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难择路-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一世,李得一可是没少被无穷无尽的考试折腾。上一世李得一从小能力平平,考试成绩一直偏下,为此没少挨爹妈的骂,一直是爹妈嘴里不争气没出息的熊孩子。
但如今,拥有两世记忆之后,李得一终于能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这种考试制度的利弊。他发现,尽管这种无尽的考试看似有种种问题,但最关键是,这是一种能让大家都比较心服的较为公平的制度。
世间最难的事儿之一,无过于公平。李得一有两世记忆,已经见过不少开始看似公平,最后却不过是贻笑大方的一场闹剧。所以最终,李得一还是选择将上一世自己经历的无尽考试制度,照抄过来使用。
至于这里面有没有他个人的一点恶趣味,则不大好说。上一世的权贵子弟们,可是不用经历这种无尽的考试折磨,就能轻松成为人生赢家。
大概李得一这世有机会,总想让这些宗亲勋贵们,也尝尝考试的折磨。
在给是三国皇帝看的条例中,李得一则把这种无尽考试制度的种种好处,给三国皇帝大书特书。平周朝早有朝廷公试制度,但那是为国选材,笼络天下英才,入皇帝彀中。
而李得一给这套考试制度,则是为宗亲勋贵们量身定做。这种考试制度,对于那些不学无术,整天纨绔还想继承爵位的权贵子弟来说,不亚于一道晴天霹雳。
如果你三次考试都不合格,那不好意思,一辈子只能当个闲散人员,或许还可以去参加武举试试。如果武举也没过,那你这辈子算是彻底没戏进入朝廷。可以去试试经商,或者拿着朝廷的俸禄混吃等死一辈子也行。
当然了,即便你考试合格,也不是一定能进入朝廷参与朝政。毕竟朝廷部门一共就那些,官位都是定好了的,早已被瓜分完毕。一部分给世家大族,一部分留给寒门士子。
现在,你身为宗室勋贵,想要就这么走入朝堂,总得有个说法吧。这个说法,一来自于守备团与天下三国订立的盟约。第二么,就是来自皇帝的支持。
李得一故意把这个权力留给三国皇帝,好方便他们制约宗亲勋贵。
在朝堂上,通过考试进入各部的宗亲勋贵既不属于世家大族,也不属于寒门士子,就像无根之木,根本没法在朝堂立足。毕竟定北守备团盟约要求宗亲勋贵能够进入朝堂,可没说会帮他们在朝堂站稳脚跟。
这时候,来自皇权的支持,就成了这些宗亲勋贵们唯一的依靠。所以这些宗亲勋贵,自然就会牢牢团结在皇帝身边,成为忠实的皇权代言人。
如此一来,三国朝廷就会形成,世家大族,寒门士子,宗亲勋贵,三足鼎立的稳固局面。皇帝在其中掌握平衡,自然能比较轻松维持朝堂稳定。
但这样时间久了,由于宗亲勋贵天生就有国家俸禄领,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很容易转化成教育上的优势,从而慢慢扩大在朝堂的势力,最终很可能会进一步挤压寒门士子的位置。
李得一似乎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在给三国皇帝的信中,明确规定考试要分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淘汰一批宗亲勋贵。而且,最终能够顺利朝堂的,不过是成绩最好的三名宗亲而已。这考试与朝廷公试一样,也是三年一考。
有宗亲勋贵说,既然这考试这么难,反正我生来就含着金汤匙,干脆不考不行么?不好意思,不参加这考试,将来就不能继承你爹的爵位。毕竟谁也不想把家业交给傻子继承,都希望儿子能有出息。国家年年出钱养着你们这些宗亲勋贵,一方面是酬谢你们父祖开国之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你们能继续为国效力。
连最初的考试都通不过,基本就是个傻子,还想继承爵位?不好意思,老实当个闲散宗室去吧。
通过这种层层文武考试,优胜劣汰,皇帝能够始终将优秀的宗亲勋贵攥在自己手里,又不用担心他们在进入朝堂后会趁机作乱。
不出意料,在看了这补充条款之后,三国皇帝齐齐转怒为喜,痛快答应让宗亲勋贵参政参军。
其实李得一大概是故意把上一世无尽的考试系统整个搬到这世界。如此一来,这些权贵宗亲哪还有心思捣乱。宗亲勋贵上专门的皇家院校,开学先来个摸底考试,然后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年三大考,月月有小考,考试不好就要请家长。每一阶段还有选拔考试,过不去就被淘汰回家另谋生路,最后来个高考,高考够分数线,才有资格进入皇家院校最高等级的大学进行学习,毕业后才有资格参加国家部门职位考试,而且每个职位就招聘一个……
