,这三百多吨粮食再掺上些麸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又能养活几十万人了。
  六十多个州县受到了地龙翻身的影响,有了这么多的粮食,可就算是把命给救了。
  当然,这六十多个州县再怎么搞,也不能违背了一条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得想办法让更多的大明百姓去新明岛,同时还得让百姓们多生孩子多种树。
  多生孩子多种树这句话是崇祯皇帝提出来的。
  而揣摩上意向来就是为官之道,有了崇祯皇帝的指示,下面的官员们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多亏了前边老杨家和老李家的不断努力,世家这么个奇葩的产物,在大明朝根本就没有多少的话语权。
  唯一一个千年的世家孔家还被怼死了。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说话的份量也就更重了。
  崇祯皇帝现在无比关心的事情就一件——辽东到底怎么样儿。
  不可能说你黄台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你把大明当成什么了?
  城门口?
  就算是这一次没办法彻底的怼死黄台吉,那也得把丫的胳膊给砍一条下来!
  崇祯皇帝暗自发着狠,张惟贤和崔呈秀就被召进宫中奏对了。
  前面有万历三大征的案例在那儿摆着,崇祯皇帝实在是没有胆子现在就大军压境,把所有的赌注都押上去怼建奴。
  毕竟除了万历还有杨二陛下怒怼高句丽的前车之鉴。
  张惟贤和崔呈秀进宫之后,看到的就是崇祯皇帝那张阴沉的能吓死人的脸。
  但是张惟贤和崔呈秀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现在辽东战事,尽托于孙承宗,而崇祯皇帝又离不了京城——如果一定任性的去辽东也没有问题,大军开拔什么的一应花销就只能指望内帑了。
  至于再等上几个月,等到秋税收上来后再去辽东?
  黄台吉就算是头猪,那时候也够他从大凌河跑回沈阳城去了,更何况黄台吉怎么着也得比猪强点儿不是?
  见张惟贤和崔呈秀已经到了,崇祯皇帝便示意王承恩将锦衣卫由辽东传来的急报递给两人看。
  等到两人看过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两位爱卿以为方今局势如何?”
  张惟贤拱手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时不宜与建奴大规模决战,但趁机断其一臂,却是应有之意。”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问道:“如何断其一臂?”
  张惟贤道:“科尔沁!科尔沁的那些个狗东西这一次也是跟着黄台吉到了大凌河的,其族中留守之民必然不多。到时以我大明骑兵加上扈国公所部,足以彻底打掉科尔沁左翼,到时挟大胜之威,再直接向东,将辽海卫与铁岭卫收归我大明,彻底断掉建奴北逃之路!”
  张惟贤说完,崇祯皇帝已经起身走向了挂在屋子里的地形堪舆图。
  看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才发现张惟贤的话并没有说完。
  向东收回了辽海卫和铁岭卫之后呢?
  除了这种象征性的意义之外,下一步的动作必然就是收复当年丢掉的奴尔干都司,对建奴形成全面的包围,进一步的挤压建奴的生存空间。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否决道:“打掉科尔沁左翼之后,命毛文龙出兵,收回南四卫之地,向东北到宽甸,命孙承宗东出,将建奴赶回到沈阳,缓冲之地推进以广宁后屯卫和海州卫为线。”
  张惟贤拱手道:“陛下想要逼迫建奴北上奴尔干都司?毕竟离我大明太远了些?”
  崇祯皇帝挥挥手,冷笑道:“远怕什么?朕又不是要区区一个奴尔干都司而已。”
  见张惟贤还想反对,崇祯皇帝干脆打断了张惟贤的话头,接着道:“大明诸蕃,以建奴所得之最厚,反叛亦为最烈。吃一堑长一智,朕不需要什么奴尔干都司,以后辽东及奴尔干都司设布政使司,直辖之!”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也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整个奴尔干都司最开始的基础是什么?
