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公孙瓒对刘虞的怀柔政策却很不满意。在公孙瓒眼中,死掉的杂胡,才是好的杂胡。所以,当刘虞对降服的杂胡部落进行怀柔时,公孙瓒却私下里派人截杀杂胡部落的使者,掠夺刘虞赏赐给杂胡的财货。

公孙瓒的这种行为,让刘虞的政策实施,出现了相当大的麻烦。刘虞多次找到公孙瓒,解释自己的政策,希望在北方边地拥有崇高声望的公孙瓒能够配合。可是公孙瓒对刘虞的想法并不以为然。

在北地呆了大半辈子,公孙瓒对那些蛮子的秉性,可是再清楚不过了。刘虞的怀柔行为,纵然能够一时降服他们,可等到刘虞离开幽州后的未来,蛮子们依然会说反就反。见利忘义,畏威而不怀德,便是对全天下蛮子的真实写照。

两人对待北方蛮族的想法和政策,完全是水火不相容,让双方的关系变得极为僵硬。而且公孙瓒自恃手中有万余步骑精兵,对刘虞表现得很不恭顺,并不愿意按照刘虞的要求,对北地杂胡保持和平。

刘虞性情恭良,却不是没脾气的老好人,对待那些冥顽不灵的杂胡,也是说杀就杀的。他手上的人命,少说也要用万来计算。若非北地名士魏攸居中,不停的为两人劝和,只怕双方立刻就能反目为仇了。

如今刘虞与公孙瓒两人的关系颇为僵硬,刘虞虽然有鉴于镇压北地蛮族的需要,并没有与公孙瓒发生直接冲突,却也不能有效的调动公孙瓒所部。此时,张狂在并州接连吞并大郡的消息传来,刘虞头痛之下,便派出从事鲜于辅去拜访张狂,试探能不能与张狂在对北方蛮族事物上进行合作。

张狂虽然出身黄巾军,对刘虞来说,这却不是一个问题。刘虞是汉室宗亲,对当年张角造反之事知之甚详。在刘虞眼中,张角虽然罪无可赦,却也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既然汉灵帝都能够招安张狂军,刘虞将其当做大汉的正经官吏对待,却也未尝不可。

什么,说张狂是叛逆?

张狂出身黄巾余孽不假,以这位历年来在并州的自行其是,说他是叛逆,也未尝不可。可是在刘虞眼中,董卓、袁绍这两个无视天子权威,自行其是,一心争夺本来属于天子所有的权柄的家伙,才是大汉当下里最大的叛逆呢!

若是有可能的话,刘虞还打算借助张狂在北地闯下的赫赫威名,压制一下飞扬跋扈的公孙瓒。公孙瓒的主要名声,都是来自于对北地杂胡的战绩。若是与张狂相比,张狂可是击败过鲜卑大王和连,压制住西部鲜卑的强者。有张狂的彪悍战绩作为对比,相形之下,公孙瓒的战绩便有些拿不出手了。

公孙瓒的气焰没有那么嚣张,刘虞才能够想法子压服他。刘虞能够压服他,他才是一位大汉的好将军。

至于在与张狂合作以后,张狂所部会不会乘机坐大?

以刘虞的了解,太平道与士人的关系,早在六年前的黄巾之乱中,就彻底的破裂了。没有士人的帮助,张狂所部即使一时兴盛,也无法得到持续的发展。

而且,如今董卓与袁绍两个家伙的势力都极为庞大,让张狂暂时再壮大一点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未完待续。。)

第45节且冷眼旁观【三】

刘虞的打算相当不错。可是鲜于辅在晋阳的活动,却没有得到什么有效的成果。张狂如今新得并州,百事待定,尚有两个郡还没有真正拿到手中。他连自己的内部都没有安定下来,怎么会有心思去参和幽州的内部权力斗争呢?

