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崾蟆H硕继氐嘏扇说匠侵写蛱榭觯靼琢寺硖诘脑庥鲆院螅潘闶敲闱磕芄焕斫狻

原来,马腾在被凉州诸将联手。赶出长安城的时候,家眷队伍不幸遭到韩遂部将阎行的突袭。马腾的妻妾三人,连同幼子三人,尽皆被杀。长子马超为了保护家人,死战不退,最终也未能幸免于难。

如今的马腾,除了带在身边的二子马休和侄儿马岱,几乎就是个孤家寡人。这份打击,对于向来以先祖马援为榜样,一心以封妻荫子,光大马氏门楣为己任的马腾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韩遂大军围攻的时候,马腾尚有一口气吊着。等韩遂大军一撤,支撑马腾的复仇念头变淡了不少,他自然就萎靡下来。

就凭马腾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曹操很难相信他能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稳稳的守住城池。好在弘农城中,还有一位朝廷大佬级别的人物存在。也正是这位大佬发动全城军民,竭力协助马腾军守城,韩遂才会在城下屡攻不克,当曹操孙策的联军杀到,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兵。

这位朝廷大佬,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与汝南袁氏齐名的弘农杨氏现任家主——杨彪。

凭借着自身的家世和能力,杨彪在大汉官场上一路升迁顺利。在董卓进京以后,借助着政局的动荡,杨彪成功的登上了期待已久的“三公”之位,实现了家族“四世三公”的奋斗目标。

可是,身逢乱世的悲剧就在于,朝廷的“三公”高位,实际权柄只怕还比不上地方上的一个郡守。而且,在朝廷大佬们眼里,董卓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朝堂执政者。在那场震惊天下的“刺杀董卓”案里,主谋固然是王允,杨彪其实也在暗中出手帮助了王允一把。

但是,参与暗算董卓的杨彪,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董卓之死,居然让大汉的局势彻底失去了控制!

且不说李傕、郭汜等人在董卓死后发动的凌厉反攻,杀害了王允,逼走了吕布。这也罢了。好歹李傕、郭汜也是大汉正经的将校,入朝为官也说得过去。但是,随后做了一回黄雀的韩遂,可是大汉不折不扣的叛贼啊!

韩遂一入京城,朝中重臣纷纷离职。杨彪也是在那时候,为了保存家族的清名,毅然抛下三公的高位,离开朝廷。返回家乡弘农后,杨彪以乱世动荡,必须有自保之力为理由,召集族人和门生故吏,在弘农城附近修建坞堡以自卫。

对于其他朝廷重臣的离开,韩遂还可以颇为大度的不予理会。不过,杨彪的出身太有名望,杨氏在整个关西的影响太大,让韩遂不敢轻易放松警惕。

而且还有一点,杨彪的夫人,可是袁术的亲姐姐。有这么一层姻亲关系在,当袁术派出孙坚进攻三辅地区时,弘农杨氏便成了凉州军的重点盯防对象,以避免弘农杨氏与袁术大军来一个里应外合。

等到袁术的大军撤退,马腾在领地切割时,分到弘农的领地以后,直接就将弘农杨氏当贼防备起来。

当然,也仅仅是防备。

要知道,弘农杨氏虽然比起汝南袁氏,在声势上要差一点点,却依然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这等人物,若是可以不得罪,当然还是不得罪的好。真要得罪了此等名门,那可是一件大麻烦。马腾可是想要名垂后世的人,绝不会轻易得罪如杨氏这等声名赫赫的世家大族。

天子刘协所发出的衣带诏事件,杨彪其实并未参与。不过,等马腾被韩遂的大军赶回弘农固守,还成功带来了大汉的正牌天子,杨彪虽然对此心中叫苦,却由于必须维护家族清望的缘故,不得不硬着头皮召集家族子弟主力,快速赶到弘农城中,协助马腾保卫天子。

