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立插了一句嘴。

“没错!”

张狂长身而起,意气奋发的说道:

“如今的举孝廉、举茂才,已经不是武帝刘彻那时候的情形了。民间有歌谚,‘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言虽然有所夸张,却也都是有所本的。”

“如今的人才举荐权力,都落在了世家大族的高官手中。这些高官大臣,为了自家的利益,想徇私枉法,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既然是为了自家的利益着想,他们举荐的人物,自然是要有回报的。这样一来,世家大族的门生故吏,便会遍及朝廷的各个官位。”

“这样一来,若有某些家族,历经多年,始终存在于朝堂高位,必然会形成一个错综复杂、规模庞大的家族官僚体系。当今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便是例证。”

程立死死的盯住张狂,双手不知不觉中,将衣服抓成一团。

“当今的汝南袁氏,表面上为国之柱石。可是我毫不夸张的说,汝南袁氏,已经具备了暗中抗衡天子的实力。若是天下有大变乱,说不得,袁氏可是很有希望取刘氏而代之的!”

ps:1本书设定中,历史知识极为偏门的张狂,并不知道,王莽其实是出身于强势外戚。

第53节科举可立国

“当今的汝南袁氏,表面上为国之柱石。可是我毫不夸张的说,汝南袁氏,已经具备了暗中抗衡天子的实力。若是天下有大变乱,说不得,袁氏可是很有希望取刘氏而代之的!”

“噤声!”

听到张狂刚才的话语,程立下意思的呵斥了张狂一句。不过反应过来之后,他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了一丝不好意思的表情。

——太平道可是连汉室天子都反了,何况是一个朝廷大臣?

但是,程立对张狂所说的话,心里还是有些怀疑的。

“袁氏固强,如何有取代汉室的实力?”

听到三国中有数的智者程立也不得不询问自己,张狂心中暗爽。

这就是来自后世的好处之一了。当前的袁氏家族成员,处事以不得罪朝野的几大主要势力为原则,自然容易让人忽略袁氏通过“四世三公”,积累下来的威望和势力。

若不看后世的历史,又有谁会知道,向来表现得对汉室忠心耿耿的汝南袁氏,在这一代的嫡系子弟里,不但出了一个意图废立天子的袁绍,还出了一个狂妄到自行称帝的袁术呢?

“也许袁氏现在还不够强大。不过,关键是,汉室他自己在衰落啊!”

张狂这句话,让程立安静下来,细细思索着,继续听张狂的发挥。

张狂在帅帐里,来回踱着步子,组织了一下语言,又开口说道:

“汉室衰落,那些实力足够的世家大族,也许会想要维持原状,依然循序渐进的发展自己。可是,当双方为了朝堂的权柄和利益,不得不发生暗中的交锋时,冲突就将不可避免。如果,通过和平手段,无法解决这种权柄的争夺问题,双方最终,只怕不得不付之以武力恐吓。”

这个推论,是张狂想起数年后汉帝组建“西园八校”军,所得出来的结论。

“武力恐吓,可是很容易过火的。一旦当今天子驾崩,在实力足够的朝臣面前,宫里的太后和宦官,或者还有外戚,能够压制得住那些,试探手段不断的朝臣吗?”

张狂所说的,程立并不完全认可。不过,他今天并不是想要与张狂辩论,而是想要得到某种答案。

“张家小子,既然世家大族如此不可安定,你又有什么手段,将他们彻底压制住,从而不生变乱呢?”

虽然对程立的问题有些不快,张狂还是接下了这个问题。

“我的手段,呵呵”

“我若成事,为了压制高门大族,首先便是要废除当今的人才选拔制度!”

“既然举孝廉、举茂才之类的选拔方法,都变成了世家大族发展党羽的手段,我就要从根子上,换一种新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种新的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所有士人,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学识,不分尊卑,不分贵贱,都可以参加分科考试。通过考试的士人,必然具备了相当的治政能力,就可以给他们任命官位。”

“这样一来,那些世家大族,也许因为学问教育比较好,出现的人才比较多。可是,数以万计的寒门士人,也从而有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

“当然,此中对朝廷最大的好处,是由于官位来自朝廷的选拔,恩出于上,不出于世家。意图得到官位的士人,也就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学和努力,不用再依附在世家大族身边,才能谋求一个出身!”

