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怼温体仁几句的时候,张惟贤是恨不得直接怼死丫的算逑,可是一见温体仁这般模样,张惟贤又觉得自己心里不落忍了,干脆赔了个不是:“温大人何出此言?大丈夫行事,旦求自问无愧于心,俯仰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君王百姓。至于史书如何写,还不是那些个腐儒的事儿,何必在意?”
  温体仁你丫还不如不安慰我呢——老子也是个儒生啊魂淡!
  等别了张惟贤和崔呈秀,温体仁就和郭允厚一起来到了内阁,此时其他人都已经下了值回家去了,一时之间就剩下了两人,倒也显得安静。
  温体仁望着郭允厚道:“郭尚书对于商税一事怎么看?”
  郭允厚苦笑着道:“还能如何?陛下要收商税,现在谁能拦的住?只希望天下不会因为商税动荡才好。”
  温体仁却“嗤”的一声轻笑道:“郭尚书想多了,老夫问的是这税率之事,还有从哪里先开始试行,而不是天下动荡不动荡。”
  见郭允厚依然是一副担忧不已的模样,温体仁干脆把话头给挑明:“天下动荡,郭尚书所忧也不过是江南之地。可是上一次陛下去了南直隶,说一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都算是轻的,可是你看看,江南又是什么反应?老夫对于那些个混账东西,也算是看清楚了。”


第388章 你,敢造反么?
  郭允厚也反应过来温体仁所说的了。
  崇祯皇帝去了一趟南直隶,干掉了正二品的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大臣张景泰,血洗了南直隶周边的东林余孽,还捎带手把魏国公家里的世子给扔进了军队。
  这一番牵连下去,几万条人命可就没了,拿人头筑京观都能筑好大一座了。
  按常理来说,江南之地还能忍?造反是很正常的事儿,不造反才奇怪了。
  可是奇怪就奇怪在,江南之地还真就没反!
  不光没有反,还捐银九千八百三十八两充饷,摆明了就是被崇祯皇帝打了左脸之后把右脸又给凑上来了,顺便还得关心一下崇祯爷的手有没有累着。
  就是这么贱胚子,就是这么软骨头,就是这么不要脸。
  若说是以前,郭允厚还会高看这些人一眼,觉得这些人也算是能忍辱负重了。
  可是自打崇祯皇帝怼了建奴又在草原上筑京观之后,温体仁就算是看明白了。
  比不要脸,江南这些人未必就比崇祯皇帝强到哪儿去,反正都是不要脸。
  可是这伙人的骨头全他娘的是软的!软的!
  满脑门子除了家,财,酒,色,剩下的基本上没有。
  现在皇帝要收商税,就凭着江南的那些人,有敢反的没?
  反正郭允厚没有想出来谁敢反。
  想了想,郭允厚干脆应道:“既然如此,何不在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试行之?”
  不就是不要脸么,老子也会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弄出来不到一万两的银子恶心皇帝,顺道也把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给恶心了。
  现在自己有了机会,就他娘的拿这四个地方的混账们开刀算逑——反正御史已经被皇帝陛下派去了,别管有用没用,反正这四个地方会老实一阵子。
  趁着没有人敢作妖的这段时间,不正好就拿这四个地方下刀子?
  温体仁却道:“何必这般的麻烦?四地而已,当不得什么大事,若仅仅如此,仅天津卫用之于试行便罢了,何必要大张旗鼓的折腾这四个地方?”
  郭允厚问道:“那依温大人的意思是?”
  温体仁道:“干脆,要来就来一把大的,直接在浙江还有福建试行。”
  郭允厚反对道:“下官以为不妥。四地分散,就会各自为战,两省相连,若是一起出了问题,那可就麻烦的很了?”
  温体仁道:“那就江浙一地。就算是出了问题,海上有郑芝龙,陆上有卫所,谅他们也翻不了天去。”
  郭允厚道:“郑芝龙指望不上,现在往新明岛运送东西都已经够他头疼的了,江浙有事,就会与陛下开发新明岛移民以实之的计划相悖,到时候又如何向陛下交待?”
  温体仁却笑道:“那又怎样?别忘了还有登莱的东海舰队可用。虽然比不得郑芝龙掌控的南海舰队,可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也该到了拉出来练练的时候了。”
  顿了顿,温体仁干脆道:“舰队还是其他的水师,这事儿咱们不用操心,回头我去寻英国公打声招呼,总不能让他们五军都督府轻闲了。”
  郭允厚又接着道:“若是有人学那张溥张采一般的抗税?”