好在杨氏在弘农的声望堪称无可匹敌,有杨彪登高一呼,整个弘农的士人大族都被动员起来,加入到这场“天子保卫战”当中。韩遂在城下进攻了几次,每次都被撞得头破血流,其中大半的功劳,还是来自杨氏一族纠合的民兵。

此番在三方联军的救援下,韩遂被逼退,杨彪的心思终于算是安定下来。虽然弘农杨氏由此算是将韩遂得罪死了,可杨彪想到自己立下救驾的大功,天子必然会倚重自己,也觉得物有所值。

汉室虽然衰微,可余威依然在。君不见,只是一封诏书,曹操、孙坚等海内强藩,就巴巴的赶过来勤王了?

有了这份资历,杨彪对自己是否能带着弘农杨氏重新崛起,心中满怀希望。

由于马腾伤心于自家家破人亡,无心理事,杨彪便接过原本该是马腾担负的事情,以地主的身份,先是为曹操、孙坚、朱晧三人引见了少年天子,再为三人设宴接风欢迎。

天子刘协对曹操等外藩其实不甚了解,却由于杨彪这些天的功劳,对杨彪颇为信任。因此,曹操等人在简单的拜见天子刘协以后,便被天子交给杨彪接待。而杨彪也就以天子代言人的身份,与曹操等人商谈起天子下一步的行止问题。

很显然,弘农离凉州军势力太近,不够安全,绝非一国天子所适合待着的地方。但是,天子下一步驾幸何处,却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以天子个人的意见,他其实很想回到天子出生的东都雒阳。只可惜,雒阳经历过董卓粗暴蛮横的迁都移民活动以后,已经是十室九空。而董卓在撤退前所放的那把火,虽然被孙坚救下了一部分,却也足以将大半个雒阳城给烧掉了。

此后司隶境内的连年战乱不休,让雒阳的残余居民失去了粮食供应。面对可怕的饥荒,如今依然残活于雒阳城中的居民,可是极为稀少的。

雒阳残破如此,连四面的城墙都倒掉了不少,更是没有可供应给天子一行人的粮草,当然不适合天子落脚。所以,杨彪在天子提出这个地方的时候,已经劝说天子最好不要如此打算。

雒阳不能去,那天子能够去哪儿呢?

杨彪知道,当今已经是乱世,天子的行止,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看地方割据军阀们的脸色。不过,他作为大汉的忠心守护者,当然会尽力为天子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落脚点。

对于天子下一步的落脚点选择,曹操是经过严密考虑过的。城市不必很大,但要有一定的经济水准,否则,怕是连天子的侍从和仪仗都供养不起。防御要坚固,免得天子轻易的被敌人惊动。至于城市的位置,最好是能够落在兖州的地盘上。这样的话,曹操才能从中获得对朝廷的主导权。

因此,曹操第一个提议的地方,便是陈留。

第6节张狂攻可取

陈留古时为郑国地盘,但被陈国占据,故名陈留。此地曾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是为大梁,也算是座天下名城。在动荡的汉末,除了之前经历过一次张邈叛乱的战事,陈留一带总体还算是平静。此城算得上是曹操领地的内部,若是成为大汉的临时都城,则曹操对朝廷的掌控,必然拥有极大的加成。

不过,曹操会想事情,孙策也不是傻子。

由于缺少朝堂理政经验,孙坚对勤王之事,态度算不上积极。在领军出发前,孙策可没有收到孙坚对天子迁移之事的态度。因此,相对于曹操的早有准备,对迁都之事,孙坚一方可谓是赶鸭子上架,一切取决于孙策的临场决定。

在曹操开口前,孙策一直以为,天子会直接移驾回到雒阳旧都。因此,当曹操一开口,提议将朝廷迁移到陈留的时候,孙策很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不过,孙策的反应也很快。他深知此事关系不小,虽然不能马上提出一个比较好的备选地点,却能够通过质疑曹操的推荐,来维护己方的利益。

