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就是怎么往陕西之类的内陆地区运输?
  继续开中法?那不等于是继续玩私盐那一套?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又开始头疼了。
  锦衣卫被弄去派人搞什么盐场已经够过份的了,再让他们去搞什么官方卖盐?
  这事儿想想就不太靠谱。
  但是太监呢?
  太监实际上也不成。派去盯着盐场倒是没问题,可是弄去卖盐,一样是扯蛋。
  真要那样儿的话,大明现在的太监数量起码得再翻上几十倍才行——除了后世的新世纪中官村起点中文网,你上哪儿能弄来这么多的死太监!
  碎碎念的崇祯皇帝头疼了半天,干脆吩咐道:“传,内阁温体仁,户部郭允厚,还有吏部房壮丽。”
  温体仁等在小太监过来宣三人入宫见驾的时候,脑子先是一疼。
  谁也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又想出来什么妖蛾子了。
  要说是京察的话,好歹已经处置了一大批了,剩下的都是京师范围外的,处置起来也没有这么快不是?
  可是除了这事儿之外,还能有什么事儿是能让户部吏部再搅和到一起的?
  陕西?
  陕西那边到现在不说是彻底的消停下来也差不多了,除了某些官员们可能要倒霉之外,剩下的应该也没什么了?
  三人一边猜测,一边向着宫中而去。
  只是见到崇祯皇帝之后,崇祯皇帝的话着实出乎了三人的意料:“朕有意在东南沿海广设盐场晒制海盐,低价卖给百姓,不知道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老奸巨猾的三人就大概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皇帝陛下是想着卖盐给百姓,不打算再玩什么开中法,但是摆明了又信不过各地的官府,担心各地管府胡来。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若说是晒了海盐卖给百姓,此事当真是利民之举。只是不用开中法,盐价又如何定价?”
  崇祯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开口道:“大明上下一体定价,五十文一斤。”
  崇祯皇帝的话实在是有些石破天惊的意思。
  说到崇祯皇帝说的这个盐价,就先得从大明现在的盐产量上面说起。
  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每年盐产量是六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五百九十六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七亿斤。
  而这个数据是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六千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然而,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可是这售价上就很操蛋了。
  宋代之时的盐价是多少?五十文一斤。
  可是到了大明时,这价格就翻着跟头的向上涨。
  在嘉靖时期据朱廷立《盐政志》的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
  这里所说的是淮盐的市场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在大明,时间地点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技术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的。
  不要以为摩尔定律那玩意只适用于挨踢界,起码在别的行业里面,技术越先进,原本的价格和成本就应该越低才是。
  虽然说盐这玩意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是正常来讲应该是随时时间前进而慢慢降价才是。
  可是偏偏到了大明的时候,这个定律就无效了——丫的比宋朝时还涨价了!
  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崇祯皇帝这种小白觉得自己是搞不明白的,也懒得去搞明白。
  但是自己却可以玩晒盐法——自从水泥被弄出来了之后,自己可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利用这玩意。
  到最后发现除了用来修路筑城什么的,还可以用来晒盐。
  这就是个好消息了。
  只要能把晒盐的盐场大规模的铺开,还怕大明的盐价降不下来?
  崇祯皇帝觉得盐价不是问题了,可是郭允厚就很头疼了:“陛下,盐价波动,实乃民间自发之行为,若是强行定价,则原本的盐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接着道:“赎买。把原本盐商手里的盐引以原价赎买回来,朕知道有很多混账东西自己捞了好处,盐引卖出去的价格跟送差不多。但是都按照官面的价格赎买回来,以后由盐场专营。两淮盐运使什么的召回京城,盐运御史暂时不动。”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杀气腾腾的道:“罢了,不必召回了。许显纯?”