  温体仁闻言,干脆笑着道:“那就让他们抗呗,到时候看看是陛下的刀硬,还是他们的脑袋硬。咱们这位陛下,不是天启爷,也不是成化爷跟正德爷一般的皇帝,更像是成祖爷一般,再想要向天启年间逼着朝廷收回税监,玩什么投献,那就是找死。”
  说到投献之后,温体仁干脆把心一横,接着道:“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再把浙江的田地都梳理一番,看看有多少可耕之地,有多少无地之民,又有多少是投献在他人名下的。”
  郭允厚大惊之下,起身道:“下官反对!温大人,陛下命咱们讨论的是商税的事儿,您这么干,就真的是逼着浙江之地烽烟起了!”
  温体仁却毫不在意的道:“起又如何?不起又如何?陕西之事你还看不明白么?百姓没了地,吃不饱饭,早晚得烽烟四起。到时候陛下追责下来,你担着还是我担着?”
  郭允厚却仍然不同意,反对道:“那也不应当如此急切,倒不如先把商税征上来,等平定了建奴之后再清查土地。温大人,清查土地得罪的人,根本就不是收商税所得罪的人能比的。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一旦烽烟四起,你我的人头就得被陛下摘了去!”
  温体仁却不怎么在乎郭允厚的担心。
  新皇登基,前朝老臣被清理是肯定的事儿,尤其是像锦衣卫这种角色,基本上先帝所用的锦衣卫指挥使都会被处理掉,能告老还乡都已经算是好的了。
  可是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别说是许显纯田尔耕这般臭名昭著的货色了,就连顶风臭十里的魏忠贤不还是活的好好的。
  而且崇祯皇帝一贯以来的表现无不说明了一件事——这位爷就没有让自己手下背黑锅的习惯,什么事儿都是摆明了就是朕干的,有能耐你来咬朕吖这种无赖嘴脸。
  除了在大明现在传的满天飞的《布木布泰秘史》这件事儿上,崇祯皇帝没把自己的名头亮出来以外。
  跟着这种皇帝办差,只要是用心做事,把事做好,别搞出什么天大的乱子来,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当成替罪羊给推出去顶缸。
  想了想,温体仁干脆说道:“郭尚书无非就是担心浙江之地会因为土地之事被逼反,士林之间的投效等等被处置后会谣言四起,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先不论浙江有没有胆子谋反,就算是有,陛下也必然不会推我等出去,反而会直接将之平定。莫非,你没有发现陛下早就对于商税和投献之事不满了么?”
  郭允厚还想反对,温体仁却直接将郭允厚还没有出口的话给顶了回去:“若是郭尚书担心,温某一个人上书也就是了,断然不会牵连到郭尚书就是。”
  郭允厚这下子就有蛋疼了。
  自己算是阉党一伙儿的,这个是没有什么疑问的。温体仁现在同样也是,两个人肯定就是一伙儿的。
  现在温体仁要是自己上书给皇帝,而自己没有附名,那其他的阉党成员怎么看?其他的浙党楚党东林党又会怎么看?
  关键是,温体仁这老东西他偷换概念啊。
  自己担心的是因为清查土地而逼反浙江的事儿,而这家伙干脆把概念偷换为了自己怕因为清查土地而逼反浙江的事儿担责任。
  反正这事儿让温体仁这么一整,整个的味儿都不对了——丫的也太恶心人了。
  郭允厚干脆把心一横,咬牙道:“那下官也附名便是。只希望江浙之地的那些个混账东西没有太傻到家,妄图对抗朝廷。”
  温体仁捋了捋胡须,笑着道:“郭尚书多虑了。陛下在南直隶杀的那么狠都没有逼反他们,不过是重新丈量下土地而已,当不得什么大事。再者说了,借用陛下的一句话,我大明想要当官的人多了去,不差他浙江那么一个两个的。老夫还想着,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再把南北榜之事给去掉,南北同考,不分两榜。只是老夫年事已高,这些事儿,还是你们这些年轻一些的来办比较好一些。”
  这干脆就是赤裸裸的拉拢了。
  见事情已经没有什么转圜的余地了,郭允厚也干脆把心一横,对温体仁道:“既然如此,不如明儿个散朝之后由下官先召集户部官员商议?”