对于迁都之事,曹操为了说服其他人,可是准备了不少理由的。只是孙策虽然口才远远不及曹操,却也有一股子蛮道理。孙策一口咬定,大汉的天子就应该呆在司隶,不能跑到其他的州郡去,否则便不合大汉的祖宗制度。

偏偏当前的司隶各郡里,三辅被凉州叛军占据,河东、河内落在张狂的手中,都不会被纳入迁都的考虑范围内。排除以上地区的可能,剩下的唯一适合建都地点,便只有河南尹了。

凭借着父荫的优势,朱晧与孙坚的关系,是一种比较松散的从属关系。孙坚只是在外交和军事上,对朱晧拥有指导调动权力。可河南一带的大小事情,终究还是朱晧自行当家做主。所以,河南尹的地盘,其实也不属于孙坚一方的实际控制区。

不过不管怎么说。天子落脚在河南尹,凭借与朱晧的密切关系,孙家当然会对朝廷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哪怕孙策对天子的重视程度并不太高,却不妨碍孙策将天子掌控在手的心思。毕竟,天下间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天子。

孙策不理会口舌之争,坚持要蛮干,曹操纵然是张仪再世,也没有好办法来对付。而朱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当然都是支持孙策的观点的。舌辩中以一敌二,曹操没有落在下风。已经说明他的口才不错。至于呆在一旁列席旁观的杨彪,对三人的争论可是乐见其成。如果三人表现得亲密无间,杨彪才会心绪不宁呢!

当然,争论归争论,双方的态度都并不怎么激烈。曹操是兵力处于弱势。不愿意这么快就与孙策起冲突。而孙策毕竟口才有限,又不好意思将蛮横进行到底。外加杨彪这个和事老在,双方的关系依然得以维持在友好线上。

而且,在座的各位,都没有忘记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其实他们说了,也是不算的。要知道。天子如今可是被马腾掌握在手中。有数千精锐的凉州兵在手,又有坚城倚靠,马腾真要是不同意,谁都没办法将天子从弘农城带走。

幸运的是,经过妻儿惨死的事情刺激以后,马腾也没有了在朝堂上与人争强好胜的心思。他如今只想找个地方休息养老。为马家保留一份血脉。

有了马腾的默认,曹操与孙策经过几天的商议,终于就迁都何方一事达成了一致。如此一来,天子迁徙之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那么。天子将要被送往何方呢?

天子下一个落脚点,不是陈留,也不是历史上记载的许昌,而是一座位于司隶、兖州、豫州交界处的小城,苑陵。

苑陵建城时间堪称古老,据说是商朝帝王武丁时期。当时的殷商天子武丁,封庶子文为苑侯,始有苑陵城。不过,千年以降,苑陵在历史上并未出过什么彩,自身的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一直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县城。正常情况下,朝廷挑选都城,肯定不会选择此地的。

如今的苑陵之所以入选成为大汉新都,纯粹是在于它的特别位置,而非本身有多么好的条件。

位于司隶、兖州、豫州交界处,这里距离曹操和孙坚的领地都很近,两人的骑兵完全可以朝发夕至。但苑陵本身又不为曹孙两人所有,马腾大可以联合朱晧,控制城市的防御体系。

如此一来,孙坚、曹操、马腾、朱晧等人虽然不会觉得特别满意,却都能够接受。而有了孙坚、曹操和马腾三方势力的联合,其余诸侯如袁术之流,若是想要觊觎天子行在,首先就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份资格。

除了河北的张狂,天下没有第二家诸侯,能够有实力对抗孙坚、曹操和马腾的联手。袁绍不行,刘表不行,韩遂就更不行了。

既然三方都商量好了,天子的车驾很快就再次上路。期间,韩遂的斥候虽然跟在大军背后,却始终没有出动大军进行追击。不过,曹操在一路上的行军途中,一直表现的有些忧心忡忡。他的这份担忧被荀彧看在眼里,却也无法帮助排解。