“这种分科考试,举荐人才的方法,我称之为‘科举’1!”

“有‘科举’在,我又何惧世家大族的发展?”

张狂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话语,将程立的内心,彻底震动。但是,他立刻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尖锐的问题:

“世家大族中,杰出人物不少,如何看不出你这‘科举’对他们家族的损害?”

对于这个问题,张狂也早就思量过了。

“反正我黄巾军,已经被这些世家豪强,看做盗贼匪徒一流。以我的声望,也绝无可能吸引他们前来投靠。所以,我黄巾军的未来根基,不在于豪强世家,而在广大的寒门士人。”

“如果豪强世家识相的话,我也不欲与其为敌。但是,若这些‘护家犬’执意要与我作对,那就让大军手中的刀戟,来替我们,说服他们!”

“狂妄”

程立的反应,并不像张狂想象中的那样激烈。

“你之所为,必然激起无数腥风血雨。若是成了事,也将在史上留下无穷骂名。”

对于程立的感慨,张狂随口答道:

“我何尝想要与这些大族作对?是他们逼我的”

“如此大事,行事不可急迫!”

“看来,你还是读书太少了些。也罢,以后,每日有闲暇的时候,可到仆居所来,仆以圣人正道教你!”

对于程立的这句话,张狂一下子没有明白过来。但是,下一刻,他就高兴的来到程立面前,大礼参见:

“多谢程师!”

“不可!”

程立一把扶住张狂的大礼,说道:

“你与仆,平辈论交即可。仆老迈矣,生平志向,怕是无望。听说你曾有言,要为万世开太平。你既立下如此大志,就让仆在一旁,参观一二。看看你的大志,是否终能实现?”

“你弱冠,仆不惑,可为忘年之交2”

对于程立的说辞,张狂自然极为满意。当然,他也不是个妄自尊大的人,明白光凭自己这点儿斤两,怕是还招揽不到程立这样的稳健智者。其中的变故,看来只有“大贤良师”张角,才能解答。

双方重新见礼完毕,程立端坐在草席上,又提起一件事情:

“仆在东阿,颇有亲族。为免除亲友牵连,只怕从今往后,需要换一个姓名了。无忌小友,你可有什么见解?”

张狂按捺心中窃喜,正色说道:

“听说,先生年少时,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身处泰山,双手捧日。不知这是不是真的?”

程立颔首说道:

“确实。”

“这是‘天启’啊!”

见程立的表情有些疑惑,张狂赶紧接口说道:

“先生,立于泰山上,双手捧日,这是注定先生的名字,将要在‘立’字上,加上一个‘日’字,改成‘昱’字啊!”

一边说着,张狂一边享受着,抢了曹操台词的得意之中。

“程昱?”

“对,离上加日,为昱!”

“好,就是程昱!从今以后,世上再无程立!”

虽然不知道“大贤良师”是如何劝说的,反正,曹操手下五大谋士之一的程昱、程仲德,算是正式加入了天平军的阵营。

这,可是张狂收服的第一位重量级谋士啊!

比之荀彧、郭嘉、荀攸、司马懿等人,程昱在后世的名望要差上不少。但是,程昱能统兵,能治政,能断狱,能识人,可谓文武双全。相较于其他四位声名更胜的谋臣,程昱的能力和功绩其实丝毫不差。

ps:1科举: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相对世袭官位制度,科举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后世明清的科举之所以名声大坏,那是因为考试内容和形势的僵化,而非科举本身的问题。

实际上,现代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制度,也是脱胎于科举。在西方,科举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其在人才选拔上的优越性可见一斑。

2弱冠:二十多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不惑:四十多岁。《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54节断腕且避祸

以半师半友的礼仪,送走了程昱,张狂又处理了几件军中杂务,总算是有时间,开始研读新到手的《遁甲天书》。

这卷帛书上,虽然有文字,却并不是真正的内容。文字记载的,不过是帛书的真正使用方法。

使用帛书的方法,说起来倒也简单。只要将“太平真气”运行到巅峰,注入帛书之中,便能够真正感受到《遁甲天书》的神奇内容。

种种神妙之处,让张狂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若不是后世穿越者的灵魂,与这具身体前主人的记忆,融合得十分完美,张狂怕是没有领悟到《遁甲天书》内容的机会。

不过,感受《天书》内容,是一件极为费力的事情。以张狂“太平真气”大成的修为,每次也只能领悟短短片刻的时间。

不过,片刻的领悟,已经足以让张狂,细细琢磨上好几天了。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

这一天,张狂又被“大贤良师”召见了。不过,与前几次见到张角时大为不同的是,这一次张角是在病榻上与张狂见面的。

“大伯,这是怎么了?”