  许显纯躬身应道:“微臣在。”
  崇祯皇帝吩咐道:“朕会谴御史台派出御史去查两淮盐运使,着锦衣卫暗查。东厂复核,若是没有问题,就由吏部将之调回京城,有问题的话,直接由锦衣卫锁拿进京扔进诏狱。”
  房壮丽闻言,就是一阵蛋疼。
  崇祯皇帝在此时此刻再一次体现出了他的肆意妄为和不靠谱——看起来皇帝陛下平日里的伪装再怎么样的圣明,该残暴的时候依旧是残暴无比。
  崇祯皇帝却不理会下面的几人心中怎么想,而是直接开口道:“海水晒盐,除了人力成本之外,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成本的。到时候晒出来了,直接由各地驿站转运,各地衙门再发卖给百姓。售价五十文,听凭百姓自愿购买,不得强制。”
  温体仁想了想,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官府暗中加价?”
  崇祯皇帝却是呵呵一笑,开口道:“京察之中不是有四格、八法么?若是暗中加价以谋私利,等到京察之时,朕要他们好看!还有,锦衣卫暗中给朕盯着,发现一起就上报一起,若是加的狠了,不用等到京察,朕就要他们的脑袋!都给下面递个话,这世界上捞钱的手段多的是,朕也懒得管那么多。但是谁要是敢从老百姓身上捞钱,就是让朕不痛快。朕不痛快了,呵呵。”
  崇祯皇帝后面的话没有说,但是意思却很明显。
  依着崇祯皇帝以往的作风,是个人都能听出来后面的话里是什么意思——谁敢让朕一时不痛快,朕就敢让他一世不痛快。
  可是温体仁还是躬身道:“陛下,将盐政独立出来,另设一个盐政司,一级级向下派员监管?如此一来,不通过地方官府,则地方官无从插手,而锦衣卫监督也方便一些?”
  崇祯皇帝意外的瞧了温体仁一眼。
  后世不就是有个什么盐业总公司吗,好像自己在超市买过的盐上面都有这家公司的标志。
  虽然说崇祯皇帝搞不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个什么路子,想来应该是国企。
  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弄个这样儿的国企,其实好处是多于坏处的。
  虽然说后世总有三桶油什么的让人堵心,但是像这个盐业总公司一类的存在就是绝对的好事儿了。
  最起码是好处要多于坏处的。
  对于现在的大明或者崇祯皇帝来说,不管这个盐政司是不是需要国库和内帑补贴,最起码这个盐价是稳稳的不会再乱来了。
  而这个盐政司的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得益,他们自己就会把各地的官府什么的盯的死死的,一旦有问题,这些家伙会比锦衣卫还要积极。
  从这方面想的话,崇祯皇帝都想要把后世鹰酱那一套收税的玩意给弄出来了——鹰酱家里的流氓恶棍们不把法律当回事儿,但是没有谁敢欠税务局的税。
  那些家伙可是会开着坦克却武装催收的!
  最近按下了这个诱人的念头之后,崇祯皇帝开口道:“准,温爱卿回头上书仔细的说一下这个事儿。另外,朕有意将这个盐政司衙门设在内阁之下,由内阁直接负责,但是盐场直接归入宫内,归酒醋面局直接管理。”
  ……
  温体仁实在想不到崇祯皇帝在同意了自己弄出个盐政司衙门之后又单独把盐场给收走了。
  这样儿一来,那盐政衙门等着把裤子都赔的当掉吧!


第324章 议他该当何罪?
  其实盐场就算是划归在这个什么盐政司衙门,这个衙门该把裤子都赔掉的还是一样的赔。
  但是崇祯皇帝表示不在乎。
  反正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不管是国库补贴还是内帑补贴,这钱不都是老百姓交的赋税么。
  再说了,补贴在老百姓身上,总比割地赔款给那些蛮子要强的多吧。
  说到这一点,崇祯皇帝其实挺佩服螨清的那一伙儿狗奴才的,反正大明是没有大螨清牛逼。
  敢犯大清者,虽远必赔!钱不够了就割地!
  这就很社会了。崇祯皇帝觉得大明虽然挺掉链子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大螨清滴。
  反正无论如何,崇祯皇帝都觉得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哪怕朕现在就吊死在煤山上,也别想让老子割一块儿地皮出去!哪怕是一个生蚝扇贝都不行!