这第三条盟约,不出意外,最后依然是全票通过。
三国皇帝再次在心里无声默认一个共同事实。不要随便招惹这位李副团长,这货损招实在太多,防不胜防。
谁能想到,已经让三国皇帝头疼警惕的开国勋贵宗亲尾大不掉,侍功而骄的问题,居然会被这位李副团长用这种闻所未闻的方式,给轻易化解。而且这样一来,三国皇帝也不用背负杀害功臣的罪名,能够继续维持自己伟光正的开国明君形象。
尽管三国那些公侯王爷们都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封地和食邑,但形势比人强。定北守备团刀架在脖子上,不同意的结果只有开战。一旦与定北守备团开战,自己必然什么都剩不下,甚至连命都保不住。现在妥协,起码还能保留爵位,甚至家中有本事的儿孙还能入朝参政。
两害相较取其轻,三国宗亲勋贵们最终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得不答应这一盟约。
接着李得一又公布盟约第四条。三国文武分开,从盟约缔结之日起,文官不得干涉军务,武将不得干涉政务,文武勋爵分开。武将有武将的爵位,文官有文官的爵位,不再使用同一套。三国分管军事的文官衙门如平明国的兵部,从此不再掌管军务。仿照前平周朝,重新成立枢密院,皇帝自任枢密院正使,为国家军队最高统帅。
所有武将的任命,都由枢密院掌管,文官决不能再干涉半点军务。从此以后,文官想要凭借军功给自己博取爵位,对不起,这条路已经行不通。武将爵位将恢复六百多年前平周开国太祖亲自订立的军功爵位制度,分为二十级军功爵位。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等。
文官的爵位,则依然采用公侯伯子男这一套。
瞅着三国部分文官一脸不服不忿的样,李得一只好又跟他们费一番唇舌:“你们自己算算,前平周朝自从开始用文官统兵之后,吃过多少次败仗?文官就别总想着兵事,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对此,平唐国魏直言明显有意见。平汉国张子房,等人也颇有微词。他们都是精通兵事,并且上过战场的文臣,能文能武的国之栋梁。
对这类人才,李得一当然相当尊重,不过他还是尽力想要说服他们:“当然了,诸位中不乏能文能武的英才。但大多数文官却并不熟悉武事,勉强出战往往会导致大败。前平周朝时,一时名相韩未琦因为简在帝心,得以统精锐主力出征,结果如何,大家都清楚。数万精锐一战尽殁,直到狄大帅练起威北大营,前平周朝边防才重见起色。文官统御武将,往往会导致将相不和,甚至因此输掉战事。而且战后,文武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在前平周朝末年却沦为文武两派扯皮推诿战败责任的地方,真是国之不幸,天下万民之不幸。”
眼瞅着诸位文官依然不肯松口,李得一接着说道:“诸位中精通兵事者,可以去各**校出任教导,教授学员兵事。我将在三国重新恢复前平周朝时没落的扶**校,以后所有武将,必须到军校学习两年以上,才可出任各地军队。诸位当中的兵事才能,自可尽数传授于你们的弟子,让他们替你们在战场上一展抱负。”
其实文官反对这一盟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样他们将失去对武将的制约能力。文官么,听名字都知道,起码也得有点文化。而文化人最明显一个特征,就是高傲,容不得别人比自己高。皇帝没办法,武将还是要牢牢压在身下,决不能让这帮臭丘八翻身。
六百八十九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
跟着师哥征战天下这么多年,在师哥精心教导下,李得一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头小子。他如今已知人心险恶,虽然未能尽知人心,但也有所了解。人心这东西,最是黑暗难知,便是三叔已经超凡入圣,能前后看人五百世,也不敢说已经摸透人心。
对于三国文官为何不支持文武分庭的原因,李得一心知肚明。