能够让曹操如此担心的人,只有一个。

从韩遂控制下的天子手中,得到了“前将军”称号的张狂。

张狂在曹操离开兖州期间,越是没有动作,曹操反而越发的担心。以往的历史证明,越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张狂的军事行动就越狂野。兖州虽然在曹操的布置下可谓是严阵以待,却绝对不是无懈可击。

因此,当东来的信使,骑着仿佛是从水里捞出来的驿马,急匆匆的赶到曹操面前的时候,一旁的荀彧甚至能够听到,曹操悄悄的长舒了一口气。

哪怕是一个坏消息,只怕也比一直没有消息要强。

等曹操看过信使带来的小纸条后,曹操除了皱了一下眉头,便是面无表情,将纸条传递给身旁的荀彧。纸条泛着黄,显然是造纸术质量不过关的原因,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

“四月初二臧霸引军入泰山。”

泰山号称东岳,为天下名山之首。泰山山区连绵数百里,居于青、徐、兖三州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泰山出发,可以同时威胁到三州的近十个郡国。这等战略要地,的确是诸侯用武之地。

此前,泰山的山区已经有了张狂部将褚飞燕在经营,曹操等人对其无可奈何。臧霸带兵此时悍然进入泰山,无疑意味着张狂大军南下的局面,很快就会出现。

但是,张狂会先对谁动手呢?

吕布,袁谭,还是他曹操?

曹操的担心并没有持续太久。在第二天,又是一匹快马,迎着护送天子车驾的大军而来。这一次信使带来的消息,同样不过短短一句话:

“四月初五于毒引军攻济北。”

济北国是兖州东头紧挨着泰山的一个诸侯王国,属于被曹操控制的地区。但是,看到这个敌人入侵的消息,曹操反而心情放松下来,长出了一口气,对一旁的荀彧说道:

“看来,这次张狂的目标并非吾等呢。”

荀彧看过消息,抚着颌下的长须,若有所思:

“这一次,只怕袁显思袁谭有大难了。”

曹操和荀彧显然都是难得的智谋之士。他们既然对此事有共同的判断,那袁谭接下来,必然就是张狂的主攻目标。

其中的原因,倒也不难判断。于毒只是张狂手下十数名校尉当中,不甚起眼的一个,还曾经在兖州被曹操带兵打得落花流水。以这等人物,这等才能,想要攻下戒备森严的兖州,无疑是痴人说梦。因此,于毒进入济北国,其目的必然仅仅是骚扰兖州,不让兖州有余力出兵救援他州。

至于徐州,吕布虽然不擅长理民,进入徐州以后与当地豪强的关系也颇有矛盾。但是,以吕布号称“天下第一猛将”的善战名声,若有人想要依靠一次突然袭击,就将吕布击破,那简直是头脑发昏。

不管是谁,在没有对吕布军形成数量上的优势的情况下,基本不用想要打下徐州。至于使用精锐小部队袭扰徐州别被吕布像射兔子那样给一一猎杀了,便是好的。

而且,张狂若大举进攻徐州,则意味着他的后勤补给线将会相当漫长。上千里的补给线路,外加需要经过敌人的控制区,这种后勤对一支大军来说,完全是一种灾难。

若兖州和青州从两翼夹击,进攻徐州的大军,免不得就要落到腹背受敌的恶劣势态。张狂也算是个兵法高手,不会犯下如此兵家大忌。

如此排除下来,也就是袁谭的青州,最容易被张狂一举攻克。

但是,在去掉对自家地盘安危的担忧以后,曹操和荀彧却又对袁谭能否扛住张狂的猛攻,心里严重缺乏信心。

如今的青州,外有淳于琼坐镇清河,抵御张狂的正面进攻;内有田丰执掌州中事物,治理得力,算是将青州的元气略略恢复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有淳于琼和田丰联手辅助袁谭,青州的形势还算稳定。

可是对青州内幕颇有了解的曹操和荀彧,又怎么不知道,如今的青州,由于田丰大权独揽,排斥淳于琼,架空袁谭,已经让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矛盾,演化到一个极为尖锐的地步了?