  温体仁觉得崇祯皇帝这事儿干的果然还是符合崇祯皇帝一惯不搞事情就不舒服的风格。
  但是事已至此,就算是自己再跟皇帝要求把盐场给划到盐政衙门,估计也是没啥指望了。
  想了想,温体仁干脆把话题扯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启奏陛下,杨京甫之事,是不是再复核一遍?”
  崇祯皇帝想了半天才想明白温体仁说的是谁。
  杨京甫就是杨镐,现在正在狱中,准备着秋后开刀问斩。
  万历八年的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蔚山一战,大败,撤兵回王京,与总督玠诡以捷闻。
  万历四十六年,建奴破抚顺,授杨镐兵部右侍郎前往辽东,万历四十七年镐与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号四十七万大军,兵分四路与建奴兵战于萨尔浒山,大败,死四万五千余人。
  后开原、铁岭又相继失守,言官上书弹劾杨镐,遂逮下狱,论死。
  如今已经是崇祯二年,一拖再拖,眼看着拖不过去了,这家伙的事儿也终于该有个说法了。
  什么说法?
  到底是死还是活的说法。
  崇祯皇帝自认为是一个历史小白,如果不是有着穿越者培训基地,起点中文网的存在,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历史知识少得真是可怜。
  可怜到闻者伤心,男默女泪的程度。
  但是自己再小白,也是知道萨尔浒战役的。后世都说是这一战,才彻底的把明军最后的一点儿家底给败光,让建奴有了崛起的机会。
  而穿越成了被挂在歪脖子树上的崇祯皇帝之后,程序猿朱晓松就更得关心关心这一战的事情了。
  老努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反明之后,抚顺等地接连失陷。
  万历皇帝一瞅这事儿不成啊,辽东是老子的地头,你一个建奴还敢跳的这么欢实?
  不爽了的万历皇帝决定把建奴给摁死。
  只是这一回,万历皇帝却挑错了人。
  万历皇帝把当时身为兵部左侍郎的杨镐任侠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且加派饷银二百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
  按道理说,当时就算是建奴的八旗全都是精锐之中的精锐,其实也应该是唱凉凉的。
  毕竟八旗里边的兵丁满打满算,一旗才七千五百丁。八旗加在一起,能战之兵才六万。
  再往多了算,算他们有七万行了吧?
  可是看看明朝自己这一方面呢?
  明万历四十七年,杨镐这个二货居然派遣使者去找建奴奴酋努尔哈赤商议罢兵。
  结果很喜感,努尔哈赤回覆书信拒绝了。
  被建奴回绝后的老杨觉得自个儿丢了脸,纠结了大军之后就准备去怼老奴。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光是大明的军队总数都已经差不多八万六千人。
  而且,其中不是精骑就是善战步兵。
  除此之外,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大明第一忠犬朝鲜还派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过来支援。
  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十一万多人。
  哪怕是一比一的战损交换比,崇祯皇帝觉得这建奴要是不唱了凉凉,那都是天理不容的事儿!
  可是偏偏就是大明方面唱了凉凉!
  当时的具体部署是:杨镐坐镇沈阳指挥;总兵马林率一万五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
  总兵杜松率兵约三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
  总兵李如柏率兵两万五千人,由西南面进攻;
  总兵刘綎率兵一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两万五千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由南面进攻。
  另外,总兵祁秉忠,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增援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
  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蒙古各部;以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
  而且当时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万历神宗皇帝批准,颁示天下。
  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一万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两千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
  除此之外,还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
  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事实证明,不管是叶赫贝勒金台石还是布扬古,都尽心尽力的去怼建奴了。
  后来的叶赫九部差点儿被老奴给一波流,实际上也是与此有关。
  但是,令崇祯皇帝怎么看怎么蛋疼的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杜松军突出冒进,被老奴努尔哈赤给怼了一波。
  而建奴驻吉林崖的守军在援军的配合下,也打败了明军西路军。
  其中主将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原任总兵赵梦麟,都在战斗中阵亡。
  至此,西路军全军覆没。
  西路军唱了凉凉之后,北路军很快也唱起了凉凉。
  而东路刘綎所率的东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因不知西路、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
  结果老奴努尔哈赤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
  智障一般的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
  三月初四,刘铤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
  然而哪怕是三路大军全部唱了凉凉,南边还有李如柏的一路大军。
  当时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没有作任何策应。
  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传令李如柏军回师。
  结果不用多说了,李如柏也凉了。
  而且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率领剩余的五千兵向建奴投降了!投降了!降了!