一来,文武互相倾轧,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前平周朝初年,勋贵武将的地位一直在文官之上。由于平周开国太祖的个人原因,平周朝很长一段时间,文官地位低下。但随着天下平定,战事不起,渐渐地国家工作重心不可避免地从战争转向内政。文官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节节攀升。直到平周朝后期,没上过一天军校的那位皇帝在文官的支持下击败诸多竞争的兄弟手足,登上皇帝大位。从这位皇帝上台之后,文官的地位就彻底压过武将,直到平周朝灭亡。
二来,自古军功乃是获得勋爵的最快途径。一般来说文官要想获得爵位,首先就要有足够的运气,熬过四品官这道天堑。然后,起码也要混成两朝元老,才有可能获得勋爵,而且大多都是光禄大夫这类名誉散爵。想要封公侯,就得混成一朝宰相,才有可能。天下文官多了去,宰相可不多,所以想通过这条路混得勋爵,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战功则不同。只要能打得胜仗,开疆扩土,很容易就能获得爵位。当然,这种观点,是那些只读过不知多少本兵书,却从未实际上过一次战场的文官的普遍想法。
书读的多了,难免就自以为懂得多,为人就很容易傲慢,而傲慢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商。文官又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大多涉猎广泛。文官兵书读的多了,难免自以为打仗就那么一回事,是兵书上所写的五万胜三万,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是获得封爵的捷径。
说实话,如今天下初定,不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粗却因为开国之功,能够位列公侯与国同休。这让那些自诩满腹经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官们如何不羡慕,如何能心中服气?
不就是些许军功,有何难处!?吾亦能为之!这是三国大部分对兵事自以为熟悉,实际上却狗屁不通的文官的主要想法。
但李得一对这些文官,并不在意。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官,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根本不必考虑。李得一需要说服的,是魏直言,张子房,刘基这样文武兼备,胸有军略良谋的文官精英。
同时,这部分人也是最难说服,因为他们都是有真本事的。
李得一眼瞅着无法说服三国中那些文武双全的精英文官,只好把他们单独召集起来,与他们闭门密谈。
“你们都是文武精通的能人,但似你们这类能人,百年难得一二。需知征伐之事,十胜不及一败。前平周朝时,数百年间从未战败,可自从韩未琦一战丧失北面精锐之后,平周朝从此一蹶不振。你们固然能统领兵卒打胜仗,可要是不把以文御武这个口子堵上,后世难免有不自量力之辈,也想要混得些军功。到时候一旦战败,可就是国朝衰落的开始。前平周朝殷鉴不远,你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切不可因己之才能,就耽误未来的战事。”李得一道。
三国几位英才见这李副团长铁了心要将文武分开互不统属,知道自己胳膊拗不过大体,又听这李副团长已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去扶**校教习,最终勉强点头答应下来。
能文能武的文官毕竟不多,而好似魏直言,张子房这样的文官,多通情达理,李得一将他们劝服之后。剩余的文官就不足为虑,这第四条盟约最终也顺利得以通过。
至于盟约中提到的扶**校,由于前平周朝时已经彻底废弃。所以这新的扶**校,将由定北守备团出资重新建立,由定北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新的扶**校位置,就在三国都城外,方便兼任校长的三国皇帝随时查阅军校学生。
这第四条盟约通过后,李得一还单独与三国皇帝秘密商谈一次。