第7节青州有变故【上】

田丰之才,堪称国士。但是他的脾气向来被评价为“刚而犯上”,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可不管主公袁谭的想法是什么,就一定要实行下去。并且由于袁谭年幼?,在军中和民间都显得威望不足,无法向他老子袁绍那样,能够成功的压制住田丰,只用其才,不显其弊。

至于青州的其余臣子,在田丰独揽大权的情形下,当然也讨不了什么好。就连手握兵权的袁绍麾下第一大将淳于琼,都被田丰所排斥在外,两年没有返回过青州。而许攸、郭图、逢纪等袁绍身边的老人,由于不是田丰的冀州系一派,更是不得不小心收敛,仰田丰的鼻息过日子。若不然,他们就会遇到直接的打压。

例如审配这个同样出身冀州,性情刚直的方面之才,因为之前在政事上屡屡与田丰发生争执,如今已经被田丰打发到东莱那个偏远的角落里,去看守海防了。

可以说,青州的名义首领和实际主宰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并且这种裂痕极为难以消除,除非其中一方放弃对青州权柄的要求。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好在田丰性情刚硬之外,还有一个“忠直”的特点。他在打压了与其争夺权柄的几个同僚之后,倒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除了失去不少权柄之外,许攸、郭图、逢纪等人的表面地位倒是没有多少下降。

外加上田丰处事向来公允,不徇私情,青州郡县的大小官吏们对其又敬又怕,却没有什么怨恨的意思。这让田丰在青州的地位显得颇为巩固,除非袁谭想要搞掉他

因着有这层隐患在,青州的防务看似牢固。说不得就有可能被狡计百出的张狂给钻了空子。对于这种可能性,曹操和荀彧都是看得出来的,却无法提醒青州一方进行防备。

张狂如今本就已经是天下间军力最强,地盘最大的诸侯势力了。他若是进一步吞并了袁谭的青州。便成为坐拥并、冀、幽、青四州。外加小半个司隶的超级强国了。

那样一来,等若接近一半大汉的人口和财富。就将为张狂这个黄巾余孽所控制住。到那个时候,还有谁能够抗衡来自北方的这个霸主呢?

“张狂若有诡谋,袁显思必然难以抵挡。看来吾等必须及早回师,看看能否及时助袁显思一臂之力!”

曹操基于对张狂的忌惮之情。主动提出了援助青州的策略。而荀彧也对此大为赞同,说道:

“唇亡而齿寒。青州若有失,则兖州危矣。不过,以我兖州军力,若要救援青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兖州难保。正好孙豫州孙坚兵力强大。吾等可以向孙豫州陈述厉害,庶几可得数千援兵。”

“此议甚佳。但有袁公路袁术在身侧觊觎,孙豫州必然不肯多出援兵。”

对于孙坚可能派遣的援军,曹操并没有报以太大的希望。曹孙两家的关系并不是太好。之前一个属于袁绍势力,一个属于袁术势力,还相互打过几仗。双方的盟友关系,也是在最近一年里才建立起来的。孙坚若是能够支援他三、五千精兵,便已经很够意思了。

不过,哪怕孙坚不出兵,曹操也是要向他讨要些别的支援的。毕竟,张狂带给南方诸侯的压力太大,曹操绝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傻乎乎的与张狂大军死磕。

孙坚是在天子车驾快要到达宛陵的时候,才从豫州出发迎接天子的。当曹操与孙坚碰面,并向其求助一同对抗张狂的时候,出乎曹操的意料,孙坚对派兵北上抵御张狂之事,表现的相当积极。曹操一开口求援,孙坚便很痛快的同意,派出长子孙策,统帅八千丹阳精锐士卒,随同曹操一起北上对抗张狂的入侵。

