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巾张狂(艾叶)-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随着大将军何进身死,车骑将军何苗被大将军部曲吴匡诛杀。宫廷内的宦官也几乎被斩尽杀绝,雒阳城内的权力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权利空缺。
在当前这个情形下,汝南袁氏本身就因为袁绍、袁术两兄弟手里的兵权,拥有了巨大的优势。若是再放一个袁氏的故吏董卓进来,则袁氏的兵权优势。就变成了压倒性的了。朝臣们虽然不认为,太傅袁隗会真的动用手头的兵权去做些什么,可那些士卒只是摆在一旁,就足以让别人在心里暗中先自恐惧几分了。
对于董卓这个人,不少朝臣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见过。在被董卓直截了当的发动骑兵,将朝臣们从大路上赶到一旁之后,整个雒阳的官场,对董卓的脾性,算是有了一次直观的了解。
——狂妄、莽撞;或者叫做坚毅、敢于任事。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只看你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
太傅袁隗对董卓的表现颇为满意。如果是在朝堂局势平稳的时候,他是不会对董卓这样的武人看在眼里。但是,当前的汝南袁氏,却有一个巨大的黑锅,需要一个够分量的人来背。在这种情形下,董卓身上的敢作敢当特质,就成为太傅袁隗最看重他的一点了。
至于这个黑锅是什么,董卓在两天以后,赴过太傅府的一次便宴后,就得知了自己的任务。虽然董卓对这个任务感到极为惊骇,甚至是惶恐,但在太傅袁隗许诺的官位面前,董卓还是没有把持住,咬着牙接受下来。
袁隗的计划颇为复杂,需要的胆子也特别大。在听完袁隗的安排以后,董卓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分析袁隗这样设计的目的,而是立刻想到了黄巾余孽张狂曾经在数月之前,对他说过的那番话。
“董将军这次进京,必然可以掌握朝廷的最高权柄。说不定,到时候,董将军就算想要废立天子,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啊!”
当时的董卓,对张狂的话语自然是不会当真。可是自从赴完太傅府的便宴,董卓对张狂此人的忌惮,立刻加深了三分!
若非现在董卓确实是无暇分身,董卓都有马上下令凉州军全军出动,踏平河套与太行山的冲动!
——这个张无忌,难不成真的是所谓的“小天师”?
不过,身处雒阳这个政治大漩涡的董卓,很快就将自己对张狂的忌惮之意丢到了一旁。对他来说,曾经梦寐以求的至高权柄就在面前。为了这个或许是虚幻的想念,董卓并不介意以自己的全副身家去赌一把。
太傅袁隗的计划,需要分批分步骤来完成。对于想要大大利用一把的董卓,袁隗明白目前董卓的势力还太差。若是要让董卓有实力完成袁隗的计划,袁隗首先必须加强董卓的实力,哪怕只是表面上的。
区区三千骑兵,无论他们有多么精锐善战,相较于雒阳城里的数万北军和西园军之属,可真的不怎么够看的。
所以,袁隗动员了手中几个靠得住的世家关系,为董卓军在雒阳城外准备了一处隐蔽的藏军处。除此之外,太傅府还以更换西园军和北军五校的军需服装、旗帜为由,制作了大量不同款式的军服和军旗。
然后,董卓让手下的这三千精骑,每天夜里从北面偷偷出城,绕一个大圈,到达袁隗安排的隐蔽藏军处。在那里,飞熊军将士更换掉自己的军服和旗帜,第二天一大早,便大摇大摆的从西城门进入雒阳,给所有的雒阳居民,以西凉军新的援军到达的印象。