几天不见,张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下来。最为让人感觉出这种前后变化的,便是他的头发。原本乌黑油亮的须发,如今已经变得黑白相搀,斑驳相半了。

不过,张角看起来精神还行。他先挥手示意张宝退下,然后微笑着对张狂解释道:

“这是被儒家浩然正气反噬的结果。无忌,以后你若施展法术,当要小心周围,别遇上养气有成的大儒。”

见张角还有心思开玩笑,张狂忍不住心里一酸,眼泪就要马上夺眶而出。他急忙抬手捏了捏鼻梁,借此拭去眼角的水分,这才控制住身体产生的反应。

“这次叫你来,是要与你聊聊,以后的打算。”

张角支着身体,半靠在墙壁上,显示出自身的虚弱。张狂无论如何都很难想象出,是什么原因,会让张角这样的大神通者一下子就垮下来。

“大伯,你这是怎么了?”

见张狂对这个问题念念不忘,张角也只好无奈的对他解释一通。

“但凡是越厉害的术法,需要调动的天地元气就越多。而为了操纵天地元气,需要将自身的精神性命放诸体外。一旦天地元气操纵失控,被放诸体外的精神性命,就会受到重创。”

“吾日前施法引雷时,被汉军中的‘天生正人’,以天生正气相攻伐,表面上虽然受创不大,其实却是伤及性命,折寿数十年。如今吾寿数将尽,非人力可以挽回,自然便成了这副模样。”

听到此事牵涉到高深的斗法事宜,张狂知道自己在这一块知识浅薄的很,便住嘴不提了。张角见状,再一次问道:

“你既然知道吾道如今前景不妙,心中可有谋划?”

对于未来的谋划,张狂早在渡过黄河之前,就思索过很久。他既然敢到冀州来蹚这滩浑水,自然是有了自保之道的。

“以侄儿之见,伯父乃是整个太平道与黄巾军的主心骨。有伯父在,即使皇甫嵩北上,我军也大可敌得过。但若没有伯父坐镇,则我军之败,已是无可避免了。”

“既然战则必败,以侄儿愚见,可以选派精锐,走避山林间。冀州平坦,不利于藏匿,但在西边的太行山区,延绵千里,山头众多。官兵纵有十万之众,亦无法一一搜索。只要躲避入内,便可避过汉军锋锐,以待天时。”

“南华老仙曾经对侄儿提过,四、五年之后,刘宏【汉灵帝】将死,汉室当有大变。大变以后,汉家州郡将会各行其是,裂土割据。到得那时,我太平道再揭竿而起,趁州郡诸侯间相互攻伐之际,稳扎稳打,占据州郡,徐徐扩张,必能取刘氏而代之!”

听了张狂的话语,张角微微的叹了一口气。他面露失望之色,问张狂道:

“吾死之后,二弟、六弟尚在,未必不能统领黄巾大军,击败官兵。无忌,你固然有才,心思何其懦弱?”

被张角这么一说,张狂并没有回话。他在心中打定了主意,不会在广宗久留。不管张角对他的态度如何,张狂都准备自己走自己的路。别人的想法,那是计较不来的。

见张狂不说话,张角再叹一口气,说道:

“走避山林间,说起来容易,可山林间岂有能够养活十万道众之粮?太行山延绵千里,又能供给几人之衣食?何况需要在山林中一住四、五年,纵然有衣食补充,人心如何安抚?”

张角提出的这些疑问,张狂都想到过。不过,这些问题其实根本就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去想。因为,以张狂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十几万人的衣食供应。正是由于对自己有着自知之明,张狂原本的打算,也就是带着自己部下的两千人潜伏到太行山中去。

至于其他那些以十万计的黄巾军,又不是张狂的手下,要他想那么多做什么?