面对鲜于辅提出联军北上,对付鲜卑大王和连的建议,张狂非常委婉的拒绝了。他对鲜于辅说,如今并州钱粮不足,兵力也有限,只能勉强保住自己的边境,不被鲜卑人入侵。再说,幽州有抗胡名将公孙瓒在,何必担心一个在鲜卑人中间都地位不牢靠的和连呢?

既然张狂对幽州的建议,表达出不想参与的意思,鲜于辅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明白,以自己的口才,不可能劝说张狂这等枭雄改变自己的态度。在得到了共享北地杂胡情报,必要时共同对付鲜卑入侵的承诺后,鲜于辅意兴阑珊的离开了晋阳城。

等到鲜于辅离开晋阳城,返回幽州之后,张狂也终于对未来一年的并州政略,做出了最后的安排。

在军事上,张狂并不打算大动。除了人员上的微调,还有将“太行军”的旧称更新为“并州军”,其余的基本保持原样。

郭缊的确是个人才。他不但武技不错,几乎达得到“百人斩”一级,对并州的地理更是极为了解。以张狂目前的水准,他对并州未来一年的大致发展规划,如果没有郭缊在一边提供帮助和提醒的话,根本就做不好。

在世人眼里,并州苦寒。其实,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印象。

并州位于大汉的西北方向,为司隶的北地屏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其共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与其他诸州相比,地盘不算大,也不算小。

这九郡中,目前尚不在张狂治下的雁门、定襄、云中三郡,都是北地的边郡。人口稀少,用来供养边军的钱粮,都需要其他州郡调拨才能够维持。

五原、朔方二郡,原本在前汉时期,曾经有过百万军民在此屯田戍边,颇为繁华。只是近些年来,由于北地鲜卑蛮部的强盛,五原、朔方二地多次被檀石槐带兵入寇,以至于人民流散。良田抛荒,这才迅速衰退为贫苦地区。

至于上郡和西河两处,自从被汉室用于安置来自北方的杂胡、匈奴降人,便成了胡汉杂居的地方。由于近些年来汉室衰弱,杂胡和匈奴都变得很不安分。受到如此威胁,当地的汉民也多有离开故土,寻找避难之地的,人口也减少了不少。

但是。剩下的太原、上党二郡,却都是户口殷实。钱粮税收丰饶之地。尤其是太原郡,沿着汾河一带,拥有良田十数万顷,向来是并州最重要的粮仓。即使与兖州豫州冀州等地的富庶郡县相比较,太原的粮食生产水平,也是不逞多让的。

正因为如此。张狂一但攻克了太原和上党二郡,天下人就都认为,他已经成为并州实际上的掌控者。即使雁门、定襄、云中三郡还没有入手,张狂这个并州刺史,当起来也能算是名副其实的。

对手中地盘的施政规划。第一步,首先需要由张狂定下各郡的郡守。

虽然董卓假借朝廷的名义,曾经下诏让郭缊担任朔方太守,程昱担任并州刺史。但这些任命,没有张狂的点头,是无法变成真正的官职的。而郭缊与程昱都是极为明智的人,知道自身的前途在张狂身上,而非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所以,董卓上一次在诏书上下达的任命,只有“使匈奴中郎将”被张狂接下,另外两封诏书都被退还给朝廷了。

如今张狂虽然公开接受了并州刺史一职,却同样并不代表他会让张杨接下河内太守,王匡接下上党太守的任命。

并州内部的任命,必须要由张狂说的,才算数!