在这次秘密会议中,李得一拿出前平周朝末代几位皇帝不上军校,因而不通兵事,任由文官统御兵马,导致国家战力倒退,最终亡国灭族的教训,说动三国皇帝立下祖训,要求后代继位君王必须打小与勋贵子弟一样,上军校接受教育。
“为君者须得文武并重,方能外平内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前朝殷鉴不远,三位皇帝应当不忘前事。”李得一道。
三位皇帝对此自然没什么异议,纷纷点头表示答应。
李得一接着说道:“三代以后的皇子大多自幼生长于深宫中,养在妇人之手。待其成年之后,便不知民生多艰,故而继位之后,少有能体察民情的君王。因而历朝历代,开国头几位君王还能颇知民生不易,后来之君却大多昏聩愚笨。我这里有份皇子的教育章程,你们三位拿去看看。”
三国皇帝接过来一看,李得一在里面着重提到,成年皇子要去地方上当两年县令,借以熟悉民生,了解百姓疾苦。李得一尤其重点点出,切不可相信那些饱学鸿儒的鬼话,把皇子天天束缚在经典书籍之中,导致虚度年轻时学习的宝贵时间。
“我这话非是空穴来风,乃是总结历代几十位皇帝之后,才得出的经验之谈。”李得一道。
平明国皇帝朱禄臣当年就听过李得一说过此事,回去之后,他也曾调来历朝历代皇帝传记翻看,发现事实却是如此。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全部由儒臣教出来的皇子,没一个是好皇帝,最后全部跟文官反目成仇,都是些昏庸败国之君。
先贤有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好比民生不易,儒者虽常在书中感慨:“哀民生之多艰……”可若不是一番亲身经历,又怎么会知道稼穑之艰难?又怎会知道旱涝之可怕?这其中辛酸,不是书中寥寥几句哀叹,就能表述清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又好比战争之可怕,若不是亲身上过战场,见识过血淋淋的厮杀,人命在须臾间化为血水,怎么会对战事生起敬畏之心?怎么会真正懂得:“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最终,三国皇帝均表示全部接受李得一的建议,以后会仿照这章程,教导儿孙。
接着李得一又对平汉国皇帝刘赖和平明国皇帝朱禄臣道:“你们两国太子婚后,我给他俩放半年婚假。半年之后,俩小子带着太子妃,返回定北县,继续接受我的教育。待其迈入俱五通境之后,我会让其正式归国。”
两国皇帝一听,均表示太子婚后应该留在朝中,开始学着熟悉政务,学习批阅奏折,接受储君应该受到的教育。
然而李得一却对此不以为然,道:“可拉倒吧,你们所谓的熟悉政务,不过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交给儿子却批阅,即便儿子批阅完,你们也要拿过来更改批评一番,绝不会让下面照着太子的意思去办。皇权独占么,这个你们当我不知道?”
三国皇帝顿时尴尬不语。皇权独占,皇权不可分割。这是不能言诸于口,却又实实在在的铁一般的事实。
李得一没理会三国皇帝,自顾自接着说道:“你们两国太子在我定北县时,可是辅助海强项和西门豹两位管理着数百万百姓生计。从春耕到秋收,各类事务都亲自参与其中,制定计划,亲自实施。你们两国太子现在是什么模样,你俩也都见过,该心里有数。”
两国皇帝嘴上虽然不说话,心里也不由齐齐点头。儿子回来之后这几天,表现非常之好。朝中群臣,无论文武,皆对两位太子表现出极大地肯定和夸赞。
论文,儿子言谈侃侃,却又不失礼数,知晓进退,说话点到为止,却又能十分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对于各类政务,更是都有所接触。
论武,儿子如今已经迈入气壮境,身体强健,本事不。而且又学得守备团练兵之法的精要,与一干功勋显赫的武将谈论起来,更是惹得一干傲慢无人的勋贵武将也忍不住称赞连连。儿子不光懂得练兵,更是亲自上过战场,参与过攻打统万城这样的旷世大战,身上那股战场上淬炼出来的气势,丝毫不比一干战功赫赫的武将差多少。
无论文武,儿子都能镇住场面。这是再好不过的表现,更是江山传承的不二人选。
但儿子毕竟是自己的,两国皇帝下意识不想承认自己没法将儿子教育到这么好,碍于面子,最终也没点头答应。