而且,若是黄巾军主力没有被歼灭,则躲在太行山的张狂,岂不还是会被汉军盯得死死的?

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张狂,固然无法完全控制住身体的某些本能反应,却知道什么叫做“死道友不死贫道”。没办法,你若是在赌场上抓到一副瘪三的牌,是会弃牌呢,还是果断跟对家顶到底?

张狂自问自己的赌计不精,赢不下这一局,当然要果断放手,期待下一把必然出现的好牌了

“毒蛇螫手;壮士断腕;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听到张狂委婉的回答,即使以张角的心性,也忍不住想要一巴掌打在张狂的脸上。数以十万计的黄巾军,能够说不要就不要的吗?数目上百万的亲附民众,可以一句话就抛下的吗?

不过,张角立刻又回过神来。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张狂并不是百万黄巾的大首领,当然没有道理让他为百万黄巾的前程承担责任。只是张角心中暗暗想要让张狂继承自己的事业,才忍不住将这份担子,压到张狂身上试试。

只可惜,张狂目前还是太稚嫩了些,无法肩负起百万黄巾的生死存亡。这一点,让心中幻想着张狂背后的高人,能够对时局有所指点的张角,感到深深的失望。

——可惜

张角何尝不清楚,自己死后,光凭张宝、张梁兄弟二人的能力,是挑不起数十万黄巾军的担子的。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幻想张狂能够提出什么出乎意料的好建议。但是,作为当今世间有数的大智慧者,张角很快将心神恢复过来。

“也罢既然无忌你自有谋划,我也就不再多说。近日你可以回一趟巨鹿城,祭拜一下列祖。下一次回巨鹿,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呢”

“诺。”

张狂低眉顺目的答应着。

尽管感到有些失望,张角依然看好张狂的未来。毕竟,让一个弱冠青年去做一件连张宝、张梁二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而在张狂的目前的年纪时,张角自问,自己当年的表现,可是远远比不上张狂。

就算潜伏个四、五年,六、七年,张狂依然未满三十岁,算得上是极为年轻。如果那时候汉室朝廷,真的如张狂所说出现了大变故,成长起来的张狂,说不定还真的能够自己打出一片新的天下来呢

——也罢,就让六弟【张梁】为他做一次掩护!

第55节两汉论根本

心意已定,张角的精神居然好了些。趁自己还能支撑的时候,张角抓紧时间,为张狂从本质上介绍了一番太平道以及黄巾军的由来和根本。

作为一代人杰,张角的眼光自然是深刻无比,足以看透事物的本质。特别是他在经历过天地元气反噬的伤害以后,眼界居然能再一次拔高,将原来一心发动黄巾军时,所染上的执念脱却。

有这样一位认识深刻的指导者在一旁介绍,再结合后世张狂所接受过的政治、经济等多门学科的教育,对如今的世间形势,张狂又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

东汉与西汉,虽然都是刘氏做天子。可是两朝皇帝之间的血缘,其实并没有多少。更加根本性的区别,则是两汉在朝廷基本国策上的差异。这种国本差异,让两汉在统治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大不相同。

汉高祖开国之道,全凭自身的文韬武略,一路拼杀。期间打倒的王侯,数以十计。自降服秦三世子婴以降,高祖刘邦在一班能力过人的文臣武将辅佐下,先后诛灭各路诸侯,又击败了当时的世间最强者——“霸王”项羽,皇位可谓是全靠自身一手打下来的。

若从得国之正的角度来看,在张狂眼中,后世只有明太祖可以比拟。而得国越正,对皇帝的统治权威就越为有利。如此一来,在皇位传承中,天下人都必须共同尊奉刘氏为天子,让汉室朝廷的威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此时,由于秦朝建立时,迁徙天下富户于咸阳的政策,将六国的大姓豪强几乎一扫而空。故而在西汉的前期,地方上并没有什么过于强大的豪强。地方官员依靠汉室朝廷的行政力量,足以轻易的将地方州郡里,某些不太驯服的豪强家族拔除。

所以,西汉,或者称为前汉,因为有着刘邦留下的“非刘氏不王”政策,最大的问题,不是压制那些异姓官僚的野心,而是解决同姓王爵对皇位的觊觎。赫赫有名的“七国之乱”,并非唯一的例子。反倒是异姓大臣的谋反,终前汉二百年里,都显得极为罕见。