如此循环数日,董卓军的实力,立刻被所有有心人放大了若干倍。在这些不明底细的朝臣眼里,董卓已经是一个在雒阳城内拥有上万大军的强悍存在。朝廷中原本有心挑衅董卓的人,如今都被袁隗安排的这一招“虚张声势”之计给吓住了,丝毫不敢动弹。
有了声威,这还不够,还要补充实力。
在这一点上,袁隗做的更绝。他明确的告诉袁绍和袁术两个侄儿,让他们不得动手,收编何进何苗两兄弟留下来的残部。袁绍对此略有异议,就被袁隗一声令下,被勒令在太傅府里读书,不得出门。
由此可见,袁隗这次,真的是被袁绍的狂妄行动给刺激到了。以至于袁隗无论如何,都不敢让袁绍手中的直辖力量扩大,而宁愿信任董卓这个“外姓人”。
那些大将军和车骑将军手下的将士,原本在自己的主家倒掉之后,很有投靠袁绍和袁术的打算。然而,在袁隗替袁绍和袁术做出明确表示,他们介于朝廷的法度,不能再扩大自己部下的规模后,这些惶恐不安的何氏余部,只得选择了特地派人开出不错条件前去劝诱的前将军董卓。
好歹这位“董胖子”也是汝南袁氏一脉的故吏,加入他的部下,也算是勉强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将军余部,都看得上董卓。
比如说,骑都尉鲍信就是一个例外。鲍信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家乡泰山郡招兵,返回雒阳之日,恰恰比董卓进京晚了区区一天。
对于袁绍坐视董卓这个粗鄙的武人,任意兼并大将军余部,鲍信很不理解。为此,他特地在好友曹操的掩护下,悄悄拜见了司隶校尉袁绍。
见到袁绍之后,鲍信立刻对袁绍说道:
“前将军现在的兵权,是不是太大了?信观察前将军的脾性,似乎野心不小呢?”(未完待续。。)
第60节枭雄大事成【二】
对于鲍信所说的话语,袁绍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无奈太傅袁隗对此早有安排,袁绍作为小一辈,也只得老老实实的听从。而且,他如今被叔父剥夺了行动自由,面对董卓的行动,只能是眼不见为静。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袁绍对鲍信的回话,就只是一句:
“前将军是国家干城1,鲍校尉不必多虑。”
鲍信听了袁绍的话,虽然有些失望,可依然在努力游说道:
“如果按照国家法度,区区一个前将军,怎么能够在京师统领如此多的兵员呢?董仲颖又不是大将军,这样的行径,只怕是太阿倒持啊!”
“如今京师的兵权,大半在董将军手中。就算朝廷下旨,怕是他也未必肯交出兵权来啊!”
听到袁绍这句话,在一旁的曹操,突然插了一句嘴:
“董仲颖行事毫无顾忌,以吾观之,似乎有大图谋。本初,他可是袁氏故吏,有何图谋,会连你都看不出来吗?”
听了曹操这句话,袁绍心里憋屈,表面上却依然装出一副不明白的样子,对两位客人解释道:
“孟德,鲍都尉,吾前日里统兵诛杀阉竖,杀戮过重,叔父甚为不喜,罚吾在家中画地为牢,除了司隶校尉本职以外,一概不得参闻。现在,要说京中之事,只怕公路知道得都比吾多一些。”
听了袁绍的这番推脱之语,鲍信相当失望。不过,他还没有完全死心,干脆下一副猛料,试探一下袁绍:
“袁司隶是否担心董卓兵多,恐怕一下制服不了?以信之见。董卓兵虽然多,但大部都是刚刚归附的京军。这些京军心怀狐疑,必不肯为董卓死战。若是顺风倒也罢了,只要董卓形势不明,他们必然会采取端坐观望之态。”
“至于董卓亲信的飞熊军,听说他们为了入京。数日之内狂奔三百里。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必阙上将军。既然董卓不顾兵法,野蛮突进,必然导致部下极为疲惫,短时期之内,都难以恢复。以疲惫之卒,驾驭狐疑之众,信以部曲三千为先锋,袁司隶随后驱兵为信张势。必能将董卓一鼓成擒!”
鲍信这番话说完,袁绍还未开口,一旁的曹操一拍大腿,叫道:
“说得好!允诚这番分析,深合兵法。本初,你若是有意,再加上吾部下两千可靠部属,必破董将军矣!”