根据目前的情况,张狂任命乐进担任五原太守,下辖镇北营的骑兵主力,主要任务是监督西部鲜卑的宴荔游部,打击敌对的草原蛮部,并防范鲜卑大王和连的骚扰。

朔方太守被宣布为沈富,主要负责对朔方、五原一带的河套地区屯田。以沈富在内政上的能力,当可将这些事情做的很好。

上郡位于并州最西端,与凉州地界相连。此处虽然名义上归属于张狂,其实由于杂胡、地方豪强林立,张狂目前并不能真正的控制该地。有鉴于此,太守一职被任命给军师程昱,他将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负责对上郡豪强的和平攻略。

至于上党太守,当然还是由张杨名义上接任。不过,上党的内政将由刚刚上任的上党长史眭固处理,兵权则掌握在郡司马张燕的手中。当然,如果张杨肯真心实意的归顺太行军,张狂绝对会给张杨一个合适的好位置。对此,张狂其实还是很期待的。

西河太守则由于禁接任,他的折冲营目前没有面对什么外在威胁,除了镇守白波谷和西河两地之外,主要负责并州新兵的训练。以于禁的练兵手段,两年内练出一万精兵,当无大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太原太守,张狂出人意料的将这一要职,交给了一直跟随在身边的心腹大将周仓。当然,周仓的才能并不擅长民生,主要政事也将由郡中的长史完成。而主政的长史,也是太平道中追随张狂最久的人才——陈大师。

陈大师名蹙,本是荆州士子,曾在襄阳郡担任从事,后来因为“党锢之祸”而流亡冀州,成为太平道的“大师”。无论是从资历上,还是从能力上,都无人能够挑剔这一任命。

最后,张狂将臧霸任命为雁门太守。臧霸得到这一任命后,自然便要依靠手中的山前营,慢慢的将现在的那位雁门太守赶走。在坐拥一州之地的张狂支持下,没有了后援补给的雁门、定襄、云中三郡,显然迟早会成为张狂的治下。

定下了各郡的太守以后,接下来就是各处县、乡的长官任命。由于手中可靠的人才不足,张狂不得不在改名为“并州军”的原“太行军”士卒里,大量抽调可堪一用的人才。但凡认识一千个常用“军书”,并有能力书写简单的公文的士卒,都可以申请到地方上担任吏职。这些出自太行军的小吏,将成为张狂统治并州的重要基石。

至于原本被汉室官长所任命的郡县小吏,则需要经过刺史府的重新挑选和查验,确定了能力和忠诚上的过关,才可以得到新的吏职。

在张狂的计划中,未来从亭长一级开始,整个并州的吏员,要达到老人、新人各占一半的比例为好。如此一来,才能够从上到下,充分保证张狂在并州统治的稳定性。

这项人事任命工程浩大,只怕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才可以初步的安定下来。而在此期间,张狂无疑会忙到脚打后脑勺。

就算将并州的人事都粗略的梳理完毕,张狂也依然没有悠闲时光可度。张狂旨在争霸天下,并州目前的财政状况,无疑是难以满足他的要求的。并州有马,有煤,有铁,还有合格的好兵员,可是却相当的缺钱,缺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打仗就是在拼钱粮的多寡。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和智谋能够左右战局发展。但对于志在统一天下的张狂来说,他以后肯定是一打就需要动员数万人,甚至十数万人参与的大仗。没有足够的钱粮,张狂连足够的兵都练不出来,也就谈不上对外发动进攻了。

缺钱,这一点张狂可以想些办法,通过开发一些特产,鼓励商业发展来解决。比如张狂在太行山时期研究出来的优良纸张,便是一种颇受其他地区欢迎的好东西。

一年前,张狂在西河的离石建立了一处大规模的造纸厂,每月可以生产二十万张四尺见方的大纸。这些纸除了可以满足并州上下的文牍需求外,还大量的向司隶和冀州一带销售,一年便可以带来两百万钱的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这种利于书写的好东西,将会在整个大汉广为流传,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哪怕其他地方,也可以生产类似的纸张,可是张狂的造纸厂,是在“蔡侯纸”与“佐伯纸”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又被张狂不自觉的引入了后世流水线作业的生产安排,在生产成本上远远低于原来的“蔡侯纸”与“佐伯纸”。

穿越前的张狂,好歹在工厂里工作过。只要利用上后世的一些基本工厂管理模式,张狂便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方法,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的生产效率。有了这些“国营工厂”的支持,张狂有信心解决紧张的财政问题。

再说了,目前的并州,可是还有数十亿钱来自黄巾军和匈奴贵人的积蓄。在手中的钱财用完之前,说不定张狂已经占领了新的富庶地区,不再缺钱了呢!

