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四川的官员们就很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比如松松潘县的县令刘之愚。
  刘之愚觉得这人生短短数十年,亏待了自己可不成——毕竟从牙牙学语再到十年寒窗,这十多年二十余年的时间可就没了。
  人生一共能得多少个二十年?
  人生苦短啊。
  既然已经金榜题名,又当了官员了,还不好好补偿一下前面十多年受的苦处?
  至于那些个屁民会怎么样,刘之愚并不放在心上——谁让他们不读书的?
  至于稻草人什么的,虽然看着吓人,可是看着看着就习惯了,总是这么害怕也不是个事儿不是?
  胆子慢慢大起来的刘之愚,从百十两再到千百两,一点点的贪下去,刘之愚表示什么稻草人,多大个事儿啊。
  但是人数永远不如天算,躲过了京察的刘之愚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松潘会突然之间地震,而崇祯皇帝又突然之间跑来了松潘。
  往常为了弄一些土地也好,还是想要霸占一些商号也好,可是有不少人被自己给弄进了松潘县的大牢之中。
  只是今天住进来的却是自己。
  正在想着这一辈子到底还差了点儿什么的刘之愚正在想着,一个锦衣卫校尉就在狱卒的带领下打开了牢门,将一份仅有两个素菜的饭放下之后,冷笑道:“刘大人啊,好好享受吧,今儿个这顿饭,估计就是您在这人间的最后一顿了。”
  刘之愚斜眼瞧着锦衣卫校尉,冷笑道:“怎么,连顿好的都舍不得了?”
  锦衣卫校尉道:“可别这么说啊,您这顿饭可是陛下特意吩咐小的给您送来的。瞧瞧,还有两个菜呢。至于大鱼大肉什么的,您就别想了,陛下说了,您这吃百姓的民脂民膏已经够肥了,临行前要是再吃那么好的,怕您消化不了,到阎王那儿不好交待。”
  刘之愚语塞。
  锦衣卫校尉都把话说的这么直接了,再想别的又有什么用?
  等到锦衣卫校尉离开了,刘之愚才对着狱卒吩咐道:“去,给老爷弄些好酒好菜过来,剩下的银子都是你的。”
  说完之后,又从靴子里面摸出来一张银票——谁也不知道这家伙是怎么瞒得过进牢之前搜身的。
  狱卒接过了银票,却根本就没有出去,反而冷笑道:“老爷,您就别想啦,前几天皇帝在城中闲逛,没有人管您,小的也乐意赚上几两银子。可是现在,牢房外全是锦衣卫的人,小的哪儿来那么大的胆子去给您买酒买肉的?您哪,安心的等着死就是喽,何苦还想这呢有的没的呢?”
  刘之愚眼睛一瞪,怒道:“你!”
  狱卒却缩着身子赔笑道:“您瞧瞧,小的拿了这银票,后面不还得帮着收殓您老人家么,您到了底下,可别编排小人的不是啊。”
  刘之愚却突然笑道:“罢了,你先拿着罢。等过几日皇帝走了再替本老爷去买就是了。”
  狱卒好奇地问道:“过几日?老爷,您糊涂了哇,刚才那锦衣卫的老爷可是说了,这就是您最后一顿饭了啊?”
  刘之愚笑笑,却没有再理会这狱卒。
  松潘县的县衙,往日里不是没有人敲过这鸣冤鼓,但是不管谁来敲,都是作为苦主的一方来敲的。
  当然,苦主到底苦不苦的,那就另说——有的是真苦,可是这样儿的往往敲了鸣冤鼓也没有什么,除了挨上一顿揍之外。
  有的么,只是名义上的苦主,但是这些人往往又真是靠赢了官司。
  其中都涉及到了些什么东西,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可是今天这松潘县的大堂前,敲响鸣冤鼓的却是锦衣卫百户关步关大人——陛下说了,这鼓是替松潘县的百姓敲的,务必得让百姓们看到。
  所以这鼓敲起来可就带劲的很了,敲一下可不成,敲一阵也不成,敲上几声之后停下,过上一会儿再接着敲才成。
  关步的这种敲法,很快就引来了百姓位的围观——原本以为今天审判县官大老爷的传言就是有人造谣,想不到还是真的。
  除了戏文里面的八府巡按一类的,还没有听说过皇帝老子亲自审问县令的?