当然,孙坚也有个条件。他提出,孙策所部只能在兖州境内帮助曹操抵御张狂,要求曹操不能带着孙家的军队进入青州。这其中的缘由,与孙坚和袁谭向来关系不睦有关。孙坚担心孙策所部进入青州,会被袁谭当做炮灰使用。

至于曹操一方,孙坚倒是对他颇为放心。反正兖州离豫州近,如有必要,孙坚自可带着大军直接北上救援。而曹操在面对河北张狂的压力下,绝不会想要出现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孙坚对交给曹操指挥的那部分豫州军很是放心。

就在曹操向孙坚讨得了援军,准备返回兖州,整顿好一支足以与张狂大军一战的主力,进入青州救援袁谭的时候,袁谭的青州,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故的发生,源起于一处小小的县城当中。

贾老三是平原郡乐陵县的一名城门吏,负责看守乐陵城的东门,还有戒备敌人偷袭城门的行动。由于乐陵紧靠着冀州的地界,属于对冀州张狂的第一线,所以乐陵城的城门,关着的日子比开着的日子可要多得多。这样的情形,让专门负责看门的城门吏很难捞到多少油水。而且,作为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门吏被归属到军职里。因此,但凡在县里有些门路的小吏,都对城门吏一职兴趣不大。

不过,由于直接影响到乐陵城的安危,城门吏的关系重大,县令也不能胡乱派一个人就去看门。万一那个看门的掾吏是太平道的奸细,冀州军一到,就开门献城怎么办?

所以,能够担任城门吏的,都是被认为忠于袁青州袁谭的可靠老人。贾老三就是这么一个大家眼中的可靠人儿。

要说贾老三的资历,其实也不算短。早在袁青州之父——袁冀州袁绍还没有进入冀州的时候,那时候的州牧还是韩馥,贾老三就已经加入了冀州的州师,当了一个小卒。后来,在迎接袁冀州上任的时候,贾老三因为表现积极,好运的得了许主薄许攸的赞许,便一跃成为了二百石的小吏。

当然,大家都在暗地里说,那是因为贾老三送了重礼的缘故。许主薄的贪财,在青州也是小有名气的。

只是,如今青州可是由田长史田丰说了算,许主薄只好埋头喝酒,不好抬头管事。如此一来,由许主薄一手提拔起来的贾老三,当然也就没了什么前途。这不,到了现在,已经升任“三百石”多年的贾老三,居然从县寺中直接被分派到城门吏的位置,还美其名曰“责任重大,非君不可”,不是已经失势的节奏还是什么?

对于贾老三的境遇,县中不少小吏都议论纷纷,有褒有贬。贾老三平日里做事还算勤勉,出手又颇为大方,有侠士之风,在吏员当中还是人缘不错的。只是官场上的事情,他们那些小喽啰们只有观望风色的份。真正有权利决定人事任免的人物,对贾老三倒也不怎么熟悉。县令交给贾老三的任务发配,大家也只好在私下里议论一声,暗叹一声“可惜了”。

反而是贾老三对接手的这个守门任务,倒是一副安之若素的样子。不光如此,他还将几个心腹手下都一齐带到了城门守备处。如此行径,当然会让不少人觉得有些纳闷。

也有与贾老三关系亲近些的小吏,私下里问他为何这样做。贾老三回答,上头如今斗得太厉害,自己躲到城门守备这里避避风头。等上面斗完了,他再去活动个好位置也不迟。

这个回答虽然显得有些怯懦,倒也中规中矩。特别是对于靠山失利的一方,韬光养晦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于是,没有人再怀疑贾老三如此动作,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但是,偏偏贾老三乖乖的听从县令的话,到城门守备上任,其实是有着巨大的隐情的!