  答案是朵颜三卫,或者说是兀良哈三卫——朵颜、福余、泰宁三卫。
  这三个混账东西不是没有前科的,在大明朝的国力转折点——土木堡之变时,这三个混账东西就投向了瓦剌,而到了大明朝的晚期,这三卫已经“泰半入于奴”。
  也就是说,建奴的成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朵颜三卫的人。
  对于崇祯皇帝这种狗脾气来说,就算是朵颜三卫老实的跟猫儿一样还会看着不顺眼,有事儿没事儿都上过去踢上两脚,更何况这朵颜三卫还是满满的黑历史?
  除非朵颜三卫跟完颜宏一样知情识趣,主动向着大明靠拢,要求成为一家人,否则的话,那就是不服王化的表现。
  不服王化?是说朕失德还是想要造反?
  当然,朵颜三卫最开始忠心当狗却被朱棣给怼了的事儿,崇祯皇帝选择了无视——那肯定是朵颜三卫不乖才把朱老四给惹急眼的。
  崇祯皇帝的这般打算根本就没有丝毫掩饰的意思,直接就告诉了张惟贤和崔呈秀。
  张惟贤已经白透了的头发开始有向着银色发展的趋势——陛下这心也太大了!
  奴尔干都司那地方,说是大明的没错,想要收回来直辖,那问题可就大发了。
  自从宣德末年,大明朝开始南迁奴尔干都司以来,那块地盘基本上就算是放弃了。
  在张惟贤的心里,那破地方最好是早早的封给完颜玉卓生下来的皇长子,顺便让那孩子跟他姥爷完颜宏一块儿守着奴尔干都司也就是了。
  原因很简单,冬天冷的要死要死的——别的地方大雪封山十几天就算厉害的了,可是在奴尔干都司那破地方,大雪封山几个月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那里离着大明又远的一逼,交通也不方便,政令不通,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
  所以倒不如扔给辽王当封地,然后再慢慢的向那里移民算了。
  但是崇祯皇帝会同意这种想法?
  奴尔干都司有多大?
  说大不大,五分之一个大明是有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从后世的地图上看,大致包括了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这么大的面积给扔了?不要了?
  在崇祯皇帝看来,哪怕是给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都不行的宝贝地盘,还他娘的不直辖管理?
  至于说距离远,地盘大大,什么地广人稀一类的,那崇祯皇帝就更不在乎了。
  距离远是不是?
  没关系,反正皇家学院现在有的是人在研究着怎么样儿给火车提速,估计用不了多久,大明仅有的两条火车线路就该变成十条八条的,然后迎来第一次铁路大提速。
  地盘太大没有人是不是?
  那就更没有什么关系了,大明什么时候缺过人?
  想当官又没官可当的辣么多人,随便弄点儿跟普通的百姓混在一起,往奴尔干一扔不就行了?
  到时候干的好了调回大明,干的不好就在奴尔干养老,信不信排队的那些读书人能从顺天府排到应天府去?
  这么一来,奴尔干都司是不是就有人了?
  奴尔干都司有了大明的百姓,再通了铁路,谁敢说那里不是朕的江山?
  就算是有谁敢说,大不了朕把他埋到土里去就是了。
  至于说现在,把南四卫一收,山海关前线东移,下一步就是慢慢的折腾辽阳,也就是原本的辽东都司,然后再北上沈阳、抚顺,最后直接把建奴逼的向北逃窜。
  至于说建奴会不会死守沈阳以跟大明玩什么大决战一类的,崇祯皇帝则是连想都没有想过。
  他爱新觉罗家什么时候有这个种了?
  今日割香港,明日割瑷珲,马关又割台湾岛。万里江山峰烟起,只顾一人庆有!
  糠稀尼布楚,雍正恰克图,败家不过老佛爷。大清帝国版图缩,每逢万寿疆无!