但是,并州所面临的缺粮问题,就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了。(未完待续。。)

第46节但埋头种田【一】

穿越前,张狂是个城市居民,没在农村呆过几天,对农业生产可谓是一窍不通。通过某些网上论战,他知道红薯、土豆之类的杂粮,可以养活成倍的人口,造就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可是在汉末的时代,那些后世张狂所熟悉的作物,大部分都还分布在它们的原产地呢!

无法在科技上提高农业,张狂也只好采用这一时代被证明最有效果的古老方法,来增加粮食的产量。那就是:开荒,灌溉。

一块农田,有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产量可是能够差上一、两倍的。并州虽然有黄河与几条支流流经,却因为地势的原因,很多地方即使就靠着黄河,也难以被农民灌溉到。

除了上党和太原的一连串盆地底部,很适合水浇田种植以外,能够被张狂看中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便是五原和朔方所在的河套地区。

对河套地区的恢复和屯田,张狂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了。如今,足足有数目达到十多万的流民,被张狂安置到朔方一带,在那些被抛荒了数年的土地上再次耕种。哪怕时日尚短,恢复种植的良田数量不算多,这些移民的产出,已经足够供应屯驻在附近的“镇北营”所需要的军粮。

但是,对于志在争霸天下的张狂来说,十来万屯田民众,以及供养区区一个“镇北营”的军粮补给,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知道。在大汉的鼎盛时期,河套一带的屯田军民,不下百万之众。那里每年所生产出来的粮食,甚至都可以调一部分南下,供应京师所需。张狂若想在以后的诸侯争霸中,占据有利的先机,就需要从河套一带源源不断的提供粮食补给。所以,十万人屯田,远远不能满足张狂对粮食的要求。

张狂对河套的期待,是达到五十万屯田民众。有了充足的人口。如此一来。即使算上从河套运粮到千里之外所需要的人力,此处依然可以为两万以上的大军,提供充足的军粮。这可是大大方便张狂的大举出兵。

在河套朔方一带屯田,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是安全问题。由于宴荔游的屈服。如今这个问题已经不大。第二个便是流民的招揽问题。偏偏此时。董卓非常配合的在司隶进行了迁都大事。无数雒阳百姓流离失所,正好可以让并州招揽。要不然,以并州号称“苦寒之地”的名声。还真不会有多少人能来。

自从董卓迁都开始,几个月下来,陆陆续续已经有三万多痛恨董卓暴政的平民,拖家带口的北上渡过黄河,进入并州地界。由于这些人口来得及时,来的顺利,张狂都想要给董卓写一封感谢信送去了。

除此之外,张狂还下令,签发强行移民的军令。但凡太行军在进攻太原期间,敢于公开敌对立场的并州豪强,张狂就会将他们的部曲打散,分别安置在河套一带。如此一来,朔方、五原二郡又得到上万的迁移人口,也让张狂在并州的统治一下子牢固了许多。

若是有人反抗?

张狂手中的大军,可不是吃素的。

外加被张狂公布的“迁到朔方,一人可得百亩地”所打动的并州贫民,张狂预计,一年以后,河套的屯田民众数量,将突破二十万大关。

到了那个时候,别的不说,并州的粮食自给自足,应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这对整个并州的战略安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张狂这一通忙碌,从四月一直忙到了九月。如此一来,他未免就顾不上家了。除了晚上偶尔回来睡上一觉,其他时候都看不见张狂的影子。家中的妻妾们虽然都算是温良贤淑的女子,可半年不被张狂理会,自然也忍不住心中抱怨。

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天,张狂正在刺史寺衙内办公,忽然身边传来一阵香风。他抬头一看,却是正妻赵雨和小妾郭芙两人联袂驾到。

“阿雨,有什么事?”