  这是个稀罕事儿,得去看看。
  崇祯皇帝这长相,跟老百姓们想的不一样。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崇祯皇帝应该长的慈眉善目,英武不凡,神灵转世,仙人下凡,再加上崇祯皇帝在草原上干的事儿,起码也得是身高丈二腰围八尺,胳膊上能跑马,拳头上能站人。
  可是现在坐在大堂上的那个小白脸是什么人?当今天子?崇祯皇帝?
  涌进大堂中的百姓们有些懵逼——实在是这个家伙不少人见过,经常摇着一把春宫扇在这松潘县里晃悠……
  这下子,松潘的百姓就有些挠头了。
  跪肯定是要跪的,连一个县令大人都要跪,更别提皇帝老子了。
  可是这看起来跟其他浪荡公子哥儿并没有什么区别的家伙……
  大堂之中的百姓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山呼万岁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崇祯皇帝努力的想要保持一些自己的威严,可是脸上却是忍不住笑意,最后干脆放弃了努力,开口道:“都起来吧,地上凉,就不要跪着了。”
  懂的多一些的百姓,还知道谢个恩什么的,剩下的只觉得这皇帝挺亲切,没什么架子,当下也就顺势站了起来。
  崇祯皇帝见状也头疼了——还是紫禁城里上朝的时候,那些个官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好看。
  咳了咳嗓子,崇祯皇帝便拿起了身前的惊堂木,重重的拍了下去,喝道:“带刘之愚!”
  等刘之愚被带上了大堂后,自然就有锦衣卫过去一脚踹在腿弯处,让其跪在地上。
  崇祯皇帝却是直接从身前的案几之上拿起一本小册子,翻开后念道:“天启五年二月,贪银一千三百两;天启五年四月,得田二十亩;天启五年九月,得银一千两;
  天启六年一月,得银两千两,纳小妾一房;天启六年三月,得田百五十亩,刘之愚面有得色;
  天启七年一月……
  天启七年二月……
  崇祯元年,刘之愚私谓上刻薄寡恩;
  崇祯二年三月,刘之愚得银三百两,长叹不已,谓之曰今上刻薄;
  崇祯二年七月,得田五十亩,复叹之曰大不如前云云。”
  念完之后,崇祯皇帝便随手将小册子扔回了案几之上,神色玩味的道:“大不如前?不知刘大人是怎么个大不如前?你刘大人自从天启四年为官以来,就第一年的时候没贪,崇祯元年的时候没贪,剩下的时候你哪年少贪了?”
  刘之愚干脆叩首道:“罪臣罪该万死,望陛下息怒。”
  崇祯皇帝叹息道:“天下粥粥啊,朕欲借汝人头一用,如何?”
  出乎崇祯皇帝意料的是,刘之愚根本就不怕死,反而挺起了身子道:“启奏陛下,以臣之罪,自该剥皮实草,罪臣不敢求饶。”
  这还是个不怕死的?


第384章 两家少林寺
  此时大堂上的百姓都惊呆了——狗日的,这家伙贪了这许多银子是要弄回去填坟的?
  但是崇祯皇帝自己心里清楚,加一起连二十万两都不到的银子虽然够一个五口之家赚上几辈子,但是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真心不算什么。
  尤其是对于一个打算贪污腐败的官员来说,不贪上个几百万两银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贪官。
  只能说这个刘之愚太倒霉,刚好碰上自己要装逼了——自己举起了四十米的大刀,这家伙没能跑出三十九米的安全距离。
  而且实事证明,刘之愚还真就不怕死,起码到现在为止,人家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求饶的意思。
  崇祯皇帝干脆开口道:“既然刘大人不怕死,那便上路罢?”
  刘之愚却反驳道:“罪臣自然罪该万死,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古来人犯皆是秋决,未闻于春季开刀问斩之说,陛下带头违反大明律,置太祖高皇帝于何地?”
  崇祯皇帝有些傻眼,合着你个龟儿子不是不怕死,是在这儿等着朕呢?
  秋决?秋决关你丫屁事儿?
  蛋疼的崇祯皇帝干脆道:“太祖高皇帝,自然是要放在心里尊敬的,又怎么能像你刘大人一般左一个太祖高皇帝右一个太祖高皇帝?这才是对太祖高帝真正的不尊重。还有,正义可能会迟到,却从不会缺席——让你刘大人之活一天,都是对于大明百姓的犯罪,朕等不到。”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冷笑道:“朕砍了贪腐害民之辈也不是一个两个了,什么时候等到过秋决了?其他的罪行等秋决没问题,哪怕是谋逆的等秋决也没问题,唯有你刘大人这般贪腐害民之辈,还有建奴那些个混账,别说秋决,等到第二天都是一种罪过。”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就直接吩咐道:“既然刘大人没有什么意见,来人啊,拉出去,剥皮实草,悬于这松潘府大堂之上,为后来者戒!”