  这从日射兔子三百只的糠稀大帝就开始割让了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就连被螨虫们鼓吹到了天上的圣明君主雍正照样在雍正五年签订《恰克图条约》,一举割让了十多万平方公里;
  自号“十全老人”的钱聋不甘其后,也割让了库页岛左右的十来万平方公里;
  倒光皇帝一瞅,卧槽,都是做皇帝的,你们怎么就这么优秀?不行,朕也得割让一下,于是布鲁特那里一百一十多万的土地就割让了出去,成功的超过了他家几个老祖宗;
  咸丰是个掉链子的,没有倒光牛逼,毕竟人家叫倒光嘛,往外倒的时候也比较狠不是?
  咸丰者,嫌丰也。
  觉得自己手里地盘太多的咸丰一瞅,得嘞,朕也割点儿吧,九十万平方公里的地盘就割了出去;
  同治就比较狠了,从同治三年到同治七年,前后一共割出去一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
  到光绪的时候,这大清国基本上也就光了,只割出去了四十来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在是给爱新觉罗家的历代皇帝丢人现眼!
  当然,租界没算上。
  就爱新觉罗家的尿性,说他们敢死守着沈阳城跟自己死磕到底?
  崇祯皇帝觉得拉倒吧,就算是崇祯皇帝再一次被李小哥攻进京城,再一次把自己挂到那棵歪脖子树上,他爱新觉罗家也未必有那个胆子!
  与其寄希望于建奴会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还不如等啥时候母猪上树,或者等着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了再说呢——到时候看看他爱新觉罗家是不是有几分骨气了。
  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决定干脆就玩一把大的,直接来个赶狗入穷巷。
  大明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兵分两路挤压建奴的地盘,然后把建奴赶到原本被大明放弃,现在归了建奴的奴尔干都司。
  到时候正好借着建奴的手把那里所有不和大明一条心的集中起来,顺便把一些大明不好处理的都给处理掉,然后大明再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
  如此一来,不还是美滋滋?


第425章 自己不爽就拖人下水
  大明朝的七八月份正是热死狗的时候,宫中的崇祯皇帝当然不在乎是不是太热。
  事实上,如今大明各地但凡是家里有点儿小钱的,都不怎么在乎夏天是不是太热。
  以前的时候,冰这种好东西,是属于皇室用的起,传承够久的世家也能用的起,官员们能得到赏赐,平民百姓想想就好的好东西。
  但是自从大明二年开始,这一切好像就变了一个样儿一般。
  大明的百姓觉得冬天已经可以不怕冷了,夏天也不用怕热了。
  冬天的时候,有那种圆筒子一般,黑了吧唧的透着一个个眼儿的蜂窝煤能用,夏天的时候,这冰也被砸到了三文钱一斤的价格。
  随便掏几个大子儿,然后弄点儿冰回家,往屋子里面一放,随他外面怎么热去,反正屋子里是凉快的。
  当然,就是这破玩意化的有点儿快,总是三天两头的得花钱去买,这一点比较让人闹心。
  如果不是老天爷总是看着朝中奸佞太多,总是这里旱了那里涝了的,那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当真是美滋滋。
  但是远在新明岛的朱聿键和朱倬纮,还有朱存机三个大明朝的王爷可就不美了。
  或者说还是美滋滋的,但是心里是怎么想都怎么不爽。
  你就说过年吧,在大明的时候,都是冬天过年,一家人围在一起整个年夜宴,外面寒风呼啸伴着雪花,屋子里面其乐融融,地炕要烧的热热的,小酒一喝,喝完了搂着王妃回去造小王爷,那叫一个美。
  可是在这新明岛上面,热成死狗的时候过年是什么意思?
  麻卖批的,如果只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可是在大明热成死狗的时候,这破地方又冷的能冻死狗!
  狗招谁惹谁了?不是热死就是冻死的?