赵雨是个明事理,守规矩的妻子,若无要紧的事情,他绝不会无缘无故的跑到张狂办公的地方来。更何况赵雨身后还跟了一个郭小姐。作为侍妾,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郭芙更是不可能随意乱跑。

听到张狂的询问,赵雨一张俏脸似笑非笑。她也不与张狂说话,转身却问起郭芙来:

“妹妹,昨晚上夫君可是歇息在你房里。你是不是光顾得自己快活,把阿是的事情给忘记了?”

郭芙很明显与赵雨有默契,接口就答道:

“姐姐,额哪敢忘了?在给老爷洗脚时,额说的是明明白白的。只是老爷那时候好像在想事情,不知道听进去了没有?”

听到这里,张狂哪里还不知道,自己肯定是忘了什么要紧的家事。只是,这些日子里,他一心扑在并州事物上,对家中的事情丝毫没有在意,全都托付给了正妻赵雨。

“阿是啊!莫非是要生了?”

“额的老爷,你可算记起来咯!”

张狂满脸大汗,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做的不够地道,也无怪乎女人们都杀到刺史寺衙来了。

“啊,我就回去,就回去!”

这是阿是的头胎。在汉末,由于医学体系的不完善,女人生孩子,就如同过鬼门关。不知道有多少孕妇,是死于难产的。

同样的,新生儿的成活率也很低。平常人家里,能够活到七、八岁的新生儿,怕是还不到总数的一半。就算是高门大族,这个比例也高不到哪里去。

还好,张狂之前的几个子女,都顺利的存活了下来,没有什么毛病,健健康康的。这件事情无疑给张狂的“天师”身份,又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此外,又有传言说,张狂的妻子之所以生产能够顺利无阻,是因为她们生产时,都有张狂这位“天师”在一旁佑护,所以能够顺产无碍。

有了如此传言,张狂的女人在生产时,当然更加希望丈夫在一旁守候。不光如此,若非张狂地位尊贵,怕是很多人家妻室生产时,都会想法子请张狂去坐镇一下。

骑上快马,张狂护送着妻妾的大车返回官邸。其实赵雨和郭芙都是能够骑马的,但作为堂堂大汉刺史的女眷,按照礼法,她们只好老老实实的坐在颠簸的车中。好在两地间的路程不远,只是片刻的功夫便到了。

其实张狂返回家中,对小妾的生产也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院落里,所有的家人立刻将心都放回了肚子里。而阿是也不负众望,张狂刚回来没有多久,就传出了顺产的消息。

“恭喜天师,贺喜天师,是位公子!”

“哦,是个儿子啊。”

在家中,张狂的众女轻男,也是众所周知的。对自己的长子,张狂通常没有太好的表情。但对于他的长女,张狂却屡屡被赵雨说他不该太过于溺爱。

不过,在其他人的眼里,儿子可比女儿要强多了。张狂目前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嫡长子,但在这个疫病横行的年代里,可算不上保险。多生几个儿子,多上几分保险,这才是张狂的下属们考虑问题的角度。

“恭喜天师\刺史,喜得贵子!”

听到张狂得子的消息,院子里的仆役随从们立刻齐声恭贺起来。

“呵呵!谢了谢了!”

其实,不论妻妾们生的是什么,张狂都同样高兴。他在后世由于政策的制约,只有一个孩子。如今回到没有任何限制的古代,张狂想生几个就生几个,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福利。

“主公!大喜!雁门归顺了!这是双喜临门啊!”

从外面一溜小跑进来的韦笑,适时的送上一份喜报。又得子,又得地,让张狂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恭喜天师\刺史,双喜临门!”