  刘之愚很想说自己有意见,可是嘴巴已经被快了一步的锦衣卫给堵上了——既然陛下说你没意见,那你就不能再开口说一个字出来了。
  只是刘之愚还没有被拖出大堂外,崇祯皇帝就补了一句:“刘大人不要着急,你全家老小都会流放乌思藏宣慰司,估计很快就会下去陪你了。”
  刚才已经在挣扎的刘之愚这下子挣扎的更厉害了——狗皇帝!老子还有话要说!老子不服!
  可是刘之愚再怎么挣扎,嘴巴里也只能发出一阵呜呜声。
  这下子失算了,松潘卫天高皇帝远的,原本以为这狗皇帝还得要点儿脸面,怎么着也能混个秋决,拖上几个月再死,不曾想死的竟然是这般的痛快。
  早知道这样儿,昨儿个就不掏出那张一百两的银票了!
  刘之愚现在很肉疼,只是过了一会儿,就是真正的疼了,直接疼死了。
  锦衣卫的家伙们剥皮草场的官员不是一个两个,手艺进步很大,起码在崇祯皇帝看来,半个时辰就能把一个大活人给剥皮,然后塞上稻草弄上稻草人,这手艺厉害了。
  崇祯皇帝没有宣布散场,堂下的百姓们也乐得看热闹——大剥活人啊,这场面有谁见过?
  直到刘之愚的稻草人挂在了大堂之上,崇祯皇帝暗中咽了口吐沫,压下去了不断翻腾着想要呕吐的恶心感之后才开口道:“朕早就说过,民为国之本,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民,把百姓逼上绝路的就该死!今日,朕要借尔等之口告诉天下间百姓,若是官员不法,尽管去寻御史告诉,若是御史不管,去寻锦衣卫,他们必然会报给朕知。只要所告属实,朕必然会给天下百姓一个交待!”
  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又叹了一口气,接着道“朕,还有几句话要对尔等说一些,也希望尔等将这几句话传给天下百姓知之。
  《左传·昭公四年》言: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在朕看来,如今大明便是多灾多难之时,先有陕西大旱,又有松潘地龙翻身,至于以后会有什么样儿的事情发生,谁又能预料的到?
  朕今天要告诉尔等的,就只有四个字,多难兴邦!
  我等炎黄贵胄,生而高贵,任何的灾难,都不能打断我等的脊梁!
  五胡不能,蒙元不能,建奴更不能!
  干旱不能,水涝不能,地龙更不能!
  记着朕的话,朕为天子,天下百姓就是朕的子民,跟着朕一起,就能战胜一切的艰难困苦!
  现在的灾难多,对外用兵不断,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记着,昨天很残酷,今天也很残酷,明天就会很美好!跟着朕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退堂!”
  装完逼的崇祯皇帝急急忙忙的就跑了,实在是看着大堂上的稻草人太恶心了。
  但是这些百姓们可就兴奋了。
  自古来谁听说过这样儿的皇帝了?回头就得弄个长生牌位给他老人家供上去。
  你说啥?年轻?再年轻的皇帝也是万岁爷,称一声老人家怎么了?
  春宫扇?你懂个屁,那叫风雅,这么年轻帅气的皇帝后宫必然是佳丽三千,喜欢弄把春宫扇怎么了?
  没祸害谁家的大姑娘小媳妇,你管人家春宫扇干什么?是不是闲的?
  百姓们都很乐呵,卖春宫扇的就更乐呵了——发达了,发达了!连当今天子都喜欢摇着春宫扇满大街的晃,你们这些个年轻公子们还不快来效仿?
  事实也是如此,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春宫扇莫名其妙的就在这阳春三月不到的时候火了——说一句冻死狗都不为过的天气里火了。
  晃晃悠悠的离了松潘卫的崇祯皇帝脸色就没好看过——他娘的,老子玩把春宫扇怎么了,那张狗少还玩过呢。
  现在满大街但凡是人模狗样儿的那些个家伙们,个个一把春宫扇在手,真是彼其娘之!
  怎么就冻不死丫的!