“啊!”
曹操话语还未说完。袁绍先惨叫一声。看了一眼手舞足蹈的曹操,袁绍没好声气的说道:
“曹孟德!你拍吾的大腿做什么!”
却原来。曹操所拍的大腿,不是自己的,而是袁绍的。
“哈哈,拍自己的大腿太痛了,所以当然是要拍就拍别人的了”
曹操的笑谑,让袁绍有些哭笑不得。
在袁绍所交结的那些朋党中。曹操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由于他出身阉竖家族,袁绍对他暗中有所提防。可是见到曹操积极反对阉竖的态度,外加此人能力不错,袁绍还是有意将其收为心腹。以后遇上什么自己不便出面的事情,袁绍也可以指使曹操牵头。充作有力的爪牙,为自己冲锋陷阵。
所以,虽然对曹操的不拘小节有些不喜。但人无完人,袁绍既然能受的了许攸的贪财,何顒的固执,当然也能够接受曹操这些无关大局的笑谑。
然而,袁绍固然对曹操的这番笑谑无所谓,在一旁的鲍信可就有些郁闷了。见两人玩笑了几句,只字不提刚才鲍信的那番策划,鲍信也不好反复提起,只得将疑问闷在心里。等到他与曹操一起出了司隶校尉府,鲍信这才悄悄的问曹操:
“孟德,你刚才好不地道!”
曹操乜着眼睛,在马上做出一副俯视鲍信的样子。这番神情,配合上曹操本人比常人矮小的身材,让人有些忍俊不住的感觉。
“允诚,你当真看不出本初的意思?”
鲍信盯着曹操,表情严肃的说道:
“愿闻其详!”
“袁本初天下奇才,闻弦歌而知雅意。你将话语说到如此明白的地步,他还会听不出来?本初听懂了,却假装没听懂,那就是不想这么做的缘故啊!”
听了曹操的话,鲍信冷冷的说道:
“董卓如此猖獗而不去理会,终有一日会养虎为患。袁氏如此不作为,只怕哼哼!”
曹操见鲍信心怀不满,将头凑过去,小声的对鲍信说道:
“其实,吾怀疑长秋宫之事,只怕其中有些蹊跷。”
长秋宫之事,便是大将军何进被刺杀一事。听到曹操这句话,鲍信的眼睛都亮了。
“别激动,吾只是怀疑,可没有任何合理的推测,更不要说是证据了!”
曹操随后的一句话,却让鲍信失望了。曹操并非袁绍班底的核心,只是以他日后一代奸雄的智商,结合京师目前的诡异情形,本能的觉察出其中有异常。刚才与鲍信聊天,曹操一不小心就说漏了口。
为了避免麻烦,省得鲍信对袁绍心生不满,弄出什么事情来,曹操赶紧开口补救了一句:
“不管怎么说,何大将军是身亡于阉竖之手。本初哪怕心中有些私心,毕竟为大将军报了仇。再说了,那董胖子毕竟是袁氏故吏。所谓亲疏有别,允诚你想让本初去对付董胖子,却要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
“难道偌大一个京城,居然没有一个英雄,敢于抗争董卓的横行不法吗?”
鲍信心中悲愤,对曹操抱怨道。他心思机敏,不敢对长秋宫之事发表看法,只好将董卓当做出气筒。
“也许太傅暗中另有计较?”