  就像是现在一般,明明大明这时候应该是找崇祯皇帝要点儿冰块过夏天的好时候,自己三个苦逼的王爷倒好,窝在这破岛上窝冬。
  屋子里面的地炕烧的很热乎,反正煤这玩意随便用,根本就不心疼,壶里的酒也温的正好,窗外呼啸的寒风和打上窗子上发出沙沙声的雪花儿也没停过,王妃也已经在屋子里等着自己去临幸了。
  可是这他娘的不是过年!这是夏天!夏天!夏天!
  不管是朱倬纮还是朱存机,甚至于是朱聿键,都不止一次的想过,回大明过年,死活不在这破地方窝着了。
  可是别管崇祯皇帝是不是同意三个人回去,三个人自己都在想了无数次之后把这个想法给按了下去。
  就算是崇祯皇帝能同意自己三个回去过个年,可是自己真就能扔下这一片基业回去?
  这里的百姓,可都是跟着自己从大明一路上来到这个破岛上面,一点点儿的筑起了城,盖起了房子,安顿了下来的。
  现在岛上的蛮子们还没有清理干净,还有几个部落的眼看着怼不过有李鸿基帮忙的商继兴,干脆不跟他们玩了,自己又换了块地盘,藏的更深了。
  如果只是这样儿也就算了,可是这些该死的蛮子时不时的就会袭击商继光,甚至于袭击大明的百姓。
  这他娘的能忍?
  反正朱聿键觉得自己不能忍,所以干脆就把朱倬纮还有朱存机给拉了过来,一起商量了起来。
  朱聿键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作死么,不是袭击大明的百姓么?
  没问题,寡人给百姓们配发上刀剑,大不了把弓箭也给配上,看谁人多,看谁玩的过谁!
  朱聿键发起狠了,连自己都觉得害怕。
  朱倬纮也害怕。
  给百姓们配发刀剑是没有问题的,反正大明的读书人都能带着刀剑出门,虽然那些个面瓜都不怎么带,就算是带也是带着装逼用。
  这新明岛上的百姓,全是读书人,咋了?大不了就把崇祯皇帝扔过来的那些个读书人派去教百姓识字,到时候人人识字,人人带着刀剑出门。
  至于说那些读书人愿意不愿意的,朱倬纮表示自己就笑笑,不说话——在大明玩不下去了跑到了这新明岛上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跟着自己三个藩王混跟着谁混?
  跟着蛮子混么?
  到时候大明百姓人人带刀带剑,不嫌麻烦就把大枪也带上,遇到蛮子敢说不服就开怼,看谁怼死谁。
  但是唐王叔是咋想的?还要给百姓配上弓箭?
  唐王叔发起狠来,别说他自己害怕了,便是连本王也害怕。
  在大明的时候就知道这家伙脑子一热就什么事儿都敢干——满大明那么多的藩王,就他老人家敢起兵勤王。
  如果不是当今天子宽宏大量,唐王叔这时候估计已经凉透了——无诏而起兵,你想干什么?
  靖难还是清君侧?
  不管是哪个,就算是能留下一条命,没有被赐下三尺白绫或者一杯毒酒,那也免不了圈禁至死的命。
  而圈禁起来的藩王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明显是不太可能的。
  如今这家伙发了狠,想要给百姓配上弓箭那种大杀器,果然是脑袋被气糊涂了。
  别说是弓箭了,就算是弩那种玩意,也不是百姓能拥有的!
  毕竟不管是弓箭还是弩,那都是属于远程武器,万一有哪个想不开的照着自己来上这么一发,啧啧。
  朱存机干脆就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用看二傻子的眼神看着朱聿键,让朱聿键慢慢体会自己眼神里的意思。
  火气慢慢小了下去之后,朱聿键也恢复了一些理智,抹了一把脸之后,朱聿键才憋屈的道:“他娘的,这商继兴实在是太差劲了,连那么几个蛮子都摆不平,现在还得让咱们来操心这事儿。”
  朱倬纮美滋滋的饮了一口温酒之后才开口道:“急什么,反正这么多的地盘,咱们再怎么弄也够用了,区区几个部落的蛮子,慢慢绞杀也就是了。”
  朱存机却道:“不是这么说。区区几个部落无所谓,可是大明百姓的伤亡却是有所谓的很了。而且,万一咱们那位皇帝陛下哪天再弄几个藩王过来……”
  朱聿键道:“那又如何?反正这岛的面积足够大,咱们占了地盘也没有人,多来几个藩王,也有人陪咱们说话不是?”