顺便的,若是在地方上出现了有力的豪族,州郡长官也有义务抑制豪强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打压。

但是,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伴随着刘彻的雄心壮志,整个大汉朝廷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推恩令”的下达,让刘姓诸侯王的力量被严重分割削弱,再也没有强大到足以挑战中央朝廷的诸侯王了。而武帝刘彻讨伐匈奴人的战争,不但耗尽了国库的所有财富,还让天下小民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

随着大批提供税赋的自耕农纷纷破产,大汉的国力一度严重下挫,以至于武帝刘彻最后不得不下达“轮台罪己诏”,来收拾国内的残破局面。

伴随着自耕农的纷纷破产,在乡间得以幸存的,自然是家底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了。借助朝廷对民家的收刮,破产农户的土地纷纷被乡间的豪强大户所兼并。由此一来,在秦末汉初,被始皇帝携破灭六国之威顺带拔除,而大伤元气的地方豪强,终于借机重新崛起。

受到财政问题困扰的武帝刘彻,虽然也想要对这些地方豪强打压一番,最终却为了支撑朝廷的运转,不得不选择公开向豪强大户们出售爵位,以筹措维持朝廷运作所需要的钱财。这种由于面临朝廷破产而做出的决定,终于埋下了导致前汉灭亡、后汉光复的种子。

如此情形,维持到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位,又遇到各种天灾**,天下盗贼蜂起,拉开了乱世的序幕。天下豪强大族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再次强盛起来。借着这次大乱,豪强们纷纷修建坞堡,聚拢私兵,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这次天下决定归属的纷争。

光武帝刘秀的崛起,便是借助有力豪强的结果。由于刘秀身边的亲信大将都为豪强出身,当他中兴大汉,建都雒阳以后,朝廷对豪强大族的态度,自然由抑制变成了放任。

光武帝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这样做的弊端。然而,他以“度田”1之策略一试探,发现豪强大族的势力已经再难抑制。为了新建立的东汉政权的安全,刘秀只得默认了豪强们的特权,不再试图压制。

连皇帝都奈何他们不得,如此一来,天下间的豪强大族,便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势头。以至于作为官员补充阶级的士人,几乎大半都出自各路豪强大族。

豪强大族在朝廷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则汉家天子的权柄便开始缩水。历任汉家天子当然不肯容忍这种臣强主弱的局面,自然要想方设法重新夺回权柄。

为了试图强化自己对朝廷的控制,以便于和朝中的豪强世家大族争夺权柄,历任汉朝天子都不得不扶植外戚和宦官来充当打手,为自己冲锋陷阵。

以外戚与宦官自身的实力,当然算不上有多强大。然而,天下豪强世家那么多,自然不可能都是一条心。为了压倒其他的豪强世家,让自己的子弟更多的入朝为官,分享朝堂权柄,豪强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相互倾碾。

为了自家的私利,一些势弱的豪强,便投靠到外戚与宦官一方,通过打击其余豪强,为己方的上升铺路。如此一来,那些入朝为官的士人,便分成了好几个不同的派系。有投靠外戚的,有依附宦官的,也有严守独立性的,以及坚定反对宦官、外戚的。

由于十多年前的“党锢之祸”,目前的汉室朝廷中,并没有多少反对宦官一派的官员。而由于大部分豪强大族,对宦官一系或明或暗的抵制,宦官一派只能够在中央朝廷里呼风唤雨,并不能真正把握几处郡县地方。

结果,目前在大汉朝廷里最为庞大的一股势力,居然变成了以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为代表的中立士族派系。这一派系在朝廷中的立场,从来不会完全明确。他们既不会与皇帝正面对抗,也不会明确对被贬斥的党人一脉进行打击。

因为对各方关系处理的好,中立士族派系不但被天子和宦官一派倚重,担负起治国的重任,而且也被潜伏的党人们视为可以联手的同盟,在天下士人中威信不低。可以说,无论是哪一派上台执政,都需要这些盘踞着从朝廷中央到地方郡县的官吏帮助,才能够有效的治理国家。

当然,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之所以可以逍遥的做着中立派,是因为宦官一系和反对宦官一系势力相差并不悬殊的结果。如果一方被彻底的打垮了,那胜利的一方便会毫不客气的对汝南袁氏一派下手。