曹操劝慰着这位认识多年的好友。鲍信一路无语,等到了他在京中的临时住所,这才下定决心,对曹操说道:
“既然袁氏心有图谋,信也就不再盘桓京中。我明日就出京,带兵回泰山。那儿的黄巾余孽不少,陶徐州几次发文,要信出兵剿灭蛾贼。”
所谓的“陶徐州”,便是现任徐州刺史陶谦。话说陶谦在去年青徐黄巾贼复起之时,以其勇略有将才,被朝廷任命为徐州刺史。在镇压青徐黄巾贼的任务上,陶谦战功颇著,被视为稳定青徐地方的不二人选。
对于鲍信的决定,曹操亦默然无语。
曹操现在在雒阳的处境,其实也不是很好。他虽然身为大汉西园军的典军校尉,可是威望不足,职位也不算高,手中却没有掌握多少兵权。既然作为老大的袁绍,都决定不理会董卓的行为,身为小弟的曹操,更加没有反对董卓的本钱。
“回去也好。如今的京师,水太深。对了,允诚这次回泰山,沿途若经过睢阳,请帮吾拜祭一下故太尉乔公之墓。”
听到曹操的这个请求,鲍信慨然答应。他记得曹操有一次跟他喝酒的时候说过,这位故太尉乔玄2与曹操是忘年之交,曾经与曹操开玩笑说:
“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
所以,曹操的拜托,鲍信当然会牢记在心。
鲍信刚刚离开雒阳这个是非之地,又有一位新的武将,率领部下大军,进入了雒阳。这位武将,对董卓同样不满。这种态度,被明确的表现出来,令朝野瞩目。
这位胆大性刚的武将,姓丁,名原,字建阳。
丁原是大将军何进的嫡系,历任并州刺史、骑都尉等职位。当大将军何进打算逼迫十常侍主动离京的时候,丁原大胆的在孟津渡口点起烽燧,以为大将军的行动营造声势。
就在何进被刺杀前三天,大权在握的何进罢免了原本倾向于宦官一系的“执金吾”,改任丁原为新任“执金吾”。只可惜没等丁原率兵入京上任,大将军何进就突然身死。
“执金吾”一职,是地位可与朝廷九卿相比拟的“中二千石”高官。其职责为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在名义上来说,整个大汉北军都是执金吾的部下。可以说,按照朝廷制度,整个京师雒阳的兵权,理论上都应当是执金吾所掌握。
当然,理论是理论。由于执金吾表面上的兵权太重,自汉光武帝以降,执金吾实际掌握的兵权,都要大大的打上一个折扣。
特别是若朝中有大将军存在,则执金吾的兵权,也就剩下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这些缇、持戟,还不是能用于打仗的,而是负责给皇帝出行时摆场面开道的。如果用后世的比方来说,执金吾这些手下,大约相当于“三军仪仗队”。
如今丁原新任“执金吾”,立刻向外界宣布,董卓的军马在城中,都必须听从他的调遣。按照朝廷的规定来说,丁原这样说,也不算有错。
可在当前这种朝廷纷乱时期,以董卓的脾气,又怎么会去鸟一个在朝中已经丧失了根基的“执金吾”?(未完待续。。)
ps:ps:1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扞卫国家的将士。《诗。周南。兔罝》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乔玄”其实应该叫做“桥玄”,只是《三国演义》影响巨大,一不小心,就给这位汉末名臣换了个姓。本书从俗例,称其为乔玄。
第61节枭雄大事成【三】
不过,丁原敢于这么对董卓下令,自然也是有所依仗的。他在河内郡屯兵五千,皆为并州骁勇。如今丁原进京任职,得到了大将军的命令,是带了三千精锐上任的。更何况丁原的军中,还有如吕布这样的猛将,另一员大将张辽也即将完成招兵任务,返回雒阳。
有这些基本班底在手中,再加上朝廷的法度和大义,丁原不信自己会压制不住董卓这个军痞刺头。
除非,董卓想要造反!
丁原对董卓部的压制,进行的非常顺利。以“万人敌”吕布为急先锋,以明正军纪为借口,执金吾丁原名正言顺的从城东开始查处董卓所部,有无违反大汉军纪之处。
凉州军很能打,却绝对不是恪守军纪的严整之师。丁原甚至无需捏造罪名,只要秉公查处,就能够轻轻松松的将不少凉州军士卒,用各种偷鸡摸狗的罪名钉死。
丁原军来势汹汹,董卓的大部队还没有开进雒阳,面对占尽了法理的执金吾,不敢公然翻脸,一时间被闹了个措手不及。转眼之间,丁原的声势居然凌驾于董卓之上!