  萨尔浒之战,以大明方面的全面失败、建奴的胜利而告结束。
  此战之后,建奴乘势攻占开原、铁岭。
  老奴努尔哈赤还借着这个机会,把叶赫部给怼了。叶赫部贝勒金台吉、布扬古被杀,余部俱降建奴。
  然而此时的朝鲜还处于光海君的领导之下。光海君于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五月,派遣使者去建奴一方跟老奴勾搭在了一起,由全面的心向大明而转为了骑墙。
  直至后来的绫阳君反正,把光海君给怼死之后,朝鲜再一次的全面倒向大明爸爸的怀抱。
  其实对于朝鲜光海君的作派,崇祯皇帝虽然齿冷,但是也能够理解。
  像朝鲜这种小国,生存之道在于事大,在于卖。
  不管是卖萌还是卖笑或者是卖身,总之就是各种卖。
  哪怕是到了后世,韩国一样在卖。
  只是卖的目标从大明爸爸转为了手握大棒的美国爸爸而已。为此,甚至于不惜充当美国爸爸财阀治国的实验田。
  当然,这么一对比之下,崇祯皇帝觉得还是现在的绫阳君和朝鲜上下的文人士子们更可爱一些。
  起码这些人对于现在的大明爸爸是忠心耿耿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杨镐这货把萨尔浒之战搞砸了是真的。
  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寨战事失利消息传至都城顺天府,顺天府米价立即陡涨。
  杜松与刘綎已死于战场,马林也于三个月后在开原战死,明军四路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言官弹劾。一年半后辽事更坏,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杀以明志。
  整个萨尔浒战役,除李如柏军撤走未遭惨重损失——损失了一千多,明军共损失兵力约四万六千余人,战死将领三百余人,丧失骡马两万八千余匹,损失枪炮火铳两万余支,整个儿的元气大伤。
  建奴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而大明自遭此惨败,则开始由主动转而陷入被动。
  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大明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
  由此也产生了诸如袁都督一类的关宁军阀。
  然而更让崇祯皇帝蛋疼的,则是杨镐的出身。
  一个进士出身的家伙居然能经略朝鲜军务?还能跑到兵部去当个侍郎。
  这也就算了,可是这十几万大军居然就这么交给一个有着诈报战功的货色身上。
  而让这家伙领兵的原因说出来都可笑至极。
  在这家伙担任山东参议负责防守辽海道期间,曾经和大帅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袭击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获全胜。
  而这家伙在朝鲜怼倭奴期间,蔚山一战明明是大败亏输,却与总督邢玠一道虚假地向朝廷告捷。
  当时大明差不多死了两万余,可是这孙子上报的结果只说死了一百多人。
  御史汪先岸曾经弹劾过杨镐别的罪过,但是当时的内阁却选择了庇护他。
  赞画主事丁应泰听说杨镐打了败仗,去向杨镐询问今后的办法。杨镐把张位、沈一贯的亲笔信给丁应泰看,并且扬扬得意地吹嘘自己的功绩。
  丁应泰不爽之下就抗言上书讲了军队战败的情况,说杨镐应当问罪的有二十八条,可羞的有十点,并且弹劾张位、一贯同他共同作奸。
  本来万历神宗皇帝极其恼火,想依法惩处他们,首辅赵志皋这孙子再一次选择了庇护这几个孙子,到最后还算是要脸的万历帝只能罢免杨镐,让他听候核实。
  后来,东征朝鲜的事情完结了,给事中杨应文讲到杨镐的功绩,这家伙又再一次的被起复。