  温体仁点了点头,应道:“郭尚书先在户部议着,老夫也召集内阁诸位同僚商议一番。总之,这商税是必须要收,朝廷有了钱,才能让百姓过的更舒坦一些。百姓舒坦了,你我在青史之上,名声就坏不到哪里去,剩下的不用多想。”
  大明的朝堂,就像是崇祯皇帝在某一次发火的时候所说的那样儿,跟筛子差不了多少。
  除非是崇祯皇帝有意封锁到所有消息,大肆出动厂卫,否则的话,朝堂上面的消息或者其他的消息,过不了多久就会搞的整个京师都知道。
  京城的百姓知道了,那其他地方的百姓也就都跟着知道了,甚至于江南的百姓知道的比陕西山西的百姓知道的还要早。
  出了京城往东,就是通州。
  通州可是有着运河的,而且离着天津卫也近——而天津卫有出海口,登莱和江南知道消息的速度跟般的速度基本上差不多。
  而这一次要动真格的收商税,崇祯皇帝并没有严令封锁消息,所以一路上鼓足了帆,短短几天的时候,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浙江。
  狗皇帝终于要实现他在宣府吹的牛逼了——天下商人,皆十税其一。
  一时之间,浙江倒是有些人心惶惶的感觉,或者说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行。
  苏州府的赵老爷就很头疼,连自己刚纳回来的那个十四岁的小妾都没有心情去碰了。
  自己联系了那么多的同行还有乡绅,凑了九千八百三十八两银子给狗皇帝以助饷,可是换来的是什么?
  御史出京,地动山摇,这事儿自己已经知道了。
  只是御史走的是陆路而不是海上,所以留给自己的时间还比较多,足够自己处理一些首尾,把不该存在的东西给抹去,让账面上看起来更干净一些。
  可是这狗皇帝真的太不是东西了啊。
  本来自己和这些同行们就已经提惊受怕了,现在又传来要收商税的消息。
  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命苦!
  只是不知道赵老爷如果知道暗中还有马维骃负责暗查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的税收情况,再加上温体仁还蔫坏的提出来顺便清查一番投献的情况,心中又是如何感想。
  大概骂娘的心情是再也压制不住了吧?
  毕竟赵老爷身为天启元年的举人,那可是有功名在身的。
  虽然没能考中进士,可是举人的身份在乡里也足够高了,起码赵老爷名下的这千余亩良田,基本上都是那些泥腿子为了避开赋税而投献过再加上自己使尽了各种手段巧取豪夺而来的。
  有了田,就得有产业,古人不是说了么,三十而立。
  立什么?著书立传名扬天下这种事儿,明显就不是自己区区一个举人能干的来的,那只能是立业了。
  立业不是更简单?只要弄上几个铺子,仗着自己不用交税而且和知府大人交好的优势,这产业还不是立即风声水起?
  但是现在不成了,麻烦来了。
  那狗皇帝要动真格的了,却又该如何是好?
  赵老爷很头疼,干脆命人去请了与自己亲厚的远房亲戚,苏州府知府寇慎寇大人一起来饮酒。
  借着酒意,赵老爷开口道:“大人,若是论起来,我还得称大人一声表叔,所以今儿个小侄也就厚颜向表叔大人请教一番,还望表叔不吝赐教。”
  寇慎放下了手中的杯子,笑眯眯的道:“你是想要问商税之事?”
  赵老爷道:“不错,正是如此。宣府那几个不知死的混账东西惹出来的麻烦,凭什么要我等遭殃?不瞒表叔,侄儿我也算是家大业大,一旦这商税真个收了起来,想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可就真成了问题了。”
  寇慎却没有理会赵老爷的叫屈,只是笑着道:“那,你有没有胆子谋反?”
  赵老爷激灵一下,浑身的酒意便随着冷汗一起蒸发掉了,连声道:“侄儿可也是读过书的,须知道忠君报国,又如何会谋反?若有此心,天地不容!”
  天地容不容的,其实赵老爷不太关心,但是崇祯皇帝容不容,这可就很要命了。
  崇祯皇帝砍了多少人头,现在根本连数都数不清楚了,就凭着自己这百十斤,估计还不够大军过来砍两下过瘾的。
  造反,那不是作死么?
  寇慎脸上的笑意也敛了去,冷着脸道:“你也知道忠君报国?那商税难道朝廷就收不得?前些儿日子的大明半月报,我没让你看是怎么的?”