  朱倬纮冷哼道:“那这些蛮子,咱们就不管他们了,凭什么咱们出人出力还得出银子,把这些个蛮子都给绞杀干净?后来的就捡这个便宜?天下间没这样儿的道理!”
  朱聿键闻言,也开始头疼了。
  崇祯皇帝曾经当着自己三人的面儿搞过一回事情。
  崇祯皇帝命人取过一瓶传说中的鹤顶红,拿杯子接了几滴后问道:喝下去会不会死?
  谁他娘的是傻子?
  鹤顶红那种东西是人能喝的?大罗金仙喝这玩意才差不多,大家都是肉体凡胎,谁喝了谁不死?
  但是崇祯皇帝偏不信这个邪,将那几滴鹤顶红倒入盛满了水的大缸里搅拌之后,直接就让一个小太监在水缸里取了一杯喝了。
  视死如归的御马监小太监喝了一口,依旧是活蹦乱跳的。
  当时的场景,朱聿键三人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更记得崇祯皇帝是怎么说的。
  “这几滴鹤顶红直接喝肯定会死人,倒在大缸里,还有个屁的鹤顶红,撑死了也就是肚子疼一下罢了。以后海外有与大明百姓为难的蛮子也是,只要我大明人数够多,直接一路平推过去,还有个屁的蛮子!”
  一个是鹤顶红,一个是皇帝爆粗口,这两个关键点让朱聿键和朱倬纮还有朱存机牢牢的记住了崇祯皇帝所说的话。
  所以三个人谈话之间所提到的对付蛮子,也用了绞杀两个字。
  不是拿绳子绞死,而是拉成一张大网进行扫荡,发现可疑的,只要没办法确认是大明百姓,那就直接用掌中雷覆盖过去。
  哪怕只是一只兔子引起的风吹草场也无所谓。
  想到兔子,朱聿键又郁闷的道:“还有这该死的半大牲口,怎么办?这他娘的蛮子不吃,大明百姓天天吃,都快把人吃的一身牲口味儿了!”
  朱倬纮对于朱聿键简直是万分佩服,刚才咱们说的是蛮子的事儿吧?
  后来咱们说的其他藩王来新明岛等于是沾了咱们三个的便宜吧?
  您老人家这就扯到那种半大牲口上去了?
  神他妈牲口啊。
  心中暗自吐槽了一番之后,朱倬纮才开口道:“回王叔的话,小侄倒觉得,这牲口也好,还是蛮子也罢,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朱聿键道:“咋的?你想说多弄些大明百姓过来?”
  点了点头,朱倬纮接着道:“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儿么。只要我大明的百姓够多,这岛上哪儿还有什么蛮子不蛮子的,什么大小牲口都能给他吃绝喽。”
  朱存机也点头道:“庆王兄说的没错,只要我大明百姓足够多,哪儿还有什么蛮子牲口?”
  朱聿键却哼了一声道:“说的倒是轻巧,这新明岛上现在人口不下四五十万,再加上后边还有几拨,估计最后得不下百万之众,换谁能放心?”
  朱聿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三个藩王的领地太大,百姓太多,自己家那个小心眼的崇祯皇帝会不会生疑?会不会搞事情?
  朱存机坏笑着道:“方才庆王兄不是说了么,其他的藩王。咱们三个联名上书给陛下,要求陛下再移封两个藩王过来,这百姓不就多了?到时候还有人陪着咱们说话,一举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