  碎碎念的崇祯皇帝结果了一番自己的松潘卫之行,总体来说是很成功滴。
  首先是完美的装了一波逼,砍了一个贪官竖立起了自己爱民如子的形象。
  其次就是还装了一波逼,当着松潘百姓的面儿说出了“多难兴邦”这句至理名言。
  在松潘卫装了两波逼的崇祯皇帝原本下一站选择的地方是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去却没去成的地方。
  水西。
  奢崇明和安邦彦的老窝,被符卫明那家伙杀的人头滚滚的水西。
  可是最后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去成。
  太他娘的远了,而且四川多山地,这路跟中原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从松潘卫跑到水西,估计又得一个月甚至于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相当于自己从京城跑到松潘的时间。
  崇祯皇帝最后还是放弃了跑到水西再装一波逼的美好愿望,转身拍拍屁股又往河南府去了。
  这次去河南府,可得去嵩山少林寺好好瞧瞧。
  倚天剑屠龙刀什么的就不指望了,张无忌再怎么傻也不可能把这玩意交给那些个秃驴。
  但是少林寺自己就有一大堆的武功秘籍不是?
  尤其是什么水上漂,草上飞,八步赶蝉,一苇渡江之类的,这些可都是好东西。
  这些功法弄去给锦衣卫和东西厂,用来传递情报岂不是速度还要再提升一大截?
  更何况还有传说中的金钟罩铁布衫铁裆功什么的,这些就更是好东西了。
  打定了主意的崇祯皇帝干脆就直奔着嵩山而去了。
  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七十二峰,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洛阳,东临郑州,北望虎牢关,属伏牛山系。
  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泰山右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而崇祯皇帝此时的目标少室山,有三十六峰,颇为壮观。
  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
  少室山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
  当然,要说崇祯皇帝的主要目标是少室山,其实也不太正确,因为崇祯皇帝最主要的目标是少林寺。
  而崇祯皇帝晃晃悠悠的到了少林寺之后,发现这少林寺还挺乐呵——有另外一家少林寺过来砸场子来了。
  原本崇祯皇帝上山就是微服而上,到了山门处发现丫的居然闭山了。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不高兴了,轻摇着手中的三个春宫扇,崇祯皇帝对着小沙弥道:“本公子千里而来,若今儿个不能进寺里看一看,那可就会很不开心了?”
  小沙弥倒也不恼,只是双手合十道:“公子见谅,今日敝寺闭门谢客,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崇祯皇帝却冷笑道:“笑话,本公子要去的地儿,从来还没有谁能挡的住本公子。今儿个让本公子进去瞧瞧就算了,若是不行,本公子就一把火烧了你这破庙!”
  小沙弥又上下打量了崇祯皇帝一番,依旧双手合十道:“阿弥佗佛,还请公子爷见谅。”
  崇祯皇帝唰的一声收起了折扇,冷笑道:“你丫说来说去,就是不让公子爷进去是吧?”
  小沙弥依旧是双手合十,只是低低的宣了一声佛号:“阿弥佗佛。”
  崇祯皇帝冷笑一声,却是没有再话说,反而是转身向着山下而去。
  回到了迎客亭之后,崇祯皇帝就对着等候在此的许显纯等人吩咐道:“摆开仪仗,登山。”
  皇帝登山,少林寺再多几个胆子也不见得敢玩什么封闭山门的手段。
  只是由于少林寺现任的住持海宽大和尚还在京城的锦衣卫里面苦逼的跟着张显庸和段小荣等人在编写大明版的佛本是道,现在的少林寺暂时由海宽大和尚的师叔如心在执掌。
  一连串的迎驾礼仪,等崇祯皇帝进了少林寺之后,便笑呵呵的开口道:“今儿个朕突然想要来少林寺瞧瞧,原本应当广开山门的少林寺却闭了山门,莫非是佛祖怪朕杀业太重,这佛法与朕无缘?”
  如心和尚心中咯噔一声,暗道一声不好,当下便躬身道:“阿弥佗佛,佛法有云,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陛下虽然在草原与辽东多有杀戮,却是为了天下之百姓,佛祖又如何肯怪罪?今日之事,实在是敝寺与同门之间交流佛法,不宜为外人所观,又不知陛下光降,这才有了闭寺之事,还请陛下恕罪。”
  崇祯皇帝呵呵地笑道:“朕虽然不懂佛法,却也知道理越辩越明这个道理,不知道朕能不能听一听?”
  如心和尚有心拒绝,却也没有胆子直接开口拒绝,心里就开始有些纠结了。
  今天如果说少林寺有稳赢的把握,还用得着封闭山门?