满院子的人,都脸带喜意。他们都是张狂的亲信人等,张狂的势力越强,他们的前景就越发的光明。特别是家中的总管潘隐,更是笑得嘴都合不上。

潘隐自从带着几个亲信宦官,与鲍出逃离雒阳宫城之后,本以为这辈子就只能找个地方苟延残喘了。却不料他这次投奔的张狂,居然猛地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如今,不但同来的鲍出被张狂看重,特别当着万人之面,被点化为“万人敌”强者,就连潘隐这个名声不好的宦官,也受到张狂的特别信任,成为张狂后宅的杂事总管。

如果张狂能够在如今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的话,潘隐的地位,说不定都不在原本的“大长秋”一职之下了!

张狂得到第二个儿子的消息,虽然没有广为流传,却也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比如在董卓手下的“讨虏校尉”贾诩注意到这个消息以后,便上书董卓,提醒搬迁到长安的朝廷,应当派遣使节前去祝贺,以加强朝廷对张狂这个政治上的盟友的联系。

董卓得到这个建议以后,与女婿李儒商量了一下,觉得主意不错,至少可以说是有益无害,便派出提议者贾诩,以议郎的身份前往恭贺张狂。(未完待续。。)

第47节但埋头种田【二】

贾诩对此次出访并州,倒是很有兴趣。他早年得益于凉州名士阎忠的提携,这才在凉州人中间有了些名气。而阎忠由于对贾诩颇为看重,也曾经透露过自己与太平道道主张角之间的一些关系。如今斯人已逝,贾诩对接下张角的传承,并在并州成功割据一方的张狂,兴趣着实不小。

但是,当使节贾诩的车驾驶入晋阳城之时,张狂却在数百精锐亲卫骑兵的簇拥下,匆匆离开晋阳,正好与贾诩擦肩而过。

张狂此去的目的地,却是北方的雁门郡。

草原上近来不太安静。鲜卑大王和连自从宴荔游公然与太行军,不,应该改名叫做并州军的张狂勾连在一起以后,就再也无力压制住鲜卑部族之间的冲突了。

檀石槐雄才大略,在草原上的崛起速度,堪比火箭。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根基就不够深厚。没有时间累积下形成的深厚根基,以草原部落的一贯秉性,当檀石槐一死,继承者和连在能力与威望上都显示出不足的时候,鲜卑各部落之间的分崩离析,其实就已经是预料中的事情。

草原上一乱,各种冲突立刻变得连绵不绝。而在争斗中失去了草场和牲畜,不得不冒险潜入大汉边郡浑水摸鱼以求活的小部落,自然就开始多了起来。

最近几年里,北方草原的天灾一直不断。虽然不是很严重,已经足以让那些实力脆弱的小部落难以坚持。并州的雁门郡那几千边军,在历年的胡人叛乱中,战斗力可是被磨砺的很是不俗。如果不是被这些鲜卑蛮子扯住了后腿,当年张狂发动太原攻略的时候,臧霸未必就能够有效牵制住雁门边军。不让他们南下。

等到雁门归附到张狂手中以后,那些由草原小部落变成的马贼,就成为了张狂头痛的问题。不像五原和朔方那边有宴荔游在前边顶着,足以安定河套地方,雁门、云中两郡可是直接面对着弹汗山的。

弹汗山大王和连曾经在张狂手中吃过小亏,他自然乐得让那些小部落。自发的去骚扰劫掠大汉边境。反正他只是作为鲜卑名义上的大王,就算小部落遭到严厉打击,死的又不是和连的直属部下,而那些部民们所掳掠到的财物,没多有少的总要向弹汗山进贡一点儿。这等有利无害的事情,和连当然要支持一下。