  虽然崇祯皇帝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大败亏输的事儿,给事中却能硬是给这孙子安排些功绩在身上。
  如果不是这样儿,估计后面也就不会有了这孙子在萨尔浒把大明最后的家底败光的事儿了。
  很可能以后也没有建奴什么事儿了。
  但是就算是这样儿,当萨尔浒战败的报告递到朝廷后,京师大震,御史杨鹤上书弹劾杨镐,这家伙却还是没有什么事儿。
  直到后来开原、铁岭又相继失守了,言官纷纷上书弹劾杨镐,这家伙这才被逮进了天牢,判为死刑。
  这么多操蛋的事儿加在一起,如果说崇祯皇帝不恨杨镐那个蠢货,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儿。
  如今温体仁还提到了是不是在议一议杨镐的事儿,瞬间就把崇祯皇帝的火头给挑了起来。
  冷冷的瞥了温体仁一眼后,崇祯皇帝道:“议?议什么?议一议为什么杨镐还能苟活到现在?议一议当年还有谁逃脱了罪责?还是议一议他杨镐到底是应该斩首还是凌迟或者是诛九族?”


第325章 都很头疼
  其实吧,崇祯皇帝最气的还不是大明朝这些混账东西们总是文臣干预武事。
  虽然说这种外行指挥内行,通常都会搞出各种各样的逗逼问题出来。但是这也不能排除其中真会有几个牛逼一点儿的会突然间雄起不是?
  所以说这种情况虽然可恨,但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慢慢矫正也就是了,倒也不是什么多要命的问题。
  崇祯皇帝最气的还是万历皇帝这个败家玩意。
  当时的东瀛矮矬子之中,矮子里面挑大个儿,就出来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牛逼的人物叫丰臣秀吉,这个名字崇祯皇帝不管是前世,还是穿越之后翻资料时,都曾经见过。
  只是怎么看这家伙,都像是个脑袋让驴给啃过的货色。
  这矮矬子在万历十九年六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有意于次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
  这矮矬子还给朝鲜国王李昖写了封信:“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崇祯皇帝怎么看这事儿都透着一股子搞笑的意味。
  虽然说知道这矮矬子是为了转移东瀛自己内部的矛盾或者说是想玩什么假道伐虢的把戏,但是这脑残的书信也太搞笑了。
  谁给他的勇气要收四百州于日本?
  但是还别说,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好歹脑袋没坏,别管这矮矬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但是朝鲜跟着倒霉是肯定的。
  再说了,你他娘的想要去打中国爸爸,你把我朝鲜放在啥位置了?
  当真是彼其娘之!
  脑袋一热乎,李昖就把丰臣秀吉这矮矬子的使者给撵走了。
  后来就不用说了,丰臣秀吉觉得自己丢了面子,干脆在万历二十年四月的时候怼了朝鲜一波。
  朝鲜当时被小鬼子给怼的欲仙欲死的,三千里江山可以说是丢了个干干净净。
  等到国土丢的差不多了之后,朝鲜自己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主战派,觉得朝鲜毕竟也是东海大国,天朝屏藩,得跟那些矮矬子硬怼到底。
  另外一种则是国王李昖为代表的,内附,从此跑到中国爸爸的地头上,死心塌地的当个王爷算逑。
  本来李昖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内附还是硬怼到底,结果一路丧师辱国一路跑跑跑,直到跑到了宽典堡之后才算是停了下来。
  到了这个份上,也别想别的有的没的了,干脆还是找中国爸爸商量下内附的事儿得了。
  当时宽典堡副总兵佟养正禀报于辽东巡抚都御史郝杰:“朝鲜国王。兵败弃国。愿率众入辽。作何处置乎?”