甚至,这个结果其实是贾老三暗中使力的结果

由于乐陵需要防备北方的恶邻,城门向来是辰时二刻才开门,等到了未时三刻左右,不过开启个半天左右,就要关闭的。每天只用干半天的活计,如此轻松,让贾老三也露出一副乐得逍遥的模样,成日里只在县吏晃荡。有些与贾老三暗中不对付的掾吏,还偷偷的给他取了个“无事忙”的诨号。

某一天中午未时前后,城门口依然如平时那般门可罗雀。按照惯例,再过的片刻,城门就将要关闭了,而“辛苦”了一上午的守门吏士们,也可以逍遥轻松去了。可就在此时,从东方升起烟尘滚滚,突然冒出一只规模不小的骑兵队伍来了。

“关门!”

突然到来的骑兵,让守城的吏士们都大为吃惊。贾老三作为一个城门吏,当然要先保证城门的安全。当守城的吏士们七手八脚的将城门关好以后,来自东方的骑兵已经到了距离城头不过百步左右。

瞧着这些骑兵的装束和旗号,倒是属于袁青州的没错。但如此一支为数上千的大队骑兵突然间的到来,而且上头事先还没有发出通报,哪能不让城头的守城吏士们紧张起来?

第8节青州有变故【下】

城头的吏士们虽然紧张,好在城外的这些骑兵似乎并无恶意,一个个都是轻装上阵,没有披甲,也没有手持随身携带作战用的长短兵器,明显还保持着行军状态,并没有向战斗状态转化的迹象。骑兵们既然保持了和平的姿态,让城头的守卫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为首的骑士更是直接带着二十余亲卫骑兵,来到城门楼下,大声呼喊:

“开门啦!开门啦!俺们要进城休息一阵子!”

城下骑兵大喇喇的态度,大大缓解了城头吏士们的紧张情绪。他们见状纷纷议论起来。

“这是哪里来的?”

“不知道。看贾头儿怎么说。”

“俺们青州有这么多的骑兵么?”

“听说淳于将军手下有好几千呢!”

“噤声!不知道县令是田长史提拔的吗?”

议论归议论,众人都将视线聚焦到贾老三身上。在一众属下的瞩目当中,城门吏贾老三从城门楼垛口探出头去,大声问道:

“将军是哪里来的?有没有军令调度?”

听到贾老三的问话,城头下的军将抬头看了一阵,突然笑骂道:

“假猫!你个属猫的!怎么躲到这里来了?”

这听起来平常的朋友叙旧之语,进入贾老三的耳朵里,立刻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假猫?

——多少年没有人这样称呼自己了?

一时间,贾老三居然有着热泪盈眶的感觉。好在他强行控制住面部表情,随后大声回答道:

“原来是你!不是说过几天才到的吗?怎么现在就来了?”

城下的军将笑着回答道:

“上头的命令就是今天到,俺当然得今天到!要不然,误了大事怎么办?”

几句对话之后,贾老三再无疑惑,转身对十几名部下说道:

“去,把城门打开,放他们进来。”

众人听了命令。虽然心中也有些疑惑,却也没时间细问。一个精细的小吏多嘴的提了一句:

“贾头儿,要不要通知一下县令?”

贾老三听了这话,想了一下。说道:

“那也行。你腿快,就去禀告县令,说是淳于将军的骑兵进城了,请县令出来迎接一番。”

“好嘞!”

打发了那个精细的小吏,贾老三抑制着自己激动的心情,再次下令道:

“别闲着,都去开门!”

城门缓缓打开,城头下的军将向后方一声招呼,为数足足有上千人的骑兵,就排着整齐的队列。鱼贯入城。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骑兵都入了城。有数百名骑兵被那军将留在城外,也不知道是做些什么。

“大伙儿都好好的呆着,别乱问,别乱动。要不然。可是有大麻烦的!”

贾老三郑重其事的警告了部下们一声,便迎着入了城的骑兵队伍走过去。与为首的军将说了几句话,那军将居然让亲随牵过一匹备用的马匹,请贾老三骑上去。贾老三也不推辞,轻轻一翻身,便跳上了马背。那份娴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