李得一瞅着两国皇帝不大情愿,顿时来了气,怒道:“我叫你们儿子来我定北县,乃是为了他俩好,你俩犹犹豫豫像什么样子。你们俩再过几年就要步入晚年,皇帝到了晚年,经常会干一些昏聩的事儿。屠戮大臣,偏爱小儿子,嫉妒年轻的长子。这些事情,非常容易导致朝局动荡。我让你们儿子来我定北县实为避嫌,保护你们的儿子不受影响。”
全天下,敢把这些话说的这么直白,估计也就李得一。
两国皇帝一听,顿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迫于李得一的淫威,不得不点头答应。
旁边李势銮最近一直在头疼自家几个儿子互相不大对付。尤其是太子李承乾,最近越发骄纵,经常干一些离经叛道的勾当,让李势銮大感头疼,却又没什么好方法教育太子。这会儿见李得一开口要照顾两国太子,他自然心中也有些意动。
“驸马,朕的太子……”李势銮开口道。
哪知李得一直接摇头道:“你那太子,如今性格已经定型,傲慢非常。即便是我,也难以将其拉回头,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李势銮闻言,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得一与三国在中神城下会盟一月有余,定北县终于送来他一直等待的一批东西。
“这是我定北县农学院选育的优良种子,现分与你们三国。回去之后,推广耕种,增加收成。另外,我将派人亲自勘察三国水域,将三国水域连成一片,从此以后,走河运就能货通天下,互补不足。”
李得一有两世记忆,自然知道交通的重要性。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由于没有蒸汽机,自然无法造汽车火车。那么水运就是唯一的选择,目前也只有定北县有这个财力,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人力,沟通三国水域,将三国主要河道连成一片,方便货物在整个天下流通。
此事是大好事,三国皇帝自然痛快答应。其实促使三国皇帝答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未来丰厚的关税收益。为保证这关税始终能够落入国库,三国皇帝均打算回朝就立即下令,严禁沿河两岸官府私设关卡拦截过往船只抽取私税。
至此,这次会盟彻底结束,李得一收拾东西,带着一干背嵬军骑兵准备潇洒打道回府。
临行前,三国皇帝问李得一是否要将破败的中神城休整一番。李得一道:“不必,就让这被攻破的前朝都城立在这儿,以后每代皇帝都来观摩一番,也好体验体验亡国灭族的惨状,省得他们总想当昏君只顾自己享受。”
三叔却在这时候,突然向李得一提出一个要求。
六百九十章 男儿世上潇洒行,何必身前身后名
“小李子,你忘了说足球联赛的事儿!”三叔肯跟着来中神城参与这无趣枯燥的会盟,主要就是为了他心心念念已久的足球联赛。结果他老人家左等右等,李得一始终没说这事儿。
这眼瞅着会盟就要结束,三国皇帝大臣们马上就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三叔就再也坐不住了。
李得一扭头看着三叔,道:“嘿嘿,三叔你这几天抽空就刺我几句。我被你老人家刺得晕头转向,一不小心就把足球联赛这事儿给忘了。”
听李得一这么敷衍,三叔心里顿时气不打一出来,当场脱下脚底一只不知穿了多少年的臭鞋来,追着李得一就打。
说来也怪,李得一骑着悍马,速度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快。可不知怎么,此时面对三叔的追赶,悍马就是不敢快跑。任凭李得一怎么催促,悍马也只敢应付式的慢慢跑着。三叔的臭鞋底如同雨点般,无情地落在李得一身上,砸得噼啪直响。
李得一被三叔打的灰头土脸,最后只得讨饶道:“三叔,别打,先别打!我说实话,我早把这足球联赛的事儿给你安排好了。”
三叔一听这话,更来气,劈手又是一下子,结结实实给李得一脸上印了个黑鞋底印儿。“好哇,你小子现在居然还敢消遣起三叔我来了!”
李得一赶紧道:“哪能!我不一直都敢消遣三叔你么!”
三叔一听,刚穿上的鞋的脚又抬了起来。李得一这回干脆跳下悍马,撒腿就跑。
“有种你小子别跑!”
“有种三叔你别追!”
“三叔我种有的是!”
“拉倒吧,你那是伪劣的种子撒满地。”
王壮彪瞅着三叔这位圣人,心里不由一阵哆嗦。“难不成超凡入圣之后,都这么不靠谱?”
三叔到底宝刀不老,李得一还是嫩点儿。两人绕着背嵬军转了没几圈,三叔就把李得一逮在手里。
“说!”