对于这种局面,张狂的对策,就是派出赵云所部,进行草原大扫荡。

在当年收服宴荔游的战斗中。年轻的赵云展露出超人的武技和骑术,却也曝露出他不擅长军阵指挥的弱点。为了培养赵云的军阵指挥能力,张狂这个姐夫,特地将赵云安置在乐进的手下,担任百夫长。

几年的草原骑兵战打下来,赵云的武技经过实战的磨砺,锋芒渐收,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不过。他的统兵能力,却提高的不如人意。

作为一名小队骑兵的统帅。赵云是合格的。在他指挥下的百人队,功绩和战果堪称乐进手下第一名。

不过,那些战果,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赵云自身的勇武所得到的。如果去掉赵云本身的战斗力,整只百人队的功绩。也就是平平无奇罢了。

如果要对赵云统率力进行评价,该怎么说呢?

张狂无奈的发现,赵云生性有些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他对部下还算不错,但部下的战士对赵云都是敬畏多过亲近。没有那种誓死追随的情形。而且,赵云的临阵指挥能力,也很是值得怀疑。对于战局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转折点,赵云并没有那种一针见血的直觉。

几年的锻炼和观察下来,张狂给赵云的评价是:

摧城拔寨,勇冠三军。可为先锋,难为大将。

做出了这等断语以后,张狂对刘大耳的用人水平,不禁唏嘘一番。怪不得赵云在刘备手下的时候,始终是以亲卫队长的身份出现。直到诸葛执掌兵权,手下快要没人了,才开始启用赵云带兵。

若是不看《三国演义》中的夸大描写,正史当中,赵云的战绩还真是乏善可呈。可见赵云最适合的职务,还应该是担任一方势力领袖的保镖,就如同许褚之于曹操,周泰之于孙权。

小股马贼的侵略袭扰,当然用不到张狂这位并州首脑出面。有赵云在,草原上千人以下的战斗,几乎可以说是必胜。不过,如果是北面的弹汗山传来的消息,张狂就会觉得有必要亲自去走一趟。

和连这些年里,被乐进和宴荔游联手压制,在西方无所作为。不过正因为此,他反而避免了历史上劫掠北地郡时,被北地郡兵射杀的历史结局。

宴荔游的叛离,在鲜卑部落里引起了连锁反应。其余的鲜卑大人,见和连无力压制宴荔游的公开叛降,也纷纷明目张胆的各行其是。和连不用说想要恢复檀石槐时期的王庭荣光,就连想要继续维持弹汗山在鲜卑人中的威势,都变得举步维艰。

陷入困境的和连,不得不谋求政策的变化,以为弹汗山王庭的维续。赵云的凶悍扫荡,让和连的外围势力受到不小的打击。考虑到草原上大敌的出现,还有并州军展示出来的可怕战斗力,和连的选择,便是想要与并州军结盟。

那么,和连如何将想要结盟的信号传递给张狂呢?

当年党锢之乱时期逃亡到鲜卑的汉族士人,虽然有不少随着名士张俭返回了故里,依然留下来定居的,倒也还有半数之多。这些士人在弹汗山成家立业,扎下根基,数十年发展下来,俨然便是弹汗山王庭当中的一股不小的势力。

和连对并州军发出的友善联盟信号,便是利用这些扎根鲜卑部族的士人们传出来的。

张狂与那些士人之间,还略有交情。当年和连之所以进攻美稷王庭无功而返,就是因为汉人士人悄悄的传递消息,让张狂及时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从这条线上来说,就连宴荔游当年的被迫降服,都有弹汗山士人的一份功劳。

有着如此渊源,弹汗山士人出面为和连斡旋,张狂也不得不给他们一个面子。而且,他相信以弹汗山士人的智力,应当不会允许和连在会面中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

公元一九零年,也就是大汉初平元年八月,并州刺史张狂与鲜卑大王和连,会面于雁门郡的边境处。

双方会面的气氛,说不上友好,却也没有丝毫的剑拔弩张气氛。两方人马各自散在一旁,卸下盔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