  问题不就在于没有稳赢的把握么?
  现在要是让崇祯皇帝再看到少林寺被同行批驳成死狗的模样,那人可就丢到了释迦摩尼头上去了!
  只是皇帝开口,也由不得如心和尚再拒绝,当下只得合什道:“阿弥佗佛,陛下愿意听佛法辨论,自然是好事。”
  崇祯皇帝见如心和尚应了,便接着问道:“不知道今儿个与贵寺辩论的是哪家的和尚?”
  如心和尚躬身道:“回陛下,是南少林同道。”
  崇祯皇帝这下子就更感兴趣了。
  其实在海宽大和尚进京之后,崇祯皇帝就发现少林寺原来有两个!
  没错,南少林和北少林,而据锦衣卫整理的资料可以看出来,南少林的秃驴才是自己心中的好和尚——组成僧兵去怼倭寇的就是南少林的这些家伙。
  虽然不知道南少林的这些家伙们现在是怎么想的,但是既然跑来怼北少林的秃驴们,崇祯皇帝表示现在是很高兴,恨不得搬上小马扎,摆上花生瓜子矿泉水,再来上两包香烟慢慢的看戏。


第385章 可有为难之处?
  对于和尚辩论佛法什么的,崇祯皇帝本身不太感兴趣。
  什么风动风不动,心动心不动的,这些玩意你让崇祯听一听就能困的想要睡觉。
  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两家少林寺居然互相怼起来了,这就很有意思了——难道不应该是讲究个什么天下秃驴是一家?
  慢慢的,崇祯皇帝也听出味儿来了——南少林这是对北少林不满了,或者说对自己不满了。
  也不能说是对自己不满,而是对于自己把宽海大和尚诏进京城的行为不满了。
  论为国出力,论到佛法高深,南少林觉得自己一点儿都不比北少林差,凭什么让宽海和尚去而不是让南少林的住持去?
  所以南少林就在达摩堂首座永宽和尚的带领下北上嵩山少林寺来找北少林的麻烦来了。
  好巧不巧的还让崇祯皇帝给遇上了。
  听着两方的和尚辩了半天,其实崇祯皇帝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来——又不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问题是,崇祯皇帝对于佛法的理解,也仅限于葡萄皮和为失足妇女开光这么点事儿上。
  强打着精神听了半天发现自己还是什么玩意都没听明白的崇祯皇帝感觉有些无聊,干脆咳了一声。
  等到如心和尚和永宽和尚都停下来之后,崇祯皇帝便开口道:“佛法高深,朕听起来有些吃力。换成寻常百姓听了,必然是更加的不懂。既然这样儿,不如朕出一题,两位大和尚一起来辩一辩,如何?”
  如心和尚觉得崇祯皇帝既然都把宽海住持给诏进了京城,而且留下重用,那心中必然是偏向于北少林的。
  而南少林的永宽和尚也有意在崇祯皇帝面前与北少林的秃驴们争个高低,好显示一番南少林的本事。
  两人虽然想法不一,却又想到了一处,当下便喧了一声佛号,躬身道:“请陛下出题。”
  崇祯皇帝咳了咳嗓子,开口道:“朕代天牧民,是共天下之共主。百姓犯法,自有官府制裁,可是总有些人以为放下屠刀便可以遁入空门以立地成佛,何解?”
  如心和尚跟永宽和尚皆是心中咯噔一声,暗道不好。
  崇祯皇帝的话虽然简单直白,却是直接打在了佛门,甚至于其他一切教派的命门之上。
  犯法了就皈依教派,一出家就躲过了官府的查捕,往小了说,这是教派包庇罪犯。
  可是要往大了说,这就是窃人主之权。
  窃人主之权,想要干什么?造反吗?