面对丁原的强势,原本想要投靠董卓的雒阳官兵,纷纷开始观望起来。一些见机快的家伙,更是直接转变了自己的阵营。
先是何进部将吴匡见到这个势头,果断的脱离董卓,改投丁原。然后是死去多年的宦官曹节【非曹操祖父】的女婿——西园军助军右校尉冯芳,也借机背离了董卓。一时之间,丁原挟已故大将军何进的人脉与余威,让董卓感到难以招架。
只可惜,丁原可以对付董卓,却没能抵挡住董卓背后那人的反扑。
看到董卓节节败退。关键时刻,太傅袁隗终于出手了。他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弹劾丁原,只是秘密的从天子那里“请”来一份诏书,派现为郎官的五原郡人李肃,交给同乡——丁原军主薄吕布。
李肃当然不认识太傅袁隗这样的大佬。但是,他是前豫州刺史。现任河南尹王允的故吏。同为并州人,王允对其余老乡来说,那是偶像级的人物。当太傅袁隗需要一个认识吕布的人,去稳住吕布的时候,王允便举荐了李肃。
袁隗交给李肃的诏书,是一份任命诏书。简单的说,就是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吕布为骑都尉。
这份诏书虽然简单,可是里面蕴藏的含义。却绝不简单。
吕布目前是丁原的主薄。所谓主薄,就是指掌管官府文书帐薄的官员。这个位置,一般都是主官的亲信才能做得到的。但是,对吕布这样的盖世猛将来说,主薄一职,绝对不是他适合\喜欢的位置。
本来,丁原对吕布还是颇为欣赏的。但是,自从那次吕布尾随太行军奇袭美稷王庭以后。丁原对吕布的态度就变得不冷不热。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丁原对吕布在太行军遭受于夫罗奇袭时。站在太行军一边,毙杀于夫罗之事极为不满。
在丁原的思维中,太行军虽然有着官军的皮,其本质还是一群造反的蛾贼。相比之下,于夫罗虽然身为匈奴人,却是大汉朝廷的忠实簇拥。
如果于夫罗能够在这一次奇袭中。一举杀死太行军首脑张狂,不说太行军从此以后就土崩瓦解,至少也会折损大半的实力。而于夫罗作为对大汉朝廷态度恭顺的一任南匈奴单于,一旦重新掌握了南匈奴的部众,也绝不会像现在的太行军那样。从河东与河内两个方向,隐隐的威胁着大汉的帝都雒阳。
所以在吕布做出了帮助太行军对抗于罗夫的举动之后,丁原对他的评价,就多出了一条“不明大义”的标签。既然如此,为了免得吕布自己又不知深浅的搞出什么不得体的事情来,丁原干脆将吕布的军职撤去,改任他为主薄,想要让吕布在对朝廷公文的熟悉中,明确自己应当占据的立场。
应该说,这个安排,对吕布来说并不差。作为朝廷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丁原主薄也有六百石的级别。至于秩中二千石的“执金吾”,主薄的俸禄更是升到了秩比千石。
只是,让吕布这样一个“万人敌”级别的超级猛将,去干那些文官吏员的文牍往来活计,无异于用一把狙击步枪在厨房里杀鸡。吕布固然胜任得了这些文字要求,却绝不甘心专门做些这样的无聊活计。
恰恰就在此时,李肃以同乡的身份出现在吕布面前,极有针对性的拿出了这份任命他为骑都尉的诏书。
从秩比千石的私人所属官吏,一跃而成为秩比二千石的正规朝廷大吏,这其中的差别,就如同从一家月入两千元的私企,跳槽变成月入四千元的国家公务员。
面对如此诱惑,却不知又有几人能够拒绝呢?