“先别打!我跟三国那些喜欢足球的勋贵豪门都说好了,每四年举办一次世界杯。三国国家队跟咱定北守备团的一支足球队比赛,争夺冠军。另外,我还把联赛章程详细给那些勋贵豪门一份,让他们回去照着各自组织足球联赛。等回到定北县,我会抽空成立三国足球联盟协会,专门负责督办三国的足球比赛。”李得一赶紧把实话一股脑说出。
三叔一听,立即道:“这足球联盟协会第一届主席就不用选了,我老人家当仁不让先干一届再说。”说这话的时候,三叔还特意冲着李得一威胁地扬了扬手里鞋底子。
李得一瞅着那漆黑的鞋底,无奈最终只能屈服,点头答应三叔。
经过漫长的行军(回家的路,总是格外漫长),终于,又见到那熟悉的定北县城墙。李得一喜不自胜,骑着悍马快速向城门赶去。
城门口,站在最前面迎接他的是媳妇李长乐和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长安。
李得一从悍马背上跳下来,冲过去一把搂住妻儿。长安打从出生就没见过他爹的样子,突然被这一抱,似乎受到惊吓,当即鼻子一耸,眼里就要落金豆子。
好在到底是李得一亲生的,小家伙皱着鼻子闻到他爹身上的味道,居然又停止哭泣,转而伸手要去拽李得一的衣襟。
李得一刚想要亲儿子一口,忽然想起自己一脸征尘,只好作罢。
接着与师父和师哥相见,李得一自然欣喜非常,笑呵呵先给师父问安,一行人这才入城。
穿城而过,李得一带着背嵬军受到定北县百姓的夹道欢迎。
卸下身上铠甲,洗去满身征尘,李得一郑重将腰间军刀和铁锤挂在墙壁上。
这延绵几十年的战火,总算是告一段落。
从此以后,这天下将安定很长一段时间。
真正经历过战火的人,才懂得和平的可贵。李得一珍惜每一天放假的日子,天天与妻儿欢快度日。
这一天李得一正努力逗弄长安,想从儿子嘴里撬出一声“爸爸”。
忽然,就听到一阵敲门声。
一开门,扎娜木格穿一身嫩黄衣裙,正如一朵俏丽的花儿般在门口盈盈而立。
李得一暗叫糟糕,压低声音问道:“安达,你怎么来了?”
扎娜木格眨一下如秋水般的明眸,没说话,轻盈盈转过身,示意李得一跟着来。
李得一如今也是吃过见过,当即老脸一红,扭头对院里正哄儿子的媳妇道:“我出去下。”
跟在扎娜木格身后,两人一路来到扎娜木格屋外。李得一进屋之前,还谨慎地左右看看,看有没有熟人发现自己。
其实这担忧纯属多余。早有在附近负责日常巡逻的兵卒已经看见了他们敬爱的李副团长。
迈步进门的瞬间,李得一仿佛闻到扎娜木格进门时留下的一缕暗香,心神不由随之一荡。
屋里光线晦明难辨,扎娜木格站在这屋中更显一种神秘的气质。
扎娜木格看着李得一,忽然开口道:“我不想守寡一辈子。”
到底草原上长大的女子,性格就是豪放的多,开口这一句话,就把李得一给彻底震住。
李得一吃不准扎娜木格是什么意思,心虚地扭头瞅一眼刚才忘关的屋门。
扎娜木格说完这句话,就不再说话,站那里静静等着李得一答复。
如花般的美人就这么在眼前婷婷俏立,虽不说话,眼波流转中,却似已道出千言万语。
李得一张开嘴,却不能答。
扎娜木格乃是突辽金狼皇族最后一点血脉所系,若成婚将来生下儿子,这儿子的身份就是个极其麻烦的问题。
李得一明显不想留下这种隐患。
可望着楚楚可怜的扎娜木格,李得一知道,女子便如花一般,没有牛粪滋润,早晚得谢了。
问题是,好火费炭,好女费汉。一时半会儿间,上哪儿给安达找这好汉。
想来想去,李得一也没能想出到底选谁当牛粪。为难半天之后,李得一狠狠心,咬咬牙,决定自……
等等!“扎娜木格,你娘在你临走前,是不是给你一个铜长命锁?”李得一忽然道。
扎娜木格被李得一这一问,还愣了一下,然后才点点头。
“快拿出那铜锁我看!”李得一急道。
拿过铜锁,李得一皱着眉头,对着光亮仔细观察半天,道:“扎娜木格,你娘在你临走前,有没有对你说过什么?”
扎娜木格听到李得一问这个,顿时就红了眼眸,抬起玉手轻揉黛眉,低声道:“我娘当时说我不是她亲生的女儿。但也没说我是从何而来……”
说完,扎娜木格伤心不已,呜呜开始痛哭。
不料,李得一听了这话,却忍不住当场哈哈大笑。
扎娜木格被李得一笑得不知所措,居然忘记哭泣。
李得一哈哈大笑着道:“你跟我来!”说着话,一把拽起扎娜木格那若嫩白皙玉葱似的小手,拉着她往外就走。
“小周,赶紧给牵匹马来!”
说着话,李得一在心中给悍马传意,悍马随即赶来。
扎娜木格一愣,接着俏脸羞得通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