  顺便推荐一本老乡写的书:《灵魂管理局》标签:恶搞,逗逼,无厘头,只是有点污,看完容易学坏……


第389章 刀架脖子上最好使
  大明半月报这玩意,赵老爷怎么可能没看,平时自己家里都会订上一份,自己慢慢拿着瞧,更何况寇慎特意叮嘱自己看的上一期了。
  就在上一期,署名为荣小荣的作者就已经透露出了那么一丝的消息——《论税收的作用》。
  如果说不收商税,光是让自己看里面的内容,那么这一篇文章无疑是令人拍案叫绝的。
  其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税收,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的理论。
  但是现在这税收到自己头来上了,当真是彼其娘之!
  不管心中再如何不爽,赵老爷还是讪笑着答道:“小侄自然是看过的,而且那一篇《论税收的作用》虽然白话写就,缺了几分文采,却着实将税收的作用写的明明白白,换普通百姓来读,也是能明白的。”
  寇慎嗯了一声,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才斜了赵老爷一眼,然后开口道:“既然你也清楚,现在又如何这许多抱怨?”
  赵老爷一时语塞。
  税收的作用,清楚归清楚,赞成也归赞成,但是这税收到自己的头上来之后跟他娘的看文章能一样么?
  是,你寇老爷自然是赞成的,但是你是堂堂的知府大人,光是每年的冰炭孝敬都够你老人家吃的满嘴流油了。
  可是老子只是区区一个举人而已,又没有入仕,现在有多么苦逼你知道吗?你了解我心中的痛吗?
  然而赵老爷心中的吐糟并没有什么鸟用,寇慎手举着酒杯,似笑非笑的道:“不想交税,心疼,没胆子造反,怕死,那么你就必须要在脑袋和钱财之间选择一个。”
  看着赵老爷万分纠结的模板,寇慎又接着道:“你扪心自问,你比之张采张溥之流如何?”
  赵老爷老老实实的道:“自然是多有不如,别说是太仓二张,便是比之张溥的学生吴伟业亦多有不如。”
  寇慎嗯了一声,笑道:“你倒是有自知之明。那我再问你,太仓二张和吴伟业之流,如今何在?南直隶之事你也应该是知晓的,李日宣,熊明遇,徐宪卿,陈必谦,王允成这些人,哪个不是一时之选?如今又何在?”
  被寇慎这么一问,赵老爷的脸就更黑了。
  太仓二张带着他们最优秀的学生吴伟业一起被抄家灭族,现在连骸骨都找不到在哪儿。
  至于像李日宣和熊明遇这些身在东林点将录上面的,有一个算一个,哪一个的脑袋也没有保住。
  就连已经死了的那些个也通通被挖出来鞭尸后矬骨扬灰。
  江南之地东林党的人不是没有,相反,还很多,但是还有谁是敢顶着东林党或者复社的名头出来的?不怕被砍了脑袋的尽管去试试。
  赵老爷此时心中已经恨死了自己这个远房的表叔了——光他娘的捡这些吓人的说!
  寇慎却是没有理会赵老爷此时难看的如同死了爹一般的表情,反而又饮了一杯之后嗤笑道:“既然你称我一声表叔,那就表表叔的一句劝,适可而止。这些年,别管表叔对你有多少照应,好歹也不曾亏了你,你自己真实境况如何,你自己心里也清楚,又何必深陷其中?钱没了,慢慢的可以再赚,凭你的头脑和我的照拂,正正经经的赚钱也少不了你的。命没了,呵呵。”
  赵老爷直接被寇慎这一声呵呵给惊醒了过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之后便站了起来,躬身道:“多谢表叔指点,侄儿明白了。”
  寇慎这才笑呵呵的端起了酒杯道:“坐下,坐下说。既然喊老夫一声表叔,就不能看着你跳这种坑。”
  想了想,寇慎干脆把话给挑明了:“还有,如果有其他人联系你什么的,直接干脆的拒绝掉,或者直接送到官府交给老夫,总之不要与他们那些个蠢货暗通曲款。说不定,陛下现在正盼着有人跳出来举旗造反呢。”
  赵老爷心中一惊,问道:“若是真有人造反,那小侄又当如何自处?”