为此,这一派需要在朝野中始终保有两个相互敌对的势力。哪一方势弱,他们便会暗中支持这一方。

太平道之所以能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发展迅速,与中立士人派系的暗中支持是分不开的。要不然,就算张角实力再高,毕竟只是一介布衣。别的不说,朝廷只要下一道旨意,宣布太平道是所谓的“淫祀”2,就可以让天下郡县大吏取缔太平道的公开活动了。

可是,当太平道一朝发动了震动天下的“黄巾大起义”之后,意识到黄巾军所具备的强大破坏力,中立士人派系立刻感受到对自身的威胁,极为果断的确定了全力镇压黄巾军起义的策略。

若是袁氏杨氏他们能够不改变暗中支持的立场,张角对张狂感慨着说道,只怕黄巾军早就进入雒阳城,完成“清君侧,中兴大汉”的目标了。

从张角口中亲自说出来的黄巾军终极目标,让张狂真正感到有些意外。张狂之前对此就有些猜测,却觉得相当的古怪和不可思议。但是,既然张角都亲口承认了这一点,张狂只觉得整个黄巾军的浴血奋战,一下子变得相当的无谓。

“内外俱起;八州并发”的百万人级别起义,最终的目标居然不是改朝换代,而是为了匡扶汉室,实现大汉的再次中兴?

这是张狂自从穿越以来,所听到过的最大笑话。可惜,在确定了这一目标的真实性以后,张狂哪里能够笑得出来呢?

当然,由于形势的发展,黄巾军目前不再是以中兴大汉为目标了。他们现在,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战。张狂心中暗自推测,只怕张角的伤势如此迅速的恶化,也是由于他最初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从而导致的心病?

ps:1度田: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此一政策引起豪强地主的普遍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迫于压力,光武帝在平息了这一次动乱以后,放松了度田的尺度。度田令由此沦为形式。

2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被国家认可的庙宇祭祀宗教等等。

第56节一教留传人

对张狂来说,在黄巾军大营的这段日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颇丰。虽然那个想要又不想要的张角继承人位置,最终并没有落在张狂的身上。可是这点失望,完全无法影响张狂喜悦的心情。

在接受过张狂大方的犒赏之后,士气高涨的天平军,再次踏上了茫茫的征程。只不过,这一次,两千将士们的目标,是被太平道经营日久的大本营——巨鹿城!

除了天平军将士之外,跟随天平军行动的,还有一支千人左右的伤兵队伍。

毕竟,像天平军这样一只极为精锐的强兵,若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调动到后方,难免会引起大营中其他黄巾军的议论。但是,如果“大贤良师”张角的义子张燕,也在天平军的护送名单里,便能勉强解释一下。

张燕在数日前的大战中,与北地英雄“白马长史”公孙瓒发生交手,结果大败重伤而回。据说这位黄巾骑将的骨头都断了几根,还伤到了内脏,搁在一般人身上,多半就救不会来了。

不过,太平道的治疗术果然非同一般。有擅长外伤的祭酒精心治疗,加上张燕本人体质强悍,张狂见到此人时,张燕的行动,已经无需其他人帮助了。

当然,以张燕所受到的伤势,没有三四个月的将养,是不能重返战场的。在这样的借口下,张角安排张燕,返回太平道在冀州的大本营——巨鹿城,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虽然身为“大贤良师”的义子,在张狂面前,张燕却表现得极为客气。此前两人虽然只是认识,并无深交,可是在前往巨鹿城的这一路上,张狂与张燕,已经相互以兄弟相称了。

九月初,张狂率领天平军,抵达了巨鹿城。1

巨鹿城历史极为悠久,可以追述到几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唐尧禅位虞舜即于此地。同时,巨鹿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楚汉“巨鹿之战”,西汉末王莽与刘秀之争都发生于此地。如今黄巾军起义,未来双方也少不得在巨鹿大战一场。

只要一想到这种可能,张狂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他虽然是来自后世的穿越者,这具身体却到底是出生在巨鹿张氏的嫡系子弟。每当张狂想到这辈子的亲戚族人们,多半逃不过日后的那一劫,他就有一种掉头返回广宗,与汉军们死磕到底的冲动。

还好,历经两世为人的张狂,能够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