  如心和尚一时之间有些踟蹰,这种明显就是送命题的问题不管怎么回答都是要命。
  只是想了想,自己答不上来,旁边的永宽秃驴也未必能命的上来,一时之间,如心和尚倒是有些安慰——反正倒霉也是一起倒霉。
  永宽和尚想了想之后,却是躬身道:“请陛下恕罪,贫僧以为陛下之言不妥,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理不辩不明,自古如是。大和尚有话尽管说,朕不会怪罪。”
  见崇祯皇帝允了自己无罪,永宽和尚便开口道:“陛下所言之事,自古以有,只是佛门向来是大开方便之门以渡世人,未免有腌臜之徒混杂于我佛门之间。”
  如心和尚大怒,你他娘的说就说,你看着老子干什么!阿弥佗佛,罪过罪过。
  永宽和尚却没有理会如心和尚的神色,接着说道:“若有人进了山门求佛门剃渡,佛门唯有来者不拒,只是未免就给了不法之徒空子可钻。然则陛下施仁义于大下,嘉大惠于百姓,人心向善,犯法之辈毕竟少数,漏网而得以入佛门求庇护者更是稀少,故而贫僧说陛下之言有失偏颇。”
  悄悄望了崇祯皇帝一眼,见崇祯皇帝脸色不变,永宽和尚便接着道:“阿弥佗佛,佛门清静地,虽渡天下人,却也不渡为恶不改之徒。贫僧可以向陛下保证,贫僧南归之后,凡我寺中弟子,若有前科者,皆劝其主动归案,从此后有信徒上我南少林寺求剃渡,必然经官府报备查证,非身家清白者不予剃渡。”
  如心和尚盯着永宽和尚的目光已经快要冒火了——彼其娘之,见风使舵是吧?
  暗念几声佛号却发现根本就止不住心中的怒火之后,如心和尚暗道难怪说佛门也有怒目金刚!像永宽这种秃驴,就该一杵打杀了才是!
  心中怒极的如心和尚喧了一声佛号后,也躬身道:“我少林寺身为天下禅宗之祖庭,自当以身作则。从今往后,非身家清白者不予剃渡。”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两位大和尚果然都是佛法高深,朕心甚慰,甚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众人就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众人皆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就是禅宗的开始。禅宗提倡的也是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
  如今崇祯皇帝却比之佛祖差了一筹——起码自己开口说话了。
  但是好歹这永宽和尚虽然同样比不得摩诃迦叶,却也算是理会了自己的意思。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佛法高深,虽比之佛祖尚有不如,然则亦不远之。
  心情舒畅了的崇祯皇帝干脆又开口道:“佛门广渡世人,自然是好的,可是唯有一点,却是让朕为之心忧,不知道两位大和尚可有以教朕?”
  如心和尚和永宽和尚很想说没有,再问打死你。
  可是看看崇祯皇帝身后的方正化还有那些个厂卫高手,两人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只得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神态极是轻松,说出来的话却有如重锤:“佛门广渡世人,世人皆朕子民。若天下间无人可渡之时,朕这个皇帝又当如何自处?”
  别说是如心和尚和永宽和尚了,大殿中其他的和尚,别管是北少林还是南少林的和尚,都已经趴地上去了——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可就是真正的诛心了。
  佛门也好,道门也罢,都讲究个渡己渡人,渡众生脱离滚滚红尘这无边苦海。
  可是把这寻常的百姓都给渡了,谁来给皇帝缴赋?谁来给皇帝纳税?谁去服徭役?谁又去从军卫国?
  甚至于,这个问题干脆就是针对于佛门而提出的——最起码道门还经常有道士进入军中呢,佛门就真正的只等着信徒供养了。
  崇祯皇帝第一个问题,如果说还只是一拳打在了佛道等教派的命门之上,这一下可就不是打一拳那么简单的事儿了。
  干脆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比划了。
  随着一片请罪之声响起,崇祯皇帝却又笑呵呵的道:“起来,都起来。刚才朕就说了,今儿个就是为了辩一辩,并没有别的意思。”
  随着众人一起起身的如心和尚心道辩你奶奶个腿儿!这种送命题一出,谁敢跟你辩?
  既然你个狗皇帝提出了这么个问题,只怕大军已经在山下了罢?再看看你身后那些个鹰犬们意欲择人而噬的眼神,谁敢跟你辩?
  千年禅宗祖庭,今日休矣!
  就在如心和尚蛋疼不已,心中暗自忐忑之时,永宽和尚却是躬身喧了一声佛号:“阿弥佗佛。”
  崇祯皇帝笑道:“永宽大和尚可是有话要说?”
  永宽和尚躬身道:“陛下,佛门大开方便之门以渡世人,世人却贪恋红尘,渡之不尽。佛法无边,却不能让天下之人尽皆皈依佛门,亦不能让天下人人行善。唯有先修己身,再渡世人。若真有朝一日渡尽世人,陛下之大功德加身,必然成就无上正果,金身菩萨。”
  嗯,说的真好听,朕都开始喜欢你们这些个秃驴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把脸一撕,笑道:“世人渡不尽,却也有皈依者。皈依之人却不纳赋税,不服徭役,不从军伍,为之奈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