  寇慎冷笑道:“你跟他们撇清了关系,到时候那些个蠢货是生是死,是诛九族还是夷十族,都跟你没有关系。不过,你要是敢跟他们虚与委蛇,到时候也少不得受些牵连。千万别想着那些个蠢货能成功。甚至于,连他们有没有胆子造反还要另说。”
  其实寇慎的判断没错,不管是崇祯皇帝现在就在盼着浙江有人举旗造反,还是浙江那些个大商人还有读书人根本就没胆子造反。
  两者都被寇慎给说中了。
  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在准备正式收取商税的风声传出去之后,张惟贤就已经开始秘密调动兵马,甚至于连郑芝龙都接到了锦衣卫的通知,下次从新明岛回来之后直接去登莱补给,而不是在福建的基地补给。
  但是浙江方面也确实没有胆子直接就举旗。
  或者说,都在观望,都想着有哪个二傻子先跳出来举旗之后,大家伙儿再跟上一起举旗。
  可是让人失望的是,整个浙江尽管是哀鸿遍野,都喊着商税来了,自己家的日子要过不下去了,可是实际上,却是诡异的平静。
  一个打算举旗造反的都没有,或者说,都在老老实实的等待着商税开始征收的那一天。
  其中研究的最多的,也不过是该不该转行做其他的生意,如何能避免自己被多收税,如何能逃掉一些。
  反正打算出头举旗造反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读书人们也平静的有些诡异。
  换了天启年间,甚至于从自成祖皇帝朱棣之后的历代皇帝在位之时,这些读书人早就忍不住跳出来指手画脚一番了。
  起码也得骂几句狗皇帝贪财敛财一类的,别管有没有用,起码也能博一个清名出来。
  可是现在却没有一个读书人开口话说。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
  一旦在这种敏感的时候跳了出来,被锦衣卫抓住了什么手脚,后果就是功名被收回,所有的读书人的优待也要被追回,就此沦落到跟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们一般。
  或者加入那些满身铜臭的商贾之列——而商贾是连丝绸做的衣服都不能穿的。
  虽然现在这第禁令名存实亡,可是谁又敢保证那位爷不会突然想起来?到时候一道旨意下来,读书人的体面何在?简直是有失体统!
  但是现在有什么办法?
  造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造反,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办,老老实实的听话才能好好活下去维持生活。
  所以浙江的读书人也诡异的造反了闭嘴,绝口不评论一句。
  浙江方面的动态传回到了京城之后,崇祯皇帝都感觉诧异了——这么乖?这些家伙不是在给朕憋着什么坏呢吧?
  但是回过头掂量了一番自己手里的刀子之后,崇祯皇帝觉得随便你们憋去呗,只要有人敢死,朕就敢埋。
  不对,是敢诛九族。
  被崇祯皇帝派出去的御史们也觉得奇怪。
  被派出去的御史们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直接分头交叉行动。
  也就是说,一组人会先去苏州,然后再去松江,之后是常州和镇江。
  另外一组则是想反的顺序,还有一组是随机去哪个地方。
  反正四个地方,一共是三伙御史分开行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锦衣卫校尉和东厂番子跟随,美其名曰保护御史大人的人身安全。
  对于崇祯皇帝如此的关心,御史们还能说什么?
  三组御史毛都挺失败的,最后揪出来几个有问题的县令就返回京城复命去了,至于县令往上的,则是一个都没有查到。
  这让新任的御史头子吴远新很不开心,只能在把手下的御史们给痛骂了一番后了事,自己则是拿着御史们的回报去觐见崇祯皇帝了。
  其实出现这种儿的情况,本身就在崇祯皇帝的意料之中。
  陈尧言被下狱的事儿,根本就没有瞒着任何人,别管是谁撺掇的这个笨蛋,或者是他自己干出来的这事儿,反正他被抓的消息传回浙江的速度肯定要比御史们更快一些。
  而单凭这些个非专业会计出身的御史们去下边查访,如果能查出什么问题来那才是见鬼了。
  估计这三个倒霉的县令也不过是别人推出来的替罪羊,或者说是给御史们一个交待,让他们早早回京而推出来的倒霉蛋而已。
  但是有这三个倒霉蛋也算是好事儿,起码稻草人又能多三个了。
  当然,这三个稻草人是没有资格悬在午门的——起码也得是六科给事中往上的级别才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三个倒霉蛋被崇祯皇帝派人制作成了稻草人之后,又送了回去。
  从哪个县来的还回哪个县去,然后挂在大堂之上。
  崇祯皇帝相信,就算是后来者最后可能也要被挂上去,起码在刚开始看着这三个稻草人的时候是会老实一阵子的。
  而且,还有马维骃在暗中查访,虽然说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指望马维骃能揪出来什么大贪大恶之徒,可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只是这一杆子打下去,倒还真打出来一条大鱼。
  镇江府知府刘文府干出来的事儿挺乐呵。
  崇祯皇帝明旨天下永不加赋,可是这家伙偏偏又想出来别的名目给加回去了。
  可是加的这部分赋,刘文府根本就没有交给崇祯皇帝一文钱,而是自己笑纳了。
  而且刘文府聪明就聪明在,专挑一些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平时都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甚至于在大明官府里都不容易找到记录的那种小村子。
  彼其娘之,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在崇祯皇帝看来,这就是一边挖着自己的墙角一边还要嘲笑自己是傻缺的行为。
  这个不能忍。
  而且更操蛋的是,马维骃在查访过程中身份暴露,差点儿就被这家伙派去的人给弄死。
  如果不是有锦衣卫受命跟着马维骃,估计这消息根本就不会传到崇祯皇帝的耳朵里。
  崇祯皇帝心情不爽,就会有更多的人会跟着不爽。
  而刘文府无疑就撞在了枪口上面,而且是加特林级别的枪口。
  谋杀朝廷命官,罪同谋反,而刘文府这家伙企图干掉崇祯皇帝派出去的秘密御史,这事儿能忍?