吕布不能轻易的拒绝这种好事。但是,他也没有轻易的答应。如果吕布接受了这份诏书,就意味着他主动脱离的丁原的阵营。一想到丁原对自己这一年来的提拔栽培,吕布就不好意思在这种关键时期,离开丁原。
但是,李肃在这个时刻,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让吕布无言以对。
李肃虽然出身并州,也练得一手好武艺,偏偏看起来像一个文士。他直接问了吕布一句:
“奉先兄,你是要做国家的忠良呢,还是只想当一个武夫的私臣?难道天子的征辟,还比不上你与丁金吾的私交?”
其时,大汉虽然遭逢了黄巾之乱和羌人之乱,实力受损,但声威依旧。对于出生在边地的人来说,他们对大汉声威的感受,比内郡更加直观,也更加在意。这种现象,就犹如国内多美分,而出国却多为五毛。李肃一抬出天子的名头,立刻就打动了犹豫不决的吕布。
“愿为天子效死!”
吕布单膝跪下,庄重的接过天子诏书。而这一行动,立刻成为丁原败亡的导火索。
在招诱了丁原手下最能打的吕布之后,董卓立刻趁丁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大举进攻。他在太傅袁隗的支持下,率领手下精锐千人,直扑执金吾的官邸。沿途的丁原部属,但凡想要阻拦的,被手持天子诏书的李肃一句:
“天子有诏,丁原滥报边功,私吞军饷,交付有司下狱!”
这些来自并州的豪杰,往往就胆怯的退到了一边。
由此可见,在一些朝廷的大佬心里,朝廷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可在那些浴血奋战保卫大汉的勇士心中,朝廷威严却凌然不可冒犯!
当丁原听到来者当众宣布的罪名时,他就意识到自己这次是满盘皆输了。
若是董卓打着其他的旗号,来进犯执金吾官邸,丁原自然能招呼部下以武力对抗。但是,当天子下诏,要治他私吞军饷、剥夺部下功绩的罪名时,除了极为忠心的铁杆,丁原这一方就没有几个愿意为此出手的战士。
在丁原军中,诏书里提到的这些事情,可是没少发生。丁原既然是大将军的部将,那么,大将军的一些亲信子侄若是想要几颗首级来冒功,丁原又如何能够拒绝?
就比如上次吕布从美稷王庭带回去的数百颗首级,最终落在吕布一行人头上的功劳,还不到一半。大半的首级,最后都成为远在雒阳的几个何氏子弟的进身之阶。自家辛辛苦苦搏杀得来的功劳,最后没剩下几分,这也是吕布最终选择离开丁原的又一个原因。
此刻,在丁原心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他越发绝望。那就是:
——吕布到哪里去了?!
丁原自认为是吕布的恩主,对吕布的恩德,不说比天高、比海深,绝对也是以“国士”的礼遇对待的。以吕布的武力,别的不说,保护丁原从执金吾官邸冲出包围,还是可以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吕布却从执金吾官邸突然失踪。这个事实,让丁原有一种深刻的被人背叛的感觉。
——别人也还罢了。可是吕布居然没有在此刻挺身而出,就是不忠,就是不义!
于是,在丁原感到大势已去,不愿被董卓的人押送下狱受辱,愤而自杀之前,他当着周围的将士,大骂吕布“忘恩负义,卖主求荣!”。
这句话被朝廷中的有心人一番传播,最后居然变成了吕布为搏上位,于是出卖故主丁建阳,这才得到了董卓给予的骑都尉一职。更有些忌惮吕布武技的人,直接将吕布的身份编造为丁原的义子,还说丁建阳之死,是吕布亲自抄刀,一刀斩下丁原的首级。
这些污蔑之词,不但将当事人吕布给气得半死,还被某些无聊文人写入文集,流传后世,成为吕布所谓“三姓家奴”头衔的来历。
倒是亲身经历过这些变故的大臣们,对吕布的人品,倒没有太差的评价。特别是前将军董卓,因为爱惜吕布的武技,又觉得大家都是边地人,有共同的背景和经历,努力的想要将吕布拉拢进自己的阵营。
为此,董卓特地将心爱的“赤菟”宝马送给吕布,以示友好。而这匹被送出去的“赤菟”宝马,在给雒阳人留下“人中吕布,马中赤菟”的感慨后,又被某些无聊文人记入文集,成为吕布背叛丁建原的又一有力证据。(未完待续。。)
ps:ps:《三国演义》里,因为董卓是奸臣,所以与他作对的丁原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简单。本书既然是作者写的,那将一些臆测的私货塞进来,也未尝不可?