  辽东巡抚都御史郝杰一瞧,这事儿你他娘的报给我,我能怎么办?一国之主跑来要求内附,这么大的事儿老子可搞不定。
  郝杰干脆据此上本:“该镇据宽典堡副总兵佟养正禀报,以为朝鲜国王为倭所败,奔走义州,愿率众入辽,作何处置?朝鲜素称大国,世为东藩,何得一遇倭至望风而逃。倘彼国之君臣,因社稷失守,突尔来奔,其在守臣。拒之则栖依无所,失外服仰赖之心,纳之则事系非轻。臣子无专擅之义。倭奴谲诈异常,华人多为向导。若挟诈阑入,贻害非常,专候禀旨指挥。”
  兵部尚书石星干脆又根据郝杰的奏章再上奏本:“该部据辽东巡抚都御史郝杰所报,宽典堡副摠兵佟养正禀报,以为朝鲜国王,果兵力不足,率众内附云云。”
  最后这事儿就到了万历皇帝的案头上了。
  结果这败家玩意是怎么处置的?
  丫的下了道旨意:“倭贼陷没朝鲜,国王逃避,朕意悯恻,援兵当出。差人宣谕彼国大臣,着他尽忠护国,督集各处兵马,固守城池,控扼险阻,力图恢复,毋得坐视丧亡。”
  这才是崇祯皇帝瞧着万历皇帝不顺眼的地方。
  你说这朝鲜国王李昖自己都打算内附了,你他娘的矫情个屁——好歹也是三千里江山,就这么着没了。
  虽然朝鲜王李昖命人搞出来的摩崖石刻“再造藩邦”,并且说“中国者,父母也,朝鲜与日本皆子也,然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但是!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没了!没了!没了!
  至于杨镐呢,这家伙在朝鲜方面的形象倒是高大的很。
  “杨镐时在平壤。一闻急报。便于卽日。单车疾驰。冒危入城。慰谕余氓。申饬将士。使都心坐赖。贼情畏沮。遂却贼于谈笑指挥之间。此盖人所难为。而小邦之得有今日。皆其力也。”
  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不管杨镐在朝鲜到底表现如何,朝鲜又如何推崇杨镐,甚至不于管此人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他都死定了。
  就因为萨尔浒一役,他把大明最后的家底给丢光,致使大明丢失了辽东大片的土地。
  而后形势急转直下,直到大明唱了凉凉,让建奴入关。
  而建奴入关之后屠杀的百姓有多少,崇祯皇帝不清楚,但是根据后来的湖广填四川这种情况来算,杀上个几千万根本就不算什么。
  尤其是后来虽远必赔的建奴对内强硬,对外却赔出去足足有十二亿九千万两白银。
  就算是发放给后世的天朝百姓,按照崇祯皇帝在上学时的十三亿人口计算,人均都能分到接近一两银子。
  按照一两银子五十克,而一克白银哪怕是按照三块钱来计算,也足足是一百五十元人民币了。
  是平均每个人,不管男女老幼,连吃奶的娃子都算上,每个人都能分到一百五十块。
  所以杨镐和老吴一样,他们要是不死,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干脆别穿越了,回去写代码算了。
  本来崇祯皇帝也只是打算等着秋后,把杨镐趁早给砍了算了,但是如今温体仁却突然提出来再议一议,这让崇祯皇帝如何不怒?
  而温体仁在听到崇祯皇帝那一句议一议他杨镐到底是应该斩首还是凌迟或者是诛九族之后,温体仁暗骂自己没事儿找事儿。
  跟着崇祯皇帝这位爷混了接近两年的时间了,怎么还犯傻!
  这下子好了,本来杨镐就要唱凉凉,自己这一句议一议,搞不好就把他全家给送路上去了。
  好在崇祯皇帝也不是真个要把杨镐的九族都给弄死,而是脑子一气之下顺口就来了这么一句。
  只是崇祯皇帝却接着冷笑道:“当年之事,杨镐功过不论,失土之责却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再者,杨镐以一介文官转为武职,还指挥萨尔浒之战这般重要的战役,结果也是有目共睹,大败亏输之下,折进去多少军士?朕以为,以文臣领兵之事,断然不可再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