  反正皇帝界的平头哥崇祯皇帝表示平时没事还想找点儿事,现在有事那就更不能忍了。
  崇祯皇帝干脆直接命令锦衣卫去仔细搜集这家伙的证据,顺便再栽赃一个谋反的罪名。
  直接弄死算逑。
  所以刘文府在自己被抓的时候,看着锦衣卫从自己家后院里翻腾出来的龙袍玉玺等物时,精神都是崩溃的。
  以前就知道这锦衣卫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也太坏了,自己不过是贪点儿小钱,怎么就他娘的栽赃自己谋反?
  然而再怎么辩白也没有用,龙袍是实打实的,玉玺也是实打实的,这玩意做不了假——都从你家把这玩意抄出来了,还说自己不想谋反?
  整个浙江都沸腾了。
  原来还真有个纯爷们打算谋反。
  可是你要谋反你早说啊,说完了就举旗啊,兄弟们兴许就跟着你反了呢?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现在的刘文府明显就成了一只鸡,用来儆猴的鸡。
  自己被凌迟一千二百刀处死,九族一体死绝。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七岁以下的儿童倒是没有被一起砍头,但是同样被流放三千里。
  原本因为刘文府被抓还有些想法的浙江一众读书人和大商贾们这下子算是熄了心中的念想了。
  太他娘的吓人了,九族啊,几百口子啊,说砍就给砍了,倒霉的刘文府干脆就是一千二百刀给活剐了的。
  啥也不合计了,干脆老老实实的等着陛下派人过来收税得就嘞,至于是税监收还是官府收,到时候看朝堂上的官老爷们怎么向陛下争取吧。
  这等遭遇要是放到自己身上,想想都害怕。
  反正都是为了大明做贡献,税收最后也会落到百姓身上,自己也骄傲啊。
  而这些文人们和商贾们的反应被锦衣卫汇报到京城之后,接到消息的崇祯皇帝也是哭笑不得。
  商税商税,主要针对的就是商之一道。
  现在的大明,把读书人惯的有些太过了,很有些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的感觉。
  果然,还是刀子架在脖子上比较好使。


第390章 诛心之语
  崇祯皇帝一直觉得大明的官员们除了有限的那么几个之外,剩下的全是一些贱胚子。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说的就是这些个家伙们。
  比如说山东人最引以为耻的孙之懈。
  虽然说经过螨清各方面不断的洗白与淡化,后世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么个家伙的存在了,但是恰好,身为程序猿而又喜欢逛论坛的崇祯皇帝恰好是知道其中情况的一个。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是这个王八蛋上书给建奴搞出来的。
  当然,这孙子的下场也不太妙,被人从头皮上打洞往他脑袋里面植入猪毛。
  但是留发或者留头二选一的事情却是这家伙搞出来的。
  民间百姓创造性的开发出了正月里面不剃头,否则会死舅舅的说法。
  至于像剩下的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这一类的官员,在崇祯皇帝的印象里面就那么有数的几个。
  倒是跳的最欢的东林党,大部分是干脆利落的投降了建奴的。
  只是上赶着上门的不是好买卖,这些个主动去给建奴当狗的狗奴才们发现建奴可比大明狠多了。
  毕竟建奴不会像大明一般的宠着惯着这些个读书人,旦凡敢瞎逼逼几句的,统统都被砍了脑袋,顺便家产也归了建奴所有。
  所以这些个混账东西在学乖了之后,吹捧出了糠稀盛世,吹捧吹了钱聋盛世。
  总之这些个混账东西们还是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