第62节枭雄大事成【四】
“飞将”吕布的遭遇先且按下。无论他日后名声有多响亮,目前的吕布,也只是大汉朝廷中一颗任人摆弄的小棋子,不足为道。还是先来看一看,董卓这颗重要的棋子,接下来又干了什么。
首先,是升官。
丁原自杀的当天,来自西方的董卓主力大军,终于姗姗来迟的进入了雒阳地界。万余表情凶悍的西凉军,虽然没有直接驻扎在雒阳城内,却也在雒阳城的宽大街道上展示了一番。但凡在路上遇见其余部分的汉军,西凉军都很是直接的展现了一番自家肌肉。有了这番凶威的展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对抗袁氏联盟,终于安静下来,不再发出声音。
但是,这番作为,也给董卓留下了“跋扈”、“骄横”、“无礼”之类的评价。一时间,在雒阳士子的口中,董卓的形象大坏。
携“观兵”【阅兵】之威,董卓在袁隗的帮助下,以“久不雨”为理由,成功的让群臣对天子下发的“罢司空刘弘,以董卓为司空”的诏书不敢表示异议。
至于十多岁的年少天子,明明不喜欢董卓这厮,为什么还会升他的官?
这里面的事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反正,据说呢,如今守卫天子寝宫和何太后寝宫的,都是袁氏一族的家生子【家奴的子女】。
于是,董卓这个向来游离在大汉核心重臣之外的凉州武人,继前太尉段颎之后,成为这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出自关西的武人三公。
只是,相对于董卓接下来的动作,以兵威谋求一个三公头衔的行径。简直是不堪一提。
既然荣升为朝廷三公之一,董卓当然要大摆筵席,遍请朝臣,以示庆贺。朝中大臣虽然多有看不上董卓的,却畏惧于董卓的兵威,大半都前来赴宴。就在这样一次宴会上。董卓乘着酒兴,居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吾这次进京,路上遇到天子和陈留王,侥幸立下了保驾的功劳。只是,从吾这一路上的观察来说,当今天子虽然年长些,可遇事还不如年幼的陈留王。皇帝暗弱,非天下之福。吾只要一想起灵帝,心里就唏嘘不已。”
听到董卓这样肆无忌惮的评价贬低当今的皇帝。饮宴中的客人无不一阵哗然。有些反应快的朝臣,已经意识到董卓接下来可能会说些什么了。
“如今天下骚动不安,当今天子只怕无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倒是陈留王聪明伶俐,虽然年幼,却能处变不惊。接人待物,风度高雅。各位,若立陈留王为天子。当会有利于大汉社稷?”
等董卓将最后一句话明确的说出来,整个宴会现场。立刻变得极为安静。
此时此刻,没有一个朝臣还有心思吃肉喝酒。就在这样一个算不得庄重的场合,由神态算不得庄重的司空董卓,轻飘飘的说出这么一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朝臣,都惊呆了!
——废立天子。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岂能在这种不庄重的场合来公开讨论?
不,并不是所有朝臣都被惊呆,还是有人保持住了镇静。
在一片由于惊讶而产生的静谧中,司隶校尉袁绍长身而起,对着董卓侃侃而谈:
“汉家天子君临天下四百年。恩泽深渥,向来深受万民拥戴。当今天子虽然年幼,却自登基以来,并无失德之处。董公若是想要在天下士人的面前无故废適立庶,废长立幼,只怕天下的士人,都不会同意呢!”
袁绍是袁氏嫡子,可以代表半个袁氏和党人的意见。他这句针